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谚语歇后语

2024-05-18

春天的谚语歇后语(精选7篇)

篇1:春天的谚语歇后语

1) 麻雀入了瞎猫口 不死也要脱层皮

2) 麻雀生鸡蛋 办不到;没法办

3) 麻雀啄鸡子儿(鸡蛋) 捣蛋

4) 麻雀的肚腹 小心眼;心眼狭小

5) 麻雀的内脏 小心肝

6) 麻雀掉在面缸里 糊嘴

7) 麻雀开会 细商量

8) 麻雀剁了身子 光剩嘴

9) 麻雀飞进照相馆 见面容易说话难

10) 麻雀落糠堆 空欢喜;空喜一场

11) 八个麻雀抬轿 担当不起

12) 百只麻雀炒碟菜 尽是嘴

13) 半天云里打麻雀 空对空

14) 笨牛吃麻雀 不好捉弄

15) 才出窝的麻雀 翅膀不硬

16) 炒了一盘麻雀脑袋 多嘴多舌

17) 炒了一盆麻雀脑袋 多嘴多舌(比喻不该说而说了)

18) 池塘里的麻雀 没见过风浪

19) 子喂麻雀 喂一个,跑一个

20) 大炮打麻雀 小题大作

21) 洞庭湖里的麻雀 见过风浪;好大的胆子

22) 法场的麻雀 耐惊受怕;胆子早吓大了

23) 凤凰麻雀换巢 贵贱颠倒

24) 狗熊捉麻雀 瞎扑打

25) 开笼放麻雀 各奔前程

26) 砍倒树捉麻雀 小题大做

27) 麻雀吃不下二两谷 肚量小

28) 麻雀跟着蝙蝠飞 白熬夜

29) 麻雀头包饺子 尽是嘴

30) 麻雀下鹅蛋 太话;讲大话;瞎逞能;不可能的事;没有见过

31) 麻雀飞到旗杆上 鸟不大,架子倒不小

32) 麻雀搬家 唧唧喳喳

33) 麻雀当家 七嘴八舌

34) 麻雀屙(e 排泄)屎大过箩 大话;讲大话

35) 麻雀想和鹰打架 不是对手

篇2:春天的谚语歇后语

歇后语(分前后两部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来自《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来自《西游记》的歇后语 1.唐僧的书——一本正经

2.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3.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来自《水浒传》的歇后语 梁山伯的军师——无(吴)用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来自《红楼梦》的歇后语

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谚语——在民间流传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

篇3:成语、谚语与歇后语之联系

成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韵律协调性等特征。内容上反映的多是古代事物;新创的很少,形成时间也多是上古时代;语言形式上,保留不少古代汉语语音、词义、语法现象。成语的意义往往并非其结构成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破釜沉舟”,表面是“砸破饭锅沉下船”,实际是“下定决心干到底”。由此可见,成语的实际含义具有整体性。

成语的固定性表现在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增减其中成分。如“任重道远”就不能变成“道远任重”或“任重路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灵活应用,如:“揠苗助长”中的“揠”由于较难书写,也不便理解,就换成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字“拔”。谚语、歇后语却没这样严格要求,它们可以增加、减少字,有时是一个词,有时是一个句子,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大多是音节整齐、诵读时结构两两相对。“一衣带水”本是“一衣带”那么宽的“河水”。事实上这种情况有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同汉语语言片段双音节化有相当的关系,读时二字一顿几成惯例。双音同双音结合,是现代汉语的一个主要节奏倾向,绝大多数成语都使用了这种节奏。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的,如“莫须有、迅雷不及掩耳、牛头不对马嘴”。

成语的来源:神话寓言: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 ;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口头俗语:众志成城、千夫所指。

成语的结构:主谓结构:德才兼备,夸父追日;述宾结构:异想天开,横少千军;并列结构:(一)两部分并列。从两部分意义关系上分析:a.重复。两部分意义基本是一样的:万紫千红,欢天喜地;b.承接。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如:过河拆桥,水到渠成。(二)四个词素并列:青红皂白,生老病死。

然而谚语与歇后语没有这种规则性,很难对他们进行分析结构。

郭绍虞:“认为谚语是经验积累的结果,‘主于知’,来源于‘民众’,或是经过几个人修改的结果,即融合多数人的经验,或是‘只借口头引述以为流传’,是无法知道作者的。谚语‘重真’,表现在观察社会‘以世态人情为材料’,对于人的‘处事理事’有指导能力。”由于谚语内容包含经验的总结,所以可拿来作论据,具有某种科学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是谚语的本质特征,像“庄家要好,犁深肥饱。”⑴语言形式比较对仗、工整、讲究和谐,有韵脚,是个完整的句子,大多数是复句,亦有单句,这与成语有了一定的区别,成语只是叙述一般的客观现象,表达一种概念,没有训诫功能。

谚语有以下几类:

农谚:麦子胎里富,种子六成收

气象谚: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规诫谚:打蛇要打七寸

生活常识谚:急走冰,慢走泥

成语与谚语不同,成语书面性强,具有经典性,多出自古权威的著作。谚语口语性强,多流传于人民群众中口头语言中。与歇后语有较相似的特点。“谚”:《尚书·无逸》:“俚语曰谚”可见传统的观念,“谚”就是俗语,由于谚语切合人的日常生活,明白易懂,容易明了,大半有韵,便于记忆。例如:肉包子打狗,自作自受。

成语与谚语形式之间的比较如:

见异思迁饮水思源

一山望那山高喝水不忘掘井人

虽然说谚语、成语在词句上都比较固定,但成语比谚语更加定型化。如: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众志成城三个臭皮匠,变个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能充当句法成分。谚语多数可独立成句,或独立句外,不做句子成分。并且成语保持各地的一致性,谚语有明显的地域性;成语表示一般的概念,仅一种客观的现象,谚语表示一种判断和推理,它概括反映深刻道理和总结斗争经验,多有主观色彩。

歇后语原是俗语的一种,是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并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它有特别的结构,有上下两半组成,同成语性质很相近,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成语。把一个成语的意义做前后两部分说出来,前一部分是个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有时只说出上半,下半省略,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部分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

歇后语后半的解释说明同整个歇后语的意义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比喻。狗撕烂羊皮,东一口,西一口。意思是讲话做事无一定目标、计划。(二)双关谐音。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来源。民间风俗:老太太纫针———离得远。历史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由于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部分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更易构成。歇后语形象风趣,在文艺写作和人民大众口语中场运用。有时谚语与歇后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说法。如:汗珠落地摔八瓣;口朝黄土背朝天。都是形容劳动辛苦。这些都表现了群众语言的丰富多彩。说话写文章能恰当的运用歇后语,可使语言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歇后语、成语、谚语都可作为语言建筑材料,但成语一般可充当句法成分,不成为独立的句子,谚语与歇后语可成为独立的句子来说明一种意思。谚语流传各个阶层,歇后语则仅流行于民间下层,并且歇后语讲求偕皮,求感受上的一种快感。缺点就是不严肃,不庄重,所以正规的政论文中不易使用。谚语是成语的主要来源而不是唯一的来源,谚语需要加工、提炼才能进入书面,成为成语。谚语主要来源群众创造,也有文人创造,但为数很少。谚语的精炼性低于成语,但能保持生动性的特点。歇后语与成语的差别较大,不易混淆,两者的风格色彩也很不同。比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讨苦吃———自作自受,但是成语可以充当歇后语的某一构件。

歇后语是谚语的“近邻”,也是习用于人们口语中的定性语句,语体风格和谚语一样通俗易懂,主要以口语的形式存在。区别:语言形式上,歇后语分为前后两个部分;风格上,歇后语的基调是俏皮、幽默,谚语的基调是通俗平易;创造方法上,歇后语有谐音,而谚语没这种现象。并且谚语在发展过程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但很少转化为歇后语,歇后语转化为成语较为常见。谚语具有单义性,所传授的知识是确定的,而歇后语会存在双关语。如孔子搬家———净是书(输)。歇后语与谚语在意义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都是“社会上所流行可公然用于谈话,都来源于实际经验,即受当时风格的影响,只是形式上不同,谚语上下两句中间是用逗号隔开,而歇后语必定用‘———’,谚语的全句的字数皆在有效用中,而歇后语只有后句是在效用中,他们根本区别是用法上,谚语在表以上是确定的,不能移作别用,而歇后语是以事实的对象而决定它的意义的。在造句上,谚语较复杂,有排比、对偶等,而歇后语较单纯,一律有两个句子组成,体例也是“前是比喻后是说明”谚语是经验的结晶,或意见,具有教训的作用,歇后语则“常常借一事一物来婉转讽喻。从修辞角度上来说,具有高度的幽默感和很强的讽刺力量。成语表达的概念和语义,内涵十分丰富,四个字可以表达相当复杂的思想。又由于它是一种四字格的语言形式,非常整齐匀称,可以协调句式,恰当地使用成语,不但可以增加文章的整齐感,而且读起来也是铿锵有力,节奏感强,非常符合汉语民族喜欢和谐对称的语言心里。成语与歇后语、谚语之间也并不是有着严格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有的成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逆水行舟”之后加上“不进则退”,“画蛇添足”之后加上“多此一举”,就成了歇后语。有的谚语也可以转化为歇后语,例如:“三个秀才讲书,三个屠户杀猪”之后加上“各有各的一套”,就成了歇后语,谚语转化为成语也是常有的现象。

成语与谚语有相似的一面,有时与四字格的谚语很难区别,都有很强的表现力,结构上都是大于一般语词的词组或短句,再造句功能上都有相当的局限性。从历史来源上来说,成语的创造或形式和历代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创造实践活动有关,因而成语历史久远,从古书上大都可以找到来源或出处,而谚语则主要来源于口语,来源于广大劳苦群。

摘要:成语, 谚语, 歇后语都是熟语的一种。特点包括, 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组织,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 采取“歇后”方式的成语, 即是成语又是歇后语, 同样, 采取“歇后”的方式的谚语, 既是谚语又是歇后语。但他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本文从他们的概念、结构、功能、修辞等角度分析他们之间的不同。

关键词:成语,谚语,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69

[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194-211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54-270

[4]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商务印书馆, 2005.

[5]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6]许威汉.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丛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0

[7]黄伯荣.廖东序.现代汉语[M].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篇4:惯用语谚语歇后语习题训练

A. 虽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政策的执行在一定范围内会有一定的弹性,不能一刀切,但这“一定的弹性”绝不能成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借口。

B. 对于中国球迷来说,当然希望每一个加入NBA的中国球星都能成为该俱乐部的座上宾、台柱子,都能在比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实际却不然,除姚明一人外,还有谁满足了球迷的愿望?

C. 行医要有医德,从艺要有艺德,做任何事都要讲道德。对于不顾人民生命健康,只是为了赚钱来做假广告的名人,就不应该仅是给他们下毛毛雨,要严厉制裁才是。

D. 他清楚地知道,三年的高中是爹妈东挪西借才供下来的;如今考上大学,这四年全家人不知要过怎样挤牙膏的日子呢!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惯用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邓小平强调,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要大胆试验,敢于探索;“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找到正确的方向、路子和形式。

B. 那些屡教不改的罪犯往往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你不给他们动点真格的——进行强有力的打击,想让他们主动放下屠刀、做个好人,那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

C. 穿洋装、讲洋话、送洋礼似乎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不足为奇了。而近几年洋节泛滥已成为事实,你看,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狂欢节、复活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习俗之势。

D. 考上大学是可能给孩子谋求个好的前程,但是否成人与上大学与否不存在必然的关系。我们的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从“全球克隆技术带头人”到“造假带头人”,从“民族英雄”到“民族耻辱”。黄禹锡,这位“大科学家”编造的神奇,有点像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B. 兵法上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次战役咱们先来个老猴子偷玉米——专找嫩的打;然后再打那些难攻的据点。

C. 看到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受害国家的民众心里就像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了。

D. 只要是有兴趣游览名山大川的,请与我们联系。旅游时您只管尽情地玩赏,买票、住宿、吃饭等一切琐事,我们旅行社是陈世美犯法——包办。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歇后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继火灾、矿难、车祸时有发生之后,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又发生了造成41名学生受伤踩踏事故。面对这些矮子爬楼梯——步步高升的事故,有关部门实在应该引起注意。

B. 你们千万为我保密呀,老班要是知道了我说的那些话,那我可就惨了,说不定哪一天我非成了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不可。

C. 学习必须煞下心,仔细认真才成。特别是阅读经典著作时,切忌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而要像大姑娘吃饭——细嚼慢咽,如此才能领会精神实质。

D. 如今很多人不仅理解了东北方言“忽悠”的意思,而且还在大力地演绎着它的内涵。不是么,有的人一谈到自己的办事能力,就总是吹牛皮说大话,一吹起来简直就是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的。

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谚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要学好各科知识,首先得学好作为工具和基础的语文学科;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建造其他学科的摩天大厦。

B. 日本强占我钓鱼岛,撞我渔船,强行扣留我船长的行为纯属强盗流氓行为,是非法的,但我国本着“大人不强小人志”的精神,妥善地处理了这一事件。

C. 当今父母大多数分外疼爱孩子、娇惯孩子,孩子随便吃点苦、受点累就好像自己没有尽到父母责任似的。其实,让孩子多经受些磨难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好处,正所谓“不磨不难不成人”啊。

D. 虽说“酒好不怕巷子深”,但做销售广告似乎成了所有厂家的共识,他们不惜拿出数千万的广告费大加宣传,唯恐产品“养在深宫人不识”啊。

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谚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摇)

A. 在国家体育队中,体育素质好的少年、青年太多了,可为什么能够参加比赛、并最后夺冠的佼佼者就那么几个人呢?这恰好印证了“良田不如良佃”那句谚语,自己的所作所为才是至关重要的。

B. 为了使某一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早日走在世界上列,各国大都聘请了外籍教练来执教。也许是“远来和尚会念经”、他们的确很有一套,运动员也确实乐于接受他们的指教吧,大都还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C. “我爸是李刚”类的官二代飙车撞人、“喝过我最大”类的酒后驾车伤人,这些悲惨事件之所以每每发生、屡禁不止,就是因为“斧子不到处,恶木易成林”,我国还缺少惩治驾车肇事者相应的法律细则。

D. 2010年11月23日广州亚运会飞碟赛场上,我国飞碟射击运动员、42岁的老将张山再度披挂上阵,她“老马识归途”一举夺得女子飞碟双向团体金牌,用她手中的枪,写下了一段不老的传奇。

7. 下列惯用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笼中鸟——比喻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的人

出头鸟——比喻羽毛未丰、前途远大的人

丑小鸭——比喻显露在前、先遭打击的人

蓬间雀——比喻受人控制、失去自由的人

B. 黔之驴——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的人

孺子牛——比喻鞠躬尽瘁、为民造福的人

小老虎——比喻朝气蓬勃、生龙活虎的人

小绵羊——比喻性情温和、百依百顺的人

C. 三脚猫——比喻技艺平平、勉强凑合的人

害群马——比喻族中败类、危害集体的人

苦行僧——比喻厌弃享乐、甘心受苦的人

书蛀虫——比喻只知苦读、不问世事的人

D. 糊涂虫——比喻头脑不清、不明事理的人

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巧言谄上的人

地头蛇——比喻称王称霸、独占一方的人

井底蛙——比喻孤漏寡闻、见识浅薄的人

8. 写人的惯用语,因其能够通过借喻的方式逼真形象地描摹形态、描述特征和揭示性格,而深为人们喜爱。请参考下面对写人惯用语的解释,从提供的惯用语词条中(或另选),选4条加以解说。供选择的惯用语:小卧龙、老黄牛、老脑筋、过河卒、寄生虫、螺丝钉、落水狗、套中人

[注意]词条的解释语不强求像例句一样的整齐,但一定要揭示出词语内涵的实质,每条不应超过20个字;如果自己另选其他惯用语解释,其必须是用来写人的。

示例:

千里马——比喻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机灵鬼——比喻聪明伶俐、随机应变的人。

瘾君子——比喻自制力差、吸毒成瘾的人。

滕文公——比喻不学无术、专事抄袭的人。

9. 歇后语由前部分“语”和后部分“义”组合而成,前部分是个比喻或隐语,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一些歇后语的“语”和“义”并不是唯一对应的,有时一个“语”可以有多个“义”。请依照例句的形式,分别填写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例句:王羲之写字——①入木三分 ②横竖都好 ③得心应手 ④轻车熟路

第一题:鲁班门前耍大斧——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

第二题:周瑜打黄盖——

① 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 D(“挤牙膏”,意思是“形容讲问题不痛快,需经不断地追问或施加压力才慢慢一点点地说出来”。应该换成“比喻在原来就很困难的生活中再省吃俭用”的“挤牙缝”才对。A项“一刀切”,比喻不顾实际情况与后果,所有问题用同一方式处理。用在此处正确;B项“台柱子”,比喻集体中的骨干力量。用于此处恰当。C项“下毛毛雨”,其意项有二:①比喻给予温和的批评。②比喻先有意透露消息打招呼,让人有所准备。此处用第一个义项,正确)

2. C(“不见兔子不撒鹰”:比喻不到时机成熟,不采取行动。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该改为“比喻不到彻底失败不肯罢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才对。A项“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B项“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D项“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特指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A、B、D三项都正确)

3. C(“染缸里落白布——再也洗不清”意思有二:①比喻永远去不掉身上的污点。②比喻永远洗雪不了的冤情。两个意思都不对,此处应该用表示“气愤、恼怒”意思的词语,如惯用语“一团火”。A项“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本指让孔夫子这样的文人去扫地。①转指文化或文人被污辱摧残。②转指文化人自甘堕落,品德败坏。本句用第二义项,正确。B项“老猴子偷玉米——专找嫩的”:老猴牙齿已不锋利,专找刚能吃又不老的玉米。①比喻某些人专找阅历浅、不成熟的年轻人为对象。②比喻处理问题先从薄弱的、易于解决的地方下手。本句用第二个义项,正确。D项“陈四美犯法——包办”,“包办”语义双关,既指包公办案,又指独自负责处理。句中是“一手负责办理”的意思,正确)

4. A(“矮子爬楼梯——步步高升”:高升,词义双关,既指位置升高,又指提升。①比喻人的地位不断提升。②比喻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用此义项①②都不合语境。B项“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①本指老肥猪成了宰杀的对象,转喻人成了由人摆布或任人宰割的对象。②咒骂人的话。用此取义项①,正确。C项“大姑娘吃饭——细嚼慢咽”:①比喻仔细思考,慢慢领会。②比喻过于小心,行动缓慢。D项“七仙女走娘家——云里来雾里去”:①指在高空中作业。②形容人说话弄虚作假,不着边际。用此取义项②,正确)

5. B(“大人不强小人志”,指有修养的人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用在此处范围、对象均不恰当。A项“万丈高楼平地起”,比喻任何事情,都要从打好基础开始,用此正确。C项“不磨不难不成人”,指经历了痛苦、承受了磨难的人才会成为有用之才,用此正确。D项“酒好不怕巷子深”,指只要商品质量高,就不怕地处偏僻、顾客不知道,用此处正确)

6. D(“老马识归途”:比喻经常丰富的人能起引导作用。此处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A项“良田不如良佃”:佃,耕作。指深耕细作能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意为在一定情况下,人的主观努力比客观条件更重要。用此正确。B项“远来和尚会念经”:指远道来的和尚更为人们所看重,也泛指外来人更容易得到当地人的尊重。用此正确。C项“斧子不到处,恶木易成林”:恶木,坏树。比喻清查、治理不严,丑恶现象就会滋生蔓延。用此正确)

7. A(全都不正确。“笼中鸟”的解释需要与“蓬间雀”对调,“出头鸟”的解释需要与“丑小鸭”对调)

8. “小卧龙”比喻才识卓著、尚未显露的人。“老黄牛”比喻勤恳踏实、任劳任怨的人。“老脑筋”比喻思想陈旧、不懂通变的人。“过河卒”比喻勇往直前、不思退路的人。“寄生虫”比喻不事劳动、剥削为生的人。“螺丝钉”比喻虽然平凡、但有作为的人。“落水狗”比喻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套中人”比喻因循守旧、反对变革的人。

9. “鲁班门前耍大斧”——①献丑了;②不自量力;③来错了地方;④贻笑大方;⑤向老将挑战;⑥勇于在行家面前表现自己。

篇5:星星的成语、谚语、歇后语

说明:此处仅收录有生命力的成语,不收录已经不常用的成语。如常用成语有遗漏,请留言指出,谢谢!

夜明星稀大步流星戴月披星斗转星移

吉星高照寥若晨星披星戴月物换星移

星火燎原星罗棋布星星之火众星拱月

有关星星的谚语

星星明,来日晴。

夜星繁,大晴天。

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眨眼天要变。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篇6:立春节气的歇后语和谚语

立春响雷——一鸣惊人

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春天的竹笋—— 节节向上

春天河边——富有诗(湿)意

春天 的大雁——一头朝北。

春天的毛毛雨——贵如油

春天的萝卜——心虚

春天的柳树枝——落地生根

春天的蜜蜂——闲不住

春天的树尖——一天变个样

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春蚕到死——怀着私(丝)

春草闹堂——急中生智

春茶尖儿——又鲜又嫩

春分得雨——正逢时

春夏秋冬——年年有

立春谚语

(1)立春落雨至清明。

寓意:立春那一天如果下雨,预示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离意:立春开始响雷,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

窝意:立春以后,潮汐的海流会加大。

(4)春天后母面。

窝意:入春以后,天气就像后母的脸色,阴晴冷暖无常。

(5)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寓意:春天降雾说明天会放晴,而夏天降雾则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

寓意: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寓意:初一如果下雨,初二就会放晴;初三如果下雨则可能会一直下到十五。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离意:上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下雨,清明定会是晴天。

(9)早春晚播田。

寓意: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意为早春,如果要播种不要过早也不要过迟,要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11)立春晴,雨水均。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以后便会风调雨顺。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离意:立春是睛天,说明以后的天气风雨相宜,适合耕田。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下雨,很容易断断续续下到清明。

(14)雨琳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寓意:立春之日下雨,将持续很多天,影响种庄稼。

(15)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寓意:立春以后,天气会逐渐援和起来。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离意:如果立春降霜,这一年的整个春天农作物都长不好。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寓意:立春开始打雷,惊蛰时会连续下雨。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寓意:如果在腊月里立春,雨水会来得早;如果是在正月里立春,雨水会来得晚一些。

(19)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寓意:春天气温低则雨多,冬天气温低则雨少。

(20)打春冻人不冻水。

篇7:与牛的谚语和歇后语

疯牛钻进死胡同——不好回头

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

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

黑天捉牛——摸不着角

红头苍蝇叮牛屎——臭味相投

胡萝卜拴牛——跟着跑

花鞋踩在牛粪上——底子臭

黄牛打架——死顶

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比喻有计划地发挥作用)

老子偷猎几偷牛——一辈比一辈坏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个更比一个凶

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强一辈

驴拉碾子牛耕田——各行其是(事)

驴子拉磨牛耕田——各走各的道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胡勒

蚂蚁抓上牛有尖——自以为上了高山

卖牛卖发娶回个哑巴——无话可说

没有笼头的野牛——到处伸嘴

免子当牛使——乱套了

牛背上放马鞍——乱套了

牛鼻子上的跳蚤——自高自大

牛吃赶车人——无法无天

牛打架——死顶

牛犊拉车——乱套

黄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

叫牛坐板凳——办不到

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比喻人多心,劲往一处使)

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上一篇:学生操行评定暂行办法下一篇:香蕉童话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