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逃离正确方法

2024-05-09

地震逃离正确方法(共5篇)

篇1:地震逃离正确方法

找准“存活空间” 幸存机会大

我们从小到大了解到的地震紧急求生“常识”,并非招招都管用!四川地震发生后,有网友立即援引美国国际搜救队的地震求生指南,并结合大陆、台湾近年来地震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指出传统观念中地震紧急求生办法的不足,并用地震搜救现场示意图一一标出“地震存活空间”。这个题为《美国国际搜救队长教你正确的躲避位置》的帖子立即被各大论坛、MSN和QQ用户疯狂,其中一些说法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

究竟哪些才是正确的“地震存活空间”?对照一下你知道几个:

躲在床桌下?还是躲在床桌旁?

常识:“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纠错:有着23年重大灾难搜救经验的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说:“不要躲在桌子下、床铺下,而是要以比桌子、床高度为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不要离开太远。”

土耳其科研机构制作的一盘地震逃生教学录像带显示,实验人员爆破一座大楼来模拟地震时建筑物倒塌的情形。爆破前,先依据“常识”在桌子、床铺等下面和旁边,分别放置10个假人。大楼倒塌后,搜救队员找到在桌子下的模特,十具竟有八具随着桌子一起被压毁,而放置在桌、床旁边的假人则无大碍。道格卡普解释,建筑物天花板因强震倒塌时,会把桌、床等压毁,而如果人以低姿态躲在一边,家具可以承受倒塌物品的力量,让一旁的人取得生存空间。

专家观点:“地震发生时躲在桌子底下还是旁边,要根据建筑物来确定。” 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表示,如果房顶上面是瓦面的,瓦面一掉就掉瓦片,躲在桌子下面,上面掉下来的东西不会砸到你,躲在下面是最好的。

但是,如今大多楼房都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在强震中倒塌时,钢筋混凝土整个压下来,桌子无法承受这样的重量,很容易被压毁。不过,桌子可以起临时支撑和缓冲的作用,应趴在旁边,躲在有限的空间里,同时要蹲下来抱住头。

躲在车内还是躲在车旁?

在本次汶川大地震中,人们可以从很多现场照片和电视画面中看到一辆辆被压扁或者被掩埋的汽车。那么,地震发生的时候,万一正在汽车上,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错误做法:躲在汽车内。

正确做法:躲在两车之间或者汽车旁。

专家观点:当停车场顶部塌陷下来时,车厢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坚固,躲在车里反而降低逃生机会。两辆紧邻的汽车之间会形成存活空间。地震发生时,应立即下车,以卧姿趴在两车中间或者紧贴车旁,注意身体不要高过车身。

另外,如果是从建筑物中逃离,一定要切记莫坐电梯,而应该走逃生楼梯、消防通道。梁干说,因为地震时电梯会断电,你就会被关在电梯里面,也不要跳楼,否则更容易受伤。捂住口鼻

地震逃生小贴士

注意地震来临前的异常信号。例如地震前十多秒常有呼呼、轰轰、咚咚的风声,天空中还会出现呈五彩色的地光、地震云,地面则有晃动。利用好地震波差别的12秒时间,立即逃生。

逃走时,远离易爆、易燃和有毒气体地域,远离高楼、烟囱、户外广告牌、霓虹灯管以及高压线、峭壁等。首次地震后,短期内还会有余震,警惕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建筑物再次坍塌。

自救: 尽量俯卧等待救援

“当被埋在坍塌的建筑物中时,身体姿势最好不要仰面,而是转过身呈俯卧姿势,同时头部不能贴地。”广东省地震局副局长梁干表示,要尽量爬到能让头部安全的地方,因为人的头部是最脆弱的。此时要用双手支撑,扩大身体的空间,侧身也可以。

地震坍塌时粉尘弥漫。梁干说,在坍塌过程中,务必要保护好鼻子和嘴巴,不能让浓烟吸进鼻子。如果有可能,可以找到一条毛巾,等烟尘过后再拿下。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和保存体力,不能大喊大叫。近日有新闻报道,灾区被埋的学生为了给自己鼓劲,在废墟下不停唱歌。“完全没必要这样。”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李贵涛说,除了耗费体力,还会耗费藏身空间内的有限氧气。

如果身边还有其他被困的幸存者,可以互相说话鼓励,以保持神志清醒。被埋者的黄金救助时间是72小时,漫长的等待中会使人极度疲劳。“人在极度疲劳下很容易睡着,而且一睡着就很难叫醒,会错过救援。”李贵涛说。

梁干建议单独被困者应尽量少说话。只有听到外面有救援的声音时,才可以大声呼救,以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互救:颅脑损伤最致命

李贵涛说,地震中人体遭受的主要伤害依次是骨折、软组织损伤、挤压综合征等。其中颅脑损伤是地震伤亡中死亡率最高的,早期死亡率达30%。在骨折中有四分之一为脊柱骨折,救援人员处理不当可造成伤者瘫痪。总体来说,地震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创伤性休克、大出血、饥饿性脱水和脏器衰竭。

他强调,地震发生后对受困者施以援手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要把所有外伤患者都当成是脊椎损伤来对待。

在废墟中挖出伤员时首先要确定头部,快速、轻巧暴露头部,清除灰土,暴露胸腹部,保持呼吸道通畅。伤者如发生窒息,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为降低伤者骨折后引发瘫痪的风险,切忌对其强行硬拉。

被困者被解救出来后,如果专业医疗人员还没到来,应立即用消毒过的纱布等将伤口创面包扎,以免再受污染。重伤肢体要加强固定,以减少继发损伤,便于搬运。不仅是骨折的伤者,出现关节损伤甚至大面积皮肤损伤的人都要进行固定,四肢骨折时要特别注意伤部附近的上下关节,固定中应将肢体末端外露,以便观察肢体血液的运行情况。

对于怀疑有脊柱骨折的伤者,要让伤者的两条腿伸直,上肢也要伸直放在身旁,把硬木板放在伤者身体一侧。至少三名救援者一起水平地托起伤者身体,最好由一人来发口号,将其平起平放移至木板上,避免身体扭转。颈椎受伤的人,则要有专人扶着伤者头部,免得颈部扭转和摆动。伤者放在硬木板上后,可以将衣服裤子装上沙土,固定伤者的颈部和躯干,防止摆动。大腿骨折的伤者,则要把受伤的腿用木板固定再用担架搬运。

搬运伤者的必须是硬木板、门板或者黑板,而且不要给其盖上过多的棉被、海绵等柔软物品。搬运时间较长时,最好取出伤者衣袋中的重物,以免受压迫。

互救:内脏破裂不可多喝水

“叔叔我好渴,能给水喝吗?”被埋在废墟下20小时后,四川绵竹县汉旺镇武都教育中心的小学生小女孩青青(化名)被救援人员救出,她感受到光线后的第一意识是要喝水。实际上,这几乎是每个地震受困者被救出后都要说的话。

梁干说,如果被困者受伤,最好能做简单的救治,可能的话要找点水喝。“但不是每个受困者都可以敞开怀喝水。”李贵涛说,因为地震主要是挤压伤,相当多伤者有内脏破裂出血,多喝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因此不能多喝。

正是考虑到青青内脏可能破裂,救援人员就用矿泉水瓶盖子喂她喝水,没让她畅饮一瓶水...。。

篇2:地震逃离正确方法

1、 楼房向外跑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到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一般只有几十秒。如果家住平房,周围也没有高大建筑物和高墙,可以迅速跑到屋外空旷地避险。如果家住楼房,在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避险,比盲目向外跑,生存几率会更大。切忌不能使用电梯,更不能盲目跳楼。

2、 躲进厨房

很多人都知道,跨度小的房间适合地震避险。因此,有些人会认为小小的厨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厨房中还很容易找到食物,被压埋后有食物来源能争取更多的等待救援的时间。但是,你忽略了地震避险的另一重要原则,那就是――远火近水。厨房里不但存在煤气灶、天然气灶等火源和有毒气体,而且微波炉、电饭煲、电磁灶等电器也很集中。电路、火源和有毒气体都是威胁生命安全的隐患。因此,卫生间或书房等跨度小的房间,比厨房更适合躲避。

3、 发生地震找妈妈。

遇到危险找妈妈是孩子的本能反应。可是地震发生只有几十秒的时间,正确的自救显然比找妈妈更有效。平日里,要教会孩子正确的地震自救方法。比如要躲在靠近暖气管、床铺、衣柜、桌子等支撑物的地方,或是内墙根、墙角等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用靠垫、枕头等柔软的物体护住头部等。尤其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一定要让他树立“自救”就是“自己救自己”的观点。

4、 被压埋后不停哭闹。

地震发生瞬间的自救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在被压埋后,如何积极寻找自救方法,等待救援。告诉孩子,一旦被压埋,不要害怕,也不要丧失信心,更不能惊慌失措,不停哭闹,或盲目地大喊大叫。这样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消耗掉体力。要沉着冷静地观察周围环境,寻找通道设法爬出去,如果实在无法爬出去。就要注意听地面上的动静,听到有人靠近时,再大声呼救,或是利用口哨等发声工具,甚至用敲击水泥管等方式向外界传递信号。要知道,保存体力是争取救援时间的关键。

5、 找到水源,一次喝个痛快。

篇3:地震逃离正确方法

偶然偏心的含义指的是:由偶然因素引起的结构质量分布的变化,会导致结构固有振动特性的变化,因而结构在相同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也将发生变化。考虑偶然偏心,也就是考虑由偶然偏心引起的可能最不利的地震作用。根据《高规》第12页第3.3.3条“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故单向地震力计算时选[是],双向地震力计算时选[否],多层规则结构可不考虑。考虑偶然偏心计算时,对结构的荷载(总重、风荷载)、周期、竖向位移、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及结构的剪重比没有影响;而对结构的地震力和地震下的位移(最大位移、层间位移、位移角等)有较大区别,平均增大18.47%;对结构构件(梁、柱)的配筋平均增大2%~3%。

2 考虑双向地震作用:[是]或[否]

根据《抗规》第26页第5.1.1条3款(强条):“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一般情况下,均可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此时可不考虑上一条的[偶然偏心],用户可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选择是否需要考虑。实际上,对于多层结构而言,如果比较规则,那么可通过《抗规》第5.2.5条(剪重比的要求)来考虑结构的扭转和偶然偏心;对于高层而言,如果结构比较规则,则应选用“考虑偶然偏心”项,而不必再选“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对于不规则结构,不论多层还是高层均应选用“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3 偶然质量偏心

JGJ 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3.3条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从理论上,各个楼层的质心都可以在各自不同的方向出现偶然偏心,从最不利的角度出发,我们在程序中只考虑下列四种偏心方式:1)X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轴正向偏移5%,该工况记作EXP;2)X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Y轴负向偏移5%,该工况记作EXM;3)Y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轴正向偏移5%,该工况记作EYP;4)Y向地震,所有楼层的质心沿X轴负向偏移5%,该工况记作EYM。

要实现偶然偏心,首要任务是确定各个偏心方式下的结构振动特性。最准确的办法当然是针对不同的偏心方式重新计算结构固有振动特性,求解广义特征值问题,但是这样做效率较低。对于完全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结构倒没有问题,对于存在“独立弹性节点”的结构则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考虑到这一点,我们采用一种稍为简单的方式来确定振动特性将未偏心的初始结构的各振型的地震力作用点,按照指定方式偏移5%后,重新作用于结构上,此时结构产生的位移,就是一个近似的偏心振型。知道了解偏心振型,偏心地震作用的计算就可以进行了。这个办法有一定的近似性,但提高了效率。通过试算,我们认为其结果还是比较合理的,可以在工程计算中采用。

考虑了偶然偏心地震后,就在原有的未偏心X,Y地震EX,EY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四个地震工况EXP,EXM,EYP和EYM,在合力组合时,任一个有EX参与的组合,将EX分别代以EXP和EXM,将增加成三个组合;任一个有EY参与的组合,将EY分别代以EXP和EXM,将增加成三个组合。简言之,地震组合数将增加到原来的三倍。

4 双向地震的扭转效应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5.1.1条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由于地震影响系数在长周期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s的结构,由此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中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的破坏具有更大影响,但是规范所采用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尚无法对此作出估计。处于结构安全的考虑,增加了对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最小值的要求,规定了不同烈度下的剪力系数,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效应应根据此进行相应调整。

扭转效应明显与否一般可由考虑耦联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分析结果判断,例如前三个振型中,两个水平方向的振型参与系数为同一个量级,即存在明显的扭转效应。对于扭转效应明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保证足够的抗震安全度。对于存在竖向不规则的结构,突变部位的薄弱层,尚应按本规范第条的规定再乘以的系数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加强措施;特别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建筑方案。

5.1 何时考虑“偶然偏心”

《高规》第3.3.3条规定: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附加偏心距可取与地震作用方向垂直的建筑物边长的5%。

控制偶然偏心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结构的扭转效应。当结构在偶然偏心作用下的位移比大于1.2时,则说明该结构的质量和刚度的分布比较不均匀抗扭转的能力比较差。

对于高层建筑,即便是均匀、对称的结构,也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对于多层建筑,则可以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程序在进行偶然偏心计算时,总是假定结构所有楼层质量同时向某个方向偏心,对于不同楼层向不同方向运动的情况(比如某一层向X正向运动,另一楼层沿X负向运动),程序没有考虑。

5.2 何时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抗震规范》5.1.1条规定: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不规则的结构,应计入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注意:规范规定只有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才考虑双向地震作用目前工程界普遍做法为在刚性楼板假定下,结构位移比大于1.2,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5.3“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同时选择,程序如何处理

程序允许设计人员同时选择“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作用”,若同时选择,则程序在计算内力时自动选择二者之间的较大值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年版)[S].

[2]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篇4:地震监测方法现状研究

关键词:地震监测方法;现状

1 地震简介

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

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

一般情况下,在发生地震的情况下,找寻地源要从发生地震的区域的下方进行巡找,找到震源之后,按照震源所处的方位,进行直线投影,就可以找到在地面上对应的震中,其中,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叫做震源深度。(图1)

所谓地震监测工作,指的就是在地震要开始之前,事先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地震监测设备进行对于地震的一些特殊的情况进行分析工作。截至目前为止,主要由以下几种不同的地震的检测方法。一种是专业的地震监测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一些相对比较先进的地震监测设备进行对地震的检测工作,也会使用到一些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另一种则是群众使用的检测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生活周边是否出现异常情况进行的检查。

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许多国家大力进行地震方面的研究,寻求对付它的方法。汶川地震、唐山地震都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创伤和人员伤害。目前,国际上的监测手段总体分为两类: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电磁波等)。

2 地震监测方法

2.1测震(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

震后监测也叫测震,它包括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地震监测和强震监测属于地震发生后监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强度,有无余震等,是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类型的监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地震发生的几要素,为接下来的政府抗震救灾和应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否则,如果不知道地震发生的基本信息,那么救灾简直就是无从谈起的。因此这一监测手段也是目前各个国、各个地区发展最早、技术最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方法。其他的监测手段就统一称为前兆手段,主要通过各种方法的监测数据来预测预报地震发生的地点、可能性、影响等。

2.1.1地震监测

板块构造概念带动了地球科学、地理学等学科的一次重大革命,板间构造理论和板块运动理论能否成立或被人接受,均需得到全球板块运动的最新直接测量结果的支持。地震震中分布集中的地带称为地震带。地震带往往与活动性很强的构造活动带一致,全球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地震带(图2)。

测震观测目的主要是要监测地震的活动性,确定震源的特性,包括震级大小、震源位置和初动方向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空间测量技术(例如:人造卫星测距——SLR、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合

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特别是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近10年来,发展极为快速,观测精度尤为高,为监测地壳运动提供了有效的观测方法。现今全球有200个GPS基准站点,计划在板块边界和全球已知构造活动活跃区约25个区域加密GPS监测网点,实现全球地壳运动的自动监测。各种地震仪的使用是基于地震观测点上的基本设备,可以较为准确的测量出地震的各个数据。

2.1.2强震监测

强震监测的目的和应用都是与一般的测震观测不同。强震观测是要测量强的地震引起的强烈地面运动过程和工程结构的地震后反应,是强地面运动特性和工程结构抗震特性研究以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基础资料。因此,强震动观测台站的选址、所采用的仪器和观测方法等也都与测震观测是不同的。强震动台站点主要设在可能发生强地震地区的自由场地上,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和重大工程附近的各类典型场地上,而且台网要有较高的密度,才可以获取大量强地震动近场记录数据,用来编制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地图、确定抗震设计方案和设计反应谱。同时,还要在各类典型建筑和重要结构物上布强震动观测仪器,测量它们的抗震反应,以研究结构的地震反应特性,以期可以检验和改进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迄今为止,全球强震仪已超过7500台。1994年1月,美国南加州北岭6.7级地震获得加速度记录230条。1995年1月日本阪神地震,165个观测点获得了276个主震加速度记录。日本紧急地震检测和警报系统UrEDAS、美国Tri-Net台网、墨西哥地震警报系统SAS等观测系统和预警系统都是现代强震系统监测的重要方法。这些系统在地铁、火车、观测点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很是受到关注,是地震监测技术的一个大飞跃、大进步。

2.2前兆(形变、地磁、地电、流体等)

2.2.1地壳变形观测

地球在发生地震前,地震区的地壳形变会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者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现代GPS技术在地壳形变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Remote Sensing技术能够全面即使获取大范围的、综合的动态的地表信息,当然地壳形变也在其中,然后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技术能够获得地表上任何点位的坐标信息,二者嘉禾起来,使得地震的监测更加的准确。

2.2.2地磁

又称“地球磁场”或“地磁场”。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地球磁场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观测和预报地震。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根据卫星观测得到的太阳风及行星际磁场资料(采用ACE卫星数据),可以采用多步法预测Dst值随时间的变化。所谓的多步法预测是指:对每一组连续的观测数据,在进行预测时,我们只是在预测开始的时刻利用观测的Dst值预测下一小时的Dst,之后均用上一步预测的Dst值再预测下一步的Dst值。本方法可提前两个小时对Dst指数进行预报。

ACE卫星观测时对地球进行地磁观测的一种重要工具。通过对地磁的跟踪观测,可以看出哪些属于异常点,哪些是正常范围内,从而来预测地震的发生的可能性等。目前各大学者都相应的提出自己的计算模型来计算地磁与地震的关系,那么这对于地震监测方法的研究也是有极大的意义的。电磁波测量仪是比较基础的一种测量方法,非常的传统,很多观测都开始采用卫星的模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方式一眼在使用中,这对于地震原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2.3地电

在地球内部,由于存在着一些物质的不稳定状态,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地下的这些物质因为一些变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很有可能导致地震问题的出现。具体的来说,在地球内部的电力随着时间的退役发生变化,并随着地下介质的结构发生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结果。这都是很有可能会导致地震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与此同时,随着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的改变,也很有可能会出现地震的一些类似特征,这都可以作为相关的数据进行参考。由于地震是地下岩浆旋转上升引起的,那么在地震前地下的岩浆旋泉会把靠近中心的岩浆输送到上地幔,也就是说把带正电的岩浆输送到了上地幔,由于正负电的相吸作用,负电会向岩浆涡流中心的上方流动,这就会引起地电异常。

2.3非专业方法

民间百姓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一些生活变化有了非常可靠的了解。例如地下水动态在震前会出现异常现象,人们就会根据这种现象来判断是否要发生的证。例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再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像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中国古代人民是很聪明的,早前就已经总结了地震带来的水体变化。例如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动物生活习惯的变化,比如大规模的动物躁动迁徙。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仅需地震监测预防的过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地震开始之前,就对整个地震的防御工作进行积极地准备,从地震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探析,并利用一些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相应的探测工作。

地震的监测不仅仅只依靠技术或者模型来监测。国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应该从国家层面成立由中央统一领导的跨部门、跨专业的重大自然灾害成因与预测的指导协调实施机构来管理自然灾害,开始的营救到后来的灾后修复等。整体综合所有地理要素,如地质、地震、气象、水文、空间、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力量,建立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进而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链的成因机制研究和理论工作的创新, 健全和完善全国地震及其重大自然灾害预测系统工程。除此之外,在进行地震的监测工作的过程之中,还要充分的重视到对于地震检测人才的培养,并加强和外地的地震监测专家的联系,建立起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地震监测体系。,在这套地震监测体系之中,要有这相应的技术措施和与之配套的地震监测设备,充分保证在进行地震监测的过程之中,可以有充足的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撑,来完成整个的地震预测监督工作。

在未来,首先GPS的运用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将会辅以GIS、RS技术,单独的GPS技术可能任然会存在一些缺陷,在微小的地震监测中无法发挥那么强大的威力,但是,结合了GIS、RS就会更加的全面。其次光纤传感技术也会得到大面积的运用,光纤传感器是指具有较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高精度、不存在零漂、方便于组网以及适合长距离传输等一系列独特优势的一个地震监测器具,还可以解决地震前兆观测中电学测量仪器存在的疑难杂症。在技术上是一种极大的提高。将会被利用与跟多的地震监测中。

参考文献:

[1]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夏正楷.第四纪环境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尹章才,李霖.Web 2.0地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刘耀林.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陈运泰等著.数字地震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篇5:地震的预测与消减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地震是一种由构造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累积负电荷泄露造成的放电现象(类似地下雷电)。这些事实包括:

(1)大地震发生时,往往会有发光现象。

(2)大地震发生时,往往会有电磁场的突然变化。

(3)汶川地震的断裂带内的石墨化现象证明地震是一种放电过程。

(4)大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碎裂往往呈现岩爆的特征。

(5)大地震发生后,往往发生降水。

(6)大地震发生时,地下电流突然增大。

(7)大地震发生时,气温往往增高,同时引起遥感红外异常。

这种放电引起了强烈的地震波能量释放(强震的主要能量来源),并产生一系列的热量释放和地下聚集的气体和流体释放和爆炸。形象地比喻就好像手枪发射子弹,直接导致地震发生的往往是构造运动,断裂构造突然活动好比手枪的扳机激发,而真正的地震能量释放好比子弹内火药的爆炸,而最终形成的流体释放好比子弹射出后冒出的白烟。然后给出了地震的成因机制分析,说明这些聚集于地球浅部的电荷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的高温高压下元素转换所发生的电(核)化学过程。紧接着给出了利用遥感、地面、地下“三位一体”的地震预测方法,分别测量电磁场变化、热红外异常、多种流体及地应力异常变化等,理论上可以准确地预测较大地震,因为较大的地震震前往往会有地下聚集电荷的泄露(我们可以理解为地下圈闭密封不好)。最后给出了地震的预防和消减方法,即通过深钻灌注卤水(盐水)的方法对地下累积电荷进行缓慢放电,避免累积电荷集中放电的现象发生(即地震的主要能量来源)。就好比给地下深处安装了一个地下避雷针,从原理上讲,在地震经常发生的地区只要有足够能量的深钻灌注井就可以预防较大地震的发生。

理论上原来可能发生8级地震的地方采取本文所述的深钻灌注方法进行消减,有可能将8级地震减弱到5级地震,这是作者的理想,也是全人类的梦想。如果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地震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将大大降低,生命财产安全将会得到保障。相信有朝一日,“地下避雷针”能像目前建筑物上的避雷针一样得到普及和认可。

上一篇:浅析青少年耐挫力差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下一篇:测评网六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