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微信的自我介绍

2024-05-16

新员工微信的自我介绍(通用3篇)

篇1:新员工微信的自我介绍

有关微信的介绍中考英语作文

微信可以说开启了给人与人之间的新时代,二维码扫描,视屏沟通,语音交流,微信上爆料,微信上公布最新的政策,最准的路况。这些方面可以说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Wechat is a new app that almost all the people use on their phone. you can video chat when every you want and its for free. also you can talk through that app. its very convience. You can sreach for people who live around you who are using the same app. but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are addict to it. they can not live without it. and people are having less and less conversation face to face. even worse, some people got tricked in this app, and lost lots of money. so this app can be good or bad, depend which way you using it.

【参考译文】

微信是一个新的应用程序,几乎所有的人都使用他们的电话。你可以视频聊天时,你想要的,这是免费的。也可以通过该应用程序交谈。这是很方便的。你可以搜索生活在你身边的人谁使用相同的应用程序。但同时,人们也沉溺于此。他们不能没有它。人们面对面的交谈越来越少。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被骗了这个应用程序,并失去了很多钱。所以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是好是坏,取决于你使用它的方式。

篇2:新员工微信的自我介绍

一、文献综述

(一) 自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2002年, 美国学者丹·吉尔在专著《自媒体》中首次描述了自媒体的特点, 即“草根新闻, 源于大众, 为了大众”。2003年, 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理斯在其专题报告《自媒体:大众将如何塑造未来的新闻和信息》中给出了“自媒题”的定义, 即自媒体是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 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 表现出的一种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信息、新闻的途径[3]。我国学术界对“自媒体”的概念和内涵的界定尚未统一, 但主流观点都是对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的自媒体定义的延伸[4]。

邓新民、张莹、张美玲、刘景东和孙岳、申今霞、赵丹等学者对自媒体的特点做了相关研究和描述, 综合可概括出自媒体的五个特点:1.使用门槛低, 操作简单;2.个性化、自主性强;3.交互性强, 传播快速;4.信息真假难辨, 良莠不齐;5.娱乐性强。

(二) 自媒体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研究。

关于自媒体与大学生德育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成果:第一,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特征, 如马海龙的《话语主体多元化与德育话语权碎片化》、莎日娜的《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分析及教育引导》、裴杰生的《自媒体时代的德育特征及创新策略》等。第二,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困境, 如安仲森的《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困境及超越》、唐琳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德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张莉莉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难题及对策试析》等。第三, 自媒体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应用研究, 如范中烽的《基于微博的高校德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程翔宇的《高校利用自媒体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探讨》、牛兵和范军晖的《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等。

对自媒体在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的研究从2011年逐渐展开, 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但总体停留在描述新兴自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上, 而开展调研、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的成果不多。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兴趣和观念, 针对性地提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二、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与特征

课题组在华南、华中、西北三个地区各选取了一所高校, 随机选了6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研。在487份有效问卷中, 超过97%的学生表示有使用微信。通过统计分析, 使用微信的大学生具有如下特征。

(一) 主要在休闲时段和场所使用微信。

调研结果显示, 80%的大学生在宿舍、饭堂、运动场等休闲场所使用微信, 在课室、图书馆使用的只有14%。在学习日 (周一至周五) , 62.38%的大学生使用微信的时间段在晚上19点以后, 即使在周末, 微信使用的时间仍集中在19:30-0:00时段。数据表明, 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用于日常工作学习后的休闲放松, 在工作和学习的时间段和场合较少使用。

(二) 主要行为是聊天、朋友圈互动、阅读资讯。

大学生的微信行为主要有三种:聊天、朋友圈互动和获取资讯。81.50%的学生把微信作为通讯应用与好友进行聊天;74.02%的学生通过发朋友圈或评论好友动态来与微信好友互动;63.70%的学生通过订阅号和服务号获取资讯;利用微信促进学习的仅有13.30%。

(三) 社交性与娱乐性并重, 学习和获取便民服务的目的较弱。

大学生使用微信最主要的目的是社交与娱乐, 分别占78%和61%, 实践证明微信应用中具有娱乐性或社交性的娱乐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用微信来学习、工作和获取便民服务的大学生较少, 分别为40.8%和23.5%。调研结果中超过70%的学生对微信的社交与获取信息的功能给予肯定态度, 72.1%的学生表示对用微信进行学习不感兴趣, 但73.5%的学生表示微信有助于学习。实际应用和调研反馈表明在微信上难以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但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上的资源获取信息、扩展知识面, 利用微信的社交功能促进有共同学习兴趣的学生交流和相互学习, 以及与老师及时互动等。

三、微信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冲击

微信为大学生创造了人际交往、娱乐、信息传递的平台, 但由于其自身非结构性、非中心化的特征, 也产生了组织性差、监管力度弱、缺乏监察机制等问题。微信给高校学生德育方面带来的冲击如下。

(一) 兴趣倾向低俗化。

在高校一些学生微信聊天记录中, 恶搞、调侃的表情随处可见;搞笑、低俗的网络段子被转发;名人言论、小道消息、生活绯闻易引起学生关注与评论。作为自媒体, 微信避免不了其本身带有的草根文化属性, 这种草根文化一旦引导监管不当, 极易成为低俗、怪诞、丑陋信息肆意滋生的温床。

(二) 认知肤浅化。

自媒体内容以个人观点为主, 呈现出信息分散、观点狭隘、良莠不齐的特点。碎片化信息往往包含小众的看法及学生较少接触的认知领域。不利于学生严谨和理性思维方式的养成, 带有煽动性表述的文章更易引起学生的盲目认可与跟风转发, 偏颇的价值取向不利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 舆论暴力化。

在微信中, 信息交流在虚拟开放的环境下完成, 有利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但不利于信息真实性的核实。微信好友建立在熟悉的圈子的基础上, 关注内容由用户订阅, 降低接收者对信息的心理防线, 使大学生个体容易变成一个个活跃的传播点加速各种信息的扩散。一系列未经证实的谣言便由此迅速扩散, 给社会和当事人造成舆论压力和语言暴力伤害, 同时舆论漩涡中的当事人及组织的正当权益经常受到侵害。

(四) 生活网络化, 迷失自我。

在微信使用的目的中, 人际交往 (78%) 、娱乐 (61%) 、传递信息 (55.8%) 分别排在前三位, 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却又渴望沟通交流的现实。部分学生为满足情感需求和交友需要, 微信实时在线, 不断刷新朋友圈动态, 成为“微信控”, 并且有意识地抓住机会发表言论、标榜个性、提高存在感。在渴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驱使下, 某些大学生容易过度地、不切实际地表现自己, 造成自我迷失。

四、微信带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机遇

将德育工作纳入微信新媒体中, 不仅可使德育工作生活化, 还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推动传统德育转变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微教育”。

(一) 微信为高校德育提供了自由开放互动的平台。

传统的高校德育以课堂灌输教育为主, 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心理抵触, 因而收效不大。大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参与讨论, 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声音, 顺应微时代信息的交互性、平等性、主体性特征, 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关系的形成, 更符合新一代大学生张扬个性、追求自我的性格特点。

(二) 微信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

据调查, 高校学生的微信使用率约为97%, 广泛的用户基础为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 同时拓宽了德育教育的渠道, 扩大德育工作的社会群体覆盖面。与传统课堂教育的做法相比, 将德育工作内容融入微信中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室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地参与德育讨论与学习,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内容, 大大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 微信丰富了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德育教育有内容枯燥、拘于正统、单一理论知识形式传播等特征。微时代下德育内容来源广, 可以是社会热点话题、学生自身经历或心得体会。这些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 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态度, 体现学生的内在需求。德育内容的展示形式多样, 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

五、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建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抓住自媒体发展带来的机遇, 突破德育教育困境, 以开放创新的探索精神, 在“微时代”背景下探寻新的德育之路。

(一) 提高德育工作者媒体素养, 组建自媒体德育队伍。

首先, 德育工作者要学会根据信息传播现状调整自己教学观念, 转换教学思维, 深化对自媒体的认识。“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 由‘封’与‘堵’的被动参与德育模式转为‘疏’与‘导’的主动参与模式”[5]。

其次, 德育工作者要了解自媒体的传播特点, 从自媒体的总体特征、各类自媒体平台的特点, 以及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入手, 做更系统深入的研究, 清楚掌握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行为特征。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 并配合他们的使用习惯采用相应的推送方式。调研结果显示, 大学生偏向于在晚上19:30到0:00这段时间使用微信, 德育工作者在推送德育内容的时候, 可以选择在此时间段发送, 提高学生阅读的概率, 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最后, 德育工作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有效发挥德育工作的主体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重视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具有话语权和信息选择权, 多听取学生的声音。同时也要清晰自己的角色定位, 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 在利用自媒体开展道德教育时, 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哗众取宠。既要懂得聆听学生的心声, 与学生平等对话, 又要坚持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以身作则, 以防在自媒体环境中迷失自身的主体性。

高校组建自媒体德育团队, 可由技术人员和思政教师组成。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性支持, 思政教师进行德育课程设计, 还可引入优秀学生参与到平台的管理中。学校可根据团队的整体素质提供必要的培训, 邀请相关专家或联合自媒体企业, 为德育团队运营平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二) 构建高校微信德育公众平台, 吸引学生成为“粉丝”。

高校可以注册一个用于本校德育工作者开展活动的公众平台, 吸引学生关注, 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德育内容和消息通过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除此之外, 德育工作者也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注册微信号, 以添加好友的形式融入学生的朋友圈中, 借此了解学生的生活日常和思想动态, 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作及时的引导。利用微信等自媒体可以实现线下传统德育“一对多”到线上“一对一”德育的转换。

平台式推广是高校微信德育平台工作开展中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将平台推广给学生有两种方式:硬性推广和软性推广。前者是通过课堂或班委推送将微信德育平台推广给学生, 要求学生关注平台。采用这种方式, 可以快速增加平台粉丝的数量, 但难以保证粉丝的质量。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 认为高校德育侵犯了学生的私人空间。软性推广是指通过增加平台上的实用功能, 如成绩查询、饭卡充值、讲座或晚会门票派发等, 或是推送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 如实用、新奇、励志的资讯, 让学生喜欢上平台而主动关注, 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平台的依赖性, 让学生成为平台的忠实粉丝, 在平台上开展德育的效果会大大增强。但是粉丝增长速度慢, 也难以确保学生关注该平台, 并且推广需要消耗较多人力和物力。所以高校在构建微信德育平台时, 需要恰当地结合两种方式。

(三) 推送具有时代性的德育内容, 促进高校德育“双线”发展。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德育话题, 搜寻深刻、有价值的德育资料, 通过深入浅出地整理和编辑后推送给学生, 并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友好的交流。在自媒体平台上, 每天都会有大量热点和话题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和热烈讨论, 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保持对自媒体中事件传播的敏感度, 捕捉到能引起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筛选出热点讨论中的典型观点, 并理解这些观点的产生社会现实背景和时代意义。在线上, 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利用微信德育平台掌握对学生德育的话语主导权;在线下, 可以利用热点事件讨论中传递出的切合大学生群体、具有时代感的观点和思想, 不断更新传统高校德育的内容和形式, 促进传统高校德育与时俱进。

(四) 开展效果评估, 完善德育机制。

德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及时与学生沟通, 通过不断获得学生的反馈以持续优化德育工作的开展。微信上德育内容发布后的点击数、互动频率、学生的评价等可以作为评价德育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也可以定期在平台上作调研, 了解学生的心声, 依此对德育工作计划的阶段性调整;还有一项重要的指标, 就是平台上德育内容的方向性和正确性。针对这一点可以组建专门的审核评估队伍, 在资料发布前审核发布内容是否符合高校德育开展的要求和目的, 评估德育工作者在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的内容是否真正起到正确引导学生的作用等。

六、结语

自媒体影响力的进一步深化是可预见的, 它将更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自媒体时代的高校已经难以维系学生接收媒体信息把关者的角色, 高校要继续做好学生接收正确价值导向信息的引导者, 就要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 让大学生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都能找到思想品行的领路人, 使得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德育工作真正实现与大学生生活的无缝对接。

摘要:自媒体通过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学习成长、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等的影响, 最终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其行为、兴趣及观念的表征分析, 提出构建高校微信德育平台的构想。

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高校德育,微信,微信德育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

[2]企鹅智酷.微信平台首份数据研究报告[EB/OL].http://tech.qq.com/a/20150127/018482.htm#p=1.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 2006 (2) .

[4]吴潮.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定义梳理及二者关系辨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4, 21 (5) .

篇3:新员工微信的自我介绍

1 基于微信软件的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优势

1.1 翻转课堂, 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旅游英语口语课堂中, 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 老师教学手段极其单一, 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 大多数学生都只是被动的聆听者, 主动参与性极低。而微信的图片和小视频功能可以弥补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 而其即时语音功能也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达到翻转课堂的目的。

1.2 延展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果

在大学里, 老师与学生的交流绝大多数仅限于课堂中, 这对于知识的巩固和更新都极为不利, 尤其对于旅游英语口语这样一门需要多说多练的课程。而微信的群聊功能为课后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遇到的问题, 老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做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学习监督。

1.3 创新口语课堂, 增强学生自信

受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制约, 大多数学生很少进行口语练习, 这就导致他们在口语课堂上敢写不敢说, 非常不自信, 课堂参与度很低, 往往只是口语基础好的或者自信一点的同学在和老师进行口语交流。而微信的即时语音功能赋予了所有学生平等的话语权, 并且讲述者和倾听者之间保持了距离, 学生的自卑感和恐惧感也会得到缓解。

1.4 丰富口语课堂, 融入旅游要素

众所周知, 旅游是一个综合类学科, 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这就对旅游英语课堂的硬件配备有很高的要求, 传统的黑板课堂和多媒体课堂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微信能够支持语音、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格式的内容, 在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旅游方面有先天性的优势。

2 基于微信软件的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

旅游英语口语这门课程, 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老师可以在微信群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查收并进行准备。课上可以要求学生在群里发布英语口语即时语音, 邀请同学们一起进行欣赏并纠正错误。课后在微信群里布置口语作业, 要求学生以语音或小视频的形式上交, 打破传统英语课堂只能布置书面作业的弊端。

2.2 基于微信群聊平台的竞争式教学

在传统的旅游英语口语课堂中, 受教室硬件和课堂人数的制约, 参与课堂的人数很有限。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了利用群聊平台进行竞赛, 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例如, 笔者首先在群聊平台里发布一张实物图片, 要求学生以即时语音的形式用英语正确地将其读出来, 在群里第一位答对的同学将会得到老师的口头表扬和平时分的奖励, 结果发现平常不是很积极和自信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进来。

2.3 老师引导下的情感补给模式

不同于中小学, 大学里任课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往往只局限于课堂上, 这会让大学生尤其是新生有很强的失落感。而微信作为一款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社交软件, 为老师了解和关心学生提供了有效途径。微信在旅游英语口语课堂上的应用, 很好地弥补了老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缺失。笔者去年的任教班级还经常会有学生通过微信咨询实习中碰到的旅游英语口语问题, 并且很多学生都在教师节当天通过微信给笔者送来了祝福, 这对于大学里老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失是很大的弥补。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 传统课堂的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正在被多媒体、多形式的教学模式所替代。而微信凭借其语音交流和方便快捷的特点, 在大学生中被普遍使用。该文结合微信软件的各种优势, 提出了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微信,旅游英语,口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户晓娟.大学英语教学中微信软件的应用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4 (1) :83-85.

[2]张欢.基于微信的大学用于口语教学新模式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6) :136-137.

[3]柴阳丽.基于微信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听说学习诉求的调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4 (9) :34-39.

[4]刘倩.利用微信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的构想[J].研究与探讨, 2014 (2) :71-73.

上一篇:椅子游戏中班体育下一篇:无限极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