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

2024-05-10

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通用6篇)

篇1: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

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5-10-22

[调研目的]中央两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国家、自治区、喀什地区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关系融洽,宗教氛围和谐,社会环境良好。为进一步推动1村各项事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村民对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不断巩固1村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住1村工作组针对该村扶贫工作开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工作建议。

[调研对象] 岳普湖县铁力木乡依勒提孜力克村(1村)村民、低保户、贫困户、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乡领导,县扶贫办。

[调研方式]

1、通过与村民、低保户、贫困户在田间地头交谈、入户走访交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座谈,了解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了解村扶贫工作的实际薄弱环节,了解影响扶贫效果的因素和原因,也让村民了解工作组此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的任务意义。

2、通过与村两委班子、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妇联、团委、村警务室、医务室、1村小学教师会议座谈、交流,就村民反映的扶贫需求、建议进一步与各界交流沟通,并听取他们关于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和意见建议。

3、通过与县扶贫办、乡领导沟通,把在村征求收集和分析反馈出的意见建议与他们交换意见,以确定哪些方面上级已有安排,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把工作做实。

[调研内容]

一、经济发展概况和贫困情况现状

(一)经济发展概况

1村位于乡政府西北部,距离乡政府10公里,辖10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05户,2576人,其中:男1350人、女1226人;有农业户口2521人、非农业户口55人;共有劳动力910人;现有贫困户234户、850人,低保户97户、23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89户、215人,城市低保户8户、15人。

一村经济结构主要为第一产业,占到90%以上,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村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低,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拉动能力不强。农业基本为传统型,机械化程度低,效益不高。传统的农业种植用地多,但每亩地的纯收入较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缓慢,2013年1村人均年收入为5017元,远低于自治区农民2013年人均收入7296元,以及铁力木乡农民2013年人均收入6320元水平,距离实现国家提出的小康生活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贫困群体现状

全村有农户605户、2576人。到2013年底,有贫困户234户,占总农户的38.7%,有贫困人口850人,占全村人口的33%。

1、贫困人口收入构成情况(以岳普湖县数据为例):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为 442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占58%,养殖业收入占24%,林业收入占4%,其它收入占10%,务工收入占4%。

2、贫困人口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贫困人口中大学、大专文化占0.07%,高中、初中文化占42.97%,小学占56.96%。

3、贫困人口年龄构成情况:村民人口平均年龄为35.6岁,贫困人口平均年龄为44岁。

(三)致贫原因分析

1村村民99.7%为维吾尔族,民族、宗教问题与贫困问题交织,扶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未形成规模,产业基础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民生底子薄;水资源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开发难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其它村存在较大差距,减贫任务重。

1、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缺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对农民而言,如果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1村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29.2%,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他们进行救助。

2、长期患病或突患疾病和重病

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而医疗费用又居高不下,有的甚至债台高筑。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常常是小病扛,大病拖,对不能再扛、不能再拖的病,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

3、自然环境较差,土地资源缺乏

1村水资源匮乏,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约3亩,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对受到自然环境限制的贫困户采取常规扶贫措施,往往会因为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然环境而效果较差。

4、缺资金,缺项目

缺资金、缺项目的贫困农户的经济状况都处在脱贫的临界线上,对此类贫困户采取帮扶措施容易见成效,针对这类贫困户,应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

5、劳动力文化素质差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调研结果表明,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者为56.96%,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也缺少技术,缺乏脱贫致富的手段。

6、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和返贫的重要原因

有的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超过贫困线就不远,若遇天灾人祸,如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7、供养子女读书

因供养子女读书而致贫的,他们占贫困人口的4.9%,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岳普湖县贫困户致贫原因分类表:

序号 致贫原因 人数 所占比例(%)缺乏劳动力 248 29.2 灾害 58 6.8 缺乏土地资源 106 12.5 缺乏增收项目和资金 68 8 上学 72 8.5 患病 204 25 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51 6 其它原因 43 5

(四)扶贫工作情况

多年来,1村村民在县、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辛勤努力,克服困难,在经济收入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从2007年到2013年底,村民年人均收入从4261元增加到5017元,贫困人口从955人降到850人,低保户从507人降到230人;同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建成抗震安居房238套,修建牲畜棚圈65套,累计发放扶贫羊530只,扶贫鸡2万只。

二、热点难点问题及分析

当前,还存在一些影响扶贫效果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

(二)“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

(三)“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

(四)“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户,点面不平衡。

(五)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部分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社会各界踊跃为贫困户捐物捐资,部份贫困户便产生严重依赖思想,甚至少数人认为给贫困户捐物、捐钱是应该的。

(七)在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提高扶贫精准度的理念及办法]

一、树立理念

(一)精准扶贫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考虑劳动力现状,特别是贫困户的劳动力现状问题。农村现实的“贫困户劳动力”只能在各类“龙头”带动下做一些辅助工作,让他们单打独斗搞开发,成功可能性小;其次,要考虑扶贫资金量的问题。总体上看,扶贫资金的数量比较大,但平摊到每个贫困人口,岳普湖县年人均不到300元,如果分散发放到每个贫困农户,对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最终脱贫,意义不大;第三,要考虑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问题。在传统产业(农业)+弱势群体(贫困农户)+市场的现实情况下,让贫困农户自己去“探雷、扫雷”(调整结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二)精准扶贫需要建立以贫困户为核心的利益联络机制。既要走产业化扶贫之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切实让贫困农户参与扶贫开发并享有开发成果,使贫困户最大化激发内生动力,同时在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从而脱贫致富。

(三)精准扶贫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方式,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扶贫,也不是输血式扶贫,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简单的发钱发物到户,不能“穿开发新衣,走救济老路”。输血式扶贫不但滋生贫苦地区群众等、靠、要思想,很大可能越扶越贫。而是从探索致贫原因入手,解决导致贫困的思想、环境、资金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保障群众利益,标本兼治,深入研究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络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二、明确概念

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一)精准识别是指通过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将贫困户和贫困村有效识别出来,并建档立卡。

(二)精准帮扶是指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户和贫困村,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集中力量予以扶持。

(三)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四)精准考核是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帮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对开展扶贫工作情况的量化考核,奖优罚劣,保证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三、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建立长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有保障

一是要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有绝对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份是无劳动能力的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很难脱贫,只有纳入社会救助范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二是要提高和扩大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保障范围,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将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贫困户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三是要尽快建立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能在为当地和家庭创造财富的同时,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贫困人口的增加。

(二)改革农村信贷体制,建立扶贫信贷制度

当前农村贫困农户的资金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农户贷款难和信用社放贷难同时存在。而对于有劳动力缺资金的贫困户来说,在找准了项目又能获得小额度的贷款就如鱼得水,有可能尽快摆脱贫困。

(三)开展科技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素质

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投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一至二项实用技术和操作技能,如优质、低耗、高效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等。建立扶贫培训基地,狠抓劳务输出培训,加大智力扶贫力度,为贫困农民外出务工和寻求就业门路创造条件,通过培训基地源源不断地将他们推荐务工,增加贫困农民的收入。通过狠抓技术扶贫、劳务扶贫,使贫困人口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管理能力普遍增强,经济效益普遍增加,进一步培养贫困人口的“造血”功能。

(四)推进项目产业扶贫,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应根据本地实际需要,筑巢引凤,通过基地建设实现招商引资,不断引进新的项目,推进经济的发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搭建经济平台。

(五)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宣传教育,开发内动力

发挥宣传舆论正确导向作用,有深度、有质量地宣传种植业、养殖业技术,宣传有理想、有志气、奋发有为发展经济而脱贫的典型事例,为扶贫攻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扶贫应先扶志,在贫困人口中大力倡导人穷志不短、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的精神,不能坐地等穷或依靠外援,应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内动力,使他们自觉地投身到扶贫活动中去,主动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发展生产,发展经济。

(六)扶贫应突出重点,分类化解。

现有扶贫对象按其经济发展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发展型、维持型、萎缩型。重点扶持发展型,积极帮扶维持型,救助萎缩型。发展型贫困户,经济发展条件基本具备,只差一点启动力或外部要素,通过扶持很有发展前景,收入可以赶超当地平均水平。维持型贫困户,发展经济内外部制约因素较多,通过改善基本条件,经济基本上可以启动,经济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或接近当地平均水平。萎缩型贫困户,一般为老弱病(绝症)、残、疯、傻等年龄老化、丧失劳动力人员,发展经济先天不足,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建议将其剥离扶贫范围,纳入社会低保,以社会救济帮助其生存,实行自然淘汰。

四、实现提高扶贫精准度的十项具体措施

(一)扶谁的贫,对象在哪里?要瞄靶子,建识别机制

具体工作中,要求必须做到“三个精准”。一是底数精准。对全部农户做到户户上门、户户见面,通过调查问卷、调查表册和座谈交流等方式,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具体掌握每家每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构成情况和发展意愿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流程精准。摸底结束后,根据县乡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组织评议,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基本标准,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召开村级民主评议会,确定初步对象。村级民主评议结束并进行公示后上报乡镇进行审核,由乡镇党委政府审核确定贫困户并再次进行公示后报县扶贫办复审确认。三是对象精准。通过全面摸底、村级民主评议公示、乡镇审核公示等程序,最后确定出全村贫困人口。

(二)贫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分类?要梳辫子,建分类机制

扶贫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然后因人而异分类施策,围绕“三个精准”,进行细化分类。一是成因精准。通过调查摸底,认真分析每户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如因灾、因病、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发展资金等原因,并以此为基本依据,结合贫困程度进行分类。二是类别精准。通过分类,划分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贫困人口。其中包括无劳动能力需要社会保障兜底,以及有劳动能力但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技术培训和改善基础设施实现脱贫。三是定策精准。根据分类情况,确定对不同对象的帮扶办法。无劳动能力的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安排相应的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等内容的全部予以安排。

(三)谁去扶,扶贫力量从哪来?要结对子,完善帮扶机制

结对时要做到“三个精准”,确保每家每户全覆盖。一是结对单位精准。二是帮扶干部精准,责任到人,实现户户有帮扶责任人,做到“单位到村、干部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三是社会力量精准。积极争取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

(四)目标怎么定,思路是什么?要理路子,建规划机制

思路决定出路。一个好的思路,一个好的规划,对于工作的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扶贫工作也如此。在具体制定帮扶规划的工作中,也要做到“四个精准”。一是目标精准。要紧扣稳定脱贫的总目标,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各项扶贫目标,不提好高骛远的指标数据。二是思路精准。要求在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提高全村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三是措施精准。规划的内容和实施举措要具体细化到每家每户。

(五)扶什么,怎样扶才有实效?要想法子,建帮扶机制

帮扶措施到村到户,并做到“五个精准”。一是到户措施精准。二是产业扶持精准,产业扶持覆盖每个扶贫对象。三是教育培训精准。四是基础设施精准;五是公共服务精准。

(六)围绕项目,钱从哪里来?要找资金,建融资机制

针对贫困户,钱确实是个瓶颈,应探索财政资金撬动金融扶贫新模式,引导市场和社会资本向扶贫领域流动,建立和创新融资机制,具体工作中,应做到“三个精准”。一是财政投入精准,向上积极争取财政扶贫资金支持。二是融资方式精准。争取扶贫贴息贷款、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和青年创业贷款,促进信贷资金与扶贫贴息资金的有效结合。三是市场对接精准。将村集体、贫困农户和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促进农户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七)群众是主体,如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甩膀子,建动力机制

发展的意愿在群众,脱贫的主体是群众,只有激发群众甩开膀子苦干实干,脱贫才有“底气”。为此,要把握好“三个精准”,建好动力机制。一是宣传动员精准。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二是需求意愿精准。切实了解贫困群众的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种养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三是主体地位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对产业发展建设等扶贫项目,均由村民通过“一事一议”议定建设内容并自行申报实施。

(八)“领头雁”很重要,怎么培养?要强班子,建引领机制

“领头雁”很重要,要把握“三个精准”,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引领机制。一是村党组织书记选用要精准。要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担任。二是农村致富带头人带动要精准,来示范带动村里贫困农户的脱贫致富积极性。

(九)不能单打一,怎样才能形成合力?要凑份子,建联动机制

要构建联合扶贫格局,必须把握“两个精准”,建立联动机制。一是上下协调精准。成立领导机构,负责扶贫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将扶贫工作责任细化落实到村到户到人,确保层层抓落实。二是力量协作精准。有效整合社会各类扶贫资源,协力推动扶贫工作。

(十)过程很关键,如何精细化?要造册子,建管理机制

要围绕“四个精准”,着力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一是对象管理精准。对贫困户建立台账,对基本资料、帮扶情况、帮扶责任人、脱贫时限等信息全部登记在册,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待国家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启用后,及时将信息录入,同时,实行动态进退,扶贫对象稳定脱贫后从台账中退出,返贫的重新纳入台账管理。二是措施管理精准。细化帮扶措施,建立帮扶工作进展和措施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建立督促检查机制。三是成效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四是责任管理精准。建立精准扶贫考核管理办法,考核内容包括精准扶贫责任落实情况、计划推进情况、扶贫效果、结对帮扶干部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度。

[保障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

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要求,是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

二、加强组织领导

扶贫主管部门都要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强化扶贫开发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扶贫部门力量,保障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能。

[总结]

通过认真细致扎实深入的调研,使工作组全面掌握了铁力木乡1村村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实需求和迫切愿望,通过与村两委、乡领导和县扶贫办的沟通,掌握了县、乡有关扶贫工作的政策、规划与项目,理清了进一步开展村扶贫工作的思路,明确了通过大力实施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来加强扶贫效果,使贫困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的目标。

篇2:如何提高扶贫精准度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准确定位扶贫对象,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将扶贫措施落实到户、到人。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庆阳为例,这里的贫困人口有60.15万人,贫困面26.2%。这么大的贫困面,以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效果肯定不好,还是要有鉴别,有针对性,真扶贫、扶真贫。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怎么用、用在谁身上、用得怎么样等问题。

在政策操作层面,应把握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这三个环节。首先是摸清农村贫困人口底数,对贫困村、贫困户、贫困劳动力逐个建档立卡,建立信息共享的精准扶贫网络管理系统;其次是深入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帮扶计划;最终要做到对扶贫对象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对扶贫措施及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使之到村到户到人。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也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具有风向标作用。而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摸清扶贫基数,挤干扶贫水分,是新一轮扶贫工作的基础。庆阳的实践是,除确保中央和甘肃省里的重大任务、重点工作涉及资金外,将其他项目、资金、任务、责任下放到县,以县一级为实施核心。此外,结合全省开展的“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双联惠农贷款”,盘活用好各类扶贫资金,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扶贫扶到点上,服务做到实处,才能抓住人心。2013年,庆阳开始探索“参与式扶贫”,由群众自主选择扶贫和发展项目,希望唤醒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心渴望,吸引他们主动参与扶贫项目建设。我们着力避免“大呼隆”式的扶贫,对一般性政策效果不明显的贫困群体,进行排队分析,尤其是对无劳动能力、主观脱贫意识不强和原帮扶政策未覆盖的三类重点人群,进行政策再聚焦、服务“吃小灶”。应当看到,扶贫是干部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精准扶贫,必须是阳光扶贫,还要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监督机制。

篇3: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探究

关键词:保定,金融扶贫,精准度

在我国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背景下, 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按照2008 年设定的农村扶贫标准, 2010 年农村贫困人口比2000 年减少了6, 700 万, 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达到70%以上。2011 年在扶贫开发会议上, 中央将我国的扶贫标准由农民人均纯收入1, 274 元提高到2, 300 元, 使得至少有上亿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国家的扶贫优惠政策。随着新时期国家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 我国把扶贫目标瞄准到了户, 提出创新扶贫资金到户的扶持机制, 更强调贫困人口享受基本的民生服务, 这就要求我们把粗放型扶贫转变为精细化扶贫, 由“灌水式”扶贫转变为“滴灌式”扶贫, 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到贫苦农户身上。

一、保定市金融扶贫现状

(一) 金融生态环境亟须完善, 贫困人群贷款难问题仍旧突出。目前, 财政支持是保定市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 信贷资金相对较少, 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金融扶贫体系来推动小额信贷的发展。而金融扶贫就是指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满足贫困群众生产资金需求, 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造血式扶贫模式。目前, 保定市正在努力构建由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配置机制的不足, 涉农贷款持续增长。2015年保定银监局引领全市银行业全面推进“金融扶贫富民贷款”试点工程, 新增扶贫贷款25.16 亿元, 其中到户贷款8.26 亿元, 涉及3.1 万户,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资金短缺问题。

但是, 由于贫困农户的金融需求缺乏弹性, 使得不论是农村信用社主导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 还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 均存在明显垄断特征, 金融扶贫资金总体供给相对不足是不争的事实, 农民贷款难、融资难、贷款贵的问题仍旧凸显。

(二) 金融扶贫精准度出现目标人群偏移。自2013 年11 月习近平在湘西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以来, 在多次考察时提及这一理念。2015 年6 月在贵州更是把精准扶贫的思想概括为:“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015 年11 月23 日习近平主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 更是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来打脱贫攻坚战。但是, 由于近年来一些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 在收缩农村金融网点的过程中, 贷款审批权限也逐级上收, 造成大型商业银行的县域网点减少、邮政储蓄银行的乡镇网点基本不发放贷款, 作为农户贷款资金主要来源的农村信用社面对如此大量的资金需要难堪重负, 使得农村基层网点成为“吸存机器”, 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在二元经济结构下, 广大农户难以享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金融机构不愿意或很难为单个农户提供简单快捷贷款服务, 出现了“扶工不扶农”、“扶富不扶贫”、金融资源向农村中高等收入人群转移的现象, 造成了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金融市场, 金融服务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现象。

二、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难点

河北省作为我国扶贫县较多的省份, 截至2015 年底, 有国家级扶贫县39 个, 其中保定市有4 个国家级贫困县 (阜平县、涞源县、顺平县、唐县) , 另有涞水、望都、易县、曲阳、博野等5个非国家级贫困县。目前, 保定市在金融扶贫精准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如贫困居民数据不清、金融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用项不明、针对性不强等, 而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也存在难点。

(一)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户文化素质偏低, 增加了金融扶贫难度。保定市贫困地区是以粮食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经济, 并且由于受地理气候、交通等条件的制约, 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和增收渠道单一, 商品经济不发达。并且农业生产成本高, 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或市场价格降低, 农户就会处于亏损状态, 难以实现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导致贫困村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原始积累。

另外, 贫困地区农户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年龄较大, 农户长期处于半封闭的环境中, 使得农业生产缺少在新技术、新知识上的支撑, 难以形成科技兴农和市场意识。并且从农户贷款需求来看, 针对产业项目为主导的贷款内生需求较少, 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生产设备的采购、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看病等, 甚至有些贫困农户存在“等、靠、要”依靠政府救济的观念, 增加了金融扶贫的难度。

(二) 金融配套设施不足, 金融生态环境脆弱, 金融机构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减弱。由于贫困地区难以形成公平流通的农村生产要素市场, 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机具等生产要素无法有效交易和流转, 生产要素价值难以评估和抵押, 信用体系建设缓慢, 加剧了农户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导致满足银行信用等级的优质农户难以获得金融扶贫资金, 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并且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风险补偿、财政奖励等扶贫配套措施, 更加剧了金融机构在加大扶贫贷款方面动力不足。

三、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度成功举措——阜平县多措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县

阜平县是革命老区, 长期以来受到历史因素的制约, 经济起步比较晚, 加上土地贫瘠, 特色农业不突出, 缺乏项目和产业集群成为制约农户脱贫致富的瓶颈, 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经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很多农户依然没有摆脱贫困。2012 年12 月习近平在阜平考察扶贫工作时, 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 自此阜平县拉开了扶贫攻坚战的序幕。

第一,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阜平县组建了金融服务中心, 推动现有金融机构不断加快网点布局, 为各类金融机构入驻、运行、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 加大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组织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企业”等创建活动, 提高农户的信用意识。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使用权贷款抵押业务, 拓展抵押物范围。与河北省人保财险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启动农业保险联办共保工作。

第二, “互联网+ 金融扶贫”模式。2014 年1 月, 按照“电商助农, 精准扶贫”的要求,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工作组与阿里巴巴洽谈, 打造了以阜平县为试点的电商平台。阜平县电商服务中心为土特产 (土鸡蛋、大枣、核桃等) 寻找销售渠道, 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了电子商务带来的便捷。中国人民银行保定支行支持阜平县电子商务的开展, 引导金融机构与电商开展对接, 带动贫苦农户积极开展农副特产种养殖业。阜平县电子商务的开展, 带动了近4, 000 人直接就业, 15, 000 人间接就业, 从而走上了电子商务脱贫致富之路。

四、提高保定市金融扶贫精准的对策建议

实现金融扶贫精准度的核心要义是在准确地识别出贫困对象的基础上, 通过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改革, 把金融资源分配到各贫困户, 以扶持贫困人群发展符合其自身条件的产业项目。

(一) 建立金融瞄准机制, 明确金融扶贫对象。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扶贫对象, 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户, 建立从“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自下而上模式, 摸清楚贫困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 包括每一个贫困农户所拥有的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化资本、地理资本、金融资本, 并依据透明民主的原则把识别权交给基层农户, 以锁定精准扶贫的对象;其次, 在明确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建档建卡, 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档”, 逐户、逐村、逐县等级设置扶贫网络, 并根据扶贫对象和扶贫地区真实可靠的经济信息, 建立扶贫精准度的动态 (有进有出) 网络平台, 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打造金融扶贫的信用环境和运行机制。从目前来看, 农发行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农行的三农业务、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 已经成为了这几家金融机构扶贫的重要切入点。各大金融机构一方面应推进金融扶贫产品与政策创新, 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如, 制定担保抵押等制度, 通过政府担保、自然人担保等形式, 设置由各级财政按比例共同出资的财政扶贫金政策性担保体系, 以实现风险分担;另一方面政府应对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通过适度的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政策,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向农户倾斜。此外, 为了缓解银行催收贷款的难题, 需要打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和清收环境, 可以通过征信、法院和各银行联合制裁失信者, 在保证银行业务有效开展和防控风险的基础上, 调动各大银行金融扶贫的积极性, 实现金融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 产业扶贫到户是精准扶贫的第一要义和重要载体, 是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路径。目前, 保定市贫困人口收入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是限制扶贫开发的大难题。而多年实践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产业扶贫到户是促进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通过产业扶贫到户, 为农户提供致富项目, 能有效地解决农户返贫现象, 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有效途径, 能为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有效条件。

保定市可以采用“一村一策, 一户一法”的帮扶政策, 分析现有扶贫政策制度对贫困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 分清有利支持条件与制约因素, 并分析其在这些条件下做出的项目选址, 切实增强农户的可持续自我发展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坚持银行政府联合办理, 将银行的扶贫资金与当地项目结合起来, 加快贷款审批手续, 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比如, 对于山区资源丰富的地区, 引导扎根农村的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山区投放, 打造种植产业片区, 并引导政策性银行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供资金支持;对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域, 引导大型银行信贷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于自然环境优美, 信贷资金支持开发旅游项目, 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 寻找产业扶贫到户的有效途径, 稳走精准度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并且可以借鉴阜平县的模式, 依托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 建立社会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探索推广“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 创新完善社会扶贫机制, 促进金融扶贫资金与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对接。

(四) 扶贫精准度效果与考核机制挂钩。在当地政府考核机制中可以弱化贫困县的GDP考核比重, 把扶贫效果与贫困县干部晋升、绩效挂钩, 进一步制定贫困县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制度, 建立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和多维度的考核体系。为了引导领导干部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可以对于扶贫效果显著的地区, 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领导干部得以晋升;扶贫效果缓慢的地区, 对相应领导干部进行追责。

参考文献

[1]凌经球, 赵禹骅.产业扶贫到户: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桂海论丛, 2014.6.

[2]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农村金融, 2015.9.

篇4: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思考

关键词:提高;扶贫;精准度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85-01

2015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汪洋副总理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明确要求:“要提高扶贫精准度”。他说:“扶贫就是要瞄准重点、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扶贫工作重心下移,把扶贫开发任务和措施逐项落到实处。”而当前,扶贫开发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这样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一、正确认识扶贫工作的难点,努力消除扶贫认识误区

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难”,即:对象识别难、缩小差距难、规划落实难、产业培育难、资源整合难。如何解决扶贫工作中的“五难”问题,就需要我们找准扶贫工作的靶向性、目的性以及对象瞄准的精准性。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探索:一是找准扶贫对象,明确扶贫靶向,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一些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力量薄弱造成对象难以找准的问题,可以与民政部门的低保年度核查进行有机结合,利用民政部门基层工作力量,在进行年度核查时来解决扶贫对象找不准、靶向不明的问题,同时将扶贫信息系统进一步做实、做强。二是通过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精确滴灌”的方式,抓好开发到村、扶贫到户工作,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到刀刃上、针尖上,切实起到引导和示范带头作用。三是针对扶贫过程中项目分开、资金分割、部门分权、领导分心的工作现状,要充分利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能力,最大限度地整合各部门、各行业的扶贫帮困资金、资源,重点投入到贫困的乡、村,消除扶贫工作中“扶强不扶弱”的现象,减少贫困人口“被富裕”的情况。

同时,在争取领导重视和提高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上下功夫,努力消除对扶贫工作的“五论”认识误区。目前,针对扶贫工作存在着“五论”认识误区,即:次中心论、无碍大局论、弹性任务论、施舍即可论、低保养活论,而这五种认识误区在一些貧困地区显得尤为明显。如何消除这些认识误区,要从两个层面下功夫:一是对上要多向领导汇报扶贫工作重要性、目标任务及当前形势,积极争取领导的高度重视,消除领导心中扶贫工作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次中心论和无碍大局论的思想观念。二是对下要多向基层干部群众宣传扶贫的政策、目的、要求及措施,让他们消除弹性任务、施舍这些认识误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是一面旗帜、一项事业、一种责任、一个挑战、一种荣耀。

二、抓好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培训

为切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必须按“全、活、实、严”的要求,开展精准扶贫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干部人才引领发展、服务群众和开展农技推广的能力素质。

一是对象上注重“全”,确保全员覆盖。当地党委要高度重视,及早研究部署,制定《关于精准扶贫干部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把贫困村干部人才培训作为当前本地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工作来抓。组织部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采取分级培训的做法,由党校对贫困村党组织书记、选派干部、帮扶干部和大学生村官进行集中培训,并派专人指导乡镇对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进行集中培训,确保培训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村的每一名干部人才。

二是方式上注重“活”,确保效果突出。采用专题讲座与学员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身说法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切实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实用性。安排扶贫、农牧、林业、畜牧、商务、农技推广等部门单位的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登台讲课,组织参训学员到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特色林果示范园区(点)实地观摩,现场指导参训学员操作实习,学习掌握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建设和提质增效方面的技能,着力为学员拓宽视野思路,增强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乡镇由党校采取党校教师巡回授课和科级领导干部授课相结合的办法,突出“农村基层党建、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落实和农村维稳工作”等内容,扎实开展培训,组织参训学员分组进行讨论,促进贫困区干部学思结合,提高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力和贯彻落实力。

三是内容上注重“实”,确保贴近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向参训学员提前印发培训需求调查表,广泛征求贫困区干部群众关注的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和分析研究,据此,有针对性地安排培训学习内容,把各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要精神解读、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前景及相关知识、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生产管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等贫困村干部群众急需和实用的知识技能作为重点课程开展课堂讲解,切实增强培训的实效性。精心组织座谈讨论,财政、民政、农林、交通、扶贫等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干部与参训学员开展互动交流,现场为学员讲解政策、答复问题、解疑释惑,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四是管理上注重“严”,确保任务落实。组织部和党校安排专人全程跟班,加强管理,严格执行签到制、点名制、请销假制等培训制度,确保学习时间、人员、效果“三落实”;强化培训效果考评,要求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每人撰写提交学习心得体会,由党校整理后供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借鉴,并将培训情况纳入年度实绩考核,作为评先推优、评定等次的重要依据。

篇5:浅谈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推进

当前社会各界都在集中精力推进精准扶贫,**市还计划筹资7000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开发,境内各县市区纷纷组派贫困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员,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开展调查摸底,帮助贫困户选择脱贫致富项目,组织落实扶贫贴息贷款,签订生死状……等等,精准扶贫如火如荼进行中。贫困问题引起了广泛重视,弱势群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爱,可敬可喜。然而,笔者也进村入户开展了调查,对精准扶贫也进行了认真思考,认为精准扶贫在“精准”推进上要认真落实好“五主”。

一是政府主导。贫困户脱贫致富是政府的责任,贫困户之所以贫困,不是因病因灾,就是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缺劳力、缺信息,亦或受自然条件制约等。从调查的情况看,除客观条件制约外,群众致贫的只要原因是缺资金、技术、项目、劳力、信息等,有的缺一样,有的缺几样。贫困农民是弱势群体,很难自主解决制约脱贫困难。因此,精准扶贫须由政府组织领导、宏观部署、制定方案、筹措资金、落实政策、差异发展,在宏观上为精准扶贫掌舵、把脉、布局和协调有序推进。主导精准扶贫工作,政府责无旁贷。

二是农户主体。所有贫困户都脱贫致富、彻底消除贫困是扶贫的终极目的。调查中了解到,贫困户对自身致贫原因、脱贫条件、致富优势和自己兴趣爱好、所需致富项目比各级干部更清楚。因此,各级帮扶干部在帮助贫困户进行了科学分析之后,贫困户选择什么样的脱贫致富项目、需要申请多少贷款、贷款如何分配使用等均应尊重贫困户意见,由贫困户自己拿主意,是养猪养羊还是栽树种药抑或开店跑运输,要充分尊重和确保贫困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变,各级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切不可越俎代庖。

三是干部主责。各级干部、扶贫工作队员是精准扶贫的责任人,尤其县乡干部长年与群众接触,对群众的情况最了解,其工作主阵地在农业农村,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应该把农户是否脱贫,农村经济是否发展作为县乡干部考核、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之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用机制引导干部专心指导农民选项目、筹资金、搞生产、跑销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引导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划农业农村发展上。“三农”是各级政府各项工作的基础,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县乡干部尤其是帮扶干部的主责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部门主推。各级各部门要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本部门工作主战场,谋事为农,兴事为民,要把争取的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户脱贫致富,主要用于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主要用于条件艰苦地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要按照职能的不同和单位的大小,采取一个部门结对帮扶一至几个贫困村、一个干部结对帮扶一至几个贫困家庭的办法,把群众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与部门工作实绩、年终考核挂钩,让部门工作有方向、干事有动力和对群众有感情、记得住乡愁。

篇6: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

如何让精准扶贫更见效,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

准确识别因户施策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去年是国家精准扶贫的启动之年,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制定贫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人。

作为全国惟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西藏采取“靶向疗法”精准划定扶贫对象。全国人大代表、西藏山南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云丹介绍说,“山南地区把建档立卡作为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的重要抓手,要求识别扶贫对象的全过程都要有群众参与,做到民主评议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确定扶贫对象,确保真正的扶贫对象进入帮扶范围。”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要找准贫困对象,还要找准致贫原因。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指出,“安康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们通过逐村逐户摸底调查,梳理出五大类主要的致贫原因,包括因基础设施落后致贫、因生存环境制约和自然灾害致贫、因上学致贫、因地方病和突发重病致贫、因残疾和智障致贫等。”

对贫困对象和致贫原因的精准识别,有利于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县五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明经华告诉记者,“我们会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进行扶贫。比如,对于孤寡老人或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的,就帮助其申请低保;对于家里有劳动力、因就业信息不通畅致贫的,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并组织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对于因教育致贫的,就通过镇里成立的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学子进行帮扶。”

产业扶贫是核心

“近年来,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投入很大,但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产业发展问题。”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建议,报告中“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后面,应该加上一句“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张令平代表说。

“给钱给粮,都不如引来脱贫致富带头人实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平坝县高峰镇麻郎村党支部书记刘乔英感慨地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现农民多种渠道创收增收,更有利于激发大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麻郎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贵州省在建设贵安新区的过程中,将麻郎村划入了贵安新区。几家专业化农业公司的引入,为麻郎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良机。刘乔英代表介绍说,“农业公司进驻后,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每亩地每年可以获得700元流转金,土地租金每3年递增50元。农民还可以到公司上班,每天获得70元劳务收入。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有的搞起了运输,有的到附近工厂上班,每个月还能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农村发展离不开土地,精准扶贫一定要做好土地文章。通过移民式扶贫和产业扶贫对接,一方面把分散在高山上的村民搬迁集中居住,另一方面利用好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他们移得出、稳得住,这是我们村脱贫的秘诀。”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英山县百丈河村党支部书记王金初说。

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扶贫的关键是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说,“扶贫资金不是救济款,不能搞平均主义,扶贫方式也要从‘大水漫灌’转向‘喷灌滴灌’,精准扶贫要让扶贫对象真正有收获,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花全代表认为,“中西部地区扶贫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大量劳动力外流,留在村里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这些留守的人文化程度有限,也缺乏致富思路,只能等着政府‘输血’。要真正带动老百姓造血式脱贫,关键要让有能力、有意愿脱贫致富的人先发展起来,再把其他农户带动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殷美根表示,“扶贫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自身发展的.问题,还要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让困难群众破除诸多壁垒,更多地享受改革成果。要开拓思路,用改革的办法统筹住房、就业、户籍、教育、医疗、保障和发展等问题,解决边远困难群众的长远生计。”

对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多位代表建议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力度。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指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集中连片扶贫意义非常重大,要积极推进。”明经华代表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的前提,有些地方路都不通,农产品卖不出去,难以实现脱贫致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也应适当提高一些,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相关阅读]

XX市雁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然而,贫困群众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等盲点也长期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一系列不确定问题制约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一些真正的贫困群众没有得到帮扶。为了落实国家“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XX市雁江区扶贫开发扶贫办近年来通过贫困识别、差异化帮扶、动态化管理等方式,给予贫困户针对性帮扶,提高扶贫精准度,改变过去一些扶贫项目“扶强难扶弱”、“垒大户”的弊病。

精准扶贫,是我们党适时解决这些问题而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顺应贫困群众期盼的重要部署。笔者认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就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实事求是,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从大处着眼,从细微处着手,确保对象精确到户、措施制定到户、成效显现到户,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要精准识别,确保对象精确到户。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可以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通过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举措,透明公开,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要精准帮扶,确保措施制定到户。贫困群众识别出来以后,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分类确定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措施和效果落实到户、到人。要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上一篇:学生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