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om集团机电部

2024-05-10

aecom集团机电部(共4篇)

篇1:aecom集团机电部

近日,广西柳工集团为实现“十二五”战略及打造千亿元产业集团的目标,与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识,柳工集团将以股权受让方式获得上海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51%股权,与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股上海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通过双方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柳工在工程机械行业经验和双方地域互补优势,通过柳工融资租赁支持、国内外销售网络支持以及其他资源平台支持,努力实现柳工“十二五”的战略目标,即力争在2015年上海金泰销售收入达到28.5亿元销售规模,金泰旋挖钻机市场占有率力争在3年内进入行业前3名,同时保持连续墙液压抓斗的行业领先地位,将金泰打造成工程机械行业地下施工领域的中国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

篇2:aecom集团机电部

一、制约煤矿机电运输安全的因素

1. 工作环境因素。

(1) 空气环境和用电因素。一是机电设备在井下环境中工作, 在这个特定环境中, 空气中易燃的物体——瓦斯和固体尘埃, 大量存在。当空气中瓦斯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平时, 极易发生爆炸, 影响机电运输的安全。当空气中固体尘埃的含量较高时, 会影响到润滑系统的润滑效果, 进而影响生产安全。二是井下环境的空气中含有大量水分, 机电运输设备容易受潮。受潮后会影响到电路系统的绝缘效果, 而且容易使设备受到腐蚀。三是井下巷道的空间非常狭窄, 在对电器设备进行安装、调试或者移动、检修的过程中, 很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四是煤矿生产对机电设备的要求比较特殊。一般来讲, 煤矿电气设备的负荷的变化比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 电气设备容易发生超负荷运行及短路现象。五是机电设备的容量随着采掘技术的发展日益增大, 供电电压不断升高, 高压线路越来越接近工作面, 这对机电系统的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空间因素。一是矿井下的巷道比较狭窄, 受有限空间的限制, 机电设备的工作环境较差。二是运输设备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频繁的安装和移动, 如果安装的质量不高, 会影响其安全运行。三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多台运输设备平行作业, 相互之间会受到影响, 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四是运输设备都有一定的坡度, 而且弯道较多, 对运输安全的影响比较大。五是在同一巷道内, 多台设备同时运转, 检修、检查人员的巡回走动工作, 也会威胁到运输系统的安全。

2. 人为因素。

(1) 井下工作人员思想意识不到位, 安全意识差。有些井下工作人员没有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 工作过程中存在违规作业的现象。

(2) 井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目前, 大多煤矿的井下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技术知识不够全面, 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3) 一些煤矿企业安全基础工作做得不够扎实, 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是对质量标准化安全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 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致使一些设备“带病”工作。

(4) 在安全技术培训上存在盲点。我国目前在技术培训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培训的器材、实验设备等方面与目前先进技术的发展也不相适应, 安全培训的效果也不太明显, 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煤矿机电运输事故的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 为了确保机电运输的安全, 笔者认为, 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预防机电运输过程中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1. 建立良好的井下通风系统, 增设必要的除尘装置。

建立良好的通风系统, 确保井下环境的干燥, 切实降低井下环境中的瓦斯含量;增设必要的除尘装置, 尽可能地减少井下空气中的尘埃比例, 为机电设备的运行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避免工作环境对设备的安全运行造成危害。

2. 加强煤矿企业的用电管理工作, 避免由于电路问题给设备运行和人员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日常工作中, 要加强井下线路的检查和维护, 避免线路漏电的情况发生, 确保整个供电线路绝缘良好, 坚决消灭线路中的“鸡爪子”、“羊尾巴”、明接头等现象, 杜绝失爆。同时, 加强井下电气设备3大保护装置的安装使用管理。另外, 要确保井下用电的安全, 对电工要进行严格的专业知识培训, 特别是针对井下工作的特殊性, 对必要的操作规程及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进行专门的培训, 工人上岗以前, 要其进行相关的模拟操作, 直至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操作规程方可持证上岗工作;对机电设备要加强维修保养, 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 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 强化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 采取得力措施确保培训效果。

采取多种形式在煤矿职工当中开展安全知识宣传, 在全体员工当中广泛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对于技术性要求较强的岗位, 相应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技术培训, 持证上岗;对于目前已有的培训机构, 要结合煤炭技术的发展, 采取培训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 不能让学员只是接受抽象枯燥的理论教育, 要增加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机构的教师要结合自身讲授的内容, 经常进行调研工作, 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

篇3:aecom集团机电部

《现代企业文化》:江麓集团在创先争优活动中, 注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以及其他工作紧密融合在一起, 请柳总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介绍一下?

柳秀导:企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 首先要把基础打好打牢。基础好了, 包括管理基础、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化基础、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 企业才能实现从小规模增长到大幅度提升。这些年, 江麓集团在业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 注重将创先争优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合, 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取得了较好效果。

《现代企业文化》:具体有哪五个方面?柳总提到首先要把基础打好, 这方面企业是怎么做的?

柳秀导:主要是与基础管理、技术创新、人才队伍、民生、企业发展几个方面相融合。第一是把创先争优与基础管理融合。

我们非常注重夯实企业基础, 主要体现在狠抓基础管理, 全面推行精益生产、精细管理。像我们这类企业有个最大的通病就是管理比较粗放, 并且习惯于领导交办什么事就办什么事, 每个部门、每个人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完全到位, 各部门习惯于垂直领导, 造成效率低下, 这是国企的通病。对此, 我们近几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 找出问题的症结, 对不主动正确履职、不遵循企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现象予以改正。

为此我们梳理了每个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 并进行评审, 明确了部门与部门之间业务流程的相互管控关系, 强化检查考核。注重流程规范化运作, 修订完善各项制度, 以制度保障生产经营的科学有效运行, 实施了信息化管理, 逐步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 并将其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改变以前定性管理较多、定量管理较少的状况。从此, 职责明确了, 流程清晰了, 效率提高了, 精细化管理得以深入, 企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 我们把创先争优活动融入到基础建设之中,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解决。

《现代企业文化》:您曾经提到“企业永续发展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这方面您是怎样理解、怎样做的?

柳秀导:企业的创新一是夯实基础, 二是提高创新能力。中央提出要实现创新型国家, 我们企业就要变成创新型企业。我们提出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 不断深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 更要加大技术创新。实践证明, 企业的技术地位决定了市场地位, 市场地位决定了企业地位。

企业能不能实现永续发展, 其核心与灵魂是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夯实之后, 技术创新就变成非常重要的发展原动力。这些年, 我们的战略思路越来越清晰, 在军品发展上借助了三个平台:军用车辆平台、军用传动平台、军用电子控制平台, 这三个平台做好了, 企业在国家就有了地位, 因为我们的产品服务于国防建设、服务于国家安全。在民品方面, 我们确立了一是民用传动、二是工程机械发展的思路, 包括汽车传动、工程机械传动, 包括最高端的制造技术与产品, 我们要从国家层面解决传动技术瓶颈与难题, 为此我们提出“创新江麓, 传动中国”的目标。

企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 就等于没有脊梁;企业没有创新, 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工程机械方面, 我们重点确定有塔吊、挖掘机、施工升降机、压路机、矿山救援系统五大类产品, 这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要站在国家层面为国家解决更多的行业发展难题。

《现代企业文化》:在人才队伍建设、人才作用发挥方面, 企业有哪些好经验?

柳秀导: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 企业发展必须依靠人才。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最宝贵的财富, 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营销人员、技能人员都是人才, 我们在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配置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特别注重人才的教育培训, 注重引进各类人才, 使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这些年通过努力, 树栽好了, 凤凰飞来了, 大量的人才包括博士生、硕士生主动来公司工作, 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与后劲。

《现代企业文化》:创先争优活动与民生问题关系紧密, 企业在处理发展与民生问题上有哪些思路和做法?

柳秀导:我们把创先争优融入到民生工程中。企业发展不只是为了挣钱, 我们的使命一是为了国防建设, 二是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企业发展依靠员工, 为了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 让员工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为此我们将民生工程与创先争优融合起来, 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认真听取员工的利益诉求, 了解员工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2011年我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实施了“九大民生工程”, 包括实施员工最低工资保障, 修建完善了多项生活设施, 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 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员工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现代企业文化》:作为一位企业家, 您对企业经营管理有怎样的体会?对企业发展有怎样的认识?

柳秀导:企业能否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关键是要看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有些人认为企业发展是领导层的事, 其实企业发展是全员的事。为此我们结合公司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了企业发展大讨论, 形成了共识, 那就是企业发展必须有核心技术、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是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 二是人才队伍结构、梯次合理与否, 三是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 只有具有不被别人复制的东西才是独有的, 才具有核心竞争力。

篇4:aecom集团机电部

完善体系 打造科研支撑大平台

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 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体系的搭建和完善。红阳公司40 多年的发展, 企业的技术体系建设也几经变迁, 经过反复的实践、琢磨和完善, 现在的技术管理已转型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构架组织模式, 将企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发展与专业工艺技术保障任务的职责赋予工艺技术分中心, 形成“1+2+6+1”的技术构架。所谓“1+2+6+1”指的是“1”个技术中心, “2”个民品研发中心, 即船艇研发中心和机电装备研发中心, “6”六个专业技术分中心, 即机械加工、连接成型与特种工艺、复合材料、总装总调、设计与开发、检测与试验等技术分中心, 而后一个“1”是集基础管理、技术管理和工业设计、制造、装配和仿真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和数据中心。

重构后新的技术创新体系, 打破了原有的技术工艺一级集中管理还是二级业务管理的形式限制, 打破了原有的研发中心是公司管理还是子公司托管的形式限制, 形成了与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一致的整体结构, 进一步巩固了公司的核心技术能力, 有效的提高了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 提高了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而完善或制定的《自主创新管理办法》、《技术分中心建设指导意见》、《技术型号产品技术状态分类、分层、分级管理办法》等, 又营造了基于实际绩效的技术工作考核管理氛围。平台搭就、政策出台, 十二五这台大戏注定出彩。

专业领先 抢占航天科技制高点

型号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 带来的是研制型号比重大、技术新、研制周期短的压力日益剧增。红阳公司迅速变被动为主动, 由原来的需求牵引转变为将技术储备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 根据型号的升级换代, 提前谋划相关技术支持的需求, 并积极关注技术领域新动态, 关注领域前瞻性研究, 以行业进步牵引技术发展。

2013 年4 月, 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红阳公司挂牌, 红阳公司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也在2015 年获得了湖北省科协的批准。 “先进焊接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得了多个第一:“企业第一批、孝感市第一家、行业第一家”。建设三年以来, 实验室成果频出:搅拌摩擦焊已经能够焊接厚达25 毫米的铝合金厚板零件, 激光焊接技术成功运用于型号生产并创造了多批次连续合格的好质量;变极性等离子焊接技术成功应用于型号批产, 产品焊接性能攀上了新台阶;实施激光焊接的运载火箭栅格舵产品实现小批量生产……先进技术的运用, 让特种兵们在新的型号战役中大放异彩。

一年后, 《树脂基结构与功能材料技术湖北省工程实验室》通过批复, 湖北省及集团公司“复合材料工程化应用研究”青年创新工作室也花落红阳, 成为湖北省与集团公司双料工作室。以型号发展需求为牵引, 在材料成形和材料研发方面, 工作室相继开展了多途径复合材料结构件成型技术、新型耐高温树脂材料成型技术和中、高温长航时防热材料、隔热材料等研发工作, 使公司逐步实现复合材料工艺研发与材料研发并行转变。与此同时, 复合材料专业价值创造能力也不断提升, 依托实验室核心技术支撑的工程化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五年来为军工型号产品配套实现营业收入近2亿。民用复合材料工程化产品规模以上产品达到五项, 且市场不断扩张式增长, 实现年营业收入过亿。

平台引来了上级的青睐, 两个实验室各自分别拿到了国家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科研的大项目, 批复的总科研经费近800 万元, 同时实验室还获得上级政策支持扶持资金200 万元、孝感市政府创新平台奖励资金15 万。

培育人才 建设创新集中营

“ 当年拿到这么大一笔钱, 心里还是很受激励的。”2011 年, 集团公司召开庆祝航天事业创建55 周年鼓励发明创造座谈会, 时任科技公司研发技术员的罗刚成为首批受表彰的三名优秀发明人之一, 回厂之后就获得了公司领导颁发的万元大奖。这么大力度、快速度的个人奖励, 在红阳历史也算是破冰之举, 事过四年, 已荣升公司机电专业总师的罗刚回忆起当年的场景, 言语之中仍难抑激动。

罗刚的万元大奖只是红阳公司在创新激励方面的一个案例。该公司每年设立百万元的创新基金鼓励创新。由自主创新、产品研发、工艺攻关和优化等活动组成的计划创新引领企业发展脉搏, 由合理化建议、QC成果、五小活动等组成的群众创新让百花齐放, 公司QC成果16 次被评为国优, 14 项科技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216 项专利获得授权。创新体系的建设催生了一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脱颖而出, 个人拥有19 项专利的罗刚被评为集团公司首届“优秀发明人”, 总结提炼出“三不操作法”的杨波被评为湖北省及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阎杰、沈亚东、唐众民分别获聘四院首席技师和工艺大师, 数字化车间建造领头人张颖被评为集团公司工艺大师, 8 人获航天基金奖, 公司另有省部级以上高级技能人才35 人, 全国技术能手9 人。

上一篇:妇产科医师培养标准下一篇:给妈妈保证书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