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05-17

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精选11篇)

篇1: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

教 案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 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 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D、卫星 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E、流星体 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 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 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 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 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课堂小结]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 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篇2: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

1、天体的类型有、、、、、等。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3、请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

5、请用图示意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 行星(包括、、、)、行星(包括、)、行星(包括、)。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 ;(2)八大行星。内部条件:(1)适宜的(原因:日地距离);

(2)适合生物呼吸的(原因:地球有适中的 和 ;

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

(3)有 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

产生,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 成,最终形成原始的)。

用心

爱心

篇3: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人教版必修1 ※目标预览※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篇4: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情况确定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主要是: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包括: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二、在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

一)、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二)、我一般采用学生、课室、地球仪作为教学媒体,进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演示,或采用版图,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转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举例:

一、恒星日和太阳日的突破――学生演示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步奏:

1、把课室中的课桌进行重新编排,使课室的中间有演示的场地。

2、教师随意快速转动地球仪,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数(一般难以 回答);教师再转动用有红色彩带表示经线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回答自转周数,从而引出参照物

3、确定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太阳、某一恒星,并解释清楚地球和太阳、某一恒星之间的关系。

4、请甲同学作太阳,课室后边的墙假设是遥远的某一恒星。

5、地球仪红色彩带正对学生甲,同时正对课室后边的墙(同时第一次正对)。

6、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缓慢地绕甲同学转,表示地球公转,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7、当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第二次正对课室后的墙时,解析恒星日,并提问学生此时地球转过多少度以理解恒星日的概念,认清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提问学生此时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是否正对甲同学,这说明什么?教师再使地球仪向东自转一角度,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正对太阳(学生甲),解析太阳日。

8、利用演示分析结果,学生归纳得出恒星日、太阳日差异。

9、以上环节视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重复。

二、时差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在讲计算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明白:

1、何为地方时?

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3、何为区时?何为中央经线?

4、何为日界线?

5、何为北京时间?

对于时间计算,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一套方法,我只能介绍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坐标法 举例:地方时的计算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 ――示意图

必须讲清楚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180o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以下这副示意图加深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一句话“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处理的方法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何时刻时,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其它时刻时,全球的日期又会如何?

四、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演示结合黑板版图

1、讲清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是:理解何为太阳直射点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参与的演示活动:

先把课桌围成一个椭圆,请四位同学到中间,背靠背伸出手(为假设的太阳及直射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边自转边绕他们公转,在再请几位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画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篇5: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校 临清二中 科目 地理 编写人 审稿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检测→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单元活动《辨别地理方向》,初步掌握在地形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并把学生科学分成若干小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课件展示:课本指向标图

教师首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常见的方向判断标准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地图上基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常见地图的方向判断: 课件展示:如下图

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说出夏津县位于聊城的什么什么方向?

教师: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律,我们可以看到夏津位于聊城的北方。(2)结合多媒体展示图片,如何如何建立方向坐标系?

教师:以观测地为中心,建立方向坐标系。在图中是以聊城看夏津,所以是以聊城为坐标系中心。

(3)给出带有指向标的地图,分析如何利用指向标辨别方向? 教师:以指向标为正北的坐标轴,以观测地为中心建立方向坐标系。探究二:经纬网判读方向

(1)根据教材P21图1-4-2想一想:经纬网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2)根据教材P73图1-4-3想一想:经度的方向是怎样的?纬度的方向是怎样的? 教师:经度指示东西,纬度指示南北;(3)展示下图,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若两个地区同时位于东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东经度越往东则经度越大,因此东经度较大的位置偏东 若两个地区同时位于西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西经度越往西则经度越大,因此西经度较大的位置偏西 展示下图:

若两个地区分别位于东经度和西经度,则两地的方向如何判断?

教师:当两地的经度相加超过180°,则东经度在西方,西经度在东方;当两地的经度相加不超过180°,则东经度在东方,西经度在西方;

给出课本图1-4-4,分析如何利用导游图找出方向?

教师:关键在于找到所在地、目标物在地图和视线中的位于同一直线上。探究三:如何使用罗盘

(1)读图1—4—5和相关的课文,说出罗盘使用的基本步骤,说出图中的罗盘度数规律?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

教师:使用罗盘的基本步骤是照准、保持仪器水平、读数。罗盘的刻度数为逆时针变大。(2)如何保持仪器水平?

教师:罗盘上面有一个圆形水泡,其中有一个气泡,当气泡位于水泡中央时,仪器就是联系方式 QQ:1365602590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水平了。

(3)读数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读数要注意数值的浮动,尽量在上方读数,同时读数时要注意方向的正确说法。探究四: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回顾课本地球知识,主要是昼长和日出日落的计算等内容。

2、展示课本22页1-4-7图,分析太阳的轨迹图

(1)当昼长为12小时时,太阳在天空的轨迹可以看做一个半圆,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为?

教师: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2)当一天当中白昼时间长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超过一个半圆,则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昼长超过12小时时,北半球的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南半球的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

(3)当一天当中白昼时间长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超过一个半圆,则其升起和落下的方向是什么?

教师:昼长小于12小时时,太阳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做小于一个半圆,北半球的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南半球的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

3、如何寻找北极星?

(1)如何利用大熊座寻找北极星

教师:北斗七星的勺头连线向天枢方向延长约5倍所见的亮星就是北极星;(2)如何利用仙后座寻找北极星?

教师:三颗亮星中间的一颗与前面较暗的一颗连线有一颗亮星即为北极星;

4、还有那些方法可以辨别方向?

教师:生活既是知识,各种常见的方法都可以辨别方向,大家可以多收集一些相关资料。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是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一节,请同学们做好预习,预习好教材并做完本节的导学案。

九、板书设计

一、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1.利用指向标辨别方向 2.利用经纬网辨别方向

3、利用地图辨别方向

二、利用罗盘辨别方向 1.罗盘的使用步骤 2.罗盘的读数

三、利用恒星辨别方向

1、根据太阳辨别方向

2、根据北极星辨别方向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方向感和空间能力,对于数学几何知识较差的同学不容易理解,所以需要课前做好了解。另外,本节课设计很多星球,多用多媒体展示,既有利于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根据经纬度确定非洲的主要地形区,并结合等高线图判断非洲的地形特征。

2、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判断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结合图表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特征及发展方向。

4、分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能力目标

1.通过本区大量的自然景观图像、地理分布图、气候图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像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比较热带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分析本区热带草原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教学重点

根据经纬度、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判断非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环境与动物生活习惯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谈话法、讨论法

备课资源

课程标准、教参、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非洲动物迁徙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视频中播放的是哪个大洲的景观(非洲),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不是非洲,而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展示地图:帮学生理解什么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板书: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提问:学习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哪几个方面?

板书: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

三、气候

四、河流

教师展示世界大洲大洋地图,请同学们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理位置。

1.在世界的位置:非洲的中南部

2.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东临印度洋

学生发言总结

3.纬度位置: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由于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所以有“热带大陆”的称号。

教师展示欧洲西部和非洲大陆的轮廓图,提问:与欧洲西部相比,非洲轮廓有什么特点?半岛、岛屿多还是少?(海岸线平直,少半岛 岛屿海湾)

复习回顾:指图说出欧洲西部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湾。

转乘:你能找出非洲主要的半岛、岛屿和海湾吗?请你读课本72页找出并标记。

提示:找出最大岛屿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半岛索马里半岛、最大海湾几内亚湾、好望角、红海、莫桑比克海峡。

学生展示:请中等偏上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半岛、岛屿和海湾。

探究讨论非洲的气候特征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49页图找出其主要的地形区并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成果展示:

1、中等学生指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

2、中等偏上学生总结气候特点:既具有南北对称分布特点,同时又有非地带性。

教师补充 非地带性的典型案例。

转乘:在非洲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裂谷带,(东非大裂谷)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教师追问:那么你知道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分别在哪里吗?

教师展示东非裂谷带的示意图,教师讲解或有学生活动讨论,找出东非大裂谷两端位置以及穿过的地形区和裂谷带上的山脉与湖泊?

学生活动展示:上台对东非大裂谷简单介绍。

接着进行针对训练,⑴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说明乙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⑵甲、乙两地虽然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的植被景观却略有差异。从两地全年降水分配差异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3分)

活动

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生归纳总结:

1、动物有迁徙的特征

教师展示课本“热带草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图,引导学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农业生产面临旱灾威胁

教师展示非洲主要河流分布图,请同学们找出两条重要的河流:刚果河和尼罗河,并且根据图旁的表格分析对比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国际地位。(教师对河流国际地位进行必要的解释)

学生成果展示:上台按照表格总结河流的特征。

河流与气候的关系:教师展示河流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哪条河流水量大?

2.哪条河流水量变化大?

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总结。(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要素间联系的理解)

合作探究二 维多利亚湖地区发展鲈鱼养殖促进经济发展的事实,深刻认识对生态、经济产生的影响。针对训练 当堂检测,课堂总结 1.考核内容上,区域地理定位、自然地理特征是考核重点。

2.命题形式上,局部区域轮廓图是重要的信息提供方式,题型上综合题出现几率较高。

3.能力要求上,基础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利用地理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并用规范性语言加以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

1、在手绘地图中填写以下地理事物:

(1)大西洋、印度洋、几内亚湾、地中海、红海、莫桑比克海峡、马达加斯加岛

(2)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南非高原、东非高原、埃塞尔比亚高原、乞力马扎罗山(3)尼罗河、刚果河

2、用本节课的知识分析为什么非洲大多数的动物都善于奔跑,而且有迁徙规律。

板书设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一、地理位置 “热带大陆”

以高原为主 “高原大陆”

二、地形特点

东南高、西北低

三、气候特点

以热带气候为主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广泛

四、河流:刚果河和尼罗河

篇7: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震波的知识,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三态物质,而横波的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的物质。

答案:B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的知识,目前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是变化的,变化明显的地方形成了不连续界面,不连续界面成为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C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解析:此题考查了不连续界面的位置,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界线,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答案:A

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答案:C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

A.上地幔

B.下地幔

C.外地核

D.内地核

解析:地震波在到达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所以推断外核物质为液态。

答案:C

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7.地球上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A.外地核

B.内地核

C.软流层

D.上地幔

解析:此题考查了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是上地幔的一部分,但最准确的答案是C项。

答案:C

8、地球内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外核

D 提示:对地球内部各层的界线与厚度范围要清楚。

9、地壳和地球其他内部圈层的主要区别是

A.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大 B.地壳物质密度最小,温度最低

C.地壳的底部是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D.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中惟一能够传播横波的圈层

B 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密度最小,温度最低;上地接上部是软流层,地壳、地幔两个圈层都能够传播横波。

10、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假如按AB位置打一口深井,那么从上至下依次是:

A.主要是花岗岩类——硅镁层——莫霍面——地幔 B.硅铝层——主要是花岗岩类——莫霍面——地幔 C.主要是玄武岩——硅镁层——古登堡面——地幔 D.硅镁层——硅铝层——莫霍面——地幔

A

AB的位置由上至下依次是硅铝层(花岗岩类)、硅镁层(玄武岩类)、莫霍面、地幔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E的传播速度慢,并且不能通过外核,应该是横波;F是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的图上信息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C是外核,D是地壳。

答案:(1)横波纵波(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地壳外核(4)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2.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解析: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及读图、析图的能力。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壳最厚的地方,有60多千米;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C+D+E是地幔的一部分,其中,C是上地幔顶部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分,A、B、C共同构成了岩石圈;D是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点评:此题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部分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莫霍界面的深度、地壳厚度不均的特点、软流层的位置、岩石圈的范围等。读图时要注意图上深度数值的变化。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篇8: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新课本五本教科书,共有两个单元涉及小说。首先,从它所处的单元在教材中的位置来看,人教版必修教材共有两个小说单元,一是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文章;二是必修五第一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三篇文章。

其中,必修三小说单元重点学习“小说的人物与环境”;而本小说单元要重点学习小说的“主题与情节”。这就要,一是要理解作者蕴涵的感情,了解作者意图,二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这三方面进行分析。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也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作用。所以分析情节,要注意情节是怎样展开、发展,直至结局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因此,首先从教材体系和大纲要求上来看,必修五小说单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归纳主题和概括分析情节,尤其要着重分析情节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与优越性。

其次,从它所处的单元位置看,本单元所选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中国古典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选自外国小说,《边城》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文章。作者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教学应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再次,就本篇文章来看,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对现状很满足,当高衙内调戏他的妻子、高俅设计陷害他时,他不能像出身下层军官的鲁智深那样奋起反抗,而是委屈忍辱,逆来顺受。高俅及手下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不得不手刃仇敌,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林冲的思想性格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从最初的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委曲求全、软弱善良到最后的奋起反抗,其中情节推动着他性格的变化,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 三维目标

1、分析小说情节,体会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心理过程。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3、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的小说主题。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发展。

2、分析林冲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

3、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总结。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熟读课文并完成字词任务

七、教学环节 课堂导入

先播放《好汉歌》,然后教师说话:

梁山好汉,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鲁智深是拳打镇关西,杨志是失了生辰纲,武松是景阳岗打虎,真如歌中所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冤屈?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打不下,他是谁?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林教头”——林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林冲的一段故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板书课题)。课堂讲解

第一步:了解作者和作品 ⑴关于作者:关于作者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是罗贯中,有的说是施耐庵,有的说是两人合写。现在大部分人还是认为是施耐庵所作。施耐庵,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人,20世纪2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一些相关材料,如《施耐庵墓志》《施耐庵传》等。《墓志》说他生于1370年,曾中进士,在钱塘做过两年官,与当道不和,弃官回乡,从事著述。⑵关于《水浒传》: 《水浒传》原名《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作而完成的。《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最早为100回本,后来出现120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腰斩《水浒》,删掉了71回以后的内容,又将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70回本,这样故事性增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水浒》和《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并称为四大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第二步:师生共同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小说情节的发展阶段 前奏(第1-6自然段): 酒馆遇故知,卖刀寻敌 发展(7-9自然段): 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自然段):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第三步: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补充介绍与课文有关故事情节

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个美满的小家庭。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本无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儿子高衙内蓄意霸占林冲的妻子,虽多次调戏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权势指使他的狗腿子陆谦(陆虞候)、富安等人设下毒计,诬陷林冲手执利刃故入军机重地白虎节堂,图谋行刺,把他送交开封府发落。开封府尹明知林冲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势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沧州。高俅又令陆谦买通押差,要在赴沧州途中的野猪林害死林冲,幸被鲁智深救了。林冲和鲁智深分手后路过柴进庄院,受到殷勤接待;柴进又写信给沧州官府托请照顾林冲。林冲到了沧州牢营,由于送了银子给差拨、管营,又有柴进荐书,不仅免了一百杀威棒,还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课文节选的内容由此开始),陆谦、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踪来到沧州,与差拨、管营合谋,必欲置林冲于死地。林冲被残酷的现实步步紧逼,虽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终于杀死仇敌,然后逃到柴进家里,柴进又把他介绍到梁山,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为宋江起义军中著名的首领之一。

林冲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封建统治者一逼、再逼、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终于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走向反抗的道路。

2、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采用学生思考、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的方式教学。⑴沧州遇旧

思考:开端中,作者说林冲“闲走”,其实闲笔不闲,这部分对表现林冲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

(1)李小二“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又是林冲“救了他免送官司”,并“与他赔了些钱财,方得脱免”,最后还是林冲“赍发他盘缠”才“于路投奔人”。这段插叙充分体现了林冲行侠仗义,扶危济困的性格特征。

(2)林冲来到沧州,虽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违心地说自己是“恶了高太尉”才“刺配到这里”,对自己遭受陷害的冤情,虽有怨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说明他安于刑徒生活,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并无反抗之意,抱有刑满释放,重获生路的希望。

(3)“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这淡淡的一句,表明扶危济困的英雄林冲,身在危难之中,依然不顾自己的苦难,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贵品质,使李小二感恩戴德行为显得合情合理,为下文关心林冲的情节作了铺垫。总之,(板书)沧州遇旧——(表现了他的)善良安分 ⑵买刀寻敌

思考:林冲无辜受害,被发配到沧州,远离了京都,高俅、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了林冲了什么性格?

明确: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并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的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遍怒气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息事宁人、安分软弱又占了上风。充分显示出他安于现状的性格。⑶接管草料场

思考:但是,陆谦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的态度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真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的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临头,他却像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径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还有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另外,林冲外出沽酒前,“将火炭盖了,„„把草厅门拽上,„„把两扇草场门拽上锁了,”一件一件做得很有条理;沽酒回来后发现草厅倒了,“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这一系列的动作性细节描写,充分体现了他小心谨慎的性格。⑷手刃仇敌

思考: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当林冲在山神庙得知敌人的狠毒阴谋时,他再也无法忍耐下去了。当他听到“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等话语时,他怒火中烧,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拽开庙门,挺着花枪,大喝一声“泼贼哪里去!”这山崩地裂的一声大喝表明,经过艰苦思想斗争的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抛弃了幻想,同从前所依附的封建统治集团彻底决裂,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课堂练习学生讨论:

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1)讨论:回首看看林冲所走过的路,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明确:“逼”。从相国寺里辱娇妻,到白虎堂上遭陷害,高俅一步一步紧逼,逼到野猪林,逼到草料场的火海。林冲忍无可忍,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而反抗斗争的道路。补充:

原因:关键在于一个“逼”字 ①相国寺里辱娇妻 ②白虎堂上遭陷害 ③野猪林里谋性命 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

(2)讨论: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廷的腐败。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在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这就是“官逼民反”。《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课堂小结

有酒,有雪,有火,一步一步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故事已成“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在结构上是处处设伏,前后照应,可谓天衣无缝,拿金圣叹的话说就是“草蛇灰线”,一以贯之!情节上层层起伏,水到渠成!而在人物形象上,林冲由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完全是被一步步逼出来的,在那样的一种社会环境下,官府黑暗,陷害忠良,怎么会有林冲的好日子过呢?本来他有一个幸福的家,但是被百般的陷害和破坏,最后导致家破人亡。“是可忍,孰不可忍”。最后终被逼得无家可归而走上梁山。

水浒的特色就在于对人物的描写上,刻画鲜明,性格各异!四大名著同为古典小说的典范,其特点是不同的,希望在阅读的时候要有体会!作业布置

写一篇赏析文章,参考题目:

①林冲思想性格变化浅谈

②“逼上梁山”——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感

③小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

④比较《祝福》中的雪景描写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雪景描写的异同。板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情节发张 典型环境 心理变化

前奏 :酒店(1-6)沧州遇旧 酒 善良安分 逆来顺受

发展 : 草料场(7-9)严势相逼 雪 随遇而安 心存幻想

高潮 :古庙(10-12)手刃仇敌 火 忍无可忍 彻底绝望

九、教学反思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保留有话本的特点,表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这就是通过人物本身的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不单纯静止描写人物心理和环境,把描写融化在情节的发展之中。人物的性格是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展开来描绘的。如果说这节课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它的设计是吻合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的。课堂的设计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林冲那种安分守己的性格、心理活动。同时,也正是随着情节的发展,林冲性格中的反抗性不断得到强化,最终爆发出杀人报仇的行动,走上粱山之路。

篇9: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安排:3课时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节重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太阳光照图、区时的计算等基础知识,特别是光照图的判断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节难点:

1.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4.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应用

第1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自转(要多画图)1.地球自转运动轴心——地轴

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 夹角。2.方向:自西向东,从 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 方向旋转。3.周期:(注意差别)(1)恒星日,自转360º,用时,是真正周期。(2)太阳日,自转360º 59′,用时,是日常所用周期。4.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

(2)线速度: 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km/h),向高纬递减,两极为零。纬度为α°的某地其线速度约为。

[经典例题1] 读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图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南纬23°26′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之地球公转(要多画图).运动轴心及轨道:

(1)轨道为,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如右图)(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

有(1月初)和远日点()之分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1)恒星年,公转360°,时间为,是真正周期

(2),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4.速度: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

图4-3 度,北半球夏半年为 天,冬半年为 天。(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经典例题2] 读“地球公转及其轨道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运行至②点时大致是一月初 C.地球从②点出发到②点所需的时间是365天5时48分46秒

D.地球过②点时的运动线速度小于④点

第2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1)产生原因:

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假定地球不自转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吗? 答

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半球、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产生了 现象。(2)周期: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即24小时。

(3)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 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如下图。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夹角是

[经典例题3] 关于昼夜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 B.晨昏线是昼夜半球分界线

C.晨线的西边是昼半球,东边是夜半球 D.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公转共同产生的

2.地方时、区时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为使用方便,全球共分为24个,每个时区跨经度15°,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是世界时(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时间差1小时。如下图。

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如右图)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水的运动都有影响。

[经典例题4]一条河流沿北纬35°自西向东流(如图4-12),河中有一沙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岸沉积作用强烈,沙坝将与南岸相连。B.南岸受冲刷严重,沙坝将与北岸相连。

C.沙坝将与南岸相连,图中南岸可叫左岸。

D.沙坝将与北岸相连,图中北岸可叫右岸。

图4-12

第3课时

课前预习:主要是完成本节的填空题 知识体系:

一、黄赤交角

1.概念:黄赤交角是地球 与公转 的 之间的夹角,目前度数是。如右图。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 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如下图。

[经典例题5] 读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 此日在()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二、主要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 和 的变化来描述。

2.昼夜长短的变化:(重点内容)

(1)昼夜长短的判读(以读图、画图的方法来掌握)

(2)昼夜长短变化的时空规律总结(看图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②季节变化规律:

(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一天中上午和下午的时间是等长的,因此已知某地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经典例题6]我国沿海某省一个课外小组某日测得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北京时间6:40、16:40。据此回答。该地的经度约为()

A.120°E B.125°E C.115°E D. 110°E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角等于

②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内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时(当地正午)太阳最高。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规律总结 ①纬度分布规律:

春秋二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②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 次。(3)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某地、某日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 说明:“纬度差”指该地所在纬线与该日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距离。(4)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①楼房间距的问题: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房时,为保证一楼全年均有阳光照到,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与楼高的关系如图4-22所示,(H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L应大于等于。②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太阳能热水器的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关系如图所示,α+H=90°时效果最佳。

4.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 ②北温带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我国传统四季: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5、五带的划分

[能力训练] 1.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 C.南北纬3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D.南北极点无线速度,角速度为15度/时。

2004年12月2 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2~3题。2.该地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图中的()

A.① C.③ B.② D.④

3.海啸以800千米/小时的速度传播到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4.2°N,73.5°E),当地的区时约为()

A.6时

C.12时

读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据图回答4~6题。4.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数码是()A.① B.② C.③ D.④ 5.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6.当黄赤交角变为23°56′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为()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与现在相同

7.下图能正确表示由于地球自转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阴影部分为堆积物)的情况是()

南半球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北半球 D 右左左右

左右右左 B.9时 D.15时

某地有一幢楼 , 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房高度相同 , 据此回答 8~9题。8.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A.2326’

B.6624’

C.909.该地的纬度是()

A.2326′

10.读下面四幅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甲图中A~H各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乙图的情况;地球位于 位置 和 位置时,晨昏线符合丙图的情况。

(2)丁图中箭头表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在甲图中地球 从 位置公转到 位置这段时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和方向与丁图所示的情况相符。

(3)地球公转到甲图中 位置时,澳大利亚的悉尼(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00

0

0

D .45

0

B.2134′

0

C.2526′ D.6826′S

00(4)地球从甲图中C位置公转到G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昼夜长短变化是。

(5)地球从甲图中A位置公转到E位置这段时期,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

(6)地球公转到甲图中C位置时,南半球正值 季。

11.读右图,按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l)该图表示的是每年(节气)日的情况,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 的 线上,乙地日出时刻 是 点钟。

(3)按图中所示情况,北京时间是 点钟,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 小时。

(4)在图中所示的这一天,下列地点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北京 B.广州 C.甲地 D.乙地

(5)按图中所示,如果是晴天,过40小时后能看到北极星的有下列地点中的()

A.北京 B.纽约 C.悉尼 D.莫斯科

[经典例题1]【解析】从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可以判断:该图为从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点的地理纬度不可能是南纬23°26′;越靠近极点,越往北,所以A在B的南面,顺地球自转的方向,A在B的东面,所以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角速度均为15°/小时。【答案】C [经典例题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有关公转运动规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涉及的知识有:①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②地球公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是365日6时9分10秒; ③由于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日地距离随地球公转而变化,有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是一月初,远日点时是七月初;④地球公转线速度随日地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远日点则相反。对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同学解此题得心应手。【答案】D

[经典例题3]【解析】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也不透明,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从而产生昼半球和夜半球。即使没有地球自转,昼夜现象照常存在。晨昏线又划分为晨线和昏线两段,晨线的东边是昼半球,西边是夜半球;昏线的东边是夜半球,西边是昼半球。【答案】B [经典例题4]【解析】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转,即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左岸堆积。【答案】B [经典例题5]【解析】此图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节气为春分或秋分日,此图背面为昼半球,太阳在图的里面(垂直于卷面)。注意地轴的倾斜方向与地球公转方向,并想一想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答案】C [经典例题6]【解析】第①题由日出日落时间求出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日出地方时为(12—10/2=7)7点日出,当7点时,北京时间为6:40,则该地在120°E以东,比北京时间早20分钟,每4分钟1°,共5°,则该地的经度为125°E。【答案】B

1.A 南北极点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度/小时,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是错误的。南北纬度60度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选项C是错误的。

2.D 3.A 本题先算出两地相距的实地距离,再按时区推算当地区时。4.A 5.B 6.C 7.D 8.D 据题意画右图示意图, 借助数学三角函数公式求正午太阳高度。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楼高 h 与影长 S 相等 , α =45,即太阳高度角等于 45。09.D 计算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H=90°—纬度差

10.(1)A B H(2)E A(3)A(4)由C→E由昼夜平分变为白昼最短;由E→G由白昼最短变为昼夜平分(5)不断减小,由最大值变为最小值(6)春

11.(1)夏至日 23°26′N 180°

篇10: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篇11:地理:1.1《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重、难点

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以及岩石圈的范围 导学案

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4)教学方法

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阅读、分析】《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总结】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读图、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用心 爱心 专心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 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 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地核 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 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 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 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上一篇:援疆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标准化供电所安全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