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2024-04-08

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共13篇)

篇1: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最近,我新家爸爸妈妈的卧室里的天花板上总是传出一阵阵虫子咬木屑的声音。这不,爸爸采取专业的选择:请木匠来亲地观察。8点多钟的时候,一位身背一些木匠工具背包的木匠叔叔来到了我家楼上,木匠叔叔先问了一些关于虫子的最近情况,然后拿出工具袋里的.工具刀和钩子,准备“第一次捉虫大战”。

只见,木匠叔叔先“登上”我家的电视柜,然后打开衣柜上的一个被子柜,把它上面一层白乳色的板用工具刀周围划出四周的边缘,用钩子使劲一拉,板就露出一大块洞,木匠再把手电筒一照,发现木架上有几条吃“早餐”的小白虫,正是这几条小白虫惹来了一阵有一阵的“沙沙”声。

木匠叔叔把天花板里所有的情况全告诉了老爸,老爸问了问木匠叔叔能否把小白虫拿下几条下来观察一下,木匠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木匠叔叔又从工具袋拿出一个小夹子,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终于把二条小白虫捉下来了。老爸赶紧把它放在白纸上观察,那小虫白胖胖的身体在纸上蠕动着,眼睛我倒没看见,它的嘴是黑黑的,把头下的一半环绕着,有点怪模怪样的。十二分的恐怖啊!

希望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篇2: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一天下午,小鸡的妈妈生病了,鸡妈妈躺在鸡窝里,有气无力地对小鸡说:“孩子,妈妈生病了,你自己去抓虫子吧。”小鸡听后心里很害怕,但是她还是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

小鸡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草地上长着很多蕨类植物。突然,小鸡听见不远处的草丛里面传来一阵阵痛苦的叫声。小鸡侧耳聆听,听到小草在喊:“救命啊,痛死了!”小鸡急忙跑过去看。她看到一只胖乎乎的小虫子正在吃叶子,小鸡头一偏,瞄准了,张开翅膀,扑上去,一啄,将肥肥的虫子叼在嘴里。

小鸡高兴地跑回家:“妈妈!妈妈!我给你带虫子回来了!”鸡妈妈把虫子吃了,小鸡说:“妈妈,你一定快好起来了。”鸡妈妈欣慰地点点头说:“谢谢你,宝贝。”

篇3: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 “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 “假”就是假生活, 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 胡编乱造, 肆意而为, 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 指的是文风浮夸, 夸夸其谈, 不切实际, 说的都是成人的话, 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 “空”就是空感受, 指的是内容空洞, 言之无物, 无病呻吟, 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 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 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 故作深沉, 以博得他人赏识, 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 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 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 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 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 没有成长的体验, 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 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 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 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 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 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 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 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 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 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 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 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 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 句子不连贯, 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 比如成语“惨淡经营”, 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 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 好好经营的意思, 词意不清就乱用, 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 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 确保不跑题, 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 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 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 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 即开头总起立论, 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 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 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 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 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 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 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 两眼抓瞎, 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 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 因此, 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 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天马行空, 无中生有。否则, 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 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 情由心生, 有感而发, 作品方彰显魅力, 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 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 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 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 惟其如此, 作文时才有话可写, 有情可抒, 有思可辨, 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 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 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 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 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且释疑过程, 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须用好教材, 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 切勿走马观花。例如, 教学泰格特的《窗》, 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 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 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 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 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 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 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 可张贴上墙, 可投校刊登载, 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 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 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 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 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 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 兴趣盎然, 教师借此稍加引导, 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 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 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 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 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 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 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 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 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 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 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 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 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 切勿操练过渡, 增加课业负担, 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 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 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 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 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 如温暖、黑白、领悟等, 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 篇幅不一定长, 一两百字就足够, 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 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 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 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 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 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 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 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 亦步亦趋, 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 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 教师要有与时俱进, 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 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走进他们的心灵, 融入他们的生活, 这样, 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 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 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 总结教学规律, 反思教学行为, 完善教学设计, 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 语文学科的基础性, 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 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 运用智慧与经验, 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 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 2013 (4) .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篇4:捉虫记作文

说干就干,我们几个冲到操场边。上,搬石头的搬石头,挖土的挖土,甚至有人还在草丛里找到了一只癞蛤蟆,也给抓了来。这时我发现--只独角仙也顺便给抓了。这小家伙拼命挣扎,还用角顶我,疼死我了。过了好一会儿,我又找到了两只西瓜虫,同学们也找到了好多的西瓜虫。抓了这么多俘虏,我们又捡来了一个木箱,把所有抓到的西瓜虫和独角仙都放在里面了,除了癞蛤蟆放在箱子上。一场大即将战开始了,这简直就像是在观赏一场足球比赛,精彩极了。

只见所有的西瓜虫都卷成团,像我的独角仙击杀过来,我的独角仙用角把他们一一个个都给顶了回去,像踢足球那样,一角一个。就这样,一直这么反复战斗着。后来好像他们都累的不行了,都待在一一个地方一动不动。这回癞蛤蟆开始整事了,而且还是一件大事,只见它伸出舌头把虫子一个一个都给吃了,我们几个眼睁睁的看着它在那儿表演杂技一般,舌头一卷便把一只虫子给卷进嘴里,我的天呐,一转眼的工夫一只不剩了,包括我的独角仙,我们都目瞪口呆的愣了好一会儿,等我们回过神来,都哭笑不得地看着蛤蟆:老兄,你不要这么猛好吗?

篇5:捉虫记作文

第一天,棕熊来给树治病了,它自言自语说道:“虫子看到像我这样强壮的大熊,还不吓得屁滚尿流!”它想方设法地把虫子捉出来,可惜虫眼太小,它的爪子太粗,一条虫子也没捉到。它有点不耐烦了,一个巴掌拍倒了一棵树,另一个巴掌又把另一棵树也推倒了。一天下来,树木都快倒了一大半。国王说:“你还是不要再捉虫子了,你简直是帮了倒忙。”棕熊失望地离开了。

第二天,一只绿乌龟来捉虫子。结果等了三天三夜,乌龟还没爬上树。虫子们在树上大声叫:“你倒是上来呀!”乌龟说:“你们再等等,我马上就上来了。”虫子们哈哈大笑,嘴巴都合不上了。最后,乌龟连半只虫子也没捉到。

第三天,一位女佣来上报国王,又有一位勇士来挑战这个任务。国王走出门,发现草地上一个人也没有。左右张望,终于看到了一只15厘米高的小鸟。国王说:“你还是回去吧,你个子这么小,怎么能捉到虫子?”可是鸟儿却说:“别看我个子小,可是我本领大。”鸟儿飞快地飞到了树的旁边。虫子女王见到它,吓得魂飞魄散,说:“紧急通知,啄木鸟来啦!”它话音未落,就被啄木鸟一口吃掉了。接着虫子一个接一个地被消灭了,不到两天整个森林里的树木都被治好了。

篇6:捉虫记450字作文

森林里住着两只小鸡,一只叫小白,一只叫小黑。小白的鼻子特别灵敏,可以清楚地闻到青虫的气味。小黑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很快地找到青虫的藏身之处。

这一天,风和日丽,小白出去找虫子吃的时候,和正在散步的`小黑相遇了。小黑说:“小白,你要去哪里呀?”小白说:“我要去捉虫子。”小黑说:“我能和你一起捉虫子吗?”小白说:“可以,鸡多力量大。”

它们走呀走,来到了一片树丛里。小黑用它敏锐的视力找呀找,突然,小黑看到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青虫躲在树叶底下。小黑刚要向那条青虫扑去,小白也闻到了青虫的气味并向气味的方向扑来。小白哪甘落后,也向青虫扑去。它们各自咬住了青虫的一边,小黑叫了起来:“这是我先找到的!”小白说:“找到了有什么用?闻不到就找不到。”小黑说:“你闻得到找不到有什么用?”两只鸡互不相让,越吵越凶。在它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青虫已经逃到了远处的一片树叶底下。它回过头看着那两只鸡,心想:“这两只鸡太笨了,要不然我早就没命了。”

篇7: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一、引导学生观察, 积累写作素材

要让学生开放写作文, 首先要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问题。现在不少教师还是采用“教师讲, 学生写”的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 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 可学生还是写不出有新意的作文来。即使写出了作文也是像“挤牙膏”式的记流水账, 或是翻阅作文选, 改头换面地进行所谓的仿写。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肚子空空, 没有墨水, 写不出作文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收集、积累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学生要认真仔细观察, 切不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走马观花”。在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到一个地方, 看到一处景物, 听到一个新闻, 都要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不论是春夏秋冬, 还是晨昏午夜;不论阴晴雨雪, 还是鱼虫鸟兽;不论山川风光, 还是江湖景色, 都要认真观察、细心品味, 描绘下来。老舍先生说过:“刮一阵风, 你记下来, 下一阵雨, 你也记下来, 因为不知道哪一天, 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 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 就写不丰富。”由此可见,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留心观察能获取丰富的生活素材。

如写《秋天的公园》《秋天的校园》《秋天的田野》这些题目, 在写之前的一周布置同学们去观察秋天的公园、校园、田野中有哪些景物, 从形状、颜色、特征等方面去观察, 特别要抓住最能表现秋天的特点进行观察, 到了上作文课时, 教师只需要适当地点拨, 大部分学生能写出比较生动感人的文章。又如以《我的妈妈》为题, 估计, 大多数学生可能都是写妈妈如何在学习上、生活中关心自己。教师在写作前,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有不少学生能从观察中选出较新的材料写这篇作文。例如, 一位同学写自己妈妈下岗后, 刻苦学习缝纫技术, 后来被一家服装厂聘用, 又重新上岗了。还有一位同学写自己妈妈经常泡在麻将场上, 为此常跟爸爸吵架, 闹得家里乌烟瘴气, 自己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整天很苦恼, 她多么希望妈妈能为她着想, 改邪归正。由此可见,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教给观察的方法, 就能让学生头脑中积累许多素材, 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米可炊”了。

二、开拓玩境, 玩中激发写作兴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 玩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又能捕捉生活的素材。教师应要求学生要玩得有意义、有趣味。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任何活动 (其中包括学习活动) 的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积极的学习动机。”而“积极动机的形成首先是教师激励的结果。”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如何玩”“玩哪些有意义的活动”“怎样从玩中寻趣”“捕捉写作素材”。如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登山、做游戏、讲故事等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习作要求搜集写作素材, 让学生从玩中、从活动中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 从而使头脑的材料越积越丰富, 作文时便“文思泉涌”。

如一天上午, 快下早读课时, 突然下起绿豆大的雪粒, 打在屋顶上噼里啪啦地响。不一会儿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 我立即让学生去外面玩耍、去观察, 听其声、观其形、察其色, 去感受、体会雪带来的喜悦。学生们玩够了, 观察完毕, 再让学生以《雪》为题材写一篇作文。由于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形象, 感情真挚。如有的写道:雪粒落在地上乱蹦乱跳, 像淘气的孩子;有的学生写晶莹的雪粒落下来, 像炒豆子一样;有的学生写那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那洁白晶莹透亮的白雪, 它到底甜不甜;还有的学生说这场雪给农民带来喜悦和快乐, 明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身边的人、事、景、物, 只有开拓环境, 玩中寻趣, 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那么, 写作内容就充实、丰富了。

三、展开丰富想象, 培养创新能力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最美好的莫过于创造未来的梦想。”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 想象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先导。可以说, 没有想象就没有人类的进步。传说中的“千里眼”可以透视远看千里之外, “顺风耳”可以遥听万里声音, 这在当时好像都是空想。可如今, 电子应用技术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的诞生不都使它们成为事实了吗?

在作文教学中, 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呢?

1. 问题想象式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感到某一问题必须解决而又无法解决, 可引导学生超出现实展开想象寻找解决办法。如一位学生, 他爸爸脾气不好, 他就幻想研制了“改换脾气药”;一位学生惋惜恐龙绝迹, 他就幻想“恐龙再生”;一位学生发觉雷电浪费可惜, 就幻想怎样“捕捉雷电”等, 就属于这种形式。

2. 域外想象式

平时的作文大多写看到听到亲身经历的事, 写真实的事。而域外想象作文则是把你想象的触角伸向你从未到过的领域。如有的学生写《月球桃花源》《难忘的火星夏令营》《体验可可星》即属这一类。

3. 憧憬想象式

这种想象大多指向未来。可以把自己的理想, 对日常衣食住行的愿望, 对未来世界的向往等进行理想化的想象, 作完美无缺的设计。如一位学生写《十八岁的我》, 幻想自己18岁时, 发明了三种“神衣”。1.多功能的“神衣”, 冬暖夏凉, 可以防火、防盗;2.小孩穿的“神衣”, 当遇到一些拐卖儿童的坏人, 一碰到“神衣”, 就会自动报“110”, 警察立即赶来抓“拐骗犯”。小孩穿这种衣服, 走到哪里都安全, 无忧无虑;3.老人穿的“神衣”, 老人像机器一样, 由于使用运转多年, 磨损厉害, 容易出故障, 多疾病。这种“神衣”不仅具有防盗, 保暖功能, 还有医治高血压、心脏病的药效, 这就是一种憧憬。想象是多么神奇啊!

写想象作文, 老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任飞扬的思绪在无限的时间、无垠的空间中自由翱翔,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自由想象, 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 去想象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 让学生描绘出那丰富与灿烂的明天。

篇8:捉虫记作文450字

我家青菜很快从种子长到了成熟的青菜,它们郁郁葱葱,叶片肥大,这吸引了不少嘴馋青虫,它们每天都爬到青菜上啃叶子,有些可怜的青菜都只剩下一根主干了,我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展开了捉虫的行动。

第一天是妈妈捉虫,她捉了3肥肥的.青虫,用棍子把它给捣死了,哈哈,看着我心里舒服。第二天,我准备自己捉虫啦!我拿了一根木棍,认真地到菜地里找虫,我拿着棍子不停地翻动青菜的叶子,想找到虫,可是一条也没找到。就在我快要泄气的时候,一条大青虫终于出现在我面前,真是天助我也!我用棍子把它放进泥土里,使劲地捣,这个大坏蛋终于死啦!接下来我渐渐地熟练了,一口气捉了6条虫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我捉虫的水平越来越高,再小的虫子也难逃我的“火眼金睛”,一律被我降服了。还有一次我一口气捉了15条虫子呢!爸爸妈妈都说我的眼睛比孙悟空还要灵。

篇9:捉虫记作文600字

我走在那条石子铺成的小路,和爸爸妈妈一起顶着乡间的阳光,平常不用的帽子在此刻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抬头一看,天上的太阳仿佛在对我耀武扬威,发出巨大的光芒,热的风、热的光,到处都是热的踪迹、热的聚会,让我的眼前一片空白,不敢再抬头看它一眼,耷拉着脑袋。

这时,我发现眼前的草地突然出现了动静——一只绿油油的小昆虫“飞”了起来,接着又被草地“淹没”了。我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草地,生怕一个不小心踩着它。伏下身子,拨开前面的绿草,一手抓去,刚好抓住了它的触须。凑近一瞧,原来是一只小蟋蟀。它的身上有一个小小的白点,剩下的全部都是紫褐色,而且有着强劲有力的腿,可以一蹦三尺高,可漂亮了!看着这般美景,我的兴趣似乎一下子被激发了,于是我又继续找起虫子来。

这次我顺手一捏,捉住了一个绿色的尾巴。轻轻一提,一只绿色的大蝈蝈便出现在我的手中,看着它翠绿色的身体,触角细而长,毛茸茸的,弯曲着,随时都要蹬出来。我嘿嘿一笑,又将它放回了草丛中。它立即高唱起来,迈着轻盈的脚步飞舞般地逃跑了,特别清亮动听。我躺在草地,闭着眼睛,静静地欣赏着大自然最动听的音乐,这歌声驱散了阵阵暑意。正当我陶醉在这如诗如画般的“仙境”时,远处传来了一阵声音,原来是妈妈催我去吃饭了。

篇10:捉虫记作文600字

在我们光明学校校园的西边,有一丛面积不小的野草丛,大约有几十米见方吧。

我11岁那年,放学后喜欢和我的一些好朋友在草丛玩,第一次,是在夏天中午放学后,那天中午没有作业,我们即使玩到下午二点也不嫌晚。我们在等田孟嘉放学,她的班级放学比我们还要晚,我闲着无聊,眼瞟到了草丛那边,看到有几只美丽的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我便拉起田雨梦,对她说:老田(老田是田雨梦的外号)我们捉蝴蝶去。她正坐在地上看书,她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土说道:“去啊,你想去就走吧。”我和她来到蝴蝶最多的草丛里,对她说:“老田,你看好了!”我开始抓蝴蝶,趁其不备,出其不意。我在与蝴蝶进行所谓的“搏斗”……一会儿,我便败下阵来。“不行了,飞得太快了。”我呼呼喘大气。“你俩在干啥呢?”田孟嘉跑过来,“你才放学啊。”老田瞥了眼田孟嘉,然后又继续看书。“这不,捉蝴蝶呢。”“捉住没,让我看看。”田孟嘉迫不及待地问我。“没有。”我死气阴沉地回了她一句。“老王啊(老王是我的外号,同田雨梦一样),捉蝴蝶要静、稳。抓的时候要小心地走,一定要在蝴蝶停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再抓,然后抓的时候千万不能手抖,一定要稳。”我吸取了田孟嘉传给我的知识后,盯上了一只黑紫色的.蝴蝶,不敢出一声响,我的食指和大拇指已经准备好了,然后靠近再靠近,低点再低点,当蝴蝶的翅膀在我指内时,猛地一捏,终于捏住了。“不容易啊,我终于成功了!”我成功捏住蝴蝶了!我激动得活蹦乱跳,但最终我松开手,又把它放走了。“啊,我还想看看它呢。”田雨梦说,“我们下午再去捉”。我当时真的无比自豪,高兴地不得了。我们在这呆了整整38分钟,我们的妈妈来叫我们了,我们便各自回家了。

篇11: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那节作文课, 我照例先布置了作文题目———《校园一角》。在我看来,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 这篇作文他们一定会写得又快又好。于是在念了两篇范文之后, 就让学生开始写作文了。半节课过去了, 我发现班内动手写作文的人很少, 他们有的趴在桌上, 有的眉头紧锁, 有的咬着笔头若有所思……

“这个题目也算难吗?”我心里既生气又纳闷。

忽然, 一个学生站起来, 嗫嚅地说:“老师———让我出去看看吧!”班内的其他同学闻声而动, 都抬起头, 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似乎在说:“让我们出去吧!”我犹豫了片刻, 挥一挥手, 学生“呼啦”一下子全出去了。十几分钟后, 他们陆续回来了。这次他们很兴奋, 好像都有所发现, 一个个提起笔埋头就写。作文课结束时, 他们不仅完成了作文, 而且抓住学校各处的特点, 内容写得很丰富。

看来, 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就必须让学生“破茧”而出, 走出“作文是写给老师看的”这一误区, 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发现写作的乐趣, 从而喜欢写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在作文教学中, 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快乐

没有大量的阅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离开阅读, 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大量阅读。

1. 教师引导阅读, 在阅读中释放快乐的心情

阅读课上, 学生面对枯燥的文字有兴趣吗?显然兴趣不高,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并使其产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那么, 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一是边读边画, 让学生在读、画结合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如《九寨沟》中有段关于描写雪峰、湖泊、五彩池、瀑布段落, 语言优美, “蓝天、白云、雪峰、森林, 都倒映在湖水中, 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学生读完后, 我分组让他们拿出笔来, 画出心中的五彩池。学生一边认真读课文, 一边和伙伴作画。一会, 画作完后, 让其边读书边欣赏同学的画, 学生仿佛置身于宛如仙境的五彩瑶池中。二是边读边演, 让学生在读演中感受阅读快乐。谚语“大雁北飞天将暖, 燕子南飞气转寒”。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上课时让学生边读边用体态语言表达其意。学生先是认真阅读, 再和同桌商量怎样表现, 气氛活跃, 最后几个孩子上台进行了表演, 他们学着大雁、燕子飞行的模样, 上下舞动着双臂, 做出南北飞行的动作。一篇篇生动的寓言故事, 在教师的引导下, 课堂气氛欢快活泼, 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坛, 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玩耍, 玩学结合。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师生的多方互动, 常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每堂课简直就是一次45分钟的欢乐大聚会。教学形式也不拘囿在固定的教室, 可根据教学情况随时选定在郊外、公园、文化宫等。让学生置身于快乐的课堂气氛中, 学生敢于想问题、提问题, 不怕犯错误, 就会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 学生自主阅读, 在阅读中培养丰富的情感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在语文教学的众多环节中, 应当尽可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使他们享受到“心灵自由”的快乐, 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段落:“你最喜欢读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把你喜欢读的段落、句子, 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 让同学们也来分享你的成功之果”, “把你最喜欢读的段落、句子抄下来并背诵”。在学生自主阅读中, 应要求学生在读书时做到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到文章里面, 使自己的情感流露与作者的情感表达产生强烈的共鸣。为此, 我班成立了“小书虫”俱乐部, 学生自己所拥有的课外读物都捐献出来, 成了班内所有同学的公共读物, 让学生尽可能涉猎多方面的知识, 为学生创造了一个静心读书的机会。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 一周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建立了诵读课程、名著课程、浏览课程三级阅读课程体系。

二、鼓励学生写生活片断

作文是一种信息, 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感受、所知、所思, 以文字的方式同自己进行交流的信息。作文应是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朵朵浪花, 一片片绿叶, 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生活中, 有许多有趣、有意义的事, 如果不留心、不观察、不用笔写下来, 那么这些事不久就会被我们遗忘, 永远也不会成为作文的题材。因此, 我告诉学生, 在生活中, 只要是他们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要当即用笔记下来。不要求天天写, 但一定要记下发生在生活中的、能作为素材的事情。在片断练习中, 我发现了许多精彩的描写, 如“爸爸真帅”“妈妈的新衣”等。经过一段生活片段的写作练习后, 当我又让学生写《难忘的……》这个题目时, 学生出现了欲罢不能的情况。这个题目, 在以前让他们急得抓耳挠腮, 而现在却变得很容易了。这是因为他们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记录下来了, 在写作时只需要一翻看、一润色就行了。

三、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给学生心灵宣泄的机会

心理学研究表明, 适当地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身心都会感到一种无比的快乐, 为此, 有许多人都在寻求着自己宣泄所表达的方式。而实际上, 说话是最好的宣泄表达方式。表达中, 也就是在向别人传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 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就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说是写的前提, 在教学中, 我们要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亮点”或教材中的说话训练, 积极地创设各种情景, 触动学生心里的那根敏感的“情弦”, 让孩子们在感情最丰富、最需要发泄的时候, 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此时此刻, 他们的思维必定是激情飞扬, 情绪高涨而产生难以控制的快乐, 这时的话也必定最真、最纯、最自然。

如班内谁穿新衣服了, 谁迟到, 谁又进步了……这些都可以作为说话的材料, 让学生去思考, 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 乐于书面表达, 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教学中, 我感觉到不少学生将写作文看作是一件“苦差事”, 讨厌作文, 甚至对作文怀有恐惧感。大部分学生认为作文太难写, 没有灵感, 找不到素材, 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写什么, 对作文失去了信心, 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只有在写作教学中给予科学的指导, 让学生在练习写作过程中循序渐进, 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作文, 让学生来享受习作的快乐呢?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例文引路, 有样可循

新课程标准指出, 习作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 作文教学是有梯度的, 中年级仍是作文的起始阶段, 无论是题材的选择, 还是语言的表述, 如果给孩子一个具体的例子, 无疑是减少了习作的障碍。有样可循, 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自然会降低学生对习作的难度, 从而刺激表达的欲望。四年级上册习作2的两篇例文, 直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长处”, 什么是值得骄傲的。学生读过之后, 自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样的长处我也有!于是, 孩子们一下子找到了自己许多的闪光点, “打字能手”“小小歌唱家”“乐天派”“萨克斯手”……都孕育而生了。精彩的描述也在畅谈之中不断地涌现出来:如小芮的导入语十分新颖:“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 压心底, 压心底, 就不告诉你。是谁的歌声如此动听?”再比如小钰的描写相当细腻:“可是老师教的第一首曲子又难倒了我, 该快的时候我总是慢, 该慢的时候我总是快, 还把二拍吹成了二拍半, 这可急坏了我。”所以说, 好的例文为学生进行创新和个性化的作文提供了最基本的土壤。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写作文就是让学生写想说的话, 表想吐的情。如果学生始终封闭着幼小的心灵, 不肯轻易地打开, 那么习作便失去了本质的意义。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的确, 文思如清渠, 语言如活水。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不能忽视说的训练。关键是要让学生想说、爱说, 有说的欲望, 有说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有话可说, 不怕说, 我们可以创设一个与学生的生活、社会交往相似的情境, 在情境中体验回味, 情到深处自然会发乎于外, 表达就水到渠成了。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和共性, 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作文内容, 如活动顺序即写作顺序, 学生活动情形即场面描写等。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 “活动”与“写解, 让他们品头论足一番。课堂上, 积极挖掘课文的说话点, 如在学习《将相和》时, 让学生揣摩将相相遇时, 蔺相如的心理活动;在学习《穷人》时, 让学生体会桑娜激烈的心理矛盾, 并在体会中说出他们的想法。这样不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也为写作文积累了丰富的题材。

四、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他们走进生活, 了解生活, 才能写出真实感人的作品。如在写《第一次……》之前, 我让他们晚上回去帮父母做一件事, 第二天写作文时, 他们写了第一次做饭、洗衣服、扫地、洗碗……而且他们很准确地把做家务的经过和感作”结合起来, 文章自然会“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如同学们在参与活动时表现出来的动作、神态、心理只要稍作点拨, 学生就能较好地写出来, 尤其是场面描写, 由于有了亲身感受写起来也就更显得得心应手。通过情景创设, 就能极易激活学生原有的贮备, 激活他们写作的欲望, 把“要我写”, 变成了“我要写”;其次, 通过情境的创设, 寓教于戏, 把写作变成了一次有目的、有交际对象的实践。学生既可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又可以真切地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三、尊重个性, 鼓励表达

学生的习作, 是作文主体———学生对生活情景的认识反映, 是他们内心世界的自我表白, 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一个人的灵感、创作欲望只有在极度自由的空间才会飘然而至。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的今天, 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权, 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四年级上册习作1的要求是:“假如让你按照自己的心愿设立一个节日, 你会设立一个什么节?可以写是什么事情让你想到要设立这个节日的, 也可以写想象中自己或别人是怎样度过这个节日的。”经过一番启发, 孩子们有了头绪, 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的说想设“爱鸟节”, 有的说要设“丰收节”, 有的说要设“尊老节”……这时, 有只小手欲举又放, 我走到小昊身边, 拍拍他的肩膀, 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小声地说道:“我怕说出来, 大家笑话我!”“没关系, 你能有勇气表达的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就很棒了。你可以先小声地说给老师听听, 好吗?”他凑在我的耳边, 悄悄地说道:“我想设立一个水果节。”我听了以后, 惊喜万分, 并让他大声地说出他想要设立的节日, 并由此展开讨论。以下句子就摘自小昊的作文:“水果节那天, 人们都会把自己喜欢的水果无偿奉献出来, 各种叫得出名的, 叫不出名的, 摆满了一个个摊点, 引得人们两眼发光。”“你看中了一种水果, 根本不必小心谨慎地问清价格, 只要用手一指, 马上就有人给你递上, 任你品尝。”我想, 学生的习作到底该写什么, 不该写什么, 该怎么写, 又不该怎么写, 不能被我们人为地规定和设置多重的所谓的标准来框定, 我们要鼓励学生畅达地表达自己的内心, 让习作成为他们的快乐之园。

作为语文教师, 作文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在作文中享受快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写出优秀的作文, 这是学生的权利, 也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

(江苏省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受都写下来了, 写得生动感人。课余我让他们密切关注生活, 进行调查, 用笔记录下他们实践的结果, 作为作文的素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写作题材。

篇12:捉虫记二年级作文350字

今天上午,语文课下课铃一响,我迅速做好课前准备,飞快地冲出教室,来到我的“寻宝地”。在那里,我每翻开一块石头,就能发现一两个西瓜虫。

我发现每只西瓜虫都有一对触角,13节身体,14只脚。当我一碰它或者靠近它,它就会缩成一团。它们缩成一团的`样子像个小小的西瓜,我想我终于知道它们为什么叫西瓜虫了。

到了中午,我的笔袋里已经装了很多的西瓜虫,我就拿一只出来观察。同学们都围了过来,有的还去告状了。后来,我被老师“请”到了办公室,老师还叫来了我妈妈,我觉得很难为情!

老师告诉我们:“西瓜虫是很脏的。有的虫子还会传播疾病。我们有我们的生活,虫子有虫子的生活。我们不应该抓它们,更不应该把它们装进笔袋里。”最后,我想把它们送回大自然,结果跑来两个调皮的男生,一脚把它们踩扁了,我伤心极了!课后,我又悄悄的去把它们的尸体埋到了土里,插上了小棍,纪念它们。

篇13:作文教学方法:作文“捉虫”记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的主体态势, 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作文没有主动权, 写作动机消极。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根本没有写作的自主权。大都是老师叫写作文, 学生就写作文;老师要求写什么, 学生就写什么;老师要求怎么写, 学生就怎么写;老师要求写几篇, 学生就写几篇。几乎没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写出的真情实感, 哪怕是一篇日记也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应付差事。作文让学生丢失了自己的需要, 作文不再是为自己作文, 而是为老师作文。于是, 造成了作文只有老师的积极性,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要我写”, 而不是“我要写”, 他们的作文动机是消极的、狭隘的、盲目的, 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 消极的学习动机会必然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动机, 学习也就变成了外界压力下的一种被迫行动, 也就没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之说。

二、学生为作文而作文, 没有挖掘和研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提倡自主拟题, 多写自由作文”。

事实上, 学生总习惯于“奉命作文”, 为了作文而作文, 根本没有研究, 没有创新。从小学写到高中, 写作能力始终没有提升。作文本应是人类的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 只要有思想, 人们就可以本能地利用写作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 完美的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 为了作文而作文, 没有挖掘, 没有研究, 没有创新, 作文质量可想而知, 学生写作能力更不会提升。即使写的再多也只是一种体验, 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事半功倍。

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大都以师为中心, 以教为基础, 靠教传递知识的单一、静止、线性的习作态势。这样的作文教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 互动缺失, 学习就像是在象牙塔里摩拳擦掌, 很容易形成一潭死水。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 才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目标的全面达成。

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常出现“教支配学、学服从教”的状况, 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自我发展空间。怎样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状态呢?我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 积极储备材料, 合理选材、科学构思、运用多样方法, 写出理想的文章。我们要“以人为本”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要让学生主动构建、交流互动、批阅纠错。扭转他们被动习作的积习, 进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创作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 主动写作的习惯,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

一、引导学生主动创作, 变被动为主动。

作文教学中, 学生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认识论告诉我们, 写作源于生活实践, 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重视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习作,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积极练笔, 引导他们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让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们还要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的情趣, 引导他们主动创作。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生动的作文内容,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物, 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真话;有情可表, 表真情。引导他们研究作文问题、探究写作方法、合理选取组织素材, 让他们在自主习作中探究, 在搜选素材中探究, 在写作实践中提升,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学习环境, 把作文教学目标变为学生个体习作的目标, 由消极、被迫的“要我写”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写”。

二、指导学生产生创作需要, 变浅尝为深入。

我们知道, 人的一切行为中, 都要有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等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从人的成长出发, 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形式。成长性需要意味着人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学习就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要。改革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能写出来的作为写作对象, 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 又让他们在主动构建、交流互动中发现自己的匮乏, 尝试成功的喜悦, 满足了他们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愿意写, 才能写得好;只有有材料写, 才能写得好。我们要帮助学生产生需要, 引发动机, 确立目标, 深入体验,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强化写作, 从而,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三、帮助学生形成自主习作习惯, 变单一为多元。

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元性的学习态势。它既需要学生独立学习, 更需要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既要有思维训练, 又要有阅读训练;既要有书面表达, 还要有口语表达;既需要师生、生生对话, 又需要师生与书籍的对话;既要有课内训练, 还要有课外训练.....整个过程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共振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势, 才能生机勃勃地推动学生主动写作, 在写作中发展, 在写作中提升, 在写作中创新。从而, 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改善, 智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升, 当他们的个人素质提高了, 作文水平自然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百度文库。

上一篇:学府路小学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综述下一篇:读养花有感3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