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2024-04-25

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精选8篇)

篇1: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实验学校 倪月霞

【摘 要】互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思维等能力,具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注重师生交流、合作,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首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互动交流。互动教学赋予新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如何创设各种活动,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倡导全体学生参与;改变“填鸭式”、“满堂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必需体现创新,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背概念、公式和熟练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使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从生活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和自我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判断。而互动式教学就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环境、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空间以及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打下基础,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环节应是情境导入——学生探索——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小结,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听讲、示范——模仿;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问——回答、激发——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二、课堂引进小组讨论,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加学生知识

小组讨论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扩大学生参与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和为学生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小组讨论学习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组交流;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作为参与者深入各组交流,善于交流的小组及时作出表场,从而提高小组讨论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和展示结果,组织评讲。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将五花八门的想法进行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家作业引进“学已仿照,举一反三”

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至少可以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观察能力, 进而激发他们我学数学,学好数学,我快乐。下面是一些学生写的几道仿照题,可能有些幼稚,但我觉得这些学生已经在用数学了,我感到很欣慰。

1.我们有一个梯形花园,上底是5米,下底是7米,花园的面积是70平方米,现在我们想知道上底到下底的距离是多少米?

2.五(1)班有48位同学,按一、二、三、一、二、三、、、、、、报数,到陈小明应报多少?

3.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菜。每千克青菜2.5元,买了3.5千克,我们付10元够吗?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实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死记硬背课本现有的概念、公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

生活实例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分析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呢?我们认为,学已仿照就是一种较好地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学已仿照中的内容,从而更加举一反三,明辨是非,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对象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通过学已仿照,学生还可以知道哪些内容是会,哪些内容还需要老师再讲的,这样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提高教师自生的素质。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观察等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得不好,须及时改进。

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实行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有一个质的飞跃。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而新课标注重的是人的智力、情感、态度、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会生活,关注现代社会,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注得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积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而使教学过程是个多目标的过程。“互动式教学”强调了教学过程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强调老师应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讲授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探索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思维交替,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观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方式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互动过程,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引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和参与者。互动式教学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尤其是突出学生间互动学习的过程,以及重视学生各自经验方法的个性化介入,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和各抒已见,放开了学生思维的翅膀,使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创新意识有了发展的时空。

篇2: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李东方

李东方,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2005年6月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2015年3月在吴志斌校长带领下,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教师报》主办的为期一周的全国区域课改培训会。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并进行了分班式体验培训,真正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培训结束后,我积极投身于课改当中,除了在培训中接触到的最新观念之外,我还经常观摩其他老师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及时与老师们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回顾一年的课改历程,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收获的更多。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在课改中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发展方向,在数学教学过程必须体现创新,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背概念、公式和熟练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使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从生活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和自我价值。思维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思考和解题的过程中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判断。

一、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环节应是情境导入——学生探索——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小结,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听讲、示范——模仿;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问——回答、激发——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二、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小学数学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观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重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使教学过程变成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学方式应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课堂引进小组讨论,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加学生知识

小组讨论学习是课堂教学中扩大学生参与面的一种有效方法和为学生增加各方面的知识提供一个相当好的机会。小组讨论学习前,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组交流;小组讨论学习时,教师作为参与者深入各组交流,善于交流的小组及时作出表场,从而提高小组讨论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学习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和展示结果,组织评讲。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将五花八门的想法进行相互交流,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篇3: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 主要描述了地球上发生了大灾旱,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着神奇的变化, 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从水罐里跳出的七颗钻石升到了天上, 变成了星星。文章篇幅虽然短小, 但情节却起伏生动, 紧扣“变化”为读者展示了无私广博的爱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奇迹, 让人们感受到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 爱心是永恒的, 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 普照人间。

教学建议:

一、整体梳理, 抓变化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是学生触摸文字, 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感悟文章主旨的前提。教师在上课伊始要组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对课文进行整体梳理。

1. 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教师要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对要求正确认读、正确书写的字词及文中难读的字词进行分类检查, 及时纠正读音, 指导书写, 并让学生互动交流, 简要说说理解词语所用的方法或途径。

2. 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 想想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2) 根据交流整理板书: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 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跳出七颗钻石, 涌出巨大水流。 (3) 根据板书脉络, 让学生尝试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要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语言简洁)

二、披情入文, 品字词

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是神奇的, 都是事出有因的。这个“因”饱含着浓浓的情。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字词, 感悟真情与真心。

1. 品读背景, 体会水之重要。

《七颗钻石》讲述的故事有一个特定的背景, 文中人物的所有行为均在这个特定背景的映衬下显得尤为可贵。因此, 必须引领学生体会水的重要。

(1) 紧扣字词, 感受水之匮乏。引导学生逐字逐句读第一自然段, 感受地球面临的缺水的严重危机。“大旱灾”——因旱成灾, 久未下雨, “大”一方面突出旱灾灾情重, 一方面突出旱灾范围广;“所有的……都……干涸了”———“干涸”指 (河道、池塘等) 没有水了, “所有的”“都”则表明地球上的河流、水井无一例外, 即这个地球上没有水源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 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突出了缺水的严重后果:植物干枯, 人与动物渴死。在感悟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把缺水的悲惨, 内心的忧伤与焦急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

(2) 想象练说, 体会水之重要。在深入感受水之匮乏后, 要引导学生想象, 此时此刻, 如果有了水, 会是怎样的情景?用“如果有了水, ______。”的句式来说一说。让学生通过与前文无水的对比, 深入体会水的重要, 领悟水是生命之源, 激发学生对水的渴望, 为下文的找水做铺垫;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并通过“能从一个方面说是好的, 能从两个三个方面说就更棒”这样的评价方式面向全体学生, 鼓励学生打开思路,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2. 品读做法, 感悟变化原因。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既要熟悉故事发展的情节, 又要体悟情节中展示出来的可贵爱心, 教学可以分两步进行:

(1) 找, 概括水罐是在什么情况下变化的。布置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有关句子, 想一想:水罐分别是在哪些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教师根据交流板书:小姑娘为母亲找水累得睡着后醒来时;小姑娘抱着水罐匆忙回家, 被小狗绊倒时;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时;母亲把水让给小姑娘时;小姑娘把水让给过路人时。通过这样的归纳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故事的发展动态, 初步感知水罐大都是在“让水”时发生了变化。

(2) 品, 感悟导致水罐变化的每一次原因。细细品读每一次变化前的句子, 抓住关键词体会究竟是什么感动了上苍, 让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变化?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课文, 分别感受在严重缺水的时候, 小姑娘对母亲的爱, 对动物的爱, 对陌生人的爱以及母亲对小姑娘的爱。 (1) “一天夜里, 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 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 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前一句话点明了找水的时间———“一天夜里”, 这样特殊的时间出去找水, 表达了对水的强烈需求, 找水成为迫在眉睫、不容延缓的大事;点明了找水的人物———小姑娘, 联系上文可以猜测这个家能出来找水的只有小姑娘了;点明了找水的目的———“为她生病的母亲”, 可以想象小姑娘找到的水将是母亲的救命之水。一个自己也无比干渴的小姑娘, 在夜里独自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充分体现了小姑娘对母亲深深的爱。后一句话点明了找水的结果———“哪儿也找不着”, 这应该是意料之中的, 可是小姑娘还是在夜里出门找了, 而且是竭尽全力四处寻找了, 甚至“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姑娘找不到水为什么不回家睡而是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从两方面归结原因:一是小姑娘找水实在太累了, 无法支撑到回家;二是小姑娘大概想就地睡一会儿, 醒来继续为母亲找水。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就把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中。原来, 让空水罐变出水来的就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 (2) “小姑娘喜出望外……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水罐也掉在了地上。”“喜出望外”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小姑娘醒来发现罐子里装满清澈新鲜的水时的内心, 可以分三步来处理:第一步, 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第二步, 文中的小姑娘为何而喜? (为拥有水而喜, 为自己可以解渴而喜, 为可以救母亲而喜, 为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而喜……) 第三步, 小姑娘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喜”? (可以从小姑娘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进行想象) “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这大相径庭的想法与做法, 只是因为“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 这一比较就不难发现, 在小姑娘的心中, 母亲是第一位。“赶紧”“匆匆忙忙”表现了小姑娘的急切, 急着把水带给母亲。看来, 让水罐摔在地上仍然端端正正, 水还是满罐子的现象仍然表达的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心。 (3) “小姑娘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小狗把它舔净了, 变得欢喜起来。”“往手掌里倒了一点儿水”, 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却是那样不易, 让人肃然起敬。小姑娘自己都没舍得喝, 却还是把水分给小狗, 足以表明她内心对动物的爱, 对生命的珍惜, 这就是水罐变成银的原因。就这么“一点儿水”, 让小狗由“哀哀地尖叫”变得“欢喜起来”, 再次凸显了水的珍贵与重要。此外, 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 “舔”, 既与“一点儿水”一致, 又符合狗的特点。 (4) “母亲说:‘我反正要死了, 还是你自己喝吧。’她又把水罐递给小姑娘。”显然, 母亲的言与行揭示了水罐由银变金的秘密———母亲对小女孩的爱。 (5)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 把水递给了这个过路人。”这句话中的“递”字绝对震撼人心, 要引领学生分几步去体悟:第一步,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哪些情况下用“递”这个字, 体会出“递”的东西比较一般, 不贵重, 这一动作表现了人物的随心、随意, 无须多考虑;第二步, 思考文中小姑娘“递”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一是要品悟到递出的水是重要、珍贵、来之不易的, 二是要品悟到小姑娘不是分出一点水递过去, 而是把整罐水递出去了。) 第三步, 思考小姑娘把水罐“递”给谁的?她是在什么情况下“递”的? (结合前文的“再也忍不住”“正想凑上水罐去喝口水”“咽了一口唾沫”来理解) 通过这一系列的品读, 不难发现, 小姑娘的爱不仅给自己的亲人, 给动物, 还奉献给了陌生人, 她的爱是多么广博无私!这使得水罐又发生了变化: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 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3) 读, 用美好的感情表达人物美好的心灵。带着美好的感情选择水罐发生的一次变化读一读, 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先自己练习读, 再全班交流, 说说自己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三、前后贯通, 悟主旨

给人以生活的力量, 指引生活的方向是童话故事的魅力。领悟故事主旨, 让故事走进生活, 是学习童话故事的目的。

1. 前后回顾, 揭示主旨。

故事中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都让水罐发生了变化, 请学生浏览全文, 想想女孩和母亲共同拥有的而又导致水罐一次次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爱心) 水罐的最后一次变化涌出了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水罐里涌出的仅仅是水流吗?联系第一自然段思考。 (还涌出了希望、生机、活力、未来……) 至此, 爱心能创造奇迹、带来希望、创造美好未来的主旨也就水到渠成了。

2. 辨析比较, 品析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如果让你给这个故事起个题目, 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题目?作者为什么用了“七颗钻石”呢? (结合钻石本身的特点、它的象征意义及最后一段话进行辨析)

3. 内外沟通, 指导生活。

篇4:感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关键字:互动式教学模式 ;创新 ;师生交往; 教学实践

数学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要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数学的学习不应成为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数学的学习更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要鼓励学生体验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就是一种创新。所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以体现出来。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和认识数学,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价值。而互动式教学就能为学生提供创新意识的环境以及实践能力得以实现的空间。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一经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以人的社会性和个性化相互关系的理论,探求以互动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的师生互动方式,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头一天晚上先回想当天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清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老师再讲;在学习过程中,哪些题目不会做;对课堂所学的内容的不同见解以及课外习题等有关数学学习的内容,都可以写在日记中,有的学生还通过数学日记提出自己对数学课的建议。通过日记,还可以及时的捕捉教学中学生的反馈信息,其高教师自生的素质。其实我觉得这就也是一种互动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处理得不好,须及时改进。

“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它既强调学生认知主体的自我学习和潜能的发挥,同样老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帮助和点拨的作用。尤其,重视在构建新知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和合作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是师生与生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和方法技能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地完成新课标对教学过程要求必须实现多目标育人过程的任务。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改变“灌输式”课堂教学环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新授——练习——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教学过程。新的教学环节应是情境导入——学生探索——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巩固——小结,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可采用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听讲、示范——模仿;师生共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问——回答、激发——思考;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互动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

二、课堂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扩大学生参与面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小组学习前,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动交往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小组学习结束后,教师展示结果,组织评讲,及时反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明确的学习任务,有独立自觉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参与面,充分发挥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回家作业引进“学习仿照,举一反三”

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这样至少可以激发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感和观察能力, 进而激发他们我学数学,学好数学,我快乐。下面是一些学生写的几道仿照题,可能有些幼稚,但我觉得这些学生已经在用数学了,我感到很欣慰。

1.我们有一个梯形花园,上底是5米,下底是7米,花园的面积是70平方米,现在我们想知道上底到下底的距离是多少米?

2.五(1)班有48位同学,按一、二、三、一、二、三……报数,到陈小明应报多少?

3.今天,妈妈带我去买菜。每千克青菜2.5元,买了3.5千克,我们付10元够吗?

学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并用“数学眼光”分析生活实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它,就不死记硬背课本现有的概念、公式,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了,通过问题的解决,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并且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这难道不是一举多得吗?

生活中实例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观察、收集、分析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信息交流能力呢?我们认为,学已仿照就是一种较好地表达数学信息的媒介,同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互相阅读、相互讨论甚至质疑争辩学已仿照中的内容,从而更加举一反三,明辨是非,融会贯通,数学作为交流对象的教育目的自然得以实现。

篇5:读党史悟变化----汪霄

十八大是我作为一名党员所迎来的第一次党的盛会,作为党的新生力量第一次真切的以主人翁的姿态来面对这样一次注定辉煌的盛会,心中的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十八大召开前的这段日子正是我复习考研的关键时刻,作为考研的科目之一,政治自然是重中之重。当我以积极的姿态,翻开政治,领略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我真切的领会到了这样一个党的灵魂之所在。

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走过了近百年的路程,每一段都是那么坎坎坷坷,但却扎扎实实,有过失败,但每每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总有伟人站出成为这个民族的脊梁。

回顾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每一次都犹如一个里程碑记录党的过往,虽然不是每一次都是辉煌,但是却都是艰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主要内容是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举行,主要内容是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昌高等师范第一附属小学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规定实行民主集中制、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央委员会、设立中央政治局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苏联莫斯科近郊举行,主要内容是明确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杨家岭举行,主要内容是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主要内容是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写进新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通过了政治报告和经过修改的党章。

中共十一大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宣告历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任务。

中共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中共十三大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提出并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和各项改革任务。

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共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划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主要内容是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全面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路走来,我们不难看出党的成长和变化,这十七次代表大会不仅是中国走向独立,走向富强的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成长变化。

作为一名新党员,看到党的成长和变化,心中有万分喜悦,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定将与组织共成长。

汪霄

工程0901班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6: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关键词】 新课改;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变化

【中图分类号】G6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1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能在实践活动中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这一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不再以“传授数学知识为核心”,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的形成等。要良好有效地完成这一目标,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变化调整。

一、教与学关系的变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体现在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现代数学课程实现的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因此,我们需将数学教学的着眼点由数学知识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学习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所谓“听了就会忘记,看了就会记住,做了就会运用”,这说明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探索,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自主活动,通过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自主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独立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调控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自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积极地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变传统的教师教为学生学。

2.能动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去吸收、改造、加工新的客体,培养学生有选择的整合新旧知识并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能力,变传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

3.创造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表现,培养学生勇敢、独立、明晰、自信等人格品质,要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态度,做一个创造性的人,变传统的课内知识学习为课外情感体验。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三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策略形态。要完成这项新课改内容,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需要改变数学教学内容,找到学生能更好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结合点,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融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值得探讨的变化。

1.应用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种语言,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要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可安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民族地区的学生可在帮父母做农活的过程中亲手操作,学会运用。

2.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我们应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蕴含的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中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3.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民族地区的孩子的思维,由于其民族、家庭、生长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更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教学方法的变化

新课改并不意味着一味地想着如何用新教法,在教学中应该新老教法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年级段、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探索、分析、归纳总结为主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并加强课后辅导,将知识和能力延伸到课外,融入进生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篇7:悟小学数学教学课改中的变化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出题,学生做;教师阅卷,学生改错”的状况,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正常发挥。那么小学生究竟应该如何学数学?我认为,主要不仅仅是听数学、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更应该让他们“做数学”。“做数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实践、思考和探索是学生理解数学的根本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总能找到适合本班实际的教学方法。

二、师生关系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视听为辅”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师生之间是比较稳定的“授受关系”。当然,通过“反馈”的方式,师生之间也有一些双向交流,但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教师更好地讲授。通过新课改的学习与实践,我觉得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带着真诚、热情、平和走进新课程,用理解、尊重、信任、欣赏、期待的姿态走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和谐民主的师生人际关系,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课改的今天,许多教师不但在教学态度上表现出亲切自然,并且在教学语言上体现了教师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过去教师让学生发言时,总是说“你讲给老师听”,现在更多的是说“请你讲给大家听听”。过去提问学生,学生答不上时,教师总是说“你坐下!”现在更多的是说“别急,再想想!”或“谁来帮一帮?”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紧张的心情恢复平静,再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新课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课程观念的变化

过去,我们认为课程是知识,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本是至高无上的、毋庸置疑的“圣经”;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而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于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完全是由教材决定的,教师根据教材写成教案,上课就是“教教材、走教案”。新课改实施后,我们对课程的本质有了不同的认识。课程是经验,是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做教材的奴隶,提倡把教教材改为用教材,一步步“活化”教材,使之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时,学校刚刚举行过植树活动,她就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兴趣盎然的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左边有2棵树,右边有3棵树,一共有几棵树?”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个同学,不穿校服的有3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有2个,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样体现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的教学课程观,凸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学科性,更要体现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打破了以往的“纯数学教学”,适时适度地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艺术教育等学科教育,并把学生的生活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学习方式的变化

现代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首先关注的是“教育”,其次是“数学”。在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的同时,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适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和价值观。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由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问题,说出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机会明显增多;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了有效地改善。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五、评价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已由过去重视终结性评价转向注重过程性评价,已由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向多样化互动评价。在评价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达成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一些方面的特别收获,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反馈、激励功能,更要关注学生整体发展,评价具有了全面性,由重甄别转向激励、提高。有的教师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公正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有的教师采用家长、学校、学生共同参与评价,改变了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做法,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可喜的变化,面对新课标、新理念,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根据学科教师结构,结合本校本班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为今后的新课程改革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篇8:在“悟”中适应高中数学的变化

变化一:概念的专业味道更“浓”了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概念,小学这样,初中也这样,高中更是如此.然而,和小学、初中可以轻松搞定数学概念的感觉明显不同的是,高中数学的概念学习吃力了,有的概念由于夹杂了一些“数学符号”和“专业术语”甚至都很难理解了.比如较早接触的“函数”这一概念曾经就很是让我“头大”:设A、 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x∈A.①相对于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②尽管二者的本质并无二致,但是前者的表征方式无疑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符号更多了,表述更细了,因而也就显得更加晦涩了.先别说“对应关系f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对应”让我一头雾水了,就连“集合A、 B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也一度让我困惑.怎么办呢?我想,既然二者都是“函数”的概念,它们的实质就应该是一样的,我可以试着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寻求突破,然后再针对不同点尝试二次认知.这样一试,认识逐步清晰:函数就是建立在两个变量x和y之间的一种对应!这个对应需满足“x不能剩余,且一个x不能对应两个(及以上)y”!二者的不同仅在于“后者模糊了变量x和y的取值范围,而前者则在此处予以了明确”,仅此而已.为了便于识记,我还将上述认识整理成“十六字口诀”:一个对应,两个数集;A中不剩,B中唯一.

悟道 尝试将概念实质化,通俗化,条理化乃至概括化,你会发现:高中概念的学习也很简单.

变化二:公式的关联程度更“强”了

数学的运算离不开公式,而应用公式的前提是记住它,这一点在公式少且简单易记的小学、初中阶段基本不成为问题,但是到了高中又不一样了:高中的公式多、公式中的符号多且公式之间的关联性强,因此记忆起来很容易混淆.姑且不说“记不完的三角公式”了,就连最常用的同底对数加法运算公式logaM+logaN=loga(MN), (a>0, a≠1)也屡屡有同学用错:如,logaM+logaN=loga(M+N)是与“乘法对加法运算的分配率”混淆了;又如,logaM·logaN=loga(M+N)是将公式中的“乘”与“加”记混了,等等.对于这个公式,起初我是借助lg2+lg5=1和logaa=1(这两个结论用得多,也简单)来记的:lg2+lg5=1=lg10=lg(2×5),则类比有logaM+logaN=loga(MN).怎么样?这样识记是不是方便多了?

悟道 先把简单的公式记住,再借助这些公式来理解性地记住那些较复杂的公式.

变化三:问题的抽象要求更“高”了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题,和小学、初中主要依靠模仿来解题不同,高中数学题的解决需要解题者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因为高中数学题的抽象要求更高了.

设y=f(x)是定义在(0, +∞)上的减函数,对于任意两个正数x, y,都有f(xy)=f(x)+f(y),且当x>1时,f(x)<0, f(3)=-1.若存在k>0,使得不等式f(kx)+f(2-x)<2有解,求k的取值范围.

分析

(1) 为了增强解题的目标性,我尝试对f(kx)+f(2-x)<2进行转化:f(kx(2-x))<2, ①由于f(x)是一个解析式不确定的抽象函数,故需对上式右边的“2”进行处理:“2”是谁的函数值呢?

(2) 考虑到f(3)=-1以及f(xy)=f(x)+f(y),赋值即得f(9)=f(3×3)=f(3)+f(3)=-2;

再考虑到“当x>1时, f(x)<0”以及“f(x)是定义在(0, +∞)上的减函数”,我就想:f19=2吗?

(3) 再次赋值得,f(9)+f19=f9×19=f(1),我很自然又想:f(1)会不会是0呢?第三次赋值即得f(1×1)=f(1)+f(1),所以,f(1)=0!于是①式可化为:f(kx(2-x))

(4) 再结合f(x)的单调性以及k>0等条件,②式又可进一步转化为:kx(x-2)>-19,

019.

综观上述分析过程,我主要通过三次赋值成功地将一个抽象不等式转化为一个具体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实现了“抽象函数的具体化”;然后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使问题最终获解.当然,在本题的几次赋值中,我也适当地借助了模型函数y=log13x,这样便于理解和转化.

悟道 一般问题特殊化(如赋值等),抽象问题具体化(如模型函数等),代数问题图形化(如函数图象等)是求解抽象问题的常用策略.

指导教师:张英杰

上一篇:每天一句话学英语:some+基数词下一篇:少年闰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