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在等待中错过美文

2024-05-12

暗恋在等待中错过美文(共3篇)

篇1:暗恋在等待中错过美文

音乐家约·夏贝尔带着一把价值不菲的古董名琴,悄悄来到人潮不断的地铁站演奏。弦音曼妙,在空旷处流淌。将近一小时的演奏中,真正驻足聆听者只有六七人,最捧场的是一位三岁小童,听得入了神。约·夏贝尔当天得到32美元赏金。

平日,约·夏贝尔的演奏会举行时,一张票超过100美元,且一票难求。

后来,不少当时就在地铁站的观众扼腕不已,责怪自己眼拙,错过了一场免费或者廉价的音乐盛宴。

有位忙碌的朋友得知老婆罹患重症,彻头彻尾变了一个人:亲自下厨,陪太太散步……可是妻子敌不过病魔摧残,三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他很伤感地说,太忙了,错过了与妻子营造最美好的人生时光,想弥补却弥补不回来。

医生的儿子从19楼一跃而下,留下一封遗书,信中留言:最想爸爸陪他,最想看电影,最希望快快乐乐……儿子去世之后,爸爸才明白,人生中最珍贵的不是成就,而是亲情。

可惜千金难买早知道,很多美好的事,往往简简单单就被轻易错过了。

事实上,我也错过了一些事。错过的理由很简单:以为还有明天。

事实上,明天是不可靠的。要不,日休禅师怎么会说,很多人的一生中,只做了“等待”与“后悔”两件事,合起来就叫“来不及”。我们老爱说:长大再说,有钱再说,老了再说……可是到了那时候,却什么都不必说了。

篇2:暗恋在等待中错过美文

二十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 仅上半叶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而这两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而且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人们的生存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人们对生存展开了思考, 对生命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同时, 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与矛盾:只注重经济发展效益的增长而忽略环境的保护, 给人们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只注重物质财富的追求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筑, 给人们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停滞或萎缩;只注重为了生存而生活, 却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带来了人们之间情感的缺乏、空虚和冷漠。这一切都给人们内心造成了伤害, 使人们痛苦与孤独。而存在主义在这种境遇中应运而生, 揭示了生存的荒诞性与非理性, 使人们对生命个体与存在状态展开了新的思考。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作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一上演就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正因为它契合了人们的心灵, 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即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一、《等待戈多》中“等待”与“存在”的关系

《等待戈多》剧情及其简单, 全剧只有两幕, 场景也只有一个——黄昏时分的一条乡间小路。剧中只有五个人物:戈戈、狄狄、一主一仆波卓和幸运儿, 以及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剧情也十分简单, 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 (戈戈) 和“弗拉基米尔” (狄狄) 在路上等着一个叫“戈多”的人, 两人在打发时间的过程中, 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上场, 他们走后, 信使小男孩来了, 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 明晚准来”。第二幕几乎又重复了第一幕的内容。剧情虽简单, 但却揭示了极深刻的关系——“等待”与“存在”。

1.“等待”是体验“存在”的手段与方式

存在主义理论奠基者之一雅斯贝尔斯指出人有“三种存在方式”:客观存在、自我存在、自在存在。而《等待戈多》中, 这三种存在方式皆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戈戈与狄狄通过对外在客观现实世界的观察, 例如孤零零的树、白天转至黄昏等情景, 意识到自己的目的为等待戈多, 在等待中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而戈戈与狄狄之间谁也离不开谁, 双方互为彼此存在的表现更说明了人在客观世界中寻求自己存在的方式这一点。戈戈与狄狄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双方的互相爱护、对外在世界产生的畏惧和孤独之感也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体现的, 揭示了自我存在的本质, 而“等待戈多”这一事件本身也正是戈戈与狄狄寻找自我解放、摆脱孤独与寂寞的方式与手段, 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等待上, 寻求一种自在的存在状态。因而, “等待”在剧中成了体验存在的手段与方式。

2.“存在”表现为超现实的“等待”

戈戈与狄狄是两个没有具体长远的生活目标与方向感的流浪汉,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而活, 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他们只知道“等待戈多”, 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戈多”身上, 但戈多是谁, 他们自己也不清楚。这种等待反常规而又超现实, 经过一次次地失望与等待, 当等待已经成为习惯后, 等待就已经成为他们之所以存在的“方式”。即使他们自己也知道“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 但等待戈多已成为他们之所以为何生的唯一寄托与目标。英国评剧家马丁﹒艾斯林在《论荒诞派戏剧》中认为:“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 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 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待什么;它也许是某个事迹, 一件东西, 一个人或死亡,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待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在这里, 等待已经成为一种存在, 存在表现为一种超现实的等待。

二、等待中存在的表现——向死而生、异化

1. 向死而生的尝试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的理论观点, 他指出“向死而生”是对本真死的领悟使得人由非本真的存在通向本真的存在的一种方式。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使得此在从沉沦与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 积极自我谋划、自我设计以便实现最能体现自己的独特的存在的各种的可能性, 只有先去领悟死, 才能懂得生。戈戈与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说着语无伦次的话, 做着莫名其妙的动作来打发时间, 甚至在等着的时候不知干什么为好, 而“上吊试试”。剧本中也不止一次地提到“上吊试试怎么样”“我们明天上吊吧”“提醒我明天带根组点的绳子”, 甚至两人为谁先上吊, 树枝会断不断而展开了激烈地讨论。“上吊”虽是在极度无聊的状态下所发生的十分荒唐的行为, 但本身确实是寻求死亡的意识。这种“向死性”不仅仅是一种滑稽可笑、荒诞的行为, 更是在等待的无望与痛苦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尝试, 即通过“死”, 来了解“生”的意义;通过对“死”的体验来感悟“生”的存在。这正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向死而生的尝试。

2. 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荒诞派戏剧中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荒诞的存在, 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是没有意义的;人遭受了严重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 人们互相说着话, 却又胡言乱语, 不知所云;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恶化——这就是荒诞派戏剧想要揭示的主题。《等待戈多》中戈戈、狄狄在等待的过程中反复地做着脱鞋子、摘帽子、模仿树、模仿波卓与幸运儿等无意义的动作, 使其在荒诞的世界中降低了行为的能力, 他们在空虚与无聊中蜕化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 异化成为只会做重复性动作、毫无目标、不懂得生活意义的机器。

《等待戈多》中, 一主一仆波卓与幸运儿的关系恰恰说明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波卓与幸运儿的关系脱离了正常社会中主仆之间的关系, 他们一方谁也离不开谁:波卓口口声声要把幸运儿卖掉却一刻也不能离开他而存在着;而幸运儿习惯了自己的奴性身份, 一旦脱离了波卓的奴役, 自己完全失去知觉, 失去了自我存在的状态。这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三、等待中存在的状态——世界的荒诞, 人生的痛苦

荒诞派戏剧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荒诞概念, 所谓“荒诞”指的是人与其社会环境的脱节, 人与世界处于一种敌对状态, 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 人被一种无可名状的异己力量所左右, 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 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这种“荒诞”观集中体现了现代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精神危机和悲观情绪。《等待戈多》中, 贝克特正是想要通过等待这一过程来表现世界的荒诞性。

戈戈与狄狄等待戈多, 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和不可知的命运, 把希望寄托在等待上面, 干着无聊的事来虚度光阴, 而恰恰在等待中丧失了真正有意义的内容。等待中出现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等待的虚无与绝望, 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与异化。当“戈多”最终成为一个“符号”的时候, , 等待什么已经毫无意义了, 等待已抽掉了具体内容, 变成了一种习惯, 他们的等待已经变成了生活本身。戈戈和狄狄在“等待”中经历着一种由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最后归于新一轮期望的恶性循环中, 这正揭示了现代人在当代社会中真实的荒诞的生存状况。

人生的痛苦是等待中存在的另一种生存状态。等待是一种孤独, 当生命个体面对着百无聊赖的荒诞世界的时候, 内心是孤独的;戈戈与狄狄、波卓与幸运儿谁也离不开谁, 因为离开彼此, 个体是孤独的, 存在是寂寞的。当“希望迟迟不来, 苦死了等的人”的时候, 当意识到等待永无止境、等待已成虚无, 却将等待演化为一种自我存在的方式的时候, 这种存在状态才是真正的痛苦。等待传递的是一种悲凉的世界观, 流露的是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

结语

二十世纪以来,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了物质与精神上的文明, 但文明的背后隐藏了痛苦和矛盾。频繁的经济危机使生存条件陷入了绝境当中, 人们面对当代社会, 心理产生的感觉是恐慌的, 是怀疑的, 是反抗的, 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外在社会相对应, 人们的内心是彷徨的、苦闷的, 无所宣泄, 也是痛苦的、无助的。人们无法摆脱, 也无处可寻, 逐渐转向内心自省, 思索着个人的存在及其个人存在的生命价值意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正是以“等待”这种行为方式来探寻外部世界的不可知性与荒诞性, 揭示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人生的孤独感、存在的痛苦状态;同时贝克特以“等待”这一行为方式来反思人类自我的内心世界——人类在荒诞的世界中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无助与无奈和无归属感。在等待中人们寻找自我存在, 即寻找人的目标与希望, 但在等待中, 人们体验到的却是期望转为绝望后的孤独、荒诞、异化的生存困境。这正是贝克特在《等待戈多》中所展示给我们的: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摘要: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解读文本来探寻“等待”话题与存在的关系, 在“等待”中探寻与体验“存在”, 从而揭示世界的荒诞性、人的孤独、沉寂、绝望、生命的无意义等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等待戈多,存在主义,荒诞

参考文献

[1]萨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朱维之.《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3]陈焜.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1.

[4]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唐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篇3:不要在等待中错过

有意的等待,无意的错过。

那年我与家人去黄山度假,听说那里的云变幻无穷,神奇美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我甚是好奇,想不到云竟有如此大的魅力,便决定舍弃我最爱的懒觉,无论如何也要起个大早,一探究竟。

次日清晨,我满脸睡意地登山上路了,尽管毫不情愿,可耐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一路上,朦胧的山雾似幕布,若隐若现的山腰上碧水浅浅,清澈透明,我驻足聆听流水潺潺。痴醉于山水之间,也感受着大自然赋于万物的生机与力量,就这样,带着些不舍与眷恋,我终于登上了山顶。的确,云真的很美,在开阔的视野中,云雾如纱般缥缈轻柔,仿佛为天边抹出一丝浪漫的红色,暖暖的,大有触手可及之感。可就在我感叹之余,却听旁边早已登上山顶的游客随口感叹道:“可你已错过了它最美的时候了。”什么,错过了?这句话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震撼,自己起个大早可全为亲眼目睹这云呀,难道我白等了吗?我有些气愤,可在旁的母亲却说:“是你把时间都花在登山的路上了!”就是这不经意的一句话竟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在我有意地等待中,却因迷醉于途中的美景而错过了这难得一见的云雾,我很是懊恼,心中涌现了满满的痛惜与歉疚。我岂止错过,分明是辜负了!

无意的等待,有意的错过。

外公离开得早,是外婆用她那羸弱的身躯挑起了家中生活的重担,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没有想过撇下那双年幼的儿女,而是独自一人在每一个难熬的风霜酷暑中,为他们撑起了那片成长的天空,把他们拉扯成人,而她所承受的艰辛自然可想而知。

最近,外婆总说腰疼,经常要我为她贴止痛膏,我知道,外婆的腰是老伤了。年轻时挑水曾从山坡上滑下来,那时家中没条件看病,可农活儿却不能不干,一来二去,到老便落下了这病根,干不了重活,尽管如此,但她知足。她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着子女、儿孙过得好,就没啥牵挂的了。的确,外婆等这一天已经太久了。从年轻时,她就在等,等儿女学业有成,成家立业,等子孙健康成长,幸福美满……或许,在外婆的心中是有遗憾的,因为在这不经意的等待中,外婆也失去了很多,她已错过那年少如水般清纯的梦想,错过了青春如火般激昂的热血,为这迟来的等待,她也即将错过生活为她准备的那份安闲与自在,因为她已不再年轻,可我知道,外婆她不后悔。

那天外婆給我打电话,叫我有时间去一趟,她说又给我腌了些我爱吃的酸菜咸菜,末了,也不忘说一句,“我等你来拿”。挂了电话,我分明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想,这就是那可怜而尊贵,平凡却伟大的爱吧!尽管完美的人生是我们所向往的,可外婆却依旧在等待中错过,那晚,我对着夜空望了好久,可风,依旧不肯停歇,任性地舞动着。我在窗前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心,是甜甜的苦涩……

我有些怅惘,不论是无心的错过,还是有意的错过。我们都在等待中失去太多太多,每天,我们都生活在日出日落之间,每天,然后又每天,我分明感到一种苍白和强烈冷冷地漫过心头,试问:在我们平凡的一生中,我们已错过了多少,又能堪几次错过?而又有多少回错过了是全然不知的呢?所以,我们不需要等待,不需要叹惋,否则,只会错过更多。其实,生活的哲学是最讲信誉的,成长的每一个年轮,都会交织着悲愁喜乐,我们要做的,就是怀着一颗平常心,去抓住阳光抓住希望。去射影万物,洞悉天地,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品味回忆如漏沙般流入心里的冲动,去邂逅交替的岁月中日子赋予我们的华美馈赠。

朋友,不要在等待中错过,从容的日子会更加快乐!

上一篇:2018年高考作文经典课本人物素材三下一篇:核心素养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