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济发展

2024-05-15

温州经济发展(精选8篇)

篇1:温州经济发展

温州商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工商联)

×温州商会在温州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在温州%的非公经济背景下,拥有中小企业万多家,个体私营经济占温州工业总产值的以上,占该市的,地方税收的。目前,该市共有各类行业商会协会家,其中市级家,各县市、区家,同业商会数量居全国之首。温州商会以其“民间性”、“自治性”的特色在全国商会中独树一帜,对温州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

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温州商会在承担着行业自律、维

权、协调等大量工作的同时,最重要任务是服务于企业发展,努力把行业内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广泛地宣传到所有会员企业,以主导企业的先进经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商会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温州市行业商会的会长一般由同业中的龙头企业老板担任,秘书长则聘请市内行业主管部门退休领导担任。以食品商会为例,温州食品商会会长由全国知名企业快鹿集团总经理丁国聪担任,秘书长由市粮食局退休领导王文德同志担任,均瑶集团、金狮啤酒集团等全国著名集团企业、大型食品企业老总在商会中任要职。他们在做大、做强企业,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中有许多十分珍贵的经验。譬如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制定发展战略目标;要优化企业资本结构;要全力打造产品的品牌;要立足国内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发展出口创汇;要培养人才资源等。商会在各个时期及时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共

享其在商海中磨炼积累出的宝贵经验,使同业企业在学习中快速跟进,在经营中少走弯路,成为温州行业整体做大做强的有力保证。

×

二、行业自律管理作用

×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保护,是温州市创建行业商会的初衷,也是商会生存的根基。行业商会的自律管理极大地限制了仿制假冒、恶意降价竞争、无度重复建设等严重伤害行业利益的行为,为温州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了环境和基础。行业商会自律管理的卓有成效是建立在行业商会覆盖面广、凝聚力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某一业内企业有违反行业规范的行为,行业商会会对之进行道德谴责,同时,处于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同行企业会集体对之排斥,停止供、购其配件、产品,这样将严重影响该企业的生存。如打火机行业协会发起实施的“自律工程”,他们组织制订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行业公约,联合工商、质监部门,建立相应的维权机构,协请工商部门责令仿冒侵权者停业整顿,该协会共制裁了多起仿冒侵权行为,使仿冒行为得到有效的抑制。

×目前,自律管理在温州市行业商会中得到普遍推行。诸如纽扣商会实行的新产品公示制、陶瓷商会针对倾轧杀价实施的行业议价、鞋料商会与纺织品商会为求公平竞争配合税务部门协税护税等。温州食品商会秘书长王文德坦言:“温州民企之所以发展快,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商会的帮助。我不能想象在这个城市,如果没有商会规范领导,诸多行业会成为什么样子。”

×温州商会的自律管理对我区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我区面粉机制造业就由于无序竞争给整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区委统战部组织的民营经济调研中,一些食品企业也表示了希望建立协调机制、规范经营行为的愿望。

×

三、集体开拓市场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温州市的企业家越发意识到规模经济、强强

联合、团队力量在开拓市场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们也迫切需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商会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以形成集聚型的有效竞争力。温州是中国工业模具主要制造基地,也是全国工业模具出口的主要地区。过去,温州工业模具业企业小、实力差,单体薄弱,开拓市场能力低。为了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工业模具商会把广大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工业模具“联合舰队”,造成规模声势,产生集聚效应,极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发挥商会作用,依靠团队力量开拓市场使温州企业摆脱了在经营中散兵游勇,各自为战的局面,这种行业联合意识和机制在温州经济模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四、政府与企业间“粘合剂”作用

×温州经济是典型的“民间经济”、“老百姓经济”。各个行业的企业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私营企业,每个商会的会员单位自然也是私企。在经济领域中,非公企业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于一些具有市场管理权限的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往往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质上,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与沟通,政府宏观管理经济和企业对政府经济政策制定的参与和信息反馈都迫切需要商会组织的作用发挥。

×针对这种问题,温州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多年的探索中,根据民营企业业主的强烈呼吁,在很大程度上授权工商联总商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业务主管部门。其理由是,工商联的主要特征也是“民间性、经济性、服务性、自治性”。它与民营企业商会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它是民营企业商会的“娘家”,是民营经济整体利益天然的维护者,双方可构成和谐的隶属关系,而且,这也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宏观、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已成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工商联政府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具有其现

实意义。

×

五、维权服务作用

×服务性是温州商会的基本工作方式,也是商会赢得威信的基础。在温州这样一个务实氛围特别深厚的社会中,民间商会的凝聚力、号召力强不强,并不取决于它的权力有多大,管了多少行内事,而在于它为会员办了多少实事、在行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因此,许多商会都鲜明地亮出了“为会员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口号。它们以会员的需求点为自己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帮助会员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平台,举办或组织会员参加各种贸易活动,组织开展本行业的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和技术培训,开展新产品维权,牵头组织行业技术职称评定等等。商会的服务包括组团参加展览、开拓市场、提高温州产品的知名度、组织开展本行业的质量认证、技术培训、用专业商会的报纸刊物宣传企业、发布信息等。

×以此次与我区工商联建立友好商会关系的温州食品商会为例,商会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为会员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坚持每月出刊—期“温州食品工商”简报,宣传国家政策法规、商会会务活动、世界贸易知识、经济论坛、业内风采、经营信息、市场信息、企业技术与管理信息、招商会展信息等。同时,总结交流会员企业的典型经验,反映企业家业绩,树立企业形象等,深受会员企业的欢迎。商会还注重对外交流,与外地有关商会协会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温州商会在温州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他们的成功经验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相比之相,差距明显,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积极学习、不断探索,在实践中走出一条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工商联工作新路子,为我区开发建设大局做出贡献。

×

×区工商联

×年月日

×

篇2:温州经济发展

温州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竞争优势是由哪些因素促成的?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述,指出了诸如民营企业经营的灵活性,遍布全国的销售网,“小商品大市场”等方面的因素。我认为上述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够充分。温州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四个关键要素作用的发挥,这四个关键要素是:核心生产要素作用的发挥、产业集群

及民间商会作用的发挥、温州文化(温州人吃苦耐劳的社会文化)及企业家精神(温州人“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作用的发挥、温州市政府促进作用(在各个时期正确大胆的政策导向)的发挥。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就像是一辆汽车的四个轮子,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高速前进。从理论上讲,这四个关键驱动因素形成了温州民营经济的钻石模型。

温州模式是在不断发展的,我总结为--过去的模式、现在的模式、将来的模式。三种模式的简单描述见下表。

------------------------------

模式/定义/生产要素整合/产业集群/温州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政府作用

过去/资本积累/劳动力/块状经济/重商 创业/保护、扶持

现在/产业提升/资金、技术/优势产业/进取 学习/政策引导

未来/全球竞争与合作/区域品牌/集群优势/开放 创新/市场规制

------------------------------

一、过去的模式(1978—1992年),是原始资本积累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对劳动力进行合理的配置,一部分人员从事家庭工业,一部分人员走出温州形成遍及全国的销售大军。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从耕地上转移出来,温州人坚持“自我改革、自求发展、自我投资、自我建设”的方针,采用简单的、分散的、以外延扩大为主的数量增长式的粗放型经济与温州手工业小城市的传统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家庭工业;还有近10万农民跨出家门从事个体供销服务,他们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搜集市场信息,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温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物资,推销温州产品,开拓新市场。

2.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精细的社会化分工和协作而形成的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特色的块状经济。温州的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价值链的垂直协作形式。由于温州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自有资金、人员、技术都较低,只能从事经过充分细分的产业链中的某一个环节的产品制造,促使产业价值链的分工非常细,形成“块状经济”。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的文化是瓯越文化,提倡经世致用,讲求事功,反对离开“功利”而言“道义”,主张“功利与仁义并存”,强调个性、个体和能力,表现为对富裕生活的追求,以及为拥有财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企业家精神表现为艰苦创业精神,很少有企业进行分红,资金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府的作用:表现为对民营经济予以保护和扶持,明确个体私营经济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经济。

二、现在的模式(1993—2003年),是正在形成的模式,即产业提升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是资金和技术的驱动,对厂房和设备的大量投资,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设备,技术水平随之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温州企业具有了资金优势。温州的企业将资金投资于建造现代化的厂房和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设备的引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管理,促进了企业技术、工艺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进步,从而保证了生产的标准化和质量的稳定提高。

2.产业集群与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以低压电器、服装、鞋革、打火机和眼镜五大优势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的雏形,相关的配套产业尚未具备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外在规模经济性开始体现。民间行业商会作用体现在行业自律、拓展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促进了五大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行业自律工作:质量认证,质量检测,制订实施地方性行业技术标准,新产品维权,同行议价。拓展市场工作:举办展览会,组团参加国际展销会等。协调关系工作:协调企业与政府关系以及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

3.温州文化及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表现为富而思进,不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强烈的学习精神及灵敏的市场反应速度,不断模仿国际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方式,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政府的作用: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对优势产业进行引导,建立相关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将来的模式是全球竞争与合作模式

1.生产要素作用:创立国际品牌和区域品牌,此阶段的竞争已经不是生产能力的竞争,而是产品附加价值的品牌竞争,只有具备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结合温州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状况,应该塑造区域品牌在国际市场取得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和民间商会的作用:产业加工区的国际竞争力已经确立,五大优势产业成为世界加工中心,并建立了全球经营网络,相关配套产业也具备了产业优势,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实显现,区域经济持续繁荣;民间商会在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同业商会将企业组织起来,统一参加相关的活动,向国际推出“温州制造”概念,创立区域品牌。

3.温州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温州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变封闭为开放,开始与世界不同文化融合,表现为温州人不再仅仅是依靠温州人自己形成的网络,而是融入国际经营网络。企业家精神表现为创新精神及成就欲,对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4.政府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制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环境。

篇3:温州经济发展

温州港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我国沿海25个主要港口之一,是浙南地区南北沿海海运、远洋运输的中心枢纽,也是浙江口岸距离台湾各港口最近的港口。

温州港处于南北海运和诸多国际航线必经之路,并且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对内可辐射浙西、皖南、闽北、赣东等广大地区,对外面向太平洋,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许多港口,都分布在以温州为中心的近海扇面上。温州港已与日本、朝鲜、科威特、俄罗斯、新加坡及香港等22个国家和地区有航运业务和贸易往来。水路货运航线通上海、大连、厦门等沿海港口以及长江沿线的汉口、九江、南京等地。

就温州港口城市而言,温州港作为所依托城市的物流子系统的进出口岸,对温州城市经济发展也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温州和温州港为研究目标,适当选取了一定的城市经济指标和港口经济指标,在分析温州港发展的基础上,借助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系统的分析了温州港对温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旨在促进温州与温州港的发展和建设。

1 指标选取与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指标选取[1]。

本文研究涵盖了整个市域范围,即包括三区两市六县,分别是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洞头县、文成县、平阳县、泰顺县、苍南县。

本文采用的温州港的统计口径是指温州全港(包括乐清湾港区、大小门岛港区、状元岙港区、瓯江港区、瑞安港区、平阳港区、苍南港区)的数据。

本文以如下四个原则作为选取分析指标的基础:(1)代表性:城市和港口是一个复杂的发展系统,所选指标应能反映这一系统的复杂性和丰富度,指标同时亦应对系统的发展过程和变化十分敏感,因此所选指标必须是同一类型指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2)综合性:指标应能反映整个城市和港口系统的特征,要顾及系统各重要组成部分;(3)可操作性:各测度指标含义明确,信息集中,数据资料容易获得,计算方法简明易懂;(4)相关性:所选的指标要能反映测度对象的客观情况,与测度对象无任何关系的指标不应被纳入测度指标体系中。依据这四个原则和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本文最终选取了1998~2008年的温州市生产总值、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温州港口吞吐量、温州港集装箱吞吐量作为研究的指标,数据资料见表1。

数据来源:温州各年的统计年鉴及温州统计局网站

1.2 分析方法。

本文在科学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首先对温州城市经济指标和港口经济指标采取皮尔逊相关系数、双尾检验进行相关分析,再结合一定因果分析选取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指标间的回归模型。

1.3 数学模型的建立[2]

1.3.1 相关分析。

鉴于本文研究对象为等距变量,故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来判定二元等距变量的相关性。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如下:

当|r|≥0.8时,视为高度相关;当0.5≤|r|<0.8时,视为中度相关;当0.3≤|r|<0.5时,视为低度相关;当|r|<0.3时,视为不相关。

1.3.2 回归分析。

分别对上述温州港口两个变量与温州经济指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t=β0+β1X1t+β2X2t+μt

其中,Y代表温州市经济指标,X1代表温州港的集装箱吞吐量,X2代表温州港的货物总吞吐量,μ为随机扰动项ΣX1,X2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Σ,t为年份。

假定该模型:(1)X1、X2与μ不相关。(2)随机干扰项μ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δ2的正态分布,即

有了以上假定,运用OLS来估计模型的参数,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et为残差项Σ与总体回归模型中的误差项μ相对应是总体系数β的估计量,样本回归方程为

2 温州港口对温州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2.1 温州港口的生产能力。

温州港生产能力的发展表现在港口吞吐总量的增长上。温州港1998~2008年港口吞吐总量发展情况,见图1。其次,温州港生产能力的发展还突出表现于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快速增长,1998~2008年温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发展概况,见图2。2008年温州港完成吞吐量1 384.37万吨,同期增长率为5.67%;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8.05万TEU,比上年同期增长8.38%。总体来看,目前温州港的生产能力(总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均表现出持续迅猛发展的势头,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势头比总吞吐量则更是迅猛,表现出一定的集装箱化趋势。从货物总吞吐量的进出口结构来看,进口货物量在港口总吞吐量中一直占有明显优势。

2.2 温州港口的直接经济贡献。

所谓港口的直接经济贡献是指港口及相关产业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初始或第一轮影响。温州港作为温州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行业一样,同样产生国内生产总值、产生国民收入;同时还提供就业机会、上缴税收。2008年温州港实现企业营业收入36 1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实现利税3 41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25%。

2.3 温州港对温州城市经济总量的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直接获得利润收入,为城市提供利税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行业的前后向联系而拉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从而为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带来巨大的间接贡献。港口发展对城市经济的间接贡献是一个难以衡量的灰色系统[3]。

为进一步描述港口对城市经济总量贡献的数理关系,对温州城市经济总值与港口吞吐量、国际集装箱吞吐量,依据上述数学模型和经济指标数据,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二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其最终的回归方程如(1)。在逐步回归分析中,变量温州港口吞吐总量指标被剔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温州港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比港口吞吐总量对城市经济更具拉动作用,更能反映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回归模型说明集装箱吞吐量每增长一个单位(万TEU),则城市经济总量将增长53.739个单位(万元)。

回归模型的R=0.99,,在显著水平5%时,F=197.0137,Significance F=1.56797E-07,参数估计值通过t检验,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意义。

2.4 温州港对温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

运用SPSS软件对温州外贸进出口总值以及实际利用外资额与温州港国际集装箱的吞吐总量、温州港吞吐总量等指标进行相关关系分析,见表2。由表2可得,各经济指标之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特别是外贸进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与集装箱吞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86、0.823。

将表1的统计数据和运用数学模型、SPSS软件将外贸进口总值与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吞吐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港口吞吐量指标没有通过t检验,而且符号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故剔除。寻得最佳回归方程为:

回归模型中的R=0.99,,在显著水平5%时,F=316.152,Significance F=2.56E-08,参数估计值通过t检验,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意义。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再将实际利用外资与集装箱吞吐量、港口吞吐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港口吞吐量指标没有通过t检验,而且符号的经济意义也不合理,故剔除。寻得最佳回归方程:

回归模型的R=0.823,,在显著水平5%时,F=18.909,Significance F=2.56E-08,参数估计值通过t检验说明回归方程具有意义,从而进一步说明了上述指标间对应影响关系的存在。

由此可见,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空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由于国际间的货运交流仍主要依靠海运来完成,海运在一定程度上仍对一个城市的对外贸易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随着一个城市对外贸易的增长,其利用外资也会表现出同步的增长。因此,港口的外贸吞吐量、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对所依托城市的对外贸易、利用外资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3 结论和建议

3.1 通过对温州港经济发展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的结论。

温州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集装箱化趋势明显。温州港对温州城市国民经济所产生的直接贡献呈现上升的趋势。与温州港货物吞吐量相比,集装箱吞吐量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明显,更能反映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温州港的集装箱运输功能对温州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的影响非常明显。

3.2 建议。

今后温州港的发展应注意如下几点:(1)港口作为稀缺资源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温州市应充分重视温州港对其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抓住机遇,提升港口的竞争地位,进而成为提升温州市在国际城市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战略性资源。(2)温州港应加强服务意识,根据温州市的经济发展特色、经济结构转变来予以功能定位,加强港口的外贸、出口、沿海吞吐运输功能;充分利用温州港,促进温州市经济的发展,同时要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温州港建设应适应温州市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满足区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温州市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Bristow R,Zhao Xiaobin,Leung Tong Punsum.Some consequence and impacts of port development:the Hong Kong case[J].Geojournal,1995(4):526-536.

[2]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5-74.

[3]杨华雄.论港口与城市的协调发展[J].中国港口,2006(6):9-11.

篇4: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随着美国“次债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已受到“侵蚀”,并逐步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蔓延。受国内宏观调控的叠加影响,温州长期以来单纯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一、温州“困局”

1978—2007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长到2145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38元提高到28362元,年均增长13.8%;财政收入从1.35亿元提高到293.3亿元,年均增长20.4%。进入新世纪以后,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型发展的“温州模式”已明显后劲不足。一是总量增长乏力。温州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8.6%增长到2001年的13.4%,之后以年均下降0.3个百分点的速度进入“下降通道”,到2007年仅占11.58%;温州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0.42%增长到2003年的0.89%后,始终在0.88%左右徘徊不前。二是产业结构升级缓慢。1990—200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但2000—2007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年均仅提高0.64个百分点,到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2∶54.2∶42.6。工业产业结构内部“代际锁定”现象非常明显:1990—2007年,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电气、皮革、纺织服装、塑料、通用设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一直稳居位居温州工业产值“排行榜”前10名(2007年前10大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5.19%),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始终发展乏力。

二、温州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

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和企业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竞争的格局,是温州经济长期粗放型增长的集中体现。转变发展观念,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探索科学发展之路,才是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之所在。总体来说,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必须紧抓“3+1”的优化升级路径。

所谓“3”,就是优势特色轻工产业的提升、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和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所谓“1”,就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

优势特色轻工产业提升:从加工制造走向“价值链”的两个高端。受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约束和商务成本持续上升的影响,温州加工制造业已失去了比较优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要素成本更低、更靠近消费市场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发展中国家(地区)。温州本地优势特色轻工产业应注重做强价值链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加强物流、电子商务和展示贸易平台等行业链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装备业的集群化:延伸和完善产业链。做好模具、紧固件、不锈钢、表面处理等基础产业的园区规划、选址、建设,继续推进大小门石化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的上游原材料和基础配套;电工电气产业应在低压电器的基础上,将中高压和成套设备生产企业吸引“回流”,“横向”拓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生产,形成电力装备产业集群;引导汽摩配企业向专业化生产发展,积极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前向”发展;船舶向大吨位、高科技方向发展,并积极引进船用发动机等装备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后向”延伸;规划落实食品药品、包装等轻工机械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

新兴产业的集聚:目前温州的情况是,新材料、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散落在各县(市、区)的有关工业园区、基地之中,缺乏发展高新技术的公共支撑平台和氛围,也没有形势集聚效应。因此,经贸、科技、发改等政府部门应联合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家底”,了解企业有关诉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处于快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温州经济的未来培育和储备新的增长点。

篇5:《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感想》

中国的巨变,世人瞩目;温州的发展,受人关注。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温州这个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风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从起步到发展壮大,其历程并非平川跃马,顺流行舟,而是崎岖坎坷,波回浪折,在无奈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争论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温州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温州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富民,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表现形式是民营经济,推动力量是全民创业。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温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一个缩影、一个印证。温州的发展路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伟大的、无比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29年来温州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7543元,年均递增16.2%。另一组数据是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目前全市民营企业13万多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99.5%、95.5%、80%、95%、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大优势,并且,在发展态势上呈现新的亮点。一是“民外合璧”渐入佳境。现在,“民外合璧”已成为优化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最近四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5亿美元,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民外合璧”的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强强联合迈出新步伐。过去温州的企业普遍存在“三千万现象”,现在许多企业家破除“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陈旧观念,开始走向联合或接受兼并。三是企业上市开始破冰。民营企业家逐步走出过去那种“不必上市”、“不愿上市”、“不敢上市”等思想误区,涌现民企“上市热”。

突出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服务创新,把民营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转变发展理念,克服“思维定势”,坚定地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路子;要优化发展环境,克服“体制障碍”,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路径依赖”,开辟新的发展路子;要依托自主创新,克服“发展惯性”,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提层次、以创新强实力。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好发展的“引航员”、“护卫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帮助企业“引着上”、“推着上”、“逼着上”,以促进温州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篇6:温州经济发展

作者吴胜贤

温州的经济发展,以“温州模式”而闻名全国。

温州的成功,在于他们依靠家庭工业和手工业相对发达的传统优势,抓住改革开放和国家政策机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户工业为主体、以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笔者前不久到温州考察学习,感受颇深。温州经济发展速度之快,民众思想意识之前卫,发展思路之开阔,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认识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

温州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率先发展,一是敢于实践不争论。他们本着“不唯成分看实践,不抠比例看发展,不限速度看效益”的发展方略,坚持实事求是,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不争论,不动摇。二是敢于吃苦不怕难。温州既没有资源,也没有销售市场,属于“两头在外”,但为发展自己,他们信奉苦熬不如苦干、苦干不如巧干、后进不如先进、先进不如冠军。三是敢于尝试不怕错。对于改革实践中的新生事物,不论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他们都允许试、允许改、允许干、允许失败、允许犯错误。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温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展上,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通过“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的思想,不断促进市场主体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完善,进而使温州小型、分散的流通服务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加工业扩展到工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大多数领域,并表现出强劲的投资能力。温州很多投资数千万元的公益项目,都是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和兴办的。

“温州经验在市场”。温州的产品之所以有着强劲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规模市场体系。本地市场向集中化大规模发展。在全市500多个专业市场中,超亿元的市场有57个,并在全国各地建立规模化的连锁制、代理制、配送制等无形市场。二是规模生产基地。

温州产品在国内外大市场的导向下,形成一镇一品、一县几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新桥镇为鞋类生产基地,日产鞋50万双,出口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金乡是商标、徽章、塑卡、红膜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三是规模企业群体。温州的工业企业大都属家庭式的工厂,单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数量不多、产值不高。如目前温州有鞋类生产企业4327家,服装生产企业2900多家,打火机生产企业2700多家,商标类生产企业近3000家等。这些企业按照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要求,有的生产原材料,有的从事某一种或某几种工序加工,有的直接为大企业配套生产,形成以市场交换为纽带的企业群体。

“温州模式”的精髓是“温州精神”

“温州模式”的精髓,其实就是温州人的精神。我们向温州人学习,关键是要学习温州人的精神。

胡锦涛同志对温州人有过这样的评价:“世界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有名的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老总周大虎当年举家创业,一家人挤在一间无窗无门仅7平方米的小屋,“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是温州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国家银行不给贷款,他们就创办信用社、基金会,发展民间金融,实行浮动利率,自己给自己找资金;城里的国有商场不卖温州产品,他们就把国有商场的柜台租下来自己卖。这是温州人不等不靠,依靠自己求发展的自主精神。据统计,每年温州有200万人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经商做生意,其中40%在海外,“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这是温州人不安分、不守旧的开拓精神。王钧瑶等从外地回家没有航班,竟然创造性地想出了包飞机,自己开辟了航线;范鸣强携妻儿到北京旅游,灵感一来,竟在北京天安门城楼旁开了一家“马列书店”。这是温州人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温州之所以成为我国思想最为解放、观念创新最为活跃、经济最为发展的地区之一,正是因为依靠这些“精神”做“支撑点”,走出一条“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路子。他们眼界善于从世界的角度去构思自己的发展定位;办法活善于借用各方面的力量发展自己;主意正从不因无谓的争论而丧失大好的发展机遇。

“温州精神”与黎平经济发展

结合温州看黎平,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经济的发展实质是人思想观念的超前;经济落后的实质同样也是人思想观念落后的结果。

面对温州,我们反思黎平,便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还随处可见,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还大有市场,夸夸其谈的“口头改革”也屡见不鲜。“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墨守成规、自我封闭、患得患失,不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整体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也不可能实现“超常规”发展。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优先发展黎平旅游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为黎平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围绕难得的“双重机遇”,黎平县委、县政府确定了“把黎平建设成大西南南下出海大通道哈交通枢纽和把黎平打造成为“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建设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黎平经济的发展,可以从生态工业着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电力能源产业,把黎平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生物技术基地等,标志黎平干部群众以把“温州精神”拿来为我所用。

篇7:温州民营经济研究1

解读温州模式

郭忠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温州模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媒体和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企业加上温州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冒险精神所组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笔者也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为什么温州人具有特殊的经商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为什么国内别的地方的民营经济没有温州发展的快?要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和文化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一.温州模式的形成因素

1.国有经济不发达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很少。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距离较近,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很少,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就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由于同国有企业争资源而受到太多的责备和限制。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生产成本低且经营手段比较灵活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环境,所以初期的发展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

2.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区域内山多水多人均耕地更少,剩余劳动力多。众多的农业人口如果只靠从事耕种和打鱼为生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小康和富裕。因此,当地很多农民较早就从农业、渔业生产转向手工制造和服务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缝纫、木工、瓦工和小五金业的加工,进入了市场,建立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政府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培育起了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航空线路,公路交通山多路窄,与外部的联系受到限制,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杭州来到温州很不方便,中央和省级领导到温州来的很少,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禁止政策也没有其他地区贯彻的那么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容忍”也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像广东等沿海地区那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主要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3.温州人“重商观”的历史渊源。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就提出了“农商并重、无商不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儒家“重农轻商”思想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温州人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形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人经商意识特别强的缘故。

4.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社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方式。这种普遍的合作方式是温州人所特有的,而在别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高信任、低风险和交易费用低,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创业融资方便、快捷。温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多是家族作坊。当家族中某一成员要投资创办企业时,资金大都是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来共同筹集的。由于血缘、情缘的关系,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资金也就很快的集聚起来。

第二,地缘关系形成的产品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投资分散、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一个家庭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同村的居民就跟着仿效并很快波及到附近的居民,大家纷纷而上,有的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有的则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这些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成本更低,而且投资很小。他们的产品直接出售给生产成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就不再生产零部件了。很快就形成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的生产相互配套,每个企业的投资都不太大,很快孵化出一大批小企业,不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迅速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三,外出温州人织造的强大的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内地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不同,温州人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就能四海为家。经商意识强的温州人(约占总人口的30%)纷纷带着家乡的产品跑遍全国各地,从走厂访店上门推销产品做起直到自己开店、办公司,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产品织造了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温州人能够织造出强大的营销网络而别的地区就办不到呢?这就是温州人“讲实效、重亲情、敢冒险”的区域文化的特殊之处。他们依靠血缘、情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产销分离的合作体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温州人有效的利用了本地区的“社会资本”。初期,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当地的专业市场摆摊设点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产量不大时这种销售方法还可以满足需要,而且费用也不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仅在当地专业市场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家都希望能到温州以外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如果每个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所需的开支是巨大的也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于是一部分善于经商的温州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主动承担起外出经商的任务。他们利用亲属、亲戚和老乡的关系采取抵押、担保的办法赊欠了一部分货款到外地办起了商店,专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的突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它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的产销得以分离,效率更高,也是温州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多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有的企业经过改造建成了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更大的企业发展为集团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温州产的地方产品在全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一些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商品获得了全国著名商标称号;还有些商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温州模式对民营企业创业和成长的重大

意义。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企业内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端以及其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把民营企业办成国际化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的阻碍。温州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

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业主基本上原来都是农民,管理者也大都是家族内的成员,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直接管理到生产工人大事小事都亲自抓。但当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原来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企业主感到需要聘请专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于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聘请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当聘请的外来人员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主还没有“两权分离”的观念和外来人员(多是从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对家族式企业的不适应,企业主或其在企业内任职的亲属们不太理解管理人员的做法,也不敢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管理人员感到责权不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步的进程缓慢。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家族式和科学化间摇摆,管理效率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进步的矛盾

民营企业创业时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仿制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同类商品,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不高。当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多没有同步跟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主的观念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观念还停留在创业的初期,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不断的仿照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不断进步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仿效别人永远只能落后于别人。二是技术方面资源的不足,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人力和硬件方面的设施、手段等,就这方面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差距都很大。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骤加快,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推动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人们追求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需求。市场永远是技术领先者的天下,落后就是失败。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实际行动。

3.企业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人才问题都是第一位要解决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本在各种资本中最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创业特点和温州地区相对人才培养不足的结果。如前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商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当企业较小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经商经验还可以管的过来,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作为大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文化知识就不够用了,而他们在企业内的亲属们也基本相同,此时靠血缘、情缘建立的管理团队已经不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人才要求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人才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温州地区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或工科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高等专科院校,但办学能力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营企业的需要,仅靠本地区的地缘人力资源是很难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应当打破原来的“三缘”局限,面向更大的范围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当前实际来看,温州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的机制。也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信任度和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相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

本文针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温州民营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来关注温州民企,提出新的发展观,使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温州模式。

篇8:温州经济发展

发展创意产业对温州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至关重要。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 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对迅速提高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优化第三产业本身的内部结构,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创意产业, 在温州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基本条件, 能够充分发挥我市的优势。温州发展创意产业是繁荣和发展我市第三产业, 提升温州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壮大能够极大影响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提升我市第三产业的量和质。创意产业是城市竞争力最主要的精髓之一。温州要成为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 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城市功能, 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而创意产业在其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1 温州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状况

首先根据温州文化产业的状况来看, 有数字表明温州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单位有7800多家, 这其中已经包括了从事文化产品生产这类企业。但就业人群中大专以上的只占1/3, 初中以下也占1/3, 也就是说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普遍学历还不高。而这其中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广告制作, 做创意设计的很少。第二, 目前我们几个创意园区的建设还不是特别的理想, 人气不足, 内容也还比较单薄。第三, 如果把总部经济园和楼宇经济归到文化创意产业里的话, 鹿城区现在这块做得比较好。第四, 工业设计还没形成一个产业,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创意产业来讲, 它属于服务业外包, 应该从传统产业分离。第五, 在温州咨询策划业这块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 比如婚纱摄影、美容美发、文化传媒、建筑设计等都算进去, 大概有2500个单位, 而从事这个行业的有14000多人, 但总体创意产业的规模还太小。

2 温州现阶段的文化创意产业, 重点应该发展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设计业, 这可能是温州最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 它包括工业设计、服装、鞋类、模具、包装、广告、建筑等等。设计跟传统产业的转型是最密切;第二个是咨询策划业, 咨询策划业这两年在温州发展比较快, 包括咨询策划、培训、企划等这一类公司等越来越多, 温州人短、平、快的特点是适合做策划的, 温州人到处做投资其实就是做策划;第三个是时尚消费类, 包括美容美发、餐饮业、摄影婚纱、文化旅游等;第四个就是文化传媒类, 文化传媒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之外, 还包括电影、动漫等方面。当然, 除了以上所说四大版块需要发展之外, 温州瓯绣、瓯塑、黄杨木雕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也要大力支持和发展。

3 高校在创意教育方面与创意产业提供了联动机制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强力支持。现阶段, 高校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上还存在文化创意人才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不合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科研薄弱、高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等诸多问题, 需要从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加以解决。但是高校在发展创意产业一下几个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可以更好的和当地的创意产业更好的联动发展。

1) 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源。

2) 高校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 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源。

3) 高校具有学科、品牌和产业优势, 为创意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创新平台。

4) 部分具备条件的温州各高校陆续开设相关专业, 动画、摄影、出版、播音、艺术设计、广告学等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并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专业与课程进行改革。

5) 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温州电子科技产业园、温州文化创意园、温州创意产业园、温州红莲文化创意园等等, 都是依托温州当地高校发展壮大。

政府要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 集中开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为先进文化建设服务。鼓励和支持高校人才积极参与地方文化产业建设, 承担重大课题和项目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 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 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 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 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新兴产业。

4 温州创意产业与温州地区高校联动发展研究几点问题

1) 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

文化创新, 教育为本。解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的重要途径, 在于优化、调整高等院校专业设置, 拓宽、改善大学生就业方向, 让大学生学有所成, 学之能用, 使高校教育切实、及时地为社会发展需求服务。我市各高校日益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建立了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温州市设计创意中心, 使教学、科研、实践与创意、创新、创业相结合, 取得明显成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合作打造的“浙江创意园”, 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近期即将开园, 其中包括大型设计展示发布中心、艺术和品牌展馆、商业摄影机构以及设计、制作工作室等, 同时还配备具有文化艺术品位的休闲附属设施, 将通过招商引进一批高资质的创意机构入驻,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统一对外品牌, 逐步形成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展示空间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文化会展、出版发行、演艺娱乐、动漫创作等综合性文化社区, 使其成为我市文化发布中心和文化消费中心。

2) 高校与创意产业的联动特点

高等学校学科布局完整, 学科门类齐全, 各类人才齐备, 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科技园拥有产学研结合的独特的资源优势, 这些均可以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重要基础。高校具有整合知识, 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知识的功能。在产学研合作中, 大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 把智力资源与生产要素结合起来, 使高校的新技术和新思想能及时移植到企业, 从而帮助企业加快技术创新, 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企业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主体, 基地和园区则是创意企业发展的更高组织形式, 人才、技术、资金聚集效应明显, 市场竞争力强。而高校恰恰集中了人才、学科、产业和资金优势, 依托在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科技资源和学术资源, 依托学校的品牌优势和大学科技园的平台优势, 可以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创意产业创新基地、创意产品孵化基地、创意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使高校成为中国创意产业的引领者。

3) 高校与创意产业联动现今存在的问题

我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来自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 长期以来沿用传统教学理念, 片面追求设计视觉形式表现和单方面的设计技能, 轻视创造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综合策划设计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很多学生只会模仿, 创新意识弱, 喜欢“单打独斗”, 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和创业精神。

(1) 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当前我市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普遍缺乏市场的敏感度, 教育链与产业链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机制。

(2)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缺乏整合, 没有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调整。

(3) 实践教学囿于“纸上谈兵”, 缺乏与创意产业的衔接。在整个创意产业链中, 创意设计人才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而生产企业和市场是成就创意人才的“孵化器”, 但现在很多高校的设计实践教学往往是走形式, 大多停留在图纸上, 学生对材料市场和技术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 实践教学活动与市场创意产业链相脱节。

(4) 创意设计专业师资严重短缺。当前我市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到高校任教, 没有过多的工作实务经验, 加上部分教师长期在学校任教, 脱离了现有创意产业环境。这些教师由于缺少产业市场实践经验, 只能概念性地向学生传授一些创意知识。能够直面创意产业进行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 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4) 高校与创意产业联动问题的解决思路

积极与产业市场互动, 全面砥砺学生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在创意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坚持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积极建立设计教育链与创意产业链衔接的有效机制, 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设计教育的养分, 充分利用产业市场来全面厉练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1) 设置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设计教育链是创意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高校设计教育必须大胆打破校园的壁垒, 充分挖掘地域创意产业的教育资源。

(2) 导入“实战型”项目课题。在专业设计及毕业设计教学中直接导人市场项目, 在教师的带领下按市场规则设计开发, 通过仿真环境和真实课题的实践, 强化学生的市场意识和自我设计修正能力。

(3) 实施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竞赛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是激发原创活力的最佳方式。学生在参赛过程中, 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并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创造能力。

(4) 开展与产业链对接的“假期课堂”。假期是设计专业学生深入产业市场实践的“黄金时期”, 积极创建和利用社会实习基地, 组织学生到对应企业, 在一线设计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创意设计实践, 熟悉设计流程, 参与调研策划, 锻炼项目创意开发及实施等实践能力, 这样不仅可使合作设计企业受益,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 获得创意产业市场第一手实践经验。

(5) 建立创意产业园为主的创意实践“孵化中心”。打造以孵化创意设计项目为目的的创意产业园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创意产业园的建设, 为设计专业师生投身创业实践提供场地、房租、税收等优惠服务措施, 鼓励其开展以环艺、服饰、广告、包装、工艺品等为主体的创意设计服务等, 促使学生将创意设计直接付诸产业市场开发, 以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意经营管理能力。

(6) 打造面向创意设计教育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高校创意设计教育改革的关键。面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一支与创意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 改革教师考评机制, 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性课题研究, 深入相关企业调研或直接参与市场创意设计项目的开发等促使教师了解行业发展态势, 熟悉行业岗位需求, 实现教师在创意产业市场环境下知识结构的转型;第二, 鼓励部分教师深入创意产业一线挂职、兼职, 或直接创立企业, 以积累创意设计实践经验。这样既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训环境, 又可以服务于社会, 提高创意实践教学水平, 更好地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第三, 在聘请客座教授的基础上, 适度引进创意产业市场中有成功经验的设计师、策划人 (设计总监) 等到校进行教学, 他们在教学中可将成功的实践案例带入课堂,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同时也可为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积累实践经验, 为学生在未来的创意产业实践中起到很好的铺垫和指引作用。

5 结语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 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突出特性, 处于国民经济产业链的高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能满足当今社会高层次文化消费的需求, 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加高端就业机会, 也完全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市应从建设创意园区、打造创意品牌、培养创意人才、加大政策扶持等几个方面着手, 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为我市的新兴战略产业。

摘要:发展创意产业是温州“产业第二次腾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产业第二次腾飞”战略的内涵在于让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贯穿于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全过程, 而以创新为核心、以知识产权为重要依托, 将知识创造与经济增长密切结合的创意产业, 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内涵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创意设计,创意产业,联动发展

参考文献

[1]贺艳.我国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J].北京:中国城市经济, 2009.

上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如何组织一场成功的会议下一篇:安置房现场观摩会组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