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培训

2024-05-08

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培训(精选8篇)

篇1: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培训

新技术应用与承诺

根据工程建筑结构的特点和使用功能以及现有的施工装备情况,确保工程快速优质、安全合理地顺利建成,制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计划如下:

1、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包括缓凝剂、微膨胀剂、早强剂、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等。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2、应用直螺纹连接技术,有效提高基础施工速度、质量。

3、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技术

新型模板与脚手架应用包括采用组合式竹胶板大模板,板底和墙模采用企口连接,有效控制了混凝土漏浆问题。保证了混凝土外观质量。

4、环境保护技术应用

环境保护技术包括采用低噪声振捣棒、采用新型建筑隔声屏、建筑垃圾回收利用技术、废水处理等。

5、计算机应用技术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

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应用计算机在现场建立局域网,推广使用施工管理、预算编制、施工方案编制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共享,使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便于各级领导监控化,各类技术人员监测化,达到项目指挥和协调快速化,灵活化,信息化,智能化。

6、建筑防水涂料机械设备采用和施工艺

防水涂料在应用前是可流动或粘稠的液体,经现场涂刷后固化形成无接缝的防水层。我公司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制作防水涂料,提高与基层粘结强度高,控制温度适应性,加快施工速度,使防水涂料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好,操作方便,可适应各种形状复杂的防水基。施工中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坚持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原材料的消耗,节能、节水、节约原材料,切实做到保护环境,文明施工。

以上新技术与应用我公司承诺保证施工质量,如有质量缺陷,造成工程损失我公司承担一切后果,并愿意接受处罚。

篇2:新技术应用与技术培训

技术价值二重性与技术的合理应用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在技术现代化和技术社会化进程中不断被放大和强化,从而导致技术价值分裂.因此,在实践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技术进行合理应用.

作 者:王树松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4)分类号:B018关键词:技术属性 技术价值 合理应用

篇3:建材技术与应用

《建材技术与应用》是经新闻出版署和科学技术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建材类科技期刊, 是《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万方数据一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已连续12年荣获“山西省一级 (优秀) 期刊”称号。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9-9 441, 国内统一刊号:C N 14-1291/T U。

建材技术与应用杂志社承接各类广告业务,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1400004000073。本刊为广告客户免费提供在建、拟建项目信息等相关服务, 欢迎有意刊登广告的单位来电、来函联系, 索取样刊。

邮发代号:22-49

主要栏目:

试验研究、综述、生产技术、机电装备、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工程应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装饰装修、研究探讨、管理之道、综合信息等。

社址:太原市坞城路115号

邮编:030006

电话: (0351) 7015706

传真: (0351) 7015963

E-mail:jcjsyyy@163.com

户名:山西综职建材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开户行:中行太原山大支行

篇4: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应用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实践证明,学生从信息技术中习得的知识及课堂教学效果与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和课堂教学效果相比,并没有显著优势。值得探讨的是: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当前学习的价值在哪里?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教学不断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教学目标和方向。课堂是学生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教育教学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改造,有效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完成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培养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法变革,为学生思维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1.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使命

1.1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探究问题

创新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问题的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学生只有独自面对问题,并且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问题时,才能最有效学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设计各种探究性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问题。

1.2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交流和互动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培养学生相互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要求学校注重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不仅包含课堂上的互动,而且包含课后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课本的互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互动、与网络学习资源的互动等。甚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进行不同文化、地域、知识背景等之间的互动,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

1.3注重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学习任务和活动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应引导学生善于应用信息技术不断学习新知识,弥补知识的不足,并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知识迁移和应用。

2.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

2.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情境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极具吸引及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主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

①问题梗概,主要包含产生问题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或利用信息,为学生实践和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支持。

②问题。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将课堂知识隐含于问题之中,吸引学生探究和解决。

③问题可操控空间,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可操控空间,使学生自由操控问题因素之间的变量及问题元素之间的关系,想象其结果及结论。

2.2应用信息技术搭建学生思维的悬梯

①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心智。学生在问题环境中可以将一些认知工作转移给计算机,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进行更加先进的信息处理提供机会。例如:日常学习中,学生遇到复杂数学运算时,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可以确保运算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②应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随着科学知识发展,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有限生命里将所有知识都掌握。网络可以作为学生庞大的知识库,充当学生的记忆系统,当学生需要某种或某类信息时,只需输入关键字就可查询到相关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③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认知空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不同,他们对知识的积累呈现多样化,不同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产生不同假设和推断;如果他们能应用信息技术互相交流、沟通、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每个人的认知空间就会在无形之中扩大,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超级大脑”。

3.提高学生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技能

可以认为信息技术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的“专业课”,对学生现在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深远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开放性,可以采用分组探究实践的教学方式,有意识设置不同学习层次,其中既包含广大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又包含对信息技术有兴趣、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内外时间自己探究的内容。这样设计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课堂任务后可以做其他学生的小老师,相辅相成。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求,又可以不断提高水平高的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灵活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信息技术教育价值不仅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深远的在于提供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法和内容,提高学生课内外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还对个人能力的无限扩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应用海量信息技术资源,“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已成为每个人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可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把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然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建立在对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之上,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为问题解决创设问题情境,同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交流、探究及对知识的反馈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咏.中学信息技术与中学课程整合的分析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6).

[2]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2012(3).

篇5:广州地铁的新技术应用与创新

卢光霖(广州地铁总公司总经理 广州 510030)

摘 要 阐述了广州地铁关于技术创新的思考和实践;简要介绍了广州地铁刚性接触网、地铁站台屏蔽门、车站集中供冷、全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移动闭塞、线性电机等新技术应用成果及应用前景;表达了以技术创新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技术创新 理念 新技术 应用 技术进步 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代表的国内大城市,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目的出发,分别修建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此后,国内其他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并开始筹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时至今日,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个热点。城市轨道交通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都十分突出的项目。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目的,环境效益是条件。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为什么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为什么要走技术创新之路?我认为,这是由城市轨道交通必须实现人性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入与运营方能显现其生命力的特性所决定的。人性化,也就是设计与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建设轨道交通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为人们出行迅速、便捷、舒适服务。同时还要注重减少对他人居住与活动的影响,改善环境质量;高效率,就是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提高系统运行可靠性,达到运输的最佳效应,并满足不同时段的运输需要,实现效率优先的目的;三是降低成本。技术永远是为经济服务的,不为经济服务的技术没有丝毫生命力。我们所讲的成本,首先是运营成本,其次是建设成本。必须从提升运营服务水平的角度、从维持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通过技术的升级与综合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可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在设备生命周期的范围内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使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环保的轨道交通成为可能,事实上,只有满足乘客需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才能赢得乘客的满意并乐于乘坐,而它也因此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同时,轨道交通的发展,必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了必然会增大对轨道交通的需求,从而使轨道交通建设步入与城市发展互相促进、互相带动的良性发展循环。

创新,是广州地铁工程建设的精髓。这几年,广州地铁积极探索,进行了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为城市创造环境、为社会创造效益,不断开拓地铁前进发展的道路。就技术创新而言,在各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广州地铁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我们的创新不是单纯地追求最完美和最卓越,而是追求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以及技术上的先进性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理念相结合。

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广州地铁为什么敢冒风险?中国过去有一句“行话”:中国的轨道交通要用中国成熟的交通设备。但是我们要看到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水平相比,中国的差距很大。为缩短差距,我们不能等待,不能“从猿到人”,必须冲破狭隘的地域、国别观念,放眼世界、放眼未来,通过外引内联,尽快利用外国先进的技术来武装自己,加快我们的发展。为拥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设备,为满足安全、可靠、舒适,同时战略成本又是合理、最低的新技术的应用,广州地铁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在此,我愿意就广州地铁在新技术应用与创新上所做的一些工作与各位一起交流和分享,由于时间有限,这里仅举其中几例,以资借鉴。

一、广州地铁二号线技术创新的简要情况

广州地铁二号线用3年的时间建成,3年半时间实现开通运营,这在全国可能是一个创造。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下,我们利用丰富的运营经验、指导设计和建设行为,引导和审视各类先进、可靠、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在二号线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全面提升了线路的设计水平,节约了工程投资,大幅度缩短了建设工期,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使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技术上为广州地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全国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

二号线工程实施的技术创新之路可概括为:保证地铁(电气铁路)“弓网、车、轨”等核心系统的技术先进性,供电、信号、通信、机电设备监控等主要机电系统关键技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在已建成运营的地铁一号线的基础上,在保证线路总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实现国家要求的70%的机电设备国产化率;合理选用和综合应用施工方法,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采用新工法新工艺,提前实现隧道通、轨道通、电通,创造了提前开通的前提条件。

我们注重工程前期工作,在设计阶段,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优化建筑设计,改善线路和周边的建筑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施工阶段,积极稳妥地采用先进施工方法,保证顺利穿越珠江,顺利穿越五个地质断裂和溶洞地区;并注意及时解决在十分复杂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修建地铁隧道、车站遇到的重大技术问题;在设备采购阶段,积极稳妥地采用技术含量高、安全节能、环保的成熟设备,保证各机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运营成本;在机电安装阶段,注重解决各机电系统内和系统间接口技术问题,保证单机设备、单个系统的先进性和整个系统整合后,整条线路的技术先进性的统一。

1、成功研制和应用刚性接触网,填补国内空白

我们自主组织进行科技攻关,成功研制刚性接触网。和传统的柔性接触网相比,刚性接触网不仅大大改善了二号线地铁列车不间断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而且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填补了该项技术的国内空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轨道交通的技术进步,这不仅对于国内地铁建设,而且对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广州地铁二号线地下区段全部采用刚性接触网供电方式,并一举取得圆满成功,使这种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占用空间小、受力条件好,无断线之虞、维修工作量小、弓网受流特性好、国产化率高等诸多优点的供电方式,在此后国内地铁新线的设计中被广泛的采用,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刚性接触网造价比传统的柔性接触网降低15%,由于国产化研制成功,实际造价比进口同类刚性接触网节省近60%。同时,维修人员的配备可比柔性接触网减少50%以上,刚性接触网每年维修费用仅为传统柔性接触网的1/9。

2、国内首次成功应用站台屏蔽门技术,做到安全、节能、环保、美观

地铁二号线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屏蔽门系统,这也是国内第一条采用屏蔽门系统的地铁线路。站台屏蔽门系统安装在站台边缘,将站台区域与隧道轨行区完全隔离,减少了站台区与轨行区之间冷热气流的交换,减小了车站供冷系统的负荷,降低环控系统的空调能耗(约20%);屏蔽门系统的设置防止了乘客掉下站台,节省了车站管理人员;屏障了列车运行时的噪音对车站的影响,消除列车活塞风对站台的影响,改善了地铁车站的空气质量,保证了乘客候车的舒适度;此外,设计精美且具有时代感的站台屏蔽门,不仅可以增加乘客在站台候车时的安全感,而且给车站也增添了明快的色彩,美化了车站的装饰效果。

3、在国内地铁首次应用集中供冷系统新技术,节约投资、节能、环保

根据广州地铁二号线线路特征和线路周边的环境条件,有效解决车站供冷设施布置难、对地铁车站周边影响大的问题,将集中供冷技术成功应用于二号线地铁车站供冷系统中,因地制宜,设立集中冷冻站和利用自然冷源,并攻克长距离高效率冷冻水输送等技术难题,避免了在闹市区地铁车站设冷却塔给周边景观带来的不利影响,美化了环境;同时减少了车站环控机房的面积,降低了车站的规模,减少了土建成本,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能耗。

另外,广州地铁二号线集中供冷系统还具有以下优点:采用变频节能技术,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设备集中管理,便于运营维护;利用自然冷源,体现节能和环保意识。

4、自动售检票系统成功应用非接触式全IC卡技术,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为实现多条地铁线路之间旅客的不检票换乘,并达到快速输散旅客的设计要求,降低运营成本,并配合政府要求的城市公交“一卡通”工程建设,地铁二号线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自动售检票系统,与广州公交“一卡通”系统兼容,并且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非接触式IC卡单程票代币(Token)模式,代表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已投入一号线运营使用的磁卡系统进行了IC卡技术改造,实现了一、二号线之间的不检票换乘,并且为今后轨道交通新线之间的不检票换乘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此项新技术,是世界上首次在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中成功应用,堪称自动售检票技术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5、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成功地应用

在全面总结一号线盾构隧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突破传统思路,在广州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采用盾构技术成功穿越珠江;国内首次成功应用了宽度1.5米的盾构管片;隧道管片接缝防水设计采用了性能优越的进口EPDM弹性止水条,进一步提高了地铁盾构隧道的防水效果;施工中采用了德国VMT公司研制的同步激光自动导向系统SLS-T进行施工测量,免去了测量对施工的干扰,提高了隧道施工精度;研制出新型盾尾同步注浆配合比,成功应用胶结材料盾尾同步注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在复合地层用盾构技术修建的地铁隧道的质量。

我们已总结出一套适应于广州地区复合地层的盾构机选型方法,为盾构法作为未来新线建设中修建隧道主导工法地位的确立,不仅从概念上,而且从实践上提供了依据。

6、车辆模块化生产

在实现70%国产化率的前提下,广州地铁二号线车辆的总体技术水平不低于从德国进口的一号线车辆水平,并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代表了国产化车辆的最高水平。我们首次采用模块化车体,结构优化,车厢美观,维修方便;整车设计考虑了各部件的降噪和隔噪措施,使整车噪音降低;采用新型转向架,改善受力条件,强度提高,提高安全性;主逆变器采用先进的IGBT开关单元,使设备体积下降,噪音降低;车辆控制和监视采用总线方式,容量大,传输控制方便。

二、移动闭塞技术在三号线的应用

广州地铁三号线是全国第一条最高时速达120公里的快线,采用小编组、高密度的行车组织方式。与之相匹配,我们在三号线采用了代表着世界先进列车控制技术发展方向的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它提供比传统的固定闭塞系统更为安全、更加高效、灵活的列车运行。该系统不仅能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从而提高线路通过能力,而且能够辅助列车司机驾驶并能实现列车定点停车和节能,并能安全地处理系统信息从而实现中央系统计划的自动列车控制。移动闭塞技术集安全、灵活、经济节能于一身,既能满足轨道交通大运量、高频率、可靠运行的要求,又延长了设备的生命周期,具有优越的性能价格比,其采用将大大提升地铁三号线的运营效率,并将为广大市民的出行提供更快捷、更舒适的服务。

三、线性电机在四号线的应用

广州市地质条件复杂,建成区建筑物密集,加上珠江水系的影响,线路必须多次穿越珠江,从整个路网规划的情况来看,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轨道交通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工程建设和运营的需要了,必须探索新的途径。直线电机运载系统就是根据这一需要而提出的。

四号线采用线性电机,开创了国内地铁的先河。线性电机在国外已是成熟产品、但在国内尚属空白。该系统爬坡能力强,特别适用于在老城区为避开拆迁及多次穿越珠江而造成的大坡度、小转弯半径的地域条件,使选线更具灵活性,减少隧道埋深。有利于线路由地下至地面、高架的过渡,并具有节能、低噪的优点;而且,由于线性电机具有免维修的特点,可大幅度减少检修人员,降低维修成本。由于车辆转弯半径小,可大大缩减车辆段及综合维修基地的用地面积,四号线车辆段面积因此由30公顷降为11公顷。

篇6: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论文题目:图像压缩编码班

级:姓

名:学

号:

2010-12-09

摘要:

多媒体信息中视频、音频的数据量非常大,数据的传输、提高处理速度和节约存储空间成为多媒体的重点课题。因此数据压缩成了多媒体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图象和视频通常在计算机中表示后会占用非常大的空间,而出于节省硬盘空间的考虑,往往要进行压缩。同时,传输过程中,为了节省珍贵的带宽资源和节省时间,也迫切要求压缩。压缩之后,传输过程中的误码率也会相应地减少

关键字:图像、压缩、编码

正文:

1、图像压缩编码技术概述

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传输和存储图像,有必要压缩图像的数据量。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要求传输的图像信息的种类和数据量愈来愈大。若不对此进行数据压缩,便难以推广应用。

图像数据可以进行压缩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原始图像数据是高度相关的,存在很大的冗余。数据冗余造成比特数浪费,消除这些冗余可以节约码字,也就是达到了数据压缩的目的。大多数图像内相邻像素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空间冗余。序列图像前后帧内相邻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这称为时间冗余。其次,若用相同码长来表示不同出现概率的符号也会造成比特数的浪费,这种浪费称为符号编码冗余。如果采用可变长编码技术,对出现概率高的符号用短码字表示,对出现概率低的符号用长码字表示,这样就可大大消除符号编码冗余。再次,有些图像信息(如色度信息、高频信息)在通常的视感觉过程中与另外一些信息相比来说不那么重要,这些信息可以认为是心里视觉冗余,去除这些信息并不会明显地降低人眼所感受到的图像质量,因此在压缩的过程中可以去除这些人眼不敏感的信息,从而实现数据压缩。

在满足一定保真度的要求下,对图像数据的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去除多余数据减少表示数字图像时需要的数据量,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即以较少的数据量有损或无损地表示原来的像素矩阵的技术,也称图像编码。图像压缩编码可分为两类:一类压缩是可逆的 ,即从压缩后的数据可以完全恢复原来的图像 ,信息没有损失 ,称为无损压缩编码;另一类压缩是不可逆的 ,即从压缩后的数据无法完全恢复原来的图像 ,信息有一定损失 ,称为有损压缩编码。

2、常用图像压缩编码算法简介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压缩过程有无信息损失,可分为有损编码和无损编码。根据压缩原理进行划分,可以分为预测编码、变换编码、统计编码等。

有损编码:有损编码又称为不可逆编码,是指对图像进行有损压缩,致使解码重新构造的图像与原始图像存在一定的失真,即丢失了了部分信息。由于允许一定的失真,这类方法能够达到较高的压缩比。有损压缩多用于数字电视、静止图像通信等领域 无损编码:无损压缩又称可逆编码,是指解压后的还原图像与原始图像完全相同,没有任何信息的损失。这类方法能够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但所能达到的压缩比不高,常用于工业检测、医学图像、存档图像等领域的图像压缩中。

预测编码:预测编码是利用图像信号在局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高度相关性,以已经传出的近邻像素值作为参考,预测当前像素值,然后量化、编码预测误差。预测编码广泛应用于运动图像、视频编码如数字电视、视频电话中。

变换编码:变换编码是将空域中描述的图像数据经过某种正交变换(如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小波变换DWT等)转换到另一个变换域(频率域)中进行描述,变换后的结果是一批变换系数,然后对这些变换系数进行编码处理,从而达到压缩图像数据的目的。

统计编码:统计编码也称为熵编码,它是一类根据信息熵原理进行的信息保持型变字长编码。编码时对出现概率高的事件(被编码的符号)用短码表示,对出现概率低的事件用长码表示。在目前图像编码国际标准中,常见的熵编码方法有哈夫曼(Huffman)编码和算术编码。

3、本文实现的图像压缩编码介绍

本文运用DCT变换编码算法进行图像。

说明:以上给出的是单个彩色分量的编码、解码过程,对于彩色图像,可将多个分量分别处理 编码步骤: DCT变换

JPEG采用8X8像素的二维DCT变换,在编码器输入端把原始图像顺序分割成8X8的子块。如原始图像的采样精度为P位,是无符号整数,则将[0,2P-1]转换为[-2P-1,2P-1]的有符号整数,作为CT的输入。

解码时,经DCT逆变换后得到8X8的图像数据块,在将[-2P-1,2P-1]变回[0,2P-1],获得重构的图像

原始图像数据块经过DCT变换后,输出64个DCT变换系数,形成一个8X8矩阵,其中包含一个代表直流分量的DC系数(矩阵的左上角,代表此块的彩色分量的平均值)和63个代表交流分量的AC系数(代表该块的彩色分量的起伏变化的剧烈程度)

DCT逆变换通过这64个DCT变换系数重建这8X8图像,由于计算过程中的精度损失和量化,不可能完全恢复原始图像——有损压缩 量化:

为达到压缩数据的目的,对DCT变换系数F(u,v)进行量化处理。量化是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利用人的视觉特性,经过大量实验,获得了一下的量化表Q(u,v)。量化公式为

FQ(u,v)=Integer(Round(F(u,v)/Q(u,v))DCT系数的编码: DCT变化系数经过量化后,直流分量DC数值比大,而且相邻的两个8X8块的DC系数有很强的相关性,变化不大,因此采用DPCM对相邻两块的DC的差值Delta进行编码

Delta=DCi-DCi-1 DCT变换系数经过量化之后,有大量AC会变成0,采用游程编码进一步进行数据压缩。为增加编码效率,采用“Z”字形的次序来进行游程编码,可以增加连续0的个数。

4、程序实现过程中所遇压缩编码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在程序实现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压缩编码问题。发现在解压中出现大量异常,调试后发现输出字节中出现大量负数,分析知是读取文件字节类型时转换到整数时出错,将读到的char型强制转化为int时出错,故将其先转化为无符号char后再转为int后问题得到解决。遇到很多解压缩串码的问题,调试发现在压缩/解压缩多处有误,改正后程序运行正确。遇到程序解码时程序卡死情况,分析出出错位置后得到解决。遇到解压文件提前结束情况,分析得遇到1A结束,查询知:1A就是EOF。打开文件的时候指定为二进制方式后问题得到解决。

5、总结:

1、程序设计难点:

本程序的难点在于字典算法的实现及生成文件规则的制定。

2、程序设计中的不足:

本程序功能上实现了对文件的压缩,但是在物理、及时间复杂性上还有待优化。同时,还需将其进一步使用在网络通信上。

3、训练体会:

这次训练我最大的收获有两个:

其一、设计软件前一定要将核心的算法用伪代码写出来,这样会极大的避免一些在程序调试过程中的麻烦,可以省不少时间。

其二、调试软件时,遇到程序跑死情况,可以使用对程序分段标记来查找问题出处。此外,多写信息记录点也是一个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志坚主编.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2.朱学芳著.多媒体信息处理与检索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 3.曲建民主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4.雷运发编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附程序设计代码:

////////////////////////////////////////////////////////////////////// //函数名称: BmpToDCT //完成功能: 对位图文件进行压缩(用DCT变换压缩)//输入参数: 文件名 filename //输出参数: 压缩后数据的长度nTotal,压缩后数据指针lpDst //返回参数: 是否成功

////////////////////////////////////////////////////////////////////// int CDib::BmpToDCT(LPCSTR filename,LONG &nTotal,char *lpDst){ //量化参数

static BYTE Q_table[64] = {16,11,10,16,24,40,51,61,12,12,14,19,26,58,60,55,14,13,16,24,40,57,69,56,14,17,22,29,51,87,80,62,18,22,37,56,68,109,103,77,24,35,55,64,81,104,113,92,49,64,78,87,103,121,120,101,72,92,95,98,112,100,103,99};//用数组实现获取图像数据

int nWidth,nHeight,i,j,k,i_start,j_start;BYTE Gray[GraySize][GraySize];LoadBmp(filename);Read_Imagedata(nWidth,nHeight,Gray);//将图像数据分成若干个8×8的子块,获取子块数据,共4096个子分块

BYTE FkGray[4096][8][8];DWORD dwBuffUsed=0;// 缓冲区已使用的字节数

// 中间变量

char bChar1;char bChar2;// 重复像素计数

BYTE iCount=0;//lpDst = new BYTE[nWidth*nHeight];for(k=0;k<4096;k++){

i_start =(k/64)*8;//整数商×8

for(i=0;i<8;i++)

{

j_start =(k%64)*8;//整余数×8

for(j=0;j<8;j++)

{

FkGray[k][i][j]=Gray[i_start][j_start];

j_start++;

}

i_start++;

} } // double *f = new double[64];//存放DCT系数缓冲区

char *f1 = new char[64];//量化后的系数

char *temp_f1;int m;for(k=0;k<4096;k++){

m=0;

for(i=0;i<8;i++)

{

for(j=0;j<8;j++)

{

f[m]=(double)FkGray[k][i][j];

m++;

}

}

fdct_2D(f,3,3);//二维DCT变换

for(i=0;i<64;i++)

f1[i]=(char)((f[i]/Q_table[i]));

//对子分块进行游程编码 temp_f1 = f1;

bChar1 = *temp_f1;// 给bChar1赋值

iCount = 1;// 设置iCount为1

temp_f1++;// 读取下一个像素

bChar2 = *temp_f1;

for(i =0;i<64;i++)

{

if(bChar1 == bChar2)// 判断是否和bChar1相同

{

iCount ++;// 相同,计数加1,继续读下一个

temp_f1++;

bChar2 = *temp_f1;

}

else

{ // 不同,写入缓冲区

if(iCount > 1)

{

lpDst[dwBuffUsed] = iCount;// 保存码长信息

}

else

{

lpDst[dwBuffUsed] = 1;// 保存码长信息

}

lpDst[dwBuffUsed + 1] = bChar1;// 保存bChar1

dwBuffUsed += 2;// 更新dwBuffUsed

bChar1 = bChar2;// 重新给bChar1赋值

temp_f1++;// 重新给bChar2赋值

bChar2 = *temp_f1;

iCount = 1;

}

}

}

nTotal = dwBuffUsed;//返回编码后的图像字节数

return 1;

}

////////////////////////////////////////////////////////////////////// //函数名称: DCTToBmp //完成功能: 对DCT文件进行解压缩 //输入参数: 文件名 filename //输出参数: 解压缩后数据的长度nTotal,解压缩后数据指针lpDst //返回参数: 是否成功

////////////////////////////////////////////////////////////////////// int CDib::DCTToBmp(LPCSTR filename,LONG &nTotal,BYTE *lpDst){ //量化参数 static BYTE Q_table[64] = {16,11,10,16,24,40,51,61,12,12,14,19,26,58,60,55,14,13,16,24,40,57,69,56,14,17,22,29,51,87,80,62,18,22,37,56,68,109,103,77,24,35,55,64,81,104,113,92,49,64,78,87,103,121,120,101,72,92,95,98,112,100,103,99};

//定义DCT文件的指针

CFile file;char *lpDCTfile = new char[512*512];DWORD DCTDataSize;//打开文件

if(!file.Open(filename,CFile::modeRead|CFile::shareDenyNone)){

AfxMessageBox(“Can not open the file!”);

return-1;} DCTDataSize = file.GetLength();//获取文件的长度

file.Read(lpDCTfile,DCTDataSize);//读文件

lpDCTfile=lpDCTfile+14+40+256*4;//将文件指针移到DCT数据区域

BYTE Gray[GraySize][GraySize];//存放BMP数据

char FkGray[4096][8][8];//存放8*8子块数据 int i,j,k,i_start,j_start;char bchar1,bchar2;char *lptemp = new char[512*512];i=0;int ff;//test while(i<=512*512)//还原压缩的游程编码,用lptemp指向该数据

{

bchar1=*lpDCTfile;

lpDCTfile++;

bchar2=*lpDCTfile;

lpDCTfile++;

while(bchar1!=0)

{

lptemp[i] = bchar2;

i++;

bchar1--;

}

if(i>252550)ff++;} //将数据放到各个子块

for(k=0;k<4096;k++){

for(i=0;i<8;i++)

for(j=0;j<8;j++)

{

FkGray[k][i][j] = *lptemp;

lptemp++;

} } // double *f1 = new double[64];//还原量化前的系数(即DCT系数)

//int *f = new int[64];//存放DCT系数反变换后的数据缓冲区

int m;for(k=0;k<4096;k++){

m=0;

for(i=0;i<8;i++)

{

for(j=0;j<8;j++)

{

f1[m]=(double)(FkGray[k][i][j]*Q_table[m]);

m++;

}

}

fidct_2D(f1,3,3);//二维DCT反变换

m=0;

i_start =(k/64)*8;//整数商×8

for(i=0;i<8;i++)//将子块合并为整个图像

{

j_start =(k%64)*8;//整余数×8

for(j=0;j<8;j++)

{

Gray[i_start][j_start]=(BYTE)(f1[m]);

m++;

j_start++;

}

i_start++;

} } // for(i=511;i>0;i--)

for(j=0;j<512;j++)

{

*lpDst=Gray[i][j];

lpDst++;

} ///////////////////////////////////////////////////////////////////////////////

nTotal = 512*512;//返回编码后的图像字节数

return 1;

}

/////////////////////////////////////// //BOOL BMPToMyPcx(BYTE *lpDIBBits,LONG lSrcBytes,BYTE *lpDst,LONG lDstBytes)//完成功能:将原BMP图像数据通过游程编码进行压缩

//输入参数:位图源图像象素的指针lpDIBBits,原图像数据长度lSrcBytes // 压缩后图像象素的指针lpDst,压缩后数据长度lDstBytes //返回参数:是否成功

/////////////////////////////////////// BOOL CDib::BMPToMyPcx(BYTE *lpDIBBits,LONG lSrcBytes,BYTE *lpDst,LONG &lpDstBytes){

// 循环变量

LONG i;LONG j;

// DIB高度

WORD wHeight = 512;

// DIB宽度

WORD wWidth = 512;

// 中间变量

BYTE bChar1;BYTE bChar2;

// 图像每行的字节数

LONG lLineBytes = wWidth * 3;// 重复像素计数

int iCount;

// 缓冲区已使用的字节数

DWORD dwBuffUsed;

// BYTE *lpSrc;

//******************************************************************************* // 开始编码

// 开辟一片缓冲区(2被原始图像大小)以保存编码结果

lpDst = new BYTE[wHeight * wWidth * 2];

// 指明当前已经用了多少缓冲区(字节数)

dwBuffUsed = 0;

// 每行

for(i = 0;i < wHeight;i++){

// 指向DIB第i行,第0个象素的指针

lpSrc = lpDIBBits + lLineBytes *(wHeighti);

// 给bChar1赋值

bChar1 = *lpSrc;

// 设置iCount为1

iCount = 1;

// 剩余列

for(j = 1;j < wWidth;j ++)

{

// 指向DIB第i行,第j个象素的指针

lpSrc++;

// 读取下一个像素

bChar2 = *lpSrc;

// 判断是否和bChar1相同并且iCount < 63

if((bChar1 == bChar2)&&(iCount < 63))

{

// 相同,计数加1

iCount ++;

// 继续读下一个

} else {

// 不同,或者iCount = 63

// 写入缓冲区

if((iCount > 1)||(bChar1 >= 0xC0))

{

// 保存码长信息

lpDst[dwBuffUsed] = iCount | 0xC0;

// 保存bChar1

lpDst[dwBuffUsed + 1] = bChar1;

// 更新dwBuffUsed

dwBuffUsed += 2;

}

else

{

// 直接保存该值

lpDst[dwBuffUsed] = bChar1;

// 更新dwBuffUsed

dwBuffUsed ++;

}

// 重新给bChar1赋值

bChar1 = bChar2;

// 设置iCount为1

iCount = 1;} }

// 保存每行最后一部分编码

if((iCount > 1)||(bChar1 >= 0xC0)){ // 保存码长信息

lpDst[dwBuffUsed] = iCount | 0xC0;

// 保存bChar1

lpDst[dwBuffUsed + 1] = bChar1;

// 更新dwBuffUsed

dwBuffUsed += 2;

}

else

{

// 直接保存该值

lpDst[dwBuffUsed] = bChar1;

// 更新dwBuffUsed

dwBuffUsed ++;

} }

lpDstBytes = dwBuffUsed;//返回编码后的图像字节数

// 写入编码结果

//file.WriteHuge((LPSTR)lpDst, dwBuffUsed);

// 释放内存

//delete lpDst;

//**************************************************************************

篇7:《信息技术与应用》教案1

教学目的:

引出三角形外角的概念,并对其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用到了把△ABC的一边BC延长得到∠ACD,这个角叫做什么角呢?下面我们就给这种角命名,并且来研究它的性质.

教学过程:

① 三角形的外角定义: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结合图形指明外角的特征有三:

(1)顶点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上.(2)一条边是三角形的一边.

(3)另一条边是三角形某条边的延长线. ② 两个推论及其应用

由学生探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问题1:如图,△ABC中,∠A=70°,∠B=60°,∠ACD是△ABC的一个外角,能由∠A、∠B求出∠ACD吗?如果能,∠ACD与∠A、∠B有什么关系?

问题2:任意一个△ABC的一个外角∠ACD与∠A、∠B的大小会有什么关系呢?

由学生归纳得出:

推论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例

1、已知:∠BAF,∠CBD,∠ACE是△ABC的三个外角. 求证:∠BAF+∠CBD+∠ACE=360°

分析:把每个外角表示为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即得证. 证明:(略).

2、已知: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F,∠A=62°,∠ACD=35°∠ABE=20°.求:(1)∠BDC度数;(2)∠BFD度数.

解:(略).

课堂练习:

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D平分外角∠EAC,∠B=∠C.求证:AD∥BC 分析:要证明AD∥BC,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即需证明∠DAE=∠B.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B=1∠EAC(等式的性质)2A E

D ∵AD平分∠EAC(已知)∴∠DAE=1∠EAC(角平分线的定义)2B C ∴∠DAE=∠B(等量代换)

∴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呢?

这个题还可以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1∠EAC(等式的性质)21∠EAC(角平分线的定义)2∵AD平分∠EAC(已知)∴∠DAC=∴∠DAC=∠C(等量代换)∴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还可以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证明:∵∠EAC=∠B+∠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B=∠C(已知)∴∠C=1∠EAC(等式的性质)21∠EAC 2∵AD平分∠EAC(已知)∴∠DAC=∴∠DAC=∠C(等量代换)∵∠B+∠BAC+∠C=180° ∴∠B+∠BAC+∠DAC=180° 即:∠B+∠DAB=180°

∴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学反思:

教学中,帮助学生找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特别是当一个角是某个三角形的内角,同时又是另一个三角形的外角时,困难就更大,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是讲清定义,分析图形,变换位置,理清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主题; 从特殊到一般,从不完全归纳到合情推理,展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篇8:山区灌溉技术与应用

1.1 传统山地灌溉

传统的山地灌溉, 如用人力车或畜力车拉水到山脚下, 人挑水、背水上山, 劳动强度大, 效率低, 不适合大面积山地灌溉。

1.2 固定泵站

在山脚下建一个泵站, 经钢管输到山上水池中待用。这种方法的使用寿命比较长, 但投资相当高, 除花费设备费外, 还需盖一间泵房, 在山顶建一个大水池, 派专人管理, 另外山区地形复杂, 铺设钢管难度大, 成本高, 总造价高, 而且固定泵站由于不能移动, 能灌溉的面积很有限。所以, 在经济实力不雄厚、山区地形复杂的地方不宜采用。

1.3 YG型移动式高扬程设备灌溉

如何更好地解决山区用水问题, 需要一种小、巧、灵活, 能够快速移动, 且扬程高的提水设备。根据山区的特点, 研制出YG型移动式高扬程提水设备。

该设备直接利用山脚下的水库、河流、小溪、池塘、水井等大小水资源提水上山, 扬程为150~250 m, 一般的山不需多级设备接力就可提水上山。

1.4 SYD型移动式滴灌

该设备由动力机组、输水管系统、滴管系统组成。在灌水的同时可施肥, 利用山脚下的小水源, 灌溉效果显著, 施肥均匀。

2 典型山区灌溉技术研究与应用

2.1 YG型移动式高扬程提水设备

2.1.1 主要结构及用途

该设备主要由动力机、水泵、机架、输水管道、分水系统组成 (见图1) 。工作时, 动力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水泵运转, 泵出的水通过输水主管路送到用水地点, 再经分水管浇到指定地点。可用于山区植树造林浇水、山区果园等经济林木的浇水, 也可用于远距离输水、山区人畜饮水等项作业。

2.1.2 主要技术参数

主要技术参数见表1。

2.1.3 设计依据

干旱山区一般山高坡陡, 种植区大都分布在相对高度200 m以下, 坡度大于25°的地段。这段地区的水源水位很低, 一般在山脚下有山泉、小溪或小水库, 但离种植区较远 (一般400 m以上) , 再加上山谷、沟壑相互交错, 给引灌水带来困难。

根据山区自然条件及种植浇水技术特点, 种植浇水设备必须具备扬程高、流量小、质量轻、拆装移动方便、一机多用和耗能低等特点。

2.1.4 配套方案

(1) 工作过程的确定。根据山区种植浇水的技术要求, 该设备工作过程确定为, 动力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水泵, 水泵把高压水通过输水主管道输送到用水地点, 再经分水开关通过低压分水管道在人工操作下浇水。

(2) 快速接头的研制。山区植树浇水设备管道的快速联接是实现快速移动的关键。因此, 需要研制一种适用于山区输水的快速接头。

(3) 密封件。根据液压密封原理, 采用自压式O形密封圈做为密封件, 经过多次试验改进, 研制了一种较为理想的V形插销式快速接头。结构原理见图2, 技术规格和参数见表2。

2.2 SYD型移动式滴灌系统

2.2.1 系统组成 (见图3)

系统组成有YG型提水设备、压力表及压力调节器、施肥器、过滤器和配输水管网。

该系统各部分的作用是, YG型提水设备:从山下水源取水, 加压输送上山, 向系统提供设计要求的流量和压力的水;压力调节器:微调滴灌系统压力;压力表:显示滴灌系统压力;施肥器:按要求的浓度, 施用可溶性化肥或农药;过虑器:过滤灌溉水, 滤除水中含有的可能堵塞管路和滴头的各种污物;配套水管网:把灌溉水或化肥溶液输送到作物间, 并均匀分配到滴头;滴头:支管中的压力水经过滴头的狭长流道或微小孔口时, 造成能量损失, 从而使灌溉水以点滴方式滴入作物根部土壤。

2.2.2 应用特点及作用

通过在北京地区密云太师屯镇、延庆镇珍珠泉、平谷关上、门头沟斋堂镇、房山河北镇、怀柔汤河口镇等地林果业生产应用, 此滴灌与其他类型的灌溉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湿度。滴灌可以有节制地适时适量地按照作物的需要供水, 使作物根系周围的土壤湿度经常保持在适宜作物生长的最佳含水量上下限内。

(2) 可随滴灌施用化肥。滴灌在向作物根系供水的同时, 将溶解的化肥水直接带入作物根系层, 比常规施撤方法节省劳力, 药力均匀, 充分发挥肥效。灌水均匀, 灌水均匀度可达到90%~95%, 这是其他灌水方式难以做到的。

2.2.3 优点

(1) 增加产量, 改善品质。根据多年多点的试验资料, 作物滴灌比地面灌溉增产10%~100%, 比不灌溉增产20%~190%, 产品品质提高1~3级。

(2) 节约灌溉用水。由于滴灌通过封闭的管路系统把灌溉水从水源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 消除了渠道输水过程中的蒸发和渗漏损失。而且仅湿润作物根区的局部土壤, 比地面灌溉方法减少了株行间土壤蒸发损失、田间径流和深层渗漏损失, 使灌溉水的利用率显著提高。各地试验结果表明, 滴灌比地面灌溉省水50%~70%, 这对干旱缺水的丘陵山区和高扬程灌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 扩大作物灌溉面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 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根据试验资料, 滴灌苹果树的干周比地面灌的增加10.5%, 新梢的长度、粗度和叶片数也都增加一成到二成 (见表3) 。

(4) 有利于发挥作物根区底肥肥效。由于滴灌使果树根区土壤具有适宜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 好气性微生物得到讯速繁殖, 加速了底肥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从而增加了速效肥的含量。

(5) 节省劳动力, 节约能源, 运行费低。据统计, 仅用工一项, 滴灌比地面灌溉省工37.5%~73%。

3 山丘区滴灌工程设备研制

3.1 加压设备

加压设备是指向系统供水的水泵及配套动力机。水泵的选型应根据滴灌系统的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确定。山丘区应选用扬程高的水泵, SYD滴灌系统采用YG型移动式高扬程提水设备的主机组为加压设备, 效果很好。

3.2 压力调节器

滴头的工作压力一般为0.03~0.12 MPa, 加压设备只是粗调压力, SYD系统用压力调节器微调压力, 保证了滴头能得到正常的工作压力。

3.3 施肥设备

指盛装化肥的容器, 通常称为施肥罐。一般采用压差式注入法将化肥注人管网。图4为压差式化肥罐示意。

3.4 过滤器

SYD系统采用滤网式过滤器。过滤器是滴灌系统的关键设备之一。其作用是滤除灌溉水中的杂质、污物 (泥沙、悬浮物等) , 防止滴头堵塞, 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图5为滤网过滤器构造示意。这种过滤器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其外壳用金属或塑料制成圆柱形, 滤网用耐腐蚀的金属丝或尼龙丝制成。根据水源情况和对水质的过滤要求, 可选用不同孔目的滤网, 选择时以滤网的有效孔断面积大于2.5倍干管断面为依据。

4 滴灌工程的运行管理规范

4.1 机泵运行管理

机泵除了按正常的有关技术规程操作外, 特别要注意水泵出口压力的调节, 应从全部卸压状态, 慢慢调节调压阀使压力升高, 使滴灌首部压力表的压力在0.2MPa左右, 过低不能满足要求, 过高则可能对滴灌设备和管路造成损坏。原则上在克服过滤器和管网压力损失后, 保证滴管作业压力在0.05~0.1 MPa之间。

4.2 过滤器的运行管理

图6表示过滤器清洗前水头损失明显增大, 如不及时清洗, 滤网两边压力差的增大会使污物通过滤网进人系统中, 引起堵塞。所以要求在灌水季节每天清洗一次, 其他季节每星期清洗一次。清洗方法是, 首先关泵停水, 拆开压盖, 取出滤芯, 用刷子刷洗滤芯筛网上的污物, 并用清水冲冼干净。

4.3 管道运行管理

(1) 初次运行时。管道初次投入使用时, 应打开干管、支管和所有毛管的尾端进行冲洗, 以避免施工安装时带入管道的泥土、砂粒和钻孔时的塑料碎屑等污物, 堵塞滴头。

(2) 灌水期间。应经常检查管道的工作状况, 对损坏或漏水严重的管段要及时修复。

上一篇:《请你相信我》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销售团队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