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游的诗歌

2024-05-03

论陆游的诗歌(精选8篇)

篇1:论陆游的诗歌

通过对陆游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分析,具体论述他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人发展爱国主义精神与崇高理想的深远影响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下面是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欢迎参考阅读!

陆游爱国主义诗歌主题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继杜甫、屈原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文坛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作家。他的诗词感情真挚、内容丰富、气势磅礴,处处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感。他一生忧国忧民,写大量的有关于爱国主义的诗歌,用笔揭露南宋统治的黑暗与腐朽,并激励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奋斗。

爱国主义情感在陆游诗中的渗透是一种心灵之间的呼唤,是心与心的连锁感应,是心与心的强烈触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诗歌创作中,陆游是最多产的作家,他是一位创作力和想象力非常旺盛且丰富的作家,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写作,甚至达到“无诗三日却堪忧”的境地。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他的作品极其丰富,“六十年间万首诗”,而现今存在的有九千四百多首,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笔丰厚的遗产。

一、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上

陆游诗歌的内容涵盖当时社会的的各个层面,其中爱国主题是其最大的特点与成就。陆游诗歌的气势磅礴体现在他将爱国情怀表现在“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英雄气魄上。

1.借助幻想梦境寄托报国理想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孕育千万优秀的子孙。华夏儿女热爱和平、注重礼仪、追求真理、崇尚自由、自强不息。每个儿女都有一颗爱国的心和报国的梦。陆游的一生虽然命运坎坷,却常常在梦境中幻想自己热血报国,起笔写下现实的冷酷,陆游热爱人民生活,常常亲自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体验人民生活的疾苦,满怀同情。他的《楼上醉书》中“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就是将报国理想寄托于梦境中,他往往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联想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2.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

陆游诗歌中深刻的爱国情感也源自于他家庭生活的熏陶以及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诗歌中体现护国杀敌的英雄气概和宁死报国的献身精神,无情地讽刺南宋朝廷的屈服、妥协的投降态度。所以其诗歌中爱国主题体现在探寻自我理想的从存在方式上。陆游的诗歌《秋思》中有一句“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恰恰解释他将爱国情怀寄托梦境的原因以及宣泄情感的内容。在这类型的诗歌中,陆游将自己时而想象为一员大将,一跃而起,过关斩将;时而想象自己成为一名军师,披荆斩棘,随帝亲征。当他做一幅草书时,就好像对敌激烈的作战,故诗中有闻:“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当他一听见鸿雁的啼鸣,便会勾起无限的遐想与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陆游这种借梦境幻想抒发的深刻爱国情怀,在诗歌中也是一种独到的体现,他的独特情感注入方式实现人生的超越。

二、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上

1.陆游与劳动人民共同生活数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陆游于农村的生活长达三十多年的时光,中国古代没有一位诗人能与之相比。他的目光几乎都投在老百姓的身上,不仅与人民朝夕生活在一起,而且还深刻解、忧虑人民的劳苦辛酸。他将自己与人民进行对照,深深查验自我,对老百姓倾注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看到人民群众的疾苦,他不顾一切地想办法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民摆脱穷困潦倒的生活,亲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迈向光明的大道上。在这一点上充分表现陆游悲天悯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在诗歌《农家叹》中表现广大农民辛勤劳作、善良性格以及残酷的剥削阶级对他们的无情掠夺,表达出作者对农民大众深受劳苦的莫大关心。陆游还曾为融入到人民生活中而作诗表达情怀,“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他经历着农民的生活,亲自扮演纯粹农民的形象,体验真正农民的生活,用远离尘世、淡泊名利的方式来贴近人民大众的内心。只有像陆游这样切身的去体会广大农民的艰难困苦,才能发自内心的对农民的生活报以强烈的同情,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感人心扉的诗句。在对广大农民的疾苦的同情与关怀方面,深深体现其诗歌中的人文关怀。

2.陆游与人民感情深厚,同甘共苦

陆游的诗歌中不乏多篇与人民共命运、同生活的内容,他为平民百姓送医问药、赠送礼品,忧人民之忧,喜人民之喜。以“雨”字为例,他就写许多关于人民生活的记载,有久旱逢甘雨的快乐,有大雨滂沱的忧虑,还有雨夜不能寐的慨叹。陆游融入人民生活而且还十分虔诚地为自己身为一名农夫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够远离喧嚣的士大夫阶层而感到光荣。他的诗中无比热情的歌颂着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流露着真实淳朴的感情。其诗作主题涉及到的范围也是十分广泛,草木虫鱼无孔不入,纷纷被纳入诗中,正所谓“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三、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体现在他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

陆游所生活的年代是饱经风霜、内忧外患的年代,由于宋朝统治者的重文轻武,导致外族的不断侵略,陆游因此自小从少年时代就饱受流离失所、兵荒马乱的疾苦。但是成年后的陆游也没能摆脱坎坷的命运,虽然走向仕途,可也无比艰辛。不过陆游并不委身屈服,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励志要成为一名反对投降、决不妥协、坚持抗战的爱国将士。所以他以笔墨代利剑、立场坚定地站在民族大义上,挺身而出,不仅不屈不挠地痛斥入侵者的行为,而且还极力揭穿卖国者的丑恶面目。他坚持身为一名爱国志士该有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坚持“雪耻御侮,收复失地”。其爱国之雄心并不局限于纸上,他不满足于以口击贼,而是要亲临战场杀敌,将爱国情怀化为热血,为国效力。陆游的诗歌直抒胸臆,如“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书愤》中情感的直译。但是他如此报国的丹心并没能得到重视,没有为国效力的机会,只能借助诗赋抒发自己的压抑和愤慨,用慷慨激昂的词句吟唱思国的悲怆。陆游的壮志雄心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并不影响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由衷感慨。在他的心中,爱国家、爱人民、爱山河这三者是一样的,并且他描绘祖国的山河壮丽的情感与他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如《思故乡》中“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诗人无比畅怀的感情抒发。还有《柳桥晚眺》中“小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闲云不成雨,故傍碧山飞”,陆游借助描写纯美的自然风光来感叹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再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将黄河、五岳群山这样气象雄壮、意境宽阔的祖国山河十分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饱含作者对祖国山河由衷的赞美以及对沦陷区人民由于国家沦陷而艰难生活的真切怀念。

四、结束语

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他的充满着爱国思想感情的庞大诗篇给宋代的诗坛特别是给那些迂腐顽化、萎靡不振的南宋封建王朝带来激情澎湃的战斗气息。但是,诗人出身在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避免不存在着许多时代性的、阶级性的局限。诗人虽然与人民共同生活数年,接近人民,并且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希望,但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还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人民紧密结合起来,所以他的爱国情怀与抱负只是寄托希望在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想法和决策上面,还要依靠统治者的重用才能建立自己为国奉献的伟大事业。他还把对抗外敌、舍命救国的志愿常与个人的功名成就紧紧纠缠在一起。于是,当他一旦遭到最高统治者的厌弃和打击时,便会顿感失去力量与支持,而产生一种孤独、空虚、悲观的思想感情。遂他时而面对现实的残酷采取逃避的态度,时而以“狂放”“旷达”“不羁”的性格从精神上将自己麻醉。所以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有不少消沉、感伤的情绪融入其中,有时甚至在他写得那些慷慨淋漓的诗中也避免不夹杂一些消极的情绪。难能可贵的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直至终寝时候,还写一首感人至深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是多么的深厚和挚烈。

陆游的诗歌以南宋现实残酷的环境为背景,广泛真切地反映南宋前期的社会的黑暗,跳动着这一封建时代的脉搏。他的诗歌内容显得颇为丰富、有力,所涵盖的层面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生活方面。陆游诗歌中所洋溢的炽热的爱国情怀,风格多种多样、气壮语豪,感情真挚、激昂、慷慨,从诗歌的本质特征来说,是无比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它就像一泓清灵却看不见底的深泉,一旦激发,却具有震人心弦、贯穿人心的巨大艺术力量。后人对其诗歌中爱国情怀的深入研究和宣传,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精神,是极其必要而有深远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2]严修.陆游诗集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2009.[3]游国恩,李易选.陆游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4]钱钟书.唐宋诗集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5]濯银波.谈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6).

篇2:论陆游的诗歌

摘要: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恢复中原、统一祖国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诗歌的中心内容。本文着重分析了陆游爱国主义情怀形成的原因及其诗歌中爱国主义情

关键词:陆游;爱国诗歌;渊源;影响

Abstract : Lu You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eneration leader in the poetry,a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njoys a high status.Restor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core of his life thingking,also is the center of his poetr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u patriotic feelings and their poetry reflects feelings of patriotism.Pointed out that the Patriotic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Keywords: Lu You; Patriotic; Poem; Origin; Implication

前言

陆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朱自清先生在《爱国诗》一文中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他认为:“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梁启超也曾热烈的赞扬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为何后人对陆游如此推崇?只是因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了一方吗?其实不然,这主要是因为陆游的诗歌总是洋溢着爱国情绪。始终表达出一种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

陆游生在金人入侵,国力衰微,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年代中。抗金复国、收复失地是他一生的伟大志向。他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诗词,许多诗词都写出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的仇恨以及渴望收复失地和对祖国的热爱。探究其爱国思想的形成也绝非偶然。当时如此多的文人骚客,可为何陆游会具有如此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甚至于成了他一生的志向?我想这就与陆游当时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和个人自身的经历分不开了。

一、陆游诗词中爱国主义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影响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当时正值金军灭辽后南下入侵北宋的**时期。陆游一家迫于战乱,到处逃难,直到他9岁时才到故乡越州山阴定居。正是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幼小的陆游便已深切的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奇耻大辱。南宋初期,金统治者继续挥兵南下,国家严重分裂,百姓过着流亡生活。广大人民从反抗民族压迫,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出发,坚决要求抗金。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的苟且偷安。这样,和战之争开始了,爱国主义风格成为了许多进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倾向,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的词,陆游、范成大的诗,陈亮、叶适的散文,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陆游则是这些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家庭熏陶

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当他们谈到悲愤之处,有的拍案大骂,怒发冲冠,有的义愤填膺,怆然涕下。少年陆游看到这景象,深深地被父辈们的爱国激情所感动。20岁时,他就写出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诗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可是直至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而亲临前线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抗金将士的战斗热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统治

下的悲惨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忍死望恢复”的急切心情,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复失地,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

(三)、名师影响

陆游早年跟随曾几学诗,曾几一方面教给他作诗的技巧,另一方面却也给他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他赠陆游的诗说:“问我居家谁暖眼?为言忧国只塞心”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几的爱国思想对陆游的.影响很大。所以陆游前期的诗歌虽缺乏生活经验,阅历不多,但爱国主义还是创作的基调,热情洋溢,气势奔放。这也为他后期的诗歌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四)、个人际遇

陆游出生时,正是北宋腐败不堪,国家遭受入侵之时,靖康之乱后,为避战乱,随家人逃亡,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后来陆游曾这样写到“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人怀一麦草间伏,往住经旬不炊窜。”正是这样一段逃难生活在陆游幼小心灵上铭刻了对敌人的仇恨,而在逃难中看到的人们豪侠义勇、保家卫国的爱国行动又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就是这样的幼年经历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过理想和“少小遇丧乱,妄意忧元元。”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而陆游29岁参加进士考试时,却因名列秦桧的孙子之前而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被黜落,直到秦桧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来的仕途中又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黜。正是这种崎岖的人生遭遇,更加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总之,陆游的一生都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就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也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很早的就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很严格。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爱国情怀的具体体现

(一)坚持收复中原,大声呼吁抗金救国

陆游亲历了丧乱之痛,从小便树立了恢复祖国统一的大志,他的一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在他的诗里一再表示“杀身有地初非”“裹尸马革固其常”的为国牺牲的愿望,甚至老了病了他也不灰心,就像《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表明他自己老当益壮,如果有报国的机会,他愿意即刻投笔从戎,上马杀敌。又如《十一日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时陆游已经68岁,虽然年老体衰,疾病缠身,但他杀敌雄心尚在,报国壮志犹存,一心只想能为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这首诗中巧妙地通过了自然界的风雨,将梦境和现实联系起来,渲染自己的心无时不在中原,表现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崇高精神境界。陆游重整山河的豪情壮志和杀敌报国的赤胆忠心,使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意志的坚强,感情的热烈。然而还不止如此,甚至在陆游意识到自己生命将终老的时候,写下了那首作为遗嘱的《示儿》,也是陆游最后的一篇充满了血泪的歌唱。《示儿》中蕴含着对儿孙的谆谆嘱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它是作者一生抱负和理想的总结,也是诗人爱国思想的艺术结晶。诗中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家事,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失地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含着老泪告诉儿孙,一定要继承先辈的遗志,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至深,诗人强烈的统一祖国的愿望激励着无数的中华儿女。

(二)抨击朝廷和戎政策,揭露奸臣罪恶行径。

篇3:试论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诗歌题材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 而且在境界上的拓宽是他的诗歌使人耳目一新的原因所在。

(一) 慷慨悲壮的军旅诗作。

这类诗作主要出现在陆游四十七岁左右, 陆游年轻时就立下了报国志向, 但无由请缨。他在年将五十时获得供职抗金前线的机会, 亲自投身到火热的军旅生活中去, 大大激发了心中蓄积已久的报国热忱。于是他借金错刀来述怀言志, 抒发了誓死抗金、“中国”必胜的壮烈情怀。

(二) 锥心泣血的报国理想。

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 就是”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三) 对投降派愤怒的谴责。

陆游不仅在诗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同时还对腐朽无能、苟安求和的统治当局发出愤怒的谴责:“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 ;“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

(四) 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陆游热爱生活, 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如《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前一首赞美宁静村景和淳朴民风, 后一首抒写以京华红尘的厌倦, 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描写却优美动人。

(五) 对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深切同情。

陆游也在诗中表现着对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关怀。在《秋获歌》《秋赛》《农家叹》等诗中, 他描述当时的现实是:“富豪役千奴, 贫老无寸帛”, “一身入县庭, 日夜穷笞榜。”由于陆游对人民的痛苦感受深刻, 所以他对被迫反抗的人民怀着不寻常的同情。

二、雄浑豪迈的艺术境界

陆游性格豪放, 胸怀壮志, 在诗歌风格上追求雄浑豪健而鄙弃纤巧细弱。形成自己独有的豪放飘逸而又雄浑顿挫的诗风。

(一) 俊朗飘逸似李白。

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 这从他那些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篇看来, 也是适合的。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 由于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陆游的诗也具有丰富而瑰丽的想象。在想象的天地里, 他气魄如此雄伟:“手把白玉船, 身游水晶宫, 方我吸洒时, 江山入胸中”。“天为碧罗幕, 月做白玉钩, 织女织庆云, 裁成五色裘, 披裘对洒难为客, 长揖北辰相献酬。”但是, 陆游的时代, 毕竟不同于李白。他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雪耻报仇, 恢复国。因此有关抗金战争的幻想就更多, 也更为壮丽。他不满“翡翠兰苕”般的纤巧, 而赞美屈宋赋和李杜诗的“雄浑”。正是在这种风格论的指导下, 陆游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陆游热情奔放, 神采飞扬, 把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壮志豪情都倾泻在诗中, 常常凭借幻境、梦境来一吐胸中的壮怀英气。他在梦中亲临前线, 斩将夺关, 尽复汉唐故地。甚至在老病僵卧之时, 尚有“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奇情壮思。丰富多彩的纪梦诗, 构成了陆诗飘逸奔放的特点。奇特的夸张, 也是构成陆游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个因素。他用这样的诗句来写他的武艺超群:“十年学剑勇成癖, 腾身一上三千尺。”他写他那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是:“国仇未报壮志老, 匣中宝剑夜有声”。他写他的胸怀, 是“胸中太华蟠千仞”“胸中十万宿貔貅”, 因此当这十万闲置而不用又蠢蠢欲动时, 他就只好:“起倾斗洒歌出塞, 弹压心中十万兵!”陆诗的主要特征是悲壮奔放, 和这类夸张的写法也是密切相关的。

(二) 沉郁雄壮如杜甫。

作为一个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于杜甫的。他始终关怀国家民族的命运, 并不惜为国牺牲。他的诗相当全面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有称他为一代“诗史”的称号, 也不无道理。但是, 在表现手法上, 陆游的现实主义诗篇也有其自身特点。他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做具体的铺叙、细致地刻画, 而是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往往把巨大的现实内容压缩在一首短诗里, 如《关山月》, 全诗只十二句, 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的下诏和朱门的酣歌醉舞, 战士的亟思报国和遗民的渴望恢复等方面的情况。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 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 “破驿梦回灯欲死, 打窗风雨正三更”;“酒醒客散独凄然, 枕上屡挥忧国泪”等诗句, 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三) 明白晓畅如白居易。

陆诗的语言平易晓畅, 章法整饬谨严, 即使是七言古体也不例外。在语言方面, 陆诗的特色, 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 精炼自然, 所谓“清空一气, 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 他反对雕琢, 更反对追求奇险。他认为“雕琢自是文章病, 奇险尤伤气骨多”。在这方面, 他受白居易的影响较大。如《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 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 手枭逆贼清旧京。”笔力清壮顿挫, 结构波澜迭起, 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 典型地体现出陆诗的个性风格, 故被后人推为陆诗的压卷之作。

篇4:论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清代赵翼称陆游的作品“言恢复者十之五六”(《瓯北诗话》),他的爱国主义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主要有:

一、表现攘外安内、统一祖国壮志的

陆游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外族的入侵、本族统治者的无能,使少年时代的陆游饱尝兵荒马乱之苦。成年后的陆游亦仕途坎坷,但他信念坚定,要做一名坚持抗战、反抗妥协投降的爱国志士。于是他“挺身而出,站在民族的立场,不屈不挠地斥责侵略者的罪行,揭穿卖国者的面目,并呼吁人民奋起抗争”。他早年就立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关有感》),在《夜读兵书》中也写下“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表达了抗敌报国的决心;中年亦“报国计安心,灭胡心未休”(《枕上》);到了老年仍在诗中发出了奋激铿锵的声音——“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

陆游的爱国之情是很强烈的,他以社稷为重,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希望能富国强兵,同时也希望自己的才能有所施展,可以创功立业,为受欺的祖国、受苦的百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抒发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愤慨的

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中,作者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出陆游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写出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的激情。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外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在这首《书愤》中,诗人从对早岁威武雄壮的战斗生活的向往和追忆出发,哀叹自己壮志未遂,抒发了无比深沉、愤慨的感情,并且倾泻出强烈的爱国激情。正如严修教授所言:“空怀‘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新春》)的陆游,至死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见中原’(《太息》),成了他永远的遗恨。”“他的诗在慷慨中有悲愤,豪爽中有沉郁……这些诗句是悲歌,是叹息。是诗人用泪水写成的……这种理想破灭的凄凉,也是一种崇高的悲剧美,是陆游诗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三、揭露朝廷腐败、当局软弱行径的

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爱国志士和诗人,陆游对造成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苟延残喘的统治者和卖国投降派产生了强烈的憎恨和愤懑。

在《醉歌》中,他揭露了“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的投降政策,因而造成了“穷边指淮肥,异域视京洛”的危险局面。他的《关山月》更是反对和议、批判苟安的名作: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这首诗陆游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作于罢官闲居成都时。诗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国难的态度,同时也表现了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以及中原百姓盼望恢复统一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怀。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转韵,表达一层意思,分别写将军权贵、戍边战士和中原百姓。可以说,这是当时南宋社会的一个缩影。诗人还选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门”“厩马”“断弓”“白发”“征人骨”“遗民泪”等,表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四、表达爱国爱民、忠贞不渝的感情的

热爱祖国和热爱人民是统一的。陆游的爱国主义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上。不管是《农家叹》里百姓的“竭力事本业”,但因“县吏征租声”而“自计无由生”,《岁暮感怀》里的“富豪役千奴,贫老无寸帛”等等,无不表现了这一主题。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则揭露了异族统治者对中原人民的暴行,如《题海首座侠客像》的“赵魏胡尘千丈黄,遗民膏血饱豺狼”,在悲愤交加的同时,也表达了沦陷区人民渴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人民疾苦的强烈愿望。

抗敌御侮、收复失地、为国雪耻,是陆游一生不曾放弃的理想,也是陆游生活与诗作的主题。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他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晚年又久居乡间,体察农民的欢乐和疾苦。他以清丽明畅的诗句写景,以清隽流畅的诗句写情,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现明媚之风光,或寄怅惘之悲愤,多了对如画江山的热爱,多了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清新俊逸、典雅韵致的千古名句,依然似清澈之水,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尽管放浪林泉,但陆游却没有忘记那象征耻辱的北方失地。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陆游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仿佛此时此刻的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并不是陆游的精神寄托,而是触发陆游爱国情感的导火线。一方面美丽的大自然使诗人感到审美的愉悦,“远游无处不消魂”;另一方面国家的事业毕竟是诗人终生的追求,透过“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浓浓诗意,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辛酸与惆怅。总而言之,在自然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的语境里,陆游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淋漓尽致的发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能勾起他高昂的爱国激情。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山水田园诗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请看《金山观日出》:“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日轮擘水出,如觉江面宽。遥波蹙红鳞,翠霭开金盘。光彩射楼塔,丹碧浮云端。”玉山、红翠、金盘、丹碧,诗人大放笔彩,绘出了一幅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日出巨画。就是在梦中,诗人也未曾忘却祖国的自然山水,他忘不了“地瘴霜常薄,林深日易昏”(《梦藤驿》)的藤驿,忘不了“太华峰头秋意新,醉临绝壁岸纶巾。世间事迈惟堪笑,禹迹茫茫九片尘”(《梦游》)的美妙绝景,忘不了“曲廊下阚白莲沼,小阁更对青萝峰。林间突兀见古碣,云外缥缈闻疏钟”(《梦游山水奇丽处有古宫观云云台观也》)的神秘。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是魏晋以来山水田园诗的又一次自我拓展和完善。

陆游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不仅在同时代诗人中无人能与之相比,即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他的爱国主义诗词“在我国的诗歌园地里竖起了一面光辉灿烂的爱国主义的旗帜”。

直到临终时,他还谆谆告诫他的儿子,国家统一之后,要在家祭时告知于他。陆游的《示儿》诗不仅感人至深,而且教育着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大力继承和弘扬。

篇5:陆游的诗歌

懒向沙头醉二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群行.

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好事近.登梅仙山绝顶望海

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贪看云气舞青鸾,归路已将夕.多谢半山松吹,解 殷勤留客.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豆叶黄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

渔父

篇6: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幼年时期,随父辗转逃难,经历了“万死避胡兵”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国破家亡的环境里自幼就受到抗金复国思想的影响,在少年时期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报国壮志。而爱国主义思想,亦成为他诗歌最为显著的特点。陆游许多诗篇和词,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其思想性、艺术性成就卓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作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特征,又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能够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完成了他表现时事、寄托理想、突出主题的抒情艺术。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调,不是或者很少对客观现实生活作情节完整的叙事性描写,而是善于用高度概括和夹叙夹议的手法反映现实,并注重抒写个人的主观感情和见解。他往往通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把巨大的社会现实内容浓缩在一首短诗里加以表现。如“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关山月》)。全诗只有12句,却用对照的手法描写了皇帝下诏主和,将军临边不战,朱门歌舞,士兵报国和遗民渴望收复失地等多层面的内容,成为整个南宋时代主和与抗战斗争的高度艺术概括;并且作者又把他反对议和,斥责权奸,同情遗民的感情融于其中,直抒胸臆,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表现出特别的理趣和深刻性。另外,陆游爱国忧民,但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使得诗人只能借助幻境、梦境来喷吐胸中的壮怀英气,因此陆游的诗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如“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这种幻想境界与写实手法的结合,是陆游浪漫主义诗歌的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新的扩展。

二、艺术风格,既雄浑悲壮又清新婉丽

陆游凭着他个人高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从各家各派中汲取营养,善于创新。从而使他的诗表现出了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而有之的独特艺术风格。这主要和他成功地吸取了杜甫的沉郁与李白的浪漫分不开的。他善于把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即以杜甫的深沉、雄厚、郁结为体,作为抒发爱国之情的基调;以李白富于激情、富于想象、富于自我色彩,善于夸张、跳跃,善于高度概括等艺术手法作为抒情的表现手段;最终形成自己既沉郁悲壮、又清新婉丽的风格。他的爱国诗篇,往往体现出雄浑悲壮的风格,具有气势宏大、瑰丽雄奇、热情奔放、才气豪健的阳刚美。如“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同时,陆游还善于吸收陶源明的平淡真纯、王维的静谧幽雅、梅尧臣的古朴自然,又能继承学习中晚唐、北宋以来白居易、张籍、王建、欧阳修、以至范成大等人关切现实的精神,形成既幽美纯净,又富有生活气息的一家之风。他的咏物写景一类诗,则往往体现出清新婉丽的风格,具有清丽明媚、婉转新奇的阴柔美。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三、语言风格,既简练生动,明白平易,又自然流畅

语言方面,陆游反对雕琢,更反对追求奇险,追求晓畅平易,精炼自然。如“老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夜读兵书》)。短短四句,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跃然纸上。说陆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大量汲取人民群众的口语、方言、俗语,写入自己的诗。他说:“雕琢自有文章病,危险尤伤气骨多”。他以诗句对仗著称,他的对仗常常能够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十分流畅。如:“一身抱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悲愤的情绪从清丽流转的字句中传出,情致深婉。

四、体裁形式无体不备,各体皆工

陆游的律诗善于属对,几乎每首都有一联佳对,既流利,又奇健;既出人意表,又绝无生涩造作之感。如:“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云归时带雨数点,木落又添山一峰”,“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瓯北诗话》引)等,不一而足。陆游的绝句、尤其是七绝标志着宋代最高水平。有的继承唐人之风致,如《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的古诗“工丽更深于近体”,更适合表达陆游深沉而奔放的感情,所以写起来“浑灏流转,更觉沛然有余”(《瓯北诗话》)。讲究工力,注重锤炼,是陆游诗集大成的又一表现。

篇7:陆游诗歌的艺术特色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注〕 ①叶梦锡: 词人的朋友. ②东吴: 今浙江东部绍兴一带, 为古吴国东部. 帝乡, 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③平生句: 一生最豪放的举动是少年结伴欢游. ④沽酒青楼上: 在饮酒作乐. 青楼, . ⑤百万句: 美人陪伴一次输赢百万也毫不在乎. 呼卢, 古代一种睹博方式. 锦瑟傍, 锦瑟旁. 锦瑟, 琴之美称. 此代指歌女. ⑥尊前句: 借酒浇愁更觉凄凉。尊前, 酒杯前, 此指借酒浇愁. ⑦为报京华旧: 请为我告诉京城的老朋友. 两 鬓霜: 两鬓斑白.

篇8:论陆游的诗歌

一、南宋中期士风与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

中国历代王朝在遭受动乱时候, 往往会出现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士人, 如战国时的屈原, 唐朝的杜甫等, 他们忧国忧民, 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呼喊奔走。南宋中期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矛盾贯穿于整个南宋王朝, 爱国主题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表现, 弥漫于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 正是他们的作品, 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梁启超《读放翁集》:“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对陆游的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予以高度赞扬。

宋王朝山河破碎、国家分裂, 金兵仍在继续南侵。在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中, 陆游看到了金人的残暴, 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赵魏胡尘干丈黄, 遗民膏血饱豺狼” (《题海首座侠客像》)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势, 南宋王朝统治者只图奢侈的生活, 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存亡, 对外采取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 与金人签订不平等的“隆兴和议”, 不惜用王朝的土地和人民的财产来换取苟延残喘的机会, 而对内则加紧压榨剥削, 使广大的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同时又以残酷的手段杀害抗金将领, 摧残抗金力量, 致使中原地区长期沦陷。但是与此相反, 南宋军民却不甘屈服, 表现出了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金兵南下受到了千百万普通群众的坚决抵抗。从公元1126年金兵第二次南侵扰时, 太原军民誓死同金军战斗到底, 到建炎之初, 中原民众自发的组织了无数忠义部队, 给南下的金军以沉重的打击, 成为了抗金的主要力量。在南宋朝廷由于投降派掌握实权, 如宁宗曾说:“ (韩) 侘胄朕之肺腑, 信而不疑”。 (卷三十六) 投降派陷害忠良, 广大民众和部分爱国志士又展开了反对妥协的斗争。陆游在不断加剧的民族矛盾中一方面看到了昏君的苟安、奸臣的误国, 另一方面又看到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和南宋人民的英勇反抗, 正是这样民族矛盾极为尖锐的时代和为收复国土而英勇战斗的人民, 将陆游造就和培育成一位伟大的时代歌者和爱国者。

家庭环境的熏陶对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陆游出生于书香家庭, 其父亲陆幸, 在政局动乱, 朝廷腐败的社会环境下, 是位富有民族思想的爱国者。在徽宗时做过常平使者等官职。在高宗时, 受到秦桧的排挤, 他同当时许多爱国士大夫来往, 以国仇为念, 不忘抗金收复宋王朝的失地, 他们“每言及高庙盗环之寇, 乾陵斧柏之忧, 未尝不相与流涕哀锄”。 (卷三十) , 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些给幼年时期的陆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当那些爱国志士来陆家谈论国事的时候, 陆游都在旁聆听。其中给陆游印象最深刻的是山阴傅松卿, “每言虏, 言畔臣必愤然扼腕裂眦, 有不与具生之意。士大夫稍有退缩者, 辄正色责之若仇”。 (卷三十一) 陆游在这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家庭里, 被父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染, 看到士大夫那种忧国忧民的言行, 为国献身的忠义精神, 对叛臣疾恶如仇的鲜明态度, 使他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的壮志。可以说, 正是这种充斥在家庭环境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为陆游成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起了奠基作用。

陆游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与老师的谆谆教诲不可分割。陆游十八岁时, 开始从曾几学诗。曾几, 字石甫, 是当时有名的大诗人, 曾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曾几因和陆宰有旧, 因此在他罢官之后, 于韶兴十二年去山阴陆家和陆游见面了, 从此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曾几是以诗才闻名天下的诗人, 陆游跟从他学诗, “不仅在学术思想上进入以胡安国为代表的‘武夷学派’体系, 而且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上也取得重大成就”。陆游不仅向曾几学习做诗, 还向他学习如何做人。陆游出生在北宋灭亡前夕, 幼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促成爱国思想的萌生, 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曾几表现出刚正不阿, 坚决抗金的爱国精神, 以人品高洁享誉当时。着对于陆游而言, 起着标榜的作用。陆游《曾文清公墓志铭》说曾几“孝梯忠信, 刚毅质直, 笃于为义, 勇于疾恶, 是是非非, 终身不假人以色词”。曾几力主抗金, 反对和议, 为人正直, 爱憎分明, 被秦桧所罢免。在金兵入侵的年代里, 曾几写了不少抗金的诗篇, 对陆游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创作爱国主义诗篇起到了示范作用。陆游自幼年以来所受的影响, 除曾几外, 还有胡国安传下的尊王攘夷的思想, 有朱熹、张式、杨万里、周必大这样一群士大夫的感染。在这样的思想文化氛围里, 爱国思想已经在陆游心中扎根, 并且始终成为他六十余年创作的主线, 至死不渝。

正是在南宋特定的时局背景下, 受家庭爱国主义传统的熏陶和老师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教育下, 陆游将读书和救国的事业联系起来, 一步一步地步入了南宋诗坛, 诗文激荡着爱国情怀, 成为一名“中兴之冠”的伟大诗人。陆游一生历经四朝, 是当时动荡社会的见证者, 他力主抗金, 将爱国气节及理想贯穿其诗歌创作中, 将浩然正气融入到诗歌中, 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爱国主题成为陆游诗歌的精华和灵魂。

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及其表现

南宋王朝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朝廷昏庸腐朽、国家山河破碎, 士人风气中少了北宋末的颓废隐逸, 取而代之的是慷慨激昂、意气风发的爱国热情, 文学作品多描写社会现实, 反映贫苦民众心声, 渴望恢复故土、统一祖国, 将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陆游的诗篇中充满了“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爱国精神对其诗歌创作影响首先表现为对金人南侵的憎恶。当时金人施行残酷的民族统治, 再加上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征调,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民生疾苦。诗人对金人实行的残酷民族压迫表现出极大愤慨, 他写道“中原昔丧乱, 豺虎厌人肉。晕金输虏庭, 耳目久习熟。” (《闻虏乱次前辈韵》) 。他的诗作深刻的批判金人毒害中原人民的滔天罪行:“赵魏胡尘千丈黄, 遗民膏血饱豺狼。” (《题海首座侠客像》) 。其爱国之情如此强烈, 时时关心人民疾苦。金人在北方的进行野蛮的摧残和破坏, “虏骑所至, 惟务杀戮生灵, 劫掠财物, 驱掳妇女, 焚烧仓屋产业”。 (卷二百四十七) 残酷的现实, 使得心怀天下的陆游内心悲苦, 更坚定了他救国救民的理想。

其次表现在对南宋王朝投降派的憎恨和愤懑。南宋朝廷面对金兵的步步进逼, 只图保存偏安、附庸的局面, 他们不顾国家民族的利益, 企图以投靠金人的来延长其腐朽统治。宋朝廷内的地主官僚集团还从各方面排挤、打击朝廷内的主战派。在爱国和卖国的斗争中, 许多著名的英雄人物和爱国群众遭受了残酷的迫害。陆游亲身经历了这一切, 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 揭露了南宋卖国集团祸国殃民的丑恶行径: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 新亭对泣亦无人!

这首《追感往事》诗写于1201年, 陆游处于晚年时期, 这一年是南宋嘉泰元年, 南宋宁宗朝廷腐败官员相互拉拢、弹劾, 为谋一己私利而不顾收复中原的统一大业。诗中诗人批判误国的投降派岂止秦桧一人, 那些贪图享利的腐败官员也难逃其责, 面对山河破碎, 不必说希望南宋统治者组织救亡, 连担忧国事、相对而泣的人也找不到一个。诗人愤懑权贵们纸醉金迷的轻歌曼舞, 眼看文恬武嬉、士气低迷、兵器生锈, 而他们却“穷边指淮淝, 异域视京雒” (《醉歌》) , 早已忘却的收复中原的大业。诗人批判投降派偏安一隅, 不思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再看《夜读范致能<揽誉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抓涕感其事作绝句》:

公卿有党排宗译, 帷握无人用岳飞。遣老不应知此恨, 亦逢汉节解沾衣。

宋帝国的半壁山河已经沦于异族统治之下, 而且金兵继续南侵的威胁也始终存在。宗泽是抗金将领, 组织义军, 重用岳飞, 屡败金兵, 他多次要求宋高宗收复失地, 都被投降派阻止, 最后忧愤成疾, 郁郁而死。陆游在诗中表现了对朝廷排挤宗泽、陷害岳飞的愤懑, 诗人不仅是指责当权者用人不当, 更展现出无畏强权的决心与精神。

再者, 陆游爱憎分明, 他对残暴的异族统治怀着无比的仇恨, 对统治集团的妥协投降表示不满和愤怒, 而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却给予了无限的同情和关怀。且看《太息》:

北陌东仟有故墟, 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去, 窥户无人草满庐。

诗人于嘉泰四年 (1204年) 十月作于山阴, 次年 (1205年) 权臣韩侘胄组织伐金。晚年的陆游对沦陷区的贫民在天灾人祸袭击下的辛酸生活感到怜悯, 广大人民在这种水深火热的苦难中, 不得不“伐桑卖黄犊”, 过着流亡逃窜的生活。南宋统治集团依靠偏安的局面在江南大肆兼并土地, 残酷的压迫百姓。同时由于统治者过着腐化的生活, 而且每年还要定期向金缴纳“岁币”, 因此加在人民身上的苛捐杂税就更为繁重了。诗中充满对农民的无比同情, 对统治者的愤怒, 凸显出农民生活的悲惨。

爱国士风对陆游诗歌创作影响的另外一方面在于, 它的诗歌中多表现对于祖国美丽雄伟的山川自然的热爱, 如《哀北》:

太行天下脊, 黄河出昆仑。山川形胜地, 历世多名臣。哀哉六十年, 左衽沦胡尘。抱负虽奇伟, 没齿不得伸。老夫实好义, 北望常酸辛。何当拥黄旗, 径涉白马津?穷追殄犬羊, 旁招出凤麟。努力待传檄, 勿谓吴无人!

诗人怀着无比自豪的激情, 用高昂、雄壮的基调, 赞颂了三峡、剑门、黄河、华山、太行、秦岭、潼关等壮丽奇艳的山川胜景。诗人游历过宋王朝的自然山水, 以清丽明畅的语言, 清隽流畅的诗句表达的对如画山水的热爱。两河流域本是汉族文化的发祥地, 而如今却被异族占据、践踏, 到处都是一片残破、惨淡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 报国之志虽然奇伟, 但英雄壮志难酬, 空度岁月, 但在心中至死不变的爱国之情一刻也没有荒废。在祖国山川自然的赞美语境中, 陆游的爱国情怀得到多层次的解读。

纵观中外文学史, 爱国诗歌贯穿古今。陆游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 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其希望时刻杀敌复国, 而面对南宋小朝廷的偏安定局,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是陆游饱尝苦闷。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 痛斥统治者的腐败软弱, 抒发统一中原的壮志, 但是报国无门, 壮志难酬, 将爱国主题的传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贯穿到他的诗歌创作中, 甚至融入到他的整个生命中, 成为南宋爱国文学的标志。

三、结语

南宋中期, 残酷的现实与个人执着的复国理念碰撞, 必会在文学上得到释放, 产生带有强烈情感与理想追求的文学作品。陆游高举前代屈原、贾谊、杜甫诸公的高昂爱国激情, 代表广大士人的心声, 创作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爱国主义作品。正如朱东润先生所说:“丰富多彩的生活, 积极地人生观, 坚强的生命力, 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 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 这一切都收入到他的诗篇。”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既有对灾难深重的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又有对权贵和昏庸官吏的蔑视, 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眷恋, 又有对沦陷区民族压迫的满腔悲愤。正如陆游用自己的满腔心血凝成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 他的爱国诗歌不仅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而且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 对后世影响深远, 每当国势倾危时, 陆游及其诗篇成为鼓舞人们反抗侵略的精神力量。

摘要:南宋中期, 随着金、元的相继崛起,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 致使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富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慷慨悲愤, 期望实现南北统一, 爱国士风随之高涨, 进而影响到当时的诗坛创作, 爱国精神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本文从南宋中期的社会环境入手, 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士风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士人风尚角度来分析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极其深刻内涵。

关键词:陆游,南宋中期,爱国士风,文学创作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中国通史》 (卷11)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3.

[2] (南宋) 陆游.《渭南文集》[M]吉林:吉林出版社, 2000.

[3]邱鸣皋.陆游诗.《从曾几新论》[J].文学遗产, 2002 (02) .

[4] (元) 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上一篇:不同行业招聘流程下一篇:呵,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