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024-05-14

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共8篇)

篇1: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探讨民政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提出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新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为建设大民政、推进民政事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指明了前进和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大目标,民政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富有挑战。应坚持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为基本方针,努力实现有效的社会救助、广泛的基层民主、优质的福利服务、牢固的军民团结和规范的社会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首先,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来看,民政工作在社会民主进程中是探路先行者。在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政部门虽然是有些工作的指导机构,但是在指导和落实居民直选自治组织、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社区建设等方面责任重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民政工作推行民主政治方面发挥着重要地职能作用。

其次,从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来看,民政工作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不断协调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而民政的大量工作正是协调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社会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和作用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体现公平就要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而民政工作所担负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直接具体地发挥着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

三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民政工作在营造健康发展环境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民政工作在力促诚信友爱方面所从事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慈善募捐、婚姻登记、老龄工作、弃婴收养、敬老院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力促社会诚信友爱的重要作用。

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来看,民政是建设和谐社会中人要素的主力军。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促进必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构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才能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活力来自于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性机制的有效作用。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而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民间组织管理、社团管理、行政区划等工作直接与构建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息息相关。

五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来看,民政工作在规范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政工作所从事的殡葬和婚姻管理倡导的移风易俗等,毫无疑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作。

如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以民为本,为民解围”的工作理念。

二、以“求真务实”为要求,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三、以“自身建设”为手段。首先要加强各级民政领导班子建设;其次,要加强民政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要改革民政工作方式; 第四,要进一步强化民政工作手段。

四、在具体职能工作中体现为:

1、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体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通过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在基层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管理体系,消除社会管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

2、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必要措施,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社会救济和慈善事业的配套、衔接,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功效。一是健全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要在提高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确保特殊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针

对特困群众看病难、住房难、子女上学难、打官司难等实际问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立城乡低保对象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制度。特别是针对当前很多家庭“因病致贫”的问题,完善大病救助办法。二是建立和完善以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制度为基础,社会动员机制为补充,应急措施为配套的灾害救助体系。探索建立重大灾情预警制度,落实各级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救灾装备建设,举行多种形式的救灾演练,提高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紧急救援能力。同时适应形势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应对自然灾害救助,而且也将进一步提高非自然和人为重大灾害的预警和应急能力,使灾害和损失降低到最小。三是建立以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为基础,临时帮困送温暖活动为补充,社区服务为配套的社会互助体系。健全覆盖全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以市社会捐助中心为龙头的社会捐助网络。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打响“慈善”品牌,组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慈善活动。加强对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的依法救助、主动救助,并发挥救助管理站的教育功能。

3、进一步加快创新和改革,完善拥军优抚安置工作体系。做好双拥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由于优抚安置工作做为一项政治任务,影响着部队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高举爱国拥军的旗帜,创新工作机制,搞好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文化、卫生等优势,加大军地互解难题、互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安置工作的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实行安置任务有偿转移和鼓励城镇退役

士兵自谋职业。

4、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完善社会福利服务工作体系。社会福利水平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围绕老年社会福利工作,从城市到农村都要建立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应该围绕已建成的“老年星光计划”、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如何更好的运转。建立起“星光老年之家”的有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把好事办好。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在对现有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检查认定、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的同时,探索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的新路子,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整体水平。针对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做好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试点工作,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

5、加强规范化建设,完善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是民政部门作为社会建设和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手段。一是社会团体和民非企业数量要增加;二是种类要比较齐全,业务范围要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环保、公益、慈善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布局应愈趋合理,逐步形成层次不同、区域有别的发展格局;四是功能要不断增强,民间组织不断增强法制意识,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领域,完善自律规程,提高装备水平和人员素质,增强自我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

6、另外,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主要是加强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引导规范群众殡葬行为,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加强殡葬用品市场监管,提高殡葬服务质量。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工作,加强地名规划,逐步推行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制度,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努力为经济文化活动和人们的交流交往提供优质服务。

篇2: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概述了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介绍了构建和谐图书馆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图书馆服务创新的措施.

作 者:雷玉玲 LEI Yu-ling 作者单位:洛阳理工学院网书馆,河南洛阳,471023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3)分类号:G250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和谐社会 服务创新

篇3:计量服务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节能降耗的推进器

进入新世纪, 世界能源紧缺越演越烈——能源市场打个喷嚏, 全球经济都要跟着波动。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当下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也是国际社会所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的能源储量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需求之间已出现巨大的缺口, 而且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供求矛盾的越来越突出, 这个缺口还将越来越大。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构建节能降耗的价值体系, 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所在。作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 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切实有效地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并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毋庸置疑, 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

节能降耗, 计量先行。如今, 以强化计量管理为抓手来促进能源节约已成为各国政府节能措施的首选。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 能源计量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节能增效的推进器, 也是促进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基础保证。人口众多、资源不足、能源需求有很大一部分 (接近1/3) 依赖进口且利用率较低是当下我国的国情。因此, 强化能源计量工作, 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 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 靠计量量化降耗挖潜,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 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将成为目前和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为此, 我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 将“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作为首要任务。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也共同出台了《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意见》, 着力引导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企业开展“抓计量、促节能、增效益”活动。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 中国国内目前仍有部分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滞后, 主要表现为5“不”, 即企业决策层对能源计量重视“不”够, 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使用“不”符合法规标准要求, 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能源计量器具“不”能按期检定或校准, 能源计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素质“不”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国的计量部门应大力宣传节能和计量法规, 主动深入相关行业和部门开展节能和计量技术咨询服务, 引导他们完善节能监测和量值溯源机制, 依法实施节能监测和计量检定, 增强相关行业和部门管理人员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计量意识, 切实引导和教育全社会把计量节能意识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所有环节, 把握细节, 形成习惯, 建立日常节能巡查与适时监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计量部门必须尽己所能, 帮助企业做好节能增效工作, 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能源计量检测能力, 提高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率和对能源计量检测过程的控制水平, 引导企业加强对能源计量数据的采集、处理、使用, 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检测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利用分析等工作中的作用。

二、食品安全的保护神

民以食为天, 食以洁为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 食品产业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世界上每个国家无不将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等的高度, 赋予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近年来, 由于环境污染、滥用化学品以及不法商贩道德沦丧等原因, 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 食品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给老百姓的餐桌增添了新风险。

由大量的案例可知, 诱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原因多与农药、兽药、添加剂等的违用、滥用有关。在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监测、管理、研究等领域, 所涉及的仪器设备、分析方法, 以及监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质及其量的确定, 无一不需要计量手段做验证, 可以说, 要想保证食品安全, 必须在诸多环节强化计量手段。为了防微杜渐, 计量工作者必须站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高度, 加强依法管理和科学指导, 通过及时控制和监测、准确检验和检测、合理研究和分析, 在食品生产、流通等环节对潜在风险进行预防和监控。

为了在生产和流通领域有效规避食品安全隐患, 世界各国纷纷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监测、管理、研究等组织机构,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国际食品法典 (CAC) 对农药和兽药残留物限量标准、添加剂标准、各种污染物限量标准、辐照污染标准、感官和品质检验标准、检测与分析方法标准、取制样技术与设备标准、检验数据的处理准则、安全卫生管理指南等都有明确规定。国家相应标准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是食品贸易发展的需要, 更是攻破食品贸易技术壁垒的关键。目前,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也是经济舞台上最具活力的主要产业之一, 说她是中国经济的驱动器也是毫不过分的。中国的食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涵盖种植业、养殖业、饲料业、制造业、加工业、流通业、餐饮业和国际贸易等行业。显而易见, 食品工业在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重要, 潜力巨大。大量事实证明, 一个食品龙头企业能带起一方的经济发展和繁荣早已不是幻想和传说。为了增强中国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必须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的安全可靠性,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计量手段的指导和支持——只有我们的计量工作与国际通行惯例接了轨, 我们的计量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测出的数据才能被他国认可, 才能保证本国产品正常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 才能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起仲裁作用。同理, 我们在进口他国食品时, 也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成果, 才能确保把不符合中国标准的有害食品拒之门外, 造福中国百姓。

一言以蔽之, 在构建食品安全这一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中, 计量技术的作用举足轻重, 直接决定着中国的食品产业是否适应经济的全球化, 在消除贸易技术壁垒、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居功至伟。展望未来, 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的先进程度以及测试人员的水平, 对食品安全乃至食品产业所起到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 计量技术则越来越是提高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基础。这是计量工作者的历史机遇, 也是计量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三、民生工程的贴心人

篇4:论武术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武术;促进

Positive Rol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DAI Chuan-jin MEI Hang-qiang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data collec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positive rol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It is concluded that martial arts is not only a sport item to build the and purify the mind in the ancient and it is more advantageous to cultivate the individual's physical health and thought morals,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 set up correct social moral values, and it is conducive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ly situation of regulation,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promote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and i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ur life and work

【Keywords】harmonious society; martial arts

收稿日期:2013-07-10;修回日期:2013-07-20

作者简介:戴传晋(1989—),女,山西太原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武术理论方向研究。

和谐思想蕴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而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正是体现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在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中,无论是从习练方式还是从授课方式上,和谐思想的价值取向都贯穿其中。虽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此同时,工作、家庭、社会以及不同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使人们出现了智力与体力、付出与回报、物质与精神的分割,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常说的“文明病”,使我们越来越成为话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已经逐渐占据了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各种疾病的首要地位。这不仅对个人,也会对家庭、社会以及国家都造成极其沉重的负担。为此,有识之士开始探求武术对于我们人体自身的好处以及在社会中所产生的和谐作用。本文通过对武术、和谐社会等重要内涵的研究,讲述武术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在原因,得出武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1“和谐”及武术中体现出的和谐意识

1􀆰1“和谐”的基本内涵及其引申含义

和谐是指对立的事物间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动态、相对和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和谐中的统一是充满生机、互相促进的统一。和谐不是否定对立,而是要求我们摒弃破坏和谐的对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失败是成功之母,否定意见会使肯定的意见得到完善和发展,这种相辅相成的对立是永久存在的。和谐文化中的基本理念,有价值、真理、发展、道德、存在、协调等,都以和谐为必要条件,是建立在和谐这一基础之上的。只有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深化理解、正确运用和谐的内在含义,才能有效地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和谐是世界得以有序运转的根本。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本,工作、学习、生活,不仅它们本身必须是和谐的,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必须和谐。若不和谐就无法存在,丝毫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事物变化。所以,斗争只是现象,和谐才是本质。

1􀆰2古代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对于“和谐”的解释

对于和谐,不同时代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在古人眼中的“和谐”意义列举如下,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是指具有差别的不同事物的结合、共存与统一;政治和谐,是一种社会政治的稳定状态;要依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尽可能做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体看来,和谐指的是对人类和自然社会产生、发展规律的认知,是人们所向往的美好事物和处事原则的价值观、方法论。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西方人眼中,毕达哥拉斯说过“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觉得“和谐是产生于对立的东西”;文艺复兴之后,思想家们都把“和谐”视为哲学的范畴;马克思提倡社会和谐,提倡以人为本的和谐价值理念,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以人的理性的克制既发展的需要为界限。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也强调“人的需要”的理性与和谐性。而在这一点上,与我国提倡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由此看来,中外对和谐的释义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但是在提倡社会和谐这一点上,西方与我国的和谐理念有着内在的相通,是不谋而合的。

1􀆰3和谐——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

“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多方面,但主要指的是人与人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包括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针和社会运行体制。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变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针对这一系列情况提出来的,是我们党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考虑,提出的一项奋斗目标和任务,它能够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及进入关键时刻的客观要求,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把握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

1􀆰4武术中体现出的和谐意识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思想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含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孔子在儒家思想中就提到过非常重要的思想“中庸”,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重要思想上〔1〕。我们中华武术将“武德”作为每个习武之人的必备品德之一。“武德”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左转·宣公十二年》中有记载,“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2〕。学拳者讲究的是以涵养为本,举止和动作之间都要心平气和,要与人善气相迎。在武术的习练和传承过程中,武德和尊师重道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们所崇尚和重视的,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舍己为人”、“先人后己”等思想,都从不同角度规范着人的德行和做人的道理,对人进行着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武术从漫长的产生、发展到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光辉的文化精髓与内涵,在不断地锤炼当中形成严密、独立而又完善的文化系统,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而且也蕴含了我们民族所独有的特色与风貌。中华武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作为依据,追求天人合一、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等,这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2和谐社会的构建

2􀆰1和谐社会的最早提出

和谐社会,作为社会形态中的一种,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理想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第一次确切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上,在这次之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就已经有了体现,一是报告中指出的,到2020年“社会要更加和谐”;二是报告中第二部分讲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说到,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我们应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关系。

2􀆰2和谐社会的含义及解释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司其职、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如果用社会运行论的术语来讲,就是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社会。对当代的中国社会来说,和谐社会就是城市与乡村、经济与政治、东中西部不同地域、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这一系列关系协调发展和良性运行的社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前提出和谐社会是具有特定时代的含义,它已不是指传统社会中的自发性、原始性的和谐秩序。社会摆脱了自然生长和缓慢发展的缰绳,而在世界中向未来疾驶,自发性和原始性的和谐秩序没了踪影。很明显,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和谐的含义早已超越了传统的范畴。可以说,社会和谐是现代社会所凸显出来的问题,这已经是当今社会亟待大家解决的问题。

3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人民素质的日益提高,和谐思想在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也随之而来,它体现在人们对它的重视、对它的遵守和执行上。现在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是几岁的小孩儿,都能用促进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来要求自己〔3〕。武术也是,虽然它在产生之初就存在着自己本身不可磨灭的技击性,但是,我们在武术的学习和练习中,老师强调的是点到为止,不用自己的武术技术来伤害他人,武术还是要以其内在的和谐为基准而存在。

3􀆰1对人体具有身心兼修、内外合一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健康”已经不再是不生病、没有身体上的缺陷这一简单意义上的含义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健康”是一种有着健康的心理和生理,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能够享受社会以及自己拥有的一切〔4〕。由此可以看出,健康是包含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而在这一点上与武术的内涵是相契合的。从小习练武术很多年了,虽然受伤很多也曾想放弃过,但是从中不仅强健了体魄、磨炼了意志,也使自己遇事的承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各种技术和功法都是以意领动的,心动而形随中追求高尚的精神气质。

3􀆰2对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反映和谐社会根本要求的作用

武术对人们身体素质及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这是由其内外兼修的功用决定的。首先,习练武术对于强健体魄、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效果十分显著;其次,较为缓和且选择有针对性的武术项目,对于一些多年的慢性病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促进机体康复,缩短康复时间等〔5〕。老话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体魄,何以有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在武术的产生及形成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修身养性的功用,恰巧符合了建设和谐社会,做到一切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3􀆰3对培育公平、健康、民主、正义的社会道德观的作用

正所谓“未曾习武先习德”,在武术教育中将“武德”作为首要条件,可见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武术,是一向崇尚礼仪、讲究谦卑的〔6〕。在现代社会,具有优良的武德,对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是需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逐步走向小康社会的时期。而对于武术界来讲,继续弘扬和发展武术所具有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

3􀆰4对社会安定有序局面的调控作用

中国文化历来提倡的是个人道德与社会理想的共同实现,无论是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都把追求个人的道德完善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体现。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不断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中,人们的道德水平往往被看做是评价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武术是培养人们爱国主义的有效途径,强调首要的目的是安邦救国,只有安邦才能兴国。历代的仁人志士、爱国勇士无不凭借自己的武艺,在国家的危难时刻英勇救国。因此,习练武术对于安邦兴国、稳定社会局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3􀆰5对培养公民意志,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作用

习练武术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习练者不仅需要承受身体上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对于意志品质的考验。而评价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如何,首要指标就是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凝聚力是否强大,没有凝聚力的民族是一盘散沙,即使没有别国的侵扰它也不会长久。如今,民间武术团体、武术协会会员以及武术学校的数量也都发展十分迅猛。这说明在潜移默化之中,武术的精神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在这种力量不断扩大之时,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6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障和基本内容。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都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考虑,不再关心他人,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逐渐变少,人际关系也渐渐淡薄了。但是,一些武术团体、武术学校以及民间武术组织的存在,拯救了这种不好的社会现状。习武者天天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在一起练武、学习、共同处理面对的事情,在活动中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有共同处理事情的愿望,凝聚力和心都聚在了一起。可见,武术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3􀆰7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用

武术本来就吸取了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崇尚自然”的思想,并且将其理论作为习练功法的依据和摹本。人和自然都是世界组成的重要部分,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又受到自然法则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之和谐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到现在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本载体,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真正实现。武术吸纳了西方古典哲学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并且要求习武者以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终极目标。以上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

4结论

我国的哲学在于追求天人合一,几千年来形成的追求宇宙、自然、人类以及事物的和谐统一是我们一致的思维模式。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与任务。武术中所体现出的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根本上是相契合的,与构建和谐社会也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武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武术不仅对于公民具有增强体魄、培养意志、内外兼修的作用,同时也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涛,孙刚􀆰试论和谐社会与武术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4):462.

〔2〕曹秀珍􀆰论武德建设与和谐社会主义建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3):69.

〔3〕江俊世􀆰中国传统武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山东体育科技,2008(3):25.

〔4〕张国华,周梅􀆰论健身武术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09(3):4.

〔5〕郑勤􀆰试论中华武术的健身养性修德功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6):149.

〔6〕陈从乐􀆰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武德修养〔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1):149.

篇5: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只有在和谐社会下,市场经济才能稳定。而要实现和谐社会,仅仅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介入法律作为基本保证。经济法是实现社会责任平衡的基本理念,为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其所需要的法律基础,因此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文章分析了经济法对和谐社会形成的作用,以及经济法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肯定了经济法在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和谐社会;作用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它以正义、公平、经济秩序和谐统一和维护大多数人利益为根本目标。经济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保障,它与民法、经济法等的差别在于它是以实现社会责任的平衡为基本理念。和谐社会的实现与经济法之间相辅相成。和谐社会是经济法建立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有利于经济法的执行。而经济法对和谐社会形成的作用不言而喻,经济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市场存在的矛盾,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1.和谐社会与经济法内在统一性

1.1经济法是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工具

经济法的提出同时满足了公众需求和国家需求,是公众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的体现。经济法的存在能够很好的解决市场秩序混乱和国家监管不严等问题,是实现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平衡的必然需求。经济法从被提出开始,就以寻求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为主要目标,这种理念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与和谐社会的实现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是经济法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和谐社会形成的基础,也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重要工具。

1.2和谐社会是经济法建立的宗旨

经济法是以社会责任的提出和实现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协调性、市场经济的主体运行以及政府的参与。而和谐社会致力于实现民主的,法制的、公平的社会体制,它要求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注重公平性,同时使社会结构更合理,人类的行为更规范。和谐社会是经济法追求的目标,是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和谐社会的总体特点在于经济主体的规范化,市场经济的稳定化以及社会保障的时效化,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1.3和谐社会有助于经济法的执行

判断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民主法治,在民主法制社会,人类的法律意识较强。这样,有助于经济法等相关法律的建立和执行,从而提高经济法的时效性和规范性,实现经济法的法律意义,使其更好的发挥资深的法律效益。

2.经济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首先:经济法为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证,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为发展前提,是保证市场良性竞争的基础。通过对市场经济的调控, 经济法可以解决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矛盾,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够确保社会效益的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物权、金融等方面的规定更加具体化、合理化。相关经济法不但确立和规定了国家调控的权限, 还规定了政府机关以及相关部门的权限,并对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与明确的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法的监管下实现了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其次:经济法的出台更好的解决了社会经济矛盾,从而促进了区域的经济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产生。无论是在制定还是推行过程中,经济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近年来颁布的《独资企业法》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能够起到组织经济生产的.作用。现阶段,制约和谐社会实现的主要因素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因此,制定相关的经济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税法等相关法律上进行必要的规定,如在《财政法》方面, 应增大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总之,经济法通过控制和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实现。

第三:经济法有利于完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经济法从法律层面对违反市场规则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维持市场秩序,减少政府压力。经济法通过出台相关的措施实现市场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实现和谐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解决政府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如果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严重影响着市场的效率,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从而导致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不稳定,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而经济法中的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都能够协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利益关系,从而规范了市场行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

最后:经济法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总量平衡。通过宏观调控,经济法能够有效的优化市场经济结构, 从而确保经济健康、稳步的发展。其中,用于宏观调控的法律主要包括财政法、银行法、税收法以及对外贸易法等,这些法律的存在有效的规范了市场秩序和责任。即将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 从而使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确保社会效益的实现。市场经济下,无序发展很容易造成通货膨胀等问题,仅仅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是无法实现市场稳定的,因此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在控制通货膨胀等问题上引用了经济法,对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和调控,从法律角度明确政府的权限与责任, 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为实现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3.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但是快速发展的经济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问题,市场经济混乱,政府调控能力弱化,市场潜规则等现象严重。因此,通过法律手段介入调控市场经济十分必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只有在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市场秩序才能稳定,社会效益与个人利益才能实现统一。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颁布和实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法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并应用于社会实践,会成为协调社会利益,稳定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总之,经济法在和谐社会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不断的推行和完善。(作者单位:义乌市人民法院)

参考文献:

[1]史际春.经济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王浩云. 论经济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 经济师,( 1).

篇6:礼仪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关系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现代管理模式,在客观上为市场经济创造诚信友爱的道德土壤,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组织绩效,实现组织目标,使市场经济活动变得更为规范和有序,使社会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自然———人———社会整个系统的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市场经济是基础

人类自产生起一刻都不能够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创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繁荣、百业昌盛的社会,是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小国寡民”式的“和谐”,不是人民生活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和谐”,而是十几亿人口高水平生活中的和谐。我国GDP已经跃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下来,世界排名仅仅是第110位,要使十几亿人口都过上高水平的生活,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经济建设,只有在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才能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公共关系管理在和谐社会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公共关系管理客观上促进诚信友爱的道德建设,推进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诚实、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都要在平等、互利和彼此信任的条件下,承担自己的责任,履行自己的义务,享受自己的权利,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基础、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处于多重规定性和联系之中,因此公众之间的影响也是多维度和多向的。团体的活动都可以具体分解为一个个的具体的个人活动。组织和组织、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冲突,细分起来,也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面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交往准则和规范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需要思想的灌溉,需要行动的感召,需要一种强大的、值得信赖的力量携他们前行。公共关系管理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行为操守都蕴含着伦理标准,以公平、和谐为内凝力,协调每一个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意志、有愿望、有行动的活生生的具体的、现实的公众,包括组织内部的及外部的所有的公众,主张公众利益至上,公众利益优先、为公众利益服务,在复杂的多变的公众利益面前,不断的调解组织的行为和政策,谋求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合作,并把这种合作意识灌输给每一位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各阶层、各群体之间互信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发展,这必然对组织与公众双方的和谐关系起到促进与维护的作用。公共关系管理是以真实为基础进行双向沟通,达到交流与分享。一方面组织向公众传递新闻、事实、意见、感情的信息,使公众认识和了解组织,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关系的。另一方面组织要吸取人情民意以调整

决策,改善自身,从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为实现组织长远发展和长期获益的目标创造条件,这在客观上必然构筑了诚信与合作的氛围。同时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最普遍的构成单位,社会组织的公众也体现团体性和组织性,这种社会中间团体一旦协调起来,所创造的信任与合作的氛围将会对整个社会及其各个层面产生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中产生强大的信任与合作动能,必将为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土壤,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公共关系管理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初级社会群体在很多方面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需要。因此,完成特定目标和承担特定功能的社会组织的大发展就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公共关系管理的主体社会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合作系统,社会组织不能活在真空中,而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公共关系的环境系统是由自然环境和它的公众及影响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组成的互动系统。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组织生存发展的系统条件,由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都充满变数,组织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公共关系管理必须以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不失时机的做出及时反应,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各种各样的信息,是公共关系管理系统中的一个个节点,只有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有技巧地对信息节点不断进行组合,才可以通过这些信息节点来促进整个系统平衡,才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采集信息是公关工作的必要前提,无论是内部公共关系还是外部公共关系,都是从采集信息开始,通过各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公共关系首先要采集与本组织形象评价有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涉及公众对组织的政策、产品、行为、人员等方面的印象、看法、意见和态度。

同时公共关系需要为组织监测社会变化与趋势,还要采集组织环境中的各种社会信息如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时尚潮流、民俗民情、舆论热点等多方面的信息动态,分析其对组织的各种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使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保持动态平衡。

篇7:规则意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春秋战国时期,墨子曾大致勾勒出他心目中和谐社会的面貌:兼爱互利,反对掠夺和暴力,选贤举能,公平竞争,节用爱财,反对铺张。这种构想反应了那个时代生活在最底层的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现在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民主法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

和谐是矛盾的统一,是事物之间的一致,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而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矛盾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作出很大的努力,而规则意识对我们实现这理想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现代规则架构的精神支撑。构建和谐社会,我觉得要分成外在的一面和内在的一面,外在的是行为意识上表现出来和谐,内在的是内心和道德上的和谐。我们正在追求这样的一个社会,因为我们还存在这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今天,“中国式过马路”似乎已经成为了国人的标签,而且渗透、弥漫各行各业。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跟红路灯是没有关系的,只看人不看灯,也许是红灯,但大家却经常这样自然而然地过马路。其实这样的行为很危险,但却又似乎已司空见惯了。还有各种各样的标签,“中国式上车”,“中国式跨栏”,“中国式并线”等等。这些种种不文明的现象既反了我们缺少了规则意识,同时也反映了我们的制度存在缺陷。行人不顾红绿灯急切通行的背后,与缺乏安全意识、心态浮躁、自私观念等不无关系,但通行区域规划不科学、绿灯时间过短、人车关系处理失衡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往往也使人们按照红绿灯划定的时空难以顺利过马路,甚至还可能面临危险。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我们的规则意识真的在渐渐淡化,这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历史发展的原因;封建社会的“法治”和“人治”;法制建设的不完善。我们需要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社会规则,来提升社会规则的科学性。在规则中实施一视同仁,对违反者进行惩处,来提升规则的公信力。同时,我们需要在面对不利因素存在的前提下提高自身的素质,提升自我规则意识,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篇8:论体育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 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构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和谐社会, 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能否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体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系统, 其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诸如其内部的各种基本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等, 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协调运作的前提下, 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才不会发生紊乱;第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即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是社会的一分子, 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第三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人力资源是当今社会中的主导力量, 人的发展必将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社会的发展也必将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和环境;第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 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才能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一旦违背了自然规律必将遭到惩罚。由此看来, 自然界借助人类的实践活动成了社会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才变得更加有意义。

1 体育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指出, 在新的历史时期, 坚持改革开放,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分析, 和谐社会分为, 自我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的现实自我与他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一定会有差距, 那么自我和谐的人就是能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这是自我和谐的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和谐。影响自我和谐的因素很多, 但要达到自我和谐, 首先要身体健康, 其次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因此,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人是社会的主体, 保证身心健康是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体育。体育是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 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而且能磨练意志, 培养自信心, 提高抗挫力, 陶冶美的性情, 增强适应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体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 体育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2.1.1 体育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只有社会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社会才能够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和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又是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这就说明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成为了协调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或力量, 它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生产力的水平就会相应地提高。开展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劳动者的身心素质, 提高劳动者对现代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加强劳动能力的稳定性, 有效缓解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社会关系的矛盾, 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 构筑社会的和谐。由此可见体育不仅仅是个体的需要, 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需要,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需要, 而且是促进经济发展, 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现代体育与社会其它方面关系越来越密切, 体育越来越强调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这种和谐是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生物环境以及社会人文环境的和谐。如我国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 就立即高举起“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大旗, 正是这种和谐理念的反映。体育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观与政府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相统一的, 体育的这种和谐发展观必然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2.1.2 体育能促进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存共荣,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新阶层的突起使得工人和农民等社会主体阶层的地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复杂的社会变革中, 我国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在逐步加大, 城乡差别、工农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及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导致社会发展中出现了种种矛盾和不和谐现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整合力量, 可以将不同民族、阶层、职业以及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聚集到一起, 共同参与各项体育运动, 促进各区域之间、阶层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体育转移了社会焦点, 缓解了社会矛盾, 促进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对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1.3 体育可以通过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缓解社会矛盾

体育具有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作用。我国近几年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 但地域经济失衡日益严重, 人们的贫富差距也日益加大。改革开放受益者和落后者之间的数字鸿沟日渐拉大的现象是影响当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 参与社会的物质交换活动, 对物质财富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再分配具有显著作用。以体育彩票为例, 我国将每年公益金的60%用于落实全民健身计划, 40%用于奥运争光计划, 并且体育彩票还可以减轻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和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有效缓解社会矛盾, 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从而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进程。

体育参与模式与经济地位紧密相连, 高收入、高地位的职业群体参与体育运动、体育比赛甚至观看电视体育比赛的比例是最高的。参与健身运动的人也主要局限于收入和教育超过平均水平、从事专业工作或者管理工作的群体, 低收入人群和那些贫困人士很少经常性地参加某种体育运动。由于体育场馆设施大多为国家所有, 有更多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为低下的人为体育事业提供服务, 因此这种参与模式会使较多物质财富向国家公益事业流动, 向经济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流动, 这是体育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是一种财富的软调节分配方式。体育这种向下分配财富的作用对于缓解我国财富分配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作用, 因此政府应把体育作为调节社会分配矛盾的一条积极有效的措施。

2.2 体育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2.2.1 体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 体育促进个人的心理品质完善, 培养个人的公平竞争意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讲, 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和谐”最核心的问题是人与人的和谐。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魄, 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 调节人的心理, 增强人的自信心, 完善人格开放性的一面, 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奠定基础。此外体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公平竞争意识。社会的和谐需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为基石, 而体育是人类社会活动中最能体现平等、公正竞争原则的领域, 公平竞争是赛场永恒的主题, 体育运动的不分尊卑为参赛者营造了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遵守游戏规则, 通过体育活动的公平竞争来培养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积极进取的公平意识和竞争意识, 是现代体育的重要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 它是规范的、合作的、有组织的。每种运动项目, 每个动作, 都有严格的规范及比赛规则, 这些规范对运动员的行为起着“戒律”的作用, 表现为一种秩序、节制、约束, 体现出体育的科学性及公平性。体育对现代人竞争意识培养将激发人们创造愿望, 充分发挥创造才能, 积极投入到创造活动中, 而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则使人们的创造成果易于受到肯定, 这必将激发社会活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奠定了基础。

(2) 体育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和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 全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 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因。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的人际关系现状却令人十分堪忧:2005年初,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曾在全国做过一次人际关系调查, 结论是:我国社会人际关系正在走向整体“滑坡”。2004年末的一项调查也表明, 身为天之骄子、相互间并无多大利害冲突的大学生, 其人际关系的状况也并不乐观, 其中有60%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好。解决这些问题, 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从制度供给、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 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体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对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它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刚刚公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被确定为公民个人价值准则。体育活动, 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对公民诚信、友善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其竞赛规则的制度、规范化、详细化、统一化、科学化, 对于我们制定诚信制度条款, 具有具体地指导作用。体育的魅力就在于, 它能提供一个公正、平等的互动平台, 它能使不同地位、职业、年龄和性别的人, 打破狭隘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上下关系、业缘关系相聚在运动场, 相聚在体育的圈子频繁地交往与接触。共同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认识、情感等诸多心理成分上产生共鸣, 缩短他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沟通, 彼此之间容易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2.2.2 体育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1) 体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以有效缓解人与社会的矛盾。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的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总和。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 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体育基于人文精神, 关怀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和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尤其是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 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理念, 体现了人文思想与体育的完美融合, 对于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 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越和驾驭, 而且在于从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的权利和价值。人要全面地发展自己, 就必须从社会关系中获得广泛而真实的自由权, 这是现代人类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8年颁布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指出:“确信有效地行使人权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和保持他或她的身体、心智与道德的力量;因而任何人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均应得到保证和保障。”体育的“公开、公平、公正”就是自由最现实的体现。人文体育也构建了这么一个平台, 给予人类最大的空间和自由, 有效缓解和消除了人与社会的矛盾, 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2) 体育从精神、物质实体和法制等不同的层面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 完善的社会规则、法制和丰厚的物质资本。首先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既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同时又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 人们享受着不同的快乐。在竞技比赛中, 人们在成功中赢得荣誉, 失败中赢得尊重, 竞争中挑战极限, 尽情享受着体育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意志的磨练。国际赛事每每激发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振奋了民族精神, 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使社会整体无论从意识上还是行为上都处于一种和谐一致的状态。其次体育是规则的殿堂, 无论何种体育项目, 都有其完整而独特的比赛规则。在学校, 体育使学生和教师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因病缺勤率大大降低, 极大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 缓解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及家长相互之间的矛盾;在企业, 体育锻炼有效缓解了社会节奏加快的压力, 减轻了工人的紧张情绪,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最终的结果是企业和工人收入的增加, 劳资双方矛盾的缓和和企业内部的和谐。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但却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的现状, 由此体育对人和社会的和谐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2.2.3 体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还是和谐社会构建与发展的基础, 因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人与自然是否和谐, 有两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 但是受到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生态经济规律的制约, 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性的力量。体育也正是通过对人的作用, 唤起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珍惜和保护, 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促进投资主体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些环境优美的城市被确定为赛事举办城市就是很好的例子。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 有好环境的城市, 大型的体育赛事才让该城市承办, 只有绿色体育的思想和行为, 才能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3 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体育肩负着重大责任, 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能提高社会成员整体素质, 提高社会凝聚力, 培养公开、公平、公正理念, 拉动经济增长, 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总之, 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体育作为提高人们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社会事业和新兴产业,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宏大背景下, 从幕后走向前台, 从配角变成主角之一,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时代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

参考文献

[1]虞重干, 等.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7:39-42.

[2]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J].体育文化导刊, 2003 (03) :14-20.

[3]梁蕾.论举办奥运会与促进精神建设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1) :27-29.

[4]林卿.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基础[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28-30.

[5]王建新.体育产业与人文体育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生产力研究, 2005 (06) :45-47.

[6]徐丽娟.体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8 (02) :16-22.

[7]孟涛.中国儒家和谐思想与人文奥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03) :18-20.

上一篇:心内一科2015年优质护理工作总结下一篇:付出汗水与成功的文章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