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2024-05-16

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共6篇)

篇1: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1.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⑴分)(四川卷)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答: “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 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⑴~⑵题。(新课标卷Ⅰ)①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⑴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⑵末尾两句表现 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⑴~⑵题。(安徽卷)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 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⑴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⑵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答:“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福建卷)

双调·蟾宫曲 自乐 [元]孙周卿

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

[注]①草团标:茅屋。②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

(1)本曲每句都有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①

②(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分析。(3分)答: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广东卷)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注】①杪:树梢。(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⑴分)(湖北卷)①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⑴~⑵题。(辽宁卷)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⑴“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答: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⑵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8.阅 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大纲卷)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来源:学#科#网Z#X#X#K](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4分)(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丞相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湖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4分)

9.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重庆卷)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漸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散曲中 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题。(新课标卷II)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⑴36-⑵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⑴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⑵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⑴-⑵题。(7分)(浙江卷)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⑴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答:猿声 ⑵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答: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 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3.阅读下 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⑴分)(山东卷)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②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①答: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答: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天津卷)

暮春 [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答: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答: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江苏卷)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⑴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答: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答: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⑴分)(湖南卷)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答:(1)重章叠句(2)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这是一首贺婚诗。诗的三章都以桃树起兴,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人丁兴旺,表达对女子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⑴分)(江西卷)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答:《论语》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2:古诗词阅读理解题

Questions 1-11

Before the 1500 s, the western plains of North America were dominated by farmers. One group, the Mandans, lived in the upper Missouri River country, primarily in present-day North Dakota. They had large villages of houses built close together. The tight arrangement enabled the Mandans to protect themselves more easily from the attacks of others who might seek to obtain some of the food these highly capable farmers stored from one year to the next.

The women had primary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ields. They had to exercise considerable skill to produce the desired results, for their northern location meant fleeting growing seasons. Winter often lingered; autumn could be ushered in by severe frost. For good measure,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drought, heat, hail, grasshoppers, and other frustrations might await the wary grower.

Under such conditions, Mandan women had to grow maize capable of weathering adversity. They began as early as it appeared feasible to do so in the spring. clearing the land,using fire to clear stubble from the fields and then planting. From this point until the first green corn could be harvested,the crop required labor and vigilance.

Harvesting proceeded in two stages. In August the Mandans picked a smaller amount of the crop before it had matured fully. This green corn was boiled, dried, and shelled, with some of the maize slated for immediate consumption and the rest stored in animal-skin bags. Later in the fall, the people picked the rest of the corn. They saved the best of the harvest for seeds or for trade, with the remainder eaten right away or stored for later use in underground reserves. With appropriate banking of the extra food, the Mandans protected themselves against the disaster of crop failure and accompanying hunger.

The women planted another staple, squash, about the first of June, and harvested it near the time of the green corn harvest. After they picked it, they sliced it, dried it, and strung the slices before they stored them. Once again, they saved the seed from the best of the year s crop. The Mandans also grew sunflowers and tobacco; the latter was the particular task of the old men.

1. The Mandans built their houses close together in order to

(A) guard their supplies of food

(B) protect themselves against the weather

(C) allow more room for growing corn

(D) share farming implements

2.The word “enabled” in line 5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covered

(B) reminded

(C)helped

(D)isolated

篇3: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指导

一、作者观点、态度题

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读懂文章字面上的意义,还要求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言外之意。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作出简单判断和推理,能理解作者意图和态度。这一能力要求常常通过推理引申题来考查。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全部内容和细节,掌握文章的中心主题。它要求学生略读、浏览全文,分析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辨认文章的事实与观点;要求学生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对某些深层次情节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同时,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短文时,关注那些最能反映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逻辑关系的连词。一般情况下,推测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意图题型的短文,通常不会明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意图。这就要求学生按意群阅读或简单句整句阅读全文,注意短文的逻辑性,把握短文的整体结构,依据自己对全文的理解推断文章的潜在含义,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 常见的提问方式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is...

Which point of view may the author agree to?

In the author’s opinion, ...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2. 解题方法

这类题要求学生由“已知的”去推断“未知的”,属于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在阅读时对隐含在字里行间或者流露于文章修饰词语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态度、观点、意图等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对于涉及作者观点和态度一类题时,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掺入其中,还要注意区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者引用别人的观点、态度,当作者没有明确表示态度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

常用的褒义词有:positive, supportive, useful, interesting, enthusiastic, admiring, great, wonderful, beautiful, fantastic等。

常用的贬义词有:disgusting, critical, negative, disappointed, awful等。

二、篇章结构题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对考试大纲中提出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的要求,往往通过篇章结构题来考查。

1. 常见提问方式

The underlined word they/it/this/...in paragraph...refer to...

The passage is developed by...?

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 常见类型

高考对这类题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指代关系。

(2)对文章组织结构的理解。

3. 解题方法

要做好此类题目,学生必须学会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了解英语文章的结构特点。英语的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和主题句。为突出主题,作者可能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组织文章,通过举例、比较、类比等手法来透彻阐明主题观点。

分析这一类题我们可以看出,对文章组织结构的理解不外乎以下两种方法:一是按段落的组织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二是按写作方法(或论证方法)理解文章的结构。

首先,看看从段落层次理解文章的结构。

其次,从论证方法上对议论文结构进行理解。从论证方法上讲,常见的议论文结构有以下两类;

A.Put forward a question—Analyze the question—Solve thequestion这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B.Argument/idea—Evidence—Conclution这就是“由论点到论据到结论或者强调论点”的过程。对说明文、夹叙夹议类文章结构的理解,只要我们弄清段落意义和段落之间的关系,很容易理解其结构。

三、细节理解型

1. 提问方式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o/what/which/when/where/why/how/how many/how much/how long/how soon/how ofte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not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All of the following are true Except...?

2. 方法指导

(1)利用首位定位法,巧解排序题。

(2)利用文字锁定法,巧解图形辨认题。

(3)利用列表(推算)法,巧解数字换算题。

(4)利用首读题干法,文表分析法,巧解表格理解题。

(5)利用转换法,巧解同义(反义)转换题。

(6)利用逻辑关系梳理法,巧解代词指代理解题。

篇4:阅读理解题及其解题对策

一、阅读理解的命题设计

近年来,阅读理解在中考英语试题中的比分越来越大,不少省份的阅读理解占到了总分的30%。阅读理解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科普、生活、政治、经济、文学、史地、人物传记等;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一般来说,中考英语试卷至少包含三篇或以上的阅读文章,其文段长度一般为200-300单词。阅读量在1,000单词左右,生词率不超过3%,要求考生阅读速度为每分钟50-70个词。采用单项选择的考查形式,测试点集中,考查角度灵活。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体裁或不同题材语言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通过材料的阅读,对材料中信息的捕获能力。命题人通常将阅读理解的问题设置为三类:

1.表层理解题。这类试题一般比较简单,考生只要看懂文章就能答题。

2.深层理解题。这类试题需要考生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归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考生首先要读懂全文,能对阅读材料的细节进行整合才能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意图、态度和倾向等。

3.词语释义题。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阅读生词量不超过3%的文章,因此,根据上下文对这3%的生词进行词义推测,就成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阅读理解的训练

为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英语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积累词汇。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得铺筑阅读的路一丰富的词汇量。增加词汇量靠的是日积月累。除了牢记考纲要求的词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记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觉得重要的单词和词组。平时训练时可准备词汇本,将高频词汇和重点词汇集中识记。

2.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阅读理解从一个方面说,也是考查阅读速度。因此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习惯。要避免朗读,不要逐词逐词地看,不要转动头部、用手指或铅笔逐个点词阅读。阅读时要用眼睛去扫描,同时把看到的东西迅速报告给大脑,对所看短文迅速进行理饵和判断。这样的视读既能提高速度又能整句理解。另外。平时自我训练时,也要刻意注意阅读速度。

3.抓好阅读课文的教学。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最基本的阅读理解的训练材料。课文教学时,应摆脱传统的逐词逐句分析、翻译课文、死扣语法的教学模式,着力以课文为中心,培养学生根据语言情境,既能理解字面意思,又能理解深层含义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目的。可以先进行限时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把握中心思想和基本事实,然后进行多种形式操练,培养学生抓住主线、细节、理顺文中内涵的能力。

4.加强课外阅读训练,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语感好的人,理解力就强,视读的速度就快。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方面可提高词汇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的技巧。阅读时要留心词语的搭配,即惯用法。必要时可用笔划一划或记下来。读完每一篇文章,都应总结归纳一下,积累了多少单词、惯用法和句型,这样语感自然就会好起来。

三、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

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通读全文时,应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找出全文的关键词和中心句,准确理解全文的梗概大意获得整体印象。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因为他们能够提供主要的信息。

2.逐项选择,答易留难。在掌握了文章大意后,可以带着问题做第二次细读题。对于知识清楚答案明确的直接选择,对似是而非不好确定的疑难题先留下来。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还应注意文章的整体性、逻辑性,前后意思兼顾,不得将句子拿出来单独考虑。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第三次阅读时,携带成果去复查。考生应对各个被选答案进行分析对比,去伪存真。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阅读理解的题目要求选择“最佳答案”才是命题设计的终极目标,而不是有时的“正确答案”。另外,即使无从判断时,最终还可求助于合理的推理和猜测,千万不要空着不填。

四、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中考阅读理解中的主要题型是主观性题型和客观性题型。前者主要包括主旨型、推理型、态度型和结论型等。后者主要包括事实型、推测词义型、指代关系型、常识题、是非题等。从问题设置上可以将问题总结为四种类型:归纳概括题。细节理解题,语句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下面主要对这四种题型的解题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1.归纳概括题。

这类题目主要针对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文章的结构层次(主题句或主题段)、作者的写作目的等方面,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和归纳段落大意、重要情节、人物特征和环境特点等。这类问题的命题方式有:“What i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What's m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等。回答这类问题时,要领会全文大意,灵活运用判断、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真正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要善于抓关键句和主题句。文章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文章或段落的关键句或主题句,对文章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要注意,主题句也可能出现在段中或段末,不少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常贯穿于全文之中。

2.细节理解题。

这类题通常出现在应用文中,一般针对某个特定细节而提出问题,难度小,属浅层理解,通读短文后一般能直接找出答题依据。这类问题的命题方式有:“Whichof tbe foRowing is mentioned.m the passage?”“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等。回答这类问题时,要通读全文,领悟大意,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细节,特别注意数字、日期和时间、同位语、破折号、括号和省略号以及表示附加说明和加强语气的词。也可选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原文细节的选项,剩下的就是要选择的最佳答案。

3.语句理解题。

这类题要求正确理解短文中一些关键词、短语或句子的含义。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种表达法、习语释义、词的多义性、同近义语替换、句型转换等。这类问题的命题方式有:“The uDderlined word in the…paragraph meansu”、“What does“×”in paragraph,,,standfor?'’等。回答这类阅读问题时,需要透彻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词、短语或句子,然后根据特定的语境判断理解,推敲斟酌,最后确定含义。阅读时难免会遇到生词,这就需要我们去猜测该词的词义。猜测词义要根据上下文之间意义的联系、同义和反义关系、词的定义、词的解释和举例及构词法的有关知识来进行。

4.推理判断题。

这类题主要对短文的结论、作者的倾向、隐含意义、文章的论调、写作的思路和目的等进行考查。纵观全文,在汇集短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短文陈述的观点或描述事实。进行正确的、合乎逻辑的推论和引申。有时还可能会假设一种情况要求考生对原文中没有提及的情况进行推理和想象,对题目中提出的各种可能性进行推敲,从而选出符合原文信息或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推理性问题往往出题分量大,难度大,如果对文章内容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很容易出错。这类问题的命题方式有:“It can be concIn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u”、“whatdo you thinkwould happen at the end 0fthe story?”等。回答这类阅读问题时。需要读懂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句子或段落,透彻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文章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并结合阅读材料外的有关常识和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做出准确的推断和引申。

篇5:阅读理解题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这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他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推动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摔跟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海肚天脚一片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袭来,往日闹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的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下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始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侵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床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咽,不时停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

别去耍海水了,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有删改)

16.阅读文中两处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17.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

篇6: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

该不该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三不阅读如何提升阅读理解力和语文素养?不阅读何谈作文的丰富性、深刻性、文采度以及深厚的文化意蕴呢?阅读的目的有两方面:

长远目的

要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对美的鉴赏力与自身的修养,使得阅读者终生受益。

短期目的

短期目的就是分类阅读,通过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以阅读促积累、以阅读促思考、以阅读促写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指导阅读不同的文本类型来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使自己走进文本,亲近文字,感受文学类文本语言的魅力,提高理解文言文和现代文水平,从而内化为写作能力。

读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

走进书店或者图书馆,古今中外的作品汗牛充栋,而短短的高三一年到底要读些什么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阅读本应是慢慢积累才能发生质变的过程,也应是多维度的,要把课内与课外阅读结合、必读与选读结合、精研和博览结合、经典和时尚结合、文字与视频结合。

(一)试卷,教材集锦

首先,数量大,最熟悉。高三语文很少再学习新课文,试卷是高三复习的主要材料,每道题目都做过,老师也讲过,已经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次,品质优,针对性强。试卷上的文本一般都是经过命题者精心选择的文质兼美的材料,而且文本从形式、难度都贴近高考[微博]的,以江苏的高考为例,文言文,考人物传记;诗歌,主要考唐宋诗词;文学类文本,主要考散文与小说,这些文本试卷都是现成的。

从这些方面来讲充分开掘使用手头的这些试卷无疑是提高语文的捷径之一。

(二)素材,源头活水

喜欢写议论文的小伙伴积累素材很重要,不但要大众化的素材,更要小众化的素材,甚至要深度素材。这些素材不会轻易获得的,需要用心准备的。建议以下内容:

1、生动的视频。视频阅读是一种容量大、速度快、时效强且效果好的阅读方法,是积累素材首先的方法。当然在选择上是有讲究的,一是要典型的或有影响人物与事件,二是要思想深刻。例如《新闻1+1》《看见》《大师》《人物》《读书》《艺术人生》等。

2、鲜活的报刊。杂志最能透出时代气息,把握时代脉搏,描绘精彩人生故事,传达出深刻智慧的认识,也是积累小众素材的上好选择。例如《三联生活周刊》《人物周刊》《看世界》等。

3、透彻的传记。读透一本书,读透一个人,让人物成为认识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载体。如《名人传》《乔布斯传》等,这些传记将成为写作的深度素材。

(三)两本案头书,厚积薄发

一本,发展特长读。古今中外名著皆可,关键是自己喜欢。名著不厌百回读,一年精读一本书,读透了会受益匪浅!同时兼顾写作需要:如果你擅长写议论文,那就多读点名家杂文;如果你擅长写记叙文,那么读点汪曾祺沈从文的短篇小说;你擅长写散文,那就多读点毕淑敏、贾平凹的散文……

一本,深刻思维读。选一本像周国平、余秋雨、鲁迅等思想类或文化类散文,弥补中学生思维肤浅的通病,也让作文透出人生的睿智。

总之,博览无限,开卷有益。

怎么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

阅读有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爱因斯坦读书是一总,二分,三合。毛泽东则是不动笔墨不看书。马克思读书是博、记、诵。建议:(一)约取。博观要约取!每次阅读,不管是精读试卷,还是博览群书,不管是读5分钟,还是读半小时,能不能至少摘抄一句话,并记住这一句话!那一年读下来,会有多少,还会觉得腹内空空吗?(二)评点。评点不限字数,动笔就有收获。有感悟就形成短文,随笔成练笔,语言与思想水到渠成。

上一篇: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学总结下一篇:特种设备隐患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