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运用二》

2024-04-28

《积累?运用二》(精选14篇)

篇1:《积累?运用二》

4、组织“未来克隆展”,把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和优秀习作展出。

《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积累?运用二》

1、积累古代名言警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

2、阅读短文《毛遂自荐》,了解短文内容,体会其表达的思想。

3、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好不好”,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看法,注意文明礼貌。

4、习作:家人的星期天。

二、教学重难点

1、读背名言警句,能叙述《毛遂自荐》的故事内容,体会其思想。

2、习作:写清家人怎样度过星期天,叙事要有意义。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积累运用》的学习,现在先看“读读背背”。

二、学习“读读背背”: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正音。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想语句的大致意思。

3、逐句朗读并说说意思,师生评议。

4、练习背诵。

5、指名背诵。

三、学习“阅读”:

1、自由朗读短文,边读边想短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名说说大意。

3、同桌互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的意思。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启发。

6、齐读短文。

四、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读读背背”。

2、把成语故事讲给家人听。

3、预习“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读读背背”。

2、指名说说“毛遂自荐”的意思。

3、谈话导入:自己推荐自己确实很重要,那么自己选自己呢?你有什么看法,让我们进入口语交际。

二、明确要求:

1、齐读提示,思考交际的要求。

2、指名说说要求,其他同学补充。

三、进行说话训练:

1、自组小组,组内讨论“自己选自己,好不好”。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自己意见,注意文明礼貌。

(2)推荐出本组的代表。

(3)汇总小组意见。

2、全班交流汇报。

3、小结本次活动情况,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选自己”的问题。

四、作业:

1、整理自己的意见。

2、预习“习作”,留心观察自己的家里星期天是怎么过的。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星期天,是个令人期待的日子。你家的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呢?这节课,我们大家来交流交流。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提示,边读边想习作要求。

2、交流习作的范围和要求。

3、齐读提示,明确要求。

三、交流习作内容:

1、谈话:作文内容应是写怎样度过星期天的。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那么在星期天,你家发生了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你把准备的材料拿出来,在组内交流,充分发表见解。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全班交流,评议是否有意义或有意思。

4、引导学生试着把本组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把内容再说具体些。

四、练习作文:

把刚才自己说的话按顺序整理出来,语句要通顺,内容写具体,写出自己和家人的真实感受。

第四课时

学生继续作文,写完后再检查修改,最后誊写在作文本上。教师巡视指导,对先完成的同学进行面批,并指导先完成的同学帮助个别后进生。

第五课时

一、小结本次习作完成情况:

1、指出好的地方。

2、强调不足之处。

二、评议、修改中等作文:

1、出示一篇中层且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全班同学自读,提示自己见解。

2、全班同学交流见解,重点说清为什么。

3、再读修改后的文章,说说为什么好?

4、小结修改的落脚点。

三、自读作品,修改自己作文:

1、对照上面修改的.地方,自读自己作文,找找自己有没有出现同样问题的地方,自己修改。

2、改后再自己读一读。

3、与同学交流自己的作品。

篇3:阅读积累运用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就能从中得到信息, 得到阅读的满足, 产生愉快的情感。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 形成良性循环。阅读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

1. 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课堂上, 要不断创设“读境”让学生乐读不疲。教学时, 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深入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学习、阅读、讨论、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要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有意识地把课内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每教一课, 只要有相关的文章, 我就向学生推荐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如教《草船借箭》一课, 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性格特点, 讲一些三国中的小故事, 课外, 就有不少同学捧起了《三国演义》。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为了保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经常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如“一人一个小故事”“一人一条新闻”, 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闻怪事、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等说出来, 与人共享自己的阅读成果。还开展“读书汇报会”“查阅资料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成语接龙”“故事大王比赛”等活动, 千方百计地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给积累方法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其中向我们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好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心中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 要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的方法。

1. 在诵读中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课文, 大多叙述严谨、语句优美的文章, 或重在情感熏陶, 或重在说明事理, 但都运用了较为优美的词句。每教完一课, 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好词, 如描写人物的, 描写景物的, 让学生读熟, 并鼓励他们把这些词语记下来。接着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优美句子, 如各种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的语句, 细节描写的语句, 达到熟读成诵。这样, 不仅能领悟它的表达方法, 还可以从中展开想象, 再现画面, 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除了课中积累外, 还要鼓励学生大量积累课外的好词好句好段,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遇到一些精彩片段, 好词、好句, 要细读精读, 还要分类摘录并尽量多地背诵。

2. 在生活中积累。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在生活中, 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 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可见, 无材料写的根源, 是不善于观察。这就要求老师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的写作素材。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去深入细致地观察。只要我们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发现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并把这些收获记录下来。这样, 在写作时, 就会流淌出动听的音符, 美妙的乐曲。

三、指导写作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习语文的过程, 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 即多读书, 多积累, 并进行实践运用。在教学中, 我比较注重读写结合, 学用结合, 在增加学生语言积累的同时, 及时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运用能力。

1. 仿写, 领悟表达方法。

仿写的主要目的, 是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并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同时达到训练写作的目的, 使学生的课堂阅读得到一定的延伸。其仿写的训练方式有仿句、仿段、仿篇。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 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 指导学生有机地积累运用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写话中要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每教完一课, 我会指定几个好词, 或让学生自己选两三个好词进行写话练习。根据需要, 还会适当安排一些仿写句子、仿写片段的练习, 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文中或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 进一步感悟了言语之神妙, 把握了言语之精髓。

2. 续写, 拓展想象能力。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因此, 阅读时, 教师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 适当地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推测、构思, 以习作的形式把这些“空白”写出来。如《草原》一文的结尾写到:“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启发学生想象蒙古同胞和汉族同胞在离别之际是怎么说的, 怎么做的, 从而进一步感受蒙汉人民的情深厚谊。

篇4:积累运用,迁移创新

关键词借鉴观察拓展创新

当前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尽如人意,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分离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然分工不同,各有其特定的任务和要求,但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阅读与写作两方面的教学,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配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读中指导写,写中促进读,读中渗透写,写中深化读,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借鉴课文,积累运用

新课程将小学生作文定位为“习作”,低段为“写话”。我们这样理解习作——学习、练习写作,而不是人人创作。仿照他人的文章写作,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基本途径。所以,在低段的读写结合中,重在进行模仿词、句、段的训练。“仿写”与“说真话、说实话、表达真情实感”并不矛盾,关键的问题是要建立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要写、渴望表达得更好的心理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一些典型的字词句,引导积累,规范丰富学生语言,并加以迁移运用。

教学《画家与牧童》一课时,在学完商人和教书先生对戴嵩画的称赞后,我出示《词语手册》上提供的形容绘画技巧高超的词语:绝妙之作、上乘之作、神来之笔、神乎其神、出神入化、精美绝伦、妙手丹青、活灵活现。引导学生用上它们也写一句夸赞戴嵩的话。这样学生通过句子的仿写,积累运用了语言,掌握了一个句式。又在讲评修改中,引导学生巩固了双引号的用法,发现了提示语也可以放在说的话的后面。这样一来,在低段阅读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也正是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的第一学段目标。

二、观察文本,畅谈体验

我们的课本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两幅画,有的插图是文字的补充和注解,有的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形象地展示了自然美和社会美。这就是人教片反教材留给我们老师的空白,也是让教师发挥教学个性的空间。我们应该把它们看作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认真地研究,巧用插图,让这些空白处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形式多样地进行写话训练,可挖掘出“读写结合点”。

《日记两则》中有两幅插图,那是日记的小作者,图中的“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情,引导学生先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如:愁眉苦脸对眉开眼笑。深入学习后,发现第一幅图中,课文中写出了“我”当时心里的想法。请学生动笔写写第二幅图中的我那样眉开眼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写出来有的是请妈妈原谅自己的误解,有的是为苗家小姑娘能重返课堂而欢呼,虽然是短短的两三句,但带着孩子特有的纯真自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情感体验。

借助插图往往能使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表达的欲望,内化课文语言,加深理解体验。

三、拓展文本,丰盈想象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文章言简意赅,在人物的言行、故事的情节等地方留下了许多空白。如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文中的男孩向老奶奶写了一张便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恳求老奶奶的原谅。至于这张便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本中并没有呈现出来,我们便让学生把便条的内容写出来。

有时,文中的一个省略号,也是一次练笔的机会。此外,寓言、故事新编、童话、改写古诗等都可以进人读写结合的范围之内。

四、延伸文本,创新表达

1.续写情节。《绝招》一课,教师可以引领孩子们去继续描述他们第三次、第四次比绝招的情景。因为有了对课文中第一次、第二次比赛场景的阅读,我们的孩子不仅仅将整个过程写得具体,而且还写出了新意。

2.新编故事。在学完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请学生以“第二年春天,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重新编故事。孩子有的写出第二年小葫芦长得可爱的样子;有的写种葫芦的人怎么捉虫,用农药杀虫;还有的写种葫芦的人第二年还是收不到葫芦,因为他不懂得施肥等。

续写、补写结尾,要求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情节的发展,展开创造想象,合理推测故事的发展趋向,也要求学生鼓起思考的勇气,养成思考的意识,学会思考的方式。

篇5:《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1、熟读、记忆12个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习惯。 2、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短文,读通读懂,重点要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流利地交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4、训练学生在作文时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内容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熟读、记忆12个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习惯。 2、训练学生自己阅读短文,读通读懂,重点要了解短文叙述的顺序,理解短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积累运用二”。二、学习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理解。 2、指名读、讨论、交流。 3、背一背。

三、阅读 1、出示阅读提示: ⑴ 读短文,要求把短文读流利。 ⑵ 数一数,短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阅读、反馈。 ⑴ 指名分段朗读,说一说每一段讲的是什么。 ⑵ 重点了解短文的叙述顺序。 ⑶ 短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3、总结。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口语交际】

购书,谈体会

【学习目标】

练习运用日常生活用语,与他人流利地交谈,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明、大方的交际习惯。

【教学步骤】

一、训练要求 1、对自己担任角色的话要表达清楚。 2、要对购买的图书及作家有所了解。表演读书后的对话,能就新买的书,读书心得等进行交谈。

二、训练准备 1、二个或三个同学结组去买一次书,用心观察书店营业员,记下营业员的语言。 2、买来一本新书认真看,了解书的作者及图书内容。 3、想一想自己读书后的体会或心得。

三、训练步骤 1、引入,揭题: 同学们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现在请你们分别担任角色书店营业员,“我”、“爸爸”来表演对话。 2、准备表演 自由结组,试演。 3、选较好的到讲台上表演,表演完一组,大家评议。

【评议要求】

1、语言是否符合角色特点。 2、语言表达是否清楚明白。

【作文】

我的小伙伴

【学习目标】

训练学生在作文时要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内容要真实,语句要通顺。

【教学步骤】

一、习作要求 1、选择小伙伴的一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 2、把事情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二、习作准备 按一定的顺序。把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表达清楚。

篇6:《积累与运用(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2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背诵记忆。

三、互动平台

自读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自主学习园地

2五、口语交际

篇7:《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绕口令;复习汉语拼音,区分“g、h、”“j、x”“z、zh”等易混的声母,区分两拼音和三拼音。

阅读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理解成语的意思,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小声读绕口令

教师巡视,及时发现读不准的字音。

二、师板书易读错的字,标上拼音,指导学生对比读,读准易读错的字音。

三、读准字音后让学生放声读

个人读、“开火车”读、男女接读、齐读

四、进行背诵赛

五、建议在课外读物中找些绕口令来读。

默读《南辕北辙》,边默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查成语词典,自己弄懂“南辕”与“北辙”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教学后记

习作(写自己与动物之间的趣事)

教学目标

写清楚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学习与同学互相评改习作。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与小动物玩耍,注意观察自己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

自由说说自己最喜爱的动物以及它与自己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二、分组说后评议

怎样把你喜欢的动物的特点以及它与你之间发生的事情说清楚、吸引人。

三、在全班汇报,小结写法要点

四、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辅导

第二课时

一、教师及时浏览学生作文,备好示范评改的习作2~3篇。

二、示范评改

展示评改文,指导学生评改。

1.读一读,画出写好的地方和有问题的地方。

2.讨论修改。

3.总结修改文章要注意的方面:

标题是否合适。

语句是否通顺。

是否符合习作要求。

三、学生互相评改

对照习作要求评改,不仅发现缺点,还要多找闪光点。

四、自评自改

篇8: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史记〉选读》中的素材非常丰富, 在高考的佳作中运用得很多, 像司马迁、周公、孔子、项羽、刘邦、管仲、韩信等人的事迹都有运用到。在教学中, 如果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去积累, 会让学生一饱眼福,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让学生积累素材尤为重要,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一.积累《史记》中的名句名段, 增加作文的文采

史记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 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语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将使文章文采大增。所以在教学《史记》课文时, 可以指导学生对所学的每篇课文进行整理, 在作文指导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成语和名句进行写作。在教学中及时进行整理并把相关内容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记忆, 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尽量运用。作文评讲时, 将学生用得比较好的句子进行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记》名句的兴趣, 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史记〉选读》中的经典名句可整理如下:

《太史公自序》: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陈蔡, 作《春秋》;屈原放逐, 著《离骚》;左丘失明,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而论兵法;不韦迁蜀, 世传《吕览》;韩非囚秦, 《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此孝之大也。

《易》曰:失之豪厘, 差以千里。

《鲁周公世家》:

然我一沐三捉发, 一饭三吐哺, 起以待士, 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高祖本纪》:

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吾不如子房。镇国家, 抚百姓, 给馈饷, 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 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将军列传》:

《传》曰: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孔子世家》:

不愤不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弗复也。

《诗》有之:“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管仲列传》: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鲍子也。

《屈原列传》: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项羽本纪》: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项王庙》)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刺客列传》: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天雨粟, 马生角。

《魏公子列传》:

物有不可忘, 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 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 愿公子忘之也。

《史记》中的名句很多, 要学生全部记住很难, 所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反复运用到写作中去, 作文的文学味会明显加强。另外在运用名句时也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搬, 应结合相关典故进行运用, 这样才会运用得准确、合理, 使《史记》内容成为作文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积累《史记》中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 丰富作文写作素材

高中作文教学以议论文为主, 学生对议论文的论据积累比较薄弱, 《史记》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和故事无疑能成为议论文的优秀论据, 比如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可以论证“生与死”、“逆境与人才”、“残缺与完美”、“人生价值和位置”、“抉择”等话题;大禹治水的故事可以论证“谦让”、“忠义孝顺”、“责任心”、“乐于奉献”、“万众同心”等话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史记》中一些典故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制作素材卡片, 比如以“屈原”为例:

素材1

屈原是战国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他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早年深受楚怀王的信任, 对内积极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 对外坚决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 屈原被君王疏远、流放。虽遭流放, 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国家社稷、黎民百姓, 惦念着国家的存亡。

运用话题:忠君、爱国、责任、忧国忧民……

素材2

屈原忠君、爱民, 矢志改革, 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 与顷襄王之弟令尹子兰和怀王之宠姬郑袖“作对”。他明知裙带风、枕边风的厉害, 明知尽忠的危患, 明知苟合取容于他们便会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但他不忍舍弃自己的政治理想, 不愿泡在大染缸里, 宁肯站着死, 不愿跪着苟活。

运用话题:气节、坚持操守、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

素材3

面对支离破碎的楚国, 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 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 屈原最终选择了死, 以死明志, 表明自己对操守的坚持、对理想的珍爱、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他作出了一个对自己的人格有提升意义的选择, 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他是舍生取义的生活强者。

运用话题:选择、位置、价值、舍生取义、走向高贵……

素材4

屈原追求美, 追求人格的高洁, 在整个世界都混浊的环境中保持自我的清白。他说,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笔下多用“香草”“美人”寄寓自己的高洁情操,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当理想破灭后, 他为理想而殉身。

运用话题:高洁情操、高标人格、追求完美、献身理想……

素材5

渔父面对尘世的纷扰, 怡然自安。他来了, 乘一叶扁舟, 自然惬意;他走了, 留给世界的是飘逸的背影, 轻轻的, 不带走一片云彩。“圣人不凝滞于物, 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他按照自己的处世法则愉快地生活着。

运用话题:调节自我、恬淡自适、告别黑暗、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诗意的生活……

以此为例, 再把其他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制作成卡片。如此长期积累, 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使作文写作的“源头活水”永远清澈丰盈、汩汩流淌。

三.学习《史记》中的写作方法, 提高作文写作技巧

在讲读教学中, 许多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师讲得头头是道, 学生听得如堕云里雾中, 对教师们津津有味地讲解的范文写作特色不大感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把讲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课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 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1、从课文中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 学习《史记》先抑后扬刻画人物的方法的。

在记叙文写作时, 学生往往不注意人物的出场, 刻画人物缺少立体感, 而《史记》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比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 侯赢的出场, 是通过魏公子请侯赢赴宴的大量铺垫中刻画人物的。通过铺垫,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这正是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所需要的一种能力。

(2) 学习《史记》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高中学生写复杂记叙文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的关系, 情节和人物经常是脱节的, 而《史记》能很好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在波澜起伏的情节中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写“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时, 随着故事的展开, 故事情节波澜壮阔, 而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等崇高品格随着情节的展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学习《史记》在主次分明的描述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有详有略, 疏密相间, 既可使文章平添几分波澜, 又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学生在写作时很难对事件人物进行有效的详略得当的处理, 而《史记》中对复杂多变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给学生写作处理详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比如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三件事情的叙述, 充分体现了作者叙述详略分明的特点。

2、从课文中学习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屈原列传》中, 太史公“用情至深”, 在对屈原一生经历的叙述中, 动辄按捺不住情绪, 出来议论几句, 一抒胸臆。文章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鲜明地表现了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 也隐晦含蓄地表达了对汉武帝使他遭受屈辱的极大不满。学生在写复杂的记叙文的时候, 如能在叙述中适时地加入议论,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好地升华文章的主题。

篇9:认真积累,有效运用

当前山区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文厌文的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作文素材缺少积累,不会运用。那么,如何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和运用呢?

一、在阅读课中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当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畏文厌文的心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作文素材,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很多学生写作文时,为了寻找合适的素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有的学生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素材。缺乏作文素材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拦路虎和绊脚石,所以要想使学生作文水平有真正的提高,教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并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

重视并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能主要依靠学生课外阅读,这是不现实的。因为现在的高中学生科目多,时间紧,且对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要创新形式,真抓实干,利用语文阅读课时间,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二、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要摆脱山区高中学生素材缺乏的困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施教的视角延伸到课外的广阔天地里去,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用生活讲解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有语文。

引导学生养成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关注生活的习惯,经常关心报纸等媒体上的热点新闻,经常留心学校和家庭发生的变化,经常用心发现并记录身边细小的事情。久而久之,生活的点点滴滴就会化为学生的作文素材,学生就不用为缺少素材而发愁了。

三、在说话中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引导学生在说中运用作文素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的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积累到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素材,沉淀积累。学生为了准备语文课前的演讲,都要做好充分准备,确定主题,积累运用素材。为了演讲,有好些学生养成了作摘抄、写随笔、诵美文的好习惯。

四、在分析中运用素材

分析运用素材,就是对所引用的素材进行一定的分析说理,使之能更好地体现所要表现的主题。运用材料切忌堆砌材料,以摆事实代替讲道理。简单地罗列堆砌材料,很有可能与论点脱节,从而难以起到论据的作用,文章就会缺乏说服力。所以对素材的分析至关重要,尤其是在议论文中。

例如,学生习作《行为影响位置》中的片段:“出身、家境不是我们抱怨命运不公的借口,因为只有你的行为才能决定你人生的位置。同样出身于贫民屈,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却不愿在歧视中卑微地度过一生,她选择改变自己,以一颗进取的心不断在学业及事业中完善自己,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迈进了美国的权力中心,成为令人瞩目的国务卿。赖斯卑微的出身没有让她为此消极度日,相反,她凭借自己的行为站到更高的位置,收获成功。可见,我们的行为往往影响我们人生的位置。”

这一段习作中,例前有引入,例后有分析,而且在分析时能点题,扣住中心论点。

五、从多角度运用素材

经常听到学生抱怨作文素材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大家头脑中已经储存了不少材料,但为什么还会为材料匮乏而发愁呢?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有些学生不会多角度运用素材,不善于一材多用。一个人物或事件,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充分挖掘一个人物或事件的多重含义,从中选取合适的角度和层面来阐述自己的论点。

例如,《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失街亭”故事就可以多角度切入:

角度一:理智战胜情感。街亭之役前,马谡夸下海口,结果关键一役使街亭这一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隘口痛失,诸葛武侯挥泪斩马谡,这是理智战胜情感的义举。

角度二:偏信自己。带着几分侥幸的心理,马谡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料敌军却轻易打败了他。是因为他不懂兵法吗?不,是因为他偏信自己。

篇10:《积累·运用二》教学设计

一、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学习话题作文的初步写作方法。

二、从生活中去寻找感受,感受要真。

三、练习快速作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话题作文的特点。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话题引入。

1、爱心是全人类的共同话题,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

2、解释话题作文:大家都认可的、或者是大家都在讨论的中心内容。

二、出示话题:爱心。讨论:

1、什么是爱心?

2、在我们当中,有哪些爱?

对朋友的`爱,父母之爱,师生之爱,对动物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弱者的爱,对祖国的爱,对同学的爱,对陌生人的爱

三、学生构思。5分钟

四、学生谈谈自己的构思情况,教师点拨。

五、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后写草稿(40分钟完成)。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学生继续草稿,同桌修改。

第三课时

篇11:积累.运用七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

1、引导学生模仿《怎样制作树叶书签》制作一个树叶书签,并展示。

篇12:积累与运用二教案设计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规律,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用喜欢的方法熟记5组成语,并知道它们的意思相反。

3朗读笑话短文,读中感悟语言的妙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4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讲述者做到自然大方,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听众做到认真倾听,能提出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5习作要求学生能把故事叙述清楚,语句通顺,逐步培养修改的习惯。

6用学会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短文,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目标1、2、4、5。

教学准备

翻阅自己的照片,和父母一道回忆照片后的故事。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读词语,体会其意思,知道这些词语都是用来表示动作的。

2学生交流自己还知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

3抄写词语,把自己还知道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写。

二、语海拾贝

1学生自己读成语,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整体感知这些成语意思相反)

2请你说一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你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来说,也可以把两个词语进行比较,还可以举例来说明。

3比赛记忆这5组意思相反的成语,可以同桌练习,也可以师生互问。

4运用成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三、开心一刻

1自由读短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相互质疑,解疑。

3请你对“主人”与“客人”的言行进行评价,从中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妙趣,并受到启示:我们平时考虑要周全,说话要得体。

四、口语交际

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它是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随着时光的`匆匆流逝,我们也一天天长大。感谢它――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多少精彩的瞬间,多么美好的回忆!一张照片,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一张照片,背后就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老师出示照片,充满激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孩子们,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乐闻趣事吧,请你讲给大家听听吧。

2小组交流,口语训练。

在小组里把自己照片里的故事讲给伙伴听,要求做到自然大方,语言流畅,条理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向讲述者提问,或者提出修改建议。小组成员都讲完以后,请推荐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故事比赛。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看谁讲得最清楚,看谁的故事最精彩。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

五、习作练习

1谈话:照片里的故事真精彩!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仿佛看到了照片里的人、事、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让我们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吧!赶快用我们手中的笔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点拨。

3点评学生作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

4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5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得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

6誊写作文。老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

六、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短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

2学生再读短文,在认为是重点的词句处做上记号,用前边所学的方法抓住重点多读,多想。

3检查自学情况:抽生朗读课文,汇报交流共享。

抓住朱熹的话,让学生去朗读,体会。

篇13:如何运用积累法学习物理

一、“积”在课堂上

积累的第一阵地就是课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 学生可以自主积累课本中的许多相关物理知识点和物理信息, 积累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中重要的物理原理, 也可以是物理课本“小资料”中有关的物理数据, 还可以是“科学世界”中物理的相关信息、学习指导等等。在积累的过程中, 学生还要分类归纳, 哪些是中考中的易考点、热考点, 哪些又是易错点、易混点, 还要注重不同知识点的异同性, 以便于日后的参考和记忆, 同时学生还可以针对课上教师讲解的某个实例、某个知识点的思维过程和思路、方法, 某个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方法等等, 进行分析和积累, 由浅入深掌握物理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逐步积累探究物理知识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知识时, 也要帮助和提醒学生随手记下课堂中的疑难点、重点等等,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新授课上, 教师可以把讲授的知识点、相关的原理、物理概念等等编成顺口溜,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还便于学生的记忆。例如, 在讲“透镜成像”这一节时可以总结成像的规律为“物近像远像变大, 物远像近像变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等等;在习题课上, 教师利用一些习题的讲解, 教会学生注重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 并把重要的题型积累在本上。同一知识点的不同题型也要做积累, 长期坚持下去,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针对同一题型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找出解决不同题型的具体解题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二、“积”在课堂外

积累的第二阵地就是课堂外,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 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妙。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 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生活离不开物理, 它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例如, 我们吃饭时使用的筷子属于杠杆, 人走路时要靠摩擦力, 居住的楼房要考虑压强问题等等, 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神九”飞天“蛟龙”探海就涉及液体压强、电磁波和能量的转化等等很多的物理知识, 说明人们在时时刻刻运用着物理知识。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和积累身边的物理现象, 联系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 去思考和分析、解释这些物理现象, 并及时把相关内容记在积累本上, 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累”在积累本中

积累, 不仅要“积”还必须会“累”。学生积累的过程中知识点比较琐碎, 没有系统的分类, 整理后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方便,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学生在整理的过程中, 无形中也掌握了学习的具体方法, 会梳理知识的学生是会学习的学生, 梳理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自我提高的过程, 因为整理知识的过程正是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这样不断总结前一阶段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时又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平时积累的东西, 好像是无数个“知识叶片”, 而经过系统整理后的知识, 就会形成一个自成一体的“知识树”。今后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在具体的知识积累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装饰好这棵“知识树”, 这样才会分门别类地把积累的“知识叶片”装饰好“知识树”。例如, 在积累本中可以按课本的顺序“力、热、电、光、声”等装饰每一个树枝, 其中每一个树枝 (知识点) 还可以再分成若干小分枝再进行积累;可以用“易考点、易错点、易混点、社会热点……”分块积累下来, 还可以用图表的方式把知识网积累下来。

这种积累本好处在于:知识系统、全面;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省时省力;查缺补漏;实用性好。如果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重视这一环节, 及时总结, “累”在本中, 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中考前的复习阶段, 各科需要大量的综合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记忆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就只是物理这一门学科, 如果想把所有学过知识点和典型的题复习一遍就很难做到, 一则时间不允许, 二则眉毛胡子一把抓, 抓不住重点。如果手头有一本积累本, 就好像是有一面神奇的镜子一样, 学生可以轻松“看”到自己的弱点, 有针对性地学习, 抓准自己学习的方向。复习时主要看自己曾经积累过的重要知识点、解题方法和做错的习题, 并针对考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再进行认真分析, 弄清原因。即做到了找错、析错、改错、防错, 在脑海里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到了最后临考复习, 学生会发现, 这绝对是一本只属于自己的宝贵的资料, 受益匪浅。近年来, 学生在中考复习中用这个方法学习物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了许多弯路及回头路,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 进而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篇14:品味 积累 运用 感受

一、诵读中品味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才能习得语文的滋味。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之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读,美美地体验,浸润学生的语感,培养美好的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在整体上品味出文章的意蕴,才能挖掘出文字的灵魂。

1.诵读中品味——注重范读

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应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教师,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受教师感染最大,置身三尺讲台的语文教师只有倾情投入的时候,才能以情悟情。所以,范读时,我把课堂当作舞台,充满激情地朗读,配上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更加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学生也被我带进文字中陶醉着,这样自然而然就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致,常常会与我呼应、对诵、跟读,潜移默化中发挥了范读的作用。

2.诵读中品味——读有形式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枯燥无味的反复朗读,却毫无实效。教学中,组织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品读、小组读、吟诵、表演读、赛读、朗诵表演等,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热情与兴趣,从而真正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揣摩语言。鲁教版的《太阳是大家的》、《听听,秋的声音》这类诗歌的学习,我常常运用配乐朗诵表演,达到品味语言的目的;《晏子使楚》、《去年的树》这样的课文往往是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觉浸润语言;《秋思》、《长相思》一首首古诗词,通过吟诵,让学生领略文字的博大精深。

3.诵读中品味——读出层次

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蔺相如;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的廉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凤辣子”……一个个人物性格各异,在指导读这些人物的对话时,要品味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与之碰撞,方能读出他们的性格、品行,方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就这样,教师不断点拨,学生相互吸引、相互触发、争相表现,营造出浓郁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朗读变成了学生学习、品味、运用语言的快乐途径。

二、情境中品味

语言品味的另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情境设计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完成角色转换,再通过朗读、品味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产生真切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教授《珍珠鸟》一课时,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

师:渐渐你(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生:我(它)先是离你(我)较远,见你(我)不去伤害我(它),便一点一点挨近,然后蹦到你(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我)的反应。你(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我(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你(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这种入情入境的品味语言,立刻将学生带入到宽容和爱所创造的美好情境中。这一创造性设计,激活了文本内容,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体悟语言的情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词语中品味

诵读中咬文嚼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关键。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在语境中自然而真切地品味感悟字词的含义,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之所在。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颐和园》

一个“滑”字淋漓尽致展现昆明湖的静美,一个“漾”字勾画出满墙的叶子在风中的姿态。每当遇到这样鲜活的辞藻时,我就带领学生美美地读,细细地品,回味无穷……其实很多课文,都有他的词眼,如:《白鹅》中的“高傲”,《猫》中的“古怪”,《日月潭》的“风光秀丽”,等等。通过理解词意,想象情景把语言化为具体的事物,通过品味感知拉近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课堂就会焕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四、批注中品味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墨即为写批注。“批注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一种高效的品味语言的阅读方法,学生将自己阅读心得、疑问、评价等读书感受,用精练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空白”之处,充分挖掘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的个性体验,是一种终身受用的语文学习习惯。

五、比较中品味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可以提高学生辨析语言、欣赏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语言都很有特色,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作者再三推敲、斟酌之后敲定的,通过比较品味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如课文《花的勇气》中“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段中的“冒”能不能换成“长”;“顿时”能否换成“立刻”呢?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语境分析品读后,一致认为唯有“冒、顿时”才能够突出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生命的勇气和力量。

上一篇:《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与反思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