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2024-05-11

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共15篇)

篇1: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小学体育试讲教案|《篮球》

欢迎来到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考试网提供真实可靠的福建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考试最新资讯,包括招考公告、考录进程、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资料下载等。我们在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等着你回来。

小编推荐>>> 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三、准备活动(一)热身跑(二)活动各关节

(三)原地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教学任务:初步掌握熟悉球性、控制球性的练习方法。

1、胸前指拨球

2、单、双手抛接球

3、腰、膝绕环

4、胯下抛接球

5、胯下绕8字

6、前踢腿腿下交接球

四、学习移动技术

(一)教学任务:基本掌握移动技术的动作方法

(二)概念:移动是篮球运动中队员为了改变位置、方向、速度和争取高度、空间所采用的各种脚步动作的总称。

(三)动作方法与要点

1、基本站立姿势: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距离约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略收腹含胸,屈肘,两手放于体侧前方。防守时站立姿势稍有不同,两脚开立略比肩宽。屈肘降低重心,含胸,两臂张开。

动作要点:屈膝、降低重心,抬头,目光注视全场。

2、起动

动作方法:按基本姿势站立,向前起动时上体迅速前倾向前移动重心,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只脚迅速向前跨出。向侧起动时,向起动方向一侧移动重心,上体迅速转向起动方向,异侧脚用力蹬地,同时脚尖转向起动方向,并向起动方向跨出。

动作要点:移重心,猛蹬地,快跨步,快频率。

3、变速跑

动作方法:跑动中加速时,上体微前倾,用前脚掌短促有力蹬地,步频加快,同时用力摆臂。减速时,步幅适当增大,上体直起,用前脚掌用力抵地减缓向前的冲力,从而降低跑速。

动作要点:加速时,上体前倾,步频加快,蹬跨有利。减速时,上体稍直起,步幅加大控制速度。

4、变向跑

动作方法:从右向左变向时,最后一步用右脚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同时脚尖稍内扣,迅速屈膝,腰部随之左转,上体向左前倾,移重心,左脚向前方跨出,然后加速前进。

动作要点:变向时,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另一脚步迅速朝变向方向迈出第一步。

5、侧身跑

动作方法:在跑动时,头部和上体转向侧面或有球的一侧,脚尖朝着跑动方向。跑动时,既要保持奔跑速度,又要保持身体平衡,双手自然放在腰侧,密切注意观察场上情况。

动作要点:上体自然侧转,脚尖朝跑动方向,眼睛平视,随时准备接球。

查看更多教案,推荐您阅读: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查看)

篇2: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四川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体育《后滚翻》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说出,后滚翻动作的动作要点,85%的学生能正确的做出该技术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练习,学练结合,发展力量、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养成坚韧果敢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双手的推送,团身翻臀。【难点】

团身的时机,身体依次着垫的顺序。

三、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

课堂常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报数,检查出勤,检查服装,简要宣布本节课内容,安排见习生。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要求:快、静、齐。(二)准备部分 1.游戏推小车

技术要求:推的同学握住“小车”的脚腕,放在腰间固定好。“小车”需要收腹提臀,肩与臀这条线与地面垂直。“小车”不塌腰、“永不屈肘”。

教学组织:两人一组进行比赛。

要求:遵守游戏规则,不塌腰、不屈肘。

2.徒手操(1)头部运动(2)扩胸运动(3)腰部运动(4)膝关节运动(5)手腕踝关节运动 教学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活动充分、动作到位,避免受伤。(三)基本部分

1.导入:同学们知道小刺猬在受到攻击时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么?学生:不知道。教师:小刺猬在受到攻击时,会将身体缩成一团,露出身上的刺,然后迅速的滚动自己的身体逃离危险地带。大家想不想像小刺猬那样保护自己?学生:想!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

2.示范:

教学组织:双列式队伍。

体委配合教师,教师进行侧面示范,展示后滚翻动作。

3.讲解:从蹲撑开始,两手推地后放在肩上(掌心向上,抬肘内收),团身向后滚动,当肩颈着垫时,团身翻臀,同时两手用半推直撑起成蹲撑,直立。要求滚动圆滑、方向正。

4.练习

(1)原地蹲撑推手练习:进行原地成蹲撑的推手发力练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前滚翻与后滚翻的区别在于前滚翻发力是从蹬地发力开始,后滚翻发力是从推手发力开始。

(2)原地后滚侧头练习:在教师指导帮助下进行原地向后滚翻侧头练习,体会向后滚翻过程时要团身紧,滚动圆滑。

(3)后滚翻完整练习: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完整练习,相互保护并指出练习时出现的错误。

纠正方法:要求学生练习时进行反复练习该动作,教师进行语言提示。(4)检验—优生展示

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推选两名代表进行展示。

评价: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及时纠正。(四)结束部分

1.学生集合进行放松,做到身体、心理、精神的全方位放松。

2.归纳总结:教师集合学生,进行总结,以鼓励为主,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

3.布置课下练习,回收器材,师生道别,解散下课。

四、场地器材

体操垫15张、标志物15个、音乐播放器一台。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平均心率:11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篇3: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课的一开始, 体育班长就按常规要求向体育教师汇报:“报告首长, 我班50人, 已经集合完毕, 请首长指示!”

师:同学们, 听到体育班长向首长报告了吗?那么, 你们就是解放军, 想不想当一个优秀的士兵?

设计意图:这种开始的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并以最积极的状态进入到学习环节, 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在整队和师生问好时, 我课前安排好军事报告方式, 直接过渡到课的主题上来, 抛弃了传统那种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课的导入方法, 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好奇, 注意力集中, 为本课的继续奠定了基础。

活动一:队列操练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 带学生进入情景。

师:小朋友, 军人可有很多的本领呢?请同学们跟着我练习军人的操练:踏步、转身、敬礼, “扛枪”“瞄准”“扛枪”“刺杀”“骑马”等动作。

随着音乐《闪闪的红星》的响起, 同志们, 请在草地分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教师先播放《闪闪的红星》的主题曲, 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接着来模仿军人的各种动作让学生仿做, 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 观察会更加仔细, 从而动作也学得更像, 这种学习效果颇佳。

活动二:抛掷手榴弹

通过用语言描述, 把学生带入情景。

师:咱们来玩“手榴弹” (自由抛接纸球) 好吗?大家熟悉的玩法有哪些呢?

把学生分散开, 自由组合, 安全地进行练习, 并让他们动脑大胆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抛接 (自抛自接、互抛互接、背后抛接, 双手抛接等) 。

设计意图:组织方法很灵活, 把学习权放给学生, 由他们自己组合, 自己想象学习, 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可以很轻松地想更多的抛接动作, 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同时, 再通过教师的巡回指导与语言提示, 以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

活动三:学习军人投掷手榴弹的本领 (轻物投远)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师:各位小解放军们, 要想当一名优秀的解放军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每个人都得学会投掷手榴弹的本领, 这样, 我们才可以消灭敌人、保卫祖国。

师:接下来, 我们比试一下看谁投得远, 大家可自由组合, 相互学习, 到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动作告诉老师呀!

小组长带领本队小朋友到自己的领地去学习本领, 教师适时地参与到他们当中去, 引导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比较, 找到自己最适合的投掷方法。

师:做启发引导性示范 (放慢投、快速投、向地下投、向前上方投) , 请学生指出缺点。

师:前后四次有什么不同?哪次远?

指名让学生回答 (快速投、向前上方投远) 。

师:对, 那么, 同学们知道如何投的远了吗?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轻物投远的动作要领:高举过头, 挥臂有力。

引导学生按正确的方法分组练习, 相互指导体验动作。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带领学生们分散自由练习,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了体现。由于教师的参与和语言提示、再加上学生自主的创新学习, 师生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活动四:情境———打击敌机 (轻物投准)

(号声:集合)

师:我们的解放军同志刚刚接到电报, 有敌人来了, 我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用我们的手榴弹瞄准敌机狠狠打击!看谁投得准!

在两个篮球架上拉一条铁线, 挂上逼真的“敌人”“飞机”, 学生在两边战地的线上准备好, 让体育委员牵引“飞行”并配以声音, 以击中多少敌机判断胜负。

随着游戏的进行, 逐步提高要求。

师:经过战士们的努力, 我们击落了很多敌人的飞机, 你是怎么击落的呢?说一说你的体会好吗?

先请几名学生说一说方法, 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出轻物投准的动作要领:高举过头, 挥臂有力, 瞄准目标, 猛力攻击。组织学生再次体验练习, 各小组推荐优秀选手代表本组比赛。

设计意图:形式新颖、练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生当裁判, 既能及时判断胜负, 又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玩中学到了技术。

活动五:游戏———炸碉堡 (轻物投远投准)

情景:刚才我们把敌人的飞机歼灭了, 打了个漂亮的胜仗。我连又接到新的战斗任务:乘胜追击, 打败敌人!

师:我们分四组炸敌人的碉堡, 由各组的小组长负责带领好本组队员。

学生协助教师布置好场地并分四组站到起点, 教师示范讲解进攻路线和方法 (绕过敌人的雷区———钻过铁丝网———跨过壕沟———跑到电网前———对准敌人的碉堡投手榴弹) 。

各小组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分组学练一次, 找到通过每个障碍的最佳方法。体育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组来比赛, 选出最最厉害的掷弹组。

教师讲解比赛的方法和规则, 分四小组比赛 (碉堡设置不同远度) 。

设计意图:《体育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所以要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游戏时, 教师没有强调合作的方法, 而是让生生互动, 通过实践去不断体会, 在探究中学会合作, 学会相互帮助。

活动六:庆祝胜利

情景:胜利喽!看, 群众来慰问战斗英雄们了……

在《打靶归来》的音乐声中, 师生共同进行放松。

师生交流体会, 进行鼓励与表扬。

师:今天我们用手榴弹来玩, 学到了很多本领, 你们觉得开心吗?

师:不光你们开心, 老师也很开心, 因为你们学会了投掷的技术, 而且还看到了你们在学习中表现得非常勇敢, 都是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老师相信, 只要大家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课外作业:谈谈手榴弹的其他玩法?

设计意图:在课的最后小结阶段, 以往基本上是师讲生听的场面, 本次力争改变原来的做法, 让学生参与进来, 让学生自评、互评及师评, 产生一种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课外作业的布置, 又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篇4:小学体育教案:《障碍跑》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体育教材,本课是障碍跑的教学内容。障碍跑是一项有难度、有实用价值的综合性技能运动,它是在一定距离内自然快跑,途中用跨、跳、钻、爬等方法越过障碍的项目。此项教材可借助校内外自然环境根据条件在障碍数量上有所增减、可在障碍内容上更换,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障碍物高度或宽度,甚至改变过障碍的方法,使每一个学生均能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的内容,从而让教材面向全体学生。

二、教学内容

①障碍跑;②游戏:动物王国运动会。

三、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90%以上的学生理解障碍跑的锻炼价值。

②技能目标:通过教学80%~90%以上的学生熟练运用障碍跑中“跨”、“钻”、“爬”、“绕”等的正确动作,促进灵敏,跳跃,协调等素质的发展。

③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点

灵巧、协调地跨、钻、爬、绕过单个障碍物,并能掌握过障碍物的正确方法。

五、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跨、钻、爬、绕的方法连续过多个障碍物,并能做到动作准、速度快。

六、教学器材

录音机1台、头饰41个、盒子4个、小黑板4块、救生圈4个、大体操垫4床、路标8个、栏架4个。

七、教案过程

八、教后反思

每一种模式的策略都有其利弊,在什么环节用什么策略,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看能否使学生得到发展,是否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合作性、主动性和充分性。充分让师生参与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本堂课我在上体育课中的障碍跑的教材中,不让学生运用规定动作模式完成穿越障碍,而是让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拓宽动作面,让他们自由发挥.接着采用“比赛教学法”,让学生动作做得好的同学先示范最佳动作,然后分组进行比赛,这样既起到了激励的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也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我们上课的内容然后采用“比较法”来提高动作的质量。让学生在不断的观察、比较中体会动作。

总之这堂课:

①学生兴趣较浓,上课比较认真,常规纪律基本达到预期要求;

②有一定的负荷强度,对学生身心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

篇5: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高中体育《接力跑》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和游戏练习90%的学生学会接力跑的传接棒动作技术,并能在比赛中熟练运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练习可以提高跑的能力和协调敏捷等身体素质,对田径合作产生兴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接力跑、交接棒安排激发机智,果断,拼搏进取,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交接棒方法 【难点】

传接棒配合的默契程度、接力区交接棒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一)开始部分(3分钟)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二)准备部分(7分钟)1.热身游戏:送鸡毛信

规则:男生赛道长200米,女生赛道长100米,听到比赛开始的信号后,记熟由场务发放的十位数字,记熟数字后进行200、100米跑,回到终点后背出自己对应的数字,准确无误之后停表,背不准确者需重新记忆同一组数字,再进行 200、100米跑,中途有忘记数字者可以返回起点,再进行记忆后,重新跑完全程。比赛中不得穿越中间草坪,有穿越者取消比赛资格,最先跑完全程并准确背出数字的前三人获胜。

2.徒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节奏感强。(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教师示范

注意观察老师传接棒动作,传接棒方法,观察手心和虎口方向 组织教学:沿跑道两侧四列纵队,前一排蹲下。

2、讲解

上挑式:接棒人手臂自然向后伸出,手臂与躯干约成40°~45°角,掌心向后,拇指与其他4指自然张开,虎口朝下,传棒人将棒由下向前上方挑送到接棒人手中。

·优点:接棒人向后伸手的动作比较自然,容易掌握。

·缺点:接棒后,接棒人的手握着接力棒的中部,须在跑进中换手或调整持棒部位(即倒棒)。容易造成掉棒和影响跑速。

下压式:接棒人手臂后伸,与躯干约成50~60°角,掌心向上,拇指与其他四指自然张开,虎口朝后,传棒人将棒的前端由上向下压送到接棒人的手中。

·优点:每一棒次的接棒都能握住棒的一端,不需要调整握棒位置,便于持棒快跑。

·缺点:接棒运动员的手臂后伸相对紧张,不自然;

3、练习

(1)原地练习交接棒技术

先采用传棒人跑,接棒人原地接,再采用传接棒人都在跑动中传接棒练习,教师巡回辅导、纠错。

(2)两人一组逐渐从慢走到跑步的交接棒。

要求:

①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和纠错。②善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竞争的意识。

③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撞人了,绝对不能丢摔接力棒。(3)纠错与帮助(1)起动标记不准确

①初步确定起动标记后,反复进行练习,并根据传接棒同伴的具体情况、技术特点,做适当的调整;②起动时机、速度要稳定,并根据练习效果对标记进行适当调整。(2)起动不果断,加速没力量

①明确当同伴将要跑到标记的瞬间,即刻起动,且加速有力,每次练习的节奏趋于相同;②反复练习,强化动作,视标记起动后,动作与起跑后加速跑基本一样。

4、比赛:急速先锋

比赛规则:四列纵队4×100米起跑接力,哪一队伍最先完成即为胜利,并强调安全。

(四)结束部分(5分钟)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接力棒20根、录音机1台、磁带2盒、田径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0%-3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偏上。

六、课后反思 略

篇6:体育教案-小学体育教案

建阳市徐市中心小学余运临

一、课的指导思想:

1、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注重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协调发展。

2、在课的活动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在教学中力求使课堂形成“健身娱乐、创新教育”的教学特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4、以生活化为出发点,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课的设计:

1、教材设计:

本节教材是根据《体育与健康标准》水平一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扬创新精神,通过学生的想象和模仿,利用简单的教具(板凳)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教学手段,将“健身娱乐”和“创新教学”贯穿课的全过程,主要现为以下两种方法:

创新教学法:创新教育是课改的核心思想,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本课力图通过学生将一条板凳想象成各种各样的事物,并对其加以模仿来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把板凳变成“马”、变成“花轿”等。

游戏练习法: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本课通过多种多样的板凳游戏,达到激发参与的目的。通过游戏实现“健身娱乐”的教学思想。

3、课的密度与强度的设计:

本节课是以“板凳”为手段,学生始终在想象和模仿中进行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因此心理活动密度较高。同时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以愉快教学为主,淡化动作强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4、场地器材的设计

篇7:体育教案-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

 

 

年级 : 五年级

 

人数:  48人

 

执教者:蒋建宏

 

日期:1910月27日

 

 

 

 

 

 

组   织   教   法   与   要    求

 

 

 

 

一、整队

二、师生问好

三、宣布本课内容

1、“双龙戏圈”

2、十字接力

 

男                     女

 

 

 

 

 

 

 

 

 

 

1、  跟学动物跑

学小鸟飞、小兔跳、鸭子走

 

 

 

 

 

 

一、师示范讲解

二、学生练习

三、纠错

四、再练习

 

 

 

 

 

 

 

 

 

 

 

一、师示范、讲解。

二、生练习一次。

三、十字接力两次。

 

 

 

 

 

一、放松

2、《铃儿响叮当》师生共舞

二、小结

三、洗手

四、收回器材

 

 

 

 

 

 

30-----35%

 

 

 

寓教于乐,玩练结合,力求营造愉快教学,成功教学思想。学生

积极配合兴致极高,各个环节一气呵成,真正达到小场地、小器

材的“大”作用。

篇8: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一、关于目标的表述形式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第5页明确提出:“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校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测的学习目标”。《课标》中所有的有关目标的表述,都是使用了“学习目标” 一词。用“学习目标”一词进行表述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如,“达到该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在本次展示活动的38节体育课教案中,有9节课使用“学习目标”的表述,有29节课使用“教学目标”的表述, 且大部分课的目标表述不准确、不具体,就目标的设置而言,具体化和可操作性显得不足,出现较为明显的不确定性语言表述, 如,有较多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用“初步了解……;基本学会……”等不确定性表达方式,由于不够具体、准确,难以通过目标来评价体育课堂的优劣。

由于学习目标是对于每一个教师对自己的评估目标而言,因此,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可以与学习目标有所不同,区别如下(以初中展示课《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一课为例):

执教教师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第1次课)一课的技能目标中,将单元学习目标当成第1次课的学习目标(见表1), 由于学习目标没有搞清楚,导致执教教师在这一节课中没有重难点,在课的基本部分,除了讲解示范和“课课练”之外,安排了10个练习,每个练习用时1~5分钟,造成重点和难点的突破得不到保证,并由于频繁地调动队伍,练习密度也不够。

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是有明确区别的,在此,笔者针对“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这个教学内容的单元目标表述和第1次课的目标表述分别作了阐述,具体区别见表2、表3。

以上是基于“认知、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站在教师的角度, 针对对于自己教与学过程的一种目标表述; 学习目标是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在上完一节课后学生能够达成目标的表述,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

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是有区别的,单元目标是学生学习完本单元5次课后将能够达到的目标,而课时目标是学生学习完单元的第1次课后应达到的目标。

二、关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提炼

本届展示课,有10节体育课的教案没有单独列出重难点,在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教学手段的设计上还有欠缺。具体表现为:有些课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用未能围绕主教材的重点来确定,学生对重点技术环节或单个关键动作的练习次数只有5~6次, 没有大量的重复性身体练习,不可能获得掌握运动技能和增强体能的双重效果。如, 《反应速度练习》一课的教案中,教学重点是快速反应,难点是身体快速协调的动作。由于执教教师对重难点的提炼错误,导致5min抢尾巴、9min抓尾巴两个内容的实际练习效果不佳。此外,还有3节课的教案中通篇都找不到课的重点和难点的相关文字,甚至其中有一节课的教案中没有学习目标的相关表述。

部分课在突破难点的手段上,没有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的分解动作的辅助练习,直接让学生进行完整动作练习,或者在短时间内安排过多的辅助练习内容。如, 在《反应速度练习》一课中,执教教师将40个学生分成4组,学生等待时间过长,经常出现针对一个练习内容最后几个学生还没有练习,教师又换下一个内容的现象,使练习成为走过场,教师却没有察觉。

三、关于教学流程的设计

本届展示课,只有《前滚翻两腿交叉, 转体180°接后滚翻起立及体能练习》、《双杠:外侧坐—越两杠下》、《单杠骑撑后腿向前摆越转体90°挺身下》、《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后摆下》(2节)、 《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及还原—后摆下》等6节课的教学流程是紧紧围绕着课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设计的,思路清晰,从准备部分的热身活动到基本部分的辅助练习环环相扣,保证了重难点突破; 对于技术难度大的组合技术,能够将几个关键的动作进行分解练习,最后进行完整组合练习,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掌握运动技能。但也有一些课的教学流程存在问题。如,《体操:横箱分腿腾越》一课,执教教师在学生没有学会助跑、上板、踏跳之前,就组织学习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的技术环节,使学生的动作学习出现了明显问题,大部分学生出现上板、踏跳错误,从而影响到第一腾空、推手、第二腾空、落地等环节。

此外,一节课中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练习和检测练习成果的流程,但是在部分展示课中,执教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了过多的练习环节,挤占了学生在具体环节的练习机会,如,在《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一课中,教师安排了10个环节的练习,学生在每个练习当中,练习的次数很少,达不到强化动作的目的。对于该内容来讲,建议安排以下四个练习环节,具体为:躺着投(可以安排在准备部分)→原地垂直投→2人一组5米互相投→罚球线附近自投自抢(球出手快速冲抢,快速运球到5米处投篮点投篮并计算投篮次数、命中率)。练习过程中,手臂基本动作、持球垂直加速动作、集中注意力垂直加速伸臂拨球压腕动作、尝试投篮与检测(冲抢篮板球、快速运球到投篮点投篮)等四个练习,紧扣课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有效提高投篮的学习效果。

动作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趣味性、连续性,应巧妙地将单个动作和组合技术导入新课,强化关键技术环节。在新授课中, 如果遇到一些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教师可以先不讲,让学生先展示,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和困难,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主动行为。

四、关于练习密度的问题

本次展示课的教案中,有8节课的教案没有各环节的练习时间分配,有12节课的教案没有练习次数的预设,导致教师心中没有时间分配的“一盘棋”,不是完不成练习,就是下课铃声响,基本部分练习还没有完成,造成仓促地集合下课的情况。部分展示课的教案中,在基本部分,每个学生练习的次数只有7次左右。对此,建议在设计教案时,每一个练习内容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具体地讲:第一,练习时间建议达到5m i n左右;第二,练习次数建议达到100次以上;第三,要进行反复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能够知道哪里正确,哪里有错误。同时,教师不要随意中断学生的练习,要重视当堂的巡回指导,即时反馈并纠正错误(每一个学生出现的问题往往不同);或者,可以采取同伴之间的即时反馈, 互相观察、提示、评价,互相纠错,效果也很好。如果能够做到以上3点,学生技术动作和体能练习效果会大幅度提高。

教师要尽可能少讲,把时间留给学生多练,使学生在练中学,教师在练中讲。40min的一节课,如果32min能留给学生练习,课的密度和强度就会很大,学生技术动作学习和体能的提高就有保障。如,小学体育课40min,如果是10%的练习密度,学生实际练习时间只有4min;如果是70%的练习密度, 学生的练习时间是28min,28min的练习时间多吗?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现在的成年人租场地打羽毛球,以1个小时为例, 平均练习时间会超过48min,练习密度达到80%(因为他们是花钱买健康)。那么,为什么40m i n的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不能提高到80%,也就是32min的练习时间呢?

课的设计要在新学动作和已学动作之间架起桥梁,因为很多运动技术是由一个一个的动作组成,关联动作、衔接动作、组合动作教学有分有合,这样学生学到的运动技术就容易运用到比赛中去;同时可以从准备部分开始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减少学生学习新动作的困难。

五、关于体能练习的问题

38节课中有13节课的教案没有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课标》第44页有这样的描述:“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 (2011年版)解读》第119页明确提出,“每节体育课应该安排10min的体能练习”。这给我们带来一个思考:10m i n的体能练习如何设计?练习的内容、设计如何安排?对该问题的解决建议:把10min分4个部分, 上肢、腹肌(前)、下肢、背肌(后)的练习各2.5min,动作设计应该让学生能在2.5min内不间断地练习,练习目标是让学生的身体各部位的力量平衡发展,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持续地进行力量耐力的练习,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设计出多种组合,设计的练习要简单易行,实效性强,对提高学生体能、提高体育课的密度特别是核心部位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部分展示课的准备活动热身还是沿用60年前的徒手操和慢跑,针对性不强,走过场、效果差。如,九年级女生《跳跃:横箱分腿腾越》一课的教案中,在准备活动中,教师安排的热身练习是原地徒手操、行进间徒手操和慢跑,实际上,从体操课的特点来讲,教师忽视了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柔韧性等针对性练习,如果能安排有效的纵叉等静力性拉伸,并结合俯撑、 推手、顶肩、分腿的专项辅助练习,对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横箱分腿腾越会有很大的帮助。近几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反映,部分城市小学生的坐位体前屈合格率为23%,中学生坐位体前屈的合格率为33%。如果体育课都能够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中安排行之有效的20~30秒的静力拉伸,就能解决学生的柔韧性不如成年人的问题。

此外,在38节课的教案中,有19节课的教案没有安全提示,只有14节课的教案有课后反思,有22节课的教案标题混乱,有29节课的教案中的标点符号出现错误。

六、大密度、高强度的体育课是发展体能的主渠道

近30年来,学校体育工作者采用了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体能,教育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法规来解决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但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还是在持续地下滑,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加速下滑的现象。其实,最简单、最可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体育课中将目前普遍存在的10%的练习密度提高到70%~ 80%的练习密度,把每节课的平均心率提高到130次/分钟以上,这样就可以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重视充分利用每1分钟让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技能、体能的练习。

透过这次展示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解决学生体质连续30年下降的最大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重要任务,提高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正是强化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篇9:浅析体育课教案设计

关键字:教师;体育课堂教案;分析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8

引言:对于老师们来说,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就是教案的完成。同时,教案也是老师们们为顺利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的一个蓝图。而体育课的教案是体育老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特点,并结合自己多年以来教学经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总结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同学们的需求等等而建立一个可以付诸实践的教学方案。

体育课的教案是一个复合型结构,因此老师们在对教案进行分析设计时要考虑多种因素。但是整个教案的设计都要以同学们为主体,再结合其他的相关因素。所以,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体育课的教学对象不仅仅包括学生,还有老师,教学设施等等。由于现在的孩子们都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以及个性意识,所以不同的孩子对体育项目的喜好也会随之不同。这样就要求老师们在设计教案前,首先要清楚每个同学的特点,了解同学们的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再考虑其他相关环境等等因素。其次,老师们也要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水平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老师是教学内容的总策划人,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先知的,还带有一些主动性的,而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具有有一定的被动性的。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还要考虑上下节课的连贯性,还要注重同学们对课堂内容理解的差异性。与此同时,老师们要根据教学进程的波动及时的调整教学动态以及走向。

在体育教案中老师们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完整的描述,为了可以使描述更加具体化,所以要尽量避免使用泛化的、模糊性的词语,例如“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勇敢精神”等。

同时,老师们可以在教案的中加入教学组织方法以及学法指导。首先是因为他们可以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综合性方案,其次,他们也是实现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老师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组织方法,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活跃度以及同学们的兴趣。

自从新课改之后体育课教案不单单要起到教学的指导作用,还要服务于教学实践,最高目的是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效果。所以,体育教案要充分的体现开放性以及灵活性。这样才能使教案的表現形式不拘一格,别具特色。

参考文献:

篇10:小学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要求:

1.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汇报讨论等研究活动顺利地完成知识的正迁移,理解和掌握把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能够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一部分。

2. 使学生体会分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深刻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学重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1份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把每份的个数与分成的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探索新知

1. 复习旧知。

(1)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2)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红色部分占这个风车的几分之几吗?说一说怎么想到用来表示的?(板书:平均分)

(3)通过以前的学习,说说对于这个分数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复习分数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总结旧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

2. 探索新知。

(1)出示风车散开的图,现在谁还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红色部分占这个风车的几分之几吗?说说为什么也是呢?(相机出示: 板书:一个整体)

揭题:今天,我们就用这个办法,继续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把散开的风车还看成原来的风车,也就是“一个整体”,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准学生的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2)学习例1:

出示例1情境图:

? 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根据回答,师总结示范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介绍:数学上一个整体通常画一个圈来表示,平均分用虚线来表示。)

?让学生指一指一份在哪里,说一说( )是( )的。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理解把4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来表示。)

(3)学习例2:

出示例2情境图:

?操作、感悟、交流:每只小猴能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先拿出四个圆片分一分,再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反馈:1生板演分法,说一说把这些桃平均分成了几份,指一指每份在哪里,他生说一说每份是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师总结:(加圈,加虚线)是的,把这些桃,也就是这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分母就应该是2,每份就是它的(板书:2份 )

(设计意图: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说一说,通过实际操作,从平均分的份数和要表示这样一份的关系上,抽象得出每份是这些桃的,初步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也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对比辨析:刚才两次分桃,都是把4个桃子平均分,可是为什么一个用表示其中的1份,一个却用表示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成整体平均分,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分母仍然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变式练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3)变式练习:

2只小猴分6个桃:

?把这6个桃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能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交流反馈: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的这

些桃的。

对比辨析:刚才分的是4个桃,现在分的是6个桃,为什么都用来表示其

中的1份呢?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和对比,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分数知识的理解。)

3. 新课小结。

说一说,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分数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二、巩固练习,融会贯通

1. 说一说。(想想做做1)

自主练习,讨论汇报: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2. 判一判。

下面的涂色部分都能用来表示吗?

判断对错,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出示正确答案,启发思考:怎么每幅图中的涂色部分都可以用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判一判,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再次感受:同样多的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每份的分数就不同;而不管有多少个物体,只要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表示每份的分数可以相同,为学生的知识建构再次提供平台。)

3. 涂一涂。(想想做做3)

(1)学生自主分一分,涂一涂。

(2)反馈不同涂法,不同分法。

4.分一分。

出示15个风车。

拿出它的,还剩下几个?拿出它的,现在还剩多少个?(12个)下面用小棒代替来拿一拿。

拿出这堆小棒的、,说一说是怎么拿的。

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自己动手试试看!(、、)生汇报几分之一,他生猜是几根。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丰富对分数知识的理解,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5. 找一找。

(1)找一找我们今天上课的会场里的分数。

(2)找一找校园里、生活中的分数。

篇11:小学语文试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3、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认识到乌鸦的聪明能干,并从中受到启发。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师:小朋友们都喜欢《乌鸦喝水》的故事。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词,诶,谁的记性好?(指名复习生字)

(二)自学第一自然段

请把书翻到83页

⑴ 师:第一自然段的的内容很简单,现在老师不教,让小朋友自己学,看哪个小朋友本领强,能借助拼音把这段文字读懂,

① 师:谁的本领强?通过自学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一只乌鸦口渴了,找水喝。

师:课文上说乌鸦到处找水喝,加上“到处”,怎么样?(乌鸦找了很多地方) 生:说明这只可怜的乌鸦找了很多地方,可就是找不到水,他心里很着急。

② 师:如果,你是这只乌鸦,此时你心里在想什么?这时候乌鸦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

生1:我会很着急,很难受“我要喝水,我要喝水”。

生2:喝不到水真难受。哎

生3:谁能告诉我,哪里有水啊

指导:乌鸦看见瓶子里有水,真高兴!可是却喝不着,多着急呀。读第一节的第2句。

③ 师:请哪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来说说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指名2人) 如果瓶子怎么了,乌鸦就能喝到水了?请小朋友在小组里说说看。

生1:如果瓶子不高,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生2:如果瓶口很大,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生3:如果里边的水多,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④ 我们再一起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注意突出“到处、可是、怎么办呢”。(齐读)

师(小结):小朋友真有本领。老师不教,你们通过自己学,把第一小节读懂了。

(三) 自学第二和三自然段

⑴ 师: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帮帮乌鸦,请大家把书合起来,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呢?

生1:把瓶子打破。

生2:放入沙子、用吸管吸

生3:把瓶子倒过来,抱着瓶子喝水

……

⑵ 师:小朋友想得办法真不少,现在让我们看看乌鸦想了个什么办法?课文第二三小节,老师还是不讲,让小朋友自己学,看你们有没有读懂。

师:乌鸦叼起一颗小石子放进瓶里,书上说瓶里的水怎么样了?

生: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师:如果把“渐渐”换成“很快”,行吗?

出示句式:瓶里的水(渐渐)升高了。读一读。

(“渐渐”是一点儿一点儿升高,“很快”是一下子升高。因为放一颗石子就升高一点,一颗一颗地放,所以只能用渐渐。)“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

例如:“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 “奶奶的病渐渐好了。”

⑶ 师:(评价)乌鸦从喝不着水,到喝着水。它想的这个办法真好!好在哪儿呢?

师:为什么乌鸦叼石子放进水中,不叼小木头块呢?(木头浮在水面上,沉不下去。)

师: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大石子呢?

生:石头太大,装不进瓶口。

师:为什么乌鸦叼小石子,不叼沙子放进水里?

生:沙子太小,水很难上升,太慢了。

师:这只是一直聪明的乌鸦啊

(四)总结全文

1、师:小朋友们,这篇课文真有趣,让我们重温一下乌鸦聪明的办法,我们一起再读课文。

2、乌鸦开始喝不到水,后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着了水。它喝着喝着,心里美滋滋的。想想这时乌鸦会说什么呢?

生1:我太聪明了,想了个这么好的办法。

生2:这水真好喝啊

生3:喝了水后,好舒服啊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1:遇到困难要想办法

生2:我们要像聪明的乌鸦学习。

生3: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要灰心丧气,要静下心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就像课文里的乌鸦一样

师:请把掌声送给陈可欣。

(五)板书设计:

19 乌鸦喝水

口渴

喝不着

喝着水了

篇12:小学英语试讲教案

Knowledge aim: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e textbook and find out their families in their own family photoes.

Ability aim: Students can discuss with partn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Students’ ability of writing the name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can be trained;

Emotional aims: Students can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ir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s;

Teaching Key points: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Difficult Points:

Help students to write the new words correctly..

Teaching Methods:

Group discussion, question making, video display, picture showin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Let students have a free talk abou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ir family

asking:

ask students do they know how to express their family member’s name in English?

Step 2 presentation:

Teacher-show

Take out the teacher’s family photo and show the students how to express the name of the family members.

Reading

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new words for several times after showing the new words.

discussion

students will discuss their family members in their own photo in pairs.

Step 3 application

Every students will write their family tree on a paper and revise their family tree in pairs.

Teacher will also draw a family picture on the blackboard and chose some students to write the suitable words on the tree.

Step 4 Summary and homework

Some students would be invited to sum up what we have learned today and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of family.

Assign homework: remember the new words according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and finish the practice in the following page.

Blackboard Design:

My family

Father mother

Son daughter

篇13:新课改下体育课教案的编写

一、教案的编写应该贵在实用, 力求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 我们应该用新的理念来编写新的教案。备课是为了上课, 写教案是为了方便教学, 写的教案应实用, 以创新为目的。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定学,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新课标要求我们以学定教, 依据教材教标准。这就使教学的空间向无限扩大, 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发生质的变化, 因此, 我们在写教案时, 应紧紧围绕怎样发展学生, 如何创新施教, 设想学情新变化, 设计学法新练习, 创新教学新思路。

我根据自身十余年的体育教学实践,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认为写教案要注意以下五点:

1. 要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

实施新课改, 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注意把方便让给学生, 以学定教, 以学路定教路, 以学法定教法。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 不只是体育课本, 必须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 努力突出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着力引领学生培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而不是引导学生机械训练。例如教授原地单手肩上投篮 (男生) 、原地双手胸前投篮 (女生) , 开始时我组织学生讨论“运用篮球能做哪些传球”, 接着两人一组尝试篮球的各种传球练习, 然后引导男生单手肩上传球、女生双手胸前传球传得高一点, 逐渐过渡到投篮动作, 让学生通过尝试练习, 自己总结出投篮动作要领。

2. 要注意实践创新。

在备课时应注意设计如何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 设计出让学生动起来的方式, 设计出张扬学生个性的活动内容;写教案还要写出特色来, 内容要写得与众不同, 形式要写得新颖活泼, 注意引发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注意写出授课的个性特色来。例如在每节课主教材学习最后, 我都给不同学生留有自由发挥和实践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不同学生实践动作和自由发挥练习。

3. 要注意写情境创设。

把激发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因此, 在备课时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案中应多准备一些体育器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究学习, 合作学习。比如课前教师创设情境, 摆放四个体操凳, 课的开始, 教师提出问题:“利用体操凳可以做哪些练习?请各组设计练习, 合作进行准备活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实践。

4. 要注意设计几个主教材的探究性问题,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对体育学科尤为重要, 体育与其他学科不同, 课堂教学一般都在室外, 空间大, 同时上课班级多, 噪音大, 学生注意力易分散, 难以专心听讲, 携带课本上课也不方便, 所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课本知识的情况非常必要, 也可以充分发挥新课程课本的作用。

5. 要注意写总结反思。

在设计教案时, 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可留3分钟左右的时间, 指导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可设计问题:想一想, 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了哪些启示, 还有哪些疑问?教案中还要留有可变的空间, 一份教案需要在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中被多次重复使用, 教案就应该有可变的空间, 就应该在课堂教学实践后不断得到改变与完善, 课上有了灵感或好主意课后可以补充。吃一堑长一智, 积一招学一巧, 一课一得, 一课一失, 及时总结。日积月累, 就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写教案可以不拘形式

1. 写教案要因人、因教材而异。

如果时间充足, 就一定要写详案。设计教学的微格, 多想几种可能性, 怎样引导, 怎么变, 设计几种应变方案, 教学中就能成竹在胸, 举一反三, 富有创意;如果时间紧就可以写简案, 记几点关键的或怕忘记的东西;也可以利用网络、旧教案或其他资料上的教案, 但必须对其进行有机取舍, 并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又要与时俱进, 符合课改的要求, 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

2. 课后要修补教案。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 活生生的人,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这种情形下, 教案中设计的预设任务就有可能不能完成。教师在课后有必要对教案进行修改, 这样的教案才能体现出实用性。久而久之, 教案就会常写常新, 由此更能彰显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教无定法, 教无定案。教案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很重要的一方面, 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重视教案的编写, 相信每个教师都能编写出适合自己, 符合师生实际的优秀的教案。

摘要:体育课教案存在流于形式的误区, 新课程需要教师用新的理念来编写新的教案, 新课改教案的编写贵在实用、力求创新, 写教案要因人、因教材而异, 不拘形式。

篇14:初中体育立定跳远教案设计

初中体育中考项目之立定跳远,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立定跳远动作方法,学生学会上下肢配合,两腿用力蹬地跳起,平稳落地,在体育教学中接受立定跳远技能,在乐中练,在乐中学,升华学生情感。

【教学目标】

1.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立定跳远正确动作。

2.身体健康目标:学习立定跳远动作,增强学生爆发力和下肢力量,有效提高学生跳跃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灵敏协调素质;实现上下肢均衡发展和跑跳结合的运动生理目标。

3.社会适应目标:在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勇气和自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立定跳远中蹬地和摆臂配合,落地时屈膝缓冲,做到有力蹬地,轻巧落地,干净利索立定跳远动作,一气呵成,毫不犹豫且充满自信。

2.教学难点:立定跳远中,把握起跳的角度,身体协调用力,起跳腾空后展腹和落地后收腹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入境生趣

【热身运动】课前5分钟,让学生围绕操场慢跑2圈,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做关节操和徒手操,要求学生在热身运动中,认真做操(扩胸、振臂、体转、压腿等),秩序井然。

【游戏】叫号起跳

游戏规则: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不同的小组,然后列队站好后,教师随机叫号,不同小组学生按照号码纵跳,全班学生轮流纵跳。在游戏中,有学生反应不及时或者发生错误后,惩罚高抬腿。

游戏要求:所有学生需要遵守游戏规则。

(二)标准动作,分解示范

立定跳远标准动作组成:预摆起跳—腾空展体—收腹抬腿—落地缓冲。

注意事项:立定跳远中蹬地和摆臂配合,落地时屈膝缓冲,做到有力蹬地,轻巧落地,干净利索立定跳远动作,一气呵成,毫不犹豫且充满自信。立定跳远中,把握起跳的角度,身体协调用力,起跳腾空后展腹和落地后收腹等。

【动作分解】

第一,预摆起跳。两脚分立,与肩同宽,上肢两臂呈自然状态前后摆动,在前摆时,要两腿伸直;在后摆时,要屈膝,降低身体重心,手尽量往后摆,上体稍微向前倾。同时,两脚要用力快速蹬地,朝向前上方迅速跳起。

动作要点:身体上下肢要保持动作协调,动作摆动时要注意“一伸二屈降重心”,让身体上体稍微向前倾;下肢蹬地快速有力,手摆和腿蹬要协调。

第二,腾空展体。在起跳腾空后,要伸直“髋、膝、踝”三大关节,充分展体。

动作要点:在空中充分展体,强调伸直三大关节,且关节伸直要自然、协调。

第三,收腹抬腿。在收腹抬腿时,小腿呈“蹲距式”并积极往前伸。

动作要点:收腹要准确及时,小腿要前伸。

第四,落地缓冲。跳远落地时,上肢双臂要用力向后摆,落地时要屈膝以缓冲压力。

动作要点:相机把握好前伸小腿的时机,曲腿前要后摆伸臂,落地后摆臂往前不往后。

教师在立定跳远教学时,按照示范动作进行教学,并给学生提出要求,注意立定跳远动作环节和动作要点,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让学生认真观看教师示范动作,提示要点,讲解要领,让学生自主练习。

(三)安排练习,强化动作

练习1:让学生站在小圈内,反复跳向外围大圈5~6次。(图形练习法)

练习要求:小圈内原地预摆节奏后小跳。

练习2:站在跳箱上,体会立定跳远标准动作(预摆起跳—腾空展体—收腹抬腿—落地缓冲)的分解练习5~6次。

练习要求:默念练习,同时注意身体感受。

【竞技游戏】立定跳远+俯卧撑,立定跳远+冲刺跑

游戏目的:符合上下肢均衡发展,跑跳结合的锻炼原则和运动生理。

游戏要求:遵守游戏规则。

教师给学生讲解练习目的和方法,并提示游戏规则,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竞技,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或分组练习,并注意观察学生游戏动作,辅助学生掌握正确动作。

【身体素质练习】2~3次

(1)场地器材:12个实心球、土质跑道。

(2)练习目的:提高学生跳跃能力,促进学生跳跃素质发展。

(3)练习要点:注意腿跳与臂摆的协调配合。

(4)练习方法:两脚连续向前跳,跳跃障碍物。

练习学法指导:

(1)教师以简易语言启发并提示学生,让学生总结和体验起跳时机、起跳方法。

(2)利用各种练习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安全落地方法。

(3)建议学生进行自我暗示和默念法练习。

安全教育小专栏:

(1)课前教师认真检查跑道和沙坑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将隐患给予排除。

(2)课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做好热身准备活动,避免发生肌肉拉伤或关节扭伤等运动伤害。

(3)学生在练习前,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掌握练习方法和练习要求,遵守练习规则,服从教师安排。

(四)回顾小结,反思学习

教师集合整队,对班级学生人数进行清点,引导学生做捶拍、揉捏等放松活动,并对课堂练习情况进行总结,收齐教学器材后,及时归还,互道再见后下课。

立定跳远是初中中考体育项目之一,笔者结合游戏、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体育参与兴趣,示范标准动作,讲解动作要点,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提高学生体育素质,体验动作,练习训练,实现体育立定跳远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15:体育教案-玉林小学体育课试讲教案

一、师生互相问好

二、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

三、准备活动(一)热身跑(二)活动各关节

(三)原地熟悉球性、控制球练习

教学任务:初步掌握熟悉球性、控制球性的练习方法。

1、胸前指拨球

2、单、双手抛接球

3、腰、膝绕环

4、胯下抛接球

5、胯下绕8字

6、前踢腿腿下交接球

四、学习移动技术

(一)教学任务:基本掌握移动技术的动作方法

(二)概念:移动是篮球运动中队员为了改变位置、方向、速度和争取高度、空间所采用的各种脚步动作的总称。

(三)动作方法与要点

1、基本站立姿势:

动作方法: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距离约与肩同宽。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略收腹含胸,屈肘,两手放于体侧前方。防守时站立姿势稍有不同,两脚开立略比肩宽。屈肘降低重心,含胸,两臂张开。

动作要点:屈膝、降低重心,抬头,目光注视全场。

2、起动

动作方法:按基本姿势站立,向前起动时上体迅速前倾向前移动重心,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只脚迅速向前跨出。向侧起动时,向起动方向一侧移动重心,上体迅速转向起动方向,异侧脚用力蹬地,同时脚尖转向起动方向,并向起动方向跨出。

动作要点:移重心,猛蹬地,快跨步,快频率。

3、变速跑

河南招教网

微博:@中公河南教师招聘

动作方法:跑动中加速时,上体微前倾,用前脚掌短促有力蹬地,步频加快,同时用力摆臂。减速时,步幅适当增大,上体直起,用前脚掌用力抵地减缓向前的冲力,从而降低跑速。

动作要点:加速时,上体前倾,步频加快,蹬跨有利。减速时,上体稍直起,步幅加大控制速度。

4、变向跑

动作方法:从右向左变向时,最后一步用右脚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同时脚尖稍内扣,迅速屈膝,腰部随之左转,上体向左前倾,移重心,左脚向前方跨出,然后加速前进。

动作要点:变向时,前脚掌内侧用力蹬地,另一脚步迅速朝变向方向迈出第一步。

5、侧身跑

动作方法:在跑动时,头部和上体转向侧面或有球的一侧,脚尖朝着跑动方向。跑动时,既要保持奔跑速度,又要保持身体平衡,双手自然放在腰侧,密切注意观察场上情况。

动作要点:上体自然侧转,脚尖朝跑动方向,眼睛平视,随时准备接球。

更多推荐:河南招教网http://he.zgjsks.com/?wt.mc_id=bk10667 河南招教网

上一篇: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危机下一篇:描写夏日的午后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