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1梅

2024-05-17

诗歌1梅(精选6篇)

篇1:诗歌1梅

诗歌:梅

人间四君尔居一

岁寒三友入首席

青春短暂心高洁

冬季开花惟独您

每年雪花飘落日

墙角地头汝成器

三三两两红白开

北风吹拂摇头喜

天寒地冻百卉息

君萼独展特靓丽

经风历雨傲冬寒

直至春末才消失

初春赏花合时机

稀老瘦含方最宜

密嫩肥开皆不足

选择佳期才合理

花放只有半年期

临近夏天汝枯殪

坛院瓶盆曾留影

香气弥漫沁人脾

五星花瓣真稀奇

妖艳兰菊何能比

与雪共舞滋人间

诸色纷飞满天地

注:人间四君,指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是梅、松、竹;稀老瘦含,是指梅花的四种韵态,即:稀(与密相对)、老(与嫩对)、瘦(与肥对)、含苞(与开对)等等之时观之,则为最宜时期。

篇2:诗歌1梅

【一】

含苞未放时

把心圈在花瓣深处

随意的枝条凌空游走

感知着宇宙间的声息

探奇的美丽的双眼

躲避着浊秽之气

却让自然界知识的甘霖

源源的流进花心

初开的梅

恣意的红

一如梨花遇春

是的

千朵万朵

压枝低

寒风裹着雪

阵阵来袭

更遇冬日霹雳

身心俱裂

残枝断桥欲新生

饮霜拥雪忍寒风

枝瘦犹载繁花红

堪喜雪润蕊儿洁

朵朵含笑春风中

【二】

我心傲,但表面随波逐流,装傻充愣。

我爱美,但现实胡乱穿衣,不修边幅。

我心里的自己,

摆脱了世俗的牵绊,

潇洒出自己的.本色。

当我在烈日下,庄稼地里挥汗如雨

当我在纱厂里,拖着拖把奔走如飞

当我在幼儿园,眼观六路劳心劳力

当我在保险公司,迎着误解磨破嘴皮

当我在服装厂,当我在餐具店,

当我在租赁公司,当我在这里

一路走来,我沉淀着自己

或许是,生活把我铸成了金

虽然,也赏给了我摸不去的皱纹

看惯了多少蔑视的眼光

敷衍了多少不解的言语

如今走进这个荧屏的世界里

在自己纯净的心灵里敲键吟唱

在自己心灵的舞台上

着上心仪的霓裳

走秀

不期盼别人的赞美;

不嫉妒别人的优秀;

不奢望别人的喝彩;

不寄望别人的怜悯。

我歌,我吟,我作主;

我悲,我泣,我忧伤;

我喜,我笑,我快乐;

我写,我舞,我沉醉。

我就是我,

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认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就是我,

不必总仰望别人的晴空,

我就是自己的快乐源泉。

篇3:诗歌1梅

关键词:云南古代,女诗人闺阁诗,《滇南诗略》

云南明清时期女诗人与其他地方女诗人一样, 都长期受制于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 但生存环境可能更加艰辛, 清代诗评家这样说道“滇中妇女多多勤织紝, 读书识字者绝少……3”因而云南古代女诗人更加稀少和可贵, 她们的诗风更加质朴和具有民族特色。

一、对生于乱世, 身不由己的“言有尽, 而意无穷”的诉说

古人曾说“最是无情帝王家”4, 许多人都只曾注意到帝王家的风光, 而忽略了他们的不幸, 特别是帝王家的女眷, 史书往往用三纲五常的标准进行简单而直接地评价, 幸而她们中的人用诗记录和反映了她们内心的忧郁和对命运地抗争。生活在元末的大理段氏段功家的三位女性就用诗写下对身不由已的无助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本诗在和下一首在《滇南诗略》并没有介绍高氏的生平, 只是介绍了诗人的姓及夫家是谁, 及诗创作的背景, “元至正十二年段功继为总管。明玉 (1331-1366,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 珍寇云南, 梁王奔威楚, 诸部悉乱, 公进兵于吕阁败玉珍关滩”后又两次击败了明玉珍, 于是梁王就把小女儿嫁给段功, “夫人高氏爱赋此乐府寄公以促其归”, 此诗的情感及辞意一目了然, 要说其中的突出之处, 那就是最后一句, “好语:我将军只恐乐极生悲, 冤魂苦!”近似怨妇的咒骂中, 突出了贵族女性的脆弱性, “无夫”将成为无根之萍的悲剧性。

这首同样没有题目, 阿蓋 (云南对最女孩子的称呼) 写的背景是段功击败了明玉珍“梁王德其公”于是“以女阿蓋妻之公”, 但是梁王并没有完全相信段功, 反而“图段功”, 阿蓋告诉段功其父的企图“且出孔雀胆示之劝通西归”但是“段功不听”, 不久段功就被元梁王杀了, 阿蓋也“愁愤作诗卒死”。关于他们的谁对谁错, 史学家自由评价, 但阿蓋的是不幸的, 对其父她是一个政治利益的筹码, 那对她丈夫段功何尝也不是一个牺牲品呢?词内出现了“踏裹踩、吐噜、施宗施秀、押、不芦花、肉屏”这些充满少数民族特色词汇, (当时的抄录者也在后面作了注释, 就是括号内的文字) , 这些词汇细细品味起来, 觉得特别的能反映他们那无穷无尽的不满与哀怨, 和中原地区的公主、郡主、侯门千金的感受是一样的“为何生在帝王家”。

下面这二首是段功和高氏的女儿羌奴写的, 她有姓, 有名, 可是一个都没留下, 只留了小名羌奴, 估计这小名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含义。但是在《滇南诗略》中比上面有个很大的进步有了诗名, 并且注出了原由:羌奴怨梁王之害其父, 志复仇, 将适建昌阿黎氏, 以绣旗遗宝曰:我自束发闻母称父冤恨, 非男子不能报仇, 此旗所以为志也。今归夫家收拾东兵飞檄西洱, 汝急应兵会, 因作诗二首。对照一看, 有易安居士的豪气, 只可惜生为女儿身, 没有机会驰骋战场, 只能写诗托愤。

这二首的基调都是那种女儿出嫁思念家次、思念亲人, 对前方没有把握的忧愁, 但结合前面的注释我们也能体会到她由于是女儿身, 那种大仇未得报的哀痛 (这比起愤怒更绝望) , “惆怅同胞未忍别, 应知含恨点苍低”, “鸿台燕苑难经目, 风刺霜刀易寒胸”也就是这种心情的描述。

二、身在家乡, 心系远方游子的绵绵思情

“游子、思妇”是中国诗歌的主题之一。生离死别是情人、亲人间最大的痛苦, “黯然销魂者唯别离而已”5这在现代社会都用深刻的体会, 更不用说在古代由于交通技术、信息科技不发达的社会。在《滇南诗略》中收录的女诗人和作品不多, 其中思君之作就是以下二首, 都是表达对外出丈夫的思恋和担忧。

王氏, 永昌人, 既现在的宝山, 在《《滇南诗略》》和《永昌县志》中都没有记载具体名称, 只是说是长史万纶的妻子, 并且著有《月梅轩》诗集, 现在已经找不到。在《诗略》中只收录了她一首, 并在诗后小注:先官翰林待招故云然。

诗中用词质朴, 所用的意象也非常具有云南地方特色“乔木、塞鸦”把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写得很直接, 同时也有一种隐隐约约地担忧, 担忧在江南的富庶之地的丈夫会忘记“愿得一心人, 白头不相离”6当初的誓言, 让自己成为一只“塞鸦”, 变成无“无处宿”, 最后成了“飞来飞去只空啼”的凄惨景象, 总的说起来比中原女诗多了点直白, 少了一点点的自信。

赵玉真, 蒙化人, 也就是现在云南大理州的巍山县人。康熙、乾隆、光绪等时期的《蒙化县志》也没有过多的说明, 《诗略》中只说了她的姓名和收录了她的一首诗《志痛》, 相关背景也无进一步说明。

这首诗应是写在与丈夫的分别之际, 其中的不舍、无奈及对未来的确定之情油然可见, 但无论如何说什么, 怎做什么都不可能改变要分别的结果, 原因很简单就是“生死难自决”, 这种身不由己的感觉自有历经者才能体会。诗人明知自己是对方最大的寄托, 却反过来说是自己和孩子连累了夫君, 容忍、谦虚的品质悠然可见;说了不能改变结果, 那与其不说徒增双方的伤怀, 但是“情”却不由自主的“含”在脸上, 只不过“不能”由口“说”了, 这种看似胡言乱语、言不由衷的表达方式, 却也道出了生离死别时的真实情感。

唐氏, 在《滇南诗略》中没有记载她具体的名, 只是说她是晋宁人唐大来之女, 长大后嫁给了傅忠壮公胞侄景明, 可是她很不幸, 传于世外, 其余的都在万历年间的战乱中烧毁了。

唐氏的父亲在相关记载李不多, 但是傅忠壮公, 也就是傅宗龙, 他是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铜梁知县, 调巴县, 入为户部主事7。久之, 授御史, 还出任过川、黔、陕西等地的总督, 在辽宁一带和清军作战过, 后战士昆明的战说中, 朝廷谥号忠壮公。傅家在明代可算是云南的名门。由此可知唐氏的才华了。

《夜闺》这首把封建礼教吃人的凶相写得淋漓尽致, 把在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中对女性季度的压抑也发挥到了极致。诗中通过“未酬金屋愿, 常避玉楼嫌”刻画了一个少女 (年十九就守寡) 如何战战兢兢生活在礼教之下, 如何度日如年, 而“宁忽妆台畔, 窥人试晓匳”则揭露了所谓“金屋、玉楼”之下非人性的压抑, 及那弥漫于大屋中那衰朽的眼神下青春的凋谢。诗中充满了对青春流逝的无助及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诗中用自然里的“花、峰、蝶”都可以享受春天给予的恩赐, 而“生为万物之灵”的人去在欢乐的季节中却感到了“乱”字,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最大的悲哀;人精心建筑起来的“庭”却成了人自身最大的牢笼;但追求人性之美, 逃脱桎梏也是人最难得的品质。诗中“落梅片片融残雷, 不改清奇一段香”一语双关既明了志, 又“写出自己身份”, 确实是点睛之笔。

在众多的诗歌和诗人中, 闺阁诗和女诗人显得很特别, 他们无论从内容、人数及风格上明显与男诗人的有着很大的区别, 有人曾这样评价“闺阁诗词则多有一种封闭式的情感 (说畸形变态大概有些伤人) , 因为过去闺阁词是不能外传的, 只能孤芳自赏, 因之难免境界、心绪为之窄小或压抑”8如果究其原因, 大概一方面是女性特有的细腻、含蓄, 另一方面可能是长期受到封建社会礼教的影响而造成, 但总的说来女诗人和闺阁诗的出现, 丰富了诗人群体的结构, 扩大了诗歌的写作范围, 值得人们重视。

篇4:浅析梅妻鹤子的诗歌艺术成就

林逋是通晓经史百家的宋初诗人,擅长绘画、书法,陆游称其书法“高绝胜人”[1],黄庭坚亦以真心表明自己对于林逋的欣赏,曾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2]同时,因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而被冠以“梅妻鹤子”的美名。但是,林逋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充满其内在气骨及隐逸气质的诗歌,就像陶渊明那样情愿过躬耕的生活,因此他结庐西湖之孤山,20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而当他寿终正寝,仁宗嗟悼,并赐谥号“和靖先生”,可知他的诗才与人生追求得到世人的认可。

一、隐逸积极兼备

林逋是一个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文人,像陶渊明那样只有在幽静的山林中,亲近大自然,亲近山水花木,才感觉到舒适惬意,才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给自己的心灵找到栖息地。关于这点,其《深居杂兴六首》中小序便是其隐逸心性的白描:“诸葛孔明、谢安石,蓄经济之才,虽结庐南阳,携妓东山,未尝不以平一宇内,跻致生民为意。……但能行樵坐钓外,寄心于小律诗,时或鏊兵景物,衡门情味,则倒睨二君而反有得色。”[3]

林逋的代表作《山园小梅》便是将其心里的声音都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备受世人的称赞。尤其是颔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咏梅的一代名句,同时也是开启世人将注意力转移到梅花身上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诗句,为日后咏梅诗的发展奠定基础。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诗文首联便开门见山地将自己对梅花独特的赏识毫不遮掩的表露出来。“摇落”将园中百花飘零的悲哀完美的体现出来。而“独”字将梅花的与众不同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将梅花从“众芳”中割裂开来,暗示梅花在诗人心中不一般的地位。“暄妍”2字则是分别从触觉、视觉两个角度写,不仅承上字“独”所体现其在诗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下句中一个“尽”字便是毫不吝惜自己的偏爱,“风情”更加深入地展现了梅花的个性风格,既有极高情怀意趣,也有称霸花园的霸气,同时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向小园”是指梅花与小园相互配合,相映成趣的场景。花园里的百花都已飘落、渐渐稀疏,本是一片荒芜萧瑟之景,可是仍有傲梅独自开放,在众芳的衬托下开得愈加美丽,成为小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衬托的写作手法使得诗人所要突出的梅花更加独特、有魅力,而此时诗人对于梅花的喜爱之情也是直接动人。

颔联是本首诗的亮点,同时也是这两句诗让世人开始关注林逋,关注梅花。“疏影”是指园中树枝的影子稀稀疏疏,“横斜”则是树枝的姿态,它是跟随自己的心性,随意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展现出自己那种不随波逐流的气骨,同时也将其潇洒恣肆的格调一览无余。“水清浅”是对其生活自然环境的白描,这浅浅一潭清澈见底的水让人感到心里清爽透彻。而下句的“暗香”则更是显示梅花的低调与内敛。梅花拥有的不是扑鼻而来浓郁的香,而是暗暗的释放自己的香气,只有细细品闻,才能感受到梅花的香气,也才能体会到她的高洁品质。“浮动”2字是通感的写法,香气本是无形的,只能闻到、嗅到,而诗人在这里却将其当成可以看到,并且是具有生机的,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技巧,同时也展现了梅花在寒风中傲然伫立,仍旧散发芳香。这一联只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背后却是诗人高洁的灵魂与不屈的人格。像梅花那样,枝干的生长是率性而为,不屑与万花争阳光雨露,也不是高调的展示自己的美,自己与众不同的芳香,只是默默的按着自己的生活生长方式活着。而诗人林逋就正像这梅花一样,不愿入朝为官,只是喜欢在林间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故宋末张炎在《词源》中高度赞赏此联:“诗之赋梅,唯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4]

颈联采用侧面烘托的方式来展示梅花的迷人、独特魅力。“偷”字的使用可以称作本句的亮点,“偷”将霜禽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心理,霜禽想要看小梅都得偷偷地,悄悄地,或者是害怕小梅的气场,又或者是因仰慕而心生敬畏。而下句中的“合断魂”更是再上一个高度,似夸张可又像白描,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艳与迷人,可是更让粉蝶断魂的应该是梅花不争芳斗艳的高洁。

尾联直截了当的表明诗人的心志。“幸有”表明诗人心中因为“无须檀板共金樽”而窃喜。诗人因为远离官场、远离世俗,这可以让他低声吟唱,与山光水色保持亲近却不庄重的姿态来细品人间美景,这正与诗人追求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隐逸心志不谋而合。

《山园小梅》整首诗由物到人,由浅及深,从开始用众芳与小梅对比的手法展开描写,紧接着用一个特写来展示梅花的高洁脱俗,之后再用侧面烘托的方式从品质的高度来展现小梅,最后直切主题,透露小梅不与世俗同流,渴望隐逸生活,同时联系自身,将园中小梅和诗人自己的品质合二为一,小梅成为诗人的缩影,而诗人是小梅的象征。

二、意境情感交融

林逋诗歌除了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的隐逸之气外,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便是诗句可以达到意境与情感的水乳交融,并且整首诗构造出一个浑然一体的意境,让读者联系自己的知识、经历,利用诗作中作者对于意象的选择,以及遣词造句,来获得心灵的一种全新的领悟。正如《北山晚望》:

晚来山北景,图画亦应非。村路飘黄叶,人家湿翠微。

樵当云外见,僧向水边归。一曲谁横笛,蒹薜白鸟飞。

这首诗是诗人晚上望西湖孤山时有感而发。晚上来到北山,心中想的和看到的似乎不是那么一致。路边的树叶都已泛黄,在风中徐徐飘落,而村中的屋舍仿佛是被翠绿色所笼罩,翠色欲滴。山里打柴的人都完成一天的任务回家了,下山的僧人也都朝着寺庙的方向走去了,这时不知从哪儿飘来的笛声穿过山里,惊起栖息的鸟儿,扑翅而飞。诗人用了黄叶、村舍人家、樵夫、僧人、白鸟等意象,展现了一个清幽恬淡的意境,虽然没有直接感情的抒发,可是读者却可以从这些意象的选择和完整意境的构造中看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惬意与安宁,让读者想到山间的静谧与舒适。在讲述自己追求的闲适生活的同时也使得读者接触到这种山间生活,接触到诗人此时的心境与情感,进而让读者潜移默化地爱上这种生活方式。这种完整的意境构造,自然的情感体现,不仅全方位地展现了诗人的隐逸安乐生活,同时也不着痕迹地向世人展示自己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

同样可以体现林逋高深的意境构造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的还有《春阴》中“薄薄帘帏欺欲透,遥遥歌管压来沉。北园南陌狂无数,只有芳菲会此心。”虽然“北园南陌狂无数”让人很难生存,但是诗人并没有自怨自艾,诗人的内心是温暖的,即使“只有芳菲会此心”,诗人也觉得很是知足。本诗看似意境与情感背道而驰,却恰恰有力的凸显着诗人的功力。因此林逋的诗作是那种初读觉得只是在写景抒情的作品,而当读者细细品味其诗作时,便会不断的发现惊喜,愈读愈能体会到诗人的心性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当读者处于不同的年纪、环境、心境中时,也会有不同的发现,这就是林逋诗作所特有的魅力。

或许正如清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中对于林逋的评价那样:“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与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谊宜。”[5]正是诗人之志只在青山绿水,也只有青山绿水才能展现林逋的本真性情。

三、精工自然共有

文人的文学创作大都是来源于自己真实的日常生活,林逋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隐居文人,他的作品处处都透露着山间的鸟语,溪边的花香,有着大自然的清新味道。

林逋作为晚唐体的代表人物,对于贾岛、姚合的创作风格是在继承中发展,他试图创作出清新自然、流利畅达的诗作。他淡化因景物、意象等而引发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是将意象与自己的内心情感融而为一,使大自然的千姿百态、风情万种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内心状态完美的结合,写出自然流畅的诗作。清人朱庭珍说:“相山水雄险,则诗亦出于雄险。山水奇丽,则诗亦还以奇丽。山水幽峭,则诗亦幽峭。山水清远,则诗亦肖其清远。”[6]正如《湖上晚归》: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嫋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这首诗是诗人出游归家途中所作。首联交代创作地点及情形。诗人在船中小憩,静静的随着船儿一起回家,从窗口望向窗外,美景如画,就像是在蓬瀛妙境,如痴如醉。颔联写所见之静景,秋色正佳,照着木桥、流水,晚霞正美,映着山峰、寺庙,一切都是那么静谧。颈联写所见之动景,“湿飞”可以看出当时是下着雨的,鸟儿扑打着带水的双翅,看到一行人避开了,好像很害羞似的,而这时的“红蕖”也就是红色荷花,“香嫋”即香气浮动,红色荷花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好像是在迎接诗人一行。此联写鸟儿、荷花的动态,与上联达到动静结合,同时“翠羽”和“红蕖”的颜色对比使用,也使得诗句富有画面感,讓读者更是感受到了它所传递的一种生机。尾联“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也是诗人快要回到家了,依稀看到越来越近的房屋,听到鸡犬隐隐约约的叫声了。整首诗写诗人从准备回家开始到快要回家,始终是一种悠然的心境,并没有别人的归心似箭,也没有游人的恋恋不舍,只是安安静静的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看着上天所赋予人间的一切,始终怀着尊重、珍惜的目光与心情,所以本首诗才会是清新自然,流利畅达,毫无技巧或是矫揉的抒情,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这正是林逋诗风的独特之处,也是其从于晚唐体,却又能够超越晚唐体,写出真实的有着自己个性标签的诗作。

林逋还将自己在文学创作中的才思、灵感一同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做到完美的融合,他的作品总是经过他精心的雕琢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不俗文学修养,同时也有着高雅生活的文人居士。

《孤山雪中写望》“楼阁严城寺,疏钟动晚寒”句中,“楼阁”“城寺”本身两个地点的名字,而诗人却用一个“严”字将二者连接起来,“严”本是个形容词,这里却将其动态化,即用作动词,进而使其具有了动态活力。“楼阁严城寺”是说雪中林立的楼台瓦榭将城市寺庙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而“严”不仅可以看出这场雪的厚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心中对于这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的喜爱。“疏钟动晚寒”稀疏的钟声若有若无的回响着,而这似乎都被这冬季里的大雪覆盖了。这句中一个“动”字的使用可谓妙笔,“动”本是不及物动词,而这里却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充当及物动词的用法,使得具体可闻的钟声与身体可感的寒气巧妙的连在一起,使得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的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与净化。这首诗虽只是客观的在写孤山的雪景,没有情感的直接表达,可是,通过“尽”“动”等字眼的使用,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那种寂静与安详。可以说,这首诗是写景与抒情兼得的佳作,也是自然与精工合一的美图。

林逋似乎正是以山为家,以水为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只有大自然才能让它获得身心的愉悦,也只有在大自然里,他才能迸发出如泉的才思。所以他的隐逸为他的诗才找到了栖息之地,他对于自然的热爱使他可以创作出情境交融的佳作,而他的饱读诗书,有着赤子般敏感的心脏,则使得这些都成为了可能。只有心灵没有杂质,才会写出纯净动人的字眼,只有心灵沉浸在自然中,才会让读者通过作品也进入自然,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纯粹。林逋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和他个人不追求功名利禄,甘愿像陶渊明那样过隐居山林的生活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吕辉.简论林逋山水诗[J].运城学院学报,2003,(6).

〔2〕夏汉宁.林逋著作考述[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3〕吉艳丽.林逋的人生思考与精神超脱[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

〔4〕张炎.词源疏证[M].北京:中国书店,1985.

〔5〕常云秀.论林逋之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1).

篇5:雪中梅诗歌

你问,我的北方有没有雪,有没有梅

我有没有踏雪寻梅

我正躺在床上

大动脉的刀口已经让我30个小时一动不动

眼中只有苍白的天花板和大夫晃动的白衣

如果这些可以看作是雪

那么,口中吐出的血是不是可以看作梅

胃管、尿管、氧气管、输液管是不是可以看作梅枝

我,是不是就是梅的虬干

许多幻象开始出现

灰色的海,海边疯长的.楼房,游移不定的植物

没有梅,但有熟悉的气息

这些气息,引领我到每一层楼,每一个房间

我惶恐地搜寻,但不知道搜寻什么

一些不认识的东西悄悄笼罩过来

面目狰狞,却又像刚刚痛哭过

我转身,拼命地奔跑,想逃出这虚无的阴影

突然天旋地转,楼房坍塌,瞬间漫天飞雪

蓝色的雪,缓慢地落下来

而你,就在雪的尽头

篇6:植梅现代七言诗歌

常思效贤亲手栽,

结庐水泄傍梅海。

只惜身陷俗碑界,

名利滚滚悲尘埃。

我自朴拙痴瘦梅,

粪土玉帛笑鼠辈。

移得数棵植楼台,

修枝培泥勤灌溉。

晓起暮睡看几回,

枉作和靖总不悔。

看得冰枝凌雪开,

冷月染香漫石阶。

浸卧风霜扫媚态,

冰肌玉骨羞粉黛。

不求芳枝引蝶追,

何须春风费疑猜。

玉箫寂寞空自爱,

惟梅伴我清风怀。

他年终老黄土埋,

上一篇:世说新语读后感下一篇:第2课时《解方程(二)》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