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试讲面试

2024-05-16

教师招聘试讲面试(共6篇)

篇1:教师招聘试讲面试

1.合理安排时间

我们统考地区试讲的时间为10分钟,要想利用这么短的时间将45分钟的内容完整讲完是不可能的。那么,就需要我们考生合理的安排时间,抓住重点,主次分清。抓住题纸上面给出的知识点,将呈现出来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即可。考生不应该为了过于表现完美的自己,为了面面俱到,最后导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完一节完整的课。超时会对考生的面试成绩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

2.至少有两处互动环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定要设计互动环节,而且至少应该有两处。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表现自己。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上课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会用到一些教学用具,但考生在面试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准备教具的,这就需要考生在面试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利用实际物体进行讲授。比如讲授数学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就可以利用粉笔盒进行演示,这样课堂效果更加生动,也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

4.内容+(语言、体态、板书)=教学效果

教师在讲课中除了要将讲课内容设计的精彩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教姿教态、板书和语言来对教学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的教案,经过不同人的诠释,效果也大不相同。所以考生在备考面试练习时,一定注意使用的语言要严谨规范,教态要合适,板书设计要规范大方且整洁。这样综合下来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教师招聘试讲面试

试讲备课有四“备”:一备课改理念、二备教材、三备学生、四备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把新课改理念作为自己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在教学目标方面,不能仅注重史实的传授,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思维,掌握历史学习的正确方法;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一味地以考纲为“纲”,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科技的发展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方式方法的运用,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激发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完备的历史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前提和基础,高分试讲必定是建立在对教材有充分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人教版历史教材为例,基本上包括四大部分:导语、主体知识、辅读和探究。导语不仅可以直接用做课堂导入,同时导语中出现的名人名言、材料及图片等也可以在讲授新课时作为材料呈现出来。主体知识是教材的核心部分,承载了绝大部分的历史信息,在备课时需要从中提取出事件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快速准确的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呢?我们可以借助子目的小标题。每个小标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通过对知识点的定位,能够形成一堂课的主体框架,再从正文部分提取细节知识充实内容。辅读包括教材中的图片、图表、资料袋、历史纵横等,可以对知识点的讲解起着辅助作用,吸引学生的兴趣或者深化学生的理解。探究是指教材中的动脑筋、练一练、学思之窗和探究学习总结等,这些问题基本上指向的是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是学生学完一堂课

应该掌握的知识,也是我们在教师招聘试讲时应该呈现的,各位考生在备课中能够关注到这些,对一课大方向的把握就不会出现偏差。

历史课堂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在备课时一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二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三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四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在试讲中我们可以采用的通用类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此外还有“历史味”十足的史料教学法和讲读法。在备考中首先明确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然后根据试讲内容做出取舍。

篇3:教师招聘试讲面试

日前, 安阳县招聘中小学教师面试工作圆满结束。此次面试工作, 采取六项措施, 全面确保面试工作的公平、公正。

一是召开了招聘面试工作部署暨工作人员培训会, 对面试工作进行详细安排、对工作纪律提出严格要求, 确保面试工作平稳、有序, 各个环节无缝对接。二是建立监督员制度。从县人大、政协抽调人员组成专门督考组, 设置监督员对面试实行严密监督, 坚决杜绝暗箱操作。三是实行全部异地评委。实行异地评委, 将杜绝人为干扰。四是面试成绩当场公布。计算方法按照7个评委各自得分, 去掉一个最高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汇总得出的平均分为最后得分。五是强化考点管理, 实行全封闭式运行。所有人员一律凭证件出入, 工作人员按指定岗位工作, 通讯工具一律交纪检监督员保管, 考场装有屏蔽仪, 切断一切对外联系。六是纪委全程参与。从面试题的领取、交接, 到评委、考生的抽签, 再到面试的全过程、面试成绩的公布, 都是在纪检监察人员的参与和监督下进行。 (安阳县人社局)

篇4:招聘面试新策略

传统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招聘面试认为,面试的主体就是面试者,客体就是应聘者,内容就是与岗位职责与规范相关联的题目。这一概念强调的是面试者考察应聘者的手段与方式,忽略了企业和应聘者也是面试的主体。因为,面试的实质是企业和应聘者之间的互相考察,而面试者仅仅处在代理的位置上:没有认识到从企业和应聘者的角度出发,以企业和应聘者现在、未来的合作为内容,反映企业战略特征的重要性。因此,这种传统的招聘面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面试指标不充分,忽视了面试者和应聘者的个人偏好与心理取向等隐性指标;忽视了结构化面试在将评价和比较的背景提升到战略层次时,表现出的功能性缺陷;以及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面试对立等。因此,要突破传统招聘面试的概念狭隘、指标片面、功能局限、形式僵化的局面,就须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认知和操作上深化对招聘面试的概念、内容和实施策略的认识,以达到通过面试发现优秀人才的目标。

PC-面试是什么

传统招聘面试只把面试者作为面试的主体,但事实上招聘面试的过程中有三个主体,即招聘企业、面试者和应聘者。相应的,面试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就是从面试者的角度来说,招聘面试就是面试者按企业要求了解、评价应试者的过程,在这一层含义上,面试者如何执行企业的选人标准、控制个人的偏见、使应聘者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会受到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的限制;第二层从招聘企业的角度,面试就是企业委托面试者挑选与企业的战略、文化、价值观、未来发展相适合的人才,与岗位相匹配的员工,以实现人一组织和人一岗位相匹配的过程。在这一层含义上,企业如何将战略、价值观、文化等要求内化为面试者的评价标准,如何将岗位规范转化为面试者的评价标准,也受到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的限制;第三层,从应聘者的角度,招聘面试就是应聘者正确地了解和评价企业,建立心理预期的过程,在这一层含义上,应聘者如何通过面试者和面试的内容与过程来考察企业,企业为应聘者提供何种程度的关于企业与工作的信息,应聘者如何确立对企业的心理预期,同样受到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的限制。

所以,上述三层含义都存在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的限制问题,同时又都会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企业和应聘者不可能通过面试者和面试过程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全面理解及订立包含一切的正式契约,只能建立相对确定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就是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简称PC)。也就是说,心理契约(PC)是企业和员工双方在环境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性和有限理性等三方面限制的情况下,就相互关系中自己必须为对方付出什么,同时对方又必须为自己付出什么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企业招聘面试的过程应该是企业和应聘者通过面试者和面试的内容及过程的相关信息,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

PC-面试的内容转化

PC-面试的内容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企业要求应聘者承担的责任(为企业做什么)和应聘者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为应聘者做什么)。

首先看围绕“企业要求应聘者承担的责任”开展的面试内容。在心理契约中把企业要求应聘者的责任称为“企业对员工的预期”,它由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组成:现实责任是指员工为维持组织当前正常活动所必须承担的指向现在的责任义务;发展责任是指员工为维持组织长期发展所必须承担的指向未来的责任义务。具体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承担的责任”是由心理契约中“企业对员工预期”的项目转化而来,参见表一。

其次,围绕“应聘者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开展的面试内容。在心理契约中将之称为“员工对企业的预期”,也由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组成:现实责任是指组织为维持员工当前正常工作生活所必须承担的指向现在的责任义务;发展责任是指组织为维持员工长期工作生活所必须承担的指向未来的责任义务。基于心理契约的面试内容中, “应聘者要求企业承担的责任”由心理契约中“员工对企业预期”的项目转化,具体的参见表二。

PC-面试的实施模型

PC-面试的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参照图一):首先,要明确企业特征,不仅包括岗位职责的特征,还包括企业文化、战略的特征,工作情境和组织情境,以及职业的动态化特征。其次,根据企业特征确定面试指标,包括显性指标和隐性指标。通过结构化的策略确定显性指标,通过培训确定隐性指标,并将其内化为面试者个人的心理取向。最后,进入面试过程的操作,也就是面试者如何发觉应聘者能为企业做什么和应聘者如何发觉企业能为其做什么的过程,主要操作策略包括呈现企业特征,激活应聘者的特质以及使应聘者对企业预期现实化。

PC-面试的操作

面试者是受企业委托与应聘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代表,一方面,他们是应聘者评价和了解企业的窗口;另一方面,他们还是隐性指标的载体,是对应聘者评价的执行者。因此,必须对面试者进行充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面试组织与操作过程中相关CI(企业形象)展示的培训;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内化的培训和如何将这种内化的文化应用到招聘过程中的培训;面试过程中的提问及控制技巧的培训;以目标和结果为导向的面试操作系统的培训等方面。

接下来,就从企业特征呈现、应聘者特征激活以及使应聘者对企业预期现实化等三个方面就面试者的操作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企业特征呈现。PC-面试的过程也是企业和应聘者建立心理契约的过程。所以,企业必须把企业特征(包括工作特征)呈现给应聘者,这是建立应聘者对企业形成合理预期的前提。企业特征呈现的方法主要以真实工作预览(简称RJP,是Realisticjob preyiews开首字母的缩写)为基础,展示通过工作分析和组织分析确定下来的企业特征等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工作的物理环境、工作内容及压力、工作的待遇、工作的上下联系、组织对工作的支持程度、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等。展示的方式有:书面方式、口头方式、录像方式。虽然录像方式可以综合书面和口头的信息,但是,录像方式成本高,且实施不方便;书面方

式给人以可靠的感觉;口头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展示一些隐性的特征。总之,面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符合企业特征的程序、方式,以保证应聘者对未来工作的全面了解。

其次,应聘者特征的激活。面试的根本目的是挑选与企业预期相吻合的人才,但应聘者的很多特征都是隐性的,必须进行激活,使其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做出尽量准确的评价。由于基于心理契约的招聘面试存在隐性和显性的内容及指标,所以,应该采用“形散而神不散”的题目作为激活手段,它要求事先依据面试目标拟定面试的内容框架,此所谓“神不散”,但不事先拟定题目、不规定逐一提问的顺序,而是根据应聘者回答某一问题的情况,顺势追问,此所谓“形散”,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和因人而异的结合。这类题目的设计主要依赖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两种方式。

案例分析式的题目设计:由面试者向应聘者提供一个特定问题的相关信息,应聘者根据给定信息进行合理的假设,之后向面试者提出一连串逻辑性较强的问题,以进一步收集信息,最后做出总结并提出建议。面试者借以测试应试者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境模拟式的题目设计,是指为应试者提供一个逼近真实的模拟情境,让应聘者解决某方面的一个“现实”问题或达成一个“现实”目标。面试者通过观察应聘者的行为和达成的行为结果,来鉴别应聘者的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例如,假设你是公司总经理,人力资源部经理向你汇报:由于开发部人员无法抽出时间对应聘者进行面试,招聘工作一拖再拖,这样下去,就无法完成招聘工作。你询问了开发部的工作情况,开发部经理回答:工作任务非常紧迫,在近一段时间内,确实无法安排面试。请你谈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最后,期望合理化。现实工作预览(RJP)通过为应试者提供特定职位的特殊信息,使应试者对组织的期望趋于合理。它适用于有固定工作职责的招聘。那么,在企业所处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由于市场要求的多变,技术的不断更新,组织的持续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及其要求处在变化之中。此时,该如何使应聘者对企业预期现实化、合理化呢?应试者期望降低程序(Expectation-lowering procedure,简称ELP)则是一种不依赖于特定的工作分析,协助应试者仔细的审视自己对未来工作的期望,并对这些期望给予现实评价的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多变的环境要求。ELP的操作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专家为应试者提供“期望认知”材料;第二部分由专家与应试者进行“期望交流”(附录一和附录二是ELP的举例,供参考)。

小结

在环境多变和文化制胜的背景下,企业的招聘面试必须以战略为导向,发挥服务企业战略的功能。PC-面试恰恰能从概念、内容以及操作上,做到以战略为导向,将结构化面试和非结构化面试完美结合,在企业特征呈现技术、应聘者特征的激活及其期望降低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服务企业战略的功能,从而使员工工作满意度提高、员工流失率降低,企业效能提高之目的。

附录一“期望认知”

在一个人进入组织之前,他经常有不现实的期望,例如报酬提升、晋升、工作条件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等。根据这些期望,他和组织建立起心理契约,即他期望组织未来能够为他提供什么,组织期望他未来为组织提供什么。有时候,这些期望不能相符。我们希望你关于工作的期望更加现实。

我们不想你在发现工作和你所期望的不一致的时候,对现实感到震惊。因为当你看到别人工作的时候,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好的,可是一旦你承担了工作任务,你可能产生与先前迥然不同的观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经常超出你的想象。你需要形成关于这个职位和这个职位给你带来的机会的现实期望。

如果你怀着过高的期望开始工作,就可能会非常失望、会对现实感到震惊,这就会对你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会提高你离职的可能性。由于你对工作的期望和从工作中得到的不一致,从而也会使你对获得的工作机会不满意,因此,我们希望你能仔细考虑你对工作的期望,考虑你的期望存在不现实的可能性,考虑这份工作与你的期望一致的程度……

附录二“期望交流”

我有过一次怀着对工作过高的期望便开始工作的经历。我在大学的时候,申请了城市里一家非常豪华的酒店里的服务员职位,我预想会接触到高素质的客人,获得大量的小费,而且工作时间非常灵活。但是,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许多人非常粗俗,有些人根本不给小费,甚至还侮辱我,而且必须工作很长时间。这与我的期望太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使得我对工作不满意,使得我的工作效果越来越差,结果不久就离开了。

你有过期望与工作现实不一致的经历吗?

你觉得目前申请的这份工作能够为你提供什么呢?

篇5:教师招聘试讲面试

       赞(212)评论 转载(87)分享(227)复制地址

收藏夹按钮收藏

更多

上一篇 | 下一篇:制作试卷的模板(...第一节 导入技能

一、导入的概念及功能

(一)导入的概念

课堂导入技能是指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种行为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导入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有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当中的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起始时期。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通过一段新颖、简明、有趣的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迅速地把他们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成功的导入,可以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导入的功能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时,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如果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给予的各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 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2、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有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3、铺设桥梁,衔接新旧知识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

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4、揭示课题,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对学生 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 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逼近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有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应该清晰地阐 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5、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还具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引发 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上课伊始,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 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 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但这种导

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 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2、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以强 烈的视听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受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课的开始,展示直观教具和媒体 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 理解。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直观导入效果较好。直观导入的同时,教师应 该不失时机地提问或叙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

3、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 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 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4、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情景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 “随风潜入夜,润

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景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5、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 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 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 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不应占用太多时间,并且教师切勿喧宾夺主,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 来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6、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 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 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 “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 “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7、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 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8、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 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 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 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 状态。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 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 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9、观念冲突导入

观念冲突导入是指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 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10、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激活将要学习的教学 内容有关的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 易激起学习兴趣。

11、板书导入

板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使学生集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揭 示教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板书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 类:

(1)变化字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字体,如:宋体、楷体、仿宋体、隶书、篆书、美术字(实心、空心)等。(2)变化字的大小

教师通过故意放大或缩小某个字、词来改变字与字之间的比例,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对比 效果,突出主要内容。(3)变化书写顺序及格式

教师改变以往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吸引学生注意并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采用从右到 左、从上到下或波浪型等书写格式。(4)变化字的颜色

教师采用不同颜色进行书写,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5)采用绘画等形式

教师使用简笔画、一笔画、漫画、速写、素描等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形 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6)故意写错别字

在板书时,教师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12、活动游戏导入

活动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 导入方法。

13、练习导入

练习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练习找出问题,进入新课。

练习导入选择的习题要有一定难度,并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导入的应用

(一)导入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

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 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 标的需求。

2、启发性原则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 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怎样制造疑问和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 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 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现象展示等手法来达到 目的。

3、关联性原则

导入要具有关联性,要善于以旧拓新,温故知新。导入的内容要与新课的重点紧密相关,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方法服从于内容,导入语要与新课内容相匹配,尽量避免大而无当。

4、趣味性原则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因此,教师设计导入要尽量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 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知识,防止学习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艺术性原则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

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导入的基本要求

1、趣味性:要有趣味性就要做到:语言风趣;热情开朗;方式新颖;引证生动。

2、启发性:导入的关键就是要启发学生思维,学习与掌握新知,为此教师应摒弃 “师

道尊严”的观念,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创造宽松、积极、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思维之门敞开,奇思妙想纷至沓来。

3、迁移性:导入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为此,导入时要以旧引新,对 比开讲。

4、目的性:不管怎样导入都不能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导入的程序 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一个完整的导入

过程应由这五步构成,但在具体操作中要灵活运用,不能机械照搬,有时这五步界限并不明 显,甚至互相交融,有时导入并不需要这样完整的五步,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授技能

讲授新课过程中要把握的原则 1.具有启发性 2.精通知识点 3.直观性原则 4.富有感染力 5.要和板书相配合

三、语言技能

定义:教师用准确、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来传授知识方法、训练思维能力、不断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一种教学行为。

构成:有声语言技能(语音和吐字、音量和语速、语调和节奏、词汇与语法)和无声语 言技能(眼神、手势等)。

原则:学科性与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简明性与启发性原则、针对性与逻 辑性原则。

语言技巧注意事项:

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教学语言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点 与难点。语调应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需适当反复 .以便给学生较强 的刺激,造成突出印象次要的、非重要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就懂的地方,则可适当讲得快些,语调平淡,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四、提问技能

一、提问的含义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反应的方式,以促使学生参与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启发思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类教学行为。提问技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教学行

为。因此,有人称提问是教师的常规武器。从心理学上讲,推进认识,发展思维的首要条件 是,学生对认识对象发生兴趣,并产生力图了解这一对象的内在愿望 ——求知欲。当原有的 经验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在心理上产生矛盾时,就会产生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 状态趋于平衡的内在要求,其结果是得到一种心理满足。求知欲的产生来自疑问。所以教师 在课堂上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 究的愿望,造成一种心理紧张,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良好方式。

二、提问的功能

对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巧 妙的提问能够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 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去探索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增长了智慧,养 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 求,进入“愤、悱”状态。

(二)促进学生学习

提问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支持行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为基础 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又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示教学重点,分散难点,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记忆等。

(三)平稳过渡

每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相互联系,并以一定的方式关联在一起。

提问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学习内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实现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 间的平稳过渡。

(四)为学生提供参与机会

提问是课堂上的一种召唤、动员行为,是集体学习中引起相互活动的有效手段。提问给 学生提供了一个流露情感、发表看法,与老师和班级其他成员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 聆听他人对问题的回答,展开争论,从而开拓自己的思路,便于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理解、记忆。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

(五)培养能力

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

矛盾并给学生适宜的紧张度,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扩大思维的广 度,提高思维的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需组织语言,以便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锻炼口 语表达能力。同时,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探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过程中,培养了与 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

(六)反馈教学信息

提问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的 了解,检查他们对有关问题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解情况、记忆情况、运用情况等),便于教 师和学生及时把握教与学的效果,调整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困 难的有效途径。

(七)管理课堂教学

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提问是进行课堂教学管理,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常用手段之一。

三、提问的类型

(一)知识性提问

知识性提问是考察学生概念、字、词、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记忆情况的提问方式,是 一种最简单的提问。对于这类提问,学生只需凭记忆回答。一般情况下,学生只是逐

字逐句的复述学过的一些内容,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简单的知识性提问限制学生的独立思 考,没有给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此,课堂提问不能局限在这一层次上。在知识性提 问中,教师通常使用的关键词:谁、是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有哪些、写出等。

(二)理解性提问

理解性提问是用来检查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提问方式,多用于 某个概念、原理讲解之后,或学期课程结束之后。学生要回答这类问题必须对已学过的知识 进行回忆、解释、重新组合,对学习材料进行内化处理,组织语言然后表达出来,因此,理 解性提问是较高级的提问。学生通过对事实、概念、规则等的描述、比较、解释等,究其本 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学习内容更深入的理解。在理解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 : 请你用自己的话叙述、阐述、比较、对照、解释等。

(三)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 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在应用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分 辩、选择、举例等。

(四)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

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 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 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

(五)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把原

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 成一种新的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综合 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假如 ……会……、如果……会……、结 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

(六)评价性提问

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 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 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在评价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 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 ……有什么看法等。

四、提问的要求与方法

(一)设问得当

1、趣味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最好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设计具有趣味 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 可以使学生从困倦的状态中转入积极的思考氛围。

2、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

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纯粹为了 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 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科学性。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

4、启发性。例如:“养花都需要什么条件? ”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 “给你一粒花籽,为了能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 ”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设问要求: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使 多数学生参与,适当兼顾 “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

6、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

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 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提高教学的 有效性。

(二)发问巧妙

1、对象明确

提问是要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引发大多数人思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 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的目的。

2、表述清晰

发问应简明易懂,并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某个学生没有注

意到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指定另一个学生代替老师提问。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 可用更明白的话把问题重复一遍。

3、适当停顿

教师发问后,要稍作停顿,留给全班同学思考的时间,不宜匆匆指定学生作答。

(三)启发诱导

1、启发引导的时机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抓住以下时机进行启发诱导:(1)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 “突围”时;(2)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3)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

(4)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牢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 迁移。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藉以由已知向未知过渡。

2、启发诱导的方式

(1)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2)增设同类,对比启发。

(3)读书指导,深入思考。学生回答时会 “卡壳”常常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运用直观手段进行启发。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电影、电视、多 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5)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

3、提问态度

(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提问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制造适度的紧

张气氛,以提醒学生注意,但不要用强制性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过度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 “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大胆发言。(2)教师在提问时要保持谦逊和善的态度。提问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与

学生的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都应使学生感到信赖和鼓舞,而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一时回答不出的学生要适当等待,启发鼓励;

对错误的或冗长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训斥这些学生;对不作回答的学生不要批评、惩罚,应让他们听别人的回答。

(4)教师要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教师可能对 这种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无法及时应对处理。此时,教师切不可妄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或与学生一起研究。当学生纠正教师 的错误回答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四)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明确的问题答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 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提问的原则

(一)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前,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不要即兴提问、随 意提问,避免问题漫无目的,偏离目标。教师要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处理办 法,唯有准备充分,有备而来,方能处乱不惊,稳操胜券。

(二)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 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最终经由教师的引导或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教师经常自问自答,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时,干脆提供正确答案,这种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通过提示、探究、转引、转问、反 问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口吻来提出问题,这 样学生容易接受。

(三)提问宁精勿滥

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问题的质量要比问题的数量更重要。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答 案显而易见,缺乏挑战性,即使学生回答得再积极,这样的问题再多,学生的思维也难有更 高的发展。问题太多,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对提问的问题反复推敲,做到少而精。一般来说,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不宜过多,以提三至五个能真正触发学生思 考、反映教学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为宜。

(四)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问题可用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 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并且,兼顾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六、提问的过程

1、拟题阶段:精心设计问题

2、引入阶段:提出问题的方式,“同学们,请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 ……”“下面这个问 题很有挑战性,看看谁能够作答 ……”

3、列题阶段:提出问题并作好必要的说明。“请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性 ”“回答问题要 注意……”

4、听答启发:要认真倾听学生答题,必要时进行:检查学生是否听懂听清所提问题; 催促学生快速作出反应或完成教学指示 ;提示学生,给学生适当台阶,使其能答、答准; 当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相同或不同的词句重述问题。

5、评价阶段:对学生的作答必须作出回应,回应的方式有:重述学生的答案;根据学 生回答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根据学生回答的不足给予补充 ;纠正错误的回答,给出

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 ;延伸,根据学生的答案加入新的材料或见解,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新的问题或进行新的内容学习;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解学生的答案。

课堂提问范例:

在给学生上友谊这一课时 , 可把本课作为师生、生生互相认识的好机会 , 教师在设置情 景时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后引发问题 : 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做朋友吗?

(这个问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 学生纷纷回答愿意)教师接着问:(引入正题)朋友是什么呢?(学生投入讨论 , 总结出各种看法)教师进一步引发问题 : 做一个好的朋友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呢 ?(可先让学生列举, 教师再作补充 , 这样做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你能想象一下一个人身边如果连一个朋友都没有的情形吗?

随着设问的不断深入 , 教师可利用《荒岛余生》中的内容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 通过导入 部分的铺垫, 学生能较快领悟文章的精髓 , 进而认识到友谊的价值 , 从而珍惜友谊。

七、课堂提问策略: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身心特点拟定学习任务、设计各种问题,而且应以此为基础 预设学生的答案。

2、应尽可能预设出即时生成的学情并拟定措施。即时生成的学情还包括学生表现的不

足和答案的错误,对此,教师也应预设并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如此,对学情、对生成的 关注就得到了彰显,也极大地增强了准现场感。

3、指定学生时应多用处所词,如“坐在后面的那位男孩”、“边上的那位女同学”,处所 词彰显了空间感,言之凿凿地指出学生的所在,也让人仿佛置身真实课堂。

4、指定虚拟的学生个别发言时,手势应指向“心中学生”的所在,若配以投去的目光,则更有助于营造恍若现场的感觉。

第五节 结课技能

结课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或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终了时,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归纳总结、重复强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形成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并为以后的教学做好过渡的一类教学行为。

结课的功能:1.巩固强化知识、2.条理化、系统化、3.实现教学过渡

结课的方法主要有:归纳法、比较法、发散法、汇报法、提问法、点题法、拓展延伸法、练习巩固法、口诀结尾法、游戏表演法等。

小结建议:

篇6:体育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注意事项

1、动作示范

动作描述清晰准确,示范标准到位。尤其是要描述清楚动作的要领,以及身体的协调配合度。老师可以采用先描述,再示范;也可以先示范再讲解;或者边示范边描述的方式。如果可以,最好能够把技术动作的要领编成顺口溜,方便学生掌握学习。

2、体育安全

体育运动中有些项目是有一定的危险的,这个时候一定要强调好安全问题,必须保证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一般的体育运动,如球类,只需要强调纪律,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即可。但是体操类的体育项目,如鱼跃前滚翻,在技术动作讲解后,需要说明学生之间练习时如何进行保护与帮助,并且进行示范。

3、动作纠错

在学生自主练习的环节,体育老师需要进行简单的巡视指导。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不标准的动作等,进行纠错指导。这能体现出老师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以及对学生的针对性评价与指导。纠错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针对个别同学,提出其不规范的动作,再纠正;也可以是启发式提问,询问其为什么达不到预期效果,再进行纠正;也可以针对个别学会的问题,推广到全班,对全体学生强调动作要领。总之,形式较多样,可以灵活选取。

4、游戏活动

游戏环节或者是活动环节,主要注意把游戏规则描述清楚。同时,为了体现试讲的生动性,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鼓励,如“同学们加油!二组同学坚持!”等。最后,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胜利的队伍或小组进行表扬,对表现稍差的小组进行鼓励,考虑到所有学生的情绪,充分的体现出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5、放松操

放松操部分并没有固定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创编,根据个人的情况进行选取。在这里提一个小的建议,在做放松操时,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增加课堂气氛。

6、课堂总结

对于本节课的总结,可以说一说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对学员在课堂上的一些精神品质的表现进行鼓励表扬,比如:团结不怕困难;相互协作,互帮互助等。同时,为了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可以在此环节对学生课下锻炼身体提出倡导。充分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7、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最后纵观整个课堂,一定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水平的学生,调整课堂密度。可以专项练习与游戏活动交叉进行,防止过度的训练造成运动损伤。而活动的选取,也要适用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小学可以多创设一些针对性的游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上一篇:工作感言经典语录下一篇:弘扬团队精神构建和谐地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