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24-04-15

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精选9篇)

篇1: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皂角人口普查指导员兰绍华先进事迹

2010年,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年。11月,人口普查正式登记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社区在街道人普办的严格部署下,积极行动,广大普查人员勇挑重担,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心系普查、忘我工作的感人事迹。

兰绍华同志是皂角场镇社区的主任,也是社区的会计,由于历经各种普查工作,综合素质水平较高,他作为人普指导员,负责社区的人普业务指导工作。作为即要负责指导其他普查员的业务,又要深入到一线参加普查工作,他深感责任重大,为了确保所采集的普查数据准确,获取信息全面,在普查登记工作中,兰绍华同志坚持“勤学、好问、不怕吃苦”的精神,发扬乐观积极向上的的精神,保证登记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勤学。此次人口普查正式登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加之场镇社区范围内人口情况复杂,流动人口、暂住人口众多,又有老旧小区,大大增加了工作难度。而作为老普查员的兰绍华,虽在培训的时候认真听讲,努力理解,但在正式入户登记填表的时候还是碰到了很多的问题。面对困难,兰绍华迎刃而上,他先用铅笔填写,然后回来再核对表格。他认真学习填写方法及表内项目应注意的逻辑关系,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自动的给街道办人普办的同志打电话请教、探讨。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帮助其他普查员,使每一位普查员都清楚填写的方法,确保了入户登记顺利展开。

二、好问。兰绍华同志在入户登记时,实地碰到的问题各式各样,由于时间紧,知识点多,她只能一边普查、一边学习,尽可能掌握所学知识,遇到有时组员对群众问的问题一时解答不了,或对解答的问题没有把握,她及时与镇人普办联系,问明原因,理清逻辑关系,更好的解答居民群众的各种实际问题。具体询问居民实际具体情况时,他并不是生硬的、刻板的,照本宣科式的就表内问题一一询问,而是亲切的,拉家常式的与社区居民进行交流沟通,采集了信息的同时也缓解了部分居民的抵触情绪。

三、不怕吃苦。场镇社区是一个老旧小区众多的社区,房屋出租现象较为普遍,而外来流动人口多,流动性较大,也增加了普查的难度。如:有些居民房产较多,户口空挂;有些外来流动人口认为自己户籍不在本社区,不愿配合登记;有些外来人员不常在家,很难碰上面。针对种种复杂情况,兰绍华同志不轻言放弃,针对不同的人群,她总结出早、中、晚三段时间上门法。早上,针对年纪大的老人有中午午睡以及晚上睡的较早的习惯,对老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住户进行上门;中午,针对众多外来人员要回家给孩子烧饭的情况,集中对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住户进行上门;而晚上,则集中对下班的一般住家户进行信息采集。如此有针对性的上门,使得兰绍华同志的上门登记效率大大提高,他还把自己的联系电话留给隔壁住户,让邻居听到有动静马上与他联系。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确保了场镇社区人口普查工作的普查进度和完成质量。

正是凭着“勤学、好问,不怕吃苦”的工作精神,凭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态度,兰绍华同志赢得了每一位普查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的好感。在他的影响下,场镇社区人口普查工作人员认真、仔细、高质量地进行着人口普查清查摸底工作,为清查摸底工作的胜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今后全面展开人口普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兰绍华同志乐观向上,吃苦耐劳,不畏艰难,永往直前的精神,不正与当代所提倡的社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相符合么。

篇2: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一、数据挖掘技术概述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种基于高科技的先进的统计技术, 学界对于数据挖掘技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可以从宽泛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定义, 即我们可以对一些大量的, 不完整的模糊数据进行一些潜在价值的挖掘, 这一过程就被称为数据挖掘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使用数学上的理论方法来对数据进行知识的提取与探索。数据挖掘是另一种知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数据挖掘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 其不仅运用到高等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等方面知识, 同时还运用到计算机中的数据库以及数据存储方面知识, 同时数据挖掘的过程还涉及到了机器学习的内容。在大量的数据中进行模型化的分析和研究, 需要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配合。从数据中提取的知识, 可以有效为解决一些问题提供帮助。数据挖掘技术一是包括数据的预处理, 对与主题有关的数据进行整理, 二是进行数据的集成和转换, 三是使用智能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挖掘, 寻找其中蕴含的规律。

二、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内容

在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时, 往往需要用到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 而不同的数据挖掘工具又需要各种不同的算法。数据挖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只用一种算法不能完全满足数据挖掘的要求。当前, 在数据挖掘技术方面, 一般有决策树、概率论、数理统计和遗传算法等多种研究的方向。决策树的研究内容一般是对不同的数据类型进行一定的分类。通过分类来确定一定的决策样本。决策树是不断建立分支, 在分支上来对数据的规律进行一定的摸索。决策树的优点之一就是它在运算汇总的直观性。而遗传算法是对生物繁衍规律的一种模拟, 通过对不同参数数据的计算, 来对数据进行区分。在使用遗传算法的过程中, 一般需要对实际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抽取, 使之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律的二进制的编码。只有在这个二进制编码中进行不断的分析判断, 才能总结出数据中存在的规律。在数据挖掘技术中, 概率统计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数据的选取与分析都是带有一定随机性的, 利用概率论中的知识进行随机数据规律的统计和分析, 有利于对数据规律作出最精准的判断。

三、数据挖掘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数据挖掘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数据挖掘技术的一些瓶颈。数据挖掘技术面对的是一个海量的数据库, 而如何在这个海量的数据库中进行有效率的数据挖掘计算则成了目前数据挖掘技术开发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瓶颈。在一些数据库中, 每增加一个数量级, 就会使数据挖掘的算法成倍增加。在面对海量的数据库时, 往往会增加一定的盲目性。因此, 为了保证一定的运算效率, 我们需要开发新的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效率的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布式的挖掘算法, 这样就可以利用一些知识来进行无关数据的去除。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 数据库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数据挖掘技术在开发数据的过程中往往形式较为单一, 不能对图片、视频等数据形式进行处理。因此数据的多样性也是数据挖掘技术中一个需要注意的方面。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数据的时效性。一些数据是带有一定的时间属性的, 如果对数据进行计算时, 不能有效认识数据的时效性, 会给我们的数据挖掘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

四、数据挖掘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具体应用

(一)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人口数据进行预处理。我国的人口基数十分庞大, 因此对于这个庞大的数据的技术处理也有着一定的困难。我国的人口数据处理技术相较于人口基数较小的国家来说较为滞后, 并不能直接对人口普查工作进行服务。一些相关部门对于数据的分析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查询和统计上, 不能使我国的数据库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和价值。通过数据挖掘技术, 可以有效实现对于人口数据的预处理。比如, 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对我国的人口资源分布进行一定的初步摸底调查, 并且对人口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分配。在海量的数据库中进行一定的数据分析需要花费研究人员很长的时间。在数据的处理上, 需要对一些冗余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删减和消除, 然后进行一定的归档处理。在人口普查过程中, 数据预处理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数据归约、数据清洗等。数据归约是指用一些可以代替的小型数据来对当前庞大的数据进行一定的替换, 将抽象的数据变成直观的图表格式等。

(二) 在人口普查中进行决策树技术的应用。在人口普查的过程当中, 必然要面对人口信息的变动问题。人口信息的变动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变动或者社会变动, 其是对人口变动的不同方面的一种客观反映。一般来说, 社会上的人口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迁移变动, 政府部门如果按照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一定的规律掌握,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从而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在人口普查的变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决策树模型的建立是数据挖掘技术中比较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决策树模型对于人口规律的把握有其一定的简洁性。一个完整的决策树模型可以有效对不同领域的人口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精准预测, 但这要求决策树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技术修剪。

(三) 数据挖掘技术当中的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技术可以有效为一些公共事件提前做一定的信息汇总工作, 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汇总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准备性工作。比如, 在一些教育政策制定前, 相关部门可以对社会上的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 以用于在政策制定上的参考。在一些突发性的社会性事件中, 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救援或者保障工作。数据挖掘中的信息采集技术还可以对居民基本医疗信息进行一定的收集, 我国医疗保障系统的变化需要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对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一定的信息采集。在人口普查中只有通过不断的数据挖掘, 才能更好地提高人口普查的工作效率。

五、结语

数据挖掘技术是用于处理国内人口普查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在实践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 数据挖掘技术必然将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工作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相信随着数据挖掘理论的完善, 数据挖掘技术将在我国的人口普查工作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瑞录.数据挖掘技术在人口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 2005

[2]黄解军, 潘和平, 万幼川.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2

篇3:“六字”推开街道人口普查工作

着眼“广”字。充分利用传统的宣传手段搞好户外宣传,悬挂条幅标语,张贴墙报画册,让普查相关政策和基本常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载体,对社会各阶层形成视觉、听觉冲击;积极调动辖区“共筑共建”单位形成宣传联动机制,提高宣传覆盖面和知晓率。同时准备利用普查宣传日、登记日等关键时点,在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城市繁华地段设立普查宣传站(点),面对面地宣传人口普查的目的及意义。

强调“深”字。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挖掘宣传深度,深入调查研究不同普查区域和不同普查对象的特点及规律,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开展不同社会层次、不同行业领域的座谈会,研讨会,加深社会各界对普查工作的理解认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普查的热情,深度挖掘普查期间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跡、趣闻趣事。让统计人敬业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普查中开花结果,让每一个社会公民的参与热情化作支持普查工作的具体行动,形成共同搞好人口普查的良好社会氛围。

组织工作是人口普查的基础和核心,是实现普查目标。塑造统计形象、创建统计文化品牌的关键和前提。区(县)街道乡镇普查机构还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

突出“早”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准备工作要确实具体。针对人口普查各阶段的任务,各街道(镇乡)要“谋篇布局”,“张弛有度”,做到心中有数。当前,各区(县)街、乡都已经成立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进入实战阶段前,各级普查机构应就普查员选聘、人口居住状况以及普查难点等问题到各居(村)委会开展调研工作,明确本地域的普查方向和特点,做到早计划、早踏查、早组织、早落实。

注重“细”字。以培训工作为例,普查培训不仅关系到普查结果和普查数据的质量,更关系到统计人才队伍长远建设和统计业务能力水平的培养提高。因此,必须把工作做细致、做扎实。在培训内容上,诸如人口普查中普查员上门现场访问登记的调查方法,普查指标、工作流程及操作要求,普查员询问技巧,如对一些超生、就业等高附加值信息的挖掘等都要充分考虑到。由于街,乡普查员数量众多,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在培训形式上,可灵活采取分级、分片、分组的方式进行。同时,要突出重点,因人施教,讲求实效。

牢记“严”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普查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严格的责任机制保驾护航,街道乡镇普查机构应对清查摸底、普查登记,数据处理、抽查验收等各阶段制定严密的工作机制。在组织工作上建立普查区责任制,办公室成员按照分工承包普查区,在布置、收集、录入等各个环节一包到底。在摸底和登记阶段,重点建立普查区数据上报和管理台账制度,厘清普查项目,控制普查进度,审核普查数据质量。通过建立责任机制,层层落实责任,规范操作流程,做到程序步骤不能少,执行制度不打折。

篇4: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6月9日上午,省政府在黄楼会议室召开向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督查组汇报会,会议由省政府秘书长秦正主持。会上,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省统计局局长王莉霞汇报了陕西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进展情况、下一阶段工作设想、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财政厅厅长刘小燕汇报了人口普查经费保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李勇在总结讲话时强调,人口状况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一,人口普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搞好人口普查,摸清人口底数,对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改善民生政策都具有重要意义。李勇充分肯定了陕西的人口普查工作。他说,陕西对人口普查工作重视程度高,行动迅速,措施到位,总体进度良好。他要求陕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全面完成人口普查工作。

篇5:北京圆满完成人口普查试点工作

为了保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市人普办对各项试点工作目标进行了逐一细化。通过综合试点,验证普查方案的可行性和各项细则的可操作性,为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和细则打好基础;通过各专项试点,寻找破解普查重点、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进一步规范普查各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

在此基础上,市人普办提出“市区两级联动、有效控制节点和全面深入总结”三项具体措施,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市区两级联动,保证试点内容的针对性

按照市人普办统一要求,本次综合及专项试点均由各区县人普办自主选题,自主确定参加试点的社区居(村)委会,并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从而保证试点内容与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和普查难点紧密结合,便于各区县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研究問题、解决问题。

市人普办在试点期间,着力加强对普查业务工作的检查指导。市人普办人员深入试点一线,以日常业务指导、重点工作检查和阶段任务督办等多种方式,协助各区县人普办、试点社区居(村)委会开展各项试点工作。

有效控制节点,保证试点过程的规范性

综合试点的首要目的是为修改,完善普查方案和细则做好充分准备。为此,市人普办要求试点社区居(村)委会必须严格执行试点方案和细则的各项规定,保持试点组织管理和业务操作上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不得按照个人理解擅自改动或变更,为试点结束后科学判断方案的可行性和细则的可操作性创造条件。

各专项试点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研究普查区建筑物核查和区域划分方法,分析不同登记方式的登记效果、掌握户籍资料的取得途径和户主姓名底册的编制方法、探索查准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的方法、研究适合境外人员的登记方式并总结对普查员语言能力的要求等,找出破解普查难点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规范普查操作流程。在各个专项试点的关键环节,市人普办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指导和检查,与区县和试点社区居(村)委会一道,共同探讨普查难题的破解之道。

全面深入总结,保证试点工作的实效性

试点目标能否达到是衡量试点工作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保证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市人普办要求全市参与试点的各级普查机构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全面总结:

一是针对方案细则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综合及专项试点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对方案和细则的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反复论证,提出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具体内容。二是针对普查难点提出解决方案和途径。围绕普查重点、难点和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认真研究、深入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篇6:中国古代的人口普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统计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200年, 炎黄联盟首领、夏朝国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运动, 这“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总数为1355万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创立“上计制度”, 即人口、钱粮统计制度。到汉朝, 随着政治体制逐渐完善, 人口统计进一步纳入正轨。西汉平帝元始五年 (公元5年) 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 59594978人, 此为我国首次较为精确的人口普查。隋朝颁布“输籍法”, 测出全国共有2459840户, 16163863人。到了唐太宗时代, 政治清明, 人口大增, 全国统计人口为8018710户, 46285161人。而至天宝年间, 由于唐玄宗李隆基任人唯亲沉迷酒色, 致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全国人口减至1933312户, 16990386人。明朝推行比较严谨的“户帖制”, 将居民人口逐户登记在册, 登记表即“户帖”的格式、内容由户部统一制作发放, 朝廷还派员分赴各地监督登记。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91年) 统计为10684435户, 56774561人。英国学者卡尔津看到这样的“户帖”后惊叹不已, 称其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篇7:人口普查宣传先行

统一原则统一谋划

如何提高人普宣传的效果,提高人口普查的知晓率,达到家喻户晓、人人配合的目的?北京市人普办提出了人普宣传的工作思路:坚持统一领导、逐级落实、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由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人普办”)具体实施。

宣传机构落实到位,为开展宣传工作奠定人才基础。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宣传中心的全部人员纳入市人普办宣传组,各区县人普办也相继成立了宣传组,如延庆县人普办抽调有活力、学历高、熟练掌握photoshop、adobereader、office等办公软件的年轻人承担人普宣传工作,做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团队协作能力突出。截止3月底,各区县普查宣传人员全部到位。

人普网站相继建立,逐步形成人普宣传的网络联动机制。为深入宣传人口普查工作,市人普办分别于1月25日和2月22日开通了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内、外网,并与首都之窗网站,市发改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等10余家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实现友情链接;3月份,区县人普办也相继开通了区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外网,其中东城、宣武、房山、通州人普网等率先开通并投入正常运行,逐步形成人普宣传的网络联动机制。

统一口径统一标准

针对人口普查涉及面广、难度大、任务重的特点,宣传工作在全面铺开的前提下突出宣传重点。北京以宣传统计法、人口普查条例等为主线,主要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普查对象的法律义务、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职责要求等。

北京市人普办还注意加强对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宣传,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居(村)委会和家庭户的宣传,实现点面结合,全面覆盖。从而营造普查服务社会、社会支持普查的舆论氛围。

继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国开展征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活动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全市统计系统开展了征集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的活动,共征集标语和口号近700条。经评选,确定了其中的13条作为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和口号。

市人普办设计《人口普查VI手册制作方案》,统一了宣传品的制作标准同时,统一设计并发放宣传横幅、路旗和宣传画等宣传品,保持宣传内容,宣传样式的一致性。各区县人普办也可结合本区域特点,按照《人口普查VI手册制作方案》要求设计并发放宣传品。

统筹安排分段推进

人口普查工作阶段性强,分为准备阶段,户口整顿和摸底阶段,登记阶段、数据处理和发布阶段,宣传工作将围绕人口普查各阶段工作分阶段展开和推进。

3月到10月底前,人普宣传从《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出台开始,按启动,大规模展开和高潮三大步骤进行。以宣传统计法、人口普查条例等为主线,主要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普查对象的法律义务等。通过宣传动员为普查登记奠定良好基础。

11月上旬,即普查登记期间,北京市将继续宣传人口普查有关政策,针对普查对象疑惑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引导普查对象依法配合普查。

12月到明年6月,人口普查机构向社会发布普查主要数据,宣传普查主要成果,使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人口普查工作;对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报道。

篇8:华庄村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一)劳动力资源

大连劳动力资源一直稳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规模逐步扩大,199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379万人,200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444万,2010年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为531万人,比1990年增加152万人,增长幅度40.11%,比2000年增加87万人,增长幅度19.59%。

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的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如下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整理得

劳动年龄人口按我国国家标准是指16-59岁的男性人口和16-54岁的女性人口。在人口分析中,通常用劳动年龄人口这一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期(点)的劳动力资源状况。但鉴于现时的人口统计口径和为便于比较分析,表1中使用的是国际分类标准,即将15-64岁的人口界定为劳动年龄人口。

(二)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连按年龄劳动参与率如表2所示。

(三)经济活动人口状况

经济活动在西方指各种为获取工资或赚取利润以及其他劳务报酬的活动。因此,经济活动人口实际上就是劳动力人口。总人口中除去经济活动人口,其余部分称为非经济活动人口。它实际上是除失业人口以外的各种不在业人口。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1. 就业人口状况。

2010年大连就业人口学历行业分布见表3。表3中提取了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全市分年龄、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城市)表”和“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门类的就业人口(城市)表”两表中主要信息得到,目的是观察不同行业的从业人数和该行业的所有从业人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2. 失业人口状况。

从大连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提取按学历区分基本失业情况数据见表4。

三、大连市劳动力分析

(一)劳动力资源暂时充足,但十年后将可能出现不足

为了便于分析,将大连市劳动年龄人口结构画成方图如图1所示,从图1上数据可以看出,大连十年后劳动力将明显减少,由于5-14岁年龄人口仅是50-59人口的41.72%,完全做不到劳动资源的补偿,5-14岁人口数在十年后将替代现在50-59岁人口成为主要劳动力,这个缺口很大。20-24岁的学生是否在大连就业也不能确定,各年龄段均有流动人口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离开大连,这个缺口将更大,会使大连陷入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劳动分配力度,让人民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这也势必会有一部分经济活动人口转变为非经济活动人口。

数据来源:2010年大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长表 (10%抽样) 数据整理得到

(二) 劳动参与率达到中等发达水平, 但未来可能改变

大连市1990年、2000年、2010年劳动参与率结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大连过去30年内统计的劳动参与率结构都呈倒U型,已接近国际上认为的中等发达水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大连劳动参与率为70.85%,劳动参与率成倒U型说明儿童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较低,青壮年劳动参与率较高,分析原因是目前大连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家长一般为15-20岁孩子选择的是继续学习,而不是就业,这对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好处。而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如果养老金解决基本的衣食住行后参加工作的意愿较低,这可能与大连传统的社会观念有关。但是十年后伴随劳动力资源的缺乏和人口老龄化,可能会使这种结构发生根本的变化,可能会迫使60岁以上的人继续工作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三)就业人口学历水平还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也有待转变

从就业人口总量上看,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就业人口的18.56%,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占就业人口的64.75%,就业人口学历总体水平较低,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

从图3就业人口学历行业分布中可以更直观地看出,农、林、牧、渔业就业人口最多,但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最低。制造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虽然为16.88%,但也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制造业本身技术复杂,需要高等教育劳动力要多。

从失业人口上看,男、女在失业总数和平均失业时间上无显著差异。大连失业人口中从年龄来看20-24岁失业人口最多,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失业人口逐渐减少,从平均失业时间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平均失业时间逐渐增加;就学历而言学历较高者无论是失业人数还是平均失业时间都远远低于低学历者。这也说明在现今的就业市场中,年轻、高学历人员比较短缺。

四、解决建议

(一)重视调整产业结构

其一,再就业人口中,农业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33.59%,存在着严重的劳动力资源浪费,这就需要我们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一部分农业劳动力,充实到二、三产业中,其二,重点发展劳动力使用较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通过大量资金投入替代劳动力的使用,减轻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压力。其三,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劳动者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找工作时对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城市正规部门是指那些只要能够加入、几乎所有的人都乐于去工作的部门,它包括政府和大型企业,诸如银行、保险公司、工厂和贸易商行等)的期望越高,如果都希望在这些部门工作,找工作的等待期会加长,就造成了政府越提高教育,失业人口越多,这就需要政府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使产业机构与教育水平相匹配,减少对本来就不足的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二)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吸引外来劳动力人口

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来劳动力,吸引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因素是就业机会多。所以政府要创建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才能吸引企业投资建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了就业机会又会吸引更多的外来劳动力,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既发展了经济,又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其次,要使外来劳动力稳定下来,还要重视城市建设。政府不但要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还要通过舆论导向形成具有较强融合性的文化氛围,达到吸引劳动力,留住劳动力的目的。再次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其中应该包括有效的职业中介机构,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及良好的政策、法律咨询援助机构,降低劳动者就业成本、改善就业环境。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就业情况的实时发布,来促进劳动人口就业。例如,及时公布平均失业时间等,这样可以给失业者一个平均的心理预期,可以鼓励短期没找到工作的人,也可以给长期没找到工作的人以心理压力,促使其尽快达成工作意向。

五、结束语

未来十年大连会同中国许多其它城市一样面临劳动人口短缺问题,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城市化和人口的老龄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及软环境建设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既使劳动力短缺,也不会消除失业问题,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政府都要做好就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杜鹏.新世纪的中国人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3]德怀特.H.波金斯.斯蒂芬.拉德勒.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篇9:古代的“人口普查”

洪武三年(1370年)儿月,明太祖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点闸对比”,给每户编制户帖。帖上首印“钦奉圣旨”,下面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场声势浩大而又体制完备、内容翔实的“摸家底”运动,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

其实,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史记》中“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的总人口。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未统一。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10年前安徽省的总人口。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说:“不明于计数而欲舉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除实施“春日书比、夏日日程、秋日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以外,还非常注意查明人口素质:每个农民能够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人有多少,努力劳动为人表率的人有多少,不务正业的人有多少,甚至鳏寡病残有多少都要一一登记在册。与他相仿的是秦国宰相商鞅,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13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他们明国情、知国力,从而使齐国和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中国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办法。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吗?那就老老实实上报人口吧!这一招不可谓不聪明,也起到了积极效果。不过相对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属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再加上“康乾盛世”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过亿。

上一篇:少先队纪律委员竞选稿下一篇:让孩子做自己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