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2024-05-10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精选13篇)

篇1: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分享了《观潮》教学案例,一起1来看看吧1

[情景说明]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地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们交流是本课的重难点。

本文作为一篇写景的文章,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感情。一线的课堂也不可能篇篇课文有课件、录音的准备,仅凭着两幅挂图以及课本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可是在两个班同样的教案同样的教师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反思,通过检讨,我们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学状态所造成的教学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释题导入。

二、自由读课文。

三、课文中描写的主要是钱塘江潮来的情景,你最喜欢潮来前、潮来时还是潮来后?

四、学习新课文。

1、你最喜欢课文哪部分描写的潮?为什么喜欢?

2、按学生的汇报顺序,可以先**来前的部分,也可以先**来时的部分,或是潮过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点:

A、潮来前:潮的位置,观潮的人多吗?他们有什么反应?

B、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中适当批注。请生说说大潮来时的声音和形态。注重朗读语句训练。

C、潮过后:江面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五、小结。

(课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讲着,教案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要说孩子们都不愿意读,有几个读的也读不出潮来的气势。)

师: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们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生1: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起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喜欢从远处看潮的情景,是吗?

生1:是的。

师:还有没有同学喜欢其他的?

生2:我喜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为什么喜欢呢?

生2:这一段写得非常美。

生3:这段写潮来的样子写得很有气势。

师:从哪里看出潮很有气势?

生1: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生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两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两丈就是6米多。

师:那有将近三层楼高呢!

生齐:哦!

师: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见?那谁来把潮来的气势读出来呢?

生4: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刚才那位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5:不好!他没有感情!

师:那谁来读?

生6:我来读。午后一点左右……

师:这位同学读出气势来了吗?

大家默然。

师:还有同学愿意试下吗?

(孩子们很安静,但是也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漠然,很显然,他们没有进入到课文里面去,问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场。)

(我想问题是不是出在老师本身自己的状态上,所以在另一个班重讲时,决定在细节部分稍作改动,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

师(亲切地):大家最喜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潮?

孩子们叽叽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欢3、4自然段。

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呢?

生1:这部分写的潮特别有气势!

生2:这部分写的潮特别具体、生动、形象。

生3:这部分的语言也很优美!

……

(孩子们找出了许多乱七八糟的理由!)

师(高兴地):既然大家这么喜欢这两个自然段,咱们就先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吧。

(孩子们一听,眼睛都亮了,他们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尊重。)

师(微笑着):那现在大家就自读3、4段,你觉得哪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就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好吗?

(学生们立即进入状态,放声朗读,个个读得主动、投入。他们都铆足了劲准备展示自己的风采呢。)

(开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他读得很努力,但气势还不够。我不动声色,没有直接点评他朗读的优劣,而是引领学生都来用手做做翻滚的动作,边做还边配上音——“呜——哗——!呜——哗——!”)

篇2: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观潮》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提供了《观潮》导学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学习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记住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知道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 )艨艟数百( )如履平地( )罗绮( )僦赁看幕( ) 万仞( )

2、《观潮》选自《 》,作者 , 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二、理解探究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5、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三、合作释疑

6、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7、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四、课内精读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8、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9、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10、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11、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12、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 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3、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 、、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4、概括两段内容。

15、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6、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五、拓展迁移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要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然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屹立( ) 大堤( ) 踮着脚( )

18、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

19、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答案:

一、

1、雷霆(tíng )艨艟数百(méng chōng )如履平地(lǚ )罗绮( qǐ )僦赁看幕(jiù lìn ) 万仞(rèn )

2、《武林旧事》周密 宋

二、

3、(1)既望:农历十六。(2)方:当……时。(3)倏而:突然;略:一点点。 (4) 逝:去,往 (5)文:画着文采。 (6)溯迎:逆流迎着潮水;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4、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景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三、6、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7、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四、

(一)8、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 最后一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9、形、色、声、势、

10、比喻: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

11、水军演习船只众多,阵势变化多样,水兵技艺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撤退迅速。12、烟消波静 动静相衬 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二)

13、勇猛 矫健 灵活 旗尾略不沾湿。

14、①段写吴地健儿精湛的水上表演。②段写观潮的热闹场面。

15、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16、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

五、

17、yì dī diǎn

18、时间推移 听觉 视觉 声音

19、C

附录;《观潮》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分段赏析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篇3: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实录】

(正在学习“潮水汹涌而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读得干巴巴的, 没什么感觉)

师: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该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面对读得好的同学)

生:读得很有感情, 我们听着就好像自己站在钱塘江边亲眼看到了潮水由远而近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眼睛看着读得好的同学)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课文里, 我读着, 心里想象着潮水翻滚着飞奔而来的样子, 可能心进去了, 也就读得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 让我们大家也学习带着想象再去读读这段吧。

(学生十分投入地朗读)

师: (观察, 指一名女生读) 你来读。 (该女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 读得很流利, 读的就像课文里写的一样。

师:看来, 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赏析】

在此教学片段中, 马老师在朗读上有三点处理得很是特别, 从而使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亮点一:宽容之心。

学生站起来朗读, 读砸了, 读错了, 不仅不会受到批评, 还能得到老师别样的鼓励与奖励:“你是第一个读, 基本能正确地读下来, 很勇敢。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这样, 通过另一位同学的引领以及同学们对读得好的评价, 没读好的同学已从他人那儿学会了怎样把文章读得更好。马老师这种不露痕迹的指导, 没有批评, 没的打击, 心胸是如此坦荡:能容人之短, 用人之长, 以情待人, 助人成功。这, 如同温暖的春风轻轻拂过每个人的心田, 让学生收获着知识, 收获着快乐!

亮点二:有效评价。

马老师不光对学生有宽容之心, 给学生以期待, 还在教学中巧妙地将评价的机会让给学生:“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 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通过这样的引导朗读评价, 不仅形成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氛围, 同时还把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评价反映出来了。这不仅可以使被评价的学生有所收获, 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启发, 知道自己该怎么读。这很自然地形成了有效而有意义的评价。

亮点三:润物无声。

同样, 还是马老师不露痕迹的引导:“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样引导学生评、议, 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感悟、体会, 从而悟出读书的方法———把心放进课文中去读, 从字里行间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 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这一方法, 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没有一丝的灌输, 没有填鸭式的说教, 也没有兜圈子似的套路, 整个对方法的感悟过程是那么“润物无声”, 如春雨, 在不经意间悄然落下。

马老师这种读的训练, 把朗读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观潮》中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 能闻其声、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里。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 又帮助学生领会了作者的语言表达。

篇4: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关键词: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观潮

一.语文素养与培育

随着当代教育对核心素养议题的关注,我国也初步形成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素,并已正式向社会征询意见,意见较集中地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作为语文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教育,怎样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键在实践。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让学生用鉴赏的视角体会作者丰富多彩而形象的语言,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以《观潮》为例,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能力;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参与,提高思维水平;通过语言的欣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获得美的享受。上述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把被动获得转变为通过实践自己去获取认识。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实践机会和设计实践内容,是课堂教学中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种认识指导下设计《观潮》的教学,希望形成以注重学生语言实践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教学设计。

《观潮》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篇课文,作者对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奇观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文字不多,却将潮前、潮来和潮退的整个过程清晰列出,观察点由远及近,给予了学生声音、色彩、形状等全方面的视听享受。课文内容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观潮》的教学设计为三部分,一是课前学习设计,二是课中任务设计,三是课后练习设计。每部分设计都将语文素养培养的实践意念贯彻到底,希望让学生参与此课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素养的发展。

1.课前学习设计

(1)读《观潮》课文2遍,思考课后题。

(2)读“资料袋”内容2遍,了解钱塘江秋潮成因,可查阅更多相关资料阅读。

(3)读下面词语和句子2遍,通过查字典或问家长,弄懂词句的意思。

词语:观潮 名称 食盐(盐官镇) 笼罩 灰蒙蒙 薄雾 昂首东望 沸腾 横贯江面 依旧 恢复

句子: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4)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5)霎时,潮头奔腾而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语文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在预习作业中首先解决词句的读音和读通读顺课文。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为开展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基础。除此以外,阅读资料袋不仅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更为下面的课堂语文学习实践做好准备。

2.课中任务设计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进行语文学习实践的重要形式,为达成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实践的任务。

任务一:比较《观潮》课文内容与“资料袋”的介绍有何不同。

操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关于“资料袋”内容的理解,以及收获到的其他信息,对照《观潮》课文内容,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没有开始就讲课文,而是以任务形式比较“资料袋”与《观潮》两篇文章的不同,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两篇同是写钱塘江大潮的文章上,比较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任务,学生首先需要积极的阅读实践,把握两篇文章的内容;其次学生必须反复阅读,积极思考比较,才能发现不同点。其三是任务最终会引领学生发现两文的内容及语言表达的不同。无论找出怎样的不同点,都是他们自己实践所得,也是最宝贵的。

任务二:在多媒体课件上呈现顺序被打乱的句子,让学生还原顺序,并说明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

操作:(1)体会顺序:学生根据课文中“午后一点左右”、“再近些”和“浪潮越来越近”等时间特征的词语还原句子顺序。(2)理出顺序:师生共同总结出课文描写潮水顺序的两个特点:时间顺序和潮水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三个阶段的场景。

设计意图:有顺序地介绍景物是学生学习课文后需要收获的认知。我希望这个认知是在学生阅读实践中自己收获,而不是老师去传授。打乱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根据课文阅读理解去感受体会作者描写大潮的顺序。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收获认知。

任务三:在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优美?请说明理由。比较三个阶段的描写,哪个阶段写得最具体,请说明理由。

操作:(1)感知美句:学生选出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和词语,在小组讨论中向组员表达出自己选择这个句子的理由。(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推选一个组员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这组选择的句子(不能重复别人说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理由:“人山人海”一词写出了看潮的人很多,“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写出了人们在江潮没来之前急切的心情,特别是“盼着”二字。

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由:从声音的角度说明了浪潮马上就要来了,“水天相接”说明了气势很大,“沸腾”一词说明人的声音像煮沸的开水,十分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由:两个比喻句,将浪潮比喻成战马,将声音比喻成山崩地裂,十分震撼,“浩浩荡荡”说明潮水来势十分汹涌,“颤动”一词也十分形象写出震动的感觉。从声音、颜色和形状三个方面描述了大潮的奇特美景。而且潮来时这一阶段是写得最具体的,因为这一阶段的景色最为壮观。

句子: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理由:“漫天卷地”和“风号浪吼”从场面和声音两个角度描述了退潮前的情境,两个词非常生动。

(3)全班朗读:全班朗读同学提出的句子,感受当时的壮观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找优美句子的任务,不仅让学生自主欣赏文句,还通过说理由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表达和全班汇报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训练学生学习捕捉别人话语的主要信息,听懂别人的语言,并能进行补充。全班朗读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升华学生对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任务三:教师展示几张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从文中找与图对应的句子,并抄写。

操作:(1)图文对照:学生完成图文对应任务。(2)抄写句子。

设计意图:图文互补,能够让学生达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统一,从而对大潮有更全面的体会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图片呈现,可以比较不同时刻潮水的动态和静态,让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在积累语句的时候,脑中有画面感,促进语言感受,提升审美水平

3.课后练习设计

教师展示一组课文未描述的大潮冲击堤岸时壮观景象的图片,要求学生进一步搜寻钱塘江大潮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学习运用课文优美句子的描写,介绍自己了解的钱塘江大潮。

设计意图:课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化修养,去感受课文所无法带来的视觉震撼,并能够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让学生跳出课本,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实践反思

《观潮》的教学,以任务驱动和小组合作的形式,强化语言实践,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通过实践,有以下的反思。

1.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

选取什么课文内容进行语文素养的培育?这点思考比采取什么手段更重要。经过思考,确定了以下的内容:

语言能力:学生能说出文中比喻句的作用,能释“横贯”“人山人海”“水天相接”“浩浩荡荡”“风号浪吼”“沸腾”等词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词句,能与同伴交流对课文中语言运用的看法。

思维能力:学生能抓住作者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以及表达方法,能结合字句的描写,展开真实场景的想象,将文句与图景匹配,并比较不同阶段的场景的描写,提高语言感受能力。

审美情趣:学生能以欣赏的眼光,评价文中优美句子的独到之处,用朗读的方式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能鉴别钱塘江大潮以奇为美的特点,逐渐形成审美的标准,且迁移到生活中发现美的景色、美的事物,美好的人,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文化修养:学生能积累经典的写景描述,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的方式逐渐形成文化底蕴。

2.学生充足的实践空间

课堂一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句子、分析句词的做法,通过三个相互联系的课中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明确的任务驱动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学生不仅能够自己分析作者描写潮水的顺序,还能够在欣赏美句时,准确表述出理由。教师设计合适的任务,引导小组间合作,让学生经历了语言实践过程,提升了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发展了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语文教学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逐步形成能促进他们终身发展,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跨学科融合的学习

设计引导学生跨越语文学科限制,与地理学科联系,找到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根本原因,实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的形成,于此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碰撞中,深切体会钱塘江大潮,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形式与思想感情的丰富。

参考文献

[1]吴新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9):39-43.

[2]孙双金.试谈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6):4-7.

篇5:初中语文《观潮》练习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出题旨,揭示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状,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显示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线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见其“白”,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志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一层;“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带后。以“分列两岸”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弄”“标”“舞”等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写出其从容裕如的悠闲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黏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第三节主要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持”“争”“鼓”“迎”“出没”“腾身”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眼花缭乱。“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写“溯迎”“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逶迤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篇6:初中《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全文描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观潮日钱塘江观潮的壮观场面。《观潮》的教学方案应该怎样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潮起杭州湾,潮至海宁,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钱塘江大潮,感受她的伟大与壮观吧!

2.出示学习目标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

(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初读课文,词畅句通。(大声朗读课文,如果遇到读不准的字,勾画出来,查字典,寻求同伴解决),把你认为重点的信息勾画出来)

2.再读课文,疏通文意。(默读课文,并参照课下注释,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标出来,先独立解决,再两两互助)。

3.精读课文,品词悟情。(读出情感,读准节奏,读给同伴听。两两合作,互相纠正。)

(二)根据要求完成自学检测,相信我能行!

要求:

1.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组长组织对桌交换,根据答案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雷霆( ting ) 杨诚斋( zhāi ) 艨艟( chōng ) 如履平地 ( lǚ ) .倏尔 ( shū )

一舸无迹 ( gě ) .善泅( qiú ) 僦赁( jiù lìn ) 罗绮( qǐ ) 鲸波( jīng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既望 方其远出海门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皆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珠翠罗绮溢目 溯迎而上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古今异义(独立完成,同伴检查)

(1)吞天沃日 古义:————今义 :———————————。

(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

4.一词多义(独立完成,同伴交流)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海涌银为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盛 (2)以:以此夸能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3)仅:仅如银线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腾身百变

点拨:2.农历十六日 当……时 连接着天 忽然一点儿 动词,画着花纹 江岸

满眼 逆流迎潮 浮沉 高

(三)我的疑惑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者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教环节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 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的?(题目为《观潮》,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校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精讲点拨:

1.总结全文,点名题旨。

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观。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弄潮健儿的英姿 观潮人数之多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

四、训练环节

请同学们独立快速完成以下练习,各小组准备将你的学习成果和积累在班内展示共享。(各小组选出最好的,教师随机抽取部分小组展示交流)

1.根据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结合语言,赏析精彩的场面描写。(提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欢的任何一段)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不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赞叹与描绘,你能默写出两句赞叹钱塘大潮的诗句吗?

课后小结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群如潮,但在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构思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

课后习题

1.整理文章重点实词、虚词,翻译文章第三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潮的名诗句。

板书

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

观潮 演习图——-场面宏伟 写与侧

弄潮图——-身怀绝技 面烘托

篇7:语文观潮的教学反思

一、直观触动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人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有意把多媒体课件中从中央电视台辑录下来的一个钱塘潮实景片段放至第二课时开始时播放,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通过语言描写在脑海中“播放”过有关钱塘潮情景的片段,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希望能目睹真正钱塘潮的潜在心理期待,当他们看到配以“大如雷霆”的声响的排山倒海,吞天沃日的钱塘潮景观时,无不给她那摄人心魄的气势所吸引了,激起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从浙江来的同学现身说法谈感受,个别同学除对具体细节:如会否淹没农田、道路,对城市建设造成毁坏,对农村经济造成损失外,还表示如有适当时机,会直接到现场去观看和感受一下潮水的“雄豪”。这一安排,本人认为正是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与教学智慧。

二、即兴而发,收获意外成果:

本课是教授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刚好有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来我班听课。本人在讲到第三段“吴儿善泅”的内容时,为诠释各地均有本地区的风习,灵机一触便想到了番禺区龙舟竟渡与“飘色”,由于我们花都区与番禺区地域极为接近,有的学生对这两项极富地方特色的文化大多即使没有目睹也早有耳闻,完全没有耳闻目睹的也可以在以后方便的时间里亲到现场感受一番,所以学生很快便对本段内容理解和接受了,而且包括听课老师在内的现场听课者均对次表现出几浓的兴趣,课后番禺区的几位中学老师还盛情邀请本人到其家乡再次体味龙舟竟渡与“飘色”的独特魅力。此举虽有卖乖讨巧之嫌,却收到极佳的效果,不能不说是本人的“得意之作”。

三、体味语言,让想象插上翅膀。

课后布置作业: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8: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语文教学质量

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是整个初中学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过程,所以说老师应该注重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提升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中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只是老师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只是简单接受知识,他们并不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且他们可能会认为语文其实就是一种非常无关紧要的学科。想要将语文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就必须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打算,将语文学习深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大幅度提高。换句话说就是,学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将语文这门学科重视起来,他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语文是一门很简单的学科,并不需要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因此,老师只有帮助学生端正了语文学习的态度,学生才会真正主动想要去学习语文,这样上课的效率才会有所提高。

二、开放式的巩固模式

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很重要,是学生学习的跳板,决定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但是如果只是具备语文课本上面的知识远远不够。所以要让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复习,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培养学生发散和开放性的思维,同时还能够避免抄袭的情况,是目前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教育模式。

三、讨论

时代在不断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也会随之不断发展进步,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做出改变和调整,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不断提高,如果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就一定会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炳宽.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7).

篇9: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⑵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⑶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伊始,我用潮水图片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过潮水吗?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看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图片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通过创设情景,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⑴ 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最能表现潮水声音的词是……”我引导学生思考。“闷雷滚动、山崩地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 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时,有学生提问:“老师,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先表扬了学生。接着,我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体会逐步添上的词语有什么作用?同时进行一些小镜头“精彩回放”。

①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②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③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观看了视频后,我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通过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通过学生试读、教师导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篇10:观潮语文教学反思

《观潮》虽然是篇老课文,自己也不止一次的教过这篇课文,但假期备课读到这篇文章时,自己仍被钱塘江大潮深深的震撼,被作者写作时清晰的脉络、恢宏的气势,大胆的想象所吸引。这是一篇很有气势的文章,文中蕴藏了很多东西,越仔细地读文章,越能发现文章中的许多独到之处: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观察的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方法、四字词语的恰当运用……凡此种种都关注到是不可能的,于是自己反复思考,在石校长和本组老师的帮助下,确定集中精力抓住重点段画批、谈体会、读句子、悟写法、积累词句并运用的教学思路。教学中,注意词语理解方法的多样性及指导。如:人声鼎沸、山崩地裂是用逐一理解语素,再连起来理解词语的方法。水天相接、满天卷地利用图片,使学生一目了然,有了很直观的认识,风号浪吼则采取图片和声音结合的方法,学生看图片同时听声音,让他们对词语有了更直观的感性的认识。

对于课文的重点段第5自然段,我采取体会重点词语、换词语体会句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气势,体会文章从远到近的写作方法,比喻的修辞方法等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气势。但对于钱塘江大潮学生毕竟不熟悉,在充分的品词品句,想象、诵读之后,我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大潮的视频,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对大潮的感受更深刻了,他们由衷的发出赞叹:钱塘江大潮真是天下奇观!

视导时教研中心主任刘晔主任听了这节课,她对这节课的设计做了肯定。她说年级段的教学目标抓得准,突出了中年级的特点。教学中重点段突出,训练扎实。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文章的写法。刘烨主任对学生的表现也给予了肯定,学生学习习惯好,一点就透。比如填浪,学生填的是词语:翻滚着、齐头并进。教师说还可以填句子,学生马上明白:犹如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

当然,课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课文读得不够,有些地方学生读得不好,没有气势,教师可范读。感悟写法后,应让学生再读重点段,体会写法,加深记忆。另外这样的课文,讲的时候节奏要快,才能有气势。

刘老师也对这课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毕竟是四年级的学生,可以先复习词语,并把词语按写声音的、潮水的、人的分类。要帮助学生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声音:隆隆的闷雷、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形:一条白线、横贯江面、城墙、战马。第5自然段抓住雄伟壮观学习,不要把课文打散了讲。要整体感悟、朗读。体会大潮声之高、形之状、色之美。其中的比喻,比喻词用的各不相同同,很有特点:形成、犹如、如同。自己听了之后觉得真是受益匪浅。

课上完之后,自己对这节课并不满意。首先是学生读课文从声音上缺乏气势,这大概和自己调动学生情绪不到位有关,我想如果从第5自然段钱塘江大潮高潮入手,学生的情绪大概更容易调动起来了。批画完后,学生开始交流,自己一开始就和学生争论隆隆的闷雷声是不是写大潮,学生没有准备,感觉有点不知所措,这大概也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气氛。

篇11:四年级语文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作者通过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赞美了这一“天下奇观”,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但我们班上读得好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唱读现象严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因此,在教学三、四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谈感受,鼓励并引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为了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我还组织学生比赛读、轮流读、表演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二、充分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脑中浮现画面。然后让学生复述情景,尽量用上课文中的生动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

三、加强指导。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篇12:初中语文《观潮》教学案例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质量

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恰当等多种因素,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依然有亟须解决的难题,特别是效益问题。在效益不高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方面会不尽如人意。据此,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从各方面着手实现有效教学。

一、注重渗透课外知识,促进兴趣的激发

各科的教学应当重视对学生语文课外知识的渗透,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基础渠道。语文教学中若穿插着教授课外知识的环节,则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知识的精神,激发他们探索语文美感的好奇心,建立认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时常向学生普及与课文相关的或者古文知识背后的一系列故事,比如:关于古代诗人以及古今中外作者的生平事迹、写作风格等等,将故事背后的一系列故事向学生娓娓道来。栩栩如生的故事讲述能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将语文学习的兴趣潜移默化于学生心中,学生对语言和文学美感的感受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应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推动课堂的优化和效益化,最终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大多数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为双方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又基础的交流平台和途径。学习的主体并非教师而是学生,因为学习是学生的任务和事业。从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入手,深入巩固学生主体地位,对于促进课堂有效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据此,教师应怀着亲切的态度和民主的理念去亲近学生,深入学生的世界,只有亲近学生,才能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平等交流,才能建立健康的师生关系,这也符合提高课堂效益的要求。

2.注重合理的课堂角色分配

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教师负责扮演“讲述者”,单一地向学生灌输、演讲和传授;学生负责扮演“倾听者”,单调地接受、倾听和理解。这样的模式动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主体,而不是教育工作的“附属品”;其次,重视教学方式的优化,打破沉闷严肃的课堂氛围,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三、利用思维情景促进能力的提高

教师应当注重思维情景的创立和开设,既有助于活跃课堂,又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1.善于发问和合理发问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业则殆。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程度越发明显。教师应从疑问入手,善于向学生提出有启发性和建设意义的问题,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2.重视多媒体教学技术

语文学科的抽象性非常强,穿插着语言以及文学带来的感官上美感的探讨。若缺少多媒体教学技术,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恐怕会大打折扣。学校应尽可能升级教学设备,促进教学信息技术的更新。教师也应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教育条件,把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的效益。

总之,在了解相关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有效策略,才能够有效解决教学效益的问题,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3、能运用“边读边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学习本课,使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5、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教学难点: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来写文章,并能按此顺序分段。

2.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3.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学读懂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我们浙江省的旅游景点非常多,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像美丽如画的杭州西湖,文化底蕴深厚的绍兴,优美自然风光的千岛湖,佛教胜地普陀山……真是举不胜举。我国宋代有大诗人苏轼游览了浙江的一处胜景后,让他久久不能忘怀,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们知道他讲的“潮”是哪儿的潮?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海宁的盐官镇去领略一下这名扬中外的钱塘江潮。

(板书:观潮)(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时自学课文。要求:

(1)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自学新词,想想意思;读通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

(2)边读边想: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自学结果:

(1) 检查字词――――出示投影,指名读

重点掌握:字音:堤、颤、涨、薄

字形:若、昂、崩、震

(2) 畅谈感受,理解“观”:

A、读完课文,谈谈钱江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由学生自由说)

B、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景象吗?(天下奇观)

C、“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么“奇观”的意思呢?“天下奇观”的意思?

3、再读课文,理清顺序,给课文分段

(1)大家再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在写这一天下奇观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完成填空,并按这几个表示时间的词把课文分成三段。

( ),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盐官镇观潮。

( ),潮来了。

( ),潮头奔腾西去。

(3)师小结:给这类课文分段,除了要注意这样的事情是怎么发展的,分几个阶段,还可以在课文中找一找有哪些表示时间或地点的词句。通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较快地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1节,你读懂了些什么?

师归纳:潮来前江面平静,看潮人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江面平静”的?(横卧、笼罩、屹立)

3、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

4、朗读。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3.通过拓展资料的交流,学习,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每年的观潮节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目睹它的风采,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别遗憾,我马上就带着大家去看看这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不过,老师不是让大家用眼睛去看,而是要用心去看。现在请你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屏幕就在你的脑海里,需要你用心去看,用心去体验这一“天下奇观”。(师范读第二段)

二、品读词句,欣赏佳景

1、生闭目听老师范读第2、3小节,听文字,想画面。想想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什么也别说,赶快投入到文本之中,看看刚才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惊叹钱江潮真是“天下奇观”,划出有关的句子,点出最让你惊叹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采用谈体会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朗读的方法。

3、交流汇报,重点研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为什么会这样?

B、指导朗读这句话。(低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水天相接”是什么地方?“白线”是什么?(远)

B、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终于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怎么喊?

C、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样的场面就是――“沸腾”。D、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结合理解上文“人声鼎沸”)

E、指导朗读。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重点理解“横贯”一词。(速度快、面积大)“横贯”与“横卧”能否调换?

B、“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C、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逐渐”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3)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指导读好这两句话。读出潮水变长,变粗,形成白色城墙的气势。(速度快,气势大)

(5)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了。

A、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

B、想像一下“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

C、潮来汹涌,当你们面对着万马奔腾似的潮水,你想对它些什么呢?

D、这么雄壮的气势,不得不让人惊叹它确实是“天下奇观”,那就读出这份激动吧!

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4、理清顺序,试背

(1)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师生齐读这段话

(3)现在,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三、结合名句,再次解读

1、关于钱江潮,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你们有知道的吗?说给大家听听。

2、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几句,看看他们笔下的钱江潮跟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有哪些相似之处。每个同学选择2――3句来谈谈理解。

3、让我们再一次满怀激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4、师读第三段,结束课文的教学

四、实践运用,活用文本

请你当当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主题是――《钱塘潮来》?

五、拓展阅读,引向课外

阅读拓展资料《话说钱江潮》,探究钱潮的成因及历史等,作简单交流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6个生字及部分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

2、理解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和方法。

3、初步体会北国风光的雄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部分新词。

三、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找表示时间的词。

四、教学过程 :

(一)揭题

1、(出示课题)齐读,注意“瑞”的翘舌音。

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瑞”的意思是 。那么瑞雪呢?

2、过渡:课文是怎样描写下雪的?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那么写雪景的是哪几段?写人物的又是哪几段?

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文,读完后完成作业 本第7题。(请一生做在投影片上,校对、改正)看作业 本连说课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字新词读音。

(三)回忆本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默读的要求是什么?(出示投影片)

(四)学习第1段

1、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出示活动投影片)

同桌讨论怎么整理,是按什么顺序整理出来的?(指名整理回答)

2、默读第1段,用“ ”划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

(“霎时间”表示时间很短,它是表示时间的词,但它跟其他四个词又有别。齐读“昨天中午、下午、傍晚、整整一夜”,我们都能说出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时候,并有先后顺序,而“霎时间”只表示“一会儿、一瞬间”,你能说出它指的是什么时候吧?它没有先后顺序,因此不能划上)

3、引读:昨天中午,天气有什么变化?傍晚,天气又发生了变化,开始 ,,大雪下了 。完成作业 本第5题的1—3格(出示小黑板)指名写,校对改正。

4、结合小黑板上的表格看看书,说说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男、女生分读刮风、下雪的句子,理清刮风和下雪的关系。

5、学习第1句。

(1)自由读,用“ ”划出描写风大的词句。

(2)理解“凛冽”,“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说明风不停地刮,刮的时间 。

(3)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凛冽”读重音。

(4)小结学习第1句的方法:读、划→理解→朗读

6、自学2、3、4句(分组)

7、检查、反馈。

(1)看板面理解“大片大片”、“纷纷扬扬”、“白蒙蒙”、“笼罩”(什么把什么罩住了)。

(2)朗读指导

在极短的时间内,山上白了,树上白了,屋子顶上白了,田野上也白了,一切都被白蒙蒙的大雪覆盖住了,这真是一场大雪啊!(读)这场雪不公大,而且下得时间也很长,从哪看出?应该怎样读?

8、齐读第1段,小结

这段话先写昨天中午刮风,刮了一个下午,再写傍晚下雪,下了整整一夜,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9、看板书说话

请你按时间顺序说说从刮风到下雪的过程。

五、课堂总结

六、生字书写指导

扳书:

七、教后感:

上一篇:安环科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江苏初中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