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2024-04-24

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共8篇)

篇1: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研究背景与目的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权威研究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连续6年完成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10强研究、连续5年完成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连续4年完成中国房地产策划代理百强企业研究等多项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普遍认可,其研究成果为评价房地产企业经营实力及行业地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

近年来,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在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去年以来,《物权法》和《劳动合同法》相继颁布实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行业发展方向,探寻新形势下行业发展之道。

为反映行业发展最新状况和主流企业的发展态势,科学评价企业的真实实力,系统总结优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中国指数研究院三家单位决定设立专项课题,开展“2008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开展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的目的是:

(1)以客观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反映行业发展最新状况和主流企业的发展态势,为政府部门研究制定行业政策、有关部门加强行业指导提供参考和依据;

(2)科学评价企业的真实实力,发掘一批综合实力强、服务水平高、业主满意度高的优秀物业服务企业;

(3)系统总结优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供广大物业服务企

业学习借鉴,促进物业服务企业提升运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2、研究方法体系 2.1.标准和门槛值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坚持以客观数据和社会评价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准备、全面、自愿的研究原则。研究组按照国际惯例和《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确定现阶段纳入研究范围企业的门槛值:

(1)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物业服务活动的企业;

(2)具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一级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及有特

色的二级资质物业服务企业;

(3)凡符合入选门槛值的物业服务企业,须按要求提供相应的数据

报表,方可参与此次研究;

(4)为了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做强做大,top10研究组鼓励企业以集

团的名义参与。2.2.评价指标体系

2.2.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2008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以客观数据和社会评价为依据,坚持客观、公正、准确、全面、自愿的研究原则,遵循以下三个准则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

(1)服务规模与服务质量相结合。规模与质量是衡量物业服务企业

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因素,研究组采用物业管理项目总数、总建筑面积两项指标来评价企业的服务规模(含物业类型)。同时,研究组采用业主满意度、物业服务费收缴率及物业管理项目续约率来评价企业的服务质量。

(2)服务规模与经营绩效相结合。研究组采用营业收入、营业成本

收入比、人均产值及多种经营收入比例进行经营绩效评价,与服务规模相结合,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

(3)企业现状与发展潜力相结合。研究级采用员工总数、注册物业

管理师人数、工程、管理、经济等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类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数三项指标相结合,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与服务规模及质量、经营绩效等企业发展现状指标相结合,全面评价企业的结合实力。2.2.2.评价指标体系 2.3.数据来源及复核 2.3.1.数据来源

(1)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对物业服务企业填报的有关数据进行复核;

(2)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对业主进行的满意度调查(网上调查与网下调查相结合)数据;(3)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creis)数据库及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

(4)物业服务企业对外公布的信息(包括公司年报、企业网站公布的信息和对外派发的宣传资料;

(5)有关政府部门(包括建委、房管局和统计局等)的公开数据。2.3.2.数据复核

企业填报的数据须如实客观,同时研究组将对填报数据进行复核:

(1)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及统计局经济普查数据对企业填报数据交叉

复核;

(2)对企业在管项目信息,通过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的项目数据库

进行复核;

(3)对部分财务数据通过会计事务所出具的报表、企业年报及税票

进行复核。

2.4.计量评价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为增加研究的严谨性,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进行。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是一种从变量方差――协方差结构入手,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用少数新变量解释原始变量方差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原始变量分解为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之和,并通过因子旋转,得到符合现实意义的公共因子,然后用这些公共因子去解释原始变量的方差。

计算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时,主要是计算各构成要素的相关矩阵,通过相关矩阵得到特征值、累计特征值及因子载荷。根据最初几个特征值在全部特征值的累计百分率大于或等于某百分比的原则,确定公共因子的具体个数。然后再根据因子载荷矩阵确定各个因子的现实意义并进行重新命名,最后根据不同企业各个因子的得分及载荷矩阵,通过加权累加构成企业综合实力指数。

3、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根据2.1中确定的门槛值,优选具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一级资质证书的物业服务企业及有特色的二级资质物业服务企业共500家作为此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回收的数据表中有312家企业数据填报质量较好。这312家企业总部分布于深圳、上海、北京、武汉、重庆、杭州、成都、南京、郑州、西安等21个城市,基本覆盖了国内物业管理行业较为发达、一级资质企业相对较多的城市,具有发展时间较长、管理规模相对较大、服务领域广泛、人员素质较高等特点,是中国物业服务企业的典型代表,针对样本企业的分析显示,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具有以下特点:

3.1.经营收入现金流较为稳定的企业成立时间大多在10年以上

列入此次研究对象的样本企业中,成立时间在18年以上的企业占比约为5%,成立时间不足8年的约占23%。企业成立时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1980-1990第一个10年间,我国的物业管理发展较为缓慢,基本处于萌芽阶段,华南地区物业服务企业数量占比居高;第二个10年间,特别是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物业服务企业数量放量增长,促进行业的加速度发展;2001年之后,企业成立数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现存企业对市场份额展开激烈竞争,行业开始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

从成立时间与主要经营指标的关系来看,成立时间较早、发展时间较长的企业,其管理面积、营业收入一般超过成立时间较晚的企业,在企业规模、品牌认知、人力资源等方面占有领先优势。数据表明,物业管理是一个马太效应明显的行业,虽然在行业发展初期准入门槛较低,但一旦企业成立并开始承接项目,就开始了一个优势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其各项经营指标往往出现快速增长。如成立已达18年的中海物业,2006年的经营收入较2005年增长27.1%,在此基础上,2007年同比增速达到54.9%,增长的提速现象明显。从数据来看,多数企业的成立时间在1991-2000年间,这部分企业目前大多处于规模积累阶段,由于企业实力相当,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最为激烈。

对成立10年以上企业的研究还发现,与开发企业易受房地产市场大势影响、销售收入常常出现较大波动不同,这部分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费收入通常较为平稳,尤其是那些管理水平高、品牌形象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管理项目;而在管项目个数多,区域分布广,企业接管项目选择空间大,来自物业服务费收入的现金流也就更为稳定。3.2.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国有物业服务企业规模更胜一筹

研究组按照企业性质将物业服务企业划分为国营、民营、合资、其他企业。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其次为国营企业,占比达到26%。同时,研究组选取了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数量在各城市均占有绝对优势,其中深圳的民营企业数量占比最高,达到63%。国营企业在各城市仍占有较大比重,上海的国营企业数量占比为30%,在三个城市中比例最高,而北京合资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其他两城市,为30%。

尽管三个城市中民营企业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但通过对民营、国营企业2007年主要指标均值的比较发现,国营企业无论在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营业收入均值和员工总数均值上全部超过了民营企业。以上数据表明:由于物业管理行业门槛较低,地域性较强,行业不具备垄断性质,使得近年来民营物业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取得量的优势的同时,民营物业服务企业在规模上却远远落后于国有物业服务企业。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两类企业的竞争将继续存在。

3.3.建管分离进一步推进,行业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由于中国物业管理行业诞生的特殊背景,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与开发企业存在隶属关系。数据显示,在此次研究的物业服务企业中,与开发企业不存在隶属关系的企业占比已达到58%,其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物业管理市场相对成熟且一级资质物业服务企业较为集中的城市中,非隶属关系企业占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62%,上海68%,最高的为深圳,达到75%,表明深圳物业服务企业在建管分离、市场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研究组根据物业服务企业在管项目的开发企业与其是否同属一个集团或存在参(控)股关系(称二者具有关联关系),将物业服务企业在管项目分为两类,由其关联企业开发的项目称为关联项目。数据显示,物业服务企业近年来加大了对非关联项目的拓展力度。2007年,企业所管理的项目中,非关联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为131.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8%。2005-2007年,非关联项目总建筑面积占比持续增加,到2007年已上升到50.3%,相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进一步对与开发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类企业纷纷加大了对非关联项目的市场拓展力度。数据显示,与开发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物业服务企业,2007年管理的非关联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为120.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率为35.2%,高过同期所有企业在管非关联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增长率。如绿城物管,2007年管理的非关联项目超过1000万平方米,占在管项目的比重超过60%,市场拓展力度可见一斑。类似的还有鹏基物业,2005年到2007年管理的非关联项目累计增幅达146%,远高于同期关联项目的增幅。此外,数据同时显示,市场拓展力度相对较小、管理项目均为关联项目的企业从2005年30%降为2007年的11%,而市场拓展力度较大、管理非关联项目占比超过80%的企业从30家上升到40家。以上变化表明,物业服务企业近年来积极实行市场化运作,管理规模快速上升。如长城物业、中航物业等企业,凭借对非关联项目的积极拓展(占比超过80%),管理规模已位居国内前列。3.4.劳动密集特征突出,有效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但专业人员较为缺乏此次研究数据显示,样本企业2007年的员工平均数为872人,其中32.8%的企业员工人数在500-1000人之间,20.7%的企业员工人数在1000-1500人之间。同时,企业员工总数与营业收入、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771和0.803,即企业员工总数越多,营业收入总额和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越大,反之亦成立,表明物业服务企业以密集劳动力获得效益的局面没有发生变化。

数据同时显示,物业服务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占员工总数比例达34.2%。具体到不同企业,24.5%的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占员工人数比重超过60%;13.2%的企业吸收剩余劳动力人员占员工人数比重在50-60%之间。

此外,研究组还对企业年均人员流动率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样本企业人员流动率均值为9.7%,其中人员流动率低于10%的企业占比达67.6%。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社会背景下,物业服务企业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缓解社会矛盾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物业服务涉及范围广,设备、设施多,对维护、操作人员专业技能要求高,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直接相关。此次研究对样本企业员工中的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和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数(简称“相关专业人员”)等指标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相关专业人员占比均值仅为18.5%,其中7.6%的企业占比低于5%,另有21.2%的企业专业人员占比在5%和10%之间。此外,33.9%的企业物业管理专业人员占比低于10%,多达15%的企业没有注册物业管理师。这些数据均表明,物业服务企业的各种专业人员仍较为缺乏,企业在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发展潜力等方面仍任重而道远。4、2008中国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及其发展特点 4.1.2008中国优秀物业服务企业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从服务规模、服务质量、经营绩效、发展潜力等方面对样本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产生了“2008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部分优秀企业名单如下: 4.2.2008中国优秀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特点

(1)管理项目数和建筑面积快速增长,服务规模显著提升;非住宅项目占比稳步提高 2005-2007年,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优秀企业管理项目数和建筑面积快速增长,服务规模显著提升。管理项目数均修值从23个增长到46个,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由250.7万平方米增至468.0万平方米,2007年项目总数和建筑面积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58.8%和43.7%,增速比上年分别提高23.5和13.8个百分点。

在服务规模整体愉速上升的同时,行业里涌现出一批管理规模突出的企业,规模领先优势持续加大。2005年,优秀企业中,67%的企业在管项目的建筑面积在300万平方米以下,仅有3%的企业管理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但到2007年时,管理面积在1500万平方米以上的优秀企业多达13%,绿城物管、中航物业更是超过2000万平方米,另有11%的优秀企业管理面积在1000-1500万平方米之间,而仅有39%的优秀企业管理面积低于300万平米。2005-2007年,优秀企业在项目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别墅及非住宅物业项目(指办公楼、工业厂房及其他物业项目)占比稳步上升:多层住宅项目占比从2005年的31.2%下降至2007年的27.2%,降幅达4.0个百分点,非住宅项目占比提高2.9个百分点。优秀企业管理项目类型结构的变化可能有两点原因:(1)别墅、高档写字楼等物业项目相对较高的利润吸引了更多物业服务企业的争相进入;(2)由于部分普通住宅物业收费标准和收费率普遍较低,很多企业入不敷出,为了保证生存,部分优秀企业有选择地退出普通住宅物业的管理。

(2)优秀企业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成本收入比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小幅下降2005-2007年,优秀企业营业收入快速上升,2007年营业收入均值达8271.7万元,同比增长率达到37.3%,增速相比200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中海物业、长城物业、绿城物管、中航物业等多家企业2007年营业收入均超过2亿元,金融街物业、达文等多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

从收入结构来看,物业服务费收入占比保持稳定,但多种经营收入增速更为显著。近年来,优秀企业物业服务费收入均值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3109.6万元增加到2007年和5769.5万元,连续两年增长率分别为35.7%和36.7%,增幅保持稳定,同时其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65%以上,表明物业服务费收入仍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随着部分优秀企业积极探索资产管理、特约服务等业务,多种经营成为物业服务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2007年优秀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均值达到2502.2万元,同比增长达38.9%,增速高于同期物业服务费收入,且增速加快的趋势较为明显。值得注意的是,长城物业、中航物业等企业的多种经营收入超过亿元,占企业同期营业收入比重超过30%,为优秀企业扩大收入规模、提高经营效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数据显示,2005年来,受益于多种经营业务成本收入比快速下降,优秀企业营业成本收入比小幅下降。2005年-2007年,优秀企业营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基本稳定在85%的水平,其中2007年相比2005年下降1个百分点。从不同业务的成本收入比来看,多种经营业务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也是优秀企业近年来营业成本收入比小幅下降的主要原因。2007年,优秀企业多种经营的成本收入比70.7%,相对2005年下降近10个百分点,同时远低于同期物业服务成本收入比(89.8%)。长城物业、绿城物管等企业的多种经营收入来源于资产管理、特约服务等多种渠道,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加大了企业的发展力,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物业服务企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次研究数据显示,27%的优秀企业物业服务的成本收入比超过95%,甚至部分企业在物业服务方面出现亏损,因此,通过服务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服务智能化程度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应当成为优秀企业发展的关键。4.3.服务规模专题研究分析

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认为,服务规模是衡量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组通过物业管理项目总数、总建筑面积等指标,并结合企业员工总数进行分析,优选出一批规模较大、规模效应明显的企业进行专题分析。2008中国优秀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规模top10 2007年,服务规模top10企业的物业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超过1600万平方米,2006年近11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接近50%,而优秀企业管理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在2007年仅400多万平方米,增幅43.7%,可见服务规模top10企业的主要规模指标在绝对数和增长速度上均领先于优秀企业,呈现出一定的行业集中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规模top10企业2007年物业管理项目总数均值为115个,同期优秀企业均值仅为46个。服务规模top10企业2007年员工总数均值超过5000人,约是优秀企业员工总数均值的4倍,其中中海物业、绿城物管等企业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管理总建筑面积均接近或超过2000万平方米。

随着服务规模的扩大,服务规模top10企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2007年人均营业收入为6.24万元,更有两家企业人均营业收入超过8万元,远高于同期优秀企业5.21万元的平均水平。在人均营业收入较高的同时,服务规模top10企业人均营业成本为4.3万元,低于同期优秀企业5.05万元的平均水平,表明服务规模top10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经营优势。由此可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规模的扩大

将摊薄经营成本,带来效率和收益的提高。

在经营绩效方面,2007年优秀企业营业收入均值达8271.7万元,增长率为37.3%,同期服务规模top10企业的营业收入均值已突破2亿元大关,增长率高达41.1%,绝对量及增速均高过同期企业。以上数据表明,服务规模top10企业的规模优势明显,与优秀企业中其他企业的梯次关系也已逐渐形成,同时营业收入的巨大差距不仅加大了非top10企业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奠定了服务规模top10企业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在企业经营成本方面,服务规模top10企业与优秀企业的成本收入比相当,分别为85%和85.6%,服务规模top10企业物业服务的成本收入比91.4%,也与优秀企业89.8%的水平相当,但服务规模top10企业多种经营的成本收入比63.1%却明显低于优秀企业70.7%的水平,可见,服务规模top10企业在多种经营方面相对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体现出其依靠多种经营开拓市场化道路、提高经营绩效的思路。

4.4.服务质量专题研究分析

物业服务企业以服务为产品,服务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研究组通过对优秀企业的业主满意度、物业服务费收缴率及物业管理项目续约率的研究,优选出十家服务质量高的企业进行研究,这部分企业凭借先进的服务理念、扎实的服务行为创造了优秀的服务产品,赢得了较高的业主满意度。

2008中国优秀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top10

16随着物业管理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业主消费意识的提高和企业在管物业项目类型结构的逐步调整,服务质量top10企业的物业服务费收缴率近年来稳步提高,由2005年的93.2%上升至2007年95.2%,高于同期样本企业约10个百分点。但2005-2007年,服务质量top10企业的物业管理项目续约率均值呈下降走势,这可能与部分企业优化在管物业项目类型结构和发展战略调整有关,如中海物业在2006和2007年主动撤出部分物业项目的管理,物业管理项目续约率从2005年的100%下降至2006年和2007年97%左右。

在2008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中,研究组对优秀企业的业主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服务质量top10企业的总体满意度超过80%,高于样本企业60%左右的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和比 17 较满意的比例均高于样本企业。服务质量top10企业中,又以中海物业、陆家嘴物业、隆鑫物业等企业的满意度表现较为突出。

在2008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中,研究组针对基础设施的维护质量、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质量(服务态度、服务技巧、服务效率、服务礼仪、住区的清洁卫生等)、物业管理服务项目、物业小区环境氛围等多个方面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服务质量top10企业的各项指标满意度均高于样本企业,尤其是解决业主投诉、报修及物业服务人员素质等软件服务方面比较突出,而在消防管理、设备管理和维修及秩序维护方面差异相对较小。

在满意度调查中,对服务质量top10企业服务人员素质的业主满意比例超过样本企业近一倍,这与企业重视人员培训密切相关。比如龙湖物业和绿城物管独特的新员工培训模式,培养了员工优良的职业操守和较强的执行力,有力保证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服务质量的好坏也与企业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标准、模式及社区智能化等相关,服务质量top10企业在这些方面走在了行业前列。比如中海物业研发的e-pmis(中海物业管理系统),陆家嘴物业的96916物业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及公开出版的《陆家嘴物业企业标准》;佳兆业物业的大盘物管模式等,均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在服务效率、社区文化等方面,服务质量top10企业也获得了近两倍于样本企业的满意度。其中,鹏基物业连续举办了6届“服务质量月”活动;达文和港联物业提供金钥匙管家服务等,都帮助企业拓宽了服务内涵,提升了物业服务的质量。

18在服务质量的专题研究中,研究组还发现了一批在住宅质量、商业物业等不同领域有领先表现的特色物业服务企业。2008中国特色物业服务领先企业

这些企业中,金科物业非常注重住宅的质量和服务,积极参与楼盘的研发和验收,并建立了一套迅速反应的客户服务体系;中航物业全面推行物业管理服务集成商的运营模式,在商业物业领域表现突出;金融街物业树立了在写字楼管理方面的优势;紫泰物业以高星酒店的物业管理为起点,形成了综合性大厦物业管理的特色。

5、结语

5.1.优化项目结构、规模化发展仍是目前物业服务企业提升企业效益的主要手段

此次研究的物业服务样本企业中,以住宅物业管理为主的企业占据多数。从数据来看,伴随营业收入的增长,其营业成本也在大幅提升,增速仅落后营业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对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效益 19的增长造成滞绊。

为提高企业盈利,一些企业积极进行了服务项目结构的优化,包括写字楼、医院、游览区、商场、工业厂房、文化体育建筑等泛商用物业类型成为企业市场拓展的重点。与住宅物业相比,泛商业物业具有物权所有者较为单

一、沟通成本低、物业服务费收缴率普遍较高等优点,因而受到物业服务企业的青睐。但另一方面,泛商用物业的数量与规模均无法与住宅物业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又会造成企业盈利增长的新瓶颈。

从市场现状来看,用工成本上升、物价上涨、公用物权收益分配等因素,造成物业服务企业短期内无法通过资产收益率的上升来大幅提高企业盈余。因此,企业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规模化发展换取盈利增长。但对于那些在优化项目结构过程中,逐步走上特色化发展的物业服务企业来说,“以规模换效益”会受到区域内物业规模的限制,这些企业必然最早面临跨区发展的压力,专业特色品牌的打造无疑是未雨绸缪的良计。

5.2.专业分包升级物业服务质量,多种经营促进优秀企业向物业服务集成商角色转化

近年来,经营过程中主动采用专业分包形式的物业服务企业数量不断增,尤其在甲级写字楼、酒店等商用物业的管理上更为明显,体现了市场化竞争的必然结果。通过保洁、绿化、工程维修等专业项目的分包,物业服务企业能够能繁琐的事务中脱身出来,集中力量发展自身的管理优势,加强对物业服务质量各环节与流程的设计、掌控。20在此基础上,物业服务企业在多种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研究数据显示,多种经营收入占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均值超过20%,个别企业甚至超过50%,物业服务费收入占比相较下降,而且从过去三年的发展来看,这种此消彼涨的现象有逐年明显的趋势。

物业服务企业从事多种经营有其先天优势。由于掌握大量终端消费者消息,除传统低端集采外,在btobtoc的营销链中,物业服务企业应该说是大有可为。企业应在组织好物业管理、输出管理经验提供顾问服务的同时,利用自身对客户、对所管理物业项目优劣势等的充分了解,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不动产投咨询、租赁买卖、市场研究等等,加快向轻资产类型的服务集成商角色转化。

5.3.行业市场化逐步提高,物业服务企业应顺应趋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

近年来,与开发企业存在关联关系的物业服务企业加大了市场拓展力度,由非关联开发企业开发的项目个数均值和总建筑面积均值持续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知名开发商多年来出于自身品牌打造的需要,正逐步缩减对下属物业服务企业的补贴规模,同时或将下属物业服务企业推向市场,或通过招投标形式选聘物业外聘物业服务企业,以求为业主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与这种逐步剥离相反的一个有趣现象是,部分较早市场化的关联企业,正逐渐收缩外接项目规模,以集中优势力量优先满足母公司所开发项目的物业服务需要。研究组认为中,无论是“合久必分”,还是“分久必合”,事实上都反映出物业服务企业作为开发商的下游企业,虽然为开发商创造了更高的品牌溢价,为开发链条创造了真实的价值,却又缺乏较高自主权、话语权、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开发企业的现实。从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来看,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企业在利用马太效应稳固市场份额的同时,有必要适度对外拓展,以积极的心态共同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篇2: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第一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概述 第一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定义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分类情况 第四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业链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2011-2013年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一、宏观经济

二、工业形势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相关政策

一、国家“十二五”产业政策

二、其他相关政策

第三节 2011-2013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

一、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二、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总体规模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发展概况

一、2011-2013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发展分析

二、2013-2018年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机构市场容量概况 第四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第五节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业供需情况

第四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国内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国内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2010-2012年价格回顾 第二节 国内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 第三节 国内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国内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现状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三、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走向分析

1、培训质量将更加全面

2、培训合作将得到巩固

3、认证项目将得到统一

4、培训要求更加迫切

5、培训教育模式将会突破

6、期待资本的融入

第二节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品技术分析

一、职教与高校互补性加强

二、“知本”时代职业培训理念的创新

三、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学员消费更加理性

四、就业导向成首要关注点

五、认证培训势头依旧热力不减

六、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课程标准化成为重要趋势

七、行业将更注重提升就业推荐能力

第三节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品市场的三大瓶颈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品市场遭遇的规模难题 第四节 对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特点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分析

三、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的新思路

第六章 2012-2013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2012-2013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二节 2012-2013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第七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

五、客户议价能力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主要发展策略

第三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一、2013-2018年我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市场竞争趋势

二、2013-2018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三、2013-2018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八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2-2013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2-2013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2-2013年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2-2013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2-2013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投资项目分析

二、可以投资的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模式

三、2013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投资机会

四、2013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第九章 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未来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发展分析

二、未来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技术开发方向

三、总体行业“十二五”整体规划及预测 项细分行业领域确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重点 2012年全年电子制造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IT从业人员将增30万人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一、产品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二、渠道重心下沉

第十章 2013-2018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当前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未来发展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规模

二、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市场竞争风险

二、政策和体制风险

三、进入退出风险

1、进入壁垒

2、退出壁垒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一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 第一节 A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二节B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三节C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四节d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五节e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公司经营与财务状况

1、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2、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3、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第十二章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地区销售分析

第一节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区域销售市场结构变化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东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三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华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四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中南地区”销售分析 第五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华东地区”销售分析 第六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西北地区”销售分析

第十三章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一节2011-2012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投资策略分析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投资策略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投资筹划策略

三、2013年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品牌竞争战略

第二节2013-2018年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品牌建设策略

一、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的规划

二、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的建设

三、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业成功之道

第十四章 市场指标预测及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第一节 中国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第二节 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产品投资机会 第三节卓越绩效企业风险内控管理服务项目投资建议

一、行业投资环境考察

二、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项目投资建议

图表略......网 址:

篇3:服务外包在中国的发展研究

(一) 服务外包产生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在信息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共同推动下, 服务外包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外包是经典“比较优势理论”的最新实践, 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创立了基于比较优势的自由贸易理论, 即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然后用各自的产品进行交换, 贸易双方都会从这种交换中获益, 各自的整体国民收入水平都会提高。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国产业的分工、IT技术的进步为发包商通过外包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创造了现实的可行性。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优化和细化, 技术创新以及推广速度的加快, 市场范围扩展至全球化, 价值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 结构也变得复杂。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使发包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活动。外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的。发包商把不具有比较优势或非核心的环节外包、分离出去, 在市场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 组成协同关系, 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

(二) 服务外包的含义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具有基础性的、共性的、非核心的IT业务和基于IT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后, 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一种资源整合的管理模式, 即利用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 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应变能力。因此, 服务外包应该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 其服务性工作 (包括业务和业务流程) 通过计算机操作完成, 并采用现代通信手段进行交付, 使企业通过重组价值链、优化资源配置, 降低了成本并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服务外包的发展现状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日益密切地融入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重要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以东软集团、浙大网新、海辉国际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群体, 这些企业实力较为雄厚、经验较为丰富, 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领军企业。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 中国已经出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服务外包基地和城市, 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这些服务外包城市要么与发包国有紧密的地缘关系, 如大连;要么是内陆城市, 如西安, 它们利用自身的各方面优势, 积极开展服务外包业务, 成为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的示范地域。

三、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模式

相对于制造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与规模, 我国服务外包发展起步较晚, 但成长十分迅速, 被世界公认为承接外包后起之秀, 中国正在成为日益繁荣的全球外包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以下是列举的中国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几种主要发展模式:

第一, 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闻泰集团是一家手机设计公司, 于2005年在香港注册成立, 定位于进行无线终端研发、生产、销售、售后等综合业务的高新技术研发企业。闻泰集团坚持自主研发, 1000多名员工中, 研发人员占60%, 闻泰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150余项。为客户提供手机整机方案设计服务以及基于无线终端的系列增值服务, 产品涵盖范围广, 提供的业务众多, 产品服务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 企业并购与战略合作

为克服企业规模在发展外包业务方面的制约, 迅速扩大企业实力, 短期内由原来单一的市场覆盖变为范围更大的全球市场, 由原来单一业务领域扩展到完整的服务链, 覆盖了更多的客户资源。并购是企业横向扩大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的有效方式, 而战略合作则是企业迅速扩大产业链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如德信与微软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合作开发高端智能手机。

第三, 创新商业模式, 实施蓝海战略

以东软为例, 在中国软件行业增速回落, 企业增长普遍遭遇瓶颈的情况下, 东软集团2007年的营业收入达31.5亿元, 软件出口突破1亿美元, 企业员工突破万人大关。原因在于东软的商业模式创新。第一, 将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 即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中国是制造大国, 而高技术制造业的科技含量体现在嵌入式软件产品中, 因而中国嵌入式软件市场潜力巨大。第二, 除了本土市场, 积极扩展离岸外包市场。东软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 并与阿尔派、东芝、日立、索尼等大客户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关系, 使得离岸外包订单源源不断。第三, 借鉴制造业经验, 实施精细化管理。比如业务方面, 构建了解决方案统一架构平台, 大幅度提高了研发服务效率。在人力资源方面实施的精细化管理也卓有成效。东软“服务企业制造化管理模式”正在带领其向成为一家拥有2万—5万名员工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件巨头目标行进。

第四, 建立离岸机构, 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些有规模、品牌优势和出口前景的软件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 更加贴近发包市场, 使客户满意度达到最大化。随着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壮大,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外包企业进入发包国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全方位到的竞争。

四、中国发展外包服务的战略与对策

(一) 政府层面的发展策略与对策

政府应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承接服务外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应在制订规划、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帮助企业提高接单能力, 最终形成竞争合力。

1. 制订各种优惠政策。

在税收方面, 对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 在进口关税、所得税、地方税等方面实施减免政策。资金方面, 建议财政部、中央银行等有关部门研究制订鼓励承接外包在金融方面的扶持政策。通过专项资金对外包企业购买大型设备、自主创新、建设自主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或奖励。

2.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制订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及其实施的具体措施, 积极调整知识产权的条例与政策, 签署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协议, 成立专门机构, 监督并强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执行力度。

3. 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渠道。

利用政府现有的海外资源, 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展览会、组织企业到国外推介和接单等方式, 宣传塑造中国品牌服务外包企业的整体国际形象, 为中国企业建立完善海外分支机构和营销体系提供政策平台, 为外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出谋划策。

4. 培养承接服务外包急需的人才。

第一, 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第二,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体系。第三, 放宽优惠政策, 吸引既具有语言优势又了解国际规则的海外专业人士回国工作。

(二) 行业层面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1.制定行业规范, 提高服务质量。行业协会比政府有关部门更了解和熟悉本行业企业的情况及其对市场的反应, 通过起草制定合理的行规行约, 提升企业的项目运营能力。

2.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行业协会应该积极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国外发包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等提供与服务外包相关的政策咨询、信息服务、交流平台;为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招聘人才。

3.搭建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交流桥梁。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代表企业与政府和公众沟通对话等,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推动企业与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扩大企业接包机会。

(三) 企业层面的发展战略与对策

1.转变经营理念, 提升服务质量。随着服务外包发展的日渐成熟, 服务外包已经不是某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 而是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相互竞争, 竞争的关键也不再是劳动力资本, 而是服务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目前最关键的是承接服务外包的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 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有价值的服务和建议。

2.提高接包企业综合技能。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技能是:与客户交流互动的技能, 外包过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和咨询的沟通,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双方紧密合作的基础;管理能力, 主要是积极争取获得包括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认证、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等一系列国际资质认证。

3.通过并购扩大接包企业规模。加快服务外包企业的整合, 以推动其规模和能力的提升时中国外包行业壮大的前景。企业有以下几种并购模式:强强联合, 整合彼此的资源, 形成优势互补。无论是中国企业并购境外企业, 还是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都会增加中国争取服务外包业务的机会。

面对服务外包发展的机遇和威胁,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在准确进行服务外包战略定位的基础上, 中国应该尽快制定一系列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从战略高度上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服务外包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 能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降低碳排放、促进大学生就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渠道。加快发展服务外包, 是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科学发展的新机遇。

参考文献

[1]杨丹辉全球化:服务外包与中国的政策选择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2]陈菲服务外包与服务业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魏秀敏服务外包教程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4]张钱江服务外包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汪应洛服务外包概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邵金菊姜丽花刘冬林服务外包:经济效应和影响因素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篇4: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

一、世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服务业的跨国转移速度加快

现代服务业已经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即实现了跨国转移,这样不仅有效的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由于以下几种原因促成和导致的俄:首先,生产逐渐趋于国际化,所以更多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相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也就有效的推动了服务业的跨国发展。其次,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实现对自身服务的输出,也为了实现对发展中年国家的人力和资源的有效使用,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业的转移。最后,一些高新的技术的应用,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中的行业分工的细化,使更多国家以其自身的优势参加到服务业的跨国转移中来。

2.世界服务贸易结构调整加快,新的服务贸易形式不断涌现

随着世界性的服务贸易在结构上就不断的进行变化和调整,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趋势。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提高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丰富其服务方式,所以各种新兴的服务贸易也不断的涌现,更好的为客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这也是现代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化和形式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3.服务外包有力推动经济增长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各种服务贸易中的外包项目也逐渐的发展起来,不仅解决了自身的人力薄弱问题,还为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利共赢。这种实现跨国合作服务的外包已经实现了对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力推动。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1.服务贸易总量分析

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很快的增长,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服务贸易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服务贸易的总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所以我国同世界贸易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高。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的历史没有欧美的国家久,但发展过程中的速度一直是比较领先的,不仅实现了高于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更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所以,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从总量上看还是非常可观的。

2.服务贸易结构分析

我国的现代服务贸易在出口过程中的结构也在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形势不断的进行调整,目前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内我国的服务贸易的最主要的出口项目主要集中于三个部门,即旅游、运输和商业服务。这也说明我国在这些年内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旅游业,而相关的其他商业虽然比重一直在上升,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另外,相关的咨询业以及相关的其他商业服务业其比重则在不断上升,说明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是十分多样的。

从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结构形势上看,我国的进口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运输、旅游和其他行业,從这个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相关交通运输的服务还比较欠缺,而从数据来看,我国的旅游业在出现了一定的回落时间后再次上涨,实现了比重的上升。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则一直在变化,这种波动也说明了我国的进口服务贸易的发展结果在不断的调整。

通过对以上统计结果和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国的服务贸易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始终以旅游和运输等传统行业作为主力,行业的特点还主要集中于资源消耗型和劳动密集型,这不利于我国的资本服务的发展和相关的技术行业的发展。其次,在我国的传统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逐渐消失,其需求量不断的减少,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要想实现对相关的服务贸易行业的推动,就必须要实现对传统贸易的发展的推动。最后,在我国的现代服务产品的市场情形来看,我国的相关服务贸易的需求量在不断的扩大。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不合理的状态,即表现为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为主,相关的各种知识自主型的产业还比较少,这也就决定了在国际贸易中我国扮演者以加工为主的角色,这是非常的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有关部门必须要重视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的发展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更好的市场资源的调动。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推动技术和服务创新,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2.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工程承包、设计咨询、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信息技术、民族文化等服务贸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企业在新型服务贸易部门的示范、人员培训和产业前后向关联等途径实现的技术外溢效应,提高我国服务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手段,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3.积极培育国内服务外包市场

首先,要实现对外包市场的积极开放;其次,有关的政府部门也应该根据实际的市场发展情况,对外包市场的相关贸易中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实现对国内外市场的准则的明确,不断的在规则中适应规则,利用规则。最后,还要为相关的外包企业的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样才能促进相关的外包企业在更加宽松和适宜的环境下成长。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相关服务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相关的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的调整,根据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更好的适应现代世界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世界经济,2006(8)

篇5: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值此XXX活动之际,在这里给大家演讲,我感动无比荣幸。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梦之转型升级。转型,并不是转变我们的模式,最主要是转变我们的思维,要善思求变,合作共赢,敢闯敢试,实干进取。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走出一条质量更好,效益更好,结构更好的发展新路,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一个人要长久的保持竞争力,他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去武装自己,去提高自己。很明显,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人其实就经历了转型升级,他开发了自己,他更新了自己的知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人且如此,何况一个企业。所以,转型不是前途末路之举,不是黔驴技穷之法,而是主动求新求变,改革创新,科学发展。转型,是一个挑战,它挑战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转型也是一个机遇,它蕴含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前途。

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改如何应对呢?面对xxxx行业的竞争,我们又该如何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呢?面对世界经济开拓创新的新潮,我们到底如何保持我们的活力和价值呢?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唐代诗人杨万里的这首诗让我受益匪浅。一条小溪不顾万山阻拦,终于流淌出到村前,去灌溉农田,造福百姓。这与我们今天的企业转型是何其的相似,转型之初,肯定是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我们要做敢于尝试的小溪,要敢为人先,要敢于打破束缚。所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推陈出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要不断开拓创新,用于探索。要技术创新,攻克核心技术,研究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电池,生态农业等核心技术问题,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扩大规模,实现最大利益化。要积极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要实现管理创新,制定出科学规划化的管理制度,力求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要加强生产结构模式的创新,除了传统的生产模式,要大力发展新的生产模式,建设xx发电站,结构生态农业等创新项目,实现多方发展,多方互利。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转型升级,科学发展,要求我们果断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构想。机遇稍纵即逝,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xxxx企业的转型升级,就是一个机遇,我们只有抓住国家改革创新的春风,大胆并且理性的对待,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篇6: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一)、下企业工作情况

1、收集网站系统前期资料以及所需文档:前期分析网站系统的开发目的,并分析系统的功能、定位以及初步栏目的规划描述,制作策划方案,然后根据网站策划方案去收集相关资料。最后是方案审核、负责人签字以及生成文档等;

2、设计人员根据网站模式和特点以及网站制作规范定制出标准样式,递交审核并通过后,做部分相关的页面制作工作;

3、接受公司定期举行的员工培训。

(二)、心得体会为期十多天的工作,我学到了学校里无法学到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方法,相信这些积累将对我将来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的人才类型,那么作为培养专业化人才的高校,如何进行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呢?这些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应接受全面化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且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不能仅注重专业的纵向学习,也应同时接受与此专业相关的横向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培训学生的整体素质。如网站设计与制作课程,可以定期不定期举行一些班级或者年级网页设计比赛活动,从各个角度锻炼学生能力,如擅长设计的同学可以做小组的页面设计工作,擅长制作的同学可以做页面制作工作,而有些同学擅长公关交流工作,那么可以代表小组来向大家讲解小组作品,以及擅长策划的学生做网站策划等等,总之,这种班级或者年级活动可以从各个角度锻炼各种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总之,以上是我结合教学和企业实践总结的一点心得,经验和水平有限,难免有所片面,我会在将来的工作和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体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篇7:中国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1000字)

蒋云峰:大家下午好。下面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第一方面经营规模,表现为百强企业服务规模持续扩大,有序布局保障未来成长。第一点在管面积均值突破1000万平方米,单个项目在管面积扩大体现集约化经营策略。2011年,百强企业在管项目建筑面积均值首次突破1000万平方米,达到106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7%,增速比2010年高出6.7个百分点;在管项目数量均值达72个,同比增长11.7%,百强企业规模优势愈发明显。百强企业单个项目建筑面积均值连续扩大,2011年由15.8万平方米增至18.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9%。百强企业以集约化发展缓解经营成本快速上升压力,提高了管理效益。第二点,百强企业广泛布局潜力市场,储备项目快速增长保障未来持续发展。2011年百强企业保持稳健的市场拓展步伐,进入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均值接近19个,同比增长了18.8%,保障了未来持续发展空间。2011年合同储备项目总建筑面积均值达581.3万平方米,首次突破5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2.1%。快速增长的合同储备项目数量及总建筑面积显示出百强企业较强的资源储备能力,也是百强企业未来快速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经营业绩表现为业绩整体增长但分化加剧,多种经营业务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第一点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均值突破2亿元,但内部分化明显。2011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均值达2.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百强企业多种经营收入均值达到6443万元,同比增长33.9%,成为促进企业收入规模稳步增长的生力军。2011年,物业服务费收入在2亿到8亿之间的百强企业有17家,2亿以下的有83家,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长尾效应”,优势资源向领先企业集中。

第二点物业服务业务盈利压力大,多种经营业务利润贡献日益突出。2011年百强企业净利润均值达到1733.8万元,同比增长了29.2%。多种经营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不到28.0%,而贡献的净利润占比超过55.0%,充分表现出高盈利水平的特点,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贡献力量。而与之相比,物业服务业务净利润增速连续三年下滑。企业净利润率从上年的6.8%提升至7.1%,增长了0.3个百分点。百强企业积极开展盈利水平相对较高的业务,提高企业的盈利空间;通过集约化经营,较好地应对了快速上涨的经营压力,维持了物业服务业务净利润率的稳定。

第三方面运营模式表示为积极“开源”优化业务模式,兼并收购规避扩张风险。第一点围绕企业专业优势与客户需求,延展业务链提升市场竞争力。百强企业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拓展业务,物业顾问服务、销售现场业务、房屋租售、装饰装修等业务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百强企业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专业平台独立运营多种经营业务。2011年,百强企业多种经营业务净利润均值达907.7万元,占企业净利润均值的55.0%以上。第二点百强企业采用兼并收购方式拓展布局,规避市场扩张风险。由于城市间地域文化差异,物业服务水平不一致,物业服务企业在自行拓展时容易水土不服,导致扩张成本较高,人员整合和管理困难,且后续承接项目难度大。为了规避扩张风险,2011年,一些优秀百

强企业积极采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进行市场拓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绿城物业、彩生活物业等。随着物业服务行业发展日趋成熟,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兼并收购将会成为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市场扩张的重要策略。

第四方面服务质量表现为内部挖潜和业务分包并举提高服务质量,业主满意度整体提升。第一点

1、百强企业积极加强服务品质建设,并利用社会专业分工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2011年,百强企业积极完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并强化服务标准实践,同时,百强企业日益重视业主满意度调查,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服务质量进行综合客观评价,根据调研结果进行针对性服务改进。在积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百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利用社会专业化分工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2011年百强企业的保洁服务分包、设备维护业务分包、保安服务分包比例分别为61.3%,48.5%,41.2%,增长速度明显。

第二点百强企业满意度达到83.8%,物业服务费收缴率均值95.5%。业主满意度是衡量物业服务企业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准确反映百强企业全国范围内的业主满意度,研究组于2012年3月-5月在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了网上调研,结果显示,2011年物业服务百强企业总体满意度83.8%以上,同比上升了0.8个百分点,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得到客户的认可。调研结果还表明百强企业通过提升业主关注度较高的专项服务的服务质量,有效提高了业主总体满意度。

第五方面社会责任表现为平均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建设和谐社区践行社会责任。2011年百强企业服务规模持续扩大,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员工总数均值达到2973人,比2010年增长了6.0%。随着百强企业的快速发展及我国城市物业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提高,百强企业将吸纳更多的社会剩余劳动力,凸显物业服务行业就业容量大、就业岗位稳定的优势,为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百强企业中参与管理服务保障性住房项目的企业,管理项目建筑面积均值达122.5万平方米,较上一年大幅增长了44.1%。百强企业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投身于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服务中,充分体现了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六方面发展挑战表现为市场定价机制亟待形成,人才储备或将制约百强企业规模发展。第一点经营成本上涨速度过快,物业服务费市场定价机制亟待形成。目前,物业服务市场环境对物业服务企业经营挑战越来越大,经营成本不断上涨,但物业服务费水平却止步不前。2011年全国主要城市最低工资标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与此同时,物业服务费定价受到较强的制约,没有明显提升,物业服务费涨幅与全社会物价涨幅不匹配,同时更是远远低于人员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建立起真正完善的市场定价机制,才能为百强企业的持续经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奠定稳定的基础,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健康的物业服务行业。

第二点专业人才增长不能满足项目拓展速度,未来发展可能面临人才瓶颈。经过对2009-2011年百强企业专业及相关人才增长速度和在管项目数量增速对比分析,研究组发现专业人才数量与其在管项目数量的快速增长相比,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三年平均增长率

仅为2.6%,远远低于在管项目数量17.3%的平均增速,两者之间的增长不对称现象日益严重,百强企业专业人才匮乏的现象有所加剧。

2011年百强企业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稳步增长,合理有序的市场布局为企业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百强企业在业务模式、服务品质建设以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物业服务的准公共服务性质,物业服务费标准始终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工成本等经营成本快速上涨,导致企业的经营压力与日倍增。

我们认为,只有尽快建立完善的物业服务市场定价机制、企业加强自身实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业主改变消费观念,正确认识物业服务,物业服务行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

篇8:中国环保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环保服务业发展特点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以及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重视程度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环保服务业迎来发展新契机,呈现出发展速度快、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部分环保服务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能力以及出现新的服务内容及经营模式等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近年来,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相关统计,中国环保服务业产值2006~2010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达到30%以上,这一数值是同期环保产业整体增长速度的2倍,是同期我国年均GDP增长率的4倍左右。此外,环保服务业行业营业利润率、资产规模、企业数量及增长率逐年上升,预计2016年中国环保服务行业收入可达到7,628亿元,2016~2020年环保服务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1.86%,到2020年我国环保服务业收入将达到23,062亿元。

(二)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环保服务业越来越向多元化、智能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保服务业起步时期,从事环保服务的企业多为科研设计单位,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以开发设计等服务为主。进入21世纪,中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从单一的环保技术服务延伸到环境决策、管理以及投融资等领域,并出现了类似“环境医院”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环境医院”将政府和排污企业看作“患者”,专业的环保企业为“医生”,提供从咨询、会诊、系统解决方案到实施、设备供应、技术研发、投融资服务、示范推广等全套环境综合服务。例如:中国“宜兴环科园”构建的“环境医院”。“十二五”期间,互联网展现出巨大的革新力量。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互联网+”战略,随着战略的推进,不少环保服务公司提出智能化的发展目标,积极融入“互联网+”,依靠互联网技术将硬件、软件、物联网、大数据集于一体,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如桑德集团开启的环卫云平台,打造互联网环卫产业群。

(三)传统环保服务企业已经具备“走出去”的能力。目前,以为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工程以及设施运营管理提供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环保服务业已经基本满足国内的需求,国内市场已接近饱和。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为90.1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1.77%,已基本满足国内需要。这部分环保服务企业不仅拥有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而且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以及生产加工能力,具备了“走出去”的需求和能力。当前,不少国内传统的环保服务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已经走出国门,进入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更有一些进入了欧洲发达国家的市场。如我国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它致力于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环保产品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营等,其开发生产的除尘、脱硫、脱硝、物料环保输送、电控设备等五大系列产品不仅遍销全国,还出口亚洲、南美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各个市场的认同。

(四)部分新兴环保服务业态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环保服务业技术、管理等方面日益成熟相对,国内部分新兴环保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细分市场存在供给不足问题,有“引进来”的需求。以土壤修复服务市场为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在近三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土壤修复行业存在万亿的市场空间。然而,截至2014年,我国以“土壤修复”注册的公司只有1,000多家,在环保服务业中,涉及土壤治理的市场占比目前尚不到4%。事实上,国际上关于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国外在土壤修复领域无论是在技术、方法还是对象等方面都值得中国借鉴。除部分市场整体供给不足之外,部分新兴环保服务业态还存在供给服务范围较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如国内提供的环境咨询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范围相对狭窄。

(五)一些传统环保产品制造商转变成为综合环境服务供应商。尽管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但随着环境治理面临问题的复杂化,靠传统的环境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环保企业必须转型升级。“十二五”以来,不少环保产品制造商开始从最开始的“装备制造商”转向“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商”,然后再逐渐过渡到“环境综合服务商”,环保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已十分清晰。例如启迪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最初主要从事固体废弃物以及市政给水、污水处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等领域的业务,如今成为专业从事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领域系统集成的高科技大型环保企业,在固废处理领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逐步转型为“综合环境服务商”。

(六)出现新的服务内容及经营模式。近年来,环保服务业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除传统的环保服务业外,还包括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服务、环境监测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境工程监理服务、生态环境修复服务、环境金融服务等领域。服务形式基本上是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主,多种形式并存。具体的商务模式又分为很多种,如委托、承包、BOT、BOO、TOT等。

二、环保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环保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如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环保服务业占GDP比重较低、环保服务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比重相对较低、创新能力弱、融资困难等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环保产业是政策导向型产业,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对整个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虽然“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气十条”、“最严环境保护法”、“水十条”并颁布了多个促进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文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政策法规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我国部分环保法规政策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环保工作的需要,监管目标不清晰、惩罚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规定软、权力小、手段弱等问题。

(二)环保服务业占GDP比重仍较低。相比世界发达国家,中国环保服务业占GDP比重仍然比较低,2011年中国环保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706.8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0.35%,2013年这一比重为0.5%,到2015年中国环保服务业占GDP比重大约增长到0.7%左右,而美国这一比重在2010年已达1.13%。

(三)结构不合理。从市场现有从业企业的数量来看,国内环保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污染治理设施运营和工程建设服务领域,对环保修复服务、环保金融服务业等涉及较少,结构不合理。

(四)环保服务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比重相对较低。目前,中国环保服务业占整个环保产业的比重为15%~20%,而在美国、欧盟等成熟市场这一数值达到50%~60%,中国环保服务业在整个环保产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行业基础薄弱。相对国外成熟市场,我国环保服务业起步较晚,直到近十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整体行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当前除少数领域外,国内支撑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相对落后,在设备制造、方案制定以及管理运营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不配套、不成熟,不少企业在的竞争能力、技术服务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体制以及观念的影响,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外相比发展程度低,如过去我国对污水处理的观念只停留在达标排放上,而国外则一直把污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回收利用,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作更深一步的处理。

(六)融资困难。环保服务市场操作难度比较大,市场运行成本高,不论是人员、技术的投入还是环保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资本。环保服务业本身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到收支平衡。因此,环保服务企业的前期投入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现实生活中由于金融机构对环保服务企业的项目风险难以把控,不少环保服务公司出现融资困难的问题。

(七)巨大的环保服务市场潜力没有转化成为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把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环保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17年将超过6万亿元,广阔的市场为环保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但因受现有体制的影响以及环境执法不严、信息不透明、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严重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巨大的市场潜力并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的需求市场,目前我国环保服务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不规范、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三、对策建议

环保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环保服务业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针对以上环保服务业中出现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以环保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政府应继续发挥带动作用,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促进环保服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积极参考国外经验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合理设定监管目标,使监管目标更加明确化、严格化。此外,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阔,环境污染源众多,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应扩大环境监管对象的范围,改变以往只选择重点地区、重点行业或重点污染企业开展环境监管活动的局面。政府还应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企业的惩罚力度,确保实施效果。以此同时,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应加强对环保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做好环保服务企业的服务工作,营造有利于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促进环保服务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为规范市场,促进有效竞争,政府应加大对环保服务业细分领域的摸底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国内环保服务业发展动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使环保信息更加透明化、公众化。

(三)积极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经验。针对行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我国环保服务业应积极引进外资及国外先进经验,加强行业补短工作。一方面将我国急需的环保服务业纳入到鼓励相关服务进口的目录中,提升相关细分市场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并购,直接兼并国外先进环保服务业企业。此外,加强国际间有关环保服务业的合作,通过研讨会、论坛、技术交流等形式的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以便较快的获取相关技术和经验、补齐短板。

(四)调整行业市场结构。针对环保服务业结构不合理问题,政府应积极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鼓励具有优势的环保服务业“走出去”,做大做强,并通过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支持国内先进或急需的环保服务产业发展,扩大产能供给,而对于落后的环保服务产能,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并通过税收及外贸,逐步淘汰这部分产能。

(五)设立专项资金,解决融资困难。针对环保服务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满足条件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条件的前提下,开展金融创新,增加对新兴企业的贷款。

四、结语

虽然我国环保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不规范、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但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增大以及行业的自我发展,我国环保服务业将迎来相对稳定的快速增长期。

摘要:“十二五”规划以来,中国环保服务业发展迅速,利好政策频出,已成为环保产业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当前中国环保服务业的发展特点、问题,并对环保服务业发展提出对策。

关键词:环保服务业,发展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张京,王庆华,郭俊祥.美、日环保服务业发展借鉴[J].环境保护,2010.11.

[2]王小平,赵烨.环保服务业如何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以国祯环保公司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5.7.

上一篇:孙双金的情智课堂下一篇:当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