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味道的记叙文

2024-05-16

难忘的味道的记叙文(共19篇)

篇1:难忘的味道的记叙文

如果用味道来形容我们学生的生活,会是什么味道?有人说它是酸的,有人说它是甜的,有人说它是苦的,也有人说它是无味的。无论这个味道是否让人感到愉悦,它都深深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只有当你失去时,才会感到无比珍贵。

初,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停止了一切线下课程,老师们都成了“主播”,我们也成了“家里蹲”,这种生活前所未有。刚开始还很新奇,但是越到后来,越发感觉这种生活好似差了点什么……或许,那就是令我难忘的味道。

我怀念上学时体育课后教室中的汗臭味,还记得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要求的500个跳绳,1500米跑,100个蛙跳……真是让人心惊胆战。也还记得那“魔鬼训练”后的愉悦:踢足球,打篮球,打羽毛球……无论春夏秋冬,每次体育课后,大家都会汗流浃背,虽然这时的汗臭味是那么刺鼻,但运动后的快乐却是那么令人难忘。

我怀念老师身上的香水味。老师每次进入教室,都会有一股清香飘过,像仙气一样,每当老师走过,都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怀念老师上课的样子,怀念和老师一起跑操的样子,怀念老师训斥我们的样子……或许这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吧!

我怀念校门口路边摊上各种小吃的味道。还记得每次放学后,和朋友边走边有说有笑的谈论校内趣事,走到一个路边摊,停下脚步,问到“老板,烤肠几元?”“老板,这面筋多少钱?”“老板,……”放学后的几分钟可谓是一天中最轻松惬意的时刻。现在走过学校,看不见那熟悉的路边摊,看不见那熟悉的老板,看不见那熟悉的热闹场景,就连路人也少得可怜!

我怀念学校里的花香,怀念学校里的泥土味,怀念……以前这些味道和我们形影不离,甚至有时间我会讨厌它们、想“逃离”它们,但通过短短几个月,我才发现这些味道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当学习缺少了学校的味道,就像菜里少了盐、面包里少了糖,变得不那么完整。

有人说,生活的味道就像品茶。如果你厌倦它,那么,它从头到尾都是苦的;如果你不细细品味,那么,它从头到尾都是淡的;如果你热爱它,那么,它开头是苦的,回味却是无穷的。品过才知生活的真味!短短的几个月居家学习的日子,已经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的学生生涯中,在校的日子是多么可贵和难忘,那些充满了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才能构成了丰富而美好的人生!我多么渴望再次回到校园,闻到那些难忘的味道

篇2:难忘的味道的记叙文

上菜!小心烫伤!奶奶小心翼翼地端上自己煮的鸡汤。掀开盖子,水蒸气在水中被挤压了很久,迫不及待的冲了出来。阵阵白烟也像仙女一样,慢慢飘了起来。一股香味弥漫整个屋子,有一股强烈的苦涩和淡淡的香味,不油腻,不呛鼻。这时,一颗感恩的心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奶奶活了这么大年纪,却愿意全心全意为我们炖鸡汤,特意掺杂了一些中草药,希望我们能强壮健康。这一切我以前都不知道,但这一锅鸡汤的香气,似乎透露出奶奶对我的关心和奉献。

每当我沮丧的时候,我总是会找三五个朋友一起欣赏花园里五彩缤纷的花朵,闻闻花香。风带来了一些清新的翻土气味,夹杂着青草的味道,还有各种花香,在微微湿润的空气中酝酿着。我在花园里散步,芳香的花朵随风轻轻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吃饭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花香就像我的心情垃圾桶一样,回收了我的烦恼,让周围充满了欢乐。也让我从痛苦的深渊中认识到,生活中不仅有腐臭的味道,只要用心去感受,哪里都能找到。

我还记得有一次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去姑姑家烧烤。大家围着一张小桌子坐着,有说有笑,互相配合烤肉。微风吹过,肉汁的味道溢出来了。那咸咸甜甜的烤肉酱伴随着风声,带着一股火辣辣的味道,跑进了每个人的鼻子里,让每个人的五脏庙再一次大叫起来,让我的心甜得像充满了氤氲。我环顾四周,每个人都笑得像朵花。和那个天衣无缝的月嫂在一起的那个晚上,没有内斗,没有怨恨,只有一家人把脸凑在一起,一起享受着家庭幸福的快乐时光。好一个烧烤,万家香。

篇3:难忘的味道的记叙文

一、由食及“文”:探究美食的历史文化内涵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方水土也成就了一方美味。“汉风汉韵汉之味”是纪录片《徐州味道》创作的主旨。徐州美食承载了徐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 渗透着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对文化的创造与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 《徐州味道》所表达的首先是地域文化的“味道”。徐州美食, 虽不在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内, 但可辣可咸、能柔能脆, 南来北往的人都能接纳。这里地处南北过渡地带,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徐州文化南北融合的特点。徐州味道能容纳南北, 正如徐州地域文化一样, 刚柔相济、兼容并蓄。

一是探求生活的智慧。徐州古称彭城, 因善烹饪的彭祖而得名, 有开中华饮食之源的说法。屈原《楚辞·天问》中有“彭铿斟雉, 帝何飨?受寿永多, 夫何久长”之句。彭祖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所创的雉羹、羊方藏鱼等名菜流传至今。《千年一碗汤》所涉及的饣它汤, 就从一碗汤的历史传说中探求彭祖养生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饣它汤, 源自彭祖烹制的雉羹, 状似王浆, 色似淡酱, 不腥不腻。相传大约4300 年前, 尧帝巡察天下, 感染了风寒, 篯铿敬献用野鸡熬制的雉羹, 治好了尧帝的急症, 得到赏识, 并被封于今天的徐州。雉羹以自然之力补养人体, 渗透了先辈的生活智慧。

二是探求文化的性格。《百味烙馍情》讲述了汉代徐州美食代表“烙馍”的历史。相传, 楚汉相争之时, 刘邦带兵与项羽作战。徐州当地老百姓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 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便于携带、易于保存的面食, 这就是烙馍。到了北宋, 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民众抗金, 地方百姓特意制作了烙馍并卷上馓子来欢送他们。“圆圆小饼径尺长, 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 送于抗金英雄尝”的歌谣传唱至今。《百味烙馍情》通过这些历史讲述, 提炼了烙馍在徐州地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 这就是徐州刚柔并济的文化性格。在被战火淬炼的徐州土地上, 金戈铁马的雄性只有劲道的烙馍可以搭配, 无论征战到何方, 咀嚼到最后的, 是母亲妻子包裹在其中的柔情。

三是管窥历史的图景。《地锅香彭城》讲述了地锅菜的衍变。据说这种菜式起源于苏鲁交界的微山湖地区, 最初是湖上的渔民由于条件所限, 发明了这种饭菜同食的烹调方法。该片追溯地锅距今2000 多年的历史, 从汉代画像石中查寻烹饪和享用这种美食的场景。使观众可以窥见地锅千年的演变与创新。同样的还有伏羊节、把子肉, 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唇齿情缘与味蕾记忆, 着重凸显了美食的历史沿革。

二、由食及“人”:挖掘美食的人文故事

“食”的背后是“人”“事”“情”。讲美食故事, 一定程度上是在说人的故事, 通过人的介入、故事的推进来推动讲述的展开和文化的剖析, 为美食纪录片注入情节性和人情味。

1. 挖掘美食与人物的时代关联。美食具有时代意义, 与美食相关联的人同样也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与文化场域中, 讲述美食的故事, 实际上也是在观照人的故事, 这在《舌尖上的中国》《一城一味》等经典纪录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印证。纪录片《徐州味道》也遵循了这一准则:每集讲述美食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凸显了美食的时代性与人的时代性。《百味烙馍情》讲述了90 后创业者李林以烙馍创业、下岗工人王玉生和妻子用烙馍谋生, 以及《烙馍情》这首民歌背后创作的故事。这些人物身上有深深的时代烙印, 是时代变革的折射, 也是徐州美食在时代进程中的发展体现。

2. 挖掘美食与故事的内在关联。美食在传承中总是与一些具体的事件相关联, 这些事件推动了美食的发展进步, 而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在《地锅香彭城》中, “大红地锅鸡”餐馆的王厚英创业时, 她3 岁的小孙子为顾客点菜, 王厚英欣喜又矛盾, 对传承的分歧和价值的判断因此凸显。《把子肉传奇》讲述了孙学明、孙志丹这对父子对于家族技艺传承的不同态度和冲突, 他们既是父子, 也是师徒。在冲突中, 把子肉这道徐州美食传承与发展的轨迹也逐次展开。

3. 注重美食与人情的感性表达。地域美食总是渗透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它深深的情感。这种情是文化情、家庭情, 五味杂陈。《地锅香彭城》是这样叙述微山湖畔渔民的生活的:“夕阳西下, 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上逐渐恢复了平静, 忙碌一天的渔民老张打了几条鱼, 准备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天的自己和家人。”夕阳之下, 老张和老伴、儿子、儿媳, 还有小孙子在一起吃晚饭, 他那布满皱纹却棱角分明的脸上洋溢着的是不可言表的幸福和满足, 这不正是亿万知足常乐的普通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吗?这样的叙述由小情及大情, 拓展了地域美食所传达的情感时空。

篇4:难忘的味道

作家冯骥才说过,春天,最先是闻到的。想想很有道理,是嗅觉先于视觉感知到春天来临的。嗅觉也能唤起人的美感,比如美食,往往是通过人的嗅觉引得人垂涎欲滴。可是,写作中,人们往往忽视嗅觉而倚重视觉、听觉。

老家亲戚带来的各式蔬果,一下唤醒了作者的嗅觉记忆。文章接下来使按从早到晚的时序,集中笔墨写故乡的味道,以独特的角度把一个美丽鲜活的故乡呈现于我们面前,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用文字表达味道有一定难度,本文却以细致的笔触写出了故乡味道的多样性。清晨,是“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早饭时,厨房里“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来到田埂上,是“怡人的稻花清香”;午后,“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夜晚,“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的鲜美味道”。不同的时间、空间,漂浮着不同的味道。有的清新,有的浓郁,有的醇香,有的甜蜜。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味道。比如“饭莱的浓香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是把味道人格化了。写稻花的清香,说“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则是把嗅觉扩大为全身心的感觉。写到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说是“一如我的童年”,是联想激活了嗅觉记忆。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家园的“味道”,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精神启示。选取一个叙事核心、一个小而独特的角度,就可避免文章的空泛,是这篇短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

篇5:难忘的味道

第二天趁大人不在家,我立刻和哥哥撕开一包咖啡,草草的冲了一杯,便一同举起杯子,喝下了我们人生的第一口咖啡。但我们又一同将咖啡吐了出来,疑惑地望着杯子里的咖啡――为什么咖啡不是香甜可口的而是极其苦涩的呢?我们仔细回忆着大人冲咖啡时的情景,对了,我们忘记加糖了。我们连忙往咖啡

里加糖,我又品了品,却依然如故。从此咖啡便在我心里留下了坏印象。

前段时间,家里人又买回了几袋咖啡,我闲得无聊时便冲了一包。这回第一口喝下去,感觉并没有小时候第一次喝的时候那么苦。袅袅的水汽遮住眼睛,带着一股特有的醇香味道弥漫在空中,我又细细地抿了一口,慢慢回味,发现唇齿间竟然留着一丝清香的感觉,是苦过之后的甘甜。

我仿佛顿悟了什么。其实人生就好比这杯香浓的咖啡,漫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苦难,我们为了追求我们毕生的理想,为了克服这些挫折我们曾经留泪过,奋斗过。

篇6:难忘的味道作文

奶奶,或许我在这个世界上最敬佩的人了吧!她在因为摔了一跤成为老年痴呆之前,一直都是我们那里最能干的妈妈,既可以照顾妇联所有的女性同胞,也可以照顾我们家的一家老小,每天我再早起床上学,奶奶都会比我还早,她会在我洗漱的时候就将我的早餐给准备好,当我洗漱完,奶奶饭菜的香味已经让我自觉坐在了餐桌前,二话不说将食物都吃完了。

奶奶很会做菜,或许奶奶的厨艺也是我们那里最厉害的厨艺吧!反正我总能看见有人来我家蹭饭,只因奶奶的饭菜让人吃了还想继续来吃,不管我们家的餐桌是不是已经不够坐了,这些想吃奶奶饭菜的人,总是会笑嘻嘻地跑来我家蹭饭,渐渐地也就成为我们家的一员了,而奶奶则用她的爱,关心和照顾着所有的人,使得奶奶的饭菜味道里,始终都带着爱的味道,让人念念不忘。

现在我的奶奶已经去世了,而她却始终都像是还活在我的生活中似的,让我不断地怀念。现在我每次闻到像是奶奶饭菜的味道,总能想起我的奶奶,想起她老年痴呆之前的硬朗和干练,也想起她老年痴呆之后的迷糊迟钝,而这其中总有着奶奶的爱,源源不断地向我传递过来,让我在她已经走了的现在,还能感受到她对我们所有人的关心和爱护。

篇7:难忘的味道作文

一个人一生中有很多值得回忆和回味的东西。但单从吃的这个角度来看,近些年来基本上找不到什么值得回味的。虽然吃的价格不断上涨,吃的花样不断翻新,吃的地方不断变化,但真正值得回忆和回味的,还是那些年的那些难忘的味道。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过很多次难忘的味道,甚至到目前为止认为再也找不回来的最好吃的味道。

在小的时候,经常陪伴我们的都是粗茶淡饭。稍微上点年纪的都知道,以前在农村读初中开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到离家很远的乡中学或者区中学上学,当时是要住校的。住校的学生不是像现在这样在食堂买饭吃,而是自己带米,自己带菜,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蒸饭。很大的笼屉,学生们用饭盒盛上米,根据自己的喜好放上适量的水,便由学校统一蒸饭。而早上则是熬很大一锅稀粥。至于下饭的菜,则是各个学生从自己家里面带的,基本上都是咸菜、泡菜之类,而且一般都是装一大瓶,因为一个礼拜才会回一次家,这些都是要吃好几天的。家里经济状况好一点的,会把咸菜和泡菜就着油,再放一点蒜苗之类的香料炒一炒。更有奢华一点的,就是除了带菜之外,还装上一大瓶的猪油。猪油里面放上盐、放上香料,在吃饭时朝热腾腾的碗里放上一些,就着温度化开了,吃起来的那个香劲别提让其他学生多羡慕了。

虽然经济条件差点,但学生们也避免不了浪费,即吃不了的饭还得倒掉。但学生们不会随地乱倒,也不会倒在垃圾桶里,而是都自觉地倒在学校预备好的潲水桶里。这些被倒掉的饭菜里有学生们的念想,即是每学期大概都会用这些饭菜喂出几头猪来,到期末时便集中宰杀了,用来给馋了好几个月的学生打个牙祭,解解馋。饭仍然是各自蒸的,盛肉的器具是每个班上准备的几个盆子,盆子便是学生们的脸盆洗净之后使用。那时的学生几乎都是一个盆,既洗脸又洗脚,顺带漂洗衣服。我记得遇上这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晴好的天气,太阳明晃晃的,就在食堂前的大坝子里,学生们三三两两的围着盛肉的盆蹲着,津津有味地吃着用自己倒掉的米饭咸菜之类喂出来的肉。那个香劲就别提了。这样的味道是再也找不到了。之所以能如此让人回味,大概是因为平时伙食的差和吃肉之间有着太大的落差,以至于把那猪肉就当作是孩提时代可以接触到的最美的美味了。还有就是大伙一起吃,都吃得那么香,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享受那一股子的热闹劲。如果再往深里分析,这样的猪肉是真正的绿色猪肉,现在基本上是吃不到了。但在那时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我想,把现在用饲料喂出来的猪放到那时去吃,也应该是能吃出美味,吃出滋味来的。

小时候的很长时间里,父母不是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母亲长期在一个乡中学,父亲则长期在区政府作一个小吏。有一次回家,父亲给我们带回一盒我们现在所称的“麻元”。那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在记忆中便是圆圆的、甜甜的、糯糯的,上面满沾着着香喷喷的芝麻。而更难能可贵的是,父亲带回来的麻元是带包装的,在盒子上面还印有很漂亮的图案。这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是很难得的`。父亲给我们弟兄姊妹一人一个。拿的手上,觉得粘乎乎的,很欣赏了一阵子,不忍下嘴去吃它。终于还是抵挡不了诱惑,轻轻地咬上那么一口,顿觉香味盈口,满嘴的香味、甜味,软味。于是第二口就再也舍不得直接咬下去,而是用舌头轻轻地在上面舔,在那里玩味,老半天才轻轻地吃上这么一小口。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小小的麻元,我大概玩味了近一个小时,才吃到肚中,而且还回味了很多天。后来条件改善了,专门又去买了很多来吃,便再也找不到当年的那种味道了。这个麻元应该是记忆中我吃到的上等美食。

还有一次,我们正在院子里玩,父亲回来了,把我们叫到家里,让我们猜猜给我们带回了什么。大家猜了老半天也没猜到。这时,父亲轻轻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串东西来。当时我是叫不出名字的,也是第一次见到,只觉得形状有点像茄子,不过这些茄子是连在一起的,颜色是黄的。父亲从那一串上给我们一人掰下一个。拿来之后,我忍不住地往嘴里放。父亲笑一笑,然后给我取下来,告诉我,这是需要剥皮的。父亲帮我把皮剥了,然后交给我。

那是个长长的、弯弯的、细细的,接近圆锥体的一个东西。从外形上有点像是黄瓜。我轻轻地吃了一口,觉得好甜好甜,好细腻好细腻,好绵好绵。看其他几个兄弟姊妹,也都吃得很认真,很仔细,都在细细地品味着。后来才知道,这样的水果叫香蕉,在那种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样的东西在我们四川的确是很难得的。到现在,一年四季,任何一个卖水果的摊点上都能买到这样的香蕉,但这样的味道是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我吃到的最好吃的水果。

篇8:阳光的味道

不经意间, 我看见弟弟的碗中有根鱼刺, 小小的, 在阳光下若有若无。我惊住了, 弟弟还只有三四岁, 不大会吃鱼, 万一 我不敢往下想, 很显然, 奶奶也发现了。

阳光像我一样, 很紧张地盯着那根刺, 那根在阳光下泛着白光的刺。

伸手, 翻弄。奶奶开始为弟弟拨去碗里的鱼刺。风住了, 阳光的脚步也停住了。它站在奶奶的身旁似乎很怕奶奶出错。

奶奶的手并不灵巧, 拿着筷子显得很笨拙本想用力一挑, 但“挑”却变成了“戳”, 那刺竟没入饭中不见了。

弟弟像一只温顺的羊, 两只眼睛像两汪碧潭, 一改往日的调皮。阳光从奶奶的眼睛射到弟弟的眼里, 阳光随着目光传递, 爱随着阳光传递。

奶奶颤巍巍的手终于夹起了那根小小的刺。我惊异地看着那根小小的刺, 仿佛是春天第一丝被阳光抽出的草芽儿, 嫩嫩的, 带来了春的第一抹绿, 在风中灿烂地笑着。

阳光似乎也在鼓掌, 被风催着赶路。弟弟盯着那根鱼刺咧开嘴笑了。奶奶用衣袖擦了擦额头。一片熬过秋天的叶子落下来, 绕着弟弟旋了两圈。它也看到了这一幕?

我望着碗中那满满的阳光, 使劲地扒了一口, 和着饭, 在嘴里咂摸。

时间在这一刻凝固了, 被阳光锁定。这一刻我品到了阳光的味道。

其实, 每天都有太阳, 每天都有阳光, 只要认真地去咀嚼, 你就能品到阳光的味道。

【简评】

阳光有味, 然鲜有能品者。作者捕捉到阳光中溢满爱意的一幕,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其视点之独到, 心思之细腻, 文笔之流畅, 皆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字词锤炼尚显稚嫩。

篇9:难忘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王 妍

渐渐发现,一个人静静地待着,会处在一个无味的世界里,使劲呼吸,周围还是陌生的空气。除了下雨时飘散的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能触动我的嗅觉神经,时间便在这无味的空气中缓缓消逝。

前几日,当老家的亲戚提着大包小包自产的蔬菜和水果,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家里时,我的嗅觉神经瞬间活跃起来。褐皮梨散发出的甜腻香味,溢满纸箱的西红柿酸甜味,直蹿鼻孔的豆角清香,还有土豆裹着红泥土的香气,一阵一阵向我袭来。顷间,我仿佛置身于田野,到处是瓜果飘香,蝴蝶飞舞。

我开始怀念起在故乡的日子。

房头的小麻雀唧唧喳喳,唱响清晨第一支悦耳动听的歌。我睁开惺忪的双眼,窗外的晨雾已悄悄捎来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

迎着晨曦,奶奶点燃灶窝里放好的干柴,开始做早饭。虽然村里大部分人家早已使用方便快捷的电饭煲了,可奶奶依然喜欢用传统的方法——甑(音zèng)子蒸。奶奶说,用甑子蒸出来的饭吃着才有米饭的清香和甘甜,让人回味无穷,一辈子也忘不了。每当这时,厨房里总是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

院子里的空地都被奶奶利用起来,不用出大门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韭菜、小白菜、豌豆尖、葱、辣椒,没有施过化肥,靠肥沃的土壤和纯净的雨水自然生长。想吃什么,到院里摘,用清水一洗,放到锅中一炒,加了作料,便是美味佳肴。

饭菜的浓香与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

吃过早饭,我扛着水瓢,跟随奶奶到离家不远的菜地里浇水、拔草,既能与可爱的瓜果蔬菜亲密接触,又能尽情地挥洒勤劳的汗水。渴了,就喝田边甘醇的溪水;累了,在田埂上一坐,迎接你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

午后,搬个凳子到柿子树下乘凉,听奶奶讲我小时候的趣事。院墙边,老母鸡带着小鸡在嬉戏,小白狗耷拉着脑袋依偎在奶奶的脚旁。热流暗涌,树影婆娑,恍惚间,我似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笑得一脸灿烂的我陶醉在老鹰抓小鸡的游戏里,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一如我的童年。

夜幕降临,蟋蟀、田蛙纷纷唱起歌来,附和着此起彼伏的狗吠声,连月亮的心也被搅乱了,月牙儿不再遮遮掩掩,露出了大半个脸,照得村庄更加明亮。当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坠入梦乡时,各种植物在白天吸收养分,夜里就加速生长,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出的鲜美味道。

是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故乡有爱,有家的味道。故乡才是我魂牵梦绕的真正家园。

(摘自《大公报》,略有改动)

[赏析]

写故乡的文章不少,单单写故乡的“味道”的文章却比较少见。乡村的味道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是颇具诱惑力的。

作家冯骥才说过,春天,最先是闻到的。想想很有道理,是嗅觉先于视觉感知到了春天的来临。嗅觉也能唤起人的美感,比如美食往往是通过人的嗅觉引得人垂涎欲滴。可是在写作时,人们往往忽视了嗅觉,习惯于依靠视觉和听觉。

老家亲戚带来的各式蔬果,一下子唤醒了“我”对于嗅觉的记忆。文章接下来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集中笔墨写故乡的味道,从独特的角度把一个美丽鲜活的故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用文字来描写味道有一定难度,本文作者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故乡各种各样的味道。清晨,是“经雨水滋润过的翠叶、野花和青草充满活力的清新味道”;做早饭时,厨房里“氤氲着白米饭的醇香”;来到田埂上,嗅到的是“怡人的稻花清香”。午后,“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夜晚,“空气里满是草木汁液散发出的鲜美味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飘荡着不同的味道,有的清新,有的浓郁,有的醇香,有的甜蜜。

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写味道。比如“饭莱的浓香与从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飘荡着、飞舞着、旋转着,奔向远方,像在召唤亲人回家团聚”,这是将味道人格化了。写稻花的清香,说“你只需闭上眼睛,便能与这山水融为一体”,则是把嗅觉扩大为全身感觉。写到“空气中漂浮着糖果一样的甜蜜味道”,说它“一如我的童年”,是通过联想激活了“我”的记忆。

篇10:难忘的味道作文

暑假刚开始,我与家人一同到长沙游玩,嘴里吃着热腾腾的臭豆腐,手里提着新鲜出炉的烤串,与大人一同前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书院门口早已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买了票,费九牛二虎之力挤了进去。一踏进书院门槛,迎面而来的是书香之气,我仿佛看到千年前的岳麓书院,白衣学子三五成群,有讨论学术的,有静坐在一起读书的,还有在石板上刻字的,为书院多添一份书卷气。

在学府深处我看见了岳麓书院的学规,让我吃惊的是它并不全是规定学习的事项,还包括要孝敬父母,诚实做人等内容,我很想知道是哪位伟人定制的学规,令我敬佩不已。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大家熟悉的诗句,没错,当我听到“爱晚亭”三个字时,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这首名诗,爱晚亭,顾名思义是一个亭子,可这里的爱晚亭是一串连绵起伏的亭子。高矮不一的六角亭,墨绿的顶,用瓦遮住,红的支柱,摸上去粗糙而做工精细。旁边是高大的枫树,盛夏未红的枫叶是那么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春意盎然,我不禁联想秋天时它一定是火一般的红,红得狂热而明亮。我多想长久呆在这些亭子里,细数一片一片的枫叶。但只能渐行渐远,依依惜别。

老长沙,你有独特的味道,让我一口也不舍得浪费,你有文字的书香,让我深有感触,你的道路如迷,你的气场盛大,你的一切美与活力都让我着迷。

篇11:难忘的味道作文

那一天,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或许是因樘炱好的关系吧!我的心情不知不觉也跟著好了起来,一边亨著最近的流行歌曲,一边上网查资料,并且一边跟姐姐聊著学校发生的趣事,不时发出「哈!哈!哈!」的笑声,气氛显的既欢乐又融洽。就再这时,妈妈从阳台里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Baby!来帮忙我收衣服!”音量之大,大到我的耳膜都快被震破了,我心理在想:“哦!有必要叫这N大声吗?我们相隔的距离又没有很远!”不过想归想,我还是乖乖的去帮忙了。

一进到阳台里面,映入眼帘的是满山满谷的衣服与衣架,看了就令人头大,不过我还是硬著头皮,时缚始与势力庞大的衣服军团一决死战。眼前的衣服越叠越高,我的视线慢慢变的模糊,双眼被一件又一件的衣服覆盖著,在不知不觉中,我闻到了一种令人精神橹一振的味道,那是属於大地专用的香水,也是专属於万物的香气,那正是阳光的香味啊!如天堂般的滋味在我的鼻腔e来会穿梭,这样的香味,是那N的纯净,那N的令人神清气爽,吸一口,就让人精神百倍,哇!真是太神奇了!

篇12:难忘的味道作文

将面团搅拌,卷成饼,撒上盐,抹上油均匀,然后折起来,最后在锅里蒸熟。这么简单的方法大家都可能做,但是爷爷做的就不一样了,所以我形象地称之为“爷爷牌油饼”

那是一个仲夏,我爷爷给我做了一个“爷爷牌油饼”,淡淡的香味,有点咸咸的味道。真的很好吃。我问爷爷:“爷爷,你以后要一直给我做。”爷爷笑了:“当然,你也要好好学习。”我点了点头。

讨厌的仲夏过后,传来了爷爷病重的消息。我非常焦虑。电话铃响的时候,我妈接电话,传来我奶奶的声音:“你爸.是胆管癌。”外婆说完的那一刻,我妈脸色煞白,一句话没说就走了。

我妈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我妈的表情还是有些悲伤。我问我妈:“我爷爷怎么样?”我妈哭着对我说:“我虽然出院了,但是病情还是很严重。很难说我能不能恢复。”妈妈的眼泪掉了下来,我的心成了一个球。来到爷爷家,看到爷爷生病躺在床上,肉(皮、骨)不多。他脸色发青,腰间伸出一米多长的管子,末端包着一个塑料袋。他看到我,笑着下了床。我说:“爷爷,休息一下。”爷爷笑着进了厨房,忍着疼给我做了个“爷爷牌抹油蛋糕”。我又一次吃了这个蛋糕,里面掺杂着一点点“爱”,那是爷爷对我的爱。

寒假即将结束。我懒洋洋地看电视。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奶奶。我把电话递给我妈妈。又一次传来奶奶悲伤的声音:“你爸,他快死了……”爸爸妈妈匆匆出门,外面的风匆匆吹来。我在家默默祈祷。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弄湿了我的眼睛,让我感到很不舒服。

第二天是元宵节。以前应该是早上元宵节,没等我爸妈回来,电话又响了。我哆哆嗦嗦地接电话,传来父亲的声音:“小A,快来,你爷爷……”我骑着车,匆匆赶到那里。我祖父的门口摆满了花环。我心情沉重地走进去,看到妈妈伤心地哭了。我真的想哭。爷爷真的去了吗?

篇13:教学的“味道”

辣味。“辣”是一种刺激, 有刺激就有味道。课堂教学要来点刺激, 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专注, 更加有效。要给学生抛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难度在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内, 但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让学生处于想知而不得、想说而不能的“愤悱”状态, 之前先“痛苦”一番, “苦”后之乐更值得回味。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竞赛刺激学生, 比比谁的发言质量高, 比比谁的解答速度快……让课堂教学进入师生积极活动的高潮。

咸味。菜淡而无味, 会影响食欲, 还会影响盐分的摄取, 影响身体健康。一堂好的课, 应该让学生学到点实实在在的东西, 有那么一点看得见的长进。不但要有形式上的翻新变化, 还要给学生提供精神发育必需的养料。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教给学习方法, 让学生不仅学会, 而且会学;要关注学生的现在, 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 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使今天4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以后的几年、几十年带去积极的影响。

怪味。怪怪的味道让人难忘, 一直存留于心中。“怪味”就是意想不到的出乎意料的让人感到惊讶的新情况。出乎意料, 就会引起人的好奇心, 凝聚人的注意力。教学中要来一点新奇的做法, 让学生瞪大眼睛, 专注于课堂。如, 改文字式板书为图示式板书, 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食欲”会因这样的变化而大增。“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的评价语没错, 但经常使用就少了感觉。改用新的评价方法, 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新的感动。常出新招的老师, 拥有一张富有表情的“变脸”, 因而带给学生的感受每天都是全新的。

篇14:锦馨豆汁 最难忘的老北京味道

2000年修建两广大街时,锦馨豆汁店拆迁,消失在老北京人的视线里。2013年6月6日,便宜坊集团旗下消失已久的锦馨品牌在天坛北门重新开业。锦馨豆汁店一直延用“豆汁儿丁”的制作方法经营豆汁。

豆汁起源于何时,一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一说于清朝初期,是制作豆腐粉房偶尔发现的。爱新觉罗·恒兰在《豆汁儿与御膳房》一文中作了确切的考证。在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夏季,民间一粉坊偶然发现用绿豆磨成的粉浆发酵变酸,尝起来酸甜可口,熬熟后味道更浓。于是,在民间开始饮用,逐渐在北京流行起来。后来受到皇家的赏识。乾隆曾下谕:“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也成了宫廷的御膳。

清朝末年时,一位姓丁的回民在北京卖豆汁出了名,世代传承就到了第三代丁德瑞身上。1910年丁德瑞在西花市路北火神庙前设了固定的摊点,人称其为“豆汁儿丁”。在京城崇外、花市一带很有名,逢花市集,案前长凳前常坐满人,可谓生意兴隆。1949年后,丁德瑞加入后来的锦馨豆汁店。

豆汁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小吃,将绿豆浸泡十几个小时后,磨成稀糊,经过滤后沉淀一夜,发酵后用旺火煮沸,再用微火保温食用,豆汁工艺简单,但制作讲究。豆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钙、铁等微量元素,具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和美容等功效。

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因为豆汁经发酵而成,有股子特殊的酸味,初次食用的人往往接受不了,故民间有种说法,“不喝豆汁儿,算不上地道的北京人”。《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锦馨豆汁店的豆汁制作坚持三“严”,一是严把进货关,选择颗粒饱满的绿豆;二是严格掌握发酵时间,使豆汁酸味适度;三是严格掌握开锅时间,既不能熬糊,更要保持豆汁营养不被破坏。

2007年以锦馨豆汁为代表的“北京豆汁食俗”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老北京的味道》

篇15:难忘的味道作文

——题记

五月,静静地踱进那院落,太久没有开启过的正门,落下了点点灰尘。在那缕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一种唯美,撒在了许久未打理的菜园中。距上次离开已过了三年之久,园中的果实早已结了又落,杂草悄悄地爬进里屋,享受着阴暗处的暖阳。门前的槐花被前夜的雨水打落了一地,狼狈而又凌乱的躺在地上,原本的洁白早已不知所踪,周围是一片泥泞。我想起了三年前的那个雨夜,姥爷走的那一晚,也同现在一样,我们哭落了一地的洋槐……

那一夜,原本应平静而安详的度过,我还抱着姥爷下午刚刚送来的小狗,可又怎敢想,就在那一晚,姥爷却永远的离我而去了。匆匆赶去却早已人去楼空,我看着白布下的人,心不禁收紧了,是梦吗?我缓缓地闭上眼睛,告诉自己,这是梦,一定是梦。忽然传来的猫头鹰的哀嚎划破了整个静谧的夜空,也打破了我的幻想,我不敢再去看,只能蹲在角落里默默的哭泣,望着慢慢掉落的槐花,忆着过去的一点一滴。

滴落在头上的雨点将我从回忆中拉出。原来又见太阳雨。

我快跑进屋檐下,脸上已挂满了不知是泪水还是雨水,低头却看见了那把花伞,那伴我走过童年的花伞。我记得,多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春日,春雨淅淅沥沥的落了一整天,我与姥爷就这般坐在屋檐下,齐心协力做那把花伞,一老一少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姥爷静静地看着眼前的小人儿在天井里欢快的笑着、跳着,当然还有那花伞。而我又多想让那世界静止,永远停留。至少留给我一些时间,去感受那时的美好。

我拾起花伞,三年已过,它早已生锈而不能撑起,尝试了多次的我只好作罢,便握着它一起走在园中,任雨点落下,打湿我的额发。想到了什么,心蓦地一惊,大步跑向屋后,却不见它的踪影。着急,心慌,该如何是好?我长舒一口气推开屋门,如临大赦的看到它躺在屋子中央,缓缓靠前,却不忍心打开那尘封已久的记忆,可那已流出的泪水又怎能收的住?几年前的我还同姥爷一起在那摇椅上,几年前我还在摇椅上听姥爷讲抗日战争,它陪我走过了和姥爷为数不多相处的日子,而如今却只剩我俩,早已与姥爷阴阳相隔。岁月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原本光鲜的外表越发暗淡,泪水慢慢落在它的身上,击起了一缕烟尘。姥爷的烟斗还静静地挂在旁边,仿佛已与世无争。我抚摸着那摇椅,轻轻抖着烟斗里的烟尘,仿佛又闻到了一股烟草香,如同儿时一样。

我明白,姥爷会在天上默默看着我,否则,我的手心为何会有他的烟草香?我淡淡一笑,退出屋子缓缓关上门,留下的,是那摇椅,还有花伞……

篇16:难忘的味道作文

桃酥是一种常见的点心,据说还是江西的特产。桃酥其貌不扬,看起来只是一块圆圆的、黄色的饼子。吃起来香香的、酥酥的、甜甜的,但是我不爱吃这么“好吃”的美味。

记得那次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老爸立刻东张西望,寻找他的宝贝桃酥。“爸,你又买这么多桃酥能吃的完吗?这个看样子就不好吃。”我皱着眉头问老爸。“放心吧!肯定能吃完的,不会让你帮着“解决”的,也不需要我的帮忙,他可舍不得,这可是你爸爸的最爱。”妈妈说。

到家。“啊!好香。”爸爸边吃边说,“你要不要来一点?”说罢盯着那递给我的一小块桃酥,一副夸张的、痛心疾首的样子,见我不接,一把塞回了嘴里,还嘀咕着“这么好的东西居然不吃,不吃我吃,哼……”“爸爸,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吃桃酥呢?”爸爸说:“在你爸小的时候,家的生活条件很差,哪像你们现在有那么多好吃的零食,记得有一次你爷爷在外面做工带了几块桃酥回来,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只是吃的时候又甜又酥,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一共就那么几块桃酥,舍不得吃,省着掰碎了吃,今天吃过了合计着明天的,就怕吃完了以后就吃不到……”我吃惊地听着爸爸的话。

“不相信啊,那可是我第一次吃桃酥呢!”爸爸说。“还有一次是因为我考试考的好,心里就惦记着桃酥,想念它的那个味道,就跟你奶奶软磨硬泡,好不容易你奶奶才同意买了几块桃酥给我,当时特别高兴,一粒芝麻都要捡起来送进嘴里。那时候想吃一次桃酥可不容易!”看着爸爸吃的很陶醉的样子,我想我终于知道爸爸为什么对桃酥情有独钟了。现在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甚至还有进口的要什么有什么,在爸爸那个年代一块桃酥就是一顿大餐,桃酥我甚至从来都没有把它放在“眼里”,可是对于我的爸爸来说却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那小小的几块桃酥,承载着爸爸童年的回忆,以及乡村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篇17:难忘的味道周记

这是一间很精致的餐厅,东西很有品味,也很美味,份量刚刚好,而且让我不会吃的太饱,吃完后,觉得很满足,也不会太撑。这是真正的西式餐厅,每样菜色我都爱,尤其是玉米浓汤,汤里有金黄的玉米,美味的蘑菇,这样竟然就能变成无敌美味的玉米浓汤,家里怎么煮不出这样的味道呢?真是太神奇了。

另外我还要介绍一间章鱼烧,但是它是在上海,你得坐飞机才吃得到。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闻到它扑鼻的香味,烤得金黄色的外表,跟珍珠一样亮白的内陷,加上我们的主角章鱼,就这样变成最美味的章鱼烧了,不过这还不算完成,最后还要淋上美乃滋和海苔条哦!

篇18:曾经的味道

原来是一场梦。

我醒来, 眼前是自己的房间。一股香味飘来, 原来是一碗豆腐花摆在桌上, 一碗来自附近小吃店的豆腐花。虽然肚子已经开始“造反”, 但看到它。我却没有一点胃口。

刚才的一幕, 事实上是我记忆的重要一幕。在从前, 那是小贩在卖豆腐花。不管是老人, 或是我们这一代, 记忆都是非常清晰的。

卖小吃的从前经常出现, 各个街头巷尾都能见到他们骑着三轮车的身影, 听到他们的吆喝声。他们的声音不悦耳, 也不嘹亮, 但狭长的巷子中这声音久久回荡。对于那样的叫卖声, 我十分爱听, 那甚至成了我一天中的期待。每一天的午后, 远远地, 还未等小贩走近, 我同小伙伴们早已经等在了街口, 就等他香香的美味。尤其是在冬日的午后, 太阳暖暖的, 手里端的豆腐花热乎乎的, 吃在嘴里, 暖在心里。对于儿时的我来说, 这是惬意而又幸福的。

小贩的模样, 我已记不大清,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亲切的微笑。虽然他们不是很出色的人, 虽然他们的职业不令人重视, 但他们亲近的、朴实的笑容, 却最令人感动。那样的微笑, 也曾经让我倍受鼓舞。

现在, 路上已少见了那些小贩, 取而代之的是一家家小吃店。小吃店的种类很多, 天南地北的小吃都有。这是一个好地方, 很多人认为是这样, 的确, 这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在进步, 我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高科技”、“时尚”这些名词在许多地方都出现, 甚至在我最钟爱的小吃店中。

偶尔, 我会进去, 到现代化的餐厅中一饱口福。那味道的确美, 的确可口, 让人垂涎三尺。但似乎少了一种口味, 一种曾经的味道。

无锡现在变了许多, 许多原来属于无锡当地的特色已被取代。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呢, 还是应该惋惜呢?

导师:罗新方

篇19:那些让人没齿难忘的宫廷味道

冬储大白菜2008年在北京又复兴了。在随处可见的砖红老式居民大院里,退休的大爷大妈把院里什么都不长的土地松了,把买回来的大白菜一溜地“种”在那里。

事实证明:人的胃是很顽固的,一旦记住了某个味道,一辈子都会怀旧。

北京可能是最怀旧的城市。在北京,吃饭就是吃历史,吃传承,哪怕是路边的一个驴火烧,都可能和某个历史名人扯得上关系。

皇城气是北京的食尚主宰。

高级餐馆一定要傍着皇城根

北京最贵气的餐馆,不在装修奢华,而在一定要傍着皇城根。

从餐馆的月牙窗望出去,能看得到紫禁城,或者是北海后海,地点最好是某个王爷大臣的老宅子,餐馆主人的祖上最好是勋贵八旗,菜式里传承着勋贵的气质。

解放后,贵族阶层被消灭,但贵族的生活方式仍然被一些人悄悄地继承下来。

1985年开张的厉家菜可算是贵族私房菜里的代表,厉家菜馆的主人厉善麟是正宗八旗子弟——正白旗人,祖父是清末慈禧时期的内务府都统,官拜二品,所以老爷子有底气,我做什么你就得吃什么,每天只做一桌,想吃慢慢排队去。厉家菜趟出这条路以后,谭家菜,梅家菜等一批官府私房跟着在京城创下名声。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私房菜的招牌可谓挂满了京城。各地的特色菜也开始叫私房菜了——它们自称为现代私房菜。

除了官府私房菜外,北京还有更贵气的菜式:仿膳。开在北海边的倚澜堂仿膳饭庄,以还原满汉全席而闻名。这家饭庄解放前就开张,解放后曾经停过,但是到1978年又重新开张了。满汉全席在上海也有饭店能做,但在上海吃和在北海吃就是两种感觉了。

在驻京办吃遍全国地方美食

北京本身并不是个适宜美食文化发展的地方,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有长达半年的食材匮乏期。在没有海陆空航运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各地政府的驻京办为丰富京城餐饮做出了杰出贡献。

许多驻京办本身就是餐饮老字号,而且各驻京办绝对保留本地餐饮特色,里面从菜的原料到喝的酒再到服务员,都是本省原装。想了解中国餐饮概况,可以一家一家地吃过去。

主要作用在于推介本省文化的办事处美食流行到今天渐渐无力,装潢和服务也渐渐掉了档次。幸好价格还较有竞争性,而且,材料的地道仍然是一个值得推介的因素。

除办事处以外,北京还有不少有历史的老饭庄,比如晋阳饭庄,一听就是从晋商那里传承下来的。也有许多西餐厅,盖因使馆区需要而一直存在。

北京从来不乏这种高级定位的消费阶层,它有各种各样的外事活动,有常年驻扎的外交家,即使是在万物萧条的年代,在大饭店里也照样隐藏着常人看不到的奢侈。

北京最早开张的西餐厅老莫,1954年开张的时候,震惊京城。老莫是属于北京的“看得见的奢侈”的代表,曾经很长时间里,要去老莫必须凭票证。在那里吃饭是一种特权代表。在终于吃得起、老莫也不要票证后,许多北京人满怀着朝圣的心情去静静地吃了一餐,然后满足地离开,再也不去了。

老字号的顽固红火

今天,在纷杂的北京餐饮中,地道的北京菜已然不多,但本地小吃菜式却因顽固的风格一眼可见。地道的北京人,早餐肯定离不开油条,此外还有著名的豆汁、焦圈、茶汤、灌肠。

所有的北京小吃都带着一股顽固的味道,它很难融合进外地人的胃。但如今这些地道北京小吃渐渐变成大栅栏的一种传统表演。今天北京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本地人被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块的,很难保持住自己的传统饮食文化。

此外,对传统更大的威胁,来自年轻一代的快餐习惯。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许多年轻人不再做饭。

在《北京青年报》工作的省心和他的老婆这几年在家中开伙的次数寥寥无几,他们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宋燕常常感慨,许多传统手艺就要这样失传了。宋燕的弟弟是中关村的IT族,他们家也不开伙,像这样的年轻人在北京比比皆是,这使街上的餐饮业越来越发达,而家中的美食手艺越来越退化。

“没有时间。”宋燕说她不做饭的理由。而那些坚持做饭的人,也在渐渐把做饭变成了一种爱好和周末的休闲消遣。家中偃旗息鼓,外面的餐饮业自然越来越发达。

最近冬储大白菜的回潮,在宋燕看来是一个好消息,这起码说明一部分北京人仍然在保持传统。

在街上,挂着老字号的那些地道老北京餐馆的生意一直红火得不得了,尤其是到过年的时候,每家老字号的年夜饭都爆满,这是北京人偶尔回顾传统的最好时光。■

上一篇:上课吃零食检讨书下一篇:安全大会表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