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归纳

2024-04-18

呐喊归纳(共6篇)

篇1:呐喊归纳

杨雪(27)303第三学段阅读报告作业

那一声呐喊

-----------读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有感

合上书本,书页中最后那一抹余香仍萦绕在我心头。坐着那近乎绝望却又有一丝希望的呐喊仍在我耳畔不断回响,冲击着我的内心。《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鲁迅,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希望通过自己铿锵有力,一针见血的文字来呐喊,唤醒旧中国愚昧无知,受尽压迫的人民,希望唤起他们的理智与良知。一个人竭斯底里的呐喊是为了更多熟睡中人的觉醒。这便是小说集《呐喊》的由来。

《孔乙己》是《呐喊》中的代表著作。这篇短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揭露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画,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画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巴巴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另一篇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药》。这篇小说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就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为民众流血牺牲而不被民众所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辛亥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衬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食血者的代称,其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对此的印象及其反应,来反衬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某亭口,这正暗示着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狱卒和听众们愚妄的反应反衬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阔人祝寿的馒头比喻坟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的阴冷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他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鲁迅先生急切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振我中华雄威!

篇2:母亲的呐喊,为了母亲而呐喊

托尼·莫里森在1987年出版的小说《宠儿》中揭露了黑人母亲在奴隶制废除前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在《宠儿》这部小说中, 莫里森刻画了一位名叫塞西的黑人母亲, 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 她抄起一把斧子, 毅然决定为他们选择死亡。通过对塞西这位黑人母亲的刻画, 莫里森有意向人们揭示黑人母亲如何在奴隶制下被剥夺了人权和母性形象的。

根据以卡尔.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论为基础, 伊里加蕾提出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在父权制度下女性被认定为男人之间交换的商品。她提出:女人传统上被认定为是男人的使用价值, 作为交换物在男人中使用, 换句话说也就是货物。这使她成为由工人, 商人和消费者等“主体”根据他们的工作和需求定价的东西的看护着 (伊里加蕾1985:31-32) 。

在这里伊里加蕾批评父权文化是如何减少了女性的价值, 她的身体作为性对象并且用来交易。同样, 伊里加蕾在父权文化下由于女性具有天生做母亲的潜能而被当成可再生产的商品, 从而给奴隶主带来更多利益商品。

在黑暗的奴隶制度, 黑人女性的生活超出了法律的保护。就像伊里加蕾所描述, 黑人女性的生活都掌控在奴隶主的手中。作为妇女和母亲, 他们无法逃避被商品化的命运。

莫里森在《宠儿》这部小说中向我们揭示了黑人女性被沦为奴隶的三个特征:可交易性的和可生育性的。

1.1黑奴母亲被作为可交易商品

在奴隶制中, 黑人女性可以完全无视她们的意愿或感觉得随意作为奴隶劳工和视为商品进行贩卖。这正是在《宠儿》中主人公赛丝的真是命运写照。她出生在南非的一个黑人家庭而自从出生便作为货物贩卖, 从来没有亲眼看过自己母亲。

在奴隶主眼里, 奴隶们从未被当做人类, 她们似乎并不需要母爱。她们真正需要的, 就像动物一样, 只有食物以及生存。缺乏父爱的赛丝作为商品养育, 而当她十三岁具有工作的能力时就以奴隶的身份卖到一个名叫“甜蜜之家”的农场工作。第一次被贩卖的体验使赛丝意识到自己只是被当做可以交易的货物, 就像市场里骡子等待着潜在的客户牵走。在《宠儿》中, 赛丝的身体价值可以创造财富由她对奴隶主所做的贡献很好地体现出来。

伊里加蕾基于卡尔.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 伊里加蕾更深入地提出了一个崭新理论:“作为商品, 女性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有用的对象以及价值的载体 (伊里加蕾, 1985:175) ”如果说伊里加蕾揭露了在父权利制压迫下是女性不如人类, 那么奴隶制则是一个更邪恶的机制, 完全剥夺了黑人妇女的地位和做母亲的权利使她们投降于奴隶主的控制。黑人妇女像展出的骡子供买主们当做商品挑选。在赛丝成长的道路上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被买卖的商品, 奴隶是永远无法享受到任何人权的。

赛丝被卖给了“甜蜜之家”做奴隶后, 她首次成为加纳先生和夫人的财产。相比与其他奴隶残酷的持有者, 这对夫妇对待奴隶以更温和的方式, 对待奴隶像支付工人一样, 教他们学习。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更加宽容的环境下, 赛丝发掘了一种自我意识, 渴望生活作为一个自由人的意识。之后她遇到了哈雷并坠入了爱河, 她就梦想着站在教堂与她的丈夫和接受他人和上帝的恩典。不过, 当赛丝询问加纳太太能否与哈雷婚礼对她的婚姻, 加纳太太这样回答她:“但……我的意思是我们想结婚。”“你刚刚说过了, 而且我也同意了。”“那会有婚礼吗?”

加纳太太放下了她手中烹饪的勺子。笑了笑, 抚摸着赛丝的脑袋说:“你永远都是农庄的孩子, 不会再拥有其他的名分”

(莫里森1987:26)

通过以上加纳太太和赛丝的对话, 很明显奴隶是不被允许结婚的因为婚姻意味着自由, 而奴隶却早已作为商品卖身给自己的奴隶主们。对奴隶的禁婚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奴隶们无法拥有自己的子女。奴隶没有拥有孩子的所有权, 他们自身和自己的孩子都是属于奴隶主的。正因此, 奴隶主加纳太太拒绝了赛丝举办婚礼的请求。这让赛丝逐渐意识到无论在谁的手里, 奴隶们都是无法获得自由的。有的奴隶看上去似乎对自己手下的奴隶很善意, 但其实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奴隶死心塌地地为他们做活从而谋取更多的利益。

在《宠儿》中, 女性作为商品来出售和购买。正像伊里加蕾在阐述商品交易的过程一样是从一个人到另一个, 有时“从一群人到另一个 (伊里加蕾1985:1985) 。”赛丝当做商品被贩卖给奴隶主, 让她仅仅成为给奴隶主带来利益的工作机器。然而奴隶主确完全忽略她的情感和尊严。

1.2黑奴母亲作为可生育的商品

然而, 在奴隶主的看来, 赛丝作为女性奴隶比劳作工具更有价值。因为女性奴隶有一天会成为母亲而她们的孩子将来也会作为商品进行出售。这样看来, 女性奴隶比男性奴隶会显得更有价值。正如里加蕾所说:“作为商品, 女性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有用的对象以及价值的载体 (伊里加蕾, 1985:175) 。”在奴隶眼里赛丝是和其他的女性奴隶一样是具有价值载体和可生育孩子带来利益的奴隶而已。

在小说《宠儿》中是允许女奴和男奴生活在一起。其真正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童奴而并非是表面的给奴隶们自由。当女奴他们怀孕时, 奴隶主通常会非常开心就想自己的骡子怀孕一样, 奴隶主期待更多的童奴。然而, 当奴隶成为母亲后通常会把她们推向一个悲惨的地位。奴隶母亲不得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忍受更多的痛苦。

首先, 奴隶母亲被视为奴隶的私有财产, 因此对自己的孩子她没有任何要求。孩子任由奴隶主处置。奴隶母亲经常会不得已遭受和自己的亲骨肉分离的痛苦。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向我们揭示了奴隶母亲所遭受的痛苦。

贝比·萨格斯就是在这种黑暗体制下感受最深的, 她多次被奴隶主强奸, 却还得被奴隶主像牲口一样奴役着。自己生了8个孩子, 却除了黑尔以外, 不知道其他几个孩子长什么样子, 有的被抢走, 有的被逮捕, 有的很有可能已被杀害;是奴隶制摧毁了她本该拥有的一切。贝比·萨格斯代表着绝大多数没有权利抚养自己孩子的黑人母亲们。贝比·萨格斯向赛丝述说着自己惨痛的经历:

“他们最后都一个个离开我。四个被带走, 四个被放逐…… 我的第一个出生的。我所能记得的就是他烤的面包。你能想象吗?八个孩子, 我只记得 (莫里森, 1987:5) 。”

贝比·萨格斯的故事可以当做是对邪恶奴隶制的指控。奴隶母亲被当做生育工具, 她们的孩子像小动物似的被出售给奴隶主带来利益。没人介意奴隶母亲的失去心爱孩子的痛楚。

从贝比·萨格斯和赛丝的对话中, 我们可以得知, 贝比·萨格斯的孩子不是被带走就是出售做奴隶, 她根本没有机会来培育自己的孩子。“八个孩子”暗示了, 贝比·萨格斯的生育能力对奴隶主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女性奴隶不仅是劳动的工具, 用于繁殖, 同时还担任确保连续性的基本来源。事实上, 她们作为生殖工具, 这将产生更多的奴隶为奴隶主所有。

其次, 黑奴母亲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她们有机会和自己喜欢的异性生活在一起, 但奴隶主却可能随时剥夺他的爱人。

开明的加纳先生去世后, “甜蜜之家”由“学校老师”和他的侄子们取代掌管。他们冷酷无情赤裸裸地演绎着最普通的奴隶主行径。在残酷“学校教师”的手中, 赛丝被迫与“甜蜜之家”其他男性奴隶性交并怀孕而奴隶主却坚持让她参与劳作。奴隶主把赛丝当做“一种工具用于滋养给奴隶不断补给劳动力的孩子”。女性奴隶被迫与男人发生性关系并开始在大约20岁平均每三年开始生育孩子, 一直到35岁。因此, 母爱的缺失成为黑人之间的心灵的创伤。

2结论

本文通过运用伊里加蕾的商品理论以及一些女性主义者的理论解读莫里森《宠儿》中的母亲形象。通过分析, 有助于唤起人们重新审视个人, 解救现代身处精神危机中的人们, 使之更加关爱女性, 关爱整个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Irigaray, Luce.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Ithaca,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5.

[2]Irigaray, Luce.Je, Tu, Nous:Toward a Culture of Difference[M].New York:Routledge, 1993.

[3]Morrison, Toni.Beloved[M].New York:Plume, 1987.

[4]刘岩.西方现代中的母亲身份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4:15.

[5]田亚曼.母爱与成长——托尼·莫里森小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112.

[6]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M].陈苏东, 胡允桓, 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5.

篇3:呐喊与低吟

五千年文化的积淀留给我们太多宝贵的财富,多彩的文人精神如绚烂的夏花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怒放。喜欢东坡的句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的一生总要有个基调,而他以惊世的才气与不阿的性格将基调定义为颠沛流离;人的一生总要有个主题,而他的正直与天真把朝廷两大势力(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得罪个遍,于是将主题定义为谪居贬迁;人的一生总要有个追求,而他诗词字画不求闻达,才得个平安纵情山水。林语堂曾亦赞亦贬地称他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确实不假,他自己亦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谵州。”遭遇贬谪亦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痛苦是人类最深刻的感情之一,它带给我们折磨的同时,不也带给人生无限的可能吗?正是在黄州,滚滚东逝长江水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东坡一生的辉煌瞬间爆发,正如余秋雨所说的“像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黄州成为东坡人生中最精彩的舞台,凝固在了历史这个金碧辉煌的剧院里,让后人无数次为之神往。

或许现在的我们已没有了东坡“倚杖听江声”的闲情,也没有了陶潜“采菊东篱下”的逸兴,但总会有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苦;会有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会有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怀念……这些充满个人情感的低吟,相比呐喊而言,显得有些小气,有些脆弱,但毕竟是真实的。试问,有几人能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又有几人有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更有几人有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热血呢?“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同侯朝宗共演“血染桃花扇”的爱情传奇也只能成为教材中明末抗清的一个小插曲。那些在我们的灵魂中引起共鸣的东西,正慢慢地被现代高速高压快节奏的生活所侵蚀,重要的也变成非重要了,眼泪也日见其稀了,难道这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我迷茫了。

这世上需要浅吟低唱的人,也需要大声呐喊的人,然而现今的应试压力给了我们太多诗情文意上的压抑,一丝丝不定期流淌出来的文采已慢慢远离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远离了我们最纯真的感情。在年复一年模式般的禁锢下,富有才情的孩子也许能成为应试作文的高手,但其作为诗人的心可能已在压抑中沉沦。

“在明媚而忧伤的18岁里轰轰烈烈地向前冲!”郭敬明如是说。像韩寒这样的“另类”在我们社会中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有人诋毁,有人赞赏。我想,这是好的,他们至少还能找出几个共鸣的人,唤醒一些未苏醒的人。这大概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呐喊”吧!

篇4:蒙克一“生”《呐喊》

精心准备的世纪拍卖

将此次《呐喊》的惊艳表现称为“世纪拍卖”一点也不为过。苏富比原本估计这件作品可以拍得8000万美元,这是有史以来拍卖行给出的最高估价。为保证拍卖成功,苏富比将画作送往北美、欧洲进行巡展,并邀请核心客户近距离欣赏画作。此外,《呐喊》还在香港逗留了48小时,让一位顶级藏家在苏富比办公室的贵宾室里单独观摩。

苏富比专家菲利普·胡克估计有10位藏家对该画作有兴趣。他的理论是,收藏家顶多会为一件艺术品支付其净资产的1%,因此,能负担起这个价格的应当是身价800亿美元的巨富。在苏富比的推断中,欧洲富豪、亚洲富商、中东酋长都在竞争者之列,这些潜在客户包括刚刚以2.5亿美元私下购入了塞尚《玩牌者》的卡塔尔王室,曾花1.043亿美元购入贾科梅蒂《行走的人》的日内瓦富豪Lily Safra,曾以1.35亿美元私下购入科林姆特《Portrait of Adele Bloch-Bauer I》的美国化妆品大亨Ronald Lauder,以及俄罗斯巨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希腊船王继承人Philip Niarchos等人。

这件画作最终以1.199亿美元成交后,其究竟花落谁家,拍卖行和收藏家方面暂时还没有透露这一消息。不过美国资深艺术记者Lee Rosenbaum在自己的博客上推测说,《呐喊》很可能被美国某家博物馆买下。她表示,此次竞得该作的电话代理人Charles Moffett曾经在美国一家博物馆工作,拍卖前他曾经提到有数家美国博物馆对《呐喊》有兴趣,第一个提到的是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奥尔森收藏”受关注

虽然拍卖行不肯透露买家身份,但这幅画的原藏家却是众所周知,他就是挪威富豪彼得·奥尔森,“奥尔森收藏”的拥有者。

奥尔森家族为挪威船业大王,至彼得和他兄长弗雷德里克已经是第五代。“奥尔森收藏”其实是在他们的父亲托马斯·弗雷德里克·奥尔森手中建立起来的,20世纪后期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蒙克画作私人收藏。托马斯当年收藏蒙克的画,纯属一段巧合的机缘。1909年,一直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蒙克在柏林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休克治疗,康复后,他决定回到家乡挪威定居。画家在奥斯陆峡湾近旁的Hvitsten小镇买下一处住宅,旁边正好是奥尔森家族的宅邸,就这样他和托马斯成了邻居。Hvitsten据称是挪威最小的城镇,历史上居民最少的时候曾经只有70多户。两人比较亲密的交往大约集中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蒙克当时已年过半百,托马斯还只有二十几岁。年轻的富豪先是买画,后来逐渐成为画家的朋友和艺术赞助人。到“二战”开始前,托马斯已购藏了30多幅蒙克的画作,其中包括代表作《尖叫》和《病孩》。

五大不同寻常之处

蒙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组作品是《生命》,借这些作品来吟诵“生命、爱情和死亡”,《呐喊》便是这组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凭借这幅画,蒙克确立了他“丑恶事物的画家”的争议性称谓,以及“表现主义之父”的不朽地位。

众所周知,蒙克共创作了4个版本的《呐喊》,这次拍卖的是他1895年创作的版本(第三版)。1893年的蛋彩版本现收藏于挪威奥斯陆国家画廊,虽然画中天空的抓划涂鸦是否为蒙克手笔未有定论,但专家形容画作只可能是疯子的作品;1910年的蛋彩版本现收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1893年的蜡笔版本现也收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专家认为它是《呐喊》的首个版本,此版本完成度较其他三幅低,色彩也较黯淡。

对于此次拍卖的《呐喊》,拍卖界普遍认为其拥有五大不同寻常之处:首先,《呐喊》可谓世界上最家喻户晓的作品之一,其在学术界或者大众间的知名度大约仅次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二是蒙克的《呐喊》最能让大众产生情感共鸣,因为很多人都会有画中人那样“站在一座桥上想尖叫的感觉”;三是苏富比对这件作品8000万美元的估价创造了拍品估价的最高记录;四是拍卖商认为,不同于其他版本,这一版《呐喊》是色彩最丰富、最鲜亮的一幅;五是这版《呐喊》是惟一由蒙克亲手为画框上漆,并题下诗句解释创作动机的作品。蒙克写道:“我的朋友们继续走,我落在后面,焦躁、颤抖。我感到自然的巨大呐喊。”

蒙克作品拍场走俏

1944年,蒙克在奥斯陆附近的艾可利离世,留捐给奥斯陆市政府1100件油画、4500件纸上作品以及1.8万件版画印刷品,现在的蒙克博物馆即以此为主要收藏。在这次拍卖前,2006年2月,伦敦苏富比曾一次性拍卖了8幅蒙克的作品,其中包括名画《夏日》。2008年11月,蒙克的《吸血鬼》在纽约苏富比以3816.25万美元拍出,现由美国私人收藏。

蒙克的版画作品也是市场关注的品种。2010年,蒙克备受争议的作品《圣母玛利亚》在英国宝龙拍卖行以125.2万英镑(约合125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成为了英国最昂贵的版画,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二贵的版画作品;而位居榜首的也是蒙克的作品,即《Vampire II》,2007年拍出了125.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256万元)的高价。

其实,《呐喊》创造全球艺术品拍卖价格之最事小,振奋了艺术市场的信心事大。超级巨富大亨们对于这种顶尖拍品的抬价作用不能忽视。有艺术投资顾问表示:“艺术品市场对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世界级名作非常积极。”目前,作品拍卖价格超过8000万美元的艺术家包括:毕加索、贾科梅蒂、梵高、培根和莫奈。他们的市场行情早已经被骨灰级艺术从业者及艺术品买家们所抬高。

篇5:来自心灵的呐喊

《生命的喟叹》一书饱含绿色理念,绽放生命关爱,传承生态文化,为繁荣、弘扬生态文化作出了示范。该书选载了50多位作家的散文、纪实文学和诗歌作品。作者都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资深会员,其中绝大多数是知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书中还有多篇是作家特意为此次征稿撰写的。

《生命的喟叹》一书的生存价值在于它真的道出了如今生态方面存在的严峻形势。一个喟叹,道出了万千悲哀。

古代人类敬畏自然,小心翼翼地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大自然呵护了一切生灵,包括动植物。那时候,人与自然相安无事,一切的生物链自然发展、生生灭灭。没有哪种物类,违背自然界的运作规律。不幸的是西方的工业革命出现之后,人就狂傲了起来,提出征服自然的“人定胜天”、“唯我独尊”的口号。从那时候起,人与自然,失去了和谐,失去了共存共荣的前提;人与自然,严重地对立了起来。这就是我们人类最愚蠢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

《生命的喟叹》的出版,正逢其时。目前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这里当然有与大自然和世间万物和谐共存的深刻内涵。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是基于此编辑了这本书,并邀请15位知名作家担任重点保护物种的代言人。

书中许多作家以仁爱之心和生动之笔写动物,令读者眼界大开。书中有对动物形象的生动描绘,如老虎的威武、雉鸡的华丽、金丝猴的灵巧、大象的魁梧、丹顶鹤的高洁娴静;有对各种动物习性、环境、价值的介绍;有关于动物的生动故事等。其中藏羚羊向猎人跪哭以求免于枪杀、一位妇人对小鹿的精心呵护和长臂猿偷食的故事等,都生动有趣。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更是作家的朋友。作家们为动物代言,为动物的美丽歌唱,为动物的生存呐喊,为保护动物呼吁。这些文章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教育的好教材,使青少年从小就有一颗爱心,爱动物、爱生命、爱自然、爱人类。

篇6:肤色的呐喊

越是足球发达地区,越是有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在伦敦生活了七年多的永贝里总结过:“斯洛伐克这些地方的球迷因为无知,才会做出种族歧视的举动。而真正的种族主义球迷都在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

从曼彻斯特市中心去过曼城当年的缅因路球场的人都知道,他们得先穿过一个白人贫民区,再穿过一个有色人种赤贫区,才能到达缅因路。只要看看球场周边社区的环境,就知道这个俱乐部的种族主义问题为什么曾经那么严重,而且和极右翼组织关系密切。这也是曼城为什么要放弃有82年历史的缅因路球场,迁入西北方向新球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最著名的足球圈种族暴力事件是当时还效力于利兹联的英格兰国脚伍德盖特和队友鲍耶在酒吧醉酒后殴打亚裔学生事件,这是典型的种族歧视,伍德盖特和鲍耶的暴行遭到了强烈的声讨,他们在随后的时间里被主教练奥利莱下放到预备队。然而,相关法律也只能判处他们10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作为惩罚,这根本不足以杀鸡儆猴。

伍德盖特和鲍耶的案子,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分不开,西约克郡是种族暴力事件高发区,而利兹联更是问题球迷集中营。英国警方公布的“最不守规矩”球迷数量,这家绰号白玫瑰但球风却彪悍无比的英冠球队高居榜首。在警方的“黑名单”里,利兹联总有150多人“常驻”,成为遭禁足球流氓人数最多的一家俱乐部,这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纪录,直接后果就是,利兹联球迷在所有英国球迷眼中都被认为是种族主义者。

英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足球流氓群体,而很少有足球流氓不是种族主义者,这也是由足球流氓问题所派生出的另一个枝节。

莱斯·费迪南德和伊恩·赖特,这两位上世纪90年代的英超超级前锋,都是从业余联赛血战出来的黑人足球英雄。但只要一提到维斯巴赫这个名字,他们都会有噩梦一般的回忆——维斯巴赫是一个被废弃的煤城,英国的种族主义,往往存在于当地这些“劳苦大众”之中。中产阶级和受過教育的白人,种族主义观念已经淡薄,但在这些失业率奇高、地方经济崩溃的旧城镇里,“劳苦大众”们受教育程度低,另一方面又憎恨移民来英国的有色人种抢走了他们的工作,同时他们还具有“大英帝国”的传统傲慢,这些人正是最死硬的种族主义者。极右翼暴力组织就起源于这种社区,并且以足球流氓的形式蔓延进足球场。

莱斯·费迪南德回忆道,“我在业余联赛踢球时,曾到维斯巴赫打过多次比赛,就因为那个地方,我曾经考虑过再也不踢球了。那里的种族主义者不是一两个人,整个球场都在呼喊种族主义口号。他们拿香蕉砸黑人球员,堵住大巴要把我揪下去……去维斯巴赫之前,我会告诉家里人,别给我准备晚饭,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回来……”

效力阿森纳期间,伊恩·赖特所受到的种族主义攻击也不少,但他认为在维斯巴赫那种小球场的经历更加可怕:“在英超,尤其在白鹿巷比赛,全场都在侮辱你,可你分不清楚谁在骂,感觉比较遥远。但在那些业余联赛的小球场,你可以清清楚楚地听到谁在骂,看到谁在向你扔酒瓶和香蕉,你不知道怎么走出那个球场。”

非洲球员早已成为欧洲足球圈重要的一股力量,知名球星的成功也提升了其他非洲球员在欧洲豪门里的地位。谁比埃辛在切尔西更有效率?阿森纳有谁表现比图雷更稳定持久?为什么皇家马德里这个夏天最昂贵的签约对象是迪亚拉?埃托奥距离世界足球先生又是多么接近?当1995年,利比里亚人威赫成为世界足球先生时,还只有为数不多的非洲人在欧洲踢球,如今,像埃托奥以及德罗巴这样在欧洲豪门举足轻重的大腕早已比比皆是。

埃托奥来到巴塞罗那后,以惊人的速度和让人咋舌的进球数字征服着世界,他的经历对于许多怀着梦想的非洲孩子们是个榜样,然而即便他如今已经功成名就,种族歧视还是如同幽灵一般缠绕在他周围。去年2月巴萨客场挑战萨拉戈萨时,他就听到了看台上传来模仿猴子的声音。后来,只要当地球迷对他有种族歧视行为,他在进球后就会特地模仿猴子的动作予以反击。但还是有一次,他实在忍无可忍差点以退场罢赛来抗议这种不公正的对待。

埃托奥只是个例子,同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只是埃托奥名气更响,影响更大,甚至惊动到了喀麦隆政府,其体育部部长还为此向西班牙足协提出过严正交涉。

意甲墨西拿的科特迪瓦后卫佐罗也曾因国际米兰球迷学猩猩叫而愤怒退场打算罢赛;喀麦隆国脚比克去年夏天离开莫斯科火车头,理由是“不能忍受当地球迷对黑人的敌意,而且当我受到球迷攻击时,警察也不出面干涉。”

在欧洲,不少球迷把种族歧视当作辱骂对方球员的一种方式,少数人把比赛胜负看得太重,为了本队的利益,不惜采取任何侮辱对方球员的卑劣手段。

西班牙国家队主帅阿拉贡内斯也曾陷入过种族主义的丑闻,他在国家队训练时为了激励当时还在阿森纳效力的雷耶斯,冲着他大喊:“告诉那黑鬼(指亨利),说你雷耶斯比他踢得更好。”这种不当言论在英西两国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意甲赛场同样不干净,专家认为足球场上的种族歧视实际上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移民的增多,意大利种族主义现象上升得很快。极端分子把失业、犯罪率上升等社会问题归咎于其他肤色的人。因此,更多的右翼分子在各个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欧洲足球界反种族歧视专员法尼扎蒂的调研报告称,看台上的妇女和儿童居然也加入到了辱骂的行列中,这让人感到震惊。显然球场上的坏榜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法国黑人铁腰维埃拉就留下了一句名言——在罗马城,连呼吸的空气中都有种族歧视的味道。

可怕的是,许多球员和教练都没有认识到种族问题的严重性,佐夫当初袒护手下米哈说:“互相谩骂确实不好,但这是个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没有必要大惊小怪。你知道,球迷们喜欢拿球员的身高、长相、头发颜色等身上的任何东西开玩笑。”意大利前国脚菲奥雷更有一套流传甚广的说法,“对黑人的嘘声是足球场上的幽默”。如此“高论”,也就难怪西多夫讽刺道:“我为他们的素质如此低下感到难过,他们肯定没受过什么教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呐喊归纳】相关文章:

呐喊读书笔记05-25

读呐喊随笔04-22

呐喊练习集锦04-23

《呐喊》读书心得06-09

时代的呐喊05-07

民族的呐喊05-20

《呐喊》训练题汇总05-24

呐喊读书笔记经典07-10

呐喊读后感04-27

为水呐喊作文04-30

上一篇:芳草的叹息诗歌下一篇:关于房价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