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2024-04-24

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精选2篇)

篇1: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中的应用

1 同伴教育的定义

同伴教育是指选定同辈健康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后,再通过其对周边的人进行健康教育,关心和爱护一些不健康的群体或者纠正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同伴教育者具有相同的年龄、生活经历、经济条件、生活背景等,在同等条件下,同伴教育更能引起被教育者的共鸣,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2]。通过同伴教育,教育者身边的朋友、亲戚等都能得到相关知识的熏陶,纠正不健康的行为,起到疾病预防的作用。

1988年,同伴教育首次被澳大利亚专家运用于预防艾滋病以及安全行为教育。世界各国也进行了相应的科学研究,将同伴教育应用到各个领域,例如戒烟戒毒、预防疾病以及健康教育等。目前,同伴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模式,运用同伴的力量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大范围扩散[2]。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累计艾滋病感染人数已近超过100万人,死亡22万人。而现在依旧没有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或者可以预防艾滋病的疫苗,针对这种严峻的情况,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手段。我国的艾滋病同伴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最早是在学校开展,由于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是女性、男性同性恋以及吸毒人群,在学校的健康教育进展不大[3]。

2 艾滋病同伴教育者的选定

艾滋病同伴教育者需要满足几个条件:(1)丰富的艾滋病知识:同伴教育者需要有丰富的艾滋病的知识,在进行教育时能够有话可说、有理可证。同时,在一定方面增加被教育者的信任度。(2)良好的沟通能力:同伴教育者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被教育者顺畅沟通,将艾滋病的相关信息采取易于接受的方法传授给被教育者,达到教育的目的,从而预防艾滋病,同时,同伴教育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有稳定的社会关系,能够在同伴教育中起到带头性作用,使人有信服。(3)坚定的信念:同伴教育者一定要深刻地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并且相信自己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部分免于这种危险,相信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认识这种疾病,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除了以上同伴工作者基本的要求,艾滋病同伴教育者还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选定不同的教育者,例如艾滋病的高危人群是涉性女性、吸毒人群,由于国家政策,吸毒和卖淫都是违反国家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因而这些高危人群对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抵抗心理。因此,高危人群中发展同伴教育者会使得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达到纠正不健康行为、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3 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是在同辈或相同地位的人之间进行的健康教育,选取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举办讨论会、演讲以及讲座。通过讲授、游戏以及知识竞赛等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做好预防工作,并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准确性传播。传授知识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地进行问答或讲解,也可以一对多地进行讲授。由于是进行健康教育,同伴教育者要注意言辞的准确性,切勿使用消极语言,更不要偷换概念,将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他人。

4 同伴教育的对象

同伴教育在艾滋病中应用是控制艾滋病感染的有效途径。而我国目前对同伴教育在艾滋病的执行能力低下,作用方式单一,仅限于老师讲座式传授,并没有实际的将同伴教育运用到艾滋病的预防中[4]。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对象应该是被教育者接近的人群,例如,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患者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伴教育就应该选择青少年作为同伴教育的对象,通过对选定的青少年进行健康教育,增强其对艾滋病的了解,再由其向其他青少年进行教育,由于年龄、背景灯条件一致,彼此之间信任度较高,教育目的的达成率也较高[5]。

5 同伴教育效果的评价

同伴教育在艾滋病中应用效果评价常常是用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评判的,而国外的部分国家则是用政府发放安全套的数目以及一次性针头的回收率来评判效果。两种方法均不能完全测出应用效果,但调查问卷的内容浅显,数据不完整,因此,第二种方法更加实用有效。我国应加强这方面的资金和物力的投入,帮助有关部门将同伴教育干预艾滋病预防做到完善。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是目前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在国内的应用并不广泛,笔者从同伴教育的定义、教育者选定、教育形式、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伴教育在艾滋病预防的方向上的积极意义,我国相关部门应重视同伴教育,利用同伴教育将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做好,延缓艾滋病病毒的发展,为临床医药工作者争取时间研发控制艾滋病的药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雪风,何广炳,童登俊.“让同伴教育同伴”——来自中英性病艾滋病合作项目四川实施情况的报道[J].西部大开发,2005,4:62-63.

[2]Harris CTE,Larsen D.HIV peer counselingand the development of hope:perspectives from peer counselors and peer counseling recipients.AIDS Patient Care and STDS,2007,21(11):843-860.

[3]孙昕,吕姿之,钮文异,等.-年级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安全性行为同伴教育过程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1999,15(11):10-12.

[4]Ganga M,Mary Ann S,Tara DL,et al.Preliminary Evidence of an Adolescent HIV/AIDS.Peer Education Program[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08,23(5):358-362.

篇2: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

[关键词]同伴教育;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同伴教育作为一种同伴互助的方法,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贝尔(AndrewBell)和传教士兰卡斯特(Joseph Lancaster)采用的“导生制”教学——教师们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学生,并将其培训成可以督导其他学生的“班长”,被学者们认为是最早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同伴教育。此后,同伴教育迅速在全球的社会发展领域发展起来。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澳大利亚、美国、瑞士、荷兰、印度等国向全世界介绍了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经验。

1.同伴教育的概念界定

同伴教育在教育界中属于新兴的教育方式,许多学者认为用它可以来影响人的认知,从而改变人的认知习惯,它注重实际操作,注重价值观的引领,注重学习者的自身体验,从而解决特殊问题。Varenhorst(1984)认为,同伴教育是由接受过培训且接受在教育过程中监督的学生来执行的对他们价值观、行为引导的过程,要求教育对象年龄相近;Amy Medley(2009)等学者认为同伴教育干预措施是指在小组中或同伴一对一的形式下与目标人群分享人口的、风险行为的艾滋病毒或艾滋病信息;Sussman(1973)认为,同伴教育是指由受过半专业训练和督导的学生,运用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对需要帮助的朋辈提供倾听、支持或咨询服务。

目前,同伴教育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但同伴教育有明显的特点。Michael Shiner,1999认为,同伴教育应具备三个特征:同伴组成、明确的干预目标和预设的操作方法、干预中的同伴教育者角色。Tuner G.,1999等学者同样认为同伴教育的基本原理并不清晰,但是以下十点可以用于定义同伴教育:(1)同伴教育比其他方法成本效益更好。(2)同伴是可靠的信息源。(3)同伴教育会为参与者增能。(4)同伴教育利用已有的分享信息和建议的方法。(5)同伴比专家更能够传递信息,因为人们通常与他们的同伴一起辨认信息。(6)同伴教育者通常担任积极的模范角色。(7)同伴教育让提供同伴教育者受益。(8)同伴提供的教育是可接受的而其他的教育则不可以。(9)同伴教育能够被用于教育那些传统方法难以接触的人群。(10)同伴们通过持续的交往、接触加强学习。

通过前辈们对同伴教育的概念的阐述,笔者认为,同伴教育是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年龄相仿,教育者在价值观传导、生活经验的传递、认知行为、思想观念上对被教育中以正面的引导。

2.同伴教育在预防艾滋病教育中的流行病学研究

同伴教育在我国真正发展起源于在日内瓦召开的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中国红十字会为预防艾滋病而推广的艾滋病同伴教育项目,引发了一大批学者开始同伴教育的系列研究,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中学生、妇女、青少年、吸毒人员、流动人口等群体的艾滋病预防教育。目前,此方法在我国多个省市用于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活动。

国内不少学者做过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的现状:霍楠等,2011认为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体系不全、部分大学生对艾滋病的态度不正确、大学生缺乏从事防治艾滋病相关事业的积极性。张琼华,2013认为:教育者在方法的选择上不能做到上下兼顾。导致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受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缺乏必要的尊重和信赖,导致教育的失败;在教育方式上保守,不能真正掌握同伴教育的方法;教育资源的整合不足。王继承等,2014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内容的脱节化,教育效果的碎片化。戴玲2007认为: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 是全世界艾滋病预防的主要措施之一。

性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需求,许多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性早熟,性知识缺乏,学生学习性知识处于“无师自通”的状态,依靠互联网,影像资料,信息的正确性有待考究。在许多学生对大学生了解艾滋病知识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知识的,对婚前性行为普遍持肯定或无所谓态度,男男同性恋性行为成快速上升趋势,从社会人员延伸到在校大学生,学生安全意识薄弱。笔者认为,除了知识的传授,在大学生中开展艾滋病的预防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讨论

运用同伴教育进行艾滋病的预防教育在我国已实行了若干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过文献的研究,和自身工作的实践,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同伴教育主持人水平不一,难以确保每次的培训效果的统一。性教育在中国仍然处于灰色地带,存在有些地区、有些教育决策者不敢放开开展此项活动。同伴教育是通过同伴的角色对受教育者进行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存在许多复杂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不同地区的受教育者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实际开展活动是,活动内容的选择,效果的评价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为我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继承,许天娇,朱玉霞,朱敏敏.2015《美国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学理论 研究》.

[2]罗玲,彭少峰.2015《同伴教育研究评述》,《社会工作》2015年第1期.

[3]林国南.2005.《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的实施及评价》,《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霍楠岳,日失,宋兴怡,徐选国,姜峰.2011.《同伴教育在大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中的实践模式》,《医学与社会》第24卷第1期.

上一篇:反恐防暴应急工作预案下一篇:2021河北居家防疫消防公开课个人观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