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24-05-14

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共8篇)

篇1: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心得

10月18日上午9:00时,我校全体教职工在礼堂收看收听党的十九大开幕式。全体师生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实事求是,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报告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辉煌成就,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发展„„这些成就,人民群众感同身受。五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感明显提升。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收入增加了,买了房,买了车,真切感受到深化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化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九大报告既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思想指南,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几年学员纪律意识增强,学风根本好转。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党章、党纪党规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遵章守纪的行动自觉。

总书记号召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不懈奋斗。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我们一定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把合格党员的标准根植于心。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发扬“敢挺、苦干、实拼”的精神,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三个基本建成”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总书记说到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压倒性态势、夺取压倒性胜利的决心必须坚如磐石。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不管腐败分子逃到哪里,都要缉拿归案、绳之以法。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报告中讲到: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政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习主席号召我们全党一定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观看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向世界明确宣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通过观看十九大开幕式、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主动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速成长;勤奋工作,热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党员,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学无止尽。对于党的先进理念和思想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世界在不断变化,知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十九大观后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十九大”,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热心期盼,意义深远。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习近平指出,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分13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

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五、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八、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九、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十、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十一、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十二、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中国共产党人本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长期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使我国发展迈向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习近平报告鼓舞人心,激励斗志,五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定要始终自觉实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民族复兴、社会稳定、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面对这场盛会,聆听了总书记振奋人心的讲话,我觉得心潮澎湃,深受鼓舞。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十九大报告精神上来,把认识统一到十九大部署的各项工作上来,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进行深入思考,把报告精神转化为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量的实际行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到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我,早日成为合格党员。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位预备党员,我感觉到肩上的责任重大,祖国的每一步发展令我感动鼓舞,我们要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祖国给予我们的,而是我们自己能为祖国做什么。尽自己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篇2: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小学 2017年10月18日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九时,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上午,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十九大开幕式及习近平代表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报告,心潮澎湃,斗志昂仰,同时也感触颇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习总书记的报告令人振奋,旗帜目标和途径非常明确,对今后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这是一次肩负重大使命的历史性盛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将向世界明确宣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亿多中国人民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着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奋勇前进。

通过观看十九大开幕式、学习十九大报告,我们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五年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推动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时刻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立足本职,为了自己事业上的目标,勤奋工作,发现工作中可以进步的空间,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主动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速成长;勤奋工作,热爱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努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3: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一、教学目标的虚化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然而, 有的教师由于对多维目标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 在实践层面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 具体有两种表现:其一, 知识、能力目标缺失或变得模糊。知识能力目标是多维目标的基础性目标, 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故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不能虚化。其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游离。德育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但不意味这种教育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绝不可“架空”和游离。

二、教学设计的偏颇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设计的弹性化和优质化的设计范式仍未建立。从操作层面看, 教学设计常常呈现两种偏失: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意识淡漠, 没有全面、深入地运筹策划, 写在教案本上的只是几条筋, 显得十分粗放;另一种是未能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关系, 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刚性、死板, 教学过程谋划得过于繁琐、细微, 尚未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处预留生成空间, 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对预设外的生成意义的封杀。

三、教材使用的迷失

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不少教师还是按照以往学科知识教学的模式来处理德育新教材, 把教材当作“圣经”, 把教材中知识点的传授当作教学的目的。由于指导思想的偏离, 教师在教材使用中出现了迷失。诸如拘泥教材预设的话题, 对教材中范例的价值挖掘不深, 对教材中的“留白”弃之不用, 不能吃准教材的结构, 捕捉不到教材中的活性因子, 不善于利用教材隐含的意义空间, 随意对教材内容重组, 或者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不作为等。

四、课堂教学的迷误

德育课程实施以来, 课堂教学渐渐变得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主导方面。但同时, 许多矫枉过正的因素, 许多浅表、浮躁的作法, 许多形式主义的东西也随之“热闹”起来。诸如:为了情境而设置情境;活动教学缺乏内在的价值蕴含, 只是看重活动的表面热闹和活动形式的花哨;对话没有凝神聆听, 没有多元交流, 没有质疑反馈, 没有激情驳辨, 没有会心微笑, 没有心灵碰撞, 没有意义建构, 师生的话语权极不对称, 如此对话教学只不过是一问一答, 一问齐答的零假话, 毫无意义生成和生命润泽的假对话;不少课堂上看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性、责任感与合作态度被边缘化。教师仍习惯于沿袭讲授式模式, 可谓是“涛声依旧”。

五、课堂内外的疏离

德育学科课程的实施不能只限定在课堂时空, 而要走出课堂, 融入学生的全部生活, 全方位、全天候地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然而, 德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还尚未建立课内外衔接的教育教学机制。不少教师只管课堂教学, 下课铃响了, 如同标上了休止符, “教学进行曲”就戛然而止。教师没有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 没有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道德经验, 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进行具体的指导, 没有在课堂之外的校园、家庭、社会为学生营造致知笃行的平台和实践性作业。由于课堂内外的疏离, 造成了德育课程不能追随和引领学生的生活。

六、社会实践活动的空白

德育教学需要学校课堂和社会课堂的协同。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相关课程内容, 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围墙, 走进社会大课堂, 有目的地开展参观、调查、访问, 或借助社会实践基地, 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对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毅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历练,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然而, 不少学校的领导和德育教师, 却“怕”字当头, 消除不了安全问题的阴影, 开辟社会课堂也就成了教学的盲区。结果学生学了六年德育课程, 却未能经受一次社会实践的洗礼, 这无疑是德育教学最具要害性的缺失。

七、教师引导作用的缺位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这就决定了教师应发挥对学生的引领作用。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如此,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 课堂上展现的往往只是肤浅的、表层的, 甚至是错误的言说, 失去的却是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 实在令人惋惜。

八、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短板”

我国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 由于教学条件差, 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德育师资稀缺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德育课程成了“鸡肋”。农村德育课程改革的这种“短板”, 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对于农村孩子真实的生活以及他们的体验、向往和追求, 没有高度关注, 只注意关心城里孩子的生活, 所学内容完全是城市化的东西。真正关乎他们生命成长, 属于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的生活却受到了冷落和禁锢。如学习《交通安全》, 仅仅是“红绿灯”、“交通安全标志”等方面的内容, 对于远离城市立体交通网络的农村、牧区、林区、渔区孩子真实生活中的出行安全问题 (如农村孩子暴雨后涉小溪、过小河;渔区孩子在湖汊港湾的安全行船;林区孩子出行如何有意识地设定参照标志等) , 统统被“淡化”掉了, 成了教学的“盲区”。由于德育教材、德育教学的城市化倾向, 本应是回归生活的德育新课程, 在广大农村、牧区、林区、渔区的实施, 则反其道远离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农村如何有效地实施德育课程教学, 几乎成了一道难于破解的难题。

九、教学评价的滞后

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是在生活德育、主体德育、实践德育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堂生活中师生活动的观察和信息搜集, 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对教师、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按照教学原理和《课程标准》的精神,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 学生将会学得更多”, 评价“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然而, 自德育新课程实施以来, 教学评价却严重滞后, 成为制约德育课程深入推进的“瓶颈”。尽管《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具有可行性的“评价建议”, 但德育课改的十年间, 却未能探索出整体性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新路, 从实践层面看, 也没有突破对学生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行为评价这道难关。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尽管原因复杂, 但如下因素至关重要:

1. 教材因素。

德育新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 具有首创性, 但还不那么完善、完美, 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各种版本教材在兼顾城乡上失衡, 即关注城市多, 对表现农村生活则不足。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是城市和农村的现实差异, 从客观上决定了教材处理这一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者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人, 思考问题所依据的时空背景自然是城市的生活。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了教材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弱化 (针对农村孩子的社会化以及日后进入城市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让他们提前了解城市的方方面面是完全必要的, 然而弱化农村内容确是一个缺失) , 这样, 既为城市学生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带来了困难, 同时又使农村教师在利用教材资源时感到无所适从。

2. 教师因素。

新教改的进程表明, 这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首先,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全新的综合性课程, 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较高。在知识结构上, 要求从原来只会处理单学科知识, 发展到要学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加工。教师专业素养的应然要求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然现状的矛盾, 是造成教师不能顺利驾驭新课程的原因。其次, 德育学科课程教师多为兼任, 他们将主要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和班务管理上。因工作量大, 负担过重, 很少能分出精力钻研德育学科教学业务。据一份调查报告指出:“68%的教师上课前不作任何准备, 即使准备, 大多数教师也只是在课前把教材看一下, 或者让学生开展一点调查或是收集有关资料。”如此, 又怎么能胜任教学?那就更谈不上教学创新了!

3. 教研因素。

各级教研部门缺乏对德育课程实施的跟进研究, 对德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指导不力。如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 教师尚不能理解其精髓。新课程须得采用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如对话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移情习染法、美文欣赏法等, 许多教师既不能了解其要义, 更不能驾轻就熟地操作。对此, 教师并不心甘情愿, 而是想尽早改变这种尴尬和无奈。教师盼望得到德育专家和各级教研员的引领, 盼望获得面对面被指导的机会, 盼望看到更多既有理论价值, 又有普适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德育课程研究成果。从教师的期盼和呼声中, 可以看出教研工作的差距和滞后。

4. 管理因素。

一是任教人员的结构失衡。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专职教师, 只占任教该学科教师总数的3.6%, 96.4%为兼职教师, 一般都教语文、数学, 或者当班主任。值得注意的是, 在庞大的兼职教师队伍中, 担任校长、书记、政教主任的行政人员占71.1%。新课程教师的结构失衡, 限制了教研活动的开展, 影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二是淡化职前培训。大多数教师在任教前没有参加职前培训。对新课程的理念、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等基本情况了解甚少。三是组织教师日常研修工作没有跟上。一般学校都不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研组, 学校未开展德育学科课程的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 即使稍微重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一些学校, 一学期也只是组织一、两次观摩课活动, 将其视为“感受式培训”。由于本学科教师研修的组织、督导、评价工作没有真正纳入学校议事日程, 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 处在“有‘坎’过不去, 有‘难’排不掉”的尴尬境地。

以上对德育课程十年课改的成就与问题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成就巨大是课程发展景观中的主导方面;而发现问题及其认定解决的路径, 则是德育课程后续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发展无疑是各门课程的永恒主题, 对于德育课程而言, 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要总结鲜活的实验经验, 进一步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

品德新课程的实施, 之所以能受到儿童喜爱, 取得多方面可喜成绩, 实现富有历史意义的超越, 其因在于课程理论基石的改变:即用生活德育论取代知识性德育。德育课程的实施, 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从而使德育教学摆脱了“灌输”的顽疾!今后要推进和深化新课程实施, 就必须坚守生活德育论的路径不动摇。当然, 我们也应注意, 生活化德育理论本身还存在不足, 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与完善。朱小蔓教授等人认为:在坚持生活德育论的同时, 尚须注意“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 要坚持“德育的价值立场”,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生命的存在样态”, 让他们“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通过师生间不断地对话、交流和价值引导, 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德性, 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编辑:杨民)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确定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这是彰显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 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德育新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做人,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强调独特见解, 却忽视对共同见解的尊重;只关照个人体验, 却对偏离普遍价值、主流价值的言说、观点不置一词, 听之任之。

篇4:学习十七大报告的一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三处提到信息化,十七大报告中只有一处。十六大报告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提法,在十七大报告中不见了。有人因此提出疑问: 是不是对信息化的认识在国家层面有所降低,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将有所降低?

我以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提出和阐述“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最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论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部分中,报告指出: “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十六大报告,则是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部分中提到信息化。

按照十七大报告的内容层次看,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经济的总纲。由此可知,十七大报告不再把信息化视为经济建设的一种手段,而是将其视为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关的一个领域。从认识层次上看,将十七大报告与十六大报告相比,信息化的位置上了一个层次。

再者,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些概念并列,将其视为需要全面认识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视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之一。

以学术的角度看,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概念属于现代化学科理论范畴。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填化、市场化等进程属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内容,而信息化、国际化属于第二次现代化。在西方的历史上,两次现代化有着明确的时间界限。我国的学者曾提出,中国的现代化也必然分为两步,先完成以工业化为标志的第一次现代化,再实现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

近年,我国有学者提出,中国现代化进程是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同步发生,或者说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应该说,这一理论更切合我国的现代化实践。从这一点看,十七大报告关于信息化的论述与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是一致的,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本质的深刻认识。

不论是工业化还是信息化,其本质都是对社会现有结构的解构与重构,是对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再调整,是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世界历史上,由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从而实现现代化,目前尚无先例。十七大报告提出,对由此而产生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全面认识,对由此而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要深刻把握,这反映了对两次现代化并行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深刻认识和高度关注。

篇5:十九大报告心得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明确判断和再次重申,并要求全党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中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要历史贡献,就是对实现强国梦作出了战略安排,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出了进军号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指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规划,是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也就是综合分析党的十八大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生变化的特点作出的,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和国情的准确把握以及对实现强国梦的坚定信心。

篇6: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我们谋事,让群众宽心,我们做事,让群众放心,我们办事,让群众舒心,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我们胸前闪亮的大红花。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共产党人,从来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群众的事情无小事,只要涉及群众的事情,群众的利益,我们都要事无巨细的办好,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小时起经常听老师、长辈们讲起党带领群众闹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人民解放,让受苦受难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建立新中国的动人心魄的故事。听了习总书记的报告,心情振奋不已,总书记的报告,是我们工作、生活的灯塔,他将引领我们为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

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筑起反对腐败的“天然屏障”,使腐败无处遁形。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

反对官僚主义,把群众真正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不对群众甩脸子,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能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不能人浮于事,拖拖拉拉,不能欺上瞒下,专横跋扈。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严格要求自己。

我坚信,永远跟党走,是一个正确的决定,我也坚信我们党必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取得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起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风破浪,奋勇前行。

我们中国梦并不遥远,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人们的脸上经常洋溢着灿烂、自信的笑容,这就是我们大家的中国梦,不仅需要父辈指引方向,更需要我们年轻的一代认清方向,砥砺前行,为中国梦的实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中国梦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年轻人前行的道路不彷徨,未来的方向不迷茫,敢想、敢试、敢做、敢拼、敢成功,只要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站在今天,回望五年,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镌刻,更是一个先进的执政党不断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生动见证。

篇7: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近期,我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后,我感触颇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方向,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引领新航向、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弘扬民族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必须和八个明确,对全党各方面工作提出了进一步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更体现了我党对人民的负责。“中国以后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对于每个共产党人来说,是一针强心剂,更是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我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中国才能在世界之林立足,才能在世界道路越走越宽。只有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才能让人民更坚定四个自信,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十九大召开以来,各部门、各单位、各阶层都呈现比以往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全力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这是我们作为国民应有的政治意识,这种意识随着十九大精神的学习愈加强烈。十九大会议,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解决了众多实际问题,切实深入到了群众的生活当中。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对于过去的胜利我们心怀自豪,但对于未来也不能盲目乐观,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要更加认真对会议精神进行深刻学习和领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党和人民给予我的信任和责任,为了伟大的中国梦奋斗终身!。

篇8:十七大报告热点探究

一、 以“改革开放”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探究思路点拨: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就是贴近热点,贴近生活。2006年高考中新出现的综合探究题型也强调以当年社会热点为背景,考虑到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整整30年,而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重点阐述了这一内容,因此选择这一热点进行探究。下面列举的探究题,探究的主题和路径都很明确,答题时要注意《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最后一问,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探究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虽然研究方法众多,但要选中切合问题的相应方法。

例: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的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历程,波澜壮阔,硕果累累。某校高三年级的学生深深感动于祖国的这段光辉历程,决定以“回顾改革岁月,感受中国巨变”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亲自调查等方式获得以下材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在活动中,同学们还利用暑假深入当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此期间,他们感受到改革开发以来农村的变化,同时也了解当地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与城镇相比,农民的收入仍然偏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产品加工率20%,;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6年,约10%的农民懂技术;约5%的农民参加各类社会保险,患病就医率约60%;村民对村委会的满意率为51%等。在此基础上,他们准备撰写《乡村调查报告》,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1.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知识?

2. 如果你是参与该次调查的学生,请结合当地农村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反思并概括本次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答:1. (1) 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改革开放。(2)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对改革开放大业,我们既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3)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4)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改革开放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党心民心,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必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2. (1)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 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坚持科教兴农,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4) 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3. 本次探究性学习选题是基于当前的热点问题。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资料查阅,获得相关信息;理论联系实际,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评析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分析农村的发展与问题,坚持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为农村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 以“生态文明”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探究思路点拨:考生要特别注意,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中国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另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反过来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前两个文明。意大利《共和报》驻京办的首席记者拉普尼说,欧洲国家对中国在环保中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关注。污染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就很难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生态文明这一热点,以营建绿色交通为中心,展开探究活动:让学生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私人汽车的消费状况,内容涉及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影响消费的因素等内容;结合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考查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以致用,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最后要求学生拟定倡议书的提纲,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例: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一热点,某中学高三(1)班同学成立了探究小组,以“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为题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一:通过调查,同学们发现,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机动车拥有量已达1.528亿辆,私人汽车数量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我国将有近1亿人拥有私人小汽车。在询问买车原因时,有54%的人是因为工作生活需要,而且收入水平允许;有约23.2%的人回答,并不是特别需要,因为周围的人都有车了,不买没有面子。在问及汽车排量时,63%的消费者选择大排量的汽车。

材料二: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了我国实施的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主要是看GDP等硬指标,“重物轻人”、“重产值轻环境”,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生态环境、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成为考量发展价值的标准。

材料三:2007年9月16日至22日,同学们还参与了108个城市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体会着城市难得的安静与洁净,同学们决定向社会发一份倡议书,号召大家共同行动,关注绿色交通,共建文明生态。

1. 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和材料一,评析我国私人汽车消费的状况。

2. 结合材料二,评价城市价值标准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结合材料三,请你积极参与,拟定该倡议书的提纲。

答:1. (1)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汽车消费的增长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消费量明显上升。(3)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有些人购车是为了攀比,这种心理是不健康的。我们要做理智的消费者,避免盲从,理性消费。(4) 面对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现状,我们提倡保护环境,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环保型的小排量汽车。

2. (1) 由过去主要看GDP等硬指标、很少关注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到今天以人为本,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 过去评价城市价值的时候,“重物轻人”,忽视了人的发展,到今天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 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公交是城市中占多数的老百姓最普遍使用的交通手段,实行公交优先能最大程度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城市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4)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行公交优先,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真正体现。(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1) 城市环境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2) 目前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3) 营建绿色交通,文明生态的具体措施。

三、 以“民生”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探究思路点拨:民心民意不可违。这是历史的必然。实践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开辟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光明的前景,需要时刻对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予以高度关切。既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效率,又要注意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人民群众才能由衷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治生活》第一到三单元的的核心内容就是阐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的各项制度、法律法规都是为了维护并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的地位和权利。因此,选择关注民生这个热点命题,符合教材的要求,同时在涉及民生的诸多内容中选择人人关心的住房问题,更让学生有认同感。在回答与身边事物贴近的政治探究题时,切忌游离政治常识,把解答写成口语议论文。

例:围绕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房价问题,某中学部分高三学生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对该市的房地产市场进行相关调查并掌握以下材料:

◆ 2007年1~6月,本市普通住宅平均房价上涨5%,许多低收入人群依然租不起房、买不起房。

◆ 近期钢材、水泥等建房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 “炒房”、囤积开发用地行为屡见不鲜。

◆ 在土地审批、税收征管中,少数官员存在腐败行为……

同学们带着收集的探究材料和由此产生的一些困惑采访了该市市长。市长请同学们和广大市民放心,市政府有信心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中共十七大代表、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我国住房问题,需要各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关键要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一方面,要保证有效供给,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只有真正做到从人民的立场出发,才能真正让人民满意。

针对上述材料,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讨:

1. 党和政府为什么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我国解决住房问题的措施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3. 你认为政府怎样才能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

答: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所以,党和政府特别关心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2. (1) 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住房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既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又要重视部分的作用,优化组合,使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达到最佳效果。(2)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解决住房问题关键是利用好各种宏观调控工具,加强调控力度。(3)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状况,提供足够的经济适用房。(4)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让人民满意。

3. (1) 政府切实履行职能,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 坚持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3)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四、 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核心关键词展开探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探究思路点拨:文化生活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部分师生不理解为什么要将文化这部分内容单独设置,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学们身处信息时代,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如何作出选择,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帮助。综合题的设问,往往涉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仔细审题,认真作答。探究题一般都具有开放性,但万变不离其中,始终要以书本知识为依据来组织答案。

例:党的十七大特别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某校高三同学非常关注这一重要论述,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展开探究学习。

1. 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文化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2. 在探究中,同学们了解到,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时期的“发动机”成为人们的共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文化产业成为“发动机”的经济意义。

3. 在探究中,同学们还了解到,目前社会低俗文化泛滥对我们的校园也产生污染,如:在中学生中,星座文化、口袋书、过洋节等流行,以消费欧美、日韩文化产品为时尚,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产品不屑一顾等等。

针对这些不良现象,同学们准备拟定班级公约,倡导大家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请你列出公约的要点(至少三条)。

答:1.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 (1) 生产决定消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的繁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文化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2) 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的收入。(3) 文化贸易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增加外汇收入,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其他言之成理的亦可酌情给分)

3. 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从学会判断,提高眼力,拒绝污染,选择优秀的文化,抵制落后和腐朽文化;要传播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文化消费的科学性等角度作答。

上一篇:为人生算帐的励志文章下一篇:价格谈判的策略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