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2024-05-06

让小班孩子爱画画(通用11篇)

篇1: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毕业数年,一直带的是大班,大班的幼儿不管上什么课兴趣都很高,尤其是美术课,幼儿一画就收不住尾。而到了小班,却发现孩子们不爱画画,甚至有的孩子一参 与绘画活动就哭,为此,我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幼儿对初入园的不适应,家长对涂鸦阶段的不理解这两个原因外,老师抓不住幼儿的兴趣也是造成幼儿不 爱画画的主要原因。

为了消除小班幼儿对画画活动的恐惧感,我们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着手,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幼儿园的备 课不同其他学校,备课不仅要设计好活动方案,还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 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比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们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 草地上打滚、翻跟头,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简洁、明了地 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长的什么样?它是什么颜色 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

高兴”等,以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既“在活动中思维想象”。这一做法既面向了全体,又驿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 出了相应的要求。最后给孩子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给孩子们,让他们贴在草地上,并鼓励他们:“这片草地又多又绿,真好!瞧, 可爱的小兔来做客了!”这些鼓励能使幼儿积极创造、表现,而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的幼儿也会因此增强信心,既“在鼓励中创造表现”。

2、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幼儿喜爱。

第一阶段,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 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们发挥泥 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表现对 称,我们先让幼儿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幼儿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

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幼儿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 再让幼儿绘画。

3、在绘画过程中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绘画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不要因为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交流,课堂气氛要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 有责任心,要不厌其烦的随时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鼓励。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它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及时肯定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每次活动结束时,我们总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我们对作品的色彩不作过多要求,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色彩进行线条画,不作大 块画涂色要求。肯定幼儿的画画成果,使他们觉得自己画的很好,让幼儿产生成功感、自豪感,自信心慢慢地就树立起来了。通过这些,给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绘画 环境,逐步培养幼儿的兴趣,使他们逐渐的想画、爱画。

篇2: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浅谈小班幼儿在绘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内容摘要】

小班幼儿处于涂鸦期,在美术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有时孩子们对画画不能产生兴趣,常常随意的涂画,有的是由于刚入园孩子们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不喜欢画画,有的甚至害怕画画不敢大胆的画等等。对这些情况我总结了原因有:新生入园不适应、产生恐惧心理、幼儿自尊心受挫等,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一些策略: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从身边入手,从基本学起;家长的鼓励,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证明,适合小班年龄特点的对策和方法,是能让孩子们爱上画画的。

绘画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艺术,是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小班幼儿处于涂鸦期,在美术活动中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有的孩子们对绘画不能产生兴趣,常常随意的涂画,有的是由于刚入园孩子们还不能适应幼儿园生活所以不喜欢绘画,有的甚至害怕绘画不敢大胆的画等等。

一、新生入园不适应

小班第一学期,刚入园的孩子还未完全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孩子拒绝参与绘画活动及其他活动;上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是人生中的第一次大变革,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已需要独立的走向集体生活,例如:涛涛小朋友是小班第一个学期刚来的,一次上绘画课,看到要画画,他马上就大哭起来:我不要画,我不要画„„。无论我怎么鼓励,他都无动于衷,只是哭。后来,我手把手的教他,我一停他也就马上不画了,又哭了起来。因此这意味着一天中的大部分活动时间,孩子面对的将不再是家里熟知的一对一式或者几对一式的交往,他们需要的是学习独立做事,和陌生人交往,集中注意听讲,安静的坐一段时间等,这一系列的改变,使一些孩子形成了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带着这样的心理、情绪,他们怎能积极的投入到绘画活动中去呢?

二、产生恐惧心理 小班幼儿属于“涂鸦期”,由于家长不了解涂鸦对孩子发展的意义,不准孩子“乱涂乱画”,或者责怪孩子画得不好,导致孩子对绘画活动失去兴趣;例如:浩浩小朋友,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由于上半年上过托班,所以他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小朋友中有时还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上课的时候也非常积极,经常举手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很丰富,但是一到绘画课,他就没了精神,一次在上绘画课时,刚开始他就跟小朋友讲话,就是不画画,突然他大声嚷着: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不会画。我以为他不会画,于是我就手把手地教他,并告诉他如何涂色。但是让他自己画时,他又停在那边又不动了。有时我就帮助他画一点,等一个活动结束,他还是只有我画的那么一点。所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不一样,特别是父母教育观念的不同对孩子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幼儿自尊心受挫

教师在集体绘画活动中有时会不小心伤害了部分幼儿自尊心,从而使他们讨厌、害怕画画。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没有符合儿童绘画从涂鸦阶段到表现、再现、结果等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规律,强迫孩子跨越应有的发展阶段,如:在小班组织绘画活动时,要求形状和颜色相似,方是方、圆是圆,红色的画红色,绿色的画绿色,孩子达不到要求,久而久之,自然怕画画,不想画画了。

2.教师没有尊重和发现孩子之间绘画基础的个别差异在集体中出现“画得好的爱画——多画——画得更好”和“不会画的怕画——不画——更不会画”的现象。

3.教师忽略了培养情感和兴趣是根本,观察生活乃绘画学习之源泉,一张范画加上简单说说,是不能很好地激发小班幼儿的绘画兴趣的。所以教师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和发现灵光闪现的儿童画,比较以往活动结束部分的评价要更加的全面、准确。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第一,要求老师有责任心、能不厌其烦;第二,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第三,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维——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说话。

小班幼儿不爱画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现象,从我自身的实践出发,浅谈几种策略:

一、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婴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有明显的差别”。教师必须利用实物、语言、图片、影视等多种方式的刺激,激发幼儿感知事物的兴趣,并从对事物形状、色彩等的初步认识,来激发幼儿的审美动机,唤起他们的绘画愿望。

1.例如,结合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纸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所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2.再如:欣赏中、大班幼儿较好的绘画作品,这时,会听到幼儿一声声惊呼:“呀,好漂亮噢!”,还会不停的拍手叫好,继而是七嘴八舌的评价,随之而来的是“我也能画得这么好”的美好憧憬。有些孩子已经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了。

因此第一阶段,可以围绕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幼儿园真好,好吃的水果等),向幼儿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粽子”等,并让幼儿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

第二阶段,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幼儿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幼儿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

第三阶段,运用互相激励法。也就是欣赏同龄幼儿的优秀作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技巧性地出示与创作主题有关的各种美术作品、特别是幼儿自己的作品对幼儿进行感染,引起他们的情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扩大了幼儿的艺术视野,调动起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二、从身边入手,从基本学起。

小班幼儿手指肌肉群的发展,手指的灵活度,也会影响幼儿参与绘画的兴趣,利用手工活动,如泥工、纸工,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指肌肉群,还可以让幼儿在捏泥、撕纸、折纸、剪纸、粘贴中获得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中表现此物体。另外,有些孩子虽然画得不错,但拿蜡笔的方法却不对,所以画得非常的费力,如何正确地握蜡笔,对每位幼儿都很重要。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掌握握笔方法:大拇指在上,食指和中指在下,三指夹笔。大面积涂色时,可以食指在上,大拇指和中指夹笔。

三、家长的鼓励,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

家长一定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画,千万不要以画得像不像去评价,家长的鼓励与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要泛泛地表扬。即使家长看不出孩子画的是什么,也要请孩子讲述自己的画,家长用笔把孩子说的话记下来,把作品贴在墙上。然后再带孩子观察了解想要表现的形象。例如:一次,绘画活动,由于欣欣小朋友平时对画画不是很喜欢,所以我特别在绘画时,一边提醒她要怎么画有时还手把手的教她,还不断地鼓励她,可是,她并没体会到我的用心良苦,并没有画好也没有画完。她的这种行为维持了整整两个月,任凭我怎么说,怎么鼓励,她就是不肯画。于是我决定与她的家庭联系。于是在一个晚上,我打了电话给欣欣的妈妈,向她反映了这个情况。当时她妈妈觉得很奇怪,因为家里没有涂色的工具,所以也没有发现她这个情况,于是我和她妈妈商量,在家里给她准备一盒蜡笔,先找出她不肯绘画的原因。过了几天,她妈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在家里也不肯画画,直到打电话来前,她才和爸爸一起给一个苹果涂了红颜色。她妈妈说她不肯画是不敢,她怕把颜色涂到线的外面。后来她爸爸故意把颜色涂到外面,并告诉她颜色涂到外面是没有关系的。在爸爸妈妈不断地鼓励下,她才愿意画。所以家长的鼓励是非常有用的。

四、在玩中观察,培养幼儿的情感及激发幼儿的兴趣,从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例如:在绘画《彩色笔走走走》中,幼儿学习画曲线和用线任意的涂鸦,对这节活动我进行了改编:“蜡笔宝宝出门去玩了,可是它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又不,请小朋友想办法?”帮蜡笔宝宝回家,由此,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绪,激发兴趣;然后,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象的问题,如:蜡笔宝宝是怎么走路的?接着对那些有一定绘画基础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谁帮它走的最好?”“看谁找的是大路?”绝不强求孩子都来同样的内容,鼓励孩子画得与别人不同。

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和表现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要给孩子充分的创作时间,先画完的孩子可以用水彩笔和蜡笔在另一张白纸上接着画,防止等待。

五、运用各种方式,在绘画过程中进行评价。每一次绘画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平时,我们教师最普遍的就是在评价时,只拿出画的较好的作品进行表扬,这样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让幼儿会出现不爱画画的等现象,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绘画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这种评价方式较之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所以我总结了以下评价的方法:

1.幼儿自评,幼儿把自己的画介绍给大家,并说说自己觉得什么地方画得好,自己很满意。什么地方自己画得不够好,应该再努力。使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提高鉴赏能力,学会分析画面。

2.幼儿互评,把作品展示出来,幼儿自由欣赏。我以开火车的方式让孩子们欣赏到每一位幼儿的作品。并说说你最喜欢谁的画,为什么?看了×××的画,你有什么感觉,哪些地方是你在画的时候没想到的。因为小班幼儿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让幼儿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给每个幼儿一个“自信”。

3.教师综合评,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评价每一幅作品,把构图、用色、创意等方面突出的作品,介绍出来,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幼儿创造积极性。

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必须遵循“让每一个幼儿都觉得自己很能干,自己有长处、有优点、也有不足,并要努力克服不足,让幼儿充满自信。全心身地投入到每一次活动中,并从中感到愉快和满足”。我们还要不停的探索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时的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但是,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美术家、绘画大师,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满足幼儿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濮敏霞.玩中学画——小班幼儿绘画教学策略.2009.3

2、《幼儿园开放性美术活动初探》.中国教育文摘 .2007.4 3.李建丽主编《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出版

篇3: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一、选择歌曲, 快乐参与

1. 适合性

小班的孩子, 在歌唱活动中基本能掌握歌曲, 但对于不理解的字词, 吐字往往不是太清楚, 因此, 我们在选择歌曲时, 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 为孩子选择的歌曲, 其歌词的内容与文字要有趣, 并易于记忆和理解;要富于爱、富于美、富于想象、富于教益, 还要适用于动作表现。其次, 选择的歌曲其曲调一般应具有的特点是:音域较狭窄;节奏较简单;旋律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结构较短小工整;词曲关系较简单。

2. 感染性

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有情趣的艺术活动。通过孩子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 让孩子去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从而获得最大的快乐。但是, 小班孩子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如果教师一旦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没有及时激发起孩子的兴趣, 在歌唱活动中让孩子反复练习演唱, 孩子就会注意力不集中, 感到枯燥乏味, 于是出现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现象。

二、创设情境, 快乐歌唱

1. 创设游戏, 开展演唱

孩子年龄小, 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小班孩子更是如此, 一个故事、一段表演、一个游戏往往能让他们身临其境, 共同欢喜和悲伤。在歌唱活动中, 我将歌曲主要内容编成小故事或简短的儿歌讲给孩子听, 让他们从小故事或儿歌中理解歌唱活动的内容。这样, 他们就能够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 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2. 多种形式, 掌握技能

快乐的孩子爱唱歌。在孩子快乐歌唱的同时, 我们应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发展孩子的歌唱能力。包括帮助孩子体验美好自然的声音;帮助孩子获得咬字、吐字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初步感受歌曲节奏特点, 初步体验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等等。

我们可以在活动中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 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学习。培养孩子倾听是让孩子们发出好听声音的一种方法。孩子学唱时, 我先给孩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听一听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 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情感表达, 并尝试表现。同时也可以通过玩节奏游戏, 来培养孩子们的节奏感。

三、提供空间, 快乐创新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所以, 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独立地思考, 大胆地创新, 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 都留有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 例如, 改编歌词, 根据歌曲创编动作, 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发展。

1. 动作创编

边唱、边跳是孩子的特点, 他们不但用歌声来表达感情, 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如果歌词是很具体的, 并易于用动作表现, 就让孩子根据已有经验做出一些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例如, 歌曲《小鸭小鸡》, 孩子们用动作将小鸡小鸭可爱的形象表现出来, 充满童趣, 充满创意。

2. 歌词改编

让孩子给熟悉的歌曲改编部分歌词, 提高孩子唱歌的兴趣, 这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例如, 《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 在学会演唱歌曲的基础上, 我请孩子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是怎么叫的?孩子们兴致很高, 将自己知道的小动物都创编到歌曲中。孩子们在自己创编的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快乐, 同时也对此类活动乐此不疲。

童年是美好的, 属于孩子的歌是令人陶醉的。快乐的孩子爱唱歌, 爱唱歌的孩子很快乐!愿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能快乐歌唱。

注:此文系张家港市“十二五”立项规划课题《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成果。

摘要:唱歌是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 每个孩子都喜欢唱歌, 尤其是快乐的孩子更爱唱歌。针对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我觉得开展歌唱活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歌曲, 让孩子快乐参与;创设愉悦的情境, 让孩子快乐歌唱;提供足够的空间, 让孩子快乐创新。

篇4:让孩子爱上画画

这虽然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个案,但从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让孩子爱上画画的方法。

一、正确的儿童观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教育实践指明方向。雪儿妈妈的做法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发,让我们反思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孩子。是俯视他,把他看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人儿;还是仰视他,把他当小皇帝一样唯命是从;亦或是像雪儿妈妈一样用平视的目光去看待孩子,讲究“民主平等”,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交流并给出建议,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相信孩子的能力,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是建立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的。因此,这里所说的正确的儿童观即是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

二、掌握学龄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美术教育才具有实效性。从雪儿的案例中可以看到,美术教育不需要过早给孩子技能训练,首先应该保护的是孩子对美术的情感和热情。日本著名儿童教育专家、画家鸟居昭美讲到:教孩子绘画的最好时期是6岁以后,在此之前,切勿给孩子教授任何形状、画法、涂颜色等,因为这些都不是孩子的画,教孩子画这些,孩子就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画了。同时,过早地教孩子画形象也会阻碍孩子按照自己的感觉和意愿自由表达的快乐以及由绘画而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孩子的绘画作品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等孩子过了六至九岁,系统性地教授绘画知识和技能才开始变得有意义。幼儿喜欢跟种类不一、颜色各异的材料和环境打交道,喜欢创作和他生活经验有关的画。

三、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发现美术学习对孩子的意义。我们常常思考美术学习究竟对孩子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不免有些抽象。在雪儿的案例中,我们看到雪儿很喜欢上画画课,是因为可以“玩儿”,她可以做各类天马行空的手工,她可以跟妈妈分享她做出的好看的东西,这一切令她感到开心和满足。雪儿妈妈也通过生活中的细节看到女儿的进步,比如能静下心来坐得住,注意力更集中;对色彩有了新的领悟,色彩搭配能力提高;到大自然中有无限的感受要抒发,思维活跃。很多家长说看不到孩子立竿见影的进步,这不就是进步吗?对生活的热情不是比单单画出一幅“像样”的美术作品好太多太多吗?这一点一滴都是美术学习对孩子成长具体而又实在的意义。

四、“孩子是画他所知道的,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这是阿恩海姆说的话。“要传达思想、意见或观念,语言是最好的手段,而要传达感情,绘画、色彩和线条是最好的手段。”英国美术评论家哈巴特·李德如是说。相信雪儿一定是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在一张仅有飞机的白纸基础上加上蓝天白云、鲜花小草,以及小雨点。一张再普通不过的飞机模型在她的创作下变得有意义—即将到达目的地的兴奋快乐之情。别惦记着让孩子关在屋子里学习美术技能技巧了,不如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要经历了真实快乐的体验后,孩子才能有画画的愿望,才能画出充满真情实感的画来。孩子没有发现美的经历和体验,却要发现美的内涵,只能靠悟性和运气了。若想孩子画出生气勃勃、充满真实情感的画,就应当先保证孩子能有这样的生活。

篇5: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1、学习撕纸技能,巩固对蛋的认识。

2、练习使用粘贴材料,掌握粘贴技能。

3、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

活动准备:

有齿孔的彩纸、胶水、画纸及彩笔、图片一张。

活动过程:

1、看图找蛋宝宝。

今天杨老师请来了一个蛋宝宝,请小朋友猜猜它躲在哪里了?

(躲在气球里、小鸡的身体里、太阳里)

它还会躲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

2、幼儿探索撕纸。

这里还有个蛋宝宝,它躲在哪里呢?

(躲在纸里)

可怎样才能让它出来呢?

(用手撕下来)请个别幼儿示范

教师小结:先折一下,再沿针孔撕。

3、幼儿操作。

(1)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先摆一摆再粘贴。

(2)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创造性粘贴出和老师、小朋友不同的作品,并添画相关情节,使画面更有内容。

4、展览讲评。

篇6:为什么要让孩子画画?

许多家长以为让孩子背唐诗、认字母、学儿歌就是学前最佳的智力开发,真的如此吗?背诵只是在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孩子就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你确定孩子理解那些“唐诗”吗?

那咱们来看看,画画能带给孩子什么?

1、记忆力的进步

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假如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的审美观点,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由于“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明孩子的著作是没有意义的,只是在咱们成人眼里缺少对孩子著作的理解成分。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假如咱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

孩子们将自己在感受大自然时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翻找出来,然后以“稚嫩”“天真”的方法抽象地表达出来。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们在5岁曾经的创作性是最高的,几乎能等同于绘画大师。他们的绘画的内容并不是虚无的,是对现实的一种记忆恢复,只是体现方法不是咱们成人习惯用的接受方法而已。

2、观察能力的进步

当您的孩子乐滋滋地指着自己画中的“小古怪”说这是超级……,那是无敌……时,不要用满带怀疑、不信任的眼神冲击他。虽然画面有些混乱、形状有些离谱,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些日常日子中咱们因常见而嗤之以鼻的事与物,是以怎样的角色或形态出现在他感知的国际里呢?

其实这就是孩子观察能力的体现,不受固定格局限制的他们能注意许多大人已经无法注意到的细节,他们的内心国际有时分比大人的还敏感细腻。

3、想象能力的进步

为何咱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

由于咱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则、实在的东西,而孩子的国际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一起,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志愿随意涂改色彩,赤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国际,由于在他们眼里,国际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4、心情的及时宣泄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取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取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何许多心理学家有时分治疗患者的时分要先让患者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心情、心理疾病根源。

孩子有着天性的童趣和强烈的体现欲,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在他们还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国际时分,通过手脑联系的方法――绘画便产生了。也就是说,其实每一幅画都是孩子实在内心思维的写照,是孩子心情的外在体现。告诉您一个小秘密:假如孩子的涂鸦中线条生硬、混杂、堆叠,色彩暗淡,这些说明此刻他或许正有不良心情。相反,假如孩子的涂鸦线条柔和、丰富,色彩明快,则表明孩子的心情是健康的,心情也不错。

5、绘画使摆布大脑一起“开工”

在日常日子中,动手能力首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

在绘画的时分,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

所以说,绘画可以一起活动摆布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进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摆布大脑一起“开工”。

6、绘画进程锻炼孩子的种种能力

从简单涂鸦开端,孩子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端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色彩,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

从大量的儿童绘画著作和儿童绘画进程中咱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孩子观察力,培养孩子想象力的进程。它是由微妙精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构成的。这些能力可是补品不能轻易办到的啊!

7、绘画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形式

篇7:爱挑食的孩子小班教育随笔

饭盛好了,孩子们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老师,杨东润不吃冬瓜,他说冬瓜不好吃。”

“是吗,怎么能这样呢?”我走到杨东润身边,问道:“你为什么不吃冬瓜呢?冬瓜的营养很多,又好吃,又美容。”

“老师,冬瓜不好吃,妈妈在家做的我也不吃。”

“你妈妈做的不如幼儿园里做得好吃,不信你尝一口。”我舀了一勺放到他嘴边,可是他就是不张口。

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挑食的坏习惯吧。我随手拿起电话和他妈妈进行了沟通,通过沟通,我了解了杨东润出现挑食的现象主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妈妈过分溺爱他,任由他任性,不喜欢吃的食物就不给他吃。平时又爱吃零食,最终影响了正餐,而导致挑食。

篇8: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我们的家庭非常和睦、孩子从小受到尊老爱幼和熏陶, 耳濡目染中儿子学会照着大人的样子做事,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在他5岁时, 我身体不好, 他会一手拿杯子, 一手拿药片, 对我说:“妈妈乖来吃药、吃了就会好的”等他稍为大些, 家中来了客人他会把一些好吃的, 好玩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招待客人, 还帮我端茶、端菜、后来进入小学后, 我就培养他做一些简单家务事, 他学会了自己烧早饭, 每天早上, 他先起来磨豆浆, 收拾好后叫我起来吃, 他爸爸说我懒, 儿子说:“爸爸你不要说妈妈了, 妈妈也很辛苦的, 让他多睡一会儿。”我听了这话, 心里真的很开心。现在我们俩的位置好像换过来了, 去吃肯德鸡, 我只要说我喜欢吃的东西, 一切都由儿子去办理, 我倒像个小孩子似的坐在位置上等着就行了。外出旅游、儿子拎着一个大包在前面, 还招呼我妈妈你小心点。听到我们家长或是周围的成年人夸他是小小男子汉时, 明显能看出他的认真、得意和自豪, 更是干劲儿十足。家中生活上还有很多很多, 一切都是这样, 我这个做妈的真的很轻松。

我是一个母亲, 也十分爱孩子, 但要孩子来关心你, 你真的感到很幸福的, 如果你只知道把一切爱都奉献给你的孩子, 把你的孩子培育成了“毒苗苗”, 只知道自己方便而不懂与人为善, 那孩子们怎样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愿以及为此付出的辛苦呢?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长大了才能用心回报父母养育的深恩, 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我也是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 在幼儿园里, 时常会发现这样的孩子, 要么一开始就不愿上幼儿园来, 要么是中途不知发生了什么突然闹着不来了。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 作为老师, 要善于观察、机智地妥善处理。把“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是不爱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作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分析原因, 有针对性地引导教育。

一天早上晨晨来得很晚, 等到小朋友们都快做完早操了, 他才在奶奶的催促下心不甘情不愿的走进教室。刚把书包放好, 晨晨就一阵风似的冲出教室, 死死拉住正准备离去的奶奶说:“奶奶, 你跟老师说!快说呀!”奶奶很无奈的对我说:“丁老师, 晨晨要是想上厕所, 你就让他去啊”我听了一愣, 心想我没有不让他去呀!连忙说:“不用担心, 他想上的时候我们都让他去的。是不是, 晨晨?快进去做操吧。”晨晨听我这样说, 只好低着头走进教室。但是还没走到座位上就又转身冲出教室, 拉住奶奶, 红着眼睛说:“奶奶你中午来接我, 吃完饭就接!”奶奶连忙摇头:“不行, 你要在幼儿园睡午觉, 下午还要上课呢。”晨晨一听奶奶不答应, 立即跺脚哭喊道:“不行, 你中午一定要来接我, 一定要来接我!要不我就再不来了!”奶奶又生气又无奈的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 幼儿园咋能不上呢?快听话进去!”晨晨不听, 还是死死拉住奶奶。

我看不干预不行了, 就走过去说:“奶奶你先回去, 我来跟晨晨说。”然后严肃的对晨晨说:“晨晨要听话, 快进来!”晨晨看看我严肃的眼神, 终于放开奶奶的手, 慢慢的走回教室。

待全班幼儿做完早操, 我将晨晨叫到一旁耐心地给他讲道理, 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这样才能变得更聪明, 老师以前跟晨晨说话少了, 以后要多跟晨晨玩……, 听了我的话, 他点点头, 脸色舒缓了许多。

在教学活动中, 我尽量多让他多参与活动, 多回答问题, 提起他的学习兴趣;在自由活动时, 我主动与他聊天, 耐心倾听他说话, 我还鼓励他与同伴一起玩耍, 体验在家里体验不到的同伴交往的乐趣;当他要上厕所时, 我干脆利落地地点头同意。总之, 尽量让他体会老师的关爱, 让他知道老师很关心他、尊重他, 其他的幼儿也愿意接纳他。

很快, 晨晨的心情变好了许多, 性格一天天开朗起来, 家长反映“变化真大, 到时候主动提出要上幼儿园了”。

事后我在想, 晨晨虽然性格有些内向, 但若没有特殊情况, 突然不想来上幼儿园, 十之八九是这里没有值得他喜爱的地方甚至是有让排斥和恐惧的地方了。经了解我找到了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孩子和家长的原因, 近段时间晨晨的身体不适, 情绪变得不稳。加之性格内向, 家人过分的保护和帮助更使他不愿独立面对困难。另一方面就是老师我的原因了。首先, 我没有对他学习生活中的细微反常表现引起足够的重视, 没有及时使他产生对老师和同伴的依恋, 在他刚开始出现上厕所频繁现象时, 我甚至武断地认为他是想以上厕所为名, 逃避各种学习活动和午睡, 不但没有给予特别的关爱, 还对他进行了呵斥。我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使晨晨和我之间用半个学期建立起来的安全型依恋关系归于瓦解。这就使晨晨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 产生了害怕老师、排拒老师、不愿上幼儿园的情绪。

原来, 幼儿的反常表现都是事出有因的。这件事警醒我要善于观察孩子们的心理活动, 对其异常表现寻根究底, 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

身为父母师长, 关心爱护孩子是自然天性, 责任所系, 也让孩子学会爱集体爱身边的人吧, 让这份爱也成为理所当然、义不容辞。因为, 一个人只有会爱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人, 将来才会更好地爱别人、爱生活、爱这个世界!

摘要:现在的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公主”或“小皇帝”, 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 家人的关心爱护无微不至。有的家庭对孩子骄纵溺爱,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加之望子成龙心切, 只要孩子肯学习, 父母当牛做马也心甘情愿;有的老师简单顺应这种家长的心态, 对孩子的管育缺乏观察和思考, 加之存有偏见, 只爱让人省事省心的孩子。高尔基说过“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 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 这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 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识。”父母和老师在爱孩子的同时, 是不是能扪心自问, 您具备一个称职的父母师长所具有的才能和知识吗?您这样关爱他们, 是否忽视了也让孩子们学会关爱别人?

篇9:让孩子自由地画画

关键词:自由;认知力;想象力;创造力

毕加索说,世界上只有一种人真正能画画,那就是孩子!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您是否能真正读懂孩子的画?他画的是什么呢?时稀时密,若隐若现,洒落在背景上的点点白色……小时候,仰躺在婴儿车里的宝宝,在大树下乘凉,看到穿过婆娑树叶间洒下的点点光辉——这就是他眼中的太阳。

孩子用画来讲故事,孩子用画来记录他们的成长,像不像并不重要,换个角度、耐心等待、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每个小小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大秘密。原来,2~12岁的孩子,他们的画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听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最为丰富的时期,孩子的画是靠想象来画的,而不是临摹形象。

在孩子玩耍时,父母亲往往会在一旁助阵,其中不乏鼓励赞美和诱导之词,这种鼓励式的教育一直被视为教子良方。然而,现在有一项研究显示,父母的干预不论方法如何,可能都是不明智之举,会抑制孩子的创造力。美国心理研究协会(APS)新近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孩子们玩耍时如果父母不在旁边,会更有创造力。父母善意的参与和鼓励,以往一直被认为具有积极意义,而现在的研究却声称,此类的参与可能具有负面的抑制作用,因为这样的参与会使孩子的娱乐变成一种有指导的活动,让孩子感到压力而急于求成。正确的做法应是父母让孩子自由发挥,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与创造力,给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

虽然父母的鼓励和帮助对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侯这种参与却适得其反,产生揠苗助长的负作用。因为许多孩子玩耍时并不愿意有别人评判,也不愿意别人帮忙。

研究人员曾录了部分孩子及其父母一道玩耍的情形,并对他们的创造力进行分析。父母和孩子间的交流被研究人员做了实录,包括他们的语言语调、家长意见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家长参与程度的多少等。研究人员本指望家长参与度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好的表现,结果却是事与愿违。孩子们与生俱来即有想象力,他们能拼出各种的图形,如宝剑、皇冠、游泳池等一系列创造性的图案。原来期望那些懂得教子之道的父母,能使他们的孩子发挥更好的创造力,结果却得到反效果。所有参与实验的家长都努力扮演成功的家长,竭力给自己孩子各种帮助。然而,家长与孩子谈的愈多,孩子的表现就愈差。

孩子画画也是玩耍的一部分,一定不要教孩子怎样画画,他们是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诉自己的感受和发现。画画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程度并行发展的。孩子画出的东西都是他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鼻子、舌头、身体感受到的,并在当时一种特定的环境下,重新打散组合再现的,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故事。

“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他们经由你出生,却非因你而来,虽然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去到的明天。”这是纪伯伦的一首育儿诗,非常深刻的揭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特点,也体现了孩子绘画时家长应该拥有的心态。儿童美术教育应根据年龄特点,让孩子自由的去发挥,还孩子一个想象的天空。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什么”也不会画,这里所说的“什么”指的就是大人认为的形象。这样就对了!一岁左右的孩子,不是有了要去绘画的意图、打算才去画画的。他们的这种绘画,不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是手运动的结果。他会因为铅笔能在纸上留下痕迹而感到兴奋,还会尝试在墙壁、桌子上等等地方“涂鸦”……而实际上,这种兴趣会成为孩子热爱绘画的原动力。从此,孩子找到了一种与说话同样重要的表达方式。他可以用涂鸦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自己的童话故事,同时发展了认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大小肌肉群的协调能力,并对孩子的情绪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孩子画画是不可以教的,一旦教给孩子这种先入为主的形象,消極性是非常明显的。第一,养成临摹不去思考的习惯。第二,阻碍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自我表现力的发展。第三,容易产生依赖性,缺乏自信。第四,限制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我们应该给孩子准备一些绘画或用于创造的材料,在家中开辟一面墙专门悬挂孩子的作品,或开辟一个角落供孩子潜心创作。在孩子作画时可以放些轻音乐,有益于孩子发挥想象力。挑选孩子的作品进行收藏,标上日期、题目,以及孩子特有的解释。

如何理解孩子的画?孩子的画是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无论是谁都拥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不同年龄的孩子具备与年龄相应能力的时候,绘画的能力也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所以,对成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是欣喜地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孩子创造绘画活动的环境与氛围。

参考文献:

[1]林箐箐.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10.

[2][日]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于群,译,2010-11.

篇10:让小班孩子爱画画

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倒影,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的所作所为。我和墨爸都是极爱看书的人,每天晚上,一家三口便在床上坐成一排,各自端着自己喜爱的书,进行睡前阅读。墨爸喜欢看财经创业方面的书,我喜欢看一些文史方面的书,墨墨便自行看一些简单的图画书,或自行看一些以前我讲过N遍的书。如果一对不爱看书的父母,是很难让你的孩子也爱上看书的。

也许有些父母亲会说,我真的不喜欢看书啊,一粘书本我就想睡觉。当你还没有孩子之前,你可以这么说,也可以这么做,但是,当你成位了一位孩子的父母,你就不能再让自己率性而为了,你要克制自己的不喜欢!为了孩子,你必须去尝试着去做一些改变。有时候,哪怕你只是在孩子面前做做样子,对你孩子的成长,也是好的。

其次,注意给孩子讲书时的技巧。不同人物的对话,一定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讲读。比如说,坏人说话的声音你要讲得又粗又大又凶的,白雪公主的说话你讲得既甜美又温柔;大灰狼的声音是邪恶的,小白兔的声音是柔弱的……当你用不同声音为你的孩子讲述故事时,孩子们总是会引起极大的注意和兴趣的。他(她)仿佛被你带入一个音像画面十分丰富的世界中。 在讲故事前或讲故事中,学会巧妙的为孩子设下一些悬念,让你的孩子有进一步想了解故事情节的欲望。记得我给墨墨讲《二桃杀三士》时,起初墨墨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些历史故事,孩子并不十分“感冒”的。但是,当我在给他讲故事前,提了一个问题后,他便表现出异常的兴趣了。我是如此问的,“墨墨,你觉得桃子可以杀人吗?”墨墨不屑一顾地说:“哈哈,妈妈好笨,桃子又不是刀,怎么杀人啊?”我知道孩子已经进入了我预设的圈子,所以,我接着又问,“可是,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位高手,他却利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恶霸,你觉得他厉不厉害?”“是真得吗?”“你想知道吗?”“想啊,妈妈!”“如果你想知道,妈妈今天就给你讲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吧!”“妈妈,那你就赶快给我讲这个故事吧!!!”趁着儿子浓厚的兴趣,我马上绘声绘色地给他讲起了晏子的“二桃杀三士”!讲完故事后,记得给孩子进行总结,或留一些问题给他思考。如果他不愿意回答你的提问,你也不要勉强。这样子,有助于提高孩子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分析力和总结力。这一点,非常有必要!

篇11: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同样一个人关爱别人、关心他人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感受到无穷的快乐。然而现在的孩子却是一家一户一根“独苗”,孩子成了家长的掌上明珠,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知道接受爱,却不知道爱别人。的确,“缺乏爱心”是许多独生子女的通病。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缺乏爱心呢?独生子女的现状,造成了绝大多数家庭把几乎所有的爱和关注给予了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有父母、爷爷 奶奶 、外公外婆围着他转。家里吃的、穿的、用的总是他优先,时时、事事总是让着他,他的吃喝拉撒睡受到尽善尽美的关怀,他所需要的一切都被大人包办代替,并且认为他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父母亲无原则的爱,客观上造就了孩子的自私的习惯,把“人人爱我、人人为我”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知道自己还需要去爱别人、关心别人,更无法体会到爱别人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有一颗爱心,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健康地成长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去培养。

一、从小教育培养,家长成为榜样。

幼儿的心灵与思维就象一张白纸,有待于您去描绘。在孩子刚学会说话时,就应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如:在分吃水果时,大家一起吃,边分边念儿歌:“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奶奶不在留一个。”让孩子边念儿歌边分水果,使他们慢慢地养成了好习惯,如果吃水果的时候,孩子就会说:“爸爸不在留一个。”这样,反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育,这样效果很显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培养孩子爱心的机会,千万不要错失良机。比如:孩子让大人玩他的玩具,吃他一口他的东西,如果大人欣然接受并表扬了他,孩子会很高兴的。这种表扬、赞美,是对孩子“爱心”的强化,使孩子从小慢慢养成好习惯,能够和他人分享。把分享看做是自己的事情,孩子将会终生受益。另外言传身教尤为重要,父母在孩子面前时,要孝敬老人,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示范。就象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告:妈妈,您洗脚。用真情、亲请去感染孩子,使孩子养成关心和爱护他人的好习惯。

二、给予爱的机会,延续爱的童心。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被各种各样的爱包围了,孩子没有爱大人的机会,反而被大人爱得“死去活来”, 我们许多的父母,把孩子爱的机会垄断了。如:爸爸下班回来了。孩子马上倒上一杯茶,递到爸爸面前:“爸爸,请喝茶!”爸爸亲切地说:“好孩子,写作业去!不用你给我倒茶,你幸福爸爸就高兴。”孩子处于萌芽状态对别人爱的意识被爸爸的一句不用挡了回去。因此孩子变的`爱不爱别人无所谓,不再关心别人,也不懂得爱别人了。所以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可怜一点,多给孩子一次对他人施舍爱的机会。

三、肯定爱心结果,保持爱心行为。

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对人友善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其感受行为的积极结果。有一些孩子很有爱心,对人很友善,心中有他人,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有好玩的先让给别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了总能主动地去关心. .....,可是每一次的友善和关心,得到的却是消极的结果,如:自己总也玩不上喜欢的玩具等。时间久了,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会有一种“好心没好报”或“吃亏”、“窝囊”的感觉,以后就不再愿意这样做了。这时,需要成人,包括家长和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肯定孩子的友善、关爱等行为,并在同伴面前给予及时的表扬,让孩子知道这样做父母、老师、同伴都很喜欢,使其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孩子体验到积极的行为结果,其良好的行为才可能得以保持。

四、抓住教育良机,培养爱心习惯。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平时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与把握教育良机,随时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四岁左右的孩子,看见身边一位小朋友摔倒了。趴在地上,他往往会觉的很好玩,赶快跑过去趴在摔倒小朋友的身上。幼儿园里,常常会遇到好几个孩子趴成一堆的情景。这时,就需要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将孩子自发的行为变为帮助别人的行为。见到别人摔倒了,要去把他扶起来,帮他拍拍身上的土。使幼儿学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样及时进行教育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上一篇:学校劳务优秀合同下一篇:安检人员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