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

2024-05-01

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精选10篇)

篇1: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

新来的领导是位年纪不大的本地人,生活工作中和他接触都能感受到他确实是个不错的新人;为人正直,和蔼可亲,最重要的是对员工好,从不计较小事。无奈我并非他下属,而是拥有着和他互相督促的职位,难免遇到一些触及利益与原则的问题;我比他在公司待的时间长,但我却比他年龄小,这是客观事实。我总想为我做错的这件事找找借口。

新领导总是做着很多自以为是的事情,几乎对我的工作视若无睹;但我仍然会说他是一个好人。

渐渐地他不但做着自以为是的事情并且还肆无忌惮的自以为是,年轻气盛;说这话的时候我深知我并不比他大,但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个个性太强的人。

我开始觉得和他之间有一种没办法说清的障碍,很无奈,我的抱怨声传到了我的上级同事那里;而他几乎是说让我筹备证据,他要向他的顶头上司报告。我突然有些慌了,一时语塞,我感到以后不太美好的日子;我的抱怨没有给我的新领导留机会也没有给我自己留余地。

比我资质老的同事说我太单纯,太正直;其实我特别感谢她没直面说我傻;我想了想,突然很恨自己这种先天的说话不经大脑的方式;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单纯就单纯在连思考的时候都舍不得给自己,就一股脑去抱怨别人的不是了。没错,就是这种最愚蠢的方式还被说作单纯和不懂事;其实明明是不想事。

有时候我们总是盲目纵容自己,盲目奉承和坚持那些大家都说好的东西,而不考虑结合自己切身的实际;其实这就是最大的最目中无人的自以为是。

也许因为年轻,你的无知和轻狂以及目中无人的自以为是可以说得过去或者能得到原谅的,但因为这些低级的幼稚的无知的错误给别人和自己带来一定的可大可小的创伤,你日后想起来可能会对别人愧疚,也恨当初的自己亲手毁了值得珍惜的东西,但最后这一切全部都不能因为你的年轻而埋单,但这一切又只能用你的年轻去填补。

所以你只能误打误撞;曲曲折折的走向前面那属于你并不光明的路。

无知的少年都会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年轻范的错;等苏醒过来之后才发现其实是在用自己的年轻兑换了不用思考的借口。也让那些年轻时候必受的困苦顺理成章的从你身上跨过去,直到你成为一个眼角带鱼纹的人这才方开始学会如何对别人微笑。

篇2: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

以后的日子,每天路过那里,都会看见那个长头发女孩的身影。我便情不自禁的搦一下匝把,故意的放慢速度,只是想多看她一眼。那天我像往常一样,经过她的店门口看她时,也许是巧合吧,她也在扭头朝外面看,我们的目光碰撞在一起。她瞬间慌乱的转过身子,而我却拼命的蹬着车子逃走了。那天我的脸很烫很烫,心也在嗵嗵直跳。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插秧季节。不知道什么原因,那个理发店的门却关了起来。又过了几天,我还是没有看见那个女孩。去修车的王师傅那里打听我才知道,有人传瞎话给她父亲,说她和一个凤阳人谈对象。她父亲带了几个人,不问青红皂白的还要打人家,这不是朝自家小孩头上扣屎盆子吗?她这个店还开吗?我插了一句,王师傅叹了一口气说:唉,她家女孩多,姐姐都出嫁了,弟弟还在上小学,这丫头在家帮大人栽稻子呢,他父母心疼房租费,估计过几天就来开门做生意了。听完这些我暗暗地为她着急。

篇3:青少年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培养

1. 道德情感教育

道德情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思想、需要是否符合道德准则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并在人际交往中掌握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 转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思想、需要符合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时, 就会产生满意、愉快、赞美、钦佩等肯定情感;当别人或自己的言行、思想、需要不符合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时, 就产生不满意、讨厌、蔑视、羞耻等否定情感。道德情感是受历史等条件制约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阶级或社会集团, 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感, 即爱国情感、集体情感、责任感、正义感、理智感等。

1.1 爱国情感。

爱国情感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 它有鲜明的阶级性。我们当代的爱国情感, 主要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发展生产力, 维护世界和平, 它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品德。在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时, 首先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要引导学生从热爱故乡、锦绣河山等周围的事物入手, 逐步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光荣历史、灿烂文化、杰出英雄, 并进一步发展到热爱经过无数先烈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得来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其次要激发青少年为振兴祖国而奋斗。每个青少年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为祖国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学习。最后还要发扬国际主义, 维护世界和平。

1.2 集体情感。

人与集体的关系, 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情感, 包括对个人所属的集体的关怀和爱护, 对为集体作出贡献及对集体有所成就而自豪。青少年有了集体感, 他们的学习、工作就会创一流成绩。因此要引导青少年热爱集体, 关心集体, 加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在集体中要互相尊重, 团结互助, 相互谅解。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时, 应从集体利益出发, 注重调动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培养集体情感时, 首先要关心热爱集体, 成为集体的积极成员;其次要用集体精神调节和指导成员言行, 同时要尊重群众。

1.3 责任感。

这是从个人所肩负的对国家或集体的责任所产生的情感, 尽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就会产生满意、喜悦、自豪等情感;没有尽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就会产生不满意、廉耻等情感。所以责任感, 既是一个人的安慰、希望和目标, 又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迫使你不得不发愤而为。培养人的责任感, 对于学习和工作, 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对于他所属集体的利益的认识, 及决心履行对集体的责任, 是责任感的基础。但仅仅有这些认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改变这种认识为强有力的和深刻的体验。一个人体验到集体的意义, 就与它有了血肉相连的情感, 就能心甘情愿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1.4 正义感。

这是对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自觉趋近和维护的内在情感。它的特征是爱憎分明, 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内在的自觉性。整体表现为对符合道德准则的正义行为则拥戴, 尽心尽力;对背离道德准则的不正义行为则憎恨、反对。不同社会和时代, 不同阶级归属的人具有不同的正义感, 因而正义感也有不同的倾向性和道德内涵。支持正义, 富有正义感是具有共产主义道德觉悟的重要标志。

1.5 理智情感。

理智情感是与一个人客观实际的探索以及对某种信念的辩护相联系着的各种情感。理智情感是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在认识过程中有新的发现时, 会产生愉快或喜悦的情感;在突然遇到与某种规律相矛盾的事实时, 就会产生疑惑或惊讶的情感;在不能做出判断犹豫不决时, 会产生疑虑的情感, 这些都属于理智情感。理智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又反过来推动着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情感在理智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真理的追求, 对一切黑暗的偏见与迷信的厌弃, 对新事物的敏感。同时, 理智情感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 青少年有了理想和目标, 就会增强事业心, 产生责任感, 激发出空前的热情, 鼓舞他们的信心和斗志,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就敢于向命运、困难和失败挑战, 就能有顽强的战斗意志, 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永远进取的精神, 无论遇到什么风浪, 遇到什么挫折, 碰到什么困难, 都会毫不动摇地朝着目标和理想前进。云南大学“马家爵事件”与河南高三学生“马娟泼硫酸事件”, 正说明他们因为缺乏理智感, 毁灭了别人, 最终也毁了自己。

2. 道德意志教育主要包括自觉性、自制性两方面的教育

2.1 自觉性。

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人对行为的目标及其社会意义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 并能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 使之符合该目标的心理倾向。自觉性不仅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计划性, 还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人虽然确立了行动的目标, 也订了不少美妙的计划, 但是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 结果目标、计划也会落空, 不能成就事业, 这是自觉性不强的原因。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 它表现为缺乏主见, 行动易受到别人影响和发生动摇, 这是不良道德心理, 是青少年需要克服的。增强青少年的自觉性, 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度的自觉性来源于伟大的目标, 而伟大的目标来源于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自觉性的思想基础。

2.2 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一个富于自制的人, 在采取决定时总能使个人的需要服从整体的利益, 一旦决定就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执行, 并尽力地克服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困难和障碍, 诸如担心、忧虑、羞涩、委屈、恐惧等情绪的冲动和干扰, 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困难。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 也能忍受各种痛苦折磨, 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 并坚强地对待挫折。自制性差的人, 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 易兴奋, 不冷静, 处理问题轻率, 不顾后果。在教育时, 要注意引导人们克服这种不良品质, 特别是要经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参考文献

[1]周冠生.个人心理学.知识出版社, 1957.

[2]宋书文.心理学词典.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篇4: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

那时的你,一身简单的白色休闲服,凌乱的刘海下,一双如星空般灿烂的星眸直直的盯着我看了良久,那一刻,我的心剧烈的跳动着,我知道那时我已爱上你,却不知最终为我带来了怎样的伤和痛。

当我红着脸,在室友的鼓励下终于向你表白了。本以为表白会失败的,谁知你酷酷的说“你喜欢我?那我就勉为其难的.收下你了。”

当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显然被你的话语雷到了“真的吗?我没有听错吧?”我声音颤抖问你。

你有些不耐烦了“当然是真的了,我还会骗你不成。”我傻傻的愣在那了,心中的喜悦已经不言而喻。

第二天,我缠着你陪我去shopping,本以为你不会同意的,哪知你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带我去看电影。

我眸子发亮望着你,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兴奋的说,这是我最开心的一天了。你无奈的看了我一眼,语气有一丝你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宠溺,你要是喜欢,我就经常带你来玩。

我愣住了,真的吗?你说的哦,来我们拉勾。我抓住你的手,你试图去挣脱,却没想到我力气很大,最终还是我赢了。

说实话,跟你在一起的日子很开心,只是,如果她不曾出现,你还会爱我吗。

那天,听同学说我们班上来了位新同学,很漂亮。我很好奇她有多漂亮,便去找她了。却不知,这一见给了我怎样的打击。

心怀好奇,向同学打听了她的下落,走到了学校的花坛里,却看见了让我心碎的一幕。

你怀里抱着一位眉如画,眼若星,肤如白雪般的美人,你弯下身吻上了她如樱花般娇美的红唇。

不可能的,你不可能背叛我的。我心下连连暗示自己,却止不住眼泪如珍珠般一颗颗掉落,惹人怜惜。

你似乎也看见我了,抬起头,眸子中满是慌乱,她迅速从你身上起来,神情也有些慌乱。我们,没做什么,真的。她不断的摇头,眸子不敢看着我,只是盯着地面。这时的我,尽是出奇的冷静,语气冷冷的,我们分手吧,就当从来没认识我。你看着我,眸子中闪过一抹惊讶,你原以为我会哭着缠着求你不要分手的,没想到我会这么冷静,心下也有些愤怒,愤怒我不给他面子。好,分手就分手,不过,劝你最好别把今天的事说出去,不然,别怪我不客气。听了你的话,我的心就像被生生撕裂般的疼痛,老天似乎也在为我感到不值。

“轰隆隆”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转过身跑进雨中,脸上已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我只知道哭,哭我的不值,哭我的天真,哭的撕心裂肺。

带我发泄完了,头一阵阵的疼,直到在一直撑不住,意识模糊时,一个人影出现在我眼前,还没看清他的面目,眼前一黑,就昏过去了。

醒来时,目光呆呆的望着天花板,一名神情温柔的男子出现在我眼前,我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神采。

哥哥,我跟他分手了,怎么办。我无助的望着哥哥,他说,小妹,他已经不爱你了,放手吧,不然,最终伤心的还是你。可是哥哥,我还爱他。

唉,哥哥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你这是何苦呢,他已经回不来了。

篇5:写诗少年情感散文

悠长的山调合着来自大山的宁静盘旋在这片土地上,听,还有什么?人的吆喝声,牲畜的悲凉鸣叫声,一位写诗的农家少年心里的沉重呻吟……

他是一位爱写诗的少年,他喜欢用那双粗糙的,布满厚茧的属于农家少年的`手去触摸他那只珍贵的,但已褪色的笔。写诗少年用它写出了这片土地上的悲伤,写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少年也不忘时常在诗里表达他内心的渴望,那是一支飞出大山的歌,是他总也抓不住的梦。

艰难的日子里,爱写诗的少年背起父亲沉重的眼神,母亲幽幽的哀叹,向着大山深处走去。我仿佛听见了他用脆弱的心灵在轻轻叩击着尘封的大山。父亲手里拿着锄头,枯瘦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这片黄土地上,还有那把光滑得黑亮的锄头,一滴一滴是父亲辛勤的付出,汗水浸湿了土地,也浸湿了写诗少年的心。烈日下,那是两个身影,是的,写诗少年已无力和这山韵抗衡,他扔下了那只同样也滑的光亮的笔,拿起了锄头,跟着父亲喊着:“嘿哟,嘿哟……”。

老牛竭力的哀哞声中,悲凉的宁静在这一刻到来,一叠叠补丁的衣服叠出了大山儿女内心的无奈和挣扎,走过大山,那是一双双呆凝,沉郁的眼睛。写诗少年不再写诗,不再悲痛,不再劳累了,因为他已将他的生命遗失在了这片土地上,灵魂随着深深地韵律冲破了山的囚禁,带着遗憾看着这外面的美好世界。

黑夜短了又长了,长了又短了,大山却始终不变,大山里的生灵生生死死,尽头仍是这走不完走不出的大山。谁能送去一声外面世界的声音,让他们的生活不再是无声?谁又能为他们写出另一片美好的天空?

篇6:无知与自由的短文散文

政治事务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无知与自由。因此,任何政治理论和学说都有意或无意地以关于人之本质特征的假设为出发点。有的理论始于对人性善恶的道德判断,有的理论发端于关于人类有知或无知的基本预设。尤其是对无知的关注,已成为东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在其临终申辩时告诫过我们:“认识你们自己,从而承认你之所知微乎其微。”中国的孔子也不约而同地指出,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知道已知什么,而且在于知道自己未知什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在今日,罗尔斯为了演绎出正义的原则,设计过一幅只适用于原始初状态的“无知之幕”,作为摸索正义原则的出发点。

像其他的政治哲学巨匠一样,哈耶克的社会政治哲学也是建立在其独特的“无知观”基础之上的。这是理解哈耶克的钥匙。

不同性质的政治理论对人类知识状态的界定大相径庭,对此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无知的,只有少数天才才能做到全知,并能掌握终极真理,另一派则认为,所有人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通晓一切,或是把握终极真理;一派认为,尽管所有的人当初是无知的,但其中的少数人凭借着理性和直觉最终可以克服这种无知,另一派则认为,人类的相对无知性是无法弥补和不可克服的。对人类无知状态的不同看法,影响到对人的政治潜能的估价,最终也就形成了风格截然不同的政治理论大厦。

哈耶克的观点显然属于后一派政治哲学。直到哈耶克为止,无知作为各种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一直处于隐性状态,是哈耶克拂去了上面的尘土,使其展示出原形。他断言: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不可避免的无知这一事实之上的。研究社会的哲学家和学者们通常都对这种无知一略而过,或是只把它当作一个小小的缺陷。但是在谈论具体的道德或政治问题时,他们却假定人们可以乃至已经获得了相当完备的知识。事实是,尽管科学家们会自然而然地强调文明的已知之物,但文明的知识远未完备,法学论文《无知与自由》。所以哈耶克在《法、立法和自由》这三部曲的开篇中要求读者牢记这样一个事实,每个人对绝大多数具体事实的无知是必然的和不可弥补的,而正是这些事实决定了社会的进程。

哈耶克的矛头是针对着上面所说的前一种知识论,即他所谓的建构理性主义,也就是波普尔所谓的天真的理性主义。这种知识观有三个基本主张:一是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而且其总和是固定的;二是所有的知识尽管是分散的,但却是可以集中的,并且被少数(政治)天才所掌握;三是知识可以通过人为的手段被合理地配置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种知识观极其颂扬人的理性能力,对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抱有绝对的信心。肇始于笛卡尔的法兰西启蒙哲学家们是这一知识观的集中代表,建构理性主义有这样一种妄想:确有某个(些)人能够掌握所有的相关知识;而且,根据这种巨细无遗的知识,可以通过设计建构一个理想的社会秩序,就像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那样。

哈耶克所奉行的是他所谓的进化理性主义,或者说是波普尔所说的批判理性主义,也有三个相对应的立场:一是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并不构成一个整体,事实和信息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也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和;二是知识可以交流,可以扩展,但却不可能完全集中于个别人或个别机构手中,更不可能被个别人所完全掌握;三是知识是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得到相对最有效的分配,才能使创造知识的人得到最为合理的报酬,否则,势必会造成知识闲置和人才浪费,从而侵蚀到创造知识的积极性。

篇7:无知的少年的情感散文

关键词:“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调查

一、研究缘起

青少年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由于教育过程中忽视或轻视情感因素以至造成青少年情感缺失, 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孙云晓就曾提出过“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问题[1]。“90后”一代青少年正进入人生重要发展阶段, 受社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其情势与前些年人们评述“80后”现象相似。因此, 从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这一视角观照“90后”群体, 对于引导社会的客观认知、促进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 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高级社会性情感与个体的求知、道德、审美等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我国心理学界一般又称之为情操 (sentiment) , 它是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更多地受教育影响, 具有更深沉、更坚定的特点, 为人类所特有[2]。本研究中, 高级社会情感包括学习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三个方面, 这恰恰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相一致。青少年在学习情境中体验到的与学业学习、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直接相关的多种情感, 就是学业情感或学习情感, 主要包括乐学感、自信感和成功感三个因子。道德感是个体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准则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爱国感、责任感和公德感构成了本研究道德情感的因子。审美感是个体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由于审美感是与对美的鉴赏体验和探索创造的需要相联系的, 因此本研究从发现感受美和追求创造美两个方面来调查“90后”青少年的审美情感。

按照上述理论架构编制了调查问卷。实际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实施, 并在2009年11月下旬进行, 从而避开了期中期末考试和节庆日等外在因素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即时影响。运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技术, 选取上海市4所小学、4所初中、4所高中共69个班级、小学五年级至高三、1990———1999年间出生的2425名“90后”青少年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283份。

三、研究结果

(一) “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总体发展水平

为避免趋中反应, 调查采取四点李克特量表的偶数选项形式, “1”为完全不符合, “2”为不太符合, “3”为有点符合, “4”为完全符合, 所有因子平均值都是项目总分除以项目数得到。表1显示, “90后”青少年的高级社会情感的得分都在3左右, 全部超过2.5的中间值。其中, 学习情感为2.92, 其二级因子中, 自信感最高, 达到了“有点符合”水平, 乐学感最低, 为2.71;道德情感为3.18, 其二级因子均达到“有点符合”水平, 责任感最高;审美情感为3.01, 发现感受美的水平高于追求创造美。这些结果反映出“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总体呈现一种积极的正向发展态势, 三种道德情感发展水平都较高, 审美情感中, 发现感受美优于追求创造美, 学习情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乐学感最低, 说明青少年学习兴趣一般。乐学感偏低, 折射出现实的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 不同年级“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差异

对“90后”高级社会情感进行年级差异的方差分析 (One-Way ANOVA) , 发现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果 (表2) 。首先, 年级差异全部达到显著水平, 且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即使在个别年级有所反弹, 但仍呈渐降之势。其次, 事后多重比较发现, 这种差异尽管在其它年级间也有所体现, 但是主要体现在初一年级与初二年级之间, 初一到初二之间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个阶段应该是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此结果与其它相关研究是一致的[3]。最后, 在各因子中, 乐学感几乎呈现出线性下降趋势, 到高二阶段更是下降到2.5的均值以下, 高三甚至低至2.31。

注:***表示差异非常显著, 下同。

(三) 不同快乐程度的“90后”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差异

对不同快乐程度的“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进行方差分析, 旨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情绪的积极与否是不是影响高级社会情感的一个变量?结果发现 (表3) :不同快乐感组的高级社会情感不同, 快乐度效应显著, 按年级进行的方差分析显示, 这种快乐度效应还具有跨年级一致性, 即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三各个年级段的青少年, 学习和生活中越快乐的青少年, 其各项高级社会情感水平越高。

(四) “90后”高级社会情感的其他差异检验

快乐度对“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具有显著效应, 压力程度、受父母关心程度、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否也具有这种效应呢?方差分析显示 (表4) , 这四个自变量同样具有快乐度显示的效应, 其中, “90后”青少年压力程度效应显著, 随着压力的升高, 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越差;受父母关心程度效应显著, 父母越是关心子女, 其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越好;师生关系效应显著, 对与老师们之间的关系感到越是满意的青少年, 其高级社会情感水平相应越高;同学关系效应显著, 与班上同学相处越是和谐, 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也越好。

(五) “90后”高级社会情感因子间相关

相关分析发现, 学习情感的三个因子、道德情感的三个因子和审美情感的两个因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在0.255~0.729之间, P值均小于0.005) 。从中不难看出, 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是一个由各因子组成的有机整体, 发展具有同步性。

四、结论与讨论

(一) 基本结论

总体看来, 上海市“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发展水平较高, 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正向发展态势, 其中, 道德情感水平最高, 审美情感水平居中, 而学习情感水平相对较低。但是也应该看到, 这种积极的态势并未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 这一结果与一项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是相一致的[4]。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 青少年乐学感水平偏低, 仅接近中间值, 且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当代青少年情操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说明这方面的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

(二) “90后”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培养应注意年级差异

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总体呈现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按照常理, 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的社会情感应该随着年级和年龄的上升而相应发展, 怎么会不升反降呢?究其原因, 可能有这么几点:一是青少年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人生发展阶段,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激荡着丰富多彩的内心需要, 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动机冲突, 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心理矛盾, 情感作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 在青少年阶段呈波动甚至下降趋势, 恰恰是其需要、冲突和矛盾的体现;二是青少年认知水平在不断发展, 其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看法、评价和信念更加理性, 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后, 青少年辩证思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他们对学习、成功、道德和审美等问题的认识更加成熟, 这也会导致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随着年级升高而波动或下降。需要指出的是, 这种下降是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下降, 或者说, 是一种暂时性的, 也是更理性的。对于这种波动或下降趋势, 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但不必忧虑。

初一到初二阶段是青少年情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可能缘于初一初二学年的特殊性, 这个时期是人生中的“疾风骤雨期”, 他们生理变化迅速, 自我意识凸显, 但心理发展水平又相对滞后。这一结果为“关键初二”、“问题初二”之说提供了一个佐证, 也提示我们要对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给与更多的关注。

(三) 培养“90后”青少年的高级社会情感是完全可能的

新世纪以来全面推行目前正在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改革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正式列为教学三大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但是,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因高级社会情感的含蓄性、复杂性和相对稳定性, 教育者面临如何培养的操作性问题。本调查的多个结论为教育教学中培养青少年情操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依据。

首先, 教育中应遵循“快乐第一”原则。表3表明快乐情绪对高级社会情感具有显著效应, 这就启示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地体验到快乐的积极情绪。其次, 应该为青少年减压, 并帮助青少年掌握压力调试技巧。再次, 父母应该多关心子女, 多与青少年期的子女真诚地沟通。第四, 教师应致力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达到情感交融的境地。此外, 由于同学关系对高级社会情感的显著效应, 教师还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学会与同学相处, 发展真诚友善的情谊。

最后, 各个高级社会情感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这就启示我们青少年高级社会情感是一个由各因子组成的有机整体, 应该综合考虑、协同培养。如学习情感中, 自信感、乐学感和成功感三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互为因果的关系:因为乐学, 更显自信, 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因为自信, 学习的兴趣就足, 成功的可能就更大;成功的体验越多, 对自己就越自信, 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再如审美情感中, 发现感受美和追求创造美间的相关达到了0.729, 显然, 善于发现并体验生活中的美也就更有追求美的需要和创造美的自觉。其他因子间的关系同样如此。把握了这一点, 也就能更深刻地领会到德智体美劳各育需并重、人才素质需全面培养的素质教育规律了。

参考文献

[1]王晶晶.警惕青少年“情感荒漠化”[N].中国青年报, 2009-6-6:“2青春热线”版.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48~52.

[3]卢家楣, 陈宁等.上海市青少年心理适应性研究[J].心理科学, 2008, (6) :1291~1295.

篇8:少年让我恋你,不论朝夕情感散文

你喜欢一个人品尝寂寞默默发呆,你喜欢将一切事情变为行动,你也喜欢简单直白。可你不知道,这样的你很让我喜欢。

在我眼中,你美好的像一场幻觉,清纯爽朗的你,干净白嫩的.你,温柔微笑的你,孤独落寞的你,霸道天真的你,还有简单孩子气的你。我看在眼里,恋在心里。

你不喜欢说话,习惯沉默。从未见你向谁倾诉过孤独与落寞。你悲伤的情绪总是掩在心底。别人眼中的你完美冷漠。只是在我眼里,那只不过是你的伪装。你总是把自己伪装的完好,看不出别的情绪。

可我却知道,你也好怕孤单,害怕孤独。就像我一样,沉默于无言中,你的爱很轻,很淡,虚幻的让我甚至以为那只不是我的幻觉。幸好,你的眼中还有好几分疼爱。

乖,你从未孤单,我一直都在。我会恋你,不论朝夕。

篇9:别把无知当噱头-散文

近日,看了凤凰网对80后作家韩寒的采访视频,有一些镜头始终在眼前晃悠,挥之不去。我知道,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里,只要不讲政治上反动的话,无论说什么都是言之无罪的。有些人可能就是故意讲一些卖弄噱头的话,让你去反驳他,这样正中了他的圈套,提高了他的知名度。但是,看了之后有话要说,不吐不快,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韩寒说,中国有几部名著写的很经典,如《红楼梦》什么的,后人是很难超越的了。因为古代人信息量小,一部书稿可以改许多遍,读者可以看许多遍,现在人要阅读的东西很多,能记个大概就不错了。正当我们佩服韩寒高论的同时,在接下的访谈中,韩寒被重拍《红楼梦》剧组问得急了,居然说自己根本就没有看过《红楼梦》。按说,没有看过《红楼梦》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中国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就是四大名著少看一本也不影响当作家。问题是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你倒是少开口呀,凭什么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拿读者、观众当白痴哄,有这样卖弄自己的无知的吗?

韩寒还说,他对鲁迅成为中国的一代文豪很不理解。说鲁迅那些骂人的文章,是揭露了当时的`黑暗社会,迎合了后来政治的需要,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他也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云云。我们说,一个作家当然不会停下其战斗的笔,但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好就好在他不仅会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而且会讴歌新生活的美好。就是在新生活中,也并非一切都十全十美,针砭时弊的文章仍然可以写,不过你要看得准,不能嘴上没有把门,想拿谁开涮就涮拿谁开涮,要靠事实说话,不能搞无缘由人身攻击。谈到人身攻击,韩寒还自曝了一件暴露自己无知的事。有一天睡到半夜,打开网络,一看有一篇白烨的文章,抓住就是一顿猛批,及至发稿之后,才看清自己看错了作者,原来韩寒在中学课本上读过白桦的文章,对白桦没有好感,如此白烨就替白桦当了一回冤大头。按说,这件事也没有什么,人睡糊涂了,谁还没有走眼的时候,问题是按韩寒的说法,文章发了就发了,将错就错,始终不肯向作者认个错。这就是拿着自己的无知当噱头炫耀的又一个明证了。

韩寒的访谈中,还有一些让我们不敢苟同的。如他攻击中国的教育制度,说上大学没有什么必要,可是我看不仅是中国,世界各国大学办的都很红火,怎么能说大学上不上都行呢,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怎么就能将中国的大学教育一棍子打死呢。还有,韩寒说苏轼不配当中国第一文豪的美誉,你没有读过苏轼的几篇文章,就凭中学课本上的那点印象,结论下的也未免太仓促了。他说老舍、朱自清等不配当名家,就更是一种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你可以不喜欢某个作家的作品风格,但请你口下留德,不要骂来骂去,骂得洪洞县里无好人,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到那时,不是你抛弃整个世界,而是读者彻底抛弃了你,后悔就晚了。

篇10:现代散文写作中渗透的情感美

一、现代散文的抒情具有一种人性美

在散文中, 作者一般是作为抒情的主体而出现的, 不像小说戏剧, 作者的爱憎要通过塑造正反人物曲折地表达。因此, 作者的个性与价质观在散文中总是突出与鲜明的。作品中抒发的情感往往与作者个人是分不开的, 情感中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性美。

现代散文作家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的叙述是简单的, 描写是平实的, 却能打动千万个读者的心。父亲几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语却让人印象深刻:祖母去世时, 本该受安慰的父亲竟安慰“我”说“事已至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待业在家的父亲这一句普通的话, 扣紧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也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才使这篇散文像一首优美的乐曲, 沁人心脾, 动人心扉, 这就是人类最简单最原始的亲情。这种情感就是人性美的一种具体体现!正如曾写过不少美文的谢冰心所说:“当一个人物, 一桩事迹, 一幅画面具体体现出的人性美向你袭来时, 它就像一根扎到心尖上的长针, 一阵卷到你面前的怒潮, 你只能用最真切最简练的文字, 才能描绘出你心尖上的那一阵剧痛或那一抹幸福。”

沈从文的散文, 对于人性美的挖掘就体现得更为直接。他的著名散文《鸭窠围的夜》通过深刻而又鲜明地描写, 表现了湘西人民的原始生命强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与契合, 以及天然纯真、乐知天命的性格。正如他自己所说, 这“是人生的形式”, 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 是人性的本真, 观念的单纯。心地卑劣的人, 固然不会写出千古传诵的美文, 而平庸或矫饰的情感也会使散文受到致命的伤害。相反, 只有心中有爱、有善的作家才会写出具有人性美的散文。

当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散文,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意境阔大、粗犷、豪迈, 具有浪漫主义抒情风格。他的作品也时时流露着一种人性美。如《白蝴蝶之恋》中, 作者为了求助一只受伤的小蝴蝶时说:“忽然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正是作者心存爱、善与同情等美好的情愫才得以求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生命, 也正是作品中这种情感的人性美才得以打动读者。

现代散文作家中的一朵奇葩———琦君, 以一个女作家特有的细腻、柔婉向读者倾诉着她对人性的领悟与理解。她的散文中往往透着淡淡的忧伤, 在惆怅、迷惘、低沉之中蕴涵着深情。《金盒子》一文中作者以“金盒子”为线索叙述了自己与两位兄弟的情感经历, 岁月沧桑, 时日不再, 但作者倾吐在字里行间的手足情历历在目。“金盒子是我寂寞中唯一的良伴”, “我纵有一万个金盒子, 也抵不过一个亲爱的哥哥”!情感的炽热, 人性的纯美如同冰心的散文。她用爱去征服憎, 用人性去和谐世界, 使一切趋于平和。这种人性美是散文中的情感主线。

二、现代散文的情感还具有一种真情美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小说所写的是身外事, 而散文写的却大都是作家心中的事。从本质上说, 散文真正是心灵的袒露, 因此, 真实是散文的根基。” (3) 真情美在散文中是显而易见的, 从表达方式上看,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的途径: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表现在现代散文的抒情散文中, 作家们往往直接抒情, 显示出不同的情感倾向, 但真挚感人。现代作家郭沫若先生, 他在抒情散文中体现出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例如《银杏》一文中, 作者写道:“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呀, 我是喜欢你, 我特别喜欢你”, 表达出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之情。“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银杏, 我可希望你不要把中国忘记吧!”文中也直接抒发出了作者对银杏的思念。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 在散文中很常见。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可是啊, 北国的秋, 却特别的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秋天, 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句子。通过这几句, 作者直接抒发出了一种沉郁之美和震撼人心的壮美, 对北国的秋的眷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美的事物唤起人的美感都是直接有完美的形式引起的, 而完美的形式的产生离不开艺术的技巧。” (4) 现代散文的真情美, 除了直接抒情来体现外, 更多的情况下是通过手法的运用来抒情, 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情等。

借景抒情。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具体的自然景物来抒发作者当时的心情的一种写作手法。“情随景迁”“景随情移”的说法自古有之。心情不同, 看景物的感受就不一样, 相反, 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境况下, 也可代表不同的心情。

现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散文《挖荠菜》中,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苦难生活, 当馋丫头的故事。有一次偷地主家的玉米, 被地主家的管家发现了追着跑而不敢回家时, 写道:“远处, 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 羊儿咩咩地叫着, 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 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 夜色越来越浓, 村落啦, 林子啦, 坑洼啦, 沟渠啦, 好像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当时孤独、恐惧、无奈的心理就借此情此景抒发出来了。

现代文学史上写抒情散文的作家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好手。他善于描写, 在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 在诗与画的交融上, 达到高度的成就, 给读者不仅仅是情的共鸣, 还给人一种图画美的享受。如名篇《荷塘月色》、《绿》、《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融情于景之中。这里来分析一下《荷塘月色》。文章先写心境的不宁, “我”于是在夜间散步, 领略荷塘月色下的美景, 经过这美景的洗礼, 使主观情绪得以超越、升华、竟使心境达到了宁静。这是作者心情的变化, 写景的力量。作者使用精妙的比喻, 写出了月下荷塘特有的风韵。写荷花的美, 用明珠碧天的星星, 出浴的美人, 确切而又优雅;写荷花的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此外, 还用蝉声、蛙声来烘托, 以动衬静, 产生了一种“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给读者美的享受。

托物言情。托物言情是散文中的间接抒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美感作为一种具体的感性活动, 离不开感觉器官对对象的感受” (5)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以借白杨树形象的刻画来抒发作者内心的真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茅盾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对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的情感, 以此为旋律, 反复强调自己的那份情感。但作家不是在空洞的喊口号, 而是以黄土高原为铺垫, 烘托白杨树的不平凡。更重要的是, 作家从白杨树那笔直的干、枝和向上伸展的叶等方面来进行形象性的描绘, 来表现它伟岸、正直、严肃、温和等特点。作者的感情有所依托, 抒发出来才显得真切、自然。许地山的《落花生》, 以花生这种食物来抒发情怀, 教诲儿女“做人要做有用的人”;杨朔的散文《荔枝蜜》, 借勤劳的蜜蜂来抒发自己对辛勤劳动的人们的赞美之情。言在此, 而意在彼, 意味深长而又透露着美感。

三、现代散文的情感还具有一种自然美

情感的自然是很多散文家追求的方向, 而在现代社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 返朴归真, 保存自然反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而在许多作家的笔下抒发出的情感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享受, 一种清纯自然的美感。

现代散文的清纯自然得力于情感和语言的自然表现。现代作家群中的周作人先生的作品情感表达非常自然, 尤其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多半以他特有的舒适自由而得到读者的垂青。信笔的漫谈之中别有趣味, 给人安详与闲适静雅之美。作品淡泊但并不乏味, 它源于作家广博的知识, 浓厚的对于各类事物的情趣, 所以描绘得有声有色, 有情致。如《故乡的野菜》一文, 有对野菜的介绍, 民俗的描写, 如何采集, 唱什么歌, 怎样做供品, 又夹以儿歌谚语, 也有食法的说明, 还引经据典, 说俗事中带有书卷气。文章的内容紧扣题目, 就事写事, 给人的感受大大超出采野菜本身, 从那乡间的气息和野趣, 或勾引一缕乡思, 或触发一份对于生活的激情。《乌篷船》也是如此, 固然也写船的种类、特征, 更重要的是写坐船时的心情。观两岸景色, 看地方戏曲, 听水声橹声鸡犬声, 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 让读者产生共鸣, 有身临其境之感, 似乎在领略一种缠绕山水之间恬适的自然美和情感美。

吴伯箫的散文往往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 “果树是围屏, 花草是篱笆, 中间是菜畦”, “水满的时候, 一清到底, 不溢不流, 很有点像童话里的宝瓶”。这一幅幅沁人心脾的田园风光图, 质朴无华, 像素淡明丽的水彩画, 于清新中包含着真挚、深厚的情意。

朱自清先生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散文, 《温州的踪迹》颇有代表性。文中对梅雨潭的“绿”尽其笔力淋漓尽致的描摹, 令人如醉如痴, 心向神往。其中, 运用类比衬托手法的一段文字更有触到惊俗之处:“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 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从迭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 那似乎太浓了。其余呢, 西湖的波太明了, 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在这样精致的文字里, 作者的情感, 似乎也一如那梅雨潭的绿, 清新、隽永、将情感恰到好处地自然抒发。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读者, 对散文的审美感受就会不同。散文的情感美还有很多体现, 如风情美、哲理美、恬适美等。以上关于散文情感美三个方面的阐述, 只是散文园地中绝妙景致之一, 要想全面领略此处的清风雅韵, 还有待自己更深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曹国瑞:《情有所钟——散文奥秘的探寻》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出版。

[2]、编委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1991年版。

[3]、杨辛等编:《美学原理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4]、蔡庚生:《文学评论与鉴赏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下一篇: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