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案例分析

2024-05-12

企业制度案例分析(精选6篇)

篇1:企业制度案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小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分析

作者:吴伯凡 廖烟龙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02期

篇2:企业制度案例分析

1、《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小企业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F2、小企业如有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或是被其他单位承担的应付款项,应转入资本公积,借记本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3、所有的小企业都应编报现金流量表。F

4企业为客户提供的现金折扣应在实际发生时冲减当期收入。F5、企业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F1、《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盈余公积”科目核算小企业从当年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

2、企业支付的工资均属于营业成本。

5、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会计报表,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

2、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3、《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盈余公积”科目核算小企业从当年净利润中提取盈余公积。

4、《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投资者投入的资本,可以随意变动。F5、《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采用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法计量。

1、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组成。

2、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根据谨慎性原则,小企业应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F5、小企业应当对应收票据计提坏账准备。F1、《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备抵法或直接转销法核算坏账损失。F4、企业支付的工资均属于营业成本。

5、《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短期投资期末计价,采用总成本与总市价孰低法计量。

1、企业支付的工资均属于营业成本。

2、企业在销售商品时如有商业折扣的,在确认收入时应将商业折扣的部分扣除。

3、对于长期应收款,小企业应当根据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计算长期应收款的现值进行会计处理。F4、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F5、企业为客户提供的现金折扣应在实际发生时冲减当期收入。F2、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4、对于长期应收款,小企业应当根据货币时间价值原理,计算长期应收款的现值进行会计处理。F5、《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持有股票期间获得的股票股利,应作账务处理。F1、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小企业在会计核算的时候,应遵循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单选题:

1、某公司年初坏账准备余额10000元,5月核销坏账15000元,年末应收款项余额200万元,坏账准备提取率1%,年末应提坏账准备(B)元。

A、15000B、25000C、20000D、100002、《小企业会计制度》中对各种外币账户的期末余额按期末汇率折合成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账面本位币之间的差额作为汇兑损益,分三种情况进行处理,并分别计入长期待摊费用、(D)和当期财务费用。

A、管理费用 B、营业费用 C、递延资产 D、所购建固定资产成本

3、某公司库存A产品账面成本1000万元,均已与B公司签订合同,合同价款1002万元,估计销售费用5万元,期末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A)万元。

A、3B、5C、2D、04、某小企业2009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收入为2000万元,应收票据的期初余额为40万

元,期末余额为60万元;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为400万元,期末余额为300万元;预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为100万元,期末余额为16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2009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应为(A)万元。

A、2140B、2000C、2020D、20805、《小企业会计制度》对“现金流量表”的编制(A)。

A、不作强制性要求B、作为基本报表C、作强制性要求D、会计中期不作强制性要求,一定要完成1、计提折旧时不考虑净残值,但至固定资产到期前两年内将其净值扣除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平均摊销的方法是(C)。

2、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坏账准备,应计入(D)科目。

A、其它业务支出 B、营业外支出 C、资产减值损失 D、管理费用

5、以现金购入的股票,其实际成本以支付的全部价款扣除(A)后的金额确定。

A、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B、股票价款 C、税金 D、手续费

1、《小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小企业内部各部门周转使用的备用金,可以通过(C)科目核算。

A、“应收账款”B、“应付账款”C、“其他应收款”D、“其他应付款”

2、现金清查中发现现金短缺,属于应由责任人赔偿的部分,应借记(B)科目。

A、营业外支出B、其它应收款C、管理费用D、待处理财产损溢

3、对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记入(D)科目。

A、“其他应收款”B、“应收股利”C、“应收利息”D、“应收股息”

4、某小企业2009销售商品及提供劳务的收入为2000万元,应收票据的期初余额为40万元,期末余额为60万元;应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为400万元,期末余额为300万元;预收账款的期初余额为100万元,期末余额为16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企业2009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应为(A)万元。

A、2140B、2000C、2020D、20805、某公司持有的一张面值12万元的期限为3个月不带息商业承兑汇票,出票日9月1日,于11月1日向银行贴现,贴现率为6%,其贴现息为(D)。

A、7200B、2400C、500D、6001、应收票据贴现时,支付的贴现息应计入(A)科目。

A、财务费用B、管理费用C、销售费用D、制造费用

3、下列各项,能够引起所有者权益总额变化的是(D)。

A、以资本公积转增资本B、以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C、向股东支付已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D、增发新股

3、《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所称“不对外筹集资金”指的是(C)。

A、不向银行借款B、不向其他单位借款

C、不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D、不接受投资

1、某公司年初坏账准备余额200000元,年末应收款项余额4000万元,坏账准备提取率1%,年末应提坏账准备(C)元。

A、0B、100000C、200000D、3000003、下列不属于借款费用资本化开始时点的条件的是(A)。

A、经过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批准B、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C、购建活动已经开始D、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4、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确定的入账价值,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A)科目。

A、“待转资产价值”B、“资本公积”C、“递延资产”D、“盈余公积”

3、关于开办费的摊销,《小企业会计制度》变更为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各种费用,应在()计入管理费用。(D)

A、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五年内B、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年内

C、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三年内D、生产经营的当月起一次

多选题:

1、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必须填报的会计基本报表有(AB)。

A、资产负债表B、利润表C、现金流量表D、应交增值税明细表

2、在下列事项中,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是(ABD)。

A、资本溢价收入 B、无法偿付的应付款项 C、提取的盈余公积 D、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3、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无需计提下列各项减值准备(CD)。

A、坏账准备 B、存货跌价准备 C、长期投资减价准备 D、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4、构成生产成本的项目有(ABC)。

A、直接材料B、直接人工C、制造费用D、销售费用

5、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ACD)。

A、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B、购买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

C、支付职工的工资薪酬D、购买材料支付的现金

1、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无需计提下列各项减值准备(CD)。

A、坏账准备B、存货跌价准备C、长期投资减价准备D、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下列业务中,属于投资活动的有(ABC)。

A、付现购买5年期债券B、付现购买专利权C、付现购买设备D、付现购买原材料

3、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有(ABCD)。

A、余额百分比法B、账龄分析法C、销货百分比法D、个别认定法

4、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适用范围是(ABC)。

A、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B、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

C、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D、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留存收益的有(ABC)。

A、法定盈余公积B、任意盈余公积C、法定公益金D、股本溢价

1、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ACD)。

A、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B、购买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

C、支付职工的工资薪酬D、购买材料支付的现金

2、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无需计提下列各项减值准备(CD)。

A、坏账准备B、存货跌价准备C、长期投资减价准备D、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应根据(ABCD)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减去“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A、“在途物资”B、“材料”C、“低值易耗品”D、“库存商品”

4、短期股票投资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入账,包括(ABC)等相关费用。

A、购买价格B、税金C、手续费D、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5、下列各项中,属于筹资活动的有(BCD)。

A、购买固定资产B、向银行取得贷款C、支付借款利息D、分配股东利润

2、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留存收益的有(ABC)。

A、法定盈余公积B、任意盈余公积C、法定公益金D、股本溢价

4、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小企业,无需计提下列各项减值准备(CD)。

A、坏账准备B、存货跌价准备C、长期投资减价准备D、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短期股票投资取得时应按实际成本入账,包括(ABC)等相关费用。

A、购买价格B、税金C、手续费D、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

1、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包括(AD)。

A、现金B、营运资金C、流动资金D、现金等价物

2、下列各项中,能够引起企业留存收益总额发生变动的有(AC)。

A、本实现净利润B、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C、向投资者分配利润D、盈余公积补亏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ABCD)。

A、年限平均法B、工作量法C、年数总和法D、双倍余额递减法

4、下列业务中,属于投资活动的有(ABC)。

A、付现购买5年期债券B、付现购买专利权

C、付现购买设备D、付现购买原材料

5、下列各项中,属于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有(ABCD)。

A、银行存款B、银行汇票存款C、外埠存款D、现金等价物

2、下列各项中,属于筹资活动的有(BCD)。

A、购买固定资产B、向银行取得贷款C、支付借款利息D、分配股东利润

3、下列业务中,属于投资活动的有(ABC)。

A、付现购买5年期债券B、付现购买专利权

C、付现购买设备D、付现购买原材料

4、下列各项中,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有(ACD)。

A、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B、购买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

C、支付职工的工资薪酬D、购买材料支付的现金

5、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适用范围是(ABC)。

A、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B、对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

C、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D、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

1、下列各项中,应在购入短期债券投资时计入其入账价值的有(ABC)。

A、债券的买入价B、支付的手续费C、支付的印花税D、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3、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有(ABCD)。

A、余额百分比法B、账龄分析法C、销货百分比法D、个别认定法

5、下列各项中,应在购入短期债券投资时计入其入账价值的有(ABC)。

A、债券的买入价 B、支付的手续费C、支付的印花税D、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

1、期间费用包括(ACD)。

A、管理费用B、制造费用C、财务费用D、销售费用

2、在下列事项中,应计入“资本公积”科目的是(ABD)。

篇3:企业制度案例分析

关键词:家族企业,制度创新,中日对比

一、问题的提出

家族企业是指以家族为单位, 具有企业所有权或企业法人财产的控制权, 并且直接或间接掌握着企业经营权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

在《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上榜的全球100家家族企业中, 日本共10家企业上榜, 并占据了第一、第二名的位置。同时日本有着“百年老店”名号的家族企业比比皆是, 例如三井、三菱、住友、安田。为何日本的家族企业能在历史的剧变中生存和发展, 有哪些制度因素促进了其发展?给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又带来怎样的启示?本文从中日家族企业制度比较方面展开分析, 并探究适用于中国家族企业的制度创新之路。

二、中日家族企业的制度比较

第一, 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模式。自由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精髓, 是促进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增长的基本保证, 而政府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为自由竞争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确保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的畅通。日本的家族企业之所以能够在二战的一片狼藉中蓬勃发展, 是和政府“引导竞争”的经济发展模式密不可分的。通过让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决定力量, 日本没有出现公有企业扼制私营企业发展的情况。在此基础上, 通过政府系统的管理外国直接投资, 鼓励和指导引进技术转让来发展经济。在“看不见的手” (市场) 和“看得见的手” (政府) 的联合作用下, 日本的经济实现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与此相对, 中国的市场却迟迟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并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在法律地位上, 公有制经济处于主体地位, 民营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得到的是“次国民待遇”。在市场准入方面, 民营经济无法进入金融、通信、石化、电力等垄断行业。即使在“非公36条”颁布后, 明确规定“平等准入, 公平待遇原则”, 原垄断行业理论上向民营经济开放, 但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着一道“玻璃门”———看得见、进不去, 一进就碰壁, 将民营企业牢牢地挡在外面。在企业融资方面, 不管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 民营经济都有着比国有经济更高的门槛。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规模上不能和国有企业相提并论。

第二, 文化和社会关系模式。马克思·韦伯指出, 文化或伦理因素是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长期以来, 日本和中国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二战后, 日本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与本地的实际情况相融合, 保留儒家文化中勤奋、忠义、诚信、家庭本位等精华, 吸取西方文明中对个人价值和贡献的肯定, 大胆进行技术革新, 对个人的行为给予更多的激励, 形成了“身份关系与共同体理念的经营方式”, 使民营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 在世界竞争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而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以父系血缘关系为核心, 具有等级性和壁垒性, 并否定人格平等和权利义务的对等。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产生的正是“差序关系导向的纯盈利经营方式”企业。有学者认为, 在中国本土, 儒家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以忠孝仁义诚信等来维护皇权政治制度的, 因而否定了个人本位, 扼杀了人的个性、独立性与创造性, 这一特性尤其不利于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第三, 经营管理方式。日本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有着深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 表现为“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福利”、“禀议制”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些制度设计从纵向和横向上增强了企业的集团意识, 融洽了企业内管理者之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之间的人际关系, 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而在中国家族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往往沿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 较少征求合作者和员工的意见, 企业内创业者亲属与员工实行“双轨制”和“双重标准”, 从而使得“公平效率原则”无法得以推行, 因此容易导致个人独裁, 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容易产生内部矛盾和离心力, 最终使得效率低下、人才流失, 在竞争的市场大潮中被淘汰。

第四, 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就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的制度化, 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从历史上来看, 二战以后日本被迫解散财阀, 财阀家族被从高管中彻底清除, 被集体的小的个人股东取代。这一举措促使日本的家族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方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跨了一大步。对于领薪水的管理者来说, 放在首位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 而不是股东们追求的短期收益。各集团支持自己的成员企业同其他企业更激烈地竞争, 所以不是限制而是竞争。现今日本标准的家族企业主要采取合营公司的组织形态, 家族成员主要作为管理者身份出现, 与职工有明显分离的迹象, 而且以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业内法人持股等众多形式筹措资本, 实现了产权的多元化。

而在中国, 家族制企业股权高度集中。虽然在创业和原始积累过程中, 它起过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企业家个人资本的积累和经营能力不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同比增长。因而企业股权结构的高度集中, 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层面无法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有效分离, 企业会因制度缺陷缺乏活力, 出现停滞不前或逐渐下滑, 甚至走向衰败。

三、对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的启示

第一, 政府应把重点放在支撑企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建设上, 让各种形态的企业在各自适应的条件中动态性地发展自身的独特竞争优势。日本政府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促进私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技术和理财能力上的投资。在这种经济环境下, 相似行业的寡头企业相互竞争。竞争管理型资本主义就这样在政府的干涉下通过强有力的竞争力繁荣起来。为保障中国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首先, 要确立家族产权不可侵犯, 强化对家族企业财产权的保护和对产权侵权处罚制度;其次, 健全对家族企业相关损失的经营补偿和赔偿制度;再次, 放开政府对家族企业的信用评级约束制度;最后, 还要加大政府对家族企业的扶持力度, 并加强执法监督。

第二, 在家族企业内部明晰产权并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日本家族企业的发展, 体现了规范产权以及合理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对公司实行股份制改造, 按照初始投资额、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贡献、能力和努力程度等因素分配股份, 并按股份的比例多少行使权力、得到收益和承担风险。股权激励又称为“金手铐”, 是使外部职业经理人和家族企业整体利益融合的首选方法。职业经理人员有了家族企业的股份之后, 也就有了公司资产和收益的剩余索取权, 其经营积极性和负责任程度将会显著提高, 对待公司的态度也会从“打工者”向“所有人”转变。与未持股前相比, 其重大决策将更加慎重, 也更有动力充分发挥经营才能。

第三, 打破家族企业中的“血缘亲情”规则。血缘亲情有助于在创业初期减少交易成本, 并构建相对牢固的合作关系, 但在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却又成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立在家族关系和传统行为模式基础上的企业结构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经营管理规则。日本的家族企业在壮大之后逐步淡化纯粹的“血缘亲情”。中国的家族企业要想突破这一瓶颈, 需要用“血缘+能力”代替单纯的“血缘亲情”规则, 用“家长式+咨询民主式”代替家族主观武断式决策, 用“正规化、理性化的管理”代替非规范的经验式管理, 在报酬支付中用“能力绩效”取代“宗亲身份”规则, 用“家族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融合”代替“家族资本”的独立经营。

参考文献

[1]刘巨钦, 等.中国家族企业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谢小军.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储小平.家族企业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融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

[4]应焕红.家族企业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5]道格拉斯.诺斯, 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6]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大企业和国民财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克林.盖尔西克, 等.家族企业的繁衍——家族企业的生命周期[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篇4:企业内控制度分析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 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近年来, 在我国证券市场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愈演愈烈, 从“深圳原野”、“琼民源”、“红光”到“郑百文”、“银广厦”层出不穷, 在世界范围, 重大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呈上升趋势, 如“巴林银行”、“安然事件”等, 安然事件导致美国总统颁布新条例来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监督。

二、银广夏内控失败案例简单分析

银广夏股份公司以“倒推”的方法,根据“成本”计算出“销售量”和“销售价格” ,并据此安排每个月的进料和出货单以及每月、每季度财务数据,同时采取虚开增值税发票(实际交纳税金)、伪造销售合同、采购合同、银行票据、出口报关单手法。其注册会计师没有发现并出具无保留意见,被移交司法机关侦察,2003年9月16日银川中级法院作出判决以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分别判处注册会计师刘某某、徐某某有期徒刑2年6个月、2年3个月,并各处罚金3万元。

银广厦事件在各个相关领域引起了轩然大波,股民损失惨重,一纸诉状要求赔偿;证监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受到指责,证监会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理论界也对该事件的成因及其引起的经济后果进行了讨论和研究。

每一种现象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上市公司之所以对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乐此不疲,简单说来就是其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但是细细加以分析,我们会发现有很多原因。

首先有需求才会有供给,正是市场有对虚假信息的需求才会有上市公司的供给,正如学者刘峰在对红光实业做了案例分析后,认为现在我国并未确立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

其次是上市公司为虚假会计信息付出的代价很小,以前可以说没有,相比之下,对银广厦的处罚是对此类案件最重的;

再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失效,导致权力集中,缺乏制衡等。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造假案。

三、我国内部控制的现状

1.控制环境基础薄弱

首先企业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尚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意义。即使已经制订出相应内控制度的企业大多也只是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给人看”的表面文章上, 制度的落实方面问题很多。

其次,企业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例如厂长(经理) 缴纳的风险数额只是象征性的, 对他们无法构成压力。人事政策和实务不完善。雇佣人员时没有经过严格的考核, 有许多是凭关系挤入企业; 对职工未形成一套关于训练、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 未根据不同情况对职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

再次,管理者素质较低。有不少企业的管理者素质普遍未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 企业亦未对这些管理者进行管理培训。

2.企业内控部门责权不对称, 内部控制和监督不力

第一、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但是我们调查发现, 企业的内部审计并没能真正履行其应有的职能, 其存在问题主要有:

1)组建的非自愿性。众所周知, 我国现行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带有很浓厚的行政命令色彩, 而这种过多依靠行政干预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难受到企业重视。

2)独立性不够。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本身就应从第三者的立场上客观公正地对企业的经济监督进行再监督, 它的地位应当是超然独立的。

3)重审计监督, 轻服务建设。内部审计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 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服务。而实际中内部审计却忽视了防错防弊这一职能。

第二、责权不对等。权利、义务与责任对等是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之一。而目前有关法规中明确内部控制机构既代表国家执行行政监督职责, 又要为企业领导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服务。这种理论上的双向服务机制只能把内部控制机构置于一个两难的境地。

第三、财务与会计合署办公。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这种机构设置尚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但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相比, 其弊端暴露无遗:一来服务对象不明。二来财会部门不堪重负。

四、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

1.走出企业内控的四大误区

1)走出“控制就是牵制”的误区,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企业的内部管理事务也日益复杂化,仅靠简单的内部牵制已难以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走出“控制越紧越好”的误区,有的企业领导认为控制越紧越好,这种结果势必会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3)走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误区,这相当于是人治还是法治的问题,实践证明,人治往往是滋生腐败的土壤,而法制却能有效促进组织系统的有序高效运转。

4)走出“放任自流,目标不明,标准不具体,责任不清”的误区,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除了需要一个有效的运行环境外,还应该使各部门,各员工职责明确,标准具体,并进行定期的考评。

2. 应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考虑

设立企业内控制度的目标是为了企业所有者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就意味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应站在保护所有者利益的角度去考虑。1992年美国的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有经理当局以及其他人员参与的内部控制机制,其目标是为了所有者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这就意味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应站在保护所有者利益的角度去考虑,所有者的参与和控制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必须考虑企业的经济效益

内控制度要与财务决策机制相适应,促使经营者去努力追求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决策权和分配权的合理匹配。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系统中,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它从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各个管理部门和各个经营管理人员实施监管,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活动整合统一起来,以实现企业长期的财务目标,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4. 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

从我国实践来看,内部控制制度已内驻于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各个管理组织,与企业经营过程紧密结合。但从特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的完备性、严谨性和缜密性角度来看,还存在若干纰漏,很多企业失败的实例都证明了这一点。

5. 应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

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执行也深受影响。战略管理中常用的一种“SWOT”分析法,指出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给予。特别要注意的是,当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风险最容易发生,一次企业应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

总之,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加快发展,必须设立一套良好的、科学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这是创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保证,也是确保现代企业长期稳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杨立娜“建立适合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科学版)》,第21卷第3期,2003年3月;

2、李庄、云凌 “内部制度的作用机制与设计原则研究”,《经济师》,2007年第1期;

3、闫金萍 “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期;

4、邓春华 “建立企业内控制度的经济学基础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昌云琦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几点建议”,《海南金融》,2003年第9期;

篇5:现代企业制度案例和问题[范文]

--海尔人力资源开发

1995年某月,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丁主任的办公桌上放着职工汪华为的辞职申请书。

汪华为是刚进集团工作不久的大学生。在集团下属的电冰箱厂工作时,他表现突出,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意见,被评为“揭榜明星”。领导看到了他的发展潜力,于是集团将其提升为电冰箱总厂财务处干部。这既是对其已有成绩的肯定,也为其进一步磨炼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汪华为作为年轻的大学生,在海尔集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途,缘何要中途辞职?丁主任大惑不解。

经了解,汪华为接受了另一家用人单位的月工资高出上千元的承诺,他正准备跳槽。仅仅是因为更高的物质待遇吗?事实看来,并非如此简单。虽然汪华为在海尔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及时肯定,上级赋予他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但他仍认为一流大学的文凭应是一张王牌和优势之上的通行证,理所当然,他可以进厂就担当要职,驾驭别人而非别人家与他。而海尔提出的“赛马不相马”的用人机制更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努力后的市场效果,人人都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能者上,庸者下”;岗位轮流制更是让人觉得企业中的“仕途漫漫”。作为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汪华为颇有些心理不平衡。另外,海尔有着严格的内部管理,员工不准在厂内或上班时间吸烟,违反者重罚;员工不准在上班时间看报纸,包括《海尔报》;匆忙之间去接电话,忘了将椅子归回原位,也要受到批评,因为公司有一条“离开时桌椅归回原位”的规定;《海尔报》开辟了“工作研究”专栏,工作稍一疏忽就可能在上面亮相;每月一次的干部例会,当众批评或表扬,没有业绩也没有犯错误的平庸之辈也归入批评之列;海豚式升迁,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更让人感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当另一家用人单位口头承诺重用他时,他便递上了辞职申请书。

刚上任的丁主任认为这件事情非常重大,因为任何事情都能以小见大。不能“一叶障目”,而忽略了海尔人力资源开发中或许比较重大的隐患的解决,或者这也是一个更好的完善现有的人力开发思路的一个契机。

丁主任望着办公大楼的外面,今年新招进的一批大学生正在参加上岗前的军 训,与草地浑然一色的橄榄绿让人真正感受到这些年轻人的活力和朝气。究竟一个企业应如何为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企业如何才能争得来人才并留住人才并保持合理的人员流动性?丁主任很想找汪华为谈谈,或者和这群刚入集团的大学生聊聊,充分了解他们的想法,或许沟通的不足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丁主任不仅反反复复地思索起海尔人力开发的各项政策和思路来。海尔的用人理念

企业管理一般主要管四样东西:管人、管财、管物、管信息。后三者又都要由人去管理和操作,人是行为的主体,可以说,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现代的企业总是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理念。海尔当然也不例外。

古人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韩愈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排头兵的海尔集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却明确提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对市场经济的反动,主张“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即为海尔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尽量避免“伯乐”相马过程中的主观局限性和片面性。

海尔总裁张瑞敏就干部必须接受监督制约时指出: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

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反动理论,是导致干部放纵自己的理论温床。《海尔报》上也曾撰写专文讨论此问题。该文指出,通过赛马赛出了人才就用,但用了的人不等于不需要监督。封建社会靠道德力量约束人,如忠义、士为知己者死,市场经济则靠法制力量,目前法规还不健全,需要强化监督。市场是变的,人也会变。必有的监督、制约制度对于干部来说,是一种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因为道德的力量是软弱的,不能把干部的健康成长完全放在他个人的修炼上。“无法不可以治国,有章才可成方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在失去监督的情况下,就意味着腐败。所谓的道德约束,自身修养、素质往往在利益面前低头三尺。“将能君不御”,但权力的下放并不等于监督制约的放弃。越是有成材苗头的干部,越是贡献突出的干部,越是委以重任的干部,越要加强监督。总之,只要他们手中有权,有钱,就必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企业领导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这种人才机制应该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把静态变为动态,把相马变为赛马,充分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并且每个层次的人才都应接受监督,压力与动力并存,方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以上人力思路的指导下,海尔建立了系列的赛马规则,包括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在位监督控制;届满轮流制度;海豚式升迁制度;竞争上岗制度和较完善的激励机制等。

张瑞敏的领导风格

张瑞敏,一个和新中国同龄的山东莱州人,1984年接管青岛电冰箱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公司的冰箱技术,幸运地搭上了当时轻工部定电冰箱厂的末班车。近15年的发展,今天的海尔集团已成为中华民族企业的优秀代表,张瑞敏也获得了许多殊荣。1985年,为了提高工人的质量意识,张瑞敏带领工人亲手砸毁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冰箱;1989年,张瑞敏逆市场而行,在同行业都降价的情况下,宣布产品涨价10%。这些在家电是上传为佳话。张瑞敏给许多采访记者的印象是,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维,很有在谈笑间让对手灰飞烟灭的现代儒商风范。关于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张瑞敏曾说:

“给你比赛的场地,帮你明确比赛的目标,比赛的规则公开化,谁能跑在前面,就看你自己的了。”

“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人。”作为企业领导,你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出人才的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作为企业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的长处。

“每个人可以参加预赛,半决赛,决赛,但进入新的领域时必须重新参加该领域的预赛。”

海尔的系列赛马规则

1. 在位监控

在位监控,海尔集团提出两个内容:一是干部主观上要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有自律意识;二是作为集团要建立控制体系,控制工作方向、工作目标,避免犯方向性错误;控制财务,避免违法违纪。

海尔集团建立了较为严格的监督控制机制,任何在职人员都接受三种监督,即自检(自我约束和监督)、互检(所在团队或班组内互相约束和监督)、专检(业绩考核部门的监督)。干部的考核指标分为5项,一是自清管理,二是创新意识

及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市场的美誉度,四是个人的财务控制能力,五是所负责企业的经营状况。这五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最后得出评价分数,分为三个等级。每月考评,工作没有失误但也没有起色的干部也归入批评之列,这使在职的干部随时都有压力。《海尔报》上引用过一句名言“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戈风钰担任海尔运输公司的总经理,1997年初运输公司一直成为员工抱怨和投诉的对象。1997年1月8号《海尔报》登出文章:《对员工说不的运输公司赶紧刹车》,4月2日“工作研究”栏目里又是批评运输公司的文章,《运输公司:切莫再吃这等家常便饭》;5月14日点名批评总经理:《戈风钰:真不好意思再说你》,这种严格的监控制度使运输公司不得不重新调整工作,包括设立职工意见箱、投诉电话和便民服务车。

在这种严格的监控机制下,海尔的员工无时不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压力,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可能受不了这种约束。

2. 届满轮流

海尔集团的另一特色性的人力开发思路就是届满轮流。集团的经营在逐步跨领域发展,从白色家电涉足黑色家电,产品系列越来越大,但是海尔集团内部的发展并不平衡,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有差距,有的差距还很大,而且集团整体高速的发展并不等于每个局部都是健康的发展。那些不发展的企业的干部没有目标,看不到自己的现状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头脑跟不上市场的变化,于是就原地踏步。市场原则是不进则退。随着集团的逐步壮大,越来越需要一批具有长远眼光,能把握全局,对多个领域了如指掌的优秀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海尔集团提“届满要轮流”的人员管理思路,即在一定的岗位上任期满后,由集团根据总体目标并结合个人发展需要,调到其他岗位上任职。届满轮流培养了一批多面手,但同时也让许多年轻人认为是“青云直上”的一种客观障碍。

3. 三工转换

海尔集团实行“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三工,即在全员合同制基础上把员工的身份分为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临时工)三种,根据工作态度和效果,三种身份之间可以进行动态转化。“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三工动态转换与物质待遇挂钩,在这种用工制度下,工作努力的员工,可及时地被转换为合格员工或优秀员工,同时也意味着有的员工只要一天工作不努力,就可能有十天、百天甚至更长时间来弥补过失,就会由优秀员工被转换为合格员工或试用员工,甚至丢掉岗位。另外,海尔生产车间里通常有一个S形的大脚印,每天下班时,班组长工作总结,当天表现不好的职工都要当着大家的面站在S形的大脚印上,直到下班。

另外,海尔内部采用竞争上岗制度,空缺的职务都在公告栏统一贴出来,任何员工都可以参加应聘。海尔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责任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物质激励等,这对于处处感到压力的海尔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调节器。

海尔的用人机制可以概括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管理层的最大特色是年轻,平均年龄仅26岁,其中海尔冰箱公司和空调公司的总经理都才31岁,松下电器公司到海尔参观时,曾戏称此为“毛头小子战略”。《经济日报》、《中国商报》等许多报纸对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作了报道。丁主任的办公桌上正放着公司编辑的长篇文章:《赛马不相马及海豚式升迁》,全面介绍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

“正步走!”场上教官的声音打断了丁主任的思路。望着那群斗志昂扬,对明天满怀憧憬的年轻人,丁主任禁不住又拿起了那份让人感觉沉甸甸的辞职申请。虽然汪华为可能是一时受了蝇头小利的诱惑,但丁主任深知,这件事非同小可,许多问题摆在了丁主任的面前:是否海尔的管理过严?怎样培养职工尤其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的“市场无情”意识?如何完善现有的人才机制,特别是激励机制?如何在放权与监控机制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如何使各层次的人才责、权、利有机地相结合?

【思考题】

1、有人认为海尔的管理制度太严、管理方法太硬,很难留住高学历和名牌大学的人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对于传统的用人观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世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你怎样看待?全面评价海尔的人力资源开发思路

3、一位美国企业家曾说:“你要想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只要往那里派一个具有40年管理经验的主管就行了。”如何解决海尔管理层的年轻化问题?

篇6:有限合伙企业制度的适用分析

我国现行的《合伙企业法》确立了有限合伙制度,但是多年以来,这一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这与当初有限合伙制度确立的目的不无关系。制定有限合伙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供给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组织形式上更多的选择权,促进风险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此形势,现本文对此种企业组织形式加以分析,以供适用。

一、有限合伙的概述

有限合伙企业制度是为了使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断的成长,而从英美法系国家引入的一项企业组织制度。

(一)有限合伙的定义

有限合伙是指一名以上普通合伙人与一名以上有限合伙人所组成的合伙。虽然在表面上及一些具体程序与做法上,它是介于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一种企业形式,但必须强调的是,在本质上它是合伙的特殊形式之一,而不是公司。

(二)有限合伙的本质

在《合伙企业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有限合伙企业是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该种合伙企业不同于普通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组成,前者负责合伙的经营管理,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

任,后者不执行合伙事务,仅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相对于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允许投资者以承担有限责任的方式参加合伙成为有限合伙人,有利于刺激投资者的积极性。并且,可以使资本与智力实现有效的结合,即拥有财力的人作为有限合伙人,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作为普通合伙人,这样使资源得到整合,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限合伙的优势与劣势

立法者为了促进我国高新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领域的发展,经过再三的调研、考究、论证才得以引入有限合伙企业这项制度,大大丰富了我国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是每一项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态度来审视其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

(一)有限合伙的优势

1、无注册资本金的要求。我国《公司法》对出资人负有限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均作了最低资本金的限制,而合伙企业则无此限制。

2、企业结构相对简单。现在的有限合伙制主要适用于基金。而有限合伙制基金一般是1个普通合伙人(也有2个普通合伙人的,但不多,一般属于两个投资机构合作的性质),其他则为有限合伙人,全体合伙人的数量不能超过50人,普通合伙人同时也担任基金的管

理人,负责基金的日常运作,其身份一般是投资管理类型的公司,而有限合伙人则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投资者。

3、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运营成本包括税务成本、日常经营成本、监督成本等。有限合伙制能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相应提高资本收益。在有限合伙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由于有限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故其不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其主要的需缴纳的税种为营业税,此处大大的节约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4、内部关系紧密,决策效率高。有限合伙企业具有人合兼资合的性质。故在此处完全吸收了合伙企业的人合性及公司制的资合性。出于其人合性,相对公司制,内部关系相对紧密,从而有利于其决策的效率性。

5、分配机制灵活。有限合伙的收益或利润分配完全由合伙人之间自由约定,不受出资比例的限制。

(二)有限合伙的劣势

1、自身缺陷。一方面,内部资料的不透明。由于有限合伙人一般不享有合伙事务执行权,在有限合伙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有限合伙人只享有有限的知情权,监督能力和监督条件受限,不容易对普通合伙人进行有效的监管。同时,当有限合伙人发现普通合伙人滥用权利,虽然可以采取诉讼的方式进行救济,但该种方式毕竟是事后救济途径,有限合伙人可以采取的即时有效措施不足。另一方面,信息不公开。尽管这对于有限合伙及其合伙人而言是有限合伙的优势,但是从债权人保护的角度来说,这恰恰是有限合伙的劣势。

2、外部不足。我国在引入此项制度的同时,并没有完全的建立相应的制度,来健全及保护此项制度的健康运行。一方面,表现在立法方面。对有限合伙企业制的法律规定相对较为宏观,有很多的细节并没有详细规定,比如出资形式、退出程序方面,规定的不是很合理,不利于司法适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司法方面。由于立法不够清晰,要想在司法方面来弥补,这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意义。故在现有的司法体系下,难以完全保障有限合伙企业的健康运行。

综上所述,有限合伙企业有其优势的一方面,比如由于企业只是由少数普通合伙人经营管理并承担无限责任,就具有更高的约束纪律,可以保持企业结构简单、管理费用低、内部关系紧密及决策效率高等;也有其劣势的一方面,内部资料不透明,信息不公开等。如需适用此项制度,须权衡其利弊。

三、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制的比较分析

企业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公司制。为了突出重点,现只对有限合伙与有限责任公司制①做出比较,以供参考。

(一)税负成本

从税负成本上看,有限合伙不具有法人资格,非纳税主体。只需投资者缴纳所得税。有限责任公司具备法人资格,缴纳企业所得税基金投资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税负较高。①有限责任公司指由两个以上、五十个以下的股东共同出资,每个股东以其所认缴的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经济组织。

(二)管理费用

有限合伙事先合同约定费用,管理费用基本比较确定。而有限责任公司按财务制度开支,正常的费用均需支出,会存在将不合理的费用合理化支出,使管理费用增加。

(三)治理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限合伙制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者合一。所以说,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结构决定了其成本很低。

(四)激励机制

从激励机制上讲,有限合伙制采取管理费加业绩报酬提成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而公司制则不具备此有点,导致运作成本较高。

四、结语

上一篇:erp心得下一篇:自行车初学爱好者应掌握的基本骑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