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2024-04-19

视力不良干预措施(共9篇)

篇1: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视力不良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爱眼认识。

学校利用健康教育时间,向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强调穴位要准、节奏要把握好、力度要恰当。为了确保做到这一点,我校每年安排全校各班分批观看眼保健操的录像,并对各班的卫生干部进行强化培训,以此带动全班学生乃至全校学生提高眼保健操的质量。

二、利用健康教育阵地,注重经常对学生进行提高性的用眼卫生教育。要求学生读书写字做到“三个一”及“二要二不要”等知识。时刻记住并体现在行动上。在家看电视要有节制并注意适当的距离,不要离电视太近,人人有责任为长大有双好眼睛参加祖国建设事业而努力。

三、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建议家长重视对视力不良的孩子纠治工作,要抓早、抓好积极治疗,以减少或缓解视力下降的速度,向家长积极推荐治疗点及治疗方法,发送各种咨询活动信息,积极主动共同做好学生的爱眼护眼工作。除此外,要求家长督促孩子注意食物营养的搭配,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鱼肝油等.

篇2: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只有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才能观察和认识美妙的世界,因此保护好眼睛对小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非常重要。当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许多调查研究证实,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如趟在床上看书、读写姿势不正确、长时间疲劳用眼等, 均是导致青少年儿童视力不良的重要原因。

怎样才能让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意用眼卫生习惯

1.从小应养成保护眼睛的意识和卫生习惯。教育儿童不要用脏手揉眼睛,当眼睛进入异物时也不要用手揉眼睛。脸盆、毛巾要专用,毛巾定期煮沸消毒,预防眼睛的感染性病变,导致视力功能减退。

2.读书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远(33厘米);手离笔尖一寸远(3.3厘米);胸离桌沿一拳远(10厘米)。

3、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三不要”:读书写字要做到三个一;读书、写字、看电视等每隔一小时要休息10分钟;要坚持做好眼保健操,或者经常向远处眺望;不要在强光或弱光下看书;不要在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躺在床上看书。

二.了解近视形成的原因,教给学生科学的预防方法。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中小学生看书、做作业时眼睛离书本距离太近,有些甚至趴在桌上学习。由于用眼习惯不好、姿势不正确而引起近视的,各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达85%以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

学生掌握基本的预防方法,教育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做到用眼卫生,课间注重休息,每天认真做眼保健操,定期视力检查。

课堂用眼集中,眼视力再好,每隔约一个小时,眼睛就会疲惫,所以课间注重休息,看看绿色,眺望一下远景,对眼睛提供一个休息放松的良好环境。不要利用课堂休息时间抓紧学习,疲惫之余,学习效率降低外还得加上近视,真是得不偿失。除此以外,每天还要坚持认真做眼保健操,使眼部肌肉得到更好的放松。最好每隔半年检查一次视力,发现有近视,立即验光,配戴眼镜。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一旦有近视眼的戴上了眼镜,千万不能脱脱戴戴,如读书、写字时戴上,玩时脱下,这样反而会使近视加深!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外,还可以锻炼眼睛,球类运动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都可以使人的视力变好。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得有度,要有好的眼睛就要少吃甜食。食入过量的糖可能使体内血液偏酸,而人体欲保持酸碱平衡,不得不动员大量钙质去中和酸根,从而引起血钙不足,减弱眼球壁的弹性,使眼轴伸长,播下近视的隐患。

食物要适当咀嚼。吃硬质食品过少,咀嚼不充分也是引起青少年近视增加的原因之一。因为进食食物的咀嚼可促使面部肌肉运动,包括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进而有效地发挥调节眼睛晶状体的能力。

不挑食,提供各身体必须元素。充足的铬元素摄入对健康的眼睛有极大的帮助。而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青少年,铬的需求量往往比成年人大。铬主要存在于动物肝、牛肉、玉米、面包、粗糖、红糖、蔬果等食物中,因此,要注意食物搭配,多吃含钙、铬等微量元素的食物。

三、加强行为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加强行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作为健康教育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用眼卫生,并形成正确的用眼习惯,我在每一堂与眼睛有关的健康课上,都抓住教学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知识的操作训练,加强学生的行为自觉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并反复巩固加深。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爱护我们的眼睛》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利用观图判断法,模拟表演法对学生进行用眼卫生的训练。出示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连的画面,引导学生判断其做法是否正确。学生对图片非常感兴趣,观察得非常

认真,学习热情很高。之后,我又组织学生把学到的用眼常识编成小品,学生们热情很高,表演欲望非常强烈。就这样,在师生的各种互动交流中,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哪些行为是对眼睛有好处的,哪些行为是对眼睛有损害的。

又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第二课《保护视力》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自己和同桌同学的读写距离是否正确。学生们在这方面都非常认真,量得非常准确,在自我纠正和互相

纠正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为良好用眼习惯的养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课上,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学生的热烈讨论和积极的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了用眼卫生的内容。

除了在用眼卫生知识的课堂教学中的训练之外,在我的每一堂课上,我都时刻注意对学生用眼习惯的指导,不断提醒学生正确的用眼习惯,帮助学生早日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为其一生的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3: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为进一步推进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学生视力不良防治中的应用, 探索实现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学生近视防治中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制定学生视力不良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规范, 最终达到保障学生眼健康, 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01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眼病牙病防治所联合47家社区开展了小学生视力不良中医耳穴疗法试点工作, 全年共为1万多名学生开展中医耳穴疗法服务。本文拟对部分实施单位中医耳穴疗法试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初步评价中医耳穴疗法对小学生视力不良防治的实施效果, 为今后中医耳穴疗法作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对1~5年小学生进行检查, 在家长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将视力≤4.9的学生作为干预对象 (少数社区纳入了视力>4.9的小学生) 。

1.2 方法

采用两耳交替使用中医耳穴磁贴的方法, 贴压单侧耳穴, 每周更换1次。耳穴选择:眼、心、肝、肾和皮质下。贴压方法:先用75%的酒精棉球将耳廓皮肤消毒, 然后将耳穴磁贴固定到所选耳穴位置上, 并嘱学生及其家长将拇指放在耳廓背面、食指和中指放在耳廓前面, 每天按压所贴耳穴3~4次, 使之产生酸胀痛热等感觉, 以加强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治疗时间:12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国际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记录干预对象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以及治疗第4周、8周和12周时的裸眼、戴镜视力。选取部分实施单位中医耳穴疗法试点的数据完成录入, 运用数理统计进行中医耳穴实施效果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眼科全书》[1]拟定疗效标准: (1) 视力好转:远视力增进2行或以上。 (2) 无效:远视力增进1行或不变。 (3) 视力下降:远视力下降1行或以上。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Epidata 3.1录入整理, 运用SPSS 16.0进行统计描述、配对t检验等。

2 分析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选取16家实施单位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的全部小学生 (3 129名) 作为分析样本, 每家单位平均干预196名小学生, 最少的单位有72名学生, 最多的单位有440名学生。干预对象中男性为1 543名, 占49.3%, 女性1 586名, 占50.7%;年龄≤7岁者415名 (13.3%) , 8岁者608名 (19.4%) , 9岁者762名 (24.4%) , 10岁者863名 (27.6%) , 11岁者481名 (15.4%) 。

2.2 视力变化情况

2.2.1 裸眼视力变化情况。

干预对象6 258只眼睛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的视力均数为0.57, 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4周、8周和12周测得裸眼视力均值分别为0.60、0.62和0.64, 随着中医耳穴疗法干预的开展, 干预对象的裸眼视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将中医耳穴疗法开展过程中第4周、8周和12周测得的裸眼视力与治疗前的基线视力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0.01, 见表1。

2.2.2 戴镜视力变化情况。

干预对象中有部分学生佩戴了眼镜, 佩戴眼镜学生在中医耳穴疗法之前的戴镜视力均值为0.89, 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4周、8周、12周测得视力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92, 随着中医耳穴疗法干预的开展, 干预对象的戴镜视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将中医耳穴疗法开展过程中第4周、8周和12周测得戴镜视力与干预前基线戴镜视力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 差异均有显著性, P均<0.01, 见表2。

2.2.3 不同视力范围干预对象裸眼视力变化情况。

将干预对象的视力范围分为≤0.25、0.3~05、0.6~0.8和≥1.0四个组, 分别统计每个视力组干预前基线和干预第4周、8周和12周时的裸眼视力, 并将干预第12周时的裸眼视力与基线视力进行配对t检验, ≤0.25、0.3~05和0.6~0.8视力组干预对象的裸眼视力随着中医耳穴疗法的开展视力呈现上升趋势, 且中医耳穴疗法干预12周时视力与基线视力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1.0视力组干预对象第4周、8周和12周时的裸眼视力与基线视力相比变化不明显, 且干预第12周视力与基线视力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3。

2.3 干预对象裸眼视力水平好转率

按照事先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 将干预对象第12周时测量裸眼视力与基线视力进行比较, 远视力增进2行或以上者眼睛数为1 132只, 占18.1%;远视力增进1行或不变者的比例为65.8%;远视力下降1行或以上者的比例为15.9%, 见表4。

例 (%)

2.4 4~5年级学生眼疲劳症状改善情况

在开展中医耳穴疗法第12周时, 询问4~5年学生在中医耳穴疗法前后的眼疲劳状况改善情况, 有54.2%的学生认为, 眼疲劳症状有所缓解, 18.0%的学生认为眼疲劳症状明显缓解, 认为没有变化的学生占24.9%, 见表5。

人 (%)

3 讨论

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在学生视力不良综合防治中的应用, 探索简便易行的中医疗法, 对于学生近视防治是非常有益的。近视眼属祖国医学“能近怯远”范畴, 多归之于精血亏虚, 心脾阳气不足, 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辨证多归于心阳不足或肝肾两虚。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耳穴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 祖国医学认为耳不单纯是一个听觉器官, 它和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2]。耳穴疗法, 通过磁珠贴压按摩刺激耳穴, 能促进肝脏血流通畅, 改善眼睛的供血。肾穴为强壮保健穴, 肝经通于目, 肝开窍于目, 取肝肾穴可养血、益目之功, 改善调节功能, 提高视力[3]。磁石是一种特殊材料, 有研究[4]表明磁石贴压于耳穴, 既可刺激耳穴, 激发经气, 又可对穴位进行磁疗, 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很多研究也证实, 耳穴贴压治疗对于假性视力不良及轻中度视力不良有良好的短期疗效。陈芸秋[5]采用中医综合疗法 (中药疗法、针刺和耳穴) 对400位青少年近视的治疗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 总有效率 (视力痊愈、显效和有效) 为88.7%;罗向霞等[6]运用中医综合疗法 (磁珠贴压选定耳穴, 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及眼肌锻炼) 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 总有效率为97.9%;郑晓宇等[7]采用耳穴贴压治疗学生近视408例, 治愈率为24.3%, 好转率为44.7%, 总有效率为68.9%。

本研究对中医耳穴疗法前后干预对象的视力进行了比较, 开展中医耳穴疗法后, 干预学生裸眼、戴镜视力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干预学生裸眼视力水平好转率为18.1%, 低于上述研究[5,6,7]报道的疗效结果。究其原因, 可能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方面, 本研究仅采取耳穴贴压一种干预措施, 实施效果可能较中医综合干预疗法的效果差;另一方面, 中医耳穴疗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及其家长的配合, 如不遵医嘱按压耳穴、不注意用眼卫生、用眼时间过长致视疲劳等均可影响治疗效果。由于本次中医耳穴磁疗覆盖学生数量多, 因此, 不能很好地保证干预学生耳穴按压效果。最后, 不同研究选择的耳穴穴位本身也存在差异, 不同的穴位选择是否会影响干预效果, 也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

本文采用前后比较的方法对中医耳穴疗法效果进行评价, 因为没有严格设立平行空白对照, 所以, 不能排除其他影响干预学生视力的相关因素。王鸿章[8]等在儿童视力不良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 儿童视力不良的发生发展与环境因素、饮食嗜好和儿童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以上两点, 我们认为, 下一步要设立平行空白对照试验来对中医耳穴疗法的实施效果进行更加客观、科学的评价。另外, 关于中医耳穴疗法的评价指标、标准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560.

[2]刘桂霞, 孙蕾.耳穴按摩并压豆治疗青少年视力不良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 25 (10) :2093-2094.

[3]朱海, 梁先军, 何锦贤, 等.磁贴压耳穴治疗青少年轻度视力不良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3) :416-417.

[4]于厚贤, 刘兵, 巍霞, 等.山东省学生视力低下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2, 23 (6) :546.

[5]陈芸秋.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视力不良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 2010, 28 (9) :24-27.

[6]罗向霞, 张黎, 刘永红, 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视力不良近期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 2012, 25 (5) :90-91.

[7]郑晓宇, 王宏丰.耳穴贴压治疗学生视力不良408例效果分析[J].2009, 27 (2) :110-111.

篇4: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护理差错事件,追求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调查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差错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临床工作护士心理因素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满足心理需要,注重心理疏导;管理者应倡导人性化管理,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分析原因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心理因素;护理干预

护理差错就是诊疗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过失,给病员的造成一定的身体健康损害,延误了治疗时间。但尚未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者称严重差错。因过失但未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无任何不良后果者称一般差错。

为了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现就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因素干预。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4月就诊53468人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8例,占就诊人数0.1%,一般差错57例(98.3%),其中用药错误9例(15.8%),处理医嘱错误28例(49.1%),采集标本错误10例(17.5%),照顾不周、监护不严或消毒不严造成差错10例(17.5%),严重差错1例(1.7%)。

2 护理不良事件常见的类型

2.1 三查七对不严造成用药错误(包括口服、注射、输液和外用)、错给、多给、漏给、少给。

2.2 未认真核对或有疑问(字迹不清、剂量不明、用法不当)未及时提出而造成医嘱处理错误或遗漏执行而影响患者治疗检查;不按规定执行口头医嘱,出现药物名称与剂量的错误。

2.3 采集血标本错误:错采、损失、丢失、误送标本。

2.4 照顾不周或监护不严造成的差错,包括饮食、排泄、清洁、环境等方面。如食物中毒、自杀、无故离院、烫伤、压疮、坠床、摔伤等。

2.5 无菌物品消毒不合格、医务人员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而造成院内感染。

3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次分析结果主要是心理因素[1],常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自卑心理:护士地位低,尤其是合同制护士待遇差,没有安全感,奉献精神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造成护士自卑心理,行为消极,责任心不强而出差错。

3.2 焦虑心理: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如失恋、家庭不和、婚姻失败、人际冲突、工作和晋升受挫等增加了负性心理体验[2]。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尤其是精神科患者失去理智,采取封闭式管理,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护士正常情感得不到交流。同时护士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但护士本身却得不到管理者人性化管理。易导致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而出差错。

3.3 定势心理:定势心理是人们在实践中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定势心理在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但在已变的情况下就可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歪曲。如安瓿大小、颜色、剂量相同的氯化钠与氯化钾误取

3.4 过度紧张疲劳:持续紧张的工作会导致疲劳,一方面大量的外部刺激使人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兴趣和注意力下降,如处理大量的医嘱,执行大量的治疗等[3],另一方面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频繁的夜间轮班引起睡眠不足、睡眠节律紊乱导致过度疲劳,使人知觉反应和活动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不知不觉地出差错。

3.5 厌倦心理:护理工作单调、繁琐、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尤其是精神科护士,以看管患者为主,技术性不强,护士对工作缺乏兴趣,被动承担工作而出差错。

3.6 抵触情绪:来源于诸多方面,如自我利益受损,对领导者管理误解,对各种变化缺乏适应。抵触情绪易导致组织纪律松散,牢骚满腹,工作被动而出差错。

3.7 自责心理: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难免会出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将面临着承担责任、经济处罚,此时护士易形成自责心理,懊悔不已,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再次出差错。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及浓厚的工作兴趣。

4.2 注重心理疏导:首先积极鼓励受挫护士将不良情绪适度地进行宣泄,让其释放出来,使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宣泄的方式很多,可向知已倾吐,也可采用写日记、运动等形式宣泄。管理者既要懂得宣泄机制,又要学会倾听技巧,做护士的知己。其次要帮助适应。当护士出差错时,管理者不应只是单纯指责及经济处罚,而应在心理上给予安慰,与其共同分析出差错的原因,总结经验,使其放下包袱,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

4.3 管理者要具有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管理者要学习批评艺术,留心对方的情绪反应,先明确提出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与护士多沟通,让其说出心底的感觉和想法,在彼此沟通中,应理解别人的观点并注意宽容;管理者应合理使用权力,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及与护士友好的关系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舞他们来和自己一起去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

4.4 满足需要:管理者要学会了解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层次需要,根据需要考虑管理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护士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护士解决后顾之忧,如给合同制护士增加待遇,交养老保险等。努力为护士提供进修学习机会,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及夜大学习,晋升、晋级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为此,护士长应关心护士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4.5 倡导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间、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变被动承担工作为主动承担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实施管理时做好解释工作。如实施新计划,管理者应讲明实施新计划的目的、方法,使大家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最后,管理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对不合理意见做好解释工作。管理者要尊重爱护下属,在科室营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融洽气氛,同时丰富护士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体育运动、文艺活动、茶话会等,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调整班次,变单调的班次为各种班次轮换,变前后夜班连上为前后夜班错开上等。

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工作兴趣,减少差错发生率[4]。

4.6 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易发生差错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对各类物品、器械、药品定点放置,专人保管。对各项操作、护理文件书写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参考文献

[1] 宋慧娟,刘雪琴,李漓等.45例护理不良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56-57

[2] 汤日晓、于小漪.常见的不良护理心理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6(2)1: 242-242

[3] 黄水清,张小庄,聂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8(8)3:151-153

[4] 赵永新.静脉输液可能引发的医患纠纷及防范措施[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2:1130-1132

篇5: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 在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使用20%荧光素钠注射液 (广东白云山制药厂生产3m L 0.6g/支) 进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 的患者359例。其中50岁以上的268例, 占总数的74.65%;门诊患者287例, 占总数的79.94%;住院患者72例, 占总数的20.06%;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183例;占总数的50.97%;既往有其他药物过敏史的13例, 占总数的3.62%。对所有行FFA检查的患者均先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 除外用药禁忌证的如哮喘患者, 测量血压、脉搏、呼吸、体质量, 预约检查时间并做好记录。

1.2 方法

对359例行FFA检查的患者, 用1%浓度的荧光素钠注射液5m L静脉注射做皮试, 观察15min皮试阴性后, 按患者千克体质量用量将20%的荧光素钠注射液原液稀释为10%浓度, 然后进行静脉注射, 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果

本组检查时3例 (占总数的0.84%) 出现散在的荨麻疹;5例 (占总数的1.39%) 出现恶心、呕吐;1例 (占总数的0.28%) 出现打喷嚏;无1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及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 较以前直接用20%的荧光素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3 讨论

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 (400014)

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检查前详细评估患者全身情况, 有无注射荧光素钠的禁忌证;注射荧光素钠前备好必要的抢救器材;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要求用1%浓度进行静脉注射做皮试;皮试阴性后将20%的荧光素钠原液稀释成10%的浓度进行静脉注射;检查中、检查后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检查后有效的健康知识宣教如大量饮水加速药物排泄等, 能显著降低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使该药物在检查过程中具有的潜在风险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保障医疗护理安全[1]。

参考文献

篇6: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关键词】 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护理干预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引起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颇多,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1]。本研究采用历史对照的方法,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制定表格,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行剖宫产手术的3554例产妇,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5.3±12.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7.8±2.5)周;初产妇1996例,经产妇1558例。调查与切口愈合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是否合并基础疾病、妊娠合并症等16项因素。筛选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的10项高危因素,包括是否胎膜早破、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是否羊水污染、是否急诊手术、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否夏季分娩、手术时间、是否瘢痕子宫、体重指数、阴道检查次数[2]。

选择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003例,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24.5±9.7)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7.6±2.7)周;初产妇532例,经产妇471例。针对影响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

1.2 加强孕产期保健 尽早建立孕产期保健卡,按时进行产前检查,监测相关指标,指导孕妇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以防营养失衡[3];合并基础疾病的孕妇,及时请相关专家会诊,制定理想的治疗方案,及早纠正相关并发症于理想状态;产妇体质虚弱、抵抗力差,护理人员操作前要严格执行手卫生,特别是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4];接触产妇和育婴指导前都要洗净双手,洗手按照洗手六步骤和揉搓六步骤。

1.3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①术前要尽量减少阴道检查次数,阴道检查注意无菌技术操作;孕妇要注意个人卫生;术前30min备皮和应用有效抗生素;手术室预留手术间,术前患者和手术人员要准备充分。②术中要加强手术室人员和无菌物品及手术视野的管理;注意器械和敷料的更换以及切口的处理,尤其是对于进入产程、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的孕妇;要加强手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缝合技术,手术操作中要仔细、轻巧、迅速,手术人员要协调配合以缩短手术时间[5]。③术后要按时巡视,观察切口情况;加强病房管理,减少探视人员,定时通风,尤其是夏季。术后第2d无特殊情况应用红外线照射切口,每天2次,以促进切口愈合。切口有红肿、渗液、渗血者,除应用红外线照射还要加强外科换药,换药时注意无菌技术操作。

1.4 切口愈合不良的诊断标准 切口愈合不良包括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血肿等情况[6]。

1.5 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18.0进行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孕周、经初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前瞻性干预组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回顾性调查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 论

引起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有很多,过程复杂,在孕产期和围手术期不同时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降低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重在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7]。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措施很多,重在选择有效措施,标本兼顾、综合治理。要强化孕产期保健,及早治疗孕妇基础疾病和并发症,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强化医院感染的意识,注重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医源性感染;加强术中管理,减少因手术创伤而引起的感染;加强术后的观察及切口护理,减少因切口处理不当而引起的继发感染[8]。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谭昌莲.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66-76.

[2] 彭开勤.切口愈合的影响因素[J].临床外科杂志,2007,15(9):588-589.

[3] 陈金花.改良会阴缝合技术在产科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4):566-567.

[4] 李瑞红.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措施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09,64(18):68-69.

[5] 温素芹,张彦君,杜丽,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8):104-105.

[6] 许琳.首次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的临床影响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6):852-853.

[7] 唐校瑾,邹长芬.剖宫产腹壁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7):15.

篇7: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郑州市随机选取城市初中、城市小学、乡村初中、乡村小学4类学校每类各2所,且均由1所重点学校和1所普通学校组成,共8所学校。小学至初中每个年级均选取2个班,原则上每个年级不少于100人。此次调查发放问卷4 401份,回收4 132份,有效问卷3 965份。将参与调查的学生与参与2011—2012年郑州市中小学生下半学期视力检查的学生一一对应后,有效问卷为3 848份。其中小学低年级男生为622名(51.0%),女生为597名(49.0%);小学高年级男生为736名(53.2%),女生为649名(46.9%);初中男生为619名(49.8%),女生为625名(50.2%)。

1.2 方法

2012年3—4月进行了2011—2012年郑州市中小学生下半学期体检工作,其中视力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要求被试者坐在距视力表5 m处,视力表悬挂的高度使“5.0”一行视标与被试者眼睛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任一裸眼对数视力低于5.0为视力不良,两裸眼对数视力均不低于5.0为正常[5]。

1.3 问卷调查

参考相关文献[6,7],自行设计的“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用眼行为和视力保健相关行为。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超过10 h,初中生超过9 h为睡眠充足,反之为充足[7]。统一培训调查员,统一指导语,要求调查员理解和掌握每个条目的含义,统一标准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现场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回。调查员回收问卷时检查调查表所有项目是否填写完整。数据录入采用双人监督录入制。

1.4 统计方法

运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设置核查文件。数据分析采用SPSS 16.0,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取α=0.05,均采用双侧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情况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表现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χ2趋势=320.7,P<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视力不良中小学生视力保健行为比较

2.2.1 最近7 d用眼总时间

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视力不良学生最近7 d看电视的总时间在0.5~2 h之间的比例均相对较高,分别为42.4%,43.3%,39.2%;初中视力不良学生看电视总时间超过2 h的比例低于小学生。最近7 d使用计算机时间不同年级视力不良学生均集中在0.5 h以下,但视力不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总时间在2 h以上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不同年级视力不良学生玩电子游戏和手机超过0.5 h的学生比例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升高。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2 用眼卫生习惯

不同年级视力不良中小学生读写时,眼睛与书本和胸口与桌子边沿保持适当距离的比例均较低,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依次为23.6%,10.0%,8.2%和26.9%,23.9%,21.2%。读写习惯良好的比例基本均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依次下降的趋势。见表3。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不同年级视力不良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充足的比例分别为23.3%,34.4%,43.5%。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视力不良学生长时间视近活动后能主动休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9.1%,27.7%,15.4%。从不认真完成眼保健操的比例依次为小学低年级(42.8%)>初中(40.6%)>小学高年级(30.2%)。视力不良学生每周每天户外活动完全没有超过1 h的比例为:初中(25.3%)>小学高年级(11.9%)>小学低年级(9.6%)。

3 讨论

研究显示,最近7 d内中小学生各种视近活动的总时间较高比例在2 h以内,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进行长时间(>2 h)视近活动的比例有升高趋势;持有正确读写姿势的学生比例较低,不同年级均不超过30%;每周每天户外活动情况较好,完全没有超过1 h的比例相对较低。

不同年级视力不良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的对比分析可见,最近7 d不同年级视力不良学生长时间(超过2 h)看电视的活动表现为小学生比例高于初中生;阅读报纸或书籍的总时间小学低年级较高比例学生在0.5 h以内,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较高比例学生在0.5~2 h;玩电子游戏和手机的总时间每天超过0.5 h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增高,呈逐渐增长趋势。正确的读写姿势和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学生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石晓燕等[8]的研究发现,低年龄组学生的用眼习惯要好于高年龄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充足的比例、每周每天户外活动完全没有超过1 h的比例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而长时间视近活动后能主动休息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依次下降。

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率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增幅也增大,与李艳萍[9]的研究结果相似。与不良视力保健行为的年级变化趋势也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有:(1)随着年级的升高,课业难度逐渐加大,竞争也逐渐增强,课业负担必然加重。(2)计算机、手机的逐渐普及,使得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或使用视近电子工具。(3)高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较低年级差,一方面可能是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亦或是随着课业负担的加重,良好的习惯没有坚持;另一方面可能与近几年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生视力的重视,加强了低年级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的指导和监督有关。

为做好学生视力保护工作,应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7]的规定,切实落实到位。学校要努力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加强学生视力保健行为的监督,使其养成良好的视近行为习惯,改善视力不良现状。家长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家视近活动的时间不要太长、频次不易太多,尽量使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保持充足。国内外研究显示,体育活动的增加可以减少视力不良的发生[10,11]。保证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 h,对改善中小学生的体质和视力都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视力,低,健康教育,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

[2]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8.

[3]张雪飞,王平,曾巍,等.武汉市武昌区学生近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6):683-684.

[4]庞燕,张严卓,孙立军,等.中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3):714-716.

[5]严志玲,王萍,韦琳,等.柳州市2004与2007年中小学生视力不良状况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81-82.

[6]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481-483.

[7]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S].2008-09-04.

[8]石晓燕,余小鸣,张兵,等.北京上海广州初一年级学生用眼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428-429.

[9]李艳萍.青少年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校医,2002,16(6):578-579.

[10]ROSE KA,MORGAN IG,SMITH W,et al.Myopia,lifestyle,and schooling in students Chinese ethnicity in Singapore and Sydney[J].Arch Ophthalmol,2008,126(4):527-530.

篇8:儿童视力不良与立体视觉

视力不良指因眼球本身病变,或眼球无器质性病变,而视力低下者,如白内障、角膜斑翳、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弱视等。

立体视觉是人眼的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即双眼单视功能。是指双眼共同注视一物体,然后在大脑视皮层将双眼所得的物象融合成一个单一的具立体感的物象。人们凭借这项功能,可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远近、前后、深浅和高低。

视力不良者不能建立完善的立体视觉。没有双眼立体视觉感知能力的人,我们称之谓“立体盲”。立体盲者,在精密仪器与钟表的制造生产中易出废品;驾驶飞机不能准确定点降落;显微手术无法完成……总之,立体盲者不能胜任各种精细工作。

通过婴幼儿视觉发育研究发现,婴儿出生后4个月就有立体视觉,2岁时可达到成人水平,并具有某种先天的深度知觉能力。1~6月婴儿对立体物体比对平面物体(图形)更感兴趣,给婴儿看各种立体球体玩具,可促使婴儿立体视觉的发育。

儿童视力不良的矫治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当核子到3~4岁时,教会其认视力表,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到医院请眼科医师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及视力、立体视功能检查,千万不要等到上小学时才发现孩子视力低下,这样会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给孩子进行视力检查应引起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们的充分注意。

对儿童视力不良及无完善的立体视觉,目前有许多具体治疗办法。首先应验光,有近视、远视、散光等屈光不正者,须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如果戴镜后视力仍不能矫正者,应行弱视治疗,如视刺激疗法、传统遮盖法、光刷治疗等。无立体视觉者,除用以上治疗方法以外,在视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用同视机进行训练,逐步建立立体视觉。先天性白内障和部分角膜斑翳可行手术治疗。

篇9:视力不良干预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高龄初产妇1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82例定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 86例仅在我院分娩作为对照组, 所有产妇均无严重的产科禁忌证。研究组年龄35岁~43岁, 平均年龄 (38.6±4.2) 岁, 孕周36周~43周, 平均 (38.8±1.8) 周;对照组年龄35岁~45岁, 平均年龄 (38.9±4.4) 岁;孕周35周~43周, 平均 (38.7±1.7) 周。2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入院待产后实施常规产前产后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向产妇介绍产前产后的注意事项, 介绍自然分娩的优点并鼓励产妇试产等。研究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 (1) 产前检查时的护理干预。在每次孕妇来院进行产前检查时, 根据孕周讲解相应的孕期保健知识, 针对孕妇年龄大、心理压力大的特点, 疏导产妇的不良情绪, 告知不良情绪可以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其主动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指导孕妇注意增加营养,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食物为主, 确保胎儿的生长发育所需, 注意增加微量元素的摄入[3]。多听音乐, 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 尽量避免去封闭、嘈杂的公共场所, 以免拥挤以及发生交叉感染。按期进行产前检查, 及早发现产科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各种遗传性疾病, 如有异常, 及时来院进行检查, 以免延误病情。自孕28周开始, 为了减少分娩时的疼痛, 指导孕妇进行拉玛泽减痛分娩训练[4]。 (2) 临产及分娩时的护理干预。在孕产妇临近预产期、临产前、分娩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呼吸方法, 配合宫缩, 确保能够顺利分娩。为了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增强其分娩的信心和配合能力。可以根据产妇的意愿, 实行“一对一”护理人员陪护, 全程给予产妇专业的指导, 减轻其紧张感[5]。 (3) 产后护理干预。向产妇介绍产后的注意事项, 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母乳喂养, 注意产后饮食和个人卫生, 促进产后恢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分娩方式, 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2组产前产后的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4.15%VS 54.65%) ,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5.85 VS45.3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产前产后不良情绪比较

如表2所示, 研究组产后SA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产前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高龄初产妇在孕产妇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也给临床带来了挑战。高龄妇女的妊娠成功率明显低于适龄妇女, 且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6]。高龄初产妇由于担心年龄大, 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加之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 导致孕产妇的心理负担较重, 也由于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分娩以及分娩疼痛从而选择剖宫产, 使得剖宫产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产前所有产妇SA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增高, 提示孕产妇的不良情绪较重。为了减轻孕产妇的心理压力, 我们在孕产妇产前检查时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情, 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产后SAS以及SDS评分较产前明显降低。由于高龄初产妇骨盆和韧带功能明显退化[8], 产妇的压力较大, 为了确保顺利分娩, 我们自孕期即向产妇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 提高产妇的认识和信心, 并综合评价产妇的生理情况, 包括胎儿、胎位、骨盆、宫颈条件以及各种基础性疾病等, 及早纠正不良胎位, 对于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产妇, 鼓励其进行阴道试产, 由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并进行分娩指导。结果显示,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4.15%VS 54.65%) ,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5.85 VS 45.35%) 。

综上所述, 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高龄初产妇, 可以明显的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成金焕, 郭晓燕, 高英瑜, 等.同感心护理对高龄初产妇阴道分娩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4) :2271-2273.

[2]戚春鸽.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 :123-124.

[3]王秀兰.高龄初产妇妊娠及分娩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4) :380-381.

[4]谢春兰, 全光辉, 肖琴, 等.初产妇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3) :350-354.

[5]罗海英.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37) :73-75.

[6]刘中兰.护理干预在高龄初产妇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20 (17) :47-48.

[7]刘爱兰.高龄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3, 53 (29) :76-77.

上一篇:高一国庆趣闻作文下一篇:八三班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