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贷

2024-05-14

农村小额信贷(通用6篇)

篇1:农村小额信贷

小额信贷是一种数额较小、以城乡低收入者为服务对象,由各类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实施,主要针对低收入阶层或贫困人口、旨在发挥扶贫功能的金融机构。

2、农村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农村小额信贷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想到业务逐步实现了拓展,在缓解“三农”贷款难,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在法律上为农民贷款提供了支持帮助。商业银行法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有效地抵押和担保,这对广大的农户来说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但广大农户确实又需要得到银行支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农村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很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方式的真空问题,既考虑到了农民的实际状况,又为发放农村小额信贷的机构提供了法律支持,其政策效力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特别是银监会的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于2007年发布后,各支农机构在原有农行、农发行、信用社等机构的基础上,开办了股份制小额贷款公司,完善了农村金融体系建立。

(2)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潜能。过去贷款渠道多年不畅,广大农户的贷款需求长期被压抑,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开办以后,广大农户的有效贷款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3)小额贷款有利于扶持低收入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同时,小额贷款采用了创新的金融方式,打破传统的金融垄断,丰富了金融供给主体,加强了同业竞争,有利于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自从在1992年引进小额信贷这种方式以后,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已经走过了17年的历程。目前,小额信贷在农村已成燎原之势,不仅项目的规模和范围在发展变化,而且形成了以政府部门与涉农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的小额信贷为主,其他类型的小额信贷业务为辅的有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体系。它在我国的扶贫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帮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缓解了贫困地区金融市场货币供求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农信社小额信贷在全国全面展开、各地喜报频传的同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中国的小额信贷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政府大力推动的结果,走的是一条单纯的以扶贫为目的、渗透着大量行政手段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己经显现出来,阻碍了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各方认识的“错位”,使农户小额信贷的推广缺乏足够动力

(1)认识上不足,操作上违规。一方面,不少地方对小额信贷的思想认识不够或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贯彻落实不积极不主动。由于小额信贷工作是个渐进过程,不能直接、快速显现基层党政领导的政绩,因此,许多地方领导干部宁愿将这笔钱拢到一起搞些“形象工程”。同时,不少农信社主任热衷于放大额贷款,缘由是能从中得到实惠,而发放小额信贷牵涉到千家万户,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自身利益少。因此,表现冷淡。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工作简单化,片面强调简化贷款手续而放松贷款审核、发放程序,导致贷款责任人不明确,有的地方甚至把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当作一次性“活动”来搞,使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和信用村(镇)建设性质发生变质,工作难已持久。此外,各种违章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行为也时有发生。

(2)贷款利率相对较低,也影响了农信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积极性。《农信社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农户小额信贷按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浮动幅度适当优惠。但农信社在执行过程中,过多受政府的干预,将小额信贷当作扶贫贷款发放,较少考虑利率上的要求,有的甚至连本钱归还都很难得到保障。国际上成功的、得以持续发展的小额信贷实践证明,为了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能够抵偿成本费用的利率水平。因为小额信贷单笔贷款的数额很小,成本费用率较高,存在着其利息收入能否抵偿成本费用开支的问题,一旦不能抵偿成本,农信社便会缺乏开展小额信贷的内在动力,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也会受到影响。

(3)对小额信贷是一种金融服务方式还缺乏统一的认识。目前,不少人仍然习惯性地认为小额信贷是扶贫手段而不是金融服务。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不积极,依然希望能得到国家财政的扶贫贷款;而信贷资金的需求者则是想办法多贷款,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扶贫款。的确,小额信贷在经济生活中的产生确实源于扶贫之目的,尤其是 1999 年之后,我国政府也开始采用小额信贷以其扶贫直接到户,回收率高等特征,被普遍认为是最成功的扶贫方式。但是,2001 年底人民银行推出的在广大农信社全面推行小额信贷工作,在信贷主体、客体、目的及资金来源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信贷方式己经由过去的单一扶贫手段转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用于广大农村的金融服务方式,这一认识的变化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操作方式局限,信贷队伍力量薄弱,使农户小额信贷“变味”,优势难以显现,社会效益削弱

(1)贷款目标群体选择缺陷。农户小额信贷是指以农户自然人为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内向农户发放的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一方面,农户小额信贷规定发放的对象是有信誉的农户,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较高,与农户普遍缺乏信用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按照农村的传统习惯和经营意识,农民较为保守,担心贷款到期无法偿还,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借款,农信社又规定原欠贷款的农户要借新贷款必须还清旧贷款本息,这样,借款的人一般都是那部分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人,而那些忠厚的低收入群体缺少信贷支持,这就限制了农信社小额信贷目标群体选择空间,使小额信贷失去了开办的初衷。

(2)农户小额信贷管理力量薄弱。从当前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情况来看,各农信社一般配备 1 ~ 2 名专职信贷人员,而每个乡镇农户一般都在一千户以上,多的达到 4 ~ 5 千户,如果按 10% 的农户得到小额贷款的支持,农户最多的要达到 400 ~ 500 户,平均一名信贷员要负责 200 多户,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都显得力不从心,远不能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

(3)农信社缺乏足够的资金。目前,许多农信社的资金缺口越来越大。农信社本来就资产质量不高,亏损大,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后,一方面由于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农信社资金需求量大增;另一方面由于农信社在吸收存款上受到限制,如财政性存款、社会保险存款等规定不能到农信社存款,农信社的存款得不到相应的增长;再由于中央银行为支持“三农”,要求农信社加大对农户贷款的力度,但政府在税收上却没有给农信社必要的照顾,这使农信社负担加大。农信社既面临着支付性风险,又要满足支农资金需要,资金问题最终成为农信社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核心问题。

(4)小额信贷操作程序复杂细致,经常出现准备不充足、考虑不周全、组织管理不严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3、农户小额信贷的性质,与资金运营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使农户小额信贷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缺乏后劲

(1)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信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

(2)信用担保方式在中国农村现有的信用体系中要保障资金安全操作非常困难。农户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信誉低者偏好赖账,发展潜力小的农户对资金需求大,需求最急切,有些农户在签约前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农信社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并不充分知道债务人类型,同时,农信社在给农户发放贷款后,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不要从事那些可能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事情显得困难,进而影响农信社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有些地方对信用村的建立做表面文章。对农民资信的评定,把关不严,敷衍了事,结果使评出的信用等级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信用村农户贷款到期偿还率较低,甚至出现有些农信社对借款逾期多年的农户也发给“贷款证”的情况。

(3)小而分散的经营模式存在缺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模经营对商品生产者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农信社作为市场竞争的一个行为主体,也一样需要规模经营。分散放贷,固然是分散了一定的风险。但与此同时,代理管理的成本也会随之大幅提升,管理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

(4)忽视质量,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2001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下发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农信社把小额信贷作为一项中心来抓,层层制定了严格的指标任务,造成一些基层农信社片面强调小额信贷的推广面和推广速度,不按操作规程办事,放松了信用等级评定的标准和条件,对农户的调查、建档和资信评定随意编造评定,人为地加大了贷款的风险,表面上看,农户小额信贷一片繁荣,但如不及时纠正偏差,则会影响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农户小额信贷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法律支持,资金的配置效率难以提高。

三、促进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对策

针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分析,为了保证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能够良性发展,通过对制约其发展的种种因索的分析,提出促进我国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的对策如下:

(一)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产权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

因为如果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主体不明确,就没有人对其进行认真的监督和管理,也不会有人制定规范化的金融信贷政策保证其良性发展,社会目标就可能凌驾于信用社的金融信贷目标之上,信用社的金融信贷业务便难以开展。目前,由于信用社的所有者缺位和管理体制僵化,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往往于被动状态,只看重完成上级的任务,甚至有些明显对信用社有利的事情

也不敢或不愿自己决定,过分强调短期利益,这些都会影响信用社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明确农村信用社的所有权主体,保持信用社管理的独立性和积极性,监督自己的金融信贷业务。当然,国家法律可以要求农村信用社董事会成员的组成必须包括有关专家等,以保证其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合理性。

(二)要为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制定支持性政策和措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带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特性;农业又是弱质产业,需要国家的支持和保护。因此,为了保证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鼓励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国家应制定一些支持性的政策和措施。如,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收方面的优惠;给信用社更加灵活的贷款政策,等等。国际经验也表明,支持性政策的缺乏是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寻求切实可行的支持与保护政策,让小额信贷成为信用社赚钱的业务,保证小额信贷的良性发展。这其中利率是一个核心问题,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使小额信贷的收益可以抵偿其成本开支。在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情况下,还要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保证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不流失,从而保证其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资金来源,否则,仅仅靠中央银行再贷款是难以维持其良性发展的。

(三)政府应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发展进行投资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农村家庭获得收入的能力,这种办法常常比提供同等金额的金融信贷服务更加有效。类似地,提供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设施,能够强农村贫困者的生产能力,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财富。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医疗保健设施更是处于难以为继的地步,制约了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开拓,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不利,因此,政府必须认清其在农村的责任,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对市场、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提高合理使用贷款的能力,使小额农贷的效果更加明显。

(四)要为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创造条件

小额信贷产生于市场经济国家,采用的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是一种向贫困人口提供市场帮助的方法。因此,市场经济是小额信贷运作机构的重要环境,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摆脱政府的干预,才能建立起小信贷规范运行的机制;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才可能独立,才可能获得相应的资源来发展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减少行政干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真正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另外,农村金融体制的彻底改革是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的充分条件,农村金融要实现真正的多元化,既要有商业金融,也要有政策性金融;有抵押贷款,也有信用贷款;有企业法人的授信额度,也有合作经济组织的无抵押的低息、无息贷款等,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相互配合。

(五)要明确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目标

目前农民缺少的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贷款,农民,特别是一些贫困农民还需要其他生产消费性贷款,他们还需要从事一些非农产业来解决就业问题,以提高收入水平。因此,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的过程中要注意农民的信贷需求,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满足农民各种各样的信贷需求,降低由于产品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风险,实现小额信贷自身的发展。国际上小额信贷主要将其服务的对象(即目标人群)限制为贫困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中的妇女。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小额信贷的过程中是将服务对象定为信用较好的所有农民,还是农民中的贫困者,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六)要建立保证贷款偿还的机制

小额信贷由于主要贷款给农户,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为了保证贷款的偿还,应借鉴国际上小额信贷的经验,建立起贷款偿还的机制。国际上小额信贷的偿还机制主要是采取小组联保贷款的管理办法,由相互了解和信赖、严守信用的借款者组成联保小组,共同对贷款的偿还负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也可以借鉴这一联保的办法只是联保小组的建立要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联保小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真正承担起在小组成员无法还款时的还款责任,保证小额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

一、小额信贷的基本含义、分类及运作模式

从国际流行观点看,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杜晓山(2004)认为小额信贷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综合以上两个定义,王曙光等(2008)认为小额信贷是向传统上难以获得基本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是一种基于接收贷款者信誉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度的信用贷款,以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和贷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的统计,目前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有三类:非政府组织从事的小额信贷组织、营利性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目前国际上主要有四类比较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村银行模式(Village Bank)、小组模式(Group Model)或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个人贷款模式(Individual Model)和混合型模式(Mixed Model)。我国正在运行的小额信贷有三种类型:1.专业性小额贷款NGO(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机构)机构开展的小额信贷活动,如扶贫经济合作社;2.尚未实施完毕的国际机构援助小额信贷项目,如世界银行在四川的秦巴扶贫项目小额信贷分项目;3.已经实施完毕并成功实现了可持续运作机制的国际援助项目,如四川仪陇乡村发展协会。中国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按照机构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福利主义以社会发展为己任,主要源于对贫困国家的发展援助,通过向贫困社区提供小额金融服务,以及其他非金融社会服务来实现经济增长和减贫目标。在将首要目标定位于社会发展的同时,通过员工激励和严格的财务制度等手段来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典型代表是孟加拉的格莱珉银行(Grameen Bank)。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源于金融理论和金融深化过程以及对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首先关注的是商业可持续性,然后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业务覆盖率来为更多的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典型的代表是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第二,按照操作机构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小额信贷机构分为金融机构小额信贷、非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第三,按照目标对象和信贷方法不同,分为小组模式、个人贷款模式和村银行模式。其中农信社农户联保贷款可视为小组模式,农业银行的扶贫贴息贷款、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城市商业银行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小额担保贷款”等可视为个人贷款模式。

二、小额贷款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早在建国初期,农村信用社就有零星的针对农户资金需求的小额信贷。但是当时的小额信贷规模小,不同于国际规范意义上的小额信贷。真正开始进入中国始于1993年。1.外援资金的小额贷款扶贫试点阶段(1993年—1996年10 月)。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首先将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引入了中国,成立了“扶贫经济合作社”。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一些国际组织也相继在我国开展了一些小额信贷项目。2.政府主导大规模小额信贷农村扶贫阶段(1996 年10月—2000年)。这一阶段小额信贷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在继续借助国际援助资金的同时,中国政府利用小额信贷服务这一金融工具,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实施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3.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2005 年)。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借助中央银行再贷款的支持,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农户小额信贷试验。4.多元化信贷政策和机构的出现(2005年至今)。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放宽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资本和机构的准入。2006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低门槛、严监管”为特点,开放农村金融市场。2007年以来,多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标志着民间、外资和国有资本共同参与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小额信贷经过在中国的发展,也具备了一些中国独有的特点。刘文璞(2005)曾分析道:在中国,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异化的倾向几乎随处可见,其表现为:将贷款的增长集中在高人口密度地区(这样就不会集中在农村贫困地区,而是在城镇周围);把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农村中富裕和比较富裕的农户等。结果,一般商业性金融具有的那些弱点(不愿支持弱势群体),在这一类小额信贷中会重新再现出来。另外,如刘民权(2003)所说: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与其活动的范围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非正规金融的借贷款活动只能针对少数的对象展开,许多非正规金融组织通常有其自己相对固定的客户,这造成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高度割裂。对于大多数中国农民来说,有“关系”就意味着有“信息”和“信用”。对公司来说,熟悉的“地缘”和“人缘”是其对贷户进行核查和监督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一直以来民间借贷控制成本、降低风险最重要的途径。在资金和信息流通不畅的情况下,很难避免存在“人情贷款”和“灰色交易”。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如李兰兰等(2008)认为:社会资本在小额信贷有效运作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克服信息不对称、降低贷款机构的信息搜寻与监管成本,降低借款者的贷款获得成本上。

三、对小额信贷以商业性为核心性质的认识

当前学术界对小额信贷在发展中的表现还是普遍认为小额信贷机构的核心性质是商业性。坚持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性,一方面对于维持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普遍认可的评估小额贷款机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农民在贷款以后的还款积极性,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贷款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基于资本是需要利润回报的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以商业性为核心的小额信贷机构也能借此吸引资金投入,维持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长期发展。因此到目前为止所建立的小额信贷机构几乎无一例外的体现了这一核心性质。

然而,凸显商业性的小额贷款机构能否彻底实现机构设立的初衷呢?这就要从小额信贷区分于一般商业贷款的特点说起:首先是贷款的对象。小额信贷从设立一开始就将贷款对象明确定位于在传统信贷体系下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穷人。第二,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在抵押过程中用社会担保取代了经济担保,无需抵押担保,是一种信用贷款。第三,相比较一般的商业性贷款来说,贷款额度非常小,一般等于或小于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至仅仅相当于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十左右。第四,小额信贷具有多种灵活的还款方式,农户可根据具体情况自由选择。相比较一般的商业性贷款来说,严格的还款期限反而限制了农户的信贷需求。第五,小额信贷专门设计了短期限的可循环贷款(一般不超过一年)。也即首次发放的小额短期信贷如果信誉情况良好,可酌情延长贷款期限,逐步放宽对农户用款的限制(甚至可以续借2-3年)。第六,小额信贷的利率高于一般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但不超过民间高利贷的利率。2007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新的利率定价机制,在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综合考虑借款人信用等级、贷款金额、贷款期限、风险水平、资本回报要求以及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在浮动区间内自主确定贷款利率。第七,鉴于多种模式,小额信贷普遍采取了小组联保的模式。

通过对小额信贷机构特点的分析,可以说小额信贷机构是为那些传统上难以获得基本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量身定做的。也有学者说小额信贷从一开始就具备了“自动瞄准穷人”的功能。例如从利率水平上来看,较高的小额信贷利率自动将那些能从正规金融机构以较低利率获得贷款的经济状况较好的客户排除在外。而那些赤贫的农民由于自身经济水平低,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无力接受较大规模的贷款;而且由于他们居住分散,并且带有自卑心理,与传统的信贷机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李欣然,1999)。可以说,小额信贷的产生使得那些低收入人群有机会获得信贷服务,从而改善自身经济境况。然而,据张杰等(2008)在山西平遥对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情况的实地考察以及与工作人员的访谈来看,大部分的小额贷款资金投放在了工商性生产投入,而且工商性小额贷款需求非常突出,占到了58%。这一现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农民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的农户开始发现,搞养殖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可以带来丰厚的收入,资金循环快,于是大多希望投资于这些项目。从小额贷款公司来看,单单投资于种植业,如许多学者普遍认同的那样,不但要承担农业固有的高风险以外,资金回收期长,出力不讨好。然而,工商性生产投入并不如理想中的那么多,如大多数农民期望的通过小额贷款来转产于农副业的愿望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实现的。虽然这种资金投放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金融资源匮乏的局面,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问题,最棘手的种植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亟待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当前,小额贷款机构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资金来源渠道少、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瓶颈。对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降低民间资本参与小额贷款的准入门槛。二是保证商业性小额贷款组织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对此,孔德婧等(2008)提出由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出资方,实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公司化,建立经营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其次,目前我国对小额信贷机构的定位不明,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保障,严重束缚了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杜晓山(2008)认为虽然中央连续发布文件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但是相关法规没有跟上,使得公益性民间小额信贷机构合法性受到质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对这类不吸收社会存款的民间或半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现在都已具备了给予适当定位和合法身份的条件和时机。有了政府适当的鼓励政策,将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机构、人士和资金投入到这类扶贫小额信贷活动的行列中来,而且,这必将会带动这类扶贫小额信贷组织更多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此外,加强立法,健全的法律体制、政策保障是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要明晰借、贷主体,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

第三,风险分担机制不足。借鉴国际小额信贷的通用做法,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并建立起完善的小额贷款政策保障制度、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等,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

篇2:农村小额信贷

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科技含量总体偏低,决定了农业金融具有交易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的特点。虽然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村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发展缓慢和城乡差别扩大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日渐萎缩,一些在县城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为了追求利润,纷纷把视角从农村转移到大中型城市,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正规农村金融信用社垄断经营,地下非正规金融活跃失控的局面产生。大量农村资金的“非农化”使饱受资金困扰的“三农”资金缺口更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农村资金供应雪上加霜。农村资金外溢,不仅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也给农村金融运行的整体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为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的情况下形成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可能支撑当地金融的正常发展。

尽管目前黄冈市已初步形成了政策性的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并存的农村金融基本框架,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其整体服务功能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建立新农村的需要。其缺陷主要表现在:

(一)、金融网店覆盖不足,机构竞争不充分,由于不同的原因,近年来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点都比较少,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点整体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覆盖农村的每个乡镇,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

(二)服务层次和水平低。

目前,农村银行业金融服务网点业务品种还仅限于对公结算、居民储蓄以及银行卡业务,贷款业务也只开办了商户联保、个人小额贷款等小额信贷业务、个人存单质押业务,部分代收代付、代理保险、国债销售等中间业务,业务品种相对较少。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低下的情况,已严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保险难以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

在1994年农业保险市场化后,由于农业保险固有的赔付率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使得商业保险公司纷纷对农业保险业务采取限制规模的措施以控制亏损,呈现出保费收入逐年大幅下降、险种逐渐减少、机构萎缩、承保深度不断降低的局面。农业保险的缺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企业的风险评估,成为“惜贷”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不仅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状况,而且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进程。

(四)、农村贷款需求日益增大,可用于农业贷款的总量严重不足。

商业可持续性经营的原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把全部资金都投向农村。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身份是双重的,不仅要为农村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要考虑自身的商业可持续经营。因此,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的问题。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实际运行的情况看,这些机构在农村的信贷投入比例非常低,而在城市工业领域投入较多。出现这种情况也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实现了商业可持续性,保住了生存,才能谈支农问题,这是前提。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在现行的政策框架下,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资金来源狭窄,且多为自筹资金,要让它把仅有的资金投向三农是不现实的,这是由农业的弱质性以及贷款收益率、回收期限等多个因素综合决定的。因此,要实现支农与商业可持续之间的良好、稳定平衡,最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其内部成立一个专门服务三农的部门,并且对该部门采取独立核算、独立考核。

此外,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有限、农村金融贷款经营机制僵化和农村金融信贷管理能力弱等等,使农村金融缺乏良性循环的基础,这些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二、行为模式中的缺陷

(一)、农户担保体系不健全,农户贷款担保难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的担保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联户担保”、住房抵押、个人保证等。然而这些担保形式在实际运作中存在许多难题,使农户可望而不可及。“公司+农户”的形式要求贷款户必须是公司的下属体。而目前许多农户都是个体经营,特别是纯农业的农户都是独户独体,不可能加入公司,而公司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出面为那一个农户作担保,这种形式使许多农户根本无法入门。“联户担保”的形式,银行要求很严,农户必须联合寻找三户以上有担保实力的担保体,由于农户经营的特殊性,往往很难寻找这种既有实力又相互信任的联保体,因此具体操作难度很大。“住房抵押”的形式虽然很方便,但农户在农村住房无土地证,村住宅不能作为担保体,虽然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推行农村住宅可抵押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一系列的问题尚待解决,就目前而言农村住房抵押对农户来说仍是一句空话。个人保证的形式,银行要求很高,担保人必须是公务员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主。这些担保人在实际操作中农户很难找,一般的人根本不可能为农户作担保。因此,个人保证的形式对农户来说也是望尘莫及。由此,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担保难成了制约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的一大瓶径。

(二)、农户的分散经营和高风险性,农户小额贷款投向选择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主要对象是农户,而目前农户的分散经营方式,使得面向农户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琐碎而复杂,农户小额贷款每户一般贷款余额是5万元,而5万元对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数额相对较小,根本派不了用场,上不了项目,因此,产生的效益也较少。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风险也不断加大。目前,农业生产经营者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小生产不适应大市场、数量农业部适应买房市场和种植业产品高成本且竞争力不强,一级政府缺乏控制农业风险的政策体系等。因此,农业作为一项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抑制农村小额贷款的有效投入。给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带来了难度。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风险相对较高,加之农户经营形式多种多样,从客观上讲,农行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风险也相对较高,由此影响农行向农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散机制,农行在发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过程中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政府引导或者其它组织协调和农户的融资关系,农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将因风险问题而受到制约。

(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缺乏,信息传递不畅,贷款对象确定难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多年来农行对农户贷款业务基本上停办,因此一些农户对农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缺乏信心,由此造成双方缺乏了解,除了抵押物不足,主要原因是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管理半径过长,而目前农行只有通过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了解农户的信息,农村专业合作社又还只是起步阶段,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相当低,加上农行在乡镇一级的机构仅限于大的集镇,对于分散或边缘山区的农户普遍缺乏了解,信息不灵,由此造成农户小额贷款的客户对象情况不了解,贷款农户对象选择难,这就严重制约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

(四)、农村信用工程创建缓慢影响小额农贷的发放工作。

由于部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属空壳村,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的不良贷款较多,少数地方政府、司法部门打击恶意逃废债的力度不足,无法满足信用村镇的评定标准。另外,农村信用社贷款以农业为主,农民生产主要以传统的粮食、烟叶、食用菌生产为主,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沉淀的贷款较多。个别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没有积极主动地向当地政府汇报和银子支持,加上认为小额信贷量小、笔数多、成本高,不愿意积极参与。

(五)、农行机构客户经理超负荷运转,业务开展难影响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

农户小额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额小、业务量大的特点,而目前基层行又没有专职的农户小额贷款客户经理,这对于工作量大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来说,管理很难到位,加上基层行客户经理紧缺,且要承担公司业务、法人客户、个体经营户的贷款管理和中间业务、银行产品营销等,仅维持现有业务量都很困难,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上,由此,影响了对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拓展。

(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亟须创新。

小额农贷以额小、灵活、简便深受众多农户的青睐。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资金供求呈现出金额大、期限长、利率要求低的特点,目前,不少地区的小额农户贷款已与农户需求不相适应,亟须突破诸多瓶颈制约:①、贷款额度和贷款期限不尽合理,一定程度限制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②、贷款的风险性较高。农业属于高风险、微利行业,小额农户贷款担保机制缺失。同时,小额信用贷款主要依赖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证,个别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存在逃债、赖债行为,导致风险不断积累。③、贷款管理难到位。农信社信贷人员偏少,而小额信用贷款具有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的特点,致使贷后管理工作难到位。

(七)、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政府职能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弱化使得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缓慢。

篇3:农村小额信贷简析

前言

“小额信贷”, 是指对城乡低收入者提供一种小规模的可持续的存贷金融服务。主要是针对低收入农民、各种微型的非农经济体以及小商贩等发放短期无担保的小额贷款。虽然小额信贷发展的初期是作为一种金融模式的扩展, 但其目的则是为低收入者和微型企业提供自我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使其摆脱贫困的状态。因此, 小额信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扶贫手段。小额信贷避免了过去扶贫机制中靠吃政府救济金度日的僵硬模式, 充分发挥了农民和微型企业寻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也使这些贫困人员的资金需求得到了满足。对中国这个金融市场尚不发达的国家而言, 如何实现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不仅可以完善金融市场也可以提高当前农村的经济,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

1、资金供给总量不足。

目前, 我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资金问题, 特别是要解决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然而,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始终存在着供求失衡的困境, 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越发的旺盛。小额信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资金需求, 但是相对于当前农村市场庞大的资金需求总量而言仍显不足。非正规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的小额信贷的资金来源没有保障, 缺乏一定的融资渠道。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大多数流向了城市, 提供给农村市场的资金只是一小部分。这也是由于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是以扶贫为目的, 而农业贷款的风险较大, 因而无法在收益上提高金融机构投资的积极性。

2、目标人群定位的偏离。

国际上发展小额信贷业务主要是面向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的,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对象是所有农户而不仅仅是其中的贫困农民, 这其中就会导致贫困农民仍旧会难以得到资金。资金往往会流入那些比较富裕或者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民手中, 这些农民拥有良好的还贷能力和社会信用, 更容易受到小额信贷机构的青睐。这样导致了一些小额信贷机构更多地向农村中的中上层农户提供资金, 使得扶贫目标无法实现。

3、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我国小额信贷的发放条件主要是以信用评级为标准来确定的, 风险控制更多的集中在贷款发放前, 而对于贷款发放之后, 如何帮助农民完成投资, 实现收益, 降低贷款损失的风险则没有一套健全的机制。在没有抵押或担保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放款机构的损失, 导致这些小额贷款机构的放款能力和积极性下降。贷款中后期的风险控制在农村小额信贷当中还不成熟。一些贷款机构、尤其是农信社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更使得风险控制成为空谈。风险控制的缺失是小额贷款机构生存的巨大隐患, 可能会导致贷款机构经营能力的下降。

4、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不足。

虽然专业化的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弥补我国小额信贷市场的空缺, 但是在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小额贷款公司的持续生存能力值得怀疑。在当前我国金融行业受到管制的前提下, 不管是贷款利率还是融资渠道都受到了严格限制。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水平相对正规金融机构有一定的提高, 这虽然提高了公司的盈利水平, 但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与正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提高了农民归还贷款的风险水平。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状况减少了公司的资金来源, 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我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成因

1、政府对小额信贷的多重要求。

小额信贷在我国发展之初, 政府就是希望借此发展扶贫事业, 同时开发农村金融市场, 活跃农村经济。正因为政府从社会经济等多种角度出发推广小额信贷, 才使得我国的小额信贷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于他国之处。要实现扶贫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求降低贷款利率扩大贷款对象, 要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就要提高利率扩大融资渠道。政府要求的自相矛盾也使得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 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政府的政策往往也会因此出现一些偏向, 时而偏向扶贫, 时而又转向可持续发展。

2、农民完成贷款活动的能力不足。

农民在申请贷款到归还贷款这一过程中, 都面临着诸多风险。农民受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 在利用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出现的各种风险。这使得小额信贷的风险水平远远高于普通的贷款, 再加上农民自身的财富有限, 使得贷款机构无法在贷款损失之后从农户手中获得补偿。这无形中加剧了小额信贷机构在运作中所承受的风险和损失, 农民贷款的高违约率制约着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农民自身能力的不足不仅制约着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 更限制了农村社会经济的提高。

3、小额信贷结构自身经营能力不足。

当前, 我国小额信贷机构不管是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还是小额贷款公司都是处于发展尚不健全的阶段。农信社仍在进行改革试点, 各地的农信社发展各不相同。农信社自身面临着不良贷款率偏高、产权制度不明晰、“内部人控制”情况严重等风险。邮政储蓄银行2006年刚刚改组成立, 其业务运作尚不成熟, 在此之前其更多的只是吸收农村的资金并将所得的资金上交, 而不是投入农村市场, 这也造成了农村资金的流失。其贷款业务还处于初始阶段, 贷款制度还不完善。而小额贷款公司最近几年才进行全国试点, 虽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成功, 但是其中存在的资金融通、贷款利率等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三、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的思考

1、找准政策定位, 完善法律体系。

小额信贷最初是作为一种扶贫手段推出的, 政府在推行之初主要考虑的是政策目标而不是盈利目标。目前, 我国小额贷款主要是由农信社承担着主要部分, 执行较低的贷款利率, 承担经济损失。从国际上小额贷款的成功经验来看, 盈利性是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适当放宽对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的限制或者加大对小额贷款机构的政策补贴, 保证各小额信贷机构的正常, 运营减少其贷款风险, 让小额贷款机构有利可图才能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持续经营和扩大发展。配套完善关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法规, 对农村小额信贷给予足够的法律保护和引导。目前, 我国尚无完善的小额信贷法律体系, 小额信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法律界定不明晰的地方, 往往会造成现实当中的各种法律纠纷不断。因此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界定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 使其在正确的法律框架之下运行。

2、强化风险控制, 完善社会保障。

农村小额信贷扶持的是农业, 而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极大, 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很大, 一旦农业生产受灾, 就会直接影响农民的还贷能力, 产生违约风险。因此, 要强化风险控制体系, 不仅是贷款前的风险控制, 还包括贷款中和贷款后的风险控制。贷前要加强对贷款农户信用评级和经济状况的审查, 对其投资项目给予客观评价。贷中要强化对贷款农户的投资项目的跟踪调查, 对农户投资中的问题和困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提高贷款项目的成功率。贷后要对那些违约贷款查明原因, 确实无力还款的要做好不良贷款的处理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可以保证农民在投资失败之后正常的生产生活能够得以维持, 从而提高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3、提高经营管理, 加强内部监督。

强化内控机制建设, 建立和完善业务监管、财务管理、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要形成严格的业务流程, 岗位之间必须相互制约, 通过建立完整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避免操作风险。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 建立客户档案, 及时跟踪采集信息, 改善服务质量, 以提高客户保留率, 并不断开拓新的客户资源。探索完善激励机制, 科学制定小额贷款发放、管理和收回责任目标及考核奖惩措施, 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积极性。要将创新放在首位, 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项新兴的金融服务, 只有创新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实现经营管理上的突破。

参考文献

[1]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

[2]王晓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9.11.

[3]宋丽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困境及对策[J].乡镇经济, 2009.12.

[4]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12.

篇4:农村小额信贷风险及防范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一、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

1、农村小额贷款发展缓慢

小额信贷是一种城乡低收入群体,作为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旨在通过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金融服务。小额信贷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审判,经过多年的不断改进和探索,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金融产品,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受多种因素限制目前小额金融业务发展缓慢。

2、农信社的小额信贷比例不断下降

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在农业贷款中的比例逐渐下降,究其原因是小额信贷在农村地区广泛应用,暴露出很多风险,有些人担心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再加上小额贷款也有许多额外的附加条件,贷款的审批流程多,程序繁琐,时间长,这就使得一些农民不愿意选择如此繁琐、麻烦的贷款。加上,当前社会上弥漫的信用缺失的加剧,这使得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再次陷入了僵局。因此造成了农信社小额信贷比例的下降。

二、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1.农信社法人行为风险

农村信用社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行业管理,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较弱,个体经营者和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小,多系列分散的特点,缺乏有效的信贷管理。从体制上看,信用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缺。但信用风险也日益突出。因此对小额信贷的具体研究和风险防范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监管评级水平,促进结构调整,在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上真实地反映了一些贷款的风险状况,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资本不充足,利润失真等,不合理延长贷款期限;虚假或更换不良贷款;持有有假土地证,产权证,借款人假合同支付贷款等都加剧了其风险。

2.经营与财务风险

小额信贷的经营成本高,农村信用社人员不足,信用是难以有效地管理具有潜在的风险。据估计,陕西一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如果利率是低于95%的回收率按计划会有经济损失。小额信贷和利率的风险不像农民的存款利率和利息费用是刚性的,市场风险因素,加上自然灾害等都加剧其风险。

3.管理与操作风险

由于分散的小,农村信用社普遍不足的人力,小体积分布的设施;农民和小微企业随心所欲,自我管理不健全,农村信用社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承诺。农村信用社签发许可证给农民贷款给农民,贷款给小微企业的信贷,如果在一定时间内的显著多家客户集中和前来提款,而且还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法律和制度风险。小额信贷评级目前评估更抽象,因而存在一些法律风险。例如,根据评级放贷的决定,农民一旦评上了信用评级,这意味着给他的信用,农村信用社必须是无条件的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1.建立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管理机制农信社降低法人行为风险

根据情况和还款信用评级,建立动态数据库,以减少法律行为的风险,以便农民更加有利的还款。改变企业行为,以减少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对于单个信贷员的激励,即从单一的负激励成同时激励。

2.降低经营与财务风险实行农业保险制度,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由于小额贷款的复杂性,以农民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比较困难和艰巨,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工作还需要贷款人勇挑承担责任,为了促进健康的邮政金融信贷业务全面发展而努力。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将实施农业事故保险制度,增加保障,将农业风险转为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

3.建立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小额信用贷款需加强监督管理

降低管理与操作风险,借助农户贷款证台账、小额信用贷款资信评定档案,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情的,客观、公正地进行农户资信状况评定;克服评定的随意性,并由信贷人员对农户信用资料实行静态实时管理。农户资信评定,应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结合贷款项目的风险性,深化农户个人资信评价及管理体系。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再根据农户信用等级,实行积极放贷、差别管理制度,做好静态和动态有机管理。及时掌握、反馈农户的资信变化,对农户信用状况施行动态管理,加强现场和非现场监管,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个人信用变化信息。

由于程序多,时间长,很多贷款农户不愿意按期归还本金,因为他们担心本金归还后下次贷款又需要等很长时间。这就无法快速了解借款农户的资产状况、信用情况等。解决这个问题,要重构金融机构对农民信用的信心和农民对金融机构服务的信心,金融机构应确立“农民讲诚信”的理念,通过有效机制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

贷款利率“定价权”给农民。这就反映出了对农民的信任和尊重,一切都以农民的利益为准则,更能够获取农民的支持和认可。例如海南省的农村信用社开展“诚信激励”制度,这就有助于构建诚信、信用机制。她的开展是由实际利率的贷款和优惠税率两部分组成的完整协议,以确定基于对农民的激励付款记录的完整性不同的速率。这种机制有效的解决了贷款农民的还息负担,也有利于提高其信用意识,为小额贷款的有序健康开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信贷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首先要明确小额贷款数目多、金额小、分散、还款利息高的特点,然后在依托现代化科技技术,完善对小额信贷网络的构建,还要注重对贷款用户的信用数据库的构建。要注重实际开展,最好对贷款用户经济情况、信用的了解,精简贷款程序和步骤,过程中加强督促和监管,这都有利于信贷工作的开展。还要做好有关的制度规范建设,定期开展培训和学习,加强信用社员工的综合能力,以便他们更加效率的做好信贷相关工作。

四、总结

近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农户小额贷款切实为农民解决了一些生活、生产和发展上的困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发挥了巨大作用。小额贷款的开展,是我国结合我们当前农村的实情实际而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数以万计的农民尽快脱穷脱困,这一项工作一定要出色的完成。为了进一步规范对小额贷款的管理,在贷款前,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地反映问题,依据提供准确的第一手材料进行决策。还应着眼于还款的主要来源,在控制风险的第一要素中需要重点集中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要充分认识到小额信贷的风险问题,加强对风险的防范,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小额信贷是农村信用社转型的成长阶段,从最初阶段做好有关规范和管理工作,能够正确引导和防范关注的风险,将会促进小额信贷对我国的扶贫工作的发展,也能够更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更好的加快农村现代化发展。(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连城.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J].长白学刊.2013(05)

[2]陈祚标.当前我县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金融.2009(11)

[3]傅锡洪,李建生,马永华.改革是增强农村信用社活力的必然途径[J].福建金融.2013(9)

[4]Marris M,Raviv A.The Theory of CaPital Stucture[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3(05)

篇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研究11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额的瓶颈,在“三农”问题中,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民收入增长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增加农村资金有效供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额信贷

模式

一、小额信贷含义

关于小额信贷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机构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如下: 世界扶贫协商小组(CGAP,2001)认为小额信贷是指为低收入家庭提供金融服务,包括贷款、储蓄和汇款服务。尽管信贷本身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它能够释放这种潜力,能够使穷人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本和生产资本盈利和增加财富。

Bankakaemie International(2004)认为小额信贷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是满足那些从未或很少得到正规金融服务的家庭和企业的金融需求.因此,小额信贷机构的主要目标客户是低收入家庭。

Mordueh(1997)认为小额信贷被认为是一种向贫困农户直接提供较高利率的无资产担保的小额货款并保持了高还贷率的扶贫到户方式。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罕默德·尤努斯(1998)认为小额信贷是帮助穷人尤其是贫困妇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适合世界上所有文化和经济状况.它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具有可持续性,并且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它给了穷人一个机会,用自己的双手掌握命运,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

乔安娜·雷格伍德(2000)认为小额信贷是一种经济发展途径,意在使低收入妇女和男人受益。它包括向低收入客户或个体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通常包括储蓄和信贷:’’·…小额信贷的定义包含了金融含义和社会含义。它不仅指银行,还指一种发展途径。

国内学者对小额信贷提出的各类概念中,比较流行且权威的说法来自杜晓山、孙若梅,他们在《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和政策思考》一文中提出: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 1

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而这类为特定目标客户提供特殊金融产品服务的项目或机构,追求自身财务自立和持续性目标,也构成它与一般政府或捐助机构长期补贴的发展项目和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差异。

综合国际国内观点,从国际流行观点看,小额信贷是指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其包括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第一,为大量低收入(包括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第二,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一)国际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1462年,意大利就有第一家官办的典当行,以应对社会上的高利贷,标志着小额信贷的出现。杜晓山在《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金融体系框架》中对小额信贷的国际发展历程进行了概括,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现行小额信贷诞生了,一些试验项目向贫困妇女提供小额贷款开展微型生产经营活动。这些先驱者包括孟加拉乡村银行,拉美的行动国际和印度的自我就业妇女协会银行。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小额信贷项目在不断改进创新。例如,印尼的BRI国有商业银行改造传统的模式,不断使自己的农村信贷部成为能覆盖成本(通过合理利率)和达到高还贷率的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机构,使它能可持续发展和服务于大规模的客户群体。20世纪90年底初,“小额贷款”开始被“小额信贷”所取代。也就是不只是贷款,而且还提供储蓄、保险和汇款结算等服务。”

(二)国内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国内众多学者都曾对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过程进行划分,但观点基本一致,本文采用杨琳在《农村小额信贷:国际比较与中国的实践》一文中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过程的划分。

依据该文国内小额信贷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试点的初期阶段(1994年初~1996年10月)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 2

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人们重点探索的是GB模式的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运作,并注重项目运作的规范化。在这一阶段,小额信贷试点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基本遵照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做法进行小额信贷活动。一般称其为小额贷款组织的小额信贷,也称为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扶贫社”项目、香港乐施会的项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项目、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的项目等。这类机构,几乎都是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群众性团体,本身并不具备开展包括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的资格,但在扶贫的名义下,实际开展着小额信贷工作。其特点是扶贫资金到户率高、还贷率高、项目成功率高和贫困户的素质提高快,被誉为“真扶贫,扶真贫”的好方法;但这类小额信贷存在操作繁杂、投入人力多、扶贫面窄、扶贫资金没保障、项目规模小、操作成本高和有违国家金融政策等缺点。

2、项目的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并借助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以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开始用国家政策性扶贫资金和银行资本金从事小额贷款活动。这类也称为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其特点是:资金雄厚、管理规范严谨、操作相对简便;但这类小额贷款存在扶贫目标不准(贷富不贷贫)、贫困户素质提高慢、项目成功率低等特点。

3、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阶段(200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

4、商业化运作试点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开始,小额信贷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在央行和政府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全面铺开。2005年年底,人民银行又批准成立“只贷不存”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有限公司的试点,民间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市场。2006年底,银行业监督委员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初,银监会批准设立乡村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再加上现有的近300个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使得小额信贷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3

就。

三、小额信贷特征

(一)整贷零还

整贷零还是小额信贷的精髓。孙天琦(2001)在研究商洛小额信贷时认为,整贷零还不能机械地规定每周(或旬)还款,应充分考虑种养业生产周期、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农民居住集中程度、交通便利性、市场发育程度给农民提供的获得收入的机会以及整贷零还的操作成本、贫困户的综合还贷能力等各种变量,因地制宜,灵活调整贷款额度和还贷期限。在贷款额度方面,温智良(2005)指出,传统农业所需化肥、种子之类小金额的贷款供给越来越不能满足农业专业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化生产的资金需求,传统农贷呈萎缩趋势。熊学萍(2005)则认为,我国小额信贷尚处在供给驱动发展阶段,技术和制度尚未完全成熟。若用小额信贷方式满足农户所有信贷需求,势必偏离原则和宗旨,导致和加速小额信贷失败。小额信贷是一种局限于特定客户的较为保守的信贷方式,资金需求大户,至少目前在我国还不应属于小额信贷服务对象,主张贷款期限和分期还款金额应与其他来源的现金流向和调整风险后项目的收益一致(汪三贵等,1998)

(二)小组联保

小组联保即发放无抵押的小额信贷实行小组互助互保。通过小组联保有助于贷款机构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Ghatak(1990)以为,允许贷款人自愿组织信贷小组,有助于贷款机构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因为村民们通常对自己邻里的风险状况比较了解,这类地方的隐性信息能够为贷款机构服务。在一个村民互相了解的区域中,小组贷款协议会产生“类聚效应”(assortativematching):安全型的借款人将组成信贷小组,而高风险的借款人只有与其他同样高风险的借款人组合。这意味着,安全型借款人实际付出的利率比较低,因为他们的期望成本(包括为违约的小组成员偿还债务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会刺激他们进行借贷。从小额信贷机构角度来看,将安全型借款人吸引到市场上来,降低了违约概率,从而降低成本,为进一步降低小额贷款利率提供了可能。

此外,小组贷款也能有效解决道德风险问题。Stislitz(1990)解释了小组贷款的这一功能,由于小组成员要承担一定的连带付款责任,因此,他们有动机去监督 4

小组其他成员,对高风险者施加社会压力。由于地理上的便利和交易的关联性,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比银行更有效,小额信贷机构因此将监管职能转移给贷款人自身,提高监管效率。

(三)灵活的抵押方式

对于小额信贷抵押方式,Annendariz & Mordueh(2000)指出,一般而言,小额信贷不需抵押品,即使要求提供抵押品,放款人也并不太在意抵押品的抵偿价值,即银行出售该资产并不能补偿贷款人违约的损失。贷款方关注的往往是物品的主观价值,尽管某些抵押品可能微不足道,但失去该项资产的威胁就足以让贷款人采取更为谨慎的行为。

(四)动态激励

动态激励在印尼的村级银行特征体现的最为明显。何志明在《农村小额信贷模式的研究》指出:“印尼的村级银行类似一于我国的信用社,是独立核算的荃本经营单位,每个村银行都成为一个利润中心。为了鼓励职员,村银行推行利润分享计划,即每年经营利润的10%在一下年初分配给职员,约为月薪的25倍。职员的大部分工资是由村银行所创造的利润决定的。业绩突出还可获得半年的现金激励。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激励经营好村银行。”

四、国际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在世界各地实行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多种,这里主要介绍福利主义小额信贷模式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模式代表:孟加拉GB模式和: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一)福利主义模式的小额信贷:孟加拉GB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GB)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著名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创立的。作为“福利性小额信贷”代表,其自身具有独特的运作模式和制度特点。谢丽霜(2002)在《论西部扶贫实践中的小额信贷》中指出:“孟加拉GB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低息、连续的信贷援助,启动贫困农户的经营活动、促进贫困农户自立能力的建设和提升。”

孟加拉GB模式制度特点研究,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在《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一书中指出:“该制度具有如下三个特点:①采用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商业利率,满负荷工作量等,使为贫困者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上可持续,而政府又不需要承担沉重的财务负担。②民间互助组织或合作组织的优点,外化银行成本,又用社会压力替代抵押担保,解决贫困农户无抵押担保品的困境。③小额、短期、高时间成本的特点,自动淘汰了欲利用小额信贷进行投机的非贫困者,保证项目的基本目标群体是贫困者。”

(二)制度主义模式的小额信贷:印尼人民银行(BRI)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惟一的一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BRI在80年代初的改革初始阶段,有效地利用了政府提供的启动支持资金和世界银行的贷款,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现在,它己完全可以用吸收的存款储蓄替代外部贷款作为自己开展信贷服务的资金来源。到2000年6月,它己有2510万存款账户和260万借贷者的规模。BRI通过存贷利率差所获的信贷服务收人,完全可以覆盖其运营成本,并利用所获利润,不断扩展金融服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实施的农村金融改革和提供的小额信贷服务被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公认为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典范。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仅次于GB,而且日益受到国际组织的重视,特别是受到联合国农业发展基余会(IFAD)的重视和支持,IFAD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主要推荐的就是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的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之所以成功,在于其有效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和管理方案。国内对于印尼人民银行模式的研究基本趋于一致,总结的印尼印尼人民银行的基本做法如下:

1、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的主要资金来源有自有资本和收受的公众存款。BRI一UD视储蓄为银行赖以生存的条件,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需要储蓄服务的人都要多过于需要贷款服务的人,贫困人口都有储蓄倾向,若银行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合适的储蓄工具和服务,许多贫困人口会自愿存钱。为了鼓励储蓄,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制定的利率政策有别于一般商业银行,不是根据储蓄时间而是根据储蓄额确定利率。

2、贷款的利率是以能够弥补全部成本为出发点而制定的,这些成本包括没有补贴的资金成本,管理成本,贷款损失成本和利润,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实行商业贷款利率以覆盖成本,如果借款者在6个月内都按时还款,银行将每月返回本金的0.5%为奖励,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

对小额信贷利率的规定要高于在印尼的其他小额信贷机构。

3、加强员工培训,重视对营业所员工的培训,对基层服务内容和运作都有标准化的培训教材,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该银行的新员工要进行为期9个月的培训,3个月的上岗培训,再进行3个月的集中培训;

4、当印尼人民银行的乡村信贷部BRI一UD开展其他服务时,每个乡村营业所必须自己从相关服务费中支付成本。村银行是乡村信贷部的基本经营单位,独立核算,自主决定贷款规模、期限和抵押,具体执行贷款发放与回收。

五、国内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纵观小额信贷在我国十几年的发展,总结其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政府金融机构模式、公益性小额信贷模式和“只贷不存”小额信贷公司模式三类。

(一)政府金融机构模式、政府金融机构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正规金融机构为载体,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我国政府主导的正规金融机构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下,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金优势,在小额信贷业务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

所谓公益性小额信贷就是该机构运行的核心目标就是扶贫,可以说,公益性小额信贷是践行小额信贷创立理念最忠诚也最彻底的一种模式。公益性的小额信贷组织的资金一般来自社会团体的捐赠以及基金会的援助,由于资金的筹集以及单纯的扶贫目标,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都不约而同遇到困难。

(三)“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公司模式

1、小额信贷公司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小额信贷公司给予越来越高的关注。200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还提出“可以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200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则进一步指出“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

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酱、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一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焦瑾璞、杨骏(2006)认为现有的农村正规金融和小额信贷都不足以解决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局,不能可持续和高效率地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应该考虑在农村金融市场引入新的机构,需要引入商业性酱投资的新型机构,着手发展 “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

2、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目前发展状况

杜晓山等在《中国小额信贷十年》一书中对我国小额信贷目前发展状况作了阐述,指出“2005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陕西、四川、贵州、山西、内蒙古等五省区确定为实施小额信贷的试点地区,开展了由民营资本经营的“只贷不存”的商业化小额信贷试点运作,到2006年,五省(区)的小额信贷公司都已成立并开始运作。”我国首批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情况见下表:

表2:我国首批试点小额贷款公司情况表

这七家小额信贷公司成立标志着小额信贷公司在我国的初步发展。小额信贷公司正式作为作为一种支持“三农”的市场化的金融组织正式建立。

3、小额信贷公司特点

小额信贷公司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试点阶段,国内学者关于小额信贷公司特点研究基本上观点一致,总结起来小额贷款公司特点如下:

⑴ 对小额信贷公司的资金来源和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小额贷款公司被明确界定为“只贷不存”的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股东合法的自有资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一个主体的外部融资发放小额贷款,禁止以任何形式吸收公众存款,不得发行债券或股票。同时为了规避可能存在的变相吸收存款的行为,各试点地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股东人数进行了限制。

⑵ 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范围是服务于“三农”。

主要以个体经营者、微小企业、农户贷款为主,业务运作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的。对农户贷款比例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如山西平遥县规定小额贷款公司“三农”贷款比例不得低于70%。

⑶ 经营范围原则上不得跨县(区)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进行经营,解决本地区的小额贷款需求,原则上不能跨区域经营。如山西平遥、四川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均不允许跨县经营,业务只能在县域范围内开展;贵州江口、内蒙古东胜的小额贷款公司可在试点运行3年后,将业务发展至试点县周遍地区。

⑷ 实施一定范围内灵活的利率政策。

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由借贷双方在法定范围内自主协商确定,但最高不能超过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四倍。

⑸ 限制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

为控制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风险,对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进行了限制,单笔贷款额一般不超过资本金的5%,单一客户的贷款余额参照各地人均GDP水平由各试点地区分别规定

4、小额信贷公司积极作用及发展中遇到难题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发挥积极作用。杨骏(2006)在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现状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就必须发展商业性的小额信贷组织。对于小额信贷组织而言,商业性的资本不仅在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也具有业务扩张的动力。商业化的小额信贷组织可以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业务覆盖范围,实现业务扩张和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两个目标的完美统一。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间金融组织,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一些学者对于小额信贷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孙同全(2006)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中认为商业化对于小额信贷来说意味着信贷活动的专业化,在操作上和财务上将小额信贷活动从其他服务中分离出来。同时他也指出,过分的商业化,可能引发一种担忧,即担心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深入将使机构偏离原来的宗旨和目标,从而放弃贫困客户群体。孙若梅(2006)在全面分析 9

我国小额信贷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小额信贷商业化面临很现实的问题,一是组织制度层面的问题,二是技术层面的难题。葛文清在《小额信贷离商业化操作还有多远》(2004)一文中,详细考察并研究了闽西赤水信用社的小额信贷情况,认为虽然从赤水信用社的经营业绩可以看到小额信贷商业化的曙光,但是距离完全实现商业化还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充分满足农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二是进一步扩展小额信贷经营的金融服务产品;三是要有融入乡土社会的合法小额信贷机构。

六、结束语

“三农”问题依旧是当前我国政府和人民关注的重点,发展小额信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综合了解国际国内小额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模式对于及时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选择正确的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2)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CGAP,微型金融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J],捐助者简报,2003(3).(4)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5)杜晓山等,中国小额信贷十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小额贷款公司—“地下信贷”阳光化之路?》,《南方都市报》,2006(2).(7)曹子娟,《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社,2006.1.(8)刘师慧.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J].金融管理,2009(8).

篇6: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本文通过世界各国农村小额的基本模式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对比分析,分析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面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由此,必须采取加强农信社内部控制,加强农业的发展,完善信贷资料,建立广泛的信贷服务对象等风险控制机制。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新的扶贫方式,是针对没有担保品的穷人发放的一种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领域上的延伸,以反贫困、促发展为基本宗旨的小规模金融服务方式,在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近年来,随着对小额信贷的不断探索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穷人自寻生存之路提供必要的资金。但农村小额信贷作为新的创新方式的产生,其风险也日益凸显。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产生的问题;控制机制

引言:农村小额信贷是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是针对扶贫的一种重要贷款方式。与党中央的立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相适应,农村小额信贷以其独特的优点引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不仅不需要资金的担保,而且操作的手续简便,使农户免遭粮食危机的影响进而免受政治危机的影响。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弱质”状况使得信贷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信贷机制本身的缺陷,农村小额信贷的承办机构狭窄,现今只有农村信用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缺乏创新力。一方面是信贷对象的缺陷。农户靠天吃饭,一遇天灾,粮食产量迅速下降,讨债现象出现。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创新,开拓进取,寻求突破,从两个方面来改变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变得尤为重要。

1、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

1。1世界各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四种模式

农村小额信贷在国际社会上早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和认可。世界各国的小额信贷以四种模式尤为典型。1、孟加拉“乡村银行”(GB)模式,是一个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该模式以农村贫困人口为对象,特别是农村贫困妇女。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该银行实现了收益[1]。2、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BRT Unit)模式,是商业银行在小额信贷领域的典范,其主要特征是以商业利率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贷款[2]。3、玻利维亚阳光银行(bancosol)模式,是一家专门从事小额信贷的私人商业银行,其目的是鼓励小企业投资,当然,该银行的贷款运作方式颇为成功[3]。4、社区合作银行模式和村银行模式,是一种民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小额贷款,主要是通过帮助贫困妇女从事经营业务以及为贫困的社区成员提供金融服务[4]。世界上这四种小额信贷,正由非正规金融机构向正规金融机构转变,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1。2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模式

中国开始引入农村小额信贷,是在90年代初。1993年,在中国社会学科社的成立之后,农村小额信贷的开始进入实践阶段,这时期主要是以非组织的农村小额信贷(NGO)形式为主。 年,中国农业银行以及由中国农业银行主导的“政策性的农村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也开始开展起来了。 年,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强烈的支持下,开始发放了小额信用贷款以及五户联保贷款,这标志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逐步介入农村小额信贷领域。 年,在我国四川、贵州、山西、内蒙古、陕西五省区中,展开了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试点。同年,“亚洲农村小额信贷论坛”在我国同步召开,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开展农村小额贷款的宝贵经验在我国有效的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交流,我国决策的部门开始十分重视小额贷款业务在农村地方的开展。我国的各类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的业务出现了明显增长,农村信用社的联保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民间机构的小额贷款、邮政储蓄银行的存单质押小额贷款以及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开展的农村小额信贷业务,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年 6 月为止,中国拥有118 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引进各种资本额有 47。33 亿元,吸收的各类存款额有 131 亿元,累计发放了农村地方的农户小额贷款有 55 亿元,发放中的小企业贷款额有 82 亿元。依据中国银监会编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9 年—— 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未来的三年里,全国将再设立将近1300家左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十分有效缩短了城乡金融机构的差距,更有效地改善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9]。

2、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发展概述

从小额信贷了开始发展以来到目前为止,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已经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已惠及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5000 万到 6500 万人左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自从实施以来,已经表现出了涉及面广快、发展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尤其是在 年以后,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人民银行农村信用环境改善、再贷款政策、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为止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已经达到了32%,在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覆盖面将会更高。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对我国农村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决了一部分农村地区的中低收入群体的融资难问题,同时促进了农村人民脱贫致富,促进了农村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外在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其健康发展[10]。

2。2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特征

由于农村小额信贷具有促进农村发展和明确的扶贫的一系列功能,所以具有了十分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1)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担保,这降低了其贷款的难度。农村小额信贷信贷是一种以自然人发放的贷款,以农户还款能力和信誉作为贷款信用,无需提供任何的担保。

上一篇: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调查报告下一篇:中考倒计时冲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