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

2024-04-08

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通用13篇)

篇1: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

公元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东经118.2度,北纬39.6度。中国河北省唐山市。地球表面仅仅在一秒钟之前还是平静柔和的,可是,在凌晨3时42分54.9秒,如有400颗广岛原子弹,在距离地壳中猛然爆炸了。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唐山大地震》的书。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个真正的唐山大地震。在这场人类地震史上最为大的大地震中,有242769人遇难死亡,有164851人伤残。

这本书中,有一部分都是生还者的口供。有一个人我最佩服,名叫卢桂兰。她在废墟中没有食物,没有水的情况下活了13天,是个奇迹!她渴时喝尿,饿时吃土,就这样活了13天。还有一只苍蝇跟她做伴。

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震撼了。真的,我发现,只有在生死关头,人类才能爆发出生命的极限!

篇2: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

上个星期天,妈妈带着我去观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对我震动很大!23秒的时间,一个美丽的城市就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就在这短短几秒内有多少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

影片里,我影响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母亲面临着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问题,母亲强忍着痛说救弟弟,虽然声音微弱,但是在废墟下的姐姐就这样从此恨自己的母亲!母亲也一直在为自己当时的决定感到内疚。看到这个场景,我特别感动!影片的最后是温馨的,失散的家人也重逢了。

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知道自然灾害毁掉了多少人的生命,让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所以,我们现在能做的是要保护好环境,让自然灾害离我们远去。还有,在灾难面前,亲情是伟大的!母爱父爱也是伟大的!

篇3:从唐山大地震看心理援助

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

采访/李一茗

5·12汶川大地震,将32年前惨烈的一幕又呈现在唐山人的眼前,唤醒了他们深埋已久的伤痛。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到底在唐山人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伤痕?唐山人走过的心灵之路又能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心理学会灾后心理援助项目专家、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创伤心理治疗师徐凯文。

《青年心理》:您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心理状况做过研究,主要针对哪些人群?结果怎样?

徐凯文:我们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经历了唐山地震的普通市民,还有一个就是经历唐山地震之后致残的人群。大多数的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创伤发生的时间越早,对人毕生发展的影响就越大,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我有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发生唐山地震时,年龄在5岁以下的,也就是说他现在的年龄在35岁以下,而另一组是5岁以上的两组对照以后发现,在高唤醒、回避等创伤症状方面,这两组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主要的差异是人格的改变——地震发生时5岁以下的人,更易发展出偏执、边缘、强迫、依赖、自恋等病态人格。

我们还比较了经历唐山地震致残的人,和有同样程度残疾但不是因为唐山地震造成的人,相比之下前者的症状明显要严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现在还有残余,比如高唤醒、回避行为、羞耻感很强等。实际上三十多年过去,但在普通市民当中,还有75%的人残留有创伤症状,可能是轻度,但是还有表现。地震带来的心理创伤将在不同的人群中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多年。

《青年心理》: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结果?

徐凯文:影响人们心理状况的不仅仅是地震那一瞬间,更主要的是地震带来的种种结果,比如幸存者经历亲朋和财物的丧失,体验到死亡的威胁,体验到身体的残疾,自身和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都会导致创伤,而年龄越小的人,受到的影响会越大。

《青年心理》:这次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人的反应很大,这种反应是正常的吗?

徐凯文:汶川地震揭开了唐山人心中的伤疤,他们的反应很强烈,因为受灾人群目前还处于休克期,所以看起来唐山人的反应比汶川人还大。不过有一些反应是很好的,比如积极救援、捐款、献血,这实际上都是为了克服当时创伤造成的伤害,做一些事情会有助于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但提到地震,唐山人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反应,比如每年地震周年纪念,人就特别心神不宁,特别容易发火,没有安全感,每年看地震周年演出,对唐山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因为勾起了创伤回忆,大家会哭成一片,很多人会中途退场。

《青年心理》:唐山人的这种反应,需要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需要,不过目前没有力量做这件事。三十年前我们没有干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来做就比较困难了。像我们研究中的那些在5岁前经历地震的人,病性人格已经形成,想要扭转很困难。

《青年心理》:唐山地震发生后,对幸存者完全没有进行心理干预吗?

徐凯文:如果说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干预,当时是没有的,但从大环境来看,领导人的表现,全国人民的支持,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从效果上看都是非常好的治疗,因为这是一种可以惠及到每个人的社会支持,对创伤治疗来说非常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心理工作者个人的治疗还要重要。打个比方,地震后,如果说每个人的创伤水平都是不及格的话,感受到这种社会支持后,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可以及格。当然有一部分人还是不及格,对这部分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个体小环境中的支持,具体来说就是他的家人,他最亲密的人是不是还在,是不是还能相互支持。所以理论上来讲,最容易受到危险的人是丧失孩子的父母,丧失父母的孩子,丧失伴侣的老人,还有一个人群,就是原来就有心理障碍的人,在地震这个压力下可能比较容易出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

《青年心理》:这次您到四川灾区,接触了一些幸存者,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您之前预期的有什么不同吗?

徐凯文:到四川之后,发现灾区人民的心理状况比预期的要好,我想这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个体来讲,可能心理治疗师的专业技术可以帮助他比较快地走出创伤,但有些因素可以对更广泛的人产生影响,比如刚才说到的大环境的社会支持——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救援,另外四川的地域文化可能也在发生一定作用——四川人的生活本来就比较悠闲乐观,这些对人们心理的支持可能比心理治疗师的个人努力更有力量。换句话说,一个人生了病之所以会好,实际上最主要的不是靠医生的治疗和药,而是他有免疫力,一个免疫力强的人,可能不用治疗或者用一点儿药就会好,而免疫力弱的人神仙可能都救不了。就像艾滋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为人的免疫系统被破坏了。任何时候自身的免疫力都是一个基础,医生的作用是激发免疫力,帮助他加快康复的过程,或者防止一些恶化的状况出现。心理康复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说要集合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去做一些正确的事情,从整体上提高人们的免疫力,每个人都再加些分,出现问题的人就会更少。

《青年心理》:汶川地震会有多大比例的人出现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可能会出现哪些比较危险的状况?

徐凯文:汶川地震是很大的一个灾难,没有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预测,到底会有多大比率的人出现问题。就算美国的研究结果是30%,中国文化不同,社会体系不同,受创伤的严重程度不同,太多因素在发生作用,我们无法做出很准确的估计。不过受灾者的绝对数字很大,就算只有1%出问题,也是很大一个人群。

从现在幸存者的情况来看,还处于休克期或者说急性期,还没有彻底反应过来。根据国外研究资料,休克期后一个月到半年当中,可能会出现自杀或比较严重的应激障碍。日本有这样的研究结果:很多人在地震后死亡,而不是因为地震而死,是因为自杀,或者老年人丧亲以后免疫功能下降,社会支持失去,对身体状况造成致命影响。这是我们需要警惕和干预的一个状况。另外,余震一直不断,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可能会提前进入耗竭,比如那些社会支持少,又一直在拼命工作的人。在绵阳时很担心医护人员,他们一方面是救护人员,一方面也是受害者,地震之后一直拼命工作。这样做可以帮助他们不去想那些糟糕的悲惨的事情,但是人在这种急性应激状态下,是可以激发很大潜能的,所以他们可以不知疲倦地工作,或者非常疲倦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这样能量消耗得特别快,可能很快会消耗完,之后就可能会出现很危险的状况。

《青年心理》: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可以给此次汶川地震的心理救援工作哪些启示?我们已经制订了怎样的心理干预计划?

徐凯文:对唐山地震幸存者的研究告诉我们,心理创伤不经过处理,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还可能会影响身边的人,影响他的孩子,形成代际间的传递,所以,这个创伤可能会影响两代甚至三代人。因此,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持久战,是非常长期的工作。我们现在积极在做的事情,一方面是培训专业的创伤治疗师,另一方面,就是想在当地建立一个心理康复和监测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干预,发现有严重问题的人,及时治疗或转诊。这是一个很艰难的工作,首先要建立一个示范点,要怎么建,谁都没有经验,我们希望可以积聚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把这个工作开展起来,也许可以给政府提供一个样板,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迅速复制这样的点,如果能在所有灾区包括四川、甘肃等地都建立起这样的心理康复中心,就能有效地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高潮。好在我们现在还有一点儿时间,休克期还没有完全过去,人们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

《青年心理》:专业的创伤治疗会有怎样的效果?真正的创伤是无法忘记的吧。

徐凯文:是的,创伤不可以忘记,创伤治疗的目标是减轻或者去除创伤中痛苦的部分,让它变得可以忍受,而不是说必须要用自杀或者酗酒、吸毒、滥交等自我毁灭的方式,来应对自己情绪上的崩溃感。我们要帮助大家学会和创伤一起生活。

篇4: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00字

我想北京千万别发生地震,因为我们的房子,整个天安门,甚至整个北京都没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都得爱护环境才能使我们中国人过上平安的日子!

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篇5: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

今天对我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看到了我梦寐以求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从这部影片开始宣传,透露的一些片段,就深深的把我吸引了。终于等来了欣赏这部影片。从影片开始播放,里面的内容情节,就不停的冲击着我的心灵。我震撼了,感动了,深刻的感受到人能活着,本身就是件幸福的事。

本片讲述了唐山的人民,在经历过生与死,爱与痛,紧急时刻面临生命的选择,在遭受身体的创伤和亲人的痛失中,精神上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磨难。但唐山的人民在经历大地震后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顽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来的传统美德。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这部影片台词虽然不多,也没有刻意的艺术化的台词,但是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却一次次撞击我们的心灵。这些看似很自然简单的生活语言,不但是主人公的真情流露,也酝酿着人生的哲理。当我看到影片中表现出来的爱情和亲情,我不止一次的流泪。影片中的大强为了救元妮最终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却无怨无悔。为了自己的孩子,元妮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再次证明了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价的。

篇6: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原创、文/陈晶晶早在去年的时候就看到《唐山大地震》在网上以铺天盖地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广告,让我有了一看究竟的冲动,今天终于上映了,毕竟自己出生于80后,对于76年的唐山大地震,了解甚微,于是,带着对灾难中不幸遇难的24万中国同胞的哀悼和缅怀之情,认认真真的观看了这部情感电影,感受颇大,下面就从我个人的角度谈下自己的感受。

第一:情感大戏,影片情节感人至深,久久不能释怀!

通过看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让我的眼泪流出4次,从没任何一部灾难片让我如此震撼,眼泪一直伴随到影片终结。最后一次已经是泪流满面了。第一次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园,尤其是自己的亲人被地震吞噬的时候,那份歇斯底的悲痛只能通过哭天骂地的呐喊声进行宣泄,让我感觉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灾难的时候,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第二次是在抢救的过程中,女主角徐面对着自己眼前的灾难已成了不言的事实,尤其在救援的时候,女主角徐帆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徐帆说了好多遍:两个都救,都个都得救啊!但.......不允许,必须要马上做出决则,作为一个母亲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宁愿拿自己的命来换儿女的命,在这种绝境下,要让任何一个母亲做出这样的选择都会崩溃,此时,这种情感像喷泉一样从我的心灵的深处爆发出来,很久都难以释怀;第三次是在救援完毕后,女主角徐帆看到全家福照片的时候,让人不得不回忆起震前的一家4口的幸福生活,思绪再回到现实,才能真正的感受:没了,没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没了,那种委屈、悲伤、孤独,那种撕心裂肺的伤痛,短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

理,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亲人之间的生死离别;第4次是在徐帆年老时与女儿相聚的时候,23秒的事故,32年的离别,徐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无奈选择了牺牲姐姐而救弟弟,这个决定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徐帆的女儿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而徐帆当时选择了儿子,从此对女儿的愧疚以及思念就这样在心里埋进了32年的时间。然而,就在那跪下相认的一瞬间,眼泪与积攒了多年恩怨表现的淋漓尽致,影片中的情感力量又一次真正的传到了我的心灵深处,哗然泪下。那些不为人知的思念与愧疚,圆满的得到寄托,让人欣慰而又泪流满面......第二:灾难无情,人有情,面对灾难我们中华儿女一呼百应。

通过唐山、汶川两次地震,让我们看到了,为了那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可以弃自己的亲人不顾,奋力抗震救灾的感人事迹.那一排排献血的长队,募捐的长队......影片中在唐山大地震救援的时候,有个口号叫的非常好:“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组织起来,人定胜天......”声音从喇叭广播于四面八方,无情的地质灾害将数十万的生命掩埋在废墟当中,往日幸福的生活、和谐美丽的城市在瞬间化为乌有,面对无情的灾难,人类是那么的脆弱,在灾后的生活费更是多么的无助,这样的口号无疑让灾区的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灾区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地震发生后,我们敬爱的人民解放军不惧危情的无私奉献,全民百姓纷纷慷慨解囊,为解救地震中受灾的人民筑起一道坚硬的钢铁长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影片中无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医疗救助、幸存者等救援队伍,他们用手扒开碎石烂砖,用铁锹挖开沙土。每个救援人员的手上都血迹斑斑,缠满纱布。他们不畏牺牲,不分昼夜地,对废墟进行地毯似的搜索。尽管余震不断,身旁是摇摇欲坠的石柱或者横梁,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用双手,为被埋在废墟下的人们带来了唯一的希望!

灾难无情,人有情,近年来,中国出现着种种自然灾难,灾难面前,我们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用真爱凝聚力量战胜灾难。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是同饮长江黄河之水的炎黄子孙,在一方有难时,我们的心同在一起,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中国!

第三:唐山、汶川难道我们对地震的灾害就真的束手无策吗?

抗震设防,预防为主,这是我国抗震减灾实行的战略方针。为了悲剧再次重演,我们是否能利用科学的技术避免或减轻地震造成的破坏吗?特此我做了详细的调查:2001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制定正是为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所以怎么选择一种有效的抗震技术应用在人类居住的建筑上来避免或减轻地震的灾害是至关重要的。有幸在中新网看到一篇关于抗震设计的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提出:“传统的抗震设计存在问题,很难控制房屋破损程度。应该采用新的抗震设计,建造隔震建筑,在建筑物上加柔软层,确保房屋大地震不坏也不倒,保护房屋结构和内部不受损坏。积极及时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预防为主,才能尽可能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经过学习,才知道,隔震技术就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第12条所提到的,其抗震原理为:通过在楼房的基础部用橡胶垫块将大地与楼房隔开,当地震发生时,橡胶垫块将发挥“隔”的作用,代替上部结构承受地震强烈的位移动力,以此来隔离或耗散地震的能量,使上部建筑结构的反应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近似平动,从而“隔离”了地震的作用,保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如图CJ-1右)。

而我们现在传统的建筑抗震技术主要特点是“抗,“以刚克刚””:上部居住楼房与大地牢固的联结在一起,当大地发生地震时,引起上部建筑结构一起发生运动,此时上部结构就像电路上的放大器,对地面运动的作用力进行惯性放大作

用(一般建筑物可放大2~5倍(如图CJ-1左),所以上部建筑结构要承受比地面还要大的地震作用破坏力,当建筑材料超过极限承载能力后,建筑物就会发生破坏、坍塌等情况,严重威胁人员生命财产安全。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周院士说的“基础隔震技术”已经从“抗”到“隔”,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设计观念,形成了

中国抗震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影片中《唐山大地震》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生命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电影的高潮部分重点讲述了让那一对因唐山地震而分别了32年的姐弟,因为怀着一份对地震的特殊感受,一份对灾区人们的深切同情,同时踏上了去灾区自愿服务的道路,并最终重逢于汶川地震灾区。在地震发生的瞬间,很多人成了孤儿,很多人失去了挚爱的亲人,这种生离死别、骨肉分离、痛彻心扉的感觉,谁能理解?谁能体会的到呢?也许,只有经历过地震的人才能

篇7: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那一天,动物们表现的和平常大不一样,尤其是蜻蜓,遍地都是,到处乱飞,可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是灾难来临的前兆。夜晚,一阵巨大的“轰隆”声,把沉浸在美梦中的人们惊醒了,大地剧烈的震动起来,这时候人们才明白是地震了!

方登、方达姐弟俩被压在废墟下,他们的爸爸为了救妈妈而牺牲了。人们发现方登、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面的两端。只能选择救一个,可是他们的妈妈一个也不想放弃,两个都想救,但是余震又来了,没有时间再考虑了,妈妈最终选择了救弟弟。被压在楼板下说不出话的姐姐清楚的听到了妈妈的选择,心都快碎了。姐姐方登在拉尸体的车上奇迹般的醒了过来,后来,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姐弟俩一天天的长大,成长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悲欢离合的故事。直到年汶川大地震,他们都参加了唐山的志愿者救援队,这才相会、相认……

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妈妈和奶奶哭了很多次。我为了不破坏自己小小男子汉的形象,硬忍着才没让眼泪掉下来,真是太太太感人了!

篇8:看《唐山大地震》有感

一块儿水泥板,压了两个孩子,姐姐在这头,弟弟在那头。要搬开水泥板,只能撬一头,但撬了这头,那头就会砸了下去;撬了那头,这头就会砸下去。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

在这种时候,水泥板上面的妈妈必须要放弃一个。你不放弃一个,两个都会死;只有放弃一个,另一个才能活下来。

只有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得到另一些东西。那些硬抱着旧稻草的人,永远也尝不到新稻草所带来的甜头。有舍才有得,你要的是什么?

不能再犹豫!你如果还是不肯放弃旧稻草,就只有和它一起摔到地上,起不来了。水泥板的问题是很简单的,但它不好选,然而必须要选,而且要快选,不想选都不行!

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硬逼着我们在舍与得之间徘徊,你若不想放弃一些东西,它就让你不得不去放弃一切;你若不想得到什么,它有时竟硬把东西塞给你!

32年后,汶川也被狠狠地摇晃了好一阵儿,房倒屋塌,惨不忍睹。

一块水泥板,压着一个孩子的腿。这块水泥板撑了个房子,要是没移的好,房子还会继续塌,就有砸死更多人的危险。

水泥板外面的妈妈就果断地放弃了孩子的腿,让水泥板继续撑着房子,换来了更多人的安全。

只有舍才能得,你必须放弃。至于放弃什么,随你便,但我们往往不想放弃任何东西。遇事果断,非常重要。

我有“选择困难症”。每次爸爸妈妈问我想吃什么时,我的回答总是两个字:“随便!”因为,我什么都想吃,然而又知道不能都吃,却不想放弃哪一样。

为此,我似乎错过了许多东西。

篇9:《唐山大地震》观后感3000字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作文想起你以前不计其数的说我,那都是过去了,我已淡忘?远去他乡。在和我们捉迷藏的小星星,像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这就是我想对母亲说的;而是把喝奶茶的声音吸得很响,以此给他一点警告。姑娘一边玩弄着自己的指甲,一边不屑的说道:“这都夜里了,你还拽着高价不放,便宜点儿,贵了拉倒。

电影一开篇,屏幕上涌出一片人名,我知道那是遇难者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个生命从这个世界上以外的消失,突然有一种想哭的感觉。我赶紧向某人要了两张手纸,我怕我忍不住。

地震的那十几分钟,我感觉拍的很好,很震撼。我一直张着嘴在喘气,心在嗓子眼,感觉下一口就提不上来了。楼房倒塌的那些镜头我感觉很有内涵:”伟大“、”高举“、”万岁“、”战无不胜“,多么崇高的神圣词汇,多么伟大的革命理想,在灾难面前都被摔得粉碎。在23秒里,人就像虫子一样被上帝抹平,然后当大地平静之后,无数扭曲的尸体被留在了这个世界上,身上还带着血迹,就像我刚刚拍死的蚊子。人太渺小了,面对命运,甚至连反抗的时间都没有。

1976年解放军在唐山抗震救灾的那段我很喜欢,流泪了,但是并不满意。我对这些展示国家力量的镜头具有天生的崇拜感。据家里老人们讲,当时解放军救援的效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幸存者是灾区人民自己从废墟下面挖出来的,比如电影里面的方达。解放军大多也不大懂得如何救援,很多幸存者本可以不截肢,但是当时很急,于是成了一生的残废。但是他们当时看见解放军,看见一车车连绵不断的解放军,他们感到安心了。毛主席派人来了。唐山人民对于解放军的感情是深厚的,但是电影里面却用简单的特技一遍遍的循环播放车流、人流、飞机空投的救灾物资。那些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普通士兵,他们为了毛主席的指示,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为了这座城市的重生,他们献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然而这一切都被这部电影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取而代之的一对善良的军队干部夫妇领养了一名漂亮的唐山孤儿,这名孤儿据说以后可以做文艺工作。这是真实的,但是这是对解放军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抹杀,也是对这对夫妇善良初衷的抹杀,更是对那个充满崇高理想年代的抹杀。

好了,到此本电影的灾难片部分结束,进入伦理苦情电视剧阶段。徐帆演的很用心,很投入,但就是有那么一点点过火,她那一口走味的唐山腔,感觉像是在话剧舞台上。也许她是有意的,如果她压得住火,我想我会哭的很厉害。她送方达的那段戏应当是整部戏里最感人的部分了。汽车停下了,方达回到了她的身边。镜头一转,汽车里奶奶沉默的表情。”把方达带走就是要了元逆的命啊!“而此刻,方大强母亲的心却早已死了。看着徐帆佝偻的背影,我突然想起了我母亲也经常显露出佝偻的老态,眼泪刷的一下就下来了。

此后的电影完全的进入了电视剧时间。支线情节有头无尾,结局不用看就可以猜到。方达加元妮,方登加养父母这两条线并行不悖,基本没什么关系。张静初一如既往的表现出她的花瓶演技,时不时的秀几句英语(在《拉贝日记》里她就是这样),以此显示显示她的国际范。陆毅一出场就一脸无辜的坏相。你不想演坏人,我懂的`,但是导演让你跑送子观音的龙套,没办法。贾媛媛他爸贾和平也打了一回修电话的酱油,二十年过去了,你胖了,岁月无情的为你留下了富态的啤酒肚。唐山美,杭州美,温哥华更美。社会主义拆光了再建设,盖广场,盖百货大楼,然后留下你的小屋,等着死去的亲人们回来。你说买了房,搬了家,他们就找不到了,于是她还真就找回来了。方登蹲在自己的坟边,突然起身,然后慢慢的走两步,找个清凉的地方又突然蹲下,我知道你要嚎啕大哭了,果不其然。

不得不说,陈道明和陈瑾演得很好,很稳很自然。陈道明演戏很有爆发力,给陆毅的那一巴掌,坐在沙发上突然拍起来”你到哪去了“,都很流畅。陈瑾淡淡的酸气,和她临终前对张静初的爱的表白都很到位。这让我恨得牙痒痒,养父母都这样了你也不回来看一眼,就忙着和陆毅在寝室里,抓被单造小人,太不是个东西了。

说一下这部电影穿帮的地方吧,其实这里面很多不是穿帮而是广告。以前找穿帮是乐子,现在找穿帮,正中了广告商的下怀。

1988年(电影说是86年后的两年),陈道明和陈瑾商量给张静初报志愿的事。陈道明穿87式军服带中校军衔没问题,陈瑾带文职干部军衔就不对了。1988年4月,中央军委下发《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暂行条例》,规定文职干部不授军衔,不着统一的制式军装,只佩带统一的胸章符号,胸章背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干部胸章符号“字样。直到1992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为全军文职干部配发与现役军官相同的制式服装,佩带文职干部肩章、领花。1992年,陈瑾饰演的养母都不在了吧。

徐帆惦记儿子,花了5000块装了个电话机。这个情节没大问题。我们家那边88年前后电话还在按级别装,要不就的有钱排着。我家94年装的,还花了多。但问题是,谁听说过没电池就不响的电话?电话机通话的电不是从电话线里来的么?贾圆圆他爸,你这酱油打得太有才了。

军队的房子,尤其是军区宿舍那种,在过去是严格按照级别给分的。1976年旧军装,看不出陈道明的级别,但就两屋一厨来看已经是不小的干部了,从后面倒退,我估计是营连职干部。88年中校军衔,县团级;90年左右大校军衔,师局级。可这房子怎么就一直没换过呢?是怕张静初找不回来呢,还是真的像传说中的安德罗波夫一样在做总书记前一直住70几米的公寓?这是多么优秀的共产党员啊!

90年工商银行的存折什么样?是那个红皮的么?不,那是就是90年代末的样式。90年代初的工行存折是蓝色软皮的,上面画着人民储蓄的标志。工商银行,你作为赞助商,花了那么多钱,就不能把道具提供的靠谱一点?

李晨90年左右在杭州蹬车穿kappaT恤,回家穿kappa羽绒服。我第一次认识这个牌子是看意甲尤文图斯的队服,那时候斑马军团的赞助商还是SONY。根据kappa的官网介绍,kappa是进入中国市场的。96年你有钱了,可能是去欧洲买的,90年那件呢?是在地摊买的么?看来那时候杭州的山寨货很新潮,不负温州义乌之盛名。

方达96年有钱了,于是在剧组的安排下买了辆宝马。那时候宝马奔驰林肯凯迪拉克,没个一百多万根本下不来。可能你太有钱了,不在乎这一百多万,可你这香槟色的宝马样式也太新了吧,新到我都想钻进车里看看中控台上的GPS。说到开车,不能不提本部影片最大的硬伤。根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证管理办法》,残一肢的方达是不可能申领驾照的。这么些年你无照驾驶,就没被警察逮着过么?

为了表现海外华人的爱国之心,编剧安排张静初在温哥华看CNN的新闻。一洋大叔说,”有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你“,然后张一脸的无知状。CNN的新闻,灾区一片狼藉,连个人影都没有,主持人一个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就像是在拍国家地理的纪录片一样。外国记者进入地震核心灾区已经是地震发生将近一周之后,那时候总理都二赴汶川,写下”多难兴邦“了。在这之前的几天里,你就不知道汶川地震?这再买机票赶回国,从北京买票去成都,里外里折腾几天,废墟下的幸存者还等得了么?归根到底一句话,《唐山大地震》的剧组,你们找找CNN最早播发的汶川地震的新闻会死啊!你们拍的是电影不是电视剧,道具就不能准备的精良一点么?

这部电影一共140分钟,头40分钟,我一直在看电影,并时不时感到眼眶湿润。后100分钟我一直在找这样的乐子。没办法,情节太松散了,跟不住。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伟大的题材被冯导浪费了。据说在此片开拍之前曾有专门的红头文件要求”避免引起伤痛回忆“。唐山大地震和南京大屠杀一样,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深处的心痛。以仇恨掩盖受伤,以亲情化解痛楚,难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缺乏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电影结束的时候,随着王菲的歌声,出现了一望无尽的人名墙,那不是一堵堵墙,那是几十万意外逝去的生命。说句题外话,我衷心期望:做土木的,做设计的,盖房的,买房的,把楼盖好,把桥修好,设计的合理些,施工多用些粗直径的钢筋,多用些高标号的水泥,不要急着赶工期,该养护好的的一定养护好。工程中层层扒皮的现状我们改变不了,但希望每层都少扒一些,多留一点给工程,给工人。我们花两三万一米买来的房子,不期望他升值多少,只希望在灾难来临之时能保我一命。这是我看过本片之后最真切的感想。电影头二十分钟太恐怖了,当年多少唐山人是因为简陋的预制板楼房而丧命,这样的悲剧在汶川地震中又一次重演。我真切的期望这样的悲剧能够从此在中华大地上绝迹。

我还希望中国以后即使再次遇到如此强烈的地震,遇难者的名字无法刻满一堵墙。所谓”天佑中华“不过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国人当自强“才是真真切切的道理。

篇10:《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50字

造化弄人。地震中,姐姐并没有死,她的心中充满了委屈,不想回家。而母亲心中自始自终都是一片废墟。23秒,32年,母亲从头到尾都是守着废墟过日子。然而,在汶川的地震中,姐弟相认姐姐最终选择了回家。母亲乌黑的头发已变得发白,青春的脸庞也变的满是皱纹,桌子上还摆着姐姐要吃的西红柿。32年,女人一生中有多少个30年。姐姐懂了,失声大哭,与母亲抱在一起,多年的恩怨化为一个深情款款的拥抱;姐姐懂了,母亲懂了,我们也懂了,放声痛哭。为了亲情,为了理解,为了原谅。

一个瞬间铸就了32年的永恒。影片展现了人性,展现了亲情,展现了理解,展现了原谅。《唐山大地震》的确是一部成功的、非常感人的电影,愿在地震中逝去生命的同胞们安息,人们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篇11:《唐山大地震》观后感250字

今天我一个人在家中闷得无聊。听说在暑假中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而且有很多人看,有的还哭了,因为我打开电脑开始观看。

的确,在我看这部电影时,几次都让我潸然泪下。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普通的唐山家庭,在地震发生时,妈妈失去了她的丈夫,而她的双胞胎儿女又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妈妈跪求着其他人救她的孩子,但她又面临着两个孩子只可以救一个的抉择,当看到她在废墟上绝望的哭泣的时候,我的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最终,在万难中她做出了一个决定:救弟弟!当姐姐听到这句话时,一颗眼泪禁不住落了下来。也就是这句话,让姐姐恨了母亲32年。但是姐姐奇迹般的生还了下来,还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养……32年过去了,我国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姐弟俩意外重逢,而姐姐经过一番心里的挣扎后,也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原谅了母亲,最终,一家人团圆。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时我想到了一句宣传语: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加团结,团结必定使我们战胜灾难!最后,我由衷的感觉到:活着真好。

篇12:《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儿子,坚强地活了下来,劫后余生的方登与母亲、弟弟从此天各一方。母亲元妮做出了万不得已的选择后,使方登在内心深处对妈妈产生怨恨。养父多次催促方登回唐山找亲人,她都默不作声。母亲在那个紧急时刻所做的选择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让幸存者陷入一个震后32年的情感困境。

205·12汶川大地震,姐弟俩同时参加了救援工作,使失散32年的他们重逢,方登在参加救援的过程中,也谅解了当年妈妈的选择,内心里原谅了妈妈,使32年的怨恨得以释怀。冯小刚导演的结局还是充满了温情,让人从心里感受到温暖,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对于个人来说,在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

看完《唐山大地震》,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元妮曾说过的一句话:“没了,到底就是没了!”这句话我虽然不懂,可是我知道母亲元妮当时说这句话时的遗憾、自责和无奈。

我也曾经问过妈妈,如果在那样的情况下,你会救谁?妈妈回答我;“当然两个都想救啦!”是啊,手心手背都是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在那生命悠关的紧要关头,她也是被迫无奈的。

篇13:《唐山大地震》观后感600字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而在团结友爱的人类面前,灾害又显得多么的不堪一击。

1976年7月28日的凌晨,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短短的23秒间,结实的地面裂开了,房屋倒塌了,人们被压在废墟下,那些幸存者们不停地呼喊着自己的亲人。23秒的地震造成了一个家庭32的离别。在电影中我看到了母爱,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下的一边压着龙凤胎的姐姐方登,另一端则压着弟弟方达,救援人员只有能力救活一个人,这位年轻的母亲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母亲犹豫不决,最后选择了弟弟,被压在另一端的姐姐在默默地流泪。幸运的是姐姐最终没死,关键时刻解放军挺身而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向前,不怕牺牲,他们搬石头、钻废墟,在方登焦急寻找母亲的时候,把她从死亡的边缘救了回来,并给她食物吃,让她看电影,把她收养。解放军叔叔们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一心想着救受灾的人民群众们,把深陷在废墟里的孩子、老人都抢救了过来,他们是最可亲可敬的人!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姐姐再也掩饰不住多年对祖国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毅然回国救灾。姐弟两人都加入了救援队,当方达在给好友讲述他们家的往事时,方登听到了,分离了32年的家庭终于团圆了,在女儿回家时,母亲特意洗了几个番茄。母亲对女儿32年的愧疚,32的想念,在见到方登的那一刻,母亲给她下跪了,方登原谅了妈妈,这一刻令人触目感动,我不禁流下了一行热泪,因为亲情是最伟大的!

上一篇: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庆六一亲子游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