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2024-05-15

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通用8篇)

篇1: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山东省文登市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

案 鲁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怀。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3、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方法:朗读、圈点、讨论、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花吗?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美丽的花需要一颗慧心细细地品味,下边就让老师带领大家一同欣赏一片绽放在心田上的百合花。

二、出示目标。

三、检查生字词:

鄙夷(bǐyí)

千里迢迢(tiáo)

闻嗅(xiù)

谨记(jǐn)

四、自主学习:

课文写了一株百合花,自由朗读文章,思考:

1、文中写了百合的一个 的故事;

2、从 句中,我看到了一株 的百合花,因为——。注意文中的词语,句子。要从这些词语中读出百合的形象,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写在书旁。

五、交流:

本文讲了一个 故事。(什么物怎么样,结果是什么)

简述百合花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精读,赏析语言,理解形象

师:你读出了一株怎样的百合花?因为—— 并练习朗读,用你的声音传递你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圈,画,试读)

交流预设: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我觉得“偏僻遥远”、“高”、“数千”、“断崖”这几个词应该重读。

师:为什么?

生:因为 “偏僻遥远”、“断崖高达数千尺”表现了环境的恶劣,而百合花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出花来是多么坚强和不容易。

师:如果你是一株百合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这么恶劣的环境,我肯定会抱怨:为什么别的百合都生活在温室里被人宠爱,而我只能生活在这样的断崖中,我会非常难过,自暴自弃,最终肯定不会开出花来而是枯萎。

师: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让这位同学深刻地理解了百合花的坚强与不易,请读出你的感受来,好吗?(生读,感情很到位。)

师:你的语言就是你的心声,老师相信,以后再遇到恶劣的环境,你会知道怎样做。

师:为什么?

生②:因为百合花付出了那么艰辛的努力才有了一点儿成绩,“终于”一词可以看出百合花结苞的不易和它内心的激动与兴奋;“第一个”也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师:嗯,我们要善于从词语、从字里行间去读出百合花的心情与形象。师:每一个字都饱含感情,从心里发出!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分析百合形象。如,“努力地”、“深深地”写出了百合与自然环境所做的顽强地抗争;从“直立地”、“挺着”能读出百合自信的神采。)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方法指导:可从拟人、排比修辞的角度,品读百合的自信与执着;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品读语言的深层内涵,如从“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里,读出百合的淡泊、沉静。)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2(方法指导:运用联系语境的方法。联系上文,面对风言风语的打击,面对孤独与寂寞,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可以知道百合花的绽放,凭的是坚韧与执着的毅力,沉静的心态,艰辛的付出获得的。)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方法指导:抓住写作角度进行品味,了解文章层层衬托的写作手法。)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全心全意”,紧扣上文百合努力开花时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暗示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方法指导: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用野草的讥讽和蜂蝶的嘲笑,更能衬托出百合坚忍和自信的形象。在此结合林清玄的成长经历进行点拨——林清玄人生也曾遇到挫折,遇到他人的恶意攻击,但他总是淡然一笑。他还说: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从年轻到现在,我每天写作从不间断,靠着自己的执着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作家。有人说,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情怀。)

七、升华情感

引读百合花说的话――三次“信念”

师:课文是描述一株近乎完美的百合,到底是什么使杂草变为美丽的花?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抓住“纯洁的念头”,三次引读(百合先后三次说的话)

篇2: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简析教材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一株小小的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就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着和坚韧。学情分析

学生乐于学习此类寓言体散文,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应注意品味语言,感悟人生的意义,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资源:关于作者林清玄的资料故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让学生说一些有关咏百合的诗句,后老师可以举例如下:

梁.宣帝。《咏百合》:“接叶有多重,花开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抑。甘菊愧仙方,从兰谢芳馥。”

百合长在幽谷间, 雨露清风绿叶闲。万里长空云做伴, 千年古月影结缘。

师导课:古往今来咏百合之作不是很多,但台湾作家林清玄对百合却情有独钟,今天让我们通过作者那不事雕琢的语言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百合坚韧执着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简介文体、作者(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来进行,后老师明确)。

这是一篇寓言体散文。作家林清玄,台湾作家。

三、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订正字音 花苞 长瘤 鄙夷 不屑 千里迢迢 谨记 诞生

2、速读课文,要求:概述课文内容,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句式:从——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韧等词)

四、合作、探究

设计如下问题,让同学先独立思考,5分钟后分组讨论交流,6分钟后班级交流。

1、百合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作者怎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百合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并且开遍了山谷,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孩童与情侣们在百合花前的表现?

3、第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以“心田中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含义?

5、“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6、边读边圈画自己欣赏的语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明确答案:

1、文章先从百合花的生长环境写起:

自然环境恶劣:偏僻遥远的山谷,高达数千尺的断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百合丝毫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信念,而是“努力的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的挺着胸膛”,与之顽强的抗争。恶劣环境下顽强的抗争更能衬托出百合坚韧和自信的形象。

社会环境复杂,面临更严酷的考验:野草的讥讽,蜂蝶的鄙夷,面对偏见和风言风语,百合内心沉静,信心坚定,依然想“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终于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让野草与百合,蜂蝶与百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百合的形象逐步凸显出来。

2、照应题目,衬托百合花的美好。此时的百合花是绽放在人们心田上最美丽的百合,成了信念的象征,启示着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以花来证明” 自己的人生价值。

3、排比、拟人、反复。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著的形象。此题意在让学生理解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

4、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5、启示:从坚定信念,不懈努力,执著追求等方面答2即可。

“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著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6、从修辞及句子蕴涵意义等方面答即可。

五、课堂小结: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集。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的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本文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勇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

六、拓展提高

1、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2、结合第一题内容,以“假如我是——我要——”来说一段话。

七、布置作业

A、《伴你学》

B、模仿本文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百合花的故事写下来

八、板书设计:

篇3: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个》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加深对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求异思维,加深对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重要性的认识。教学方法:

问题式导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用具:

录音机。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活跃一下气氛,从而为课堂教学打下情感基础。课堂:由课前的歌曲提问: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有什么?进而提问:在同学们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在老人的眼睛里春天是什么?

真如苏东坡的诗句所云: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说: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了人们的认识问题,再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条件,再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的问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怎样才能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思路清晰、举例典型,有说服力。

三、速读课文,思考:本文论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为什么不止一个?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事物是丰富复杂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2.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阐述这一道理的。先从反面说,“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再从正面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1 而又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3.产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证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个要素是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第二必顺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是否富有创造力。关键在于能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5.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学生讨论后明确:关键要做到三点:一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二是“不满足于一个答寒,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三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四、布置作业。

抄写课后本文的生字词并记忆。

第二课时

一、检测。

听写字词: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二、总结、扩展。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怎样才能成为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新人才地培养的重要性。读后,思考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三、课堂实践。

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以《关于“0”的断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四、小结。

同学们,生活中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要坚持不懈留心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这样我们就会捕捉到生活中最美好的瞬间。

六、布置作业。完成《伴你学》。

篇4: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文本细读

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冷光扑面、寒光侵身的背后不仅使作者“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更让人想起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凄清,和“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产生了共鸣,文中的月光是死的,是冷的。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姮娥出现了,那么作者引用这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故事有什么用意呢?

姮娥奔月这一内容出自《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汉人高诱注曰:“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窃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但这些文章并没有把姮娥奔月的真正原因说清楚,然而在《楚辞•天问》中“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一说,却道出了姮娥奔月的根本原因。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姮娥为了爱情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但是在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姮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姮娥是很爱羿的,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但恰如霍尔巴赫所说“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姮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姮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姮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她要成仙,她要摆脱,她更要追寻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不管前景如何,不管月宫冷寒,也要找寻到真正爱着自己的“某某人”,可以说巴金的《月》赋予姮娥奔月恰如其分的诠释。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篇文章,两种基调,却有着同个元素,同片情怀— 1 —不论是飞蛾扑火、夸父逐日,还是姮娥奔月,他们都在追求,追求的道路不尽相同,追求的结果有好有坏,但只要心中有了一份追求,一个理想,那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其实,联系文章的创作年代我们更可以看出巴金笔下那份追求的深刻意蕴了,因为他一直都认为:我有的是激情,有的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文章,我想,我是掏出心跟读者见面。也许这就是追日和奔月背后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吧。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感知,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2、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内容的探究,把握文章的主题。

3、提高学生朗读散文的水平。一:导入新课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2、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洛、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这是一个“我愿意让自己化为灰烬的作家”。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看到“日”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和热的热爱和追求呢?

2.听读课文《日》。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1、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2、再读课文,回答: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 2 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3、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4、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5、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这种手法就是象征。回忆上学期周敦颐〈爱莲说〉中莲的象征意义。明确白色、鸽子、大地等物的象征义。

6、运用象征手法,说说以下词语可以寄予的象征意义。

白色 鸽子 玫瑰 大地 风帆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7、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1、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8、结合时代背景,我们如何理解“日”、“夸父”、“飞蛾”、“月”、“嫦娥”的象征意义

《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所以,在文中,夸父等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

9、现在我们知道了飞蛾和夸夫为什么值得作者的赞美和怀念?

飞蛾“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自己扑向灯火”,虽然“终于死在灯下”,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算“得到光,也得到热”。飞蛾的叫我赞叹,就在于它有一种敢于追求、勇与牺牲、一往无前的精神。飞蛾不是比贪生怕死、苟且营生之徒高尚伟大千百倍吗?怯弱的人还不如勇敢的虫。由飞蛾作者想到古代逐日的神话,夸父“追赶日影,渴死在烊谷”,与飞蛾的葬身灯下,情同,理近,一样值得赞美、尊敬、怀念。岂只飞蛾、夸父,凡是追求光和热的行为,凡是英勇搏斗、舍弃自己生命的行为和精神,都是应当大力的赞美。

投影: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0、结合巴金的话,你觉得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追求?

作者借“日“来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光和热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作者说“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作者不仅赞美他们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我甘原 3 做人间的飞蛾。--------哪怕化作一阵烟,一撮灰。也心甘情愿,在所不惜。在这里,作者由客观的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诶蛾的主观抒怀。

中国的抗战是非常艰辛的,整个民族遭受劫难,陈入没顶的黑暗之中,在这篇短文中,巴金既表达了个人的心声,也表达了民族情感,他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也全都融入在精美的语句中。分男女朗读两文。

11、小结:《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他的这两则作品,既让我们觉得有现实意义,又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日》和《月》是对生命、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巴金

关于写作。“我写小说从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问题。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关于人生。“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冰心。“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着我前面的道路。她比我更乐观。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关于讲真话。“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文坛巨匠,文学大师,伟大的人民作 家巴金 先生于2005年10月17日19时6分在上海逝世。

巴金穿越了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了历史巨变,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叩响了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与文字和生命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一个人,就是一本大书,同学们,关于巴金,你或许还想了解更多,那你就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吧!

2、赏析艾青《太阳》

板书设计

日 月

特 征 特 征

光和热 冷和死 飞蛾 夸父————追求————姮娥

篇5:《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德育目标:口读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的意义,懂得信念对于人生的价值。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

3、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圈点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意,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教学难点: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朗读、圈点、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说几句有关“花”的诗句。

2、教师投影诗:a、接叶有多重,花开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

b、百合长在幽谷间,雨露清风绿叶闲。万里长空云做伴,千年古月影结缘。导:百合开在了幽谷间也开在了心田上。

二、整体感知

启发思考:本单元的主题是“心灵之声”。大自然中的某些自然现象时不时会触动作家敏感的心灵。朗读课文,思考林清玄笔下的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本文以“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意义。

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概述课文内容,说说在文中看到了一株什么样的百合花。(句式:从——句中,我看到了一株——的百合花。)(自信、顽强、执著、幸福、坚忍)

3、说说文中百合花有哪些动人之处。

三、赏析品味

1、引导学生找出最欣赏的语句,有重点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a、边读边圈画自己欣赏的语句。b、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小组交流,并解决问题。

a、百合花的生长环境能说明什么问题? b、结尾说:“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

四、再读感悟

师导:听过雨后的蛙鸣吗?无人指挥,同学们随心所欲地朗读,老师也加入其中。说一说:本文给你带来怎样的人生感悟。

五、拓展思维

小组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题。

2、讨论衬托描写的作用。

六、启迪感悟

1、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a、文中的百合以开花证明自己的存在,你还了解哪些物或人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 b、以“假如我是„„”为题,说一段话。

2、交流收集的材料。

3、交流独特的感受。

七、布置作业

1、模仿本文手法,把自己心中的百合花的故事写下来。(基础题)

2、选读《林清玄散文》,贴近他那刚柔兼济、宁静致远的灵魂。(提高题)

八、齐读老师赠送的小诗:(见课件)

师结语:每人心中有一粒纯洁的百合花种,但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开出灿烂的花。心灵的土地是湿润、肥沃的,只要付出,就会绽开最美丽的花朵。

篇6: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全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母爱

2、品读语言,感受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的母子深情

3、理解文章诗意话的结尾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母爱亲情。【难点】小小说的写法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片断并讲述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力量):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靠母亲的鲜血奇迹般的生存下来。2008年的汶川8.0级的大地震中又一位母亲用自己的身体扛住了巨石,保住了自己的孩子,并在弥留之际在手机上写下这样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长大后一定要记得妈妈永远爱你!

2、听了这两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

3、今天啊,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表达至爱亲情的小说--甜甜的泥土,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下列词语

呆滞(zhì)

晕眩(yūn xuàn)蹭(cèng)黯(àn)淡 蓦地(mò dì)愣怔(lèng zheng)

吮(shǔn)

涮(shuàn)净

(二)请学生复述课文大概情节,同学们加以评价。

三、学生再读课文

按小说情节的发展规律划分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5)破题。通过景物描写交代自然环境和故事发生的时令。

第二部分(6-18)开端。通过对“她”的行动和语言描写,表现她内心的震撼和悲痛。

第三部分(19)发展。写王小亮得到奶糖后的欢乐情景。第四部分(20-21)高潮。写王小亮在家受后妈虐待的情况。第五部分(22-24)结尾。写王小亮埋奶糖感受到至爱真情。

四、课文内容研读

1、用一句话概括情节:一位离异母亲给在新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送奶糖吃的故事。

2、在“奶糖”前面填一个字,理出情节发展的主线。(板书)明确:送奶糖、尝奶糖、埋奶糖、化奶糖。

3、课题中的“泥土”为何是“甜甜的”?

4、文中的“她”是谁?到学校来干什么?哪些语句可看出她对王小亮的疼爱?小亮为什么要分糖?发现糖融化后,小亮想到了什么?

五、品读

1、自由朗读品味语言

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拿出笔来,用痕迹读书法在课文上勾、点、圈、划,找出最能打动你心弦的语句来,好吗?

2、学生寻找并发言说说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引入朗读,要求读出语音语调来。个别朗读,指导,再朗读,集体读。

3、→总结朗读注意事项:

①把握感情基调:沉重→快活。悲愤凝重--喜悦明快 ②叙事部分要娓娓动听地以讲述故事的风格来朗读。③描写内容处理为场景感、画面感较强的描述风格。④人物语言体现人物的年龄、性格、性别…… ⑤朗读节奏:舒缓

六、读中悟

文中除了过去妈妈对他的爱,还写了哪些人对他的爱?结尾诗意化的“笑”暗示是什么?(板书)

(人间的至亲至爱,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当堂达标】

七、以读促写:

1、妈妈把生日礼物送给了小亮,可惜啊,虽近在咫尺,母子却相见无期,小亮是多么渴望见到朝思暮想的妈妈啊,假如你是小亮,当你跪在甜甜的泥土边上时,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呢?你想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请你马上展纸把情感写下来,文章不在于长而在于情,要吐真言诉真情,写一段话,妈妈,我想对你说。

2、朗读习作并请同学进行评价。

八、结束语: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的我们,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麻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同学们在这首烛光中的妈妈中好好反思你的自己吧!此时此刻你又哪些话要对你的妈妈说呢?

六、教师寄语

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珍惜我们拥有的母爱,让我们也力所能及地回报给母亲我们的爱,最后让我们更加珍惜母爱,祝愿天下的母亲--平安!幸福!祝愿天下的孩子--幸福、安康 课后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习题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宛()如

晕眩()

yùn()色

吮()3 mò()地

抠()起

涮()净

劲()旅

2.给下列各组形近字注音组词。

眩()______

蹭()______ 炫()______

憎()______ 泫()______

僧()______ 蓦()______

瞅()______ 幕()______

揪()______ 3.《甜甜的泥土》作者是

自,本

文,本文选表

现了。

4.解释下列词语:

篇7:鲁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篇8:八年级语文上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教案 鲁教版

一、积累运用:(10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匡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搽 _________ 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2、根据原文填空。(4分)①《岳阳楼记》中表现“古仁人”旷达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行路难》中表现诗人心志高远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醉花阴》中最能表现女词人“凉意透心,万分憔悴”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春伊始,万象更新,请你从《培根随笔》中选出一句格言警句送给你的一位同学或亲人,并写出赠予的理由。(2分)4.随着科技的发展,“网上阅读”已经成为时尚。请你谈对“网上阅读”的看法,要求有自己明确的观点,理由充分,不少于30字。(2分)

二、古诗文阅读(25分)

张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5、自古诗人以梅花入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本诗则侧重写梅的什么特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2分)

6、本诗主要表现了梅花怎样的品质?(2分)

㈡[甲]若夫日出而林霖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间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修之来此①,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②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

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佳木秀而繁阴。秀: ②遂书以名其亭焉。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9.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2分)10.甲、乙两文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理想?(2分)11.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2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乙]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国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①处之远则忧其君()

②自是数年之后()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安用重法耶?

14.用文中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①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忧乐观。

②乙文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㈠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5、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这样”指代什么?(2分)

16、如何理解“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活得如此非凡的灵感”?(2分)

17、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创造力的杰出。你能换一种比喻来写吗?(2分)

在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文中补充一个事例来证实其观点。(2分)

魅力 魅力,即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人们就喜欢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亲近,就想与之交往。

人的魅力有三个层次。

一是容貌、仪表的魅力。人长得美,妆扮得体,别人就爱多看一眼,在街上行走,有人想靠得近一点,或者“回头率”高。漂亮不完全等于美,美的内涵要丰富一些。有的人漂亮,还浓妆艳服,并不一定美,总觉得差点什么。差什么呢?风度。风度是妆扮不出来的。

二是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有些人长得不算漂亮,也不一定有权有势,也不一定著书立说,但别人爱接近他,向他讨见识,请求他的帮助。他不一定显山露水,也不一定谄媚,也不笼络,但就是有凝聚力。找找原因,就是他的人格,他的道德修养的魅力。人的第一要义,是真诚。这是一切偷奸耍滑、惹是生非、玩弄权术的人所不理解的,也是无法企及的。

三是思想的魅力。有的人为享受而活着,也有的人为思想而活着。当然他活着也得吃饭穿衣。一切实践,一切活动,都是他思维的材料。他在不停地思考,思想有时如电石火花,稍纵即逝,他努力捕捉,惟恐它溜走了。一种思想,如一把利剑,能斩乱麻,能开混沌,甚至能照亮黑夜。能成体系者,就是家了。思想家也不是神,也会犯错误。犯错误的思想家仍是思想家,他的思想贮存在他的著作、他的言论里,仍是这个世界的精神财富。思想的魅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魅力。它高于人格、道德修养的魅力,更高于容貌、仪表的魅力,它不仅有吸引力、凝聚力,而且有影响力。平常说,某某有头脑,大抵是说他有思想。做个有思想的人吧!大而言之,时代呼唤思想家!

19、人的魅力有哪三个层次?(3分)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文章主要使用了 的论证方法。(2分)

22、有一句话叫做“人因可爱而漂亮”。读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了哪些新的熟悉?(2分)

23、你认为自己的魅力如何?你预备怎样使自己更有魅力?(3分)

24、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另选内容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一种思想,如一把利剑,能斩乱麻,能开混沌,甚至能照亮黑夜。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的泥土,我注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舒服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故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然后,头又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专心匍匐在土地上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摩着已有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置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他们用脚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到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亮的光泽。牛,是弓着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沾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晖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张开掌,泥土顺着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25、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26、结合语境,揣摩第六段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27、作者在第三段说“我的心兀然就战栗起来”,第四段又说“我狂躁不安的心此时完全安置下来”,你认为作者为何会有这两种不同的感受?(2分)

28、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举例分析。(3分)

29、作家韩少功在《土地》一文中曾说:“总有一天,人们终究会明白绿遍天涯的大地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读完本文后,结合你对土地的熟悉,就你感慨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感受或体会。(4分)

四、写作与表达:(50分)

30、有人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一是时间,一是青春。”其实,失去后才知道可贵的何止这些?请以“失去后才知道可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上一篇:经典美文朗诵一千字下一篇:高铁优化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