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作业管理总结

2024-05-11

高危作业管理总结(精选6篇)

篇1:高危作业管理总结

2013年第一季度神经内科

高危因素、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风险管理总结

2013年第一季度起根据二级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对我科高危因素、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进行了风险评估,制定了本科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和重点环节的院感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对制度的落实进行了督查和监测,先将监控工作总结如下:

1、第一季度下呼吸道感染7例,留置导尿所致泌尿系感染4例,胃肠道感染2例。多重耐药菌检出1株。

2、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5、3月19日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总结如下:调查16人,共61人次,4人未按要求进行手卫生,手卫生依从性为93.4%。在监测中,发现的问题为:手消毒方法不正确、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后不做手卫生等,已反馈个人加强手卫生管理,对科室人员(包括新上岗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保洁员)加强培训,认真执行手卫生操作规范,加强监督力度。

监测结果显示:本季度监测指标有些较高,仍存在风险,管理计划和目标需继续执行和实施。

二0一三年四月六日

篇2:高危作业管理总结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一、安全培训..................................................................................1、培训的目的.........................................................................2、劳保用品的正确使用及文明施工.....................................3、机具的检查与安全使用.....................................................4、临时用电的安全.................................................................5、焊接与氧气、乙炔切割的安全防范.................................6、高危作业及临边作业.........................................................7、梯子的使用.........................................................................三、高危作业具体安全措施.........................................................四、安全管理机构及岗位职责.....................................................五、安全应急..................................................................................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本标段主要高危作业施工项目为强夯施工,为确保本标段安全文明施工,根据高危作业安全施工有关规定和~~~~~~~~项目部对高危作业的有关要求,现结合我标段工程特点以及主要高危设备使用情况,特编写以下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一、安全培训

1、培训的目的

(1)安全意识:安全事故零缺陷。不论是在工地还是在哪里,大家都应有安全意识。

(2)预防为主:任何事故都可以避免,所以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多想一下,这样做有多少危险,怎样避免危险。

2、劳保用品的正确使用及文明施工

(3)安全帽、安全带的正确使用。(4)严禁穿拖鞋、短裤、背心上班作业。

3、机具的检查与安全使用

(5)检查机具的外观是否完好、工作是否正常,并填写机具检查单。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6)检查机具的线路有无破损,有无放在水里。(7)使用前看有无伤手,确保机具的正确使用。(8)手持电动工具、切割机必须有防护罩。

4、临时用电的安全

(9)临电作业人员必须持证(电工证)上岗。

(10)检查所用电线,电缆的绝缘层有无破裂,电缆接口是否规范、是否有防水保护。

(11)检修设备机具时,应将前一级电源分闸断电,并挂停电标志牌,同时地面应干燥,严禁带电操作。

(12)实行“一机一闸制”,严禁用一个开关直接控制两台或两台以上用电设备。

(13)检查配电箱是否接地。

(14)作业完成后,应对配电箱拉闸,上锁。

5、焊接与氧气、乙炔切割的安全防范

(15)焊接操作人员须持证上岗。

(16)焊接、切割时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及化学品。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17)氧气、乙炔瓶须分开,其间隔距离不小于3米。(18)气瓶处须有回火阀、气管须完好,不得有破裂,且气管与气瓶的接口须用卡子卡好,放置须稳固。

(19)焊接、切割作业区须有专人看护。

(20)作业完后,焊机须断电,氧气、乙炔须关好阀门。

6、高危作业及临边作业

(21)2m以上作业就是高危作业,因它有坠落危险性,可能有伤亡。

(22)严禁在2m以上的、没有防护栏的临边处作业。(23)高危作业必须系安全带,并挂在牢固处(高挂低用)。(24)严禁上下抛物,小型工具用工具包盛装。

7、梯子的使用

(25)使用梯子时,用结实的绳索将两边拉住、拴紧、绷直;(26)梯子须安放稳固,使用材料需经人传递或用小桶吊放;(27)使用梯子时至少两人一组,有专人扶梯;(28)检查梯子的铆钉是否松动,焊缝是否开裂;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29)严禁使用梯子最上面两格。

(30)使用脚手架时,应安放稳固,要有工作平台;

(31)脚手架上工作平台的木板应固定,要有足够的工作空间;(32)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螺栓是否拧紧;(33)脚手架的工作平台须有挡脚板及防护网;(34)严禁站在护栏上工作或坐在护栏上休息;(35)必须佩带安全带并挂牢;

(36)移动脚手架的轮子必须有制动装置(脚刹),使用时必须制动;

(37)移动脚手架高于5米必须加斜撑(即外撑支架)和制锁器,使用时其斜撑必须用木方垫实;

(38)工作平台上有人时,严禁推动脚手架。

三、高危作业具体安全措施

高于地面2米以上(含2米),且为悬空的高度作业是为高危作业。

1、高危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带安全帽,必须系好安全带,并挂在牢固处(高挂低用)。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高危作业安全事故要立即上报,保护好现场,积极组织抢救,协助调查处理。

(4)安全部负责人: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高危作业安全法规、标准和规范,宣传贯彻 执行公司项目的高危作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管理目标;对施工生产中有关的高危作业负安全管理责任;组织编制单位工程高危作业安全施工组织设计,按 规定完善报批手续,指定落实项目工程高危作业安全保证措施计划;负责向高危作业安全管理人员,操作工人进行高危作业安全技术交底;参与高危作业安全检查,参与事故调查。

(5)项目安全员:坚持高危作业安全日常检查和定期周检、月检制度,对项目高危作业安全工作 负监督检查责任;参加高危作业安全教育,高危作业安全检查,高危作业安全技术交底,高危作业安全事故的调查;做好高危作业安全记录,报告报表,配合有关部 门搞好高危作业安全工作;有权制止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发现隐患立即提出整改,并严格复查,对违章者有权按规定罚款处理,直至停工整改;在执行高危作业安 全监督中,应忠于职守,坚持原则。

(6)施工人员:落实施工高危作业安全制度;负责设备的运行及维护;各种设施应定期进行巡视检查,每次巡视检查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应记入运行日志中;值班人员单独值班时,不得从事检修工作。

高危作业安全施工作业方案

(7)各施工班组机械操作人员:自觉接受高危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遵守高危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牢固树立高危作业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报告。

(8)高危作业安全管理小组

五、安全应急

(1)发生事故后,应及时抢救伤员(不懂急救的人,请不要乱动伤员)。

篇3: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安全管理

近年来, 我国非高危行业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例如, 2013年6月3日,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主厂房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 共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伤, 1万7 234 m2主厂房及主厂房内生产设备被损毁, 直接经济损失1.82亿元;2013年8月31日, 上海宝山区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发生液氨泄漏事故, 造成15人死亡、25人受伤。事实证明我国非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管理往往还存在“盲区”, 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探讨一个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模式。

本文基于现有安全管理体系, 针对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 (域) 辨识、监管方法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131X”安全管理模式, 以供读者参考。

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

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 (域) 是指在非高危行业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较大, 作业过程容易对操作人员以及周围人员造成人身伤害或者对设备设施和正常生产造成损害, 造成的后果超过企业和社会风险可接受水平的区域。

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 (域) 的确定必须存在2个约束条件:其一, 作业区域内存在能量, 且能量的释放可能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二, 存在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

确定方法

高危作业区域的划分根据区域内危险的大小和性质确定。根据性质分类, 大小分级划分危险区域。

首先, 要辨识危险的不同类型。根据非高危行业的特点, 意外释放的能量可分为物理能量 (例如, 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等) , 化学能量 (例如, 火灾、爆炸等) 以及电能 (例如, 触电、灼伤等) 。因此, 需要根据能量不同的性质, 划分不同危险性质。

其次, 要划分危险大小。根据能量意外释放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能量的“不期望转移”。在这个过程中, 可将能量转移分为能量的释放和能量造成的破坏。危险大小的划分可根据改进后的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 进行计算。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有效的安全评价方法。这个方法主要采用了与系统危险相关的3个指标评价, 划分区域的危险性。3个指标分别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 人员暴露危险区域的频繁程度 (E) 以及事故造成的后果 (C) 。传统的LEC法没有考虑事故发生后, 对事故的控制能力以及应急救援能力对事故后果的控制, 例如, 消防自动灭火能力, 现场救援能力等。因此, 笔者认为可在传统的LEC法基础上, 增加一项“事故控制能力 (W) ”。

对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为当危险区域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者轨迹交叉后即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具体取值范围为0.1~10, 其中“1”为极少情况发生, 即意外发生。数值越大可能性越大, 反之亦然。具体数值划分见表1。

人员暴露在危险区域的时间越长, 遭受危险的可能性越大。例如, 等量的液氨在人员密集的场所泄漏和在荒无人烟的场所泄漏带来的损失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具体取值见表2。

在对事故后果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不同事故后果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导致的风险叠加现象。事故的后果基本可以分为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环境破坏以及社会影响等。具体取值见表3。

事故的控制能力, 直接影响事故的发展速度及规模。及时的控制将可能把事故扼杀在初期, 避免群死群伤现象的出现。对于事故控制能力的取值, 笔者认为可参考表4设定。

最后根据公式D=LECW确定划分区域的危险性。危险区域划为5个级别, 具体见表5。

安全管理探讨

笔者认为, 针对非高危行业的高危作业区域, 需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模式, 即“131X”模式。所谓“131X”模式是指:1个主体, 即以企业为主体;3支力量, 即以企业为主体的内部力量、政府监管力量、社会机构的科技支撑力量;1个协同, 即企业、政府、社会的内外协同;X措施, 即相应采取的措施。

落实主体责任

企业承担着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是非高危行业“131X”管理模式的主体。企业是风险的第一辨识、管理者, 对风险的控制具有绝对优势, 同时也是风险的直接承受者, 事故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因此, 企业应作为风险分析、识别、评价、管理等工作的主体。

完善3支力量分工

对于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管理, 应包括企业的管理、政府的监管、社会的技术支持3支力量。

企业的管理是其中最重要的力量。企业传统安全管理包含了很多方法, 例如,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三级安全生产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等。但传统安全管理的系统性不强, 有的企业甚至出现部分安全管理要求缺失、重复或冲突。因此,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层次分明, 有效的、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 例如, 以安全生产标准化为基础的安全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由于高危区域风险较大, 产生的后果比较严重, 因此, 无论选择何种安全管理体系, 都需要在体系中重点关注“高危区域”。

政府对于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的管理主要在于监管。政府在监管过程中, 需要制定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注重引导, 同时避免形式上的检查与调查。例如, 目前有些政府监管部门思想认识不统一, 重视程度不够, 在发生事故之后, 仅仅一味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而忽略了对于事故原因的调查分析, 忽略了高危作业区域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因此, 政府成立的事故调查团队, 要深入调查高危作业区域存在的安全问题, 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为以后的事故预防提供有效的依据。

对于许多非高危行业企业来说, 由于生产工艺复杂, 内部安全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全面地发现、控制风险, 同时也不能依赖于政府的监管, 因此, 这时就需要由社会上的一些安全中介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笔者认为, 其中以安全评价尤为重要。目前安全评价主要分为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以及安全现状评价。开展安全评价可以对企业、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 判断企业、系统发生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提出安全对策建议, 从而为工程、系统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安全评价是非高危行业危险区域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政府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安全管理实行宏观指导,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

强化“协同”

对于非高危行业的高危作业区管理, 要实现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的协同管理, 就需要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接口设计, 如关系处理不当, 将会产生负面后果。例如, 安全生产责任制难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核心内容, 但却因其难以真正落实而屡遭诟病, 虽然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 但笔者认为, 企业管理, 政府监督以及中介机构服务的不合理结构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非高危行业的安全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部门、政府监督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虽然这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很多, 但是应该区分主要影响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暂时影响因素和长期影响因素等, 从中找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针对不同因素采取具体的解决办法。

目前, 随着安全中介机构市场的开放, 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 很多安全中介机构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安全评价技术、安全培训教育能力、安全咨询服务越来越完善, 而且其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政府监管部门及企业的认可。安全中介机构的发展为许多小型非高危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了“福音”。在政府的指导下, 许多小微型企业可以不设立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 而通过一些安全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安全评价、安全管理、安全咨询、安全培训等服务。这样的协同合作模式, 不仅减小了企业的负担,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安全水平。

另外, 企业、政府、中介机构应通过加强安全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 打造信息化平台, 将一切有利于安全管理的信息、方法建立成数据库以便于资源共享、协同管理。

落实措施

非高危行业企业可以根据本行业的特点, 在政府的监督下, 以及安全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支撑下, 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 积极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化程度能够有效消除设备的隐患, 防止事故的发生。通过对非高危行业高危作业区域的划分, 可以突出管理的侧重区域, 在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化程度的过程中, 明确重点, 避免多余的投入 (节省的投入可以用于其他更加需要的地方) , 同时提高高危作业区域的安全水平。

第二,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是有效控制高危作业区域风险的重要途径。企业应将安全生产责任职责分解完善后, 要求各基层单位, 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及每一项工作的安全责任, 将安全职责再分解到每一个岗位, 切实落实岗位责任。

第三, 对于非高危行业来说, 高危作业区域往往是事故的“高发区”。因此, 企业必须通过采取各类控制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或者延缓事故发生的时间间隔。笔者认为, 对于这些高危作业区域的事故预防, 应以技术为主, 监管和教育为辅, 并始终保持三者的均衡, 合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其中安全技术措施主要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问题;安全监管和教育则侧重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问题。

篇4: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的管理

[关键词] 基层医院;高危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56-02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患者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由于药物具有与治疗无关的其他副作用,因此任何药物又可能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根据造成伤害程度的不同,临床上按管理类别将治疗药物分为一般管理药品、特殊管理药品、高危药品等。高危药品是由美国医疗安全协会(ISMP)于2003年第1次公布,在2007、2008年进行了更新。2008年公布高危药品除了19 类外,还包括13种药物。

1 高危药品的概念及笔者所在医院现有种类

美国医疗安全协会(the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将一类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命名为“高危药物”[1] (high-risk medication or high-acert medication)。WHO及一些发达国家已把高危药品管理列入医疗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2009年中国医院协会在卫生部医改司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发布和实施《2009年患者安全目标》的通知(医协会发[2009]6号)。其中目标二:提高用药安全中明确指出有误用风险的药品应规范管理。近年尽管我国也现“高危药品”这一概念,但许多医院真正对高危药品所造成危害的严重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缺乏对高危药品有效监管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致使大多数医院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基层医院)。因此基层医院应加强高危药品的宣传,让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充分了解高危药品的同时加强对其的管理。

2008年ISMP公布19类高危药品目录,在19类和13种高危药品中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品种如下。

19类中有:(1)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激动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2)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3)吸入或静脉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4)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胺碘酮);(5)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糖蛋白Ⅱ/Ⅲa抑制剂、Xa因子抑制剂(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用普通肝素、阿加曲班、、阿特普酶、瑞替普酶);(6)静脉用和口服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7)高渗葡萄糖注射药(50%葡萄糖);(8)腹膜透析液和血液透析液;(9)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罗格列酮、格列吡嗪);(10) 静脉用改变心肌力药(地高辛);(11)脂质体药物(两性霉素);(12)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咪达唑仑);(13) 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水合氯醛);(14) 静脉,透皮或口服吗啡类镇痛药物(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芬太尼帖剂);(15) 神经肌肉阻滞药(琥珀酰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16)静脉用造影剂(泛影葡胺、碘海醇);(17) 肠外营养药(复方氨基酸、脂肪乳)。

13种中有:(1)秋水仙碱注射液;(2)胰岛素注射液(普通和混合胰岛素);(3)硫酸镁注射液;(4)甲氨碟呤片(非肿瘤用途);(5)阿片酊;(6)缩宫素注射液;(7)硝普钠注射液;(8)浓氯化钾注射液;(9)异丙嗪注射液;(10)浓氯化钠注射液;(11)500 mL灭菌注射用水(供注射吸入冲洗用)。

2 高危药品、特殊管理药品的差异

高危药品没有固定规则化使用剂量,安全指数狭窄[2]。高危药品重点是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危害,其监管重点是:规范使用,分类贮存。高危药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用药差错,及其他伤害。如剂量错误、给药途径错误、误用包装类似的药物、护理人员在配制细胞毒性药物时产生的气雾对操作者造成潜在的危害等。

特殊管理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制剂、计生药品)强调依法管理,合理使用。如管理不当、使用不当则易造成成瘾、中毒、健康损害及社会危害。

3 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监管措施

药品差错可发生在各个环节,对于基层医院,面对患者,医师开具处方、药师调剂处方、护理人员使用药品等环节,怎样防范用药差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层医院在使用高危药品时至少应注意以下几点:核对患者的信息、审核处方的适宜性、核对调剂药品的正确性、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及告知注意事项等。

因此有必要建立医、药、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根据本院实际制定高危药品目录,明确高危药品的潜在风险,制定高危药品的管理体制[3]。具体面对高危药品管理和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3.1 制订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并认真执行

其内容:高危药品包括具体品种数;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架,不得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高危险药品使用前要进行充分安全性论证,有确切适应证时才能使用;高危险药品调配发放要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发放准确无误;加强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持安全有效;定期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加强高危险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并定期总结汇总,及时反馈给临床医护人员;新引进的高危药品要经过药事管理委员会的充分论证,引进后及时将药品的信息告知临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确保用药安全。

3.2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临床医师在开具高危药品处方、药学人员调配处方、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应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如口服降糖药物患者对磺胺类过敏,造影剂过敏等。如果在临床使用高危药品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护理人员应即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并做好相关的总结报告,及时通报全院用药安全网。

3.3 询问患者的疾病史

临床医师在选择高危药品时,要根据患者的检验结果合理选择相应的药物。如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对肝、肾有毒害性的药物(特别在使用化疗药阿霉素、环磷酰胺、卡铂、顺铂、阿柔比星、奥沙利铂、白消安、吡柔比星、柔红霉素、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时应考虑其对肝、肾损害,必要时需调整剂量或选用其他药物;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使用肾上腺受体兴奋剂类药物需考虑其对心脏的影响;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使用抗凝血药物应考虑对凝血药功能的影响。

3.4 询问特殊病理生理状况

临床应考虑不同患者的生理状况,合理使用高危药品。如老年患者、孕产妇、婴幼儿、特殊酶缺乏患者使用需此酶降解的药物,会引起的全身反应或毒性。如浓氯化钾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 浓氯化钠注射液、地高辛、普通和混合胰岛素、缩宫素注射液、硫酸镁注射液、抗凝药、凝血酶抑制剂、溶栓药、利多卡因、胺碘酮等。以上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生理伤害。

3.5 防范调剂差错或配伍禁忌

由于药品品种的日益增多,商品名各不相同,包装差异不大,规格不同容易混淆,药品调剂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调配差错,医院药师对已调剂的药品必须对进再次核对,核对除药品名、剂量、规格正确外,还需对药品的质量进行核对,如包装的一致性、批号的一致性、药品是否变质、有效期是否在规定的范围等。药师调配处方时应对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发现配伍禁忌应拒绝调配并即时与医师联系。

3.6 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患者只有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才能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知晓了用药的注意事项,才可能显著降低已知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当不良反应发生时,避免患者产生恐慌心理,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因此医师、护理人员、药师应详细指导患者合理使用药物,告知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恐慌。

3.7 药房、病区、护理单元要正确进行高危药品的贮存

应根据各类药品的性质及贮存方法进行合理分类及贮存,如需特殊贮存条件的药品应进行特殊贮存。分类应醒目,易与其他药品分辨。存放药架应标识醒目,设置红色警示牌、提示牌提醒药学及其医护人员注意,避免使用差错。

对于基层医院,如果能做好以上工作,相信一定能将高危药品对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1(44):3-6.

[2] 李连新,王春红,付燕霞.对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及措施[J].中国医药,2011,8(6):1008-1009 .

[3] 张幸国,饶跃峰,张国兵,等.医院高危药品管理理制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J].中国药房,2009,22(20):1691.

篇5:高危作业安全责任协议书

XXXX投资集团

高危作业安全责任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平等协商确定:甲方将

工程承包给乙方,作业日期自

日至本工程项目验收完工之日为止,为做好本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工作,确保甲乙双方的合法权益,特签订此协议。

1、乙方在施工过程中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进行安全施工;

2、乙方作为施工单位/人员,应熟知和遵守本工程项目的各项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如高空作业、带电作业等)已明确知晓;

3、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采取各种应有而合理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若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的,乙方对事故后果负全部责任,与甲方无关,如造成甲方损失的需承担赔偿责任;

5、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6、本合同自双方签字(或盖公章)起生效,在工程完成并经甲方验收合格后失效。

甲方(公章):

乙方(签字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篇6:高危作业管理总结

一、据以研究的案例

2002年1月13日(星期日)16时左右,一列铁路货物列车进入孝义市某铁路分局管内的万安火车站区内,等候加补机车。期间,家住火车站旁某村6岁的幼童杨某与伙伴进入没有封闭的站区,到上述货物列车尾部最后一节车厢下玩耍,数十分钟后该列车开出,杨某被火车轧伤。杨某先后经多家医院治疗仍造成左前臂中上1/3处、左下肢小腿中上1/3处被截肢,司法鉴定为二级伤残。2003年杨某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某铁路分局赔偿因其管理疏忽而造成的原告人身损害损失(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费的维修等费用)共计75万元。

该案在一审中,原、被告认可的赔偿项目及数额为: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期间护理费、伤残者生活补助费、鉴定费、残疾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总计369 129.66元。

双方争议焦点为:

1、本案的归责原则及法律适用;

2、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的维修等费用能否列入赔偿范围。

一审法院认为:本起铁路交通事故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除了物质损失外,也包括精神损失。作为未成年的幼儿,身体被截肢,除肉体上的痛苦外,也造成伴随终生的精神压力和痛苦,精神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应给予一定物质上的抚慰和赔偿。赔偿额度应综合杨某的受害程度、被告某分局的过错程度、赔偿能力等因素,参照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合理确定;受害人杨某安装假肢后,每年需1500元更换接受腔、脚板的费用亦属更换假肢的费用,应列入赔偿范围,此笔费用为6.9万元;终生护理费及其他费用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法院不予支持;火车有自己固定的轨道,在站内和区间内铁路线路上逗留、游逛、穿越和拣拾煤渣杂物等会发生危险,是一般性常识。国发(1979)178号文件转发的铁道部、交通部、公安部当时重新修订的《火车与其他车辆碰撞和铁路路外人员伤亡事故处理暂行规定》第二条将上述行为列为禁止性行为,相对人有自觉遵守的义务。原告进入铁路作业区内停留车下玩耍,被火车轧伤致残,显系其自身原因所致。但其毕竟是未成年的幼儿,没有行为能力,其父母作为监护人理应倍加看护,确保其人身安全。而本案中其监护人明知村外火车站铁路作业区存在危险,而放任其外出玩耍,无人陪同看护,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致使本案损害后果发生,应对本案事故负主要责任;火车是高速运输工具,铁路作业人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铁路作业对周围环境中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造成损害。万安站工作人员正常作业亦无违章,虽尽了相应的注意义务,但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未成年人在铁路作业区玩耍,其注意程度尚有不足,对本案事故的发生亦应负一定责任。依照民法通则第18条第3款、第106条第2款、第119条、第131条,判决:被告某分局承担损害赔偿总额438 129.66元的20%的赔偿责任,即87626元,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其余由原告及监护人承担。

一审判决后杨某不服,提起上诉称:原判认定事实不准。火车从万安站开出后,才发现杨某被火车轧伤,根本不是注意程度不足,而是开车时没有观察周围环境。原判未能分析造成损害的因果关系,有意把责任推给监护人;原判适用法律方面错误。民法通则第18条第3款指的“承担责任”是指生活上的抚养和教育责任,而不是未成年人受到伤害的赔偿责任。根据民法通则第106条2款,本案中被上诉人有过错,原审判决也已认定,就应当依此项规定判令被上诉人承担民事责任,而一审判决只让被上诉人承担本案损失的20%,显属不当。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规定,本案侵害人是某分局,受害人即使有过错也只是减轻侵害人的责任,原审法院把减轻侵害人的责任曲解为受害人负主要责任是错误的。被上诉人从事的是高速运输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判决。

被上诉人某分局辩称:上诉人人身伤害是其自己钻入火车下玩耍所致,其行为被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铁路运输企业依法免责。按照《铁路运输安全保护条例》、国发(1979)178号文件、铁路法第58条规定,上诉人因自身原因擅自进入铁路工作区造成伤残事故,应由上诉人本人和未履行监护责任的父母承担责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0条的规定,监护人不仅对被监护人进行抚养、教育,还要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本案正是由于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造成的,故应由其承担责任;被上诉人按章作业,在目前科学可能情况下,列车装有列尾装置,能保证正常情况下列车的安全运行。但本案上诉人钻入列车下面的行为情况特殊,非一般人所能预料,非一般装置所能防止,也大大超乎被上诉人的预料和现有科学水平情况下被上诉人所能采取的防护措施。

二审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关于从事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及铁路法“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本案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关于本案是否存在侵害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对适用无过错责任时的免责条件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法律一般规定的不可抗力外,民法通则第123条及2003年10月23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均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损害。铁路法规定的是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赔偿责任。受害人的自身原因一般解释为受害人的故意。受害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视为故意,受害人的故意包括直接和间接故意。免责条件是侵害人承担无过错责任的除外责任。侵害人要免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侵害人没有过错;二是受害人存在侵害人可以免责的情况。在本案,就侵害人而言,其在所属的万安站区有村庄,村庄与铁路之间没有任何防护,铁路作业时亦未派人看护,侵害人应当预见到村内的小孩可能会到铁道上来玩耍,却没有采取安全措施便启动火车机车,显然存在过错。就受害人而言,其是一个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不存在故意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问题,因为法律规范的主体是有行为能力人和特定情况下的限制行为能力人,而非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还作了特别的保护,规定其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本案不存在受害人免责的条件,被上诉人认为本案为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的伤害,主张免责的抗辩理由不能成立;本案受害人杨斌系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儿童,其监护人负有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监护职责。该村庄位于铁路站区区间内,监护人对被监护人未采取更为有效的看护措施,对造成被监护人杨斌被火车轧伤致残存在过错,可以依法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侵害人不得以监护人对被监护人负有监护职责为由,将自己依法应当承担的侵害赔偿责任转嫁给监护人。根据本案侵权责任的承责原则和侵害人存在的过错,被上诉人对受害人杨斌被火车轧伤致残造成的损失应当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即60%的责任。杨斌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应当减轻被上诉人赔偿责任,即承担40%的责任。一审判决认为监护人没有尽到监护职责,致使本案损害后果应负主要责任没有法律根据。关于一审中双方认可的赔偿项目及数额共计369129.66元,为双方协商一致所确定,法院予以确认。一审法院针对精神损失费、终生护理费、残疾用具的维修等其他费用能否列入赔偿范围的争议焦点,判决确定每年需更换接受腔、脚板的费用共计6.9万元应列入赔偿范围,双方对此均未上诉,应予维持。据此,本案人身损害赔偿金额总计为438 129.66元,按上述所确定的责任比例,某铁路分局应赔偿杨斌262 877元,其余部分由上诉人的监护人自担。关于精神损害抚慰金,一审法院针对本案实际情况,确定被上诉人赔偿杨斌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亦无不妥,应予维持。综上,一审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及责任认定不当,应予改判。依照民法通则第123条、第131条、铁路法第58条、民事诉讼法第153条第1款第2项,判决:

一、撤销一审判决关于某分局赔偿杨某身体损害所致损失87626元部分;

二、维持一审判决关于某分局赔偿杨某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部分;

三、某分局赔偿杨某身体损害所致损失262877元;

二、本案涉及的几个法律问题

铁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其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铁路列车的通车里程在不断延长、运行速度在不断地提高乃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铁路列车越来越繁忙地穿梭于人口稠密的城镇、村庄,从方方面面在极大地改善百姓的生活品质,但同时也可能给周围人群带来不安全的环境。因此,铁路运营中造成人员伤亡时有发生。较之前些年,现今的受害人及家属的法律意识普遍提高,且有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律师协助,铁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及家属越来越多地欲通过诉讼来维护自身权益,铁路法院受理的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正是在这一系列综合背景下呈逐年递升趋势。在这些人身损害赔偿案中,有一类案件较为典型,即未成年人在玩耍时进入铁路作业区,被列车轧伤致残的案件。这些受害人中,大的十几岁、小的才二、三岁。在处理这类未成年人诉铁路运输企业人身损害赔偿案中,法院除面临着一般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何适用归责原则、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外,还面临着在未成年人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的过错情况下,高危作业人是否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的问题。本文即结合本案试从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的归责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关于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根据该条规定,我国高度危险作业的范围包括: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承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与损害后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就应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从无过错责任原则形成的历史看,该原则首创于1838年普鲁士王《铁路企业法》。该法律确认铁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损害,铁路公司不得以无过错为由免除赔偿责任,这个法律几经修改,不仅适用于铁路运输,而且广泛适用于电车运输、采矿等各种存在风险的工业部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各国通过特别立法和法院判例,纷纷在火车、汽车、航空、航海、电气、核能利用、科学实验等危险性工业中采用无过错责任,以调整工业灾害中企业主与雇佣工人及其他受害人的关系。1922年由列宁亲自主持制定的《苏俄民法典》明文规定了危险业务责任。该法典单独列出条款,把危险性工业称为高度危险业务,确认源于高度危险业务的损害负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设立目的也在于敦促高度危险作业人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周围人群的人身、财产安全。我国民法通则将从事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确定为无过错责任。关于火车是否属于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高速运输工具曾有争论。

有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铁路列车的运营速度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不应列入高速运输工具范畴。有人提出,是否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应当根据其时速确定,超过一定时速才能称为高速运输工具,否则不能作为高速运输工具看待。笔者以为,不能单纯以速度的快慢来认定铁路是否为高速运输工具,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起源及目的看,更应着眼于铁路运营是否属于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众所周知,一旦被运行的列车碰撞、碾压,产生的后果必然是非死即伤,尽管有时列车行进速度并不高,但损害后果同样也是非常严重。另外,火车的速度是变化的,启动和停车阶段慢,中间运行阶段快。所以,认为以火车运行的时速来确定其造成损害的归责原则是机械、片面、不科学的,更是没有法律根据的。随着人们普遍对高度危险作业认识的深入及法学研究、民事审判实践的深化,火车系高速运输工具、铁路运营为高度危险作业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按照以上关于高度危险作业及无过错责任产生的背景和目的介绍和分析,铁路运营致人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审判实践中,铁路运营中造成人身伤害应如何承则一直存在争论,根本原因在于对铁路法的规定认识不一。1990年颁布的铁路法中第58条规定: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人身伤亡是因不可抗力或者由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责任。同时规定,违章通过平交道口或者人行过道,或者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造成的人身伤亡,属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人身伤亡。

有观点认为该条与民法通则第123条存在冲突和矛盾,又由于铁路法颁布在后,根据后法优于先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原则,铁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另一观点认为,铁路法第58条的规定扩大了免责事由,与民法通则相冲突,应为无效,审判中应适用民法通则第123条。可以说,由于没有来自于权威部门的解释,民法通则与铁路法规定是否存在冲突的不同认识一直存在,导致此类案件如何适用归责原则一直扰着审判实践,而这些不同认识也在受害人与铁路运输企业双方当事人之间的诉辩中集中体现。就同一损害事实,受害人往往援引民法通则第123条主张铁路运输企业没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故意行为,铁路运输企业作为高危作业人对其作业中造成的损害即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铁路运输企业则引用铁路法58条主张损害发生是由于受害人自身原因造成,根据铁路法58条免责条款的规定,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责任。关于两法适用问题,受害人认为,根据上位法效力的优先性,应适用民法通则;铁路运输企业认为,按照特殊优于一般的原则,应该优先适用铁路法。

另有第三种观点认为,两法并不存在冲突,铁路法第58条是对民法通则第123条的具体贯彻和运用,两者均是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笔者认同第三种观点。其实铁路法第58条“因铁路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铁路运输企业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实际上就是民法通则123条的从事高速运输工具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民法通则作为基本法已对从事高速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赔偿原则作了规定,有关从事高速运输工具的单行法、部门法不可能作出不同的规定。故对铁路在行车事故及其他铁路运营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损害赔偿纠纷,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应该是明确的。

(二)如何确定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定免责条件及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是否构成铁路运输企业法定免责条件

既然铁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应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那么,该如何确定免责条件呢?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铁路法58条的免责条款,即“受害人自身原因”的含义。铁路运输企业认为:火车有固定的轨道,如果没有受害人侵限的事实就没有被轧伤亡的损害后果,受害人伤亡原因是由于其侵入铁路线路造成,属于铁路法58条规定的“受害人自身原因”这一免责条款,铁路运输企业不承担责任。如果这一抗辩理由成立,那么可以得出:凡是铁路交通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铁路运输企业均可不能承担责任。因为受害人不去铁路轨道,就不会发生人身伤亡。显然,这样理解“受害人自身原因”与设定无过错责任这一归责原则的立法目的是相背。笔者认为,在理解铁路法这一专门法时,不能断章取义、孤立地去理解和解释

“自身原因”的含义,应该结合民法通则123条,以及其他法律关于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条款的规定。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定免责事由除法律一般规定的不可抗力外,民法通则第123条和2003年颁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均规定为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损害。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3号《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因高压电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力设施产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

(三)受害人盗窃电能,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为而引起触电事故;

(四)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法规所禁止的行为。”参照民法通则和上述司法解释有关无过错责任的免责情形的规定,笔者认为,对铁路法第58条关于“受害人自身的原因”含义应理解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自杀、自伤;

3、受害人破坏设施或其他违法犯罪引起的事故;

4、受害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同时应该明确,发生上述情况造成人身伤亡,铁路运输企业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亦应当根据原因力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由于铁路法58条对“自身的原因”的免责条款仅列举了违章通过平交道口或者人行过道,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两种情况,其他情况怎么办?法律调整不到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怎么办?这些均未规定。且这里讲的是“违章”,如果违的是铁路部门的规章,可以作为免责的法律依据吗?特别是受害人为未成年人时,其进入铁路作业区被撞压伤亡是否属于“自身的原因”呢?

笔者以为,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对行为后果缺乏必要的认知和预见,对铁路作业区这一特定危险场所玩耍可能产生的后果不能完全、正确、清醒的认识,所以其在铁路作业区玩耍不存在自杀、自伤的目的,又因为无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并非法律所调整民事义务主体(法律对限制行为能力人有特别规定除外),其在铁路作业区玩耍也就不应属于违法犯罪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性规定的行为,其行为不存在主观故意或过失,不存在有无过错,故不能认为是其自身的原因。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点,我国法律还对未成年人做了特别保护,规定其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规定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但有观点认为, 即便人身伤害损害后果的发生非受害人自身的原因,但由于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义务的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致使未成年人侵入铁路限界,造成人身损害,应由监护人对损害后果承担责任,铁路运输企业不应承担责任。笔者以为,根据我国监护制度的法律规定,被监护人侵害他人造成损失的,由监护人承担责任,被监护人有财产的,从其财产中赔偿,没有财产或财产不足以赔偿的,由监护人赔偿。而被监护人受他人侵害造成人身伤害损失的,由侵害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损害时与被他人造成损害时,其监护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原则是不同的。不能把未成年人致人损害时监护人的责任等同于未成年人被侵害时监护人的责任。未成年人作为受害人被造成人身伤亡的,侵害人应当依法承担过错或无过错的损害赔偿责任,这一责任不应因为监护人的过错而被替代。而且,监护人并非未成年行为人,监护人的监护过错不等于行为人的行为过错,由于未成年人不是法律所调整民事义务主体,不存在主观过错问题,故对损害后果不承担责任。综上,在未成年人人身伤害案件中,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不能构成铁路运输企业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的免责事由。但监护人其未尽监护职责,对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根据《民法通则》第131条过失相抵的规定,可以适当减轻侵害人铁路运输企业的责任。监护人有证据证明已尽到监护职责的不承担责任。如此,既可以敦促高危作业企业采取更为有效防护措施,进一步防止损害后果的发生,又可以警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加强监护职责,以期社会到家庭最大可能避免未成年人人身伤害发生的可能,真正达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上一篇:2010年市建设局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下一篇:六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