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2024-04-23

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精选6篇)

篇1: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2012年陕西高考作文题是材料作文,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800字作文。

给出得材料是:

有个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经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船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对于这个话题,我认为其实要想写好这个作文也不是很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我们每个人都像漆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手之劳的、善事、好事。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相反,做事不求实际,只求表面光鲜,走过程,遮人耳目。殃及的不仅是社会、别人、还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认为可以针对当今社会“未防患于未然”的时弊角度写。船长常年出海怎么能先发现掉漆而没发现有漏洞呢?分不清主次,分不清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应先发现漏洞,补漏洞的时候随手发现掉漆。当今社会好多现象就是本末倒置,抓了芝麻漏掉西瓜。这个题材看是褒扬,其实是个反面题材,如果能从反面立意,我估计作文的效果是很新颖的。关键问题是如果漆工没发现漏洞,或者发现了漏洞,如果他只是做好他的本质工作,自扫门前雪,莫管瓦上霜,那后果又会怎样?所以问题的根源就是船主的“未防患于未然”。放眼看当今:动车事故,校车案例、皮鞋胶囊、、、等等,无一不是因为“未防患于未然”,结果导致了太多的“如果、、、如果、、、”

其实这个题材想说的是:当今民众的监督觉悟虽然在不断的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整体监督体系和机制急需更加完善和加强,这是避免所有问题发生的根源所在。(船长和漆工的关系或许就代表了国家机器和民众的关系)

其实漆工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好人,他们干了一件自以为没有多大的事,其实,那件事却是最伟大的。做好人不难,难的是你发现那些需要你随手做的事了吗?

细微的小动作,不经意的行为,诠释了人的光辉与险恶!就是那一闪念间,结果却天差地别!

还可以从感恩油漆工方面来写,感谢身边的人,感谢他们细心的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但我看了网上的评论后,说什么的都有,你们要知道高考作文要写积极健康向上的,弘扬社会正气的,而不是带有诋毁,漫骂等等的,那样写出来的作文就是0分。

个人意见,不代表„„„„„„„„„„„„„„„„„„„„„„„„„„„„„„„„

篇2: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

什么是财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外乎有如下观点,财富就是金钱,财富就是知识,财富就是阅历„„„。严格来说这些观点没有问题,但笔者认为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宝贵的财富。

比如这个船主和漆工的故事,船主交代给漆工的任务是刷漆,所以漆工只要能认真完成刷漆任务即可,但职业道德告诉这个漆工,这个洞可能会让这艘船沉没,所以道德的力量让他但这个漆工却在刷完漆之后补上这个漏洞。而正是这个不经意举动使漆工不仅赢得了船主大量的额外奖励,而且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德国哲学家康德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灿烂的星空就是我们的理想,而实现理想的途径就是要具备崇高的道德。

西汉名相张良在椎击亲王未遂几近穷途末路之时,不厌其烦为一老人穿鞋,而正是陷入绝境的张良依然保持的这份恭敬,让他最终获得绝世才学,成为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一代名相。而在张良的成功其实就是道德力量的再现。而当今社会,因何18路人会面对受伤的2岁小依依而见死不救生,因何号称世界一流的动车故障频出,因何会有那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贪官落马,根本原因在于道德缺失。因为道德缺失,所以缺少了同情心,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因为道德缺失,所以忘却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正所谓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吴斌,一个最普通的客车司机,驾驶客车行驶在高速公路途中,意外遭受金属片袭击,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吴斌用尽最后力气,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灯,拯救全车乘客,而这一系列动作完成之后,吴斌倒下了。吴玉兰,一个普通的老师,面对无耻的劫匪,虽头破血流依然,保护659张考生准考证。从这些人身,我似乎看到道德的力量在中华这块大地上茁壮生长。

吴斌走了,但省委书记为他留下了眼泪,数万群众自愿去为护送他的灵车,整个中国为吴斌而感动,中国最美的司机的称号将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财富。吴玉兰老师受伤了,但她面对凶残劫匪依然想着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她的行为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道德就是最大的财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高尚的道德去支撑,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的未来中国需要高尚的道德,让我们一起呼唤,期待高尚的道德能占据每一个的心灵,高尚的道德能够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

【点评】从职业道德角度来立意,是正确的立意,而且它的事例很典型,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这个事例,比如说吴斌的事例,还有反面的事例,18路人对小伊伊见死不救的事例,这些正反事例的运用都非常好,同时能从材料入手,想到职业道德,想到高尚道德是最大的财富这样一个论点,用正反论证方法,非常充分,古今中外的事例都有了,等于事实和道理都很完备,是篇好文章。

船主与漆工的关于生命的对话

休渔季快要结束了。劳累了一辈子的范子军,一辈子没出过门,被儿孙们安排去黄山旅游,生在海边的老范,接受了儿孙们的安排,去看看归来不看岳的黄山。老范走之前,没忘记交代漆工,将伴随着自己大半辈子的渔船油漆一下。了却了心思,老范带着老伴愉快的旅去了。

漆工沈宏胜接到老范的请求之后,乘着晴朗的天气,在炎热的海滩上,开始将老范的爱船油漆起来,第一天很顺利,大面积的油漆进展很快。第二天沈师傅在难于发现的地方发现一个漏洞,沈师傅犹豫起来,要补上漏洞就要耽误时间,后面还有几条船等着油漆,如果不补漏洞,万一老范不知情,驾船出海那就要出人命大事了,补上老范也不会多给工钱,不补出事也不会和自己有关联,犹豫起来,想到自己的小儿子喜欢老范的三闺女,沈师傅还是耽误了半天时间,将那个隐秘的小洞修补好再油漆好。

老范一生操劳,是出名的铁算盘,人称范公鸡,平时把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这次旅游还是儿孙千劝万说才起身的。旅游回来的老范,看到自己爱船的被油漆一新,十分漂亮,显得十分开心,让老伴准了几样腌制的海味,喝起了小酒,也许是酒精的作用,也许是还沉浸黄山美景之中,吃饭的过程中,让老伴准备了最高的工钱,赶紧送给了漆匠师傅沈宏胜。新月如勾,老范准备明天开渔之后,完成最后一次出海打渔,人乘着酒劲早早进入了梦想。

第二天老范竟然睡到晚霞满天才起来,对老伴说今天怎么这么清静,老伴说孩子们来了几位朋友,昨夜去海钓还没回来呢,老范一听吓得脸色陡变,踉踉仓仓跑向海边码头,老老伴不知啥回事,也跌跌爬爬跟着老范跑向码头。老范远远看到自己的爱船停靠在码头,几个人在忙碌着,折转头,拉住老伴往家跑,拿了一大叠钞票,又跑向漆工沈宏胜家,拉住老沈的手,将钱硬是塞给了老沈的腰包里。老沈说范公鸡,油漆工钱不是给过了吗?老范说这是给你的修补船漏洞钱,这也是给你的救命钱啊。

晚上回来,老伴不解的问道,老头子今天怎么啦,老范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老沈啊!”

【点评】这篇是以小说的方式,对话的方面不太具体,而只是单纯地记叙一件事情,在文章中没有体现,觉得跟材料的关联不是十分紧密,毕竟材料是说漆工是顺便而为的举动,而此文章却对这种美德和职业道德提得很少,应该说这是一篇好的小说,但是从材料入手,还稍有偏颇。文章说的是生命的对话,材料里提及到了最后拯救生命,但是小说里的内容没有提到生命。(做事与做人

一般说来,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当然,做坏事的人也常常自认为是好人,可做好事的人却很少标榜自己是好人。好人和坏人,脑门上没贴标签,辨别他们的标准,只是看他们做事。

船主让漆工做事,漆工做好了自己份内的事,顺便补漏,也做好了不属于自己份内的事。在漆工眼里,这就是举手之劳,可就是这举手之劳,救了一船人的性命。于是,船主酬谢漆工,漆工好人有好报,船主也是好人好报应。前不久,浙江出了一位平民英雄,司机吴斌,在驾车途中,突遭铁块撞击,在生命的最后一分多钟,他凭着平日里养成的职业习惯,也凭着一个好人的基本素质,让一车人脱离了危险。吴斌感动了杭州,也感动了中国。

还在前不久,海南省博物馆举办雷锋原创图片展,展出了一个活生生的雷锋。雷锋一辈子没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可他一辈子踏踏实实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每一件事,铸就了平凡中的伟大,雷锋精神感动了中国几代人,雷锋也成为好人的代名词。可惜,就是做好自己份内的这点应该做的事,在一些人眼里却成了难事。菜农种菜分两块地,一块自己吃,一块往外卖;厨师不吃自己炒的菜,奶农不喝自己卖的奶,药商不吃自己产的药,屠夫不吃自己杀的猪,医生想的不是看病而是挣钱,教授算的不是育人而是收入。我们常常对社会上的见利忘义义愤填膺,却不知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员。受害者与害人者,很多时候还不能截然分开。漆工补漏,就在一念之间,可漆工能在关键时刻做出补漏之举,又是他平日里敬业所致;他如果连漆工都不想做,又怎能去补漏?漆工或许没想到自己补漏就是救人,正如吴斌没想到自己的减速刹车是在救命,可漆工救人了,吴斌也成了英雄。人是要做事的,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也就是认认真真做一个好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份内的事都不认真做,也很难说自己是一个好人。做事与做人,其实一回事。

【点评】

从开头来看,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与坏人,这种说法有点标签式的内容,在高考作文中不太提倡。文章中用到了比喻论证,说分内的事自己要好好去做,也写到了反面的事例及正面事例吴斌,基本结构完整,立意清晰明确。此文属于二类卷,即基本观点和框架明确,但是内容不够充实,个别语言运用不当。

“补漏”的责任

读罢《船主与漆工》一文,让人眼前顿感一亮。何为亮点,一是,为漆工的“补漏”之举而赞叹。理由是从漆工的“补漏”之中看到了工作主动与责任。原来船主只是让漆工把船上涂一层漆。漆工在给船涂完漆以后,发现船有漏洞,于是顺手将船上的漏洞补上。应该说,这事可做可不做,因为船主没有让他补漏。但漆工还是把船上的漏洞补了。在漆工的眼里,这是举手之劳的事,也没有觉得补漏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船主却为之高兴,于是在支付给漆工的工钱之后,另外还给了漆工补漏的钱。并对漆工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因为船上有漏洞,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显然,从船主与漆工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漆工的责任和船主的善心。

漆工顺便补漏,不仅将船修复,而且还救了船主孩子们的生命。

从漆工顺便补漏中,我们看到了勤劳与责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从漆工这顺便补的,得到一些启迪与教益。如果多一些顺便“补漏”,那么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就多一份主动,就多一份责任;如果我们多一些顺便“补漏”,对社会,对他人就多一些温暖,也不会出现老人跌倒,不愿意扶,也不敢扶的“尴尬”事。

从漆工补漏的一事中,也让人们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与他人方便,就是为自己方便。倘若漆工只是教条式给船上涂一层漆,看到船上有漏洞不去补,也不愿意做这个顺便之事,那么其结果又会怎样?正如船主说的,若不是漆工补漏,那么他的孩子们还能平安回来?

《船主与漆工》事很小,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浅显的道理,多做一些像漆工顺便补漏的事,就会为他人增添一份关爱;多一份责任,就会为身边人构筑安全护栏,为社会增添一份温暖与和谐。反之,船有漏洞不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式、教条式的工作,漆工不仅得不到船主一大笔补漏的钱,而且工钱也难以保障。船如果因漏洞而沉没,那么漆工在哪里涂漆?

漆工补漏,让我们看到了在责任,看到了人性最善、最美的一面。【点评】此文从标题上来看,让人容易产生误解,责任概念太广,材料的漆工是随手而为,体现一种职业道德及“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美德,虽然很小的事情,但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很可能会造福他人,而责任就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材料中当船长给漆工感谢费的时候,漆工还自认为自己已经收取了,这就是一种职业道德的问题,责任就太广泛了。文中也写到了二者的对话,看到了漆工的责任和善心,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多此一举的感动

漆工涂漆却补洞看似“多此一举”,但无意中挽救了船主孩子的生命船主重金酬谢;商店卖完东西却送顾客一件精美礼品看似“多此一举”,但换来是顾客由衷赞叹;公司秘书帮经理报票却要记下经理重要客户的名单看似“多此一举”,但赢得的是“你是我用的最舒服的秘书”的赞誉。其实,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多此一举”的态度。

“多此一举”换来的是感动,赢得的是声誉。

“多此一举”很难吗?但有句古语言“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小漏洞往往决定事物的成败。这个小小的漏洞往往是举手之劳,甚至是某个人的“多此一举”,如果人人重视,问题就不会发生。但是现实中,有些人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老人跌倒时成为了看客,孩子被撞时成为了俨然成陌路,阿婆的“多此一举”警醒了世风,给人们上了生动一课。“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非不能也”。“多此一举”不难,关键是心态,孟子的话言简意赅,找到了那些冷漠旁观者的托词。

“多此一举”当人人参与。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传播爱心,带来的是社会的和谐与温暖;每个人都以100%的工作投入,换来的是集体凝聚力与协调力的增强。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每个人都“多此一举”,看似低微,产生的能量却不可低估,如果每个人都从小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最终带来的不仅仅是帮助别人的心灵愉悦,更是为社会文明的构建添砖加瓦。

“多此一举”并不为难;“多此一举”能量却巨大。“多此一举”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多此一举”只需主动参与。人人都“多此一举”,人人都行动起来,感动就会变成社会细胞里存在的一成不变的因子,你感动别人,别人也会感动你。今天,你“多此一举”了吗? 【点评】

该文用反面论证的手法,“多此一举”的感动,同时在结构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就是用反问来开头,多此一举很难吗?下面的结构应该调整一下,把后面多此一举不难,应该人人参与,调动到这个反问的下面,这样才更加紧密。文章用了很多的引用论证,还是挺好的文章,同时把社会的文明添加进去,给人一种鼓励和警示。

细节决定成败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细节的问题,细节处理得好,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重视每个细节上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重视细节的问题,及时交代漆工把船上的漏洞给补了,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 有一次,美国唱片业协会CEO希拉里,罗森亲眼目睹了乔布斯与工程师讨论用户界面设计的情形。当时,乔布斯和工程师坐在电脑前,为了一个设计上的问题争执不下。罗森发现,乔布斯与工程师所关注的,不过是在幕上一块大约只有一张便条大小的区域里,如何排放3个单词的问题,乔布斯如此关注细节让罗森惊叹不已,而他天才、奇迹般的成功,对细节的高度关注不啻是关键的一大秘诀。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家庭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处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最终甚至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严谨,留下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

粗心”,假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船主与漆工的故事,动车事故血的教训,以及我们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也无论是在日常管理或者履行职责过程中,都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做粗心、不拘小节的糊涂船主,要做重视细节、负责任的漆工。

【点评】该材料说细节也是完全正确的,是漆工注意到细节,换得船长孩子的一条命。开头就摆明观点,然后从材料入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连用2个反问句,说明细节确实决定成败,船主如果注意细节的话,就可以防患未然,漆工注意细节,就拯救生命,用假设论证的方法使得开头引得读者注意,开篇十分有力,接着又用美国唱片的事例,说明乔布斯关注细节的正面事例,由此过度到不注意细节的危害性,最后警示大家应该注意细节,结构十分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

船上的漏洞本不属于漆工约定工作范围,只要把油漆漆好了,任务就算是已经完成,可是漆工却顺便将船上的漏洞补好,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举手之劳”,却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看完此则故事,令人想到另一则故事,一个大雨瞬间倾泻而下的午后,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看着她那狼狈的姿态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视而不见。这时走出一位小伙子走进里间,搬出一把椅子。“夫人,不必为难,坐在椅子上休息就是了。”这个年轻人叫菲利,老妇人就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后来菲利来到卡内基公司,以他一贯的诚实和诚恳,成为“钢铁大王”的左膀右臂。菲利的举手之劳,成就了他的“扫天下”的伟业。两个故事虽说不同,但是结果都不同寻常。举手之劳无须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须多大的成本,简简单单,一举手,一抬足就可以做好,却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意料不到的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坐公交不少人给急需的人员让座;看到老人跌倒顺手把其扶起来;公共场所顺手关灯,关闭水龙头等并不少见,举手之劳有的是一种传统习惯,有的则是要细心的观察,举手之劳看似简单,但却反映出一种内心的美德。

与惊天动地的奇迹相比,举手之劳微不足道,但由小见大,与微之外见精神,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个人要成功,不仅要干大事,还要从小事做起,不仅要做好份内的事,而且还得做好份外的事,细节决定成败,只有注意细节的人,才能全心投入,对待工作严谨认真,习惯举手之劳之人,才是胸怀宽大,能替他人所想,把他人放在心上的人,社会需要温暖,人与人之间需要真诚,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都来点举手之劳,社会发展将更美好。

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其意不仅是金钱,而是一种报恩,菲利的举手之劳,成就了其“扫天下”的伟业。诚然,大凡举手之劳者都不图回报,但是让人铭刻在心,此种回报是意想不到,比起金钱更珍贵。举手之劳人人可做,但愿社会有更多的此类漆工,同时也希望得到帮助者能象船主那样,知书达理,给予爱心者以奖励,共同营造“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氛围。

【点评】这篇文章立意非常明确,举手之劳是一种美德,从漆工举手之劳从而避免重大事故发生的角度来写,确确实实是一种美德,又用联系论证的方式,写到卡内基的母亲因为举手之劳而造就了一代伟人,又用道理论证的手法,说明举手之劳有时虽微不足道,但却由小见大,从中见精神,道理论证充分,但是缺少了事例和说服力,使得内容不够丰厚,有点单薄,在最后点到举手之劳人人可做,也是个很好的点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人说,谈善容易行善难,我不赞同。善是生活中的一种美好形态,不分大小,也不分时间与空间,更不分对象,我们随手就可以为之。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容易忽视,我们要学会时刻在生活中行善。俗话说“善有善报”,有善就会有回报,但我们行善不是为了刻意追求回报,而是为了人生中的那一份豁达,那一份快乐。

勿以善小而不为,事无巨细,再小它也是个事儿,凡存在就有理由,就如一颗小滴水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我们身边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都可以成就一个又一个的善举,而这些小小的善举,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快乐了自己。小事虽很平凡,但小事上体现出来的善心却是伟大的,像网络上的微博传递爱心,只需点击鼠标,尽微薄之力就可以传达出一份爱心,就有可能帮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喜悦,这是一种内心的升华。这就有如赠人一支玫瑰般微不足道,但它带来的温馨都会在赠花人和受花人的心底慢慢升腾、弥漫、覆盖,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这样。生活中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事,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索取。如果只想着收获,那便会失去很多快乐,无论在任何事情上,我们应该多一点无畏的付出,要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无论回报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就像船主与油漆工的故事,油漆工无意之间的一个小小的善举,却拯救了一个宝贵的生命,最后,他不仅得到了助人的快乐,还意外地收获了钱财,有形与无形的回报都随之而来,这些都不是刻意为之的。

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一个盲人住在一栋楼里。每天晚上他都会到楼下花园去散步。奇怪的是,不论是上楼还是下楼,他虽然只能顺着墙摸索,却一定要按亮楼道里的灯。一天,一个邻居忍不住,好奇地问道:“你的眼睛看不见,为何还要开灯呢?”。盲人回答道:“开灯能给别人上下楼带来方便,也会给我带来方便。”邻居疑惑地问道:“开灯能给你带来什么方便呢?”。盲人答道:“开灯后,上下楼的人都会看见东西,就不会把我撞倒了,这不就给我方便了吗。”邻居这才恍然大悟。开灯这件小事,方便了别人的同时也方便了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小小的善举,举手之劳,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却能换来很多美好。学会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美好的生活是在大家的点点滴滴中创造的,是会在持之以恒中得到延伸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世界充满爱时,那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会得到幸福的分享。

【点评】此文的开头点题十分恰当,我们容易忽视善良,行善不要刻意求回报。该材料完全可以从漆工的善良和良心来分析。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材料说的是漆工本能、顺手去做了,说的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彰显,敬业精神的本能,人性本善,而赠人玫瑰是有意识的助人行为,实际上当你意识到这个关系到一条生命的时候,你肯定会去做,其实昭显的是社会上有一些人,明知而不行善,这是有悖于道德底线的,实际上他是怕惹火烧身,明哲保身,而忘记做人本分。这篇文章就会引起一些争论,当然这也是行善的一个方面,赠人玫瑰是主动行善,而漆工是本能行善。有点不一样。

漆工的担当与品质

船主雇漆工,只要求漆工刷船漆。漆工刷船漆,顺手补了漏。补漏是额外任务,并不是漆工必须要完成的,但是漆工顺手完成了,举手之劳后来却救了船主的儿子,额外的付出为自己赢取了额外的报酬。

顺手补漏又没有钱拿为什么还要去做?漆工或许会答:“顺手而已。”漆工并不能准确预测到船主的儿子要驾船出海,也并没有想到自己的顺手补漏会为自己带来额外的巨额收益,随手补漏,也就是他的习惯。如果行善对自己来说是举手之劳般的习惯,那么行善必然会成为习惯性的担当。积小善而成大德,有善心支撑着的担当,可以培植出人性的美丽。这样的美丽,只是开放在自己的心房中,让自己的心灵更加纯净,并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把人性之光普惠给每一个需要的人。

象漆工那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漆工的专业和与人为善的品质,确保了他行善的成功。假设漆工不具备补漏的能力,他就有可能发现不了船有漏,或者发现有漏但无法有效补漏,那么漆工的行善就只有善始难得善终。只有漆工有了行善的心,他才在行善的时候没有考虑这善举是不是属于自己任务范围之内,他的专业技能才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即便是没有船主后来的额外奖励,漆工也会顺手补漏,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个小善而已,只要有善心,都会去做。

不过,任何技能都可通过学习获得,通过学习得到提高和拓展,但善心却需要我们不断战胜一个个“小我”和“心魔”,才能逐步成为我们心中坚定的信念。有担当的人,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额外付出,而且不被人理解,但是,如果把漆工的技能看作是一把枪,那么他的担当就是枪上的瞄准准星,而他那些额外的付出就是对枪的日常维护保养,枪有了准星才有用,但是如果没有日常的维护保养,这把枪就几乎等于废铁一块。因此,我们在学习漆工的担当与品质的同时,还应该时刻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在自己能力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去自觉做一些善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地去积善成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甚至是有贡献的人。

【点评】这篇文章是就事论事,这个题目很大,担当与品质有很多方面,一般情况下,作文应该把大话题化作小话题,而这篇文章设定大话题,文章讲的却只是一方面,所以,内容有些欠缺,缺少一些有分量的事实。整篇文章显得有些空洞,不生动,不会给读者带来一些共鸣,事例论证不够。

从船主的封口费说开去

看到这个材料,我立刻想到了前一阵子热播的宫斗剧:狠心的皇阿玛精心设置了圈套,让觊觎大位的皇子、贝勒们,想让他们死得连渣都不剩!幸而有忠心耿耿的老臣出于公心无意将身存为生死关头的皇子贝勒们救出。后来皇阿玛幡然悔悟,给老臣以种种封赏。名义上是显示皇恩浩荡,实际上给了深知内情的老臣一大笔封口费而已。

再看这个材料,船主给油漆工的其实也是一笔封口费。船主明知船有漏洞,既不找能工巧匠修补,更不告诉孩子们存在危险,不要出海,而是找来油漆工把他油漆一新,像个新船。可见其中包含了致孩子们与死地的居心。尽管这同“虎毒不食子”伦理违背,但确实存在。幸而被心地善良的油漆工发现,顺便补好了漏洞,使孩子们得以生还。但是做贼心虚的船主撑不住了,只好给油漆工一笔封口费,使自己的阴谋不被曝光。在现实生活中,像上边两个故事中说的封口费屡见不鲜。比如有贪腐行为的领导干部,分知道内情的部属一杯羹,部属就此同流合污,出现了负面新闻的地方政府给来媒体们不菲的车马费等,媒体就此的了好处不曝光。这是这些封口费的存在出现了腐败窝案,酿成了各类群体性事件。但是像这种船补漏洞的油漆工,出于公心营救皇子的老臣、却是凤毛麟角。这当属困扰整个社会进步的痼疾之一。身为油漆工却去补船漏洞,似乎有些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由此推理身为医生的孙中山去筹办反清的兴中会、同盟会,身为教师的毛泽东去办《湘江评论》、筹建中国共产党都是管闲事了?孙中山拒绝了清廷的利诱给的封口费,毛泽东辞去了国民党宣传部长的官位封口费。就如同那个补漏洞的油漆工使得中国这艘船没有沉掉,这是民族大幸也。当前民族危机依然存在,谁又能见义勇为,像那个油漆工一样给国家的存在的各种漏洞予以修补呢?而且还能拒绝各种名目封口费的利诱?

“少年立,则中国立,少年强,则中国强。”笔者寄希望与70后、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而且相信他们能完成这历史使命!【点评】该材料并不是谈封口费的问题,船主不是拿钱去封口,漆工所做的也不是为了得到费用,纯粹是行善行为,而船主纯粹是一直感谢行为,这个可能是网友从现实入手的一些个性解读,不太适合高考的规定和要求。

善意之心,温暖生活

善意之心,引导着善意之举。

漆工顺手补好海船的漏洞,贪图的并不是回报,漆工“顺手”之劳,是对船主、对生活充满善意的体现。

当张丽莉舍身扑开学生之时,她心里想的并非个人得失,“舍身救学生”之举,只不过是她对学生、对职业善意的反应。吴斌拚尽生命的最后一丝力量停稳大车,也许并不知道他的举动已经超越了生命的定义。在临终的几句话,浓浓的洋溢着他对乘客、对生命的善意。„„„„

善意之心,在举手投足间温暖着生活;善意之举,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汶川大地震中,面对巨大的浩劫,不正是一丝一丝浓浓的善意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战胜灾难的滔天暖流吗? “义丐”徐超,一个流浪的乞丐,蹒跚着把一把零钱捐出来时,周围的人震撼了,哭了。徐超的105元,是他的全部家当,从情感上来说,并不比加多宝的1个亿逊色!怀着善意之心的举动才是真正的“善意之举”,如果只想做着“善意之举”的样子而没有善意之心,这样的举动不算善举,反而像作恶。比如在村民门口放生大量蛇的事件,只会害了放蛇的生,威胁了村民的安全,扰乱村民的生活而已。

善意之举,其实和功名利禄毫无关系。

漆工并不知道他的顺手之举能救船主的孩子,张丽莉在扑向孩子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救下孩子,吴斌在救下一车乘客之时可能并不知道已无法再生活相去,徐超在捐出全部家当时可能并没考虑到自己的生存,是他们的善良,是他们浓浓的善意指引着他们在行动。

如果制药厂能怀着善意,那毒胶囊可以杜绝了;如果牛奶厂能怀着善意,三聚氰胺就不会再有;如果医生患者都怀着善意,这么多医院纠纷,医闹可以大大减少;如果拆迁能多点善意,因拆迁上访、自焚等极端事件想必又另外的解决办法。„„„„

其实善意,并不需要我们的举动有多惊天动地,并不需要我们如英雄一般时刻献出生命。因为善意并无分量之分,如漆工一般,也许多一个微笑,多一个举手之劳,世界就为之改变了。

【点评】该文立意明确。文章写得铿锵有力。用这些假设的排比句把社会上的反面现象批驳出来更有震撼力,真正好的议论文需要有情感,这篇文章非常有情感,看了能感召读者,语句运用十分流畅,事例运用也十分恰当,是篇很好的文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温馨来。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点评】从材料上看,与“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格言关系很紧密,所以该题目紧扣材料,虽然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但是从善的美德是不能缺失的,而且人与人之间在这样一个名利浮躁的社会里更要发挥自己的美德,扶起摔倒的老人,救助危难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显示我们社会的精神文明,人人都应该有这种文明之举,社会就成为一种和谐社会。所以该文章的论点、论证都十分有力,但是论据不是十分充分,稍微有点欠缺。

生命就在你的伸手之间

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成为人最重要,最宝贵的载体。船主与漆工的故事里隐含着一个道理,那就是,在你的伸手多做一件事时,你会挽救生命。

漆工的工作只是涂漆,但他却在本职的工作后,补上了船的漏洞。在这位漆工看来,这是无心之举,只需多一点时间和工作。但对于这艘船的主人来说,这伸手之劳却让他的孩子平安归来,他或许会感谢上帝,但他更要感谢的是这位伸手之间的漆工。一个小动作就让生命免于疏忽,船主是幸运的,他的孩子也是幸运的,但这个幸运是一名漆工的伸手之间给予的,这恐怕也是船主给漆工一大笔钱的缘故。钱不能买回生命,漆工的伸手却能让生命得到温暖,这是一次伸手之间,这又何尝不能看出,漆工对工作和生命的重视。

其实,生活中不乏伸手传递温暖的事,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路边遇到需要指路时你的伸手,电梯上遇到别人着急的时候你让一下,排队的时候你不要去插队。这些微小的事情,是一个人道德的体现,也是公德意识的展示。有人说过,上帝在关上一扇门时会打开一扇窗,上帝的门无意间会关闭,但他会让你在伸手开窗的时候照亮你。在你打开一扇窗的时候,你会拥有满室的阳光和美好。我家住在9楼,每次跟妈妈回家出电梯的时候,都会随手按下一楼的键,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妈妈说:这个时间都是乘电梯回家的,无论是谁,回家的心都会很急,这样是不让人家在一楼多等。妈妈的话,让我懂得生活中的随时留心,为他人着想,就会给更多的人温暖。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被很多人作为签名: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当我们学会点亮心里的那盏灯时,前途就不会被黑暗阻挡。也只有我们学会点亮那盏灯,才会在前方还是黑暗的时候,能够照亮同行的人。伸手之间,你会传递温暖;伸手之间,你会挽回生命;伸手之间,你会让人生更加美好。

人生不过是你的几次伸手,和你的几次予人温暖。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学会把爱传递给别人,那么每次你的伸手之劳,也会反过来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曾经的你伸手给别人,那么今后的你,是可以拥抱世界,拥抱爱。

篇3: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本文拟就2008~2012年全国高考英语新课标卷的命题立意、考查内容、考试情况、考生答题情况、存在问题等做深入的分析, 以便从中探索规律、得到启示, 进而有效地搞好复习备考工作。

一、考试情况简介

注:听力部分不参与全卷统计, 全卷总分为120分。

从表1可以看出, 最近两年试题的整体难度增加, 主要是客观题难度增加。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整套试题的搭配比例适中 (含书面表达, 但不含听力) , 基本上符合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易、中、难题的比例搭配3∶5∶2。

注:容易题 (难度系数0.70以上) 、中等题 (难度系数0.50~0.69) 、难题 (难度系数0.01~0.49) 。

二、试卷总体评价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的原则, 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

试题题量适中、梯度明显、难易适当、题型结构相对稳定, 试题注重双基、突出语篇、强调应用、体现学科素养和能力立意。试题重点突出、考点明确、选材丰富、紧跟时代、贴近生活, 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以及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 能够较好地考查出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能够较好地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并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试卷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基于课标和考纲, 以能力立意为核心。

2.保持基本稳定, 在稳定中求发展和创新。

3.立足“双基”, 注重能力, 突出应用理念。

4.内容紧跟时代, 贴近生活, 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

5.重视能力和交际始终是考查重点。

6.阅读部分一直保持较大的阅读量。

7.关注测试内容的教育意义, 关注考生的思维能力。

2008~2010年, 试题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2011~2012年它在延续了以往试题命制的原则和选题原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进。2011~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变化较大的是:

1.题型和命题形式的变化:阅读理解分为两节, 增加了“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理解题, 短文改错在命题形式和答题要求上与往年不同。

2.更加突出能力立意:阅读理解部分的事实细节题减少, 推理判断题的数量居高不下, 增加了难度较大的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短文改错的难度居高不下, 2012年的短文改错是近五年来难度最大的题型, 对考生校验语篇中语言知识错误的能力要求提高。

3.融文化意识的考查于阅读之中:尤其在2012年的完形填空中, 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在具体的语篇中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和灵活运用词汇能力的同时, 还考查考生文化意识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命题分析及答题情况

(一) 听力

【命题立意】

该部分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独白和对话,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主旨和要义、获取具体的事实性信息、对所听内容做出推断、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考查内容】

该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的能力、获取具体事实细节的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等。所选语言材料难易适度, 语速适中, 符合多数地区听力教学的实际水平。话题均为考生熟悉的情景和内容, 涉及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 2011年听力内容涉及戏剧评论、问路、约会、行程安排、约请看电影、生日聚会、旅途见闻、城市介绍、“三手烟”的危害和生活与梦等。2012年听力内容涉及就餐、感恩节安排、周末旅行计划、在图书馆借书、相约看电影、调换商品、访谈《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由来等。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听力的难度系数在0.29~0.39之间, 平均分在8.74~15.89之间, 整体上属于难题。

【答题情况】

该部分有一半以上题目的得分率在30%以下, 做得最好的题目的得分率也只有40%。原因是听力成绩未计入总分。

【存在问题】

1.多数考生不重视, 不认真答题。

2.不听录音内容随意选择或胡乱选择。

3.还有12.67%左右的考生放弃不做。

【备考启示】

1.一定要改变观念, 着眼于考生今后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 切不可因为目前听力成绩算作参考分而忽视听力、冷淡听力或放弃听力训练。

2.应将听力教学纳入常规教学之中, 正确引导考生对待听力。在地区和学校的大型考试中保留听力内容, 并将听力成绩计入总分。

(二) 单项填空

【命题立意】

该部分要求考生掌握并能运用英语词汇、语法基础知识以及所学功能意念和话题, 主要考查考纲要求的语法基础知识、词义理解、词组搭配、习惯用法以及交际用语等, 突出综合性和语境化特征。

试题情景创设真实自然, 贴近考生日常生活, 考点明确具体, 凸现语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灵活运用。

【考查内容】

该部分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冠词、代词、形容词或副词、连词、介词或介词短语、短语动词或动词辨析、情态动词、虚拟语气、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三大从句、交际用语、固定句型、惯用法和倒装等。考点覆盖面广, 重点突出, 所考语法和词汇知识绝大多数都未超出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语法项目和词汇表的范围。下面, 按照考查项目频率的高低对该部分做一归纳:

1.动词时态和语态:每年都考查2~3题, 占16%。重点考查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进行时、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进行时等, 被动语态考查的频率不高, 例如, 2011、2012年均未考查。考查时态时, 侧重易混时态的用法比较。语态侧重考查被动语态和主动语态的对比, 检测考生能否准确判断主语与谓语之间的主、被动关系。

2.从句:每年都考查两个题, 占16%。重点考查时间 (while, unless) 、条件 (as long as) 、让步状语从句 (whatever, as, although)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which, whose, “none of+whom”) 、宾语从句 (where, whoever) 、主语从句 (what) 等的引导词, 尤其侧重对状语从句的考查。

3.动词和短语动词辨析:每年都考查1~2题, 往往各考查一组, 占12%。重点考查不同词义的 (短语) 动词在句中的正确理解与应用。例如, 近五年考查的动词词义辨析有5组:cover, reach, play和last, draw, strike, rush和push, carry, deliver, press和pack, disappear, fall, fail和damage, persuade, promise, invite和support;考查的短语动词词义辨析有4组:set out, take over, take up和set up, get along, get on, get to和get through, come up with, put up with, turn to和stick to, put out, put down, put away和put together。

4.交际用语:每年都考查1~2题, 占12%。重点考查以下语境中的交际用语:“同意” (I'd like to, Why not) 、“拒绝” (No, thanks, I'm afraid not) 、“原谅” (Never mind) 、“否定” (Not really) 、“猜测” (I think) 、“判断与评价” (You should know) 、“态度” (I don't mind) 等。

5.非谓语动词:每年考查1~2题, 占10.67%。重点考查不定式作状语、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作定语、状语等, 同时也考查“when+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用于独立主格结构中, 尤其侧重考查不定式作状语。

6.形容词或副词:每年考查1~2题, 占8%。重点考查比较级、固定句型 (soas, sothat, half asas) 、惯用法 (so much the better) 等, 同时也考查比较级修饰词的位置, 尤其侧重考查固定句型。

7.代词:几乎每年都考查1题, 占6.67%。重点考查不定代词的用法 (neither, either, the other) 、替代词that的用法 (替代可数或不可数名词) 等, 尤其侧重考不定代词的用法区别。

8.情态动词:几乎每年都考查1题, 占5.33%。重点考查情态动词表示“推测” (can't) 、“应该” (should) 、“遗憾” (should+完成式) 、“必要性” (needn't) 等用法。

9.冠词:几乎每年都考查1题, 占4%。重点考查不定冠词表示泛指、定冠词表示特指、固定短语 (go to the cinema, for a while, with satisfaction) 中的冠词等。

10.介词或介词短语:考查频率不高, 偶尔出现1题, 占4%。重点考查固定短语中介词的搭配 (useas) 、相似介词 (短语) 的词义辨析 (beyond, without, of和in, rather than, other than, more than和better than) 等。

11.连词:考查频率不高, 偶尔出现1题, 占2.67%。重点考查表示转折关系的or和but。

12.倒装:考查频率不高, 偶尔出现1题, 占2.67%。重点考查部分倒装语序, 例如, “Only+状语 (从句) ”、not only置于句首时用部分倒装语序。

另外, 2008~2012年未考查的项目有:名词、数词、主谓一致、强调、省略和间接引语等。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单项填空题的难度系数在0.55~0.69之间, 平均分在8.24~10.36之间, 整体上属于中等难度。该部分易、中、难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20%、47%、33%, 2009年27%、53%、20%, 2010年53%、47%、0, 2011年26.7%、47%、26.7%, 2012年33.33%、33.33%、33.33%。

【答题情况】

下面是近五年考生在单项填空题方面作答不理想的考点, 难度系数在0.01~0.49之间。

2010年全部为中等题和容易题, 没有1个小题的难度超过0.49。近五年单项填空的难题主要集中在动词或短语动词、介词或介词短语的词义辨析、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惯用法等上面。

【难题选析】

现选取近五年来难度较大的单项填空题若干作一分析:

1.Encourage your children to try new things, but try not to them too hard. (2009年, 第32题)

A.draw B.strike

C.rush D.push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29, 考查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辨析。根据语境“鼓励孩子们尝试新事物, 但不要逼迫或强迫他们”可知该题应选push。push在此意为“to force someone in a determined way to do something they do not want to do” (强迫) 或“to make someone impatient or annoyed by behaving in an unreasonable way” (催促, 逼迫) 。但是, 45.2%的考生误选B, 很可能是误解了前后句的意思所致, 误认为“鼓励孩子们尝试新事物, 但不要打 (strike) 他们”。或者是没有分清strike和push的不同词义而出错。

2.William fou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read, for his eyesight was beginning to. (2011年, 第34题)

A.disappear B.fall

C.fail D.damage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15, 考查动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辨析。动词fail在此作“ (健康、视力等) 衰退、衰弱 (to become weak) ”解释。但是, 53.02%的考生选B, 主要是没有正确理解fall表示“下降”的意思所致, fall所表示的“下降”的意思是“to decrease in amount, number or strength”。绝大多数考生只知道fail意为“失败, (考试) 不及格”, 不知道它还可表示“ (健康、视力等) 衰退、衰弱”而出错。

3.The result is not very important to us, but if we do win, then so much. (2012年, 第26题)

A.the best B.best

C.better D.the better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20, 考查形容词比较级在习惯用语中的用法。so much the better是惯用语, 意为“那就更好了”。但是, 65.75%的考生选C, 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应用惯用表达法、对句意不甚理解、受思维定式 (much better) 的影响而出错。

4.“Life is like walking in the snow, ”Granny used to say, “because every step.” (2012年, 第23题)

A.has shown B.is showing

C.shows D.showed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29, 考查动词时态。引语中的话是客观事实或哲理, 应用一般现在时, 不及物动词show在此意为“露出, 显示”。但是, 12.63%的考生误认为强调动作的结果“每一步都已经留下了足迹”而错选A, 35.84%的考生受前面walking的干扰而错选B, 22.63%的考生没有理解句意、受used to say的干扰而错选D。答错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弄懂句意表达的客观事实, 仅从语法角度揣摩用哪个时态更符合语境。

5.It is by no means clear the president can do to end the strike. (2012年, 第24题)

A.how B.which

C.that D.what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33, 考查主语从句的连词。分析句子结构可知, 该句用It作形式主语, 将真正的主语从句后置, 以保持句子结构平衡。该主语从句中, do为及物动词, 其后需要跟宾语, 由此排除A和C。再根据从句的句意“总统能够做什么来结束这场罢工”可知该题选D。但是, 52.16%的考生选C, 主要是受常用固定句型“It is clear that”的干扰、没有看懂从句结构、忽视句意而出错。此外, 考生不理解“by no means” (=not at all) 的意思 (绝不, 一点也不) 也是出错的原因。

【存在问题】

1.缺乏对单词或短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辨析能力。

2.对常用单词的词义掌握仅局限于书本, 不能适当地拓展与延伸。

3.做题时思考不够深入, 凭印象或想当然做题。

4.对重点语法项目 (如动词时态、动词辨析等) 的训练不到位。

【备考启示】

1.督促考生加强对固定短语、句子结构、习惯用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2.训练考生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义, 尤其是对近义词词义的正确理解 (最好让考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准确理解词义) 。

3.加强考生对常见功能意念项目的理解和应用, 注意日常交际英语的积累与使用。

4.对语法项目的复习要全面, 不留死角, 把握常考点,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例如, 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及动词或短语动词的词义辨析、从句的引导词等。

5.告诫考生做题时一定要看透语境、看懂句子结构、理解句意后再答题。教会考生捕捉句中的隐含信息, 排除思维定式的干扰;教会考生分析句子成分, 注意句式变化, 根据句子结构理解句意。

6.语法复习最好多练, 在练习中感悟语法知识, 在练习中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切忌死记硬背语法条文。

7.对于考纲中所列的语法项目的复习要有必要的、适当的延伸和拓展。2011年和2012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均有超纲现象 (过去完成进行时、独立主格结构) 。请看下面两个超纲题目:

(1) 2011年第29题, 考查过去完成进行时的用法。

When Alice came to, she did not know how long she there. (答案为A)

A.had been lying B.has been lying

C.was lying D.has lain

(2) 2012年第28题, 考查独立主格结构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The party will be held in the garden, weather. (答案为A)

A.permitting B.to permit

C.permitted D.permit

(三) 完形填空

【命题立意】

该部分要求考生掌握并运用常用词汇, 同时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理解上下文语境的能力。

试题侧重考查词汇在语篇层面的准确应用, 突出考查考生对语篇、语境和语意的深层理解, 并在掌握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 正确理解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巧妙利用上下文语境进行完形填空。

【考查内容】

1.词类对比

上面是2008~2012年完形填空词类考查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 试题重点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辨析。各种词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名词32%、形容词15%、副词13%、动词和短语动词37%, 很少考查连词 (2010年考查1题) 和介词 (短语) (2012年考查2题) 。2008~2012年未考查的项目有:冠词、代词、数词和感叹词以及各种语法项目。

2.短文内容

上面是2008~2012年完形填空短文的体裁和具体内容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出, 短文的体裁大部分是记叙文, 夹叙夹议, 以叙事为主、以议论收尾, 叙述个人生活、工作或学习经历, 最终由故事引出哲理, 读后给人以启迪, 饱含教育意义。不过, 2012年的体裁和题材都有明显变化, 采用了说明文, 考查词语运用知识和文化意识。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完形填空的难度系数在0.50~0.66之间, 平均分在15~19.80之间, 整体上属于中等难度。该部分易、中、难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15%、60%、25%, 2009年45%、40%、15%, 2010年35%、45%、20%, 2011年15%、35%、50%, 2012年30%、25%、45%。

【答题情况】

下面是近五年考生在完形填空方面作答不理想的题目, 难度系数在0.01~0.49之间。

较难的题目集中在对动词、名词在具体语境中词义的正确理解上面。

【难题选析】

现选取近两年完形填空的部分题目作一分析:

1.2011年完形填空

该部分的得分率在50%以上的题目有10个, 占该大题的50%。但剩下的10个题目的得分率均在49%以下, 都属于难题, 其中有4个题目 (第44、46、48、53题) 的得分率在30%以下。

考生对个别动词、名词和大多数形容词的词义在语境中理解得比较透彻, 但是对5个动词 (trust, marched into, dropped, learned, hear) 、4个名词 (voyage, methods, tool, eye) 和1个形容词 (frightened) 的词义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得不准确或不到位, 出现了得分率低于50%的现象。

He 44 himself, perhaps, as inviting his students to start an exciting 45 into an unknown world invisible to the 46, which can be discovered only through scientific 47.But the seventeen-yearold girl could not accept or even 48 the invitationHe was taking away her only 53 for knowing and was providing her with no substitute.“I remember feeling small and 54, ”the woman says, “and Idid the only thing I could do.I 55 the course that afternoon, and I haven't gone near science since.”

44.A.described B.respected

C.saw D.served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14, 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37.03%的考生选A、26.77%的考生选B、22.34%的考生选D。

45.A.voyage B.movement

C.change D.rush

解析:答案为A, 难度系数为0.39,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20.19%的考生选B、24.33%的考生选C、16.50%的考生选D。

46.A.professor B.eye

C.knowledge D.light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27,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1.67%的考生选A、55.19%的考生选C、6.36%的考生选D。

47.A.model B.senses

C.spirit D.methods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37,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7.86%的考生选A、43.23%的考生选B、11.71%的考生选C。

48.A.hear B.make

C.present D.refuse

解析:答案为A, 难度系数为0.10, 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1.15%的考生选B、11.42%的考生选C、67.05%的考生选D。

53.A.task B.tool

C.success D.connection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28,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9.31%的考生选A、27.02%的考生选C、25.15%的考生选D。

54.A.cruel B.proud

C.frightened D.brave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44, 考查形容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23.11%的考生选A、18.71%的考生选B、13.69%的考生选D。

55.A.dropped B.started

C.passed D.missed

解析:答案为A, 难度系数为0.31, 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7.94%的考生选B、19.26%的考生选C、31.63%的考生选D。

考生在第44~48题、第53~55题出现连续失误, 主要是因为没有理解短文第三段前半部分和最后一部分的意思以及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其中, 第44和48题的难度系数是0.14和0.10, 这两个题目均考查常用动词see和hear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词义, 绝大多数考生之所以答错这两个题目完全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所致。

2.2012年完形填空

该部分的得分率在50%以上的题目有11个, 占该大题的55%。但有9个题目的得分率低于50%, 其中有3个题目 (第36、38、50题) 的得分率在30%以下。

考生对形容词和部分名词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较好, 它们的得分率都在70%以上。但是, 考生对3个动词 (mean, following, backing away) 、3个名词 (distance, conversation, coldness) 、两个副词 (louder, much) 和1个介词短语 (on the other hand) 的词义在上下文语境中理解不准确或不到位, 出现了得分率低于50%的现象。

Body language is the quiet, secret and most powerful language of all!It speaks 36 than words.According to specialists, our bodies send out more messages than we realize.In fact, non-verbal (非言语) communication takes up about 50%of what we really 38.And body langua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we attempt to communicate across cultures.Indeed, what is called body language is so40 a part of us that it's actually often unnoticed.And misunderstandings occur as a result of it.For example, different societies treat the 42, between people differently.Northern Europeans usually do not like having bodily, contact (接触) even with friends, certainly not with strangers.

36.A.straighter B.louder

C.harder D.further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17, 考查副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45.67%的考生选A、19.51%的考生选C、18.02%的考生选D。

38.A.hope B.receive

C.discover D.mean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29, 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5.13%的考生选A、45.32%的考生选B、20.37%的考生选C。

40.A.well B.far

C.much D.long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42, 考查副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6.28%的考生选A、31.72%的考生选B、9.61%的考生选D。

42.A.trade B.distance

C.connections D.greetings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32,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0.11%的考生选A、24.56%的考生选C、33.66%的考生选D。

2012年的完形填空更加关注对上下文语义的连贯和前后逻辑关系的一致方面的考查, 考生容易顾此失彼。考生在第36~42题出现了“跳跃式”失误的现象, 主要是因为没有立足整体, 片面理解语境意思, 缺乏连贯性思维。再者, 考生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把握不准, 没有在上下文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45.A.in other words

B.on the other hand

C.in a similar way

D.by all means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43, 考查介词短语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16.93%的考生选A、18.66%的考生选C、21.18%的考生选D。

46.A.trouble B.conversation

C.silence D.experiment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45,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33.32%的考生选A、11.65%的考生选C、10.17%的考生选D。

47.A.disturbing B.helping

C.guiding D.following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44, 考查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22.19%的考生选A、13.09%的考生选B、21.09%的考生选C。

49.A.stepping forward

B.going on

C.backing away

D.coming out

解析:答案为C, 难度系数为0.45, 考查短语动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22.16%的考生选A、23.24%的考生选B、9.98%的考生选D。

50.A.weakness B.carelessness

C.friendliness D.coldness

解析:答案为D, 难度系数为0.29, 考查名词在语境中的词义理解。5.36%的考生选A、9.05%的考生选B、56.15%的考生选C。

考生对文章的中间部分理解不透, 找不准所选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线索, 对异域文化背景知识理解不透, 结果在第45~50题之间出现得分率较低的连锁反应现象。

【存在问题】

1.没有读懂上下文语义, 把握不准文章的主线。

2.对选项的词义理解不透。

3.脱离上下文语境, 找不准所选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线索。

4.对某些段落的理解有偏差, 导致出现连续性的错误。

5.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 不理解文化背景知识。

【备考启示】

1.告诫考生要立足语篇, 既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和段落之间的逻辑性, 又要兼顾上下文意思的连贯性。

2.训练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会考生掌握寻找语境中线索的技巧, 始终根据上下文中的线索进行完形填空。

3.告诫考生务必将选项置于语境中去理解它们的真正意思, 尤其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

4.让考生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了解英语国家简单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 阅读理解

【命题立意】

该部分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段以及公告、说明、广告等, 并能从中获取相关信息, 能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考查内容】

该部分侧重考查考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 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能力, 同时也考查考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学习策略等。

1.题型对比

上面是2008~2012年阅读理解考查题型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 各种题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事实细节题占29%、推理判断题占51%、主旨要义题占9%、猜测词义题占8%, 考查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题目在2009和2012年各有1题。在任务型阅读理解中, 隐含考查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能力, 但尚未出现单纯考查理解文章基本结构的题目。考纲上对阅读理解要求的六种能力中, 有四种能力, 即理解主旨和要义、理解文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的词义、做出判断和推理, 基本上每年都考查, 尤其是事实细节题和推理判断题所占比例较大。2008~2012年尚未考查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

注: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理解文章的框架结构、文章的写作手法、段落的展开与布局等, 命题形式有: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012北京卷)

How is Paragraph 2 mainly developed? (2012重庆卷)

This text is developed by. (2012陕西卷)

2.短文内容

上面是2008~2012年阅读理解的体裁和具体内容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出, 文章的体裁大多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广告、新闻报道、招聘启事) 、科普文等, 任务型阅读基本上都是说明文。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阅读理解的难度系数在0.62~0.66之间, 平均分在24.92~26.40之间, 整体上属于中等难度。该部分易、中、难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35%、50%、15%, 2009年40%、40%、20%, 2010年40%、50%、10%, 2011年40%、60%、0, 2012年30%、55%、15%。

【答题情况】

下面是近五年考生在阅读理解方面作答不理想的题目, 难度系数在0.01~0.49之间。

【难题选析】

现选取近两年阅读理解的部分题目作一分析:

1.2011年阅读理解难度最大的题目

What may happen to restaurants with small tables? (第62题)

A.They may lose some customers.

B.They may start businesses elsewhere.

C.They have to find easy chairs to match the tables.

D.They have to provide enough space for the long-legged.

解析:答案为A, 难度系数为0.50, 考查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37.20%的考生选D, 他们只凭推断做题, 没有在文中找到支持该项的依据。

What change has already been made in a hotel in Edinburgh? (第63题)

A.Tall people pay more for larger beds.

B.6'6″beds have taken the place of 6'3″beds.

C.Special rooms are kept for Americans.

D.Guest rooms are standardized.

解析:答案为B, 难度系数为0.50, 考查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13.20%的考生选A、19.12%的考生选C、17.25%的考生选D, 考生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没有看清楚文中的具体事实细节。

2.2012年阅读理解难度最大的题目

What would happen in the“three minutes”mentio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第66题)

A.A new scene would be filmed.

B.More stars would act in the film.

C.The author would leave the studio.

D.The next scene would be prepared.

解析:答案为A, 难度系数为0.38, 考查推理判断的能力。13.62%的考生选B、13.4%的考生选C、35.09%的考生选D, 答错的原因是忽视了上文的意思, 没有正确理解最后一段文意, 尤其是不能对最后一句话“For a full three minutes in our lives we would be experiencing the excitement of being film‘stars'!”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

【存在问题】

1.对文章或段落的主旨和要义把握不好。

2.猜测词义的能力不足。

3.对部分事实细节的理解以及推理判断能力欠缺。

【备考启示】

1.强化考纲要求的考生应达到的六种阅读技能, 提高阅读理解的整体水平。对于每年都着重考查的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理解主旨和要义、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以及推断生词的词义等内容, 更要高度重视。对于难度较大的能力要求, 如理解主旨和要义、文章的基本结构以及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等, 要教会考生必要的阅读技巧, 同时要加大训练量。

2.加强对考生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尤其是训练考生的答题技巧。例如, 如何获取文中的具体事实、如何进行推理和判断、如何归纳主旨和要义、如何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如何猜测生词等。指导考生掌握跳读、寻读、略读、细读等技巧, 提高读速。

3.对考生加强快速阅读训练, 提高阅读速度。近年的阅读理解一直保持着较大的容量, 总词量近2000。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 (考试说明建议用35分钟完成, 读速约为57WPM) 完成5篇阅读理解, 必须有速度作保障。因此, 进行限时阅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训练考生在大量的语篇阅读中掌握各种体裁和题材文章的阅读方法, 巩固阅读技巧, 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尤其是任务型阅读理解题, 要加强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

4.关注文化意识方面的题材, 让考生在大量的语篇中体验英语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欣赏语言的美感、陶冶情操。

(五) 短文改错

【命题立意】

该部分以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的准确性为总目标, 重点检测考生对书面语篇的校验能力, 以测试考生发现、判断和纠正短文中错误的能力, 旨在衡量考生在语篇中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准确性。短文中的错误涉及词法、句法及行文逻辑等, 考生必须在对语篇的上下文理解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

【考查内容】

该部分的选材和内容都比较简单, 往往是一篇考生习作, 体裁多为记叙文。在100多个单词的短文中共设置10个语言错误, 每句中最多有两处错误。短文中设置的错误都是考生写作中常犯的错误, 考查内容涉及名词的数与所有格、介词和介词短语、连词、代词、形容词、副词、冠词、动词时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主谓一致、逻辑关系等。

1.错误类型

上面是短文改错错误类型及题量的对比表, 从中可以看出, 三种错误类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增加10%、删除10%、修改80%。大多为修改, 增加和删除往往各有一处。

2.具体考点

上面是2008~2012年短文改错具体考查内容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出, 各种词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名词12%、介词12%、连词14%、动词时态12%、冠词8%、代词16%、形容词8%、非谓语动词8%。考查频率不高的项目是主谓一致 (2011年) 、情态动词 (2009、2012年) 、短语动词 (2012年) 、副词 (2010、2011年) 。2008~2012年未考查的项目有:数词、被动语态、词语辨析、虚拟语气、倒装、强调、省略和间接引语等。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短文改错的难度系数在0.24~0.49之间, 平均分在2.37~4.90之间, 整体上属于难题。该部分易、中、难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08年10%、40%、50%, 2009年0、20%、80%, 2010年10%、40%、50%, 2011年0、20%、80%, 2012年0、0、100%。

【答题情况】

2008~2012年的短文改错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 得5分以下 (含5分) 的约占62.53%, 得6分以上 (含6分) 的约占32.34%, 得8~10分的约占11.85%, 得满分的约占1.13%。另外, 得0分的考生约占14.67%。

下面是近两年考生在短文改错方面作答不理想的题目, 难度系数在0.01~0.49之间。

注:2008~2010年缺数据。

【难题选析】

现选取近两年短文改错部分难度较大的题目作一分析:

解析:将buy修改为buying, 难度系数为0.23, 考查现在分词作伴随状语。不少考生没有考虑非谓语动词在此究竟是表示伴随状况还是目的, 结果在buy前增加了to, 即误认为用to buy表示目的。

解析:将luggages修改为luggage, 难度系数为0.30。不少考生弄不清luggage究竟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 结果将句中的It修改为I, 忽视了句型“It feels+adj.+to do”。

解析:将to修改为for, 难度系数为0.12, 考查介词的词义。不少考生将it改为all, 受“That's all.”的干扰所致。还有很多考生在lasted后加for, 认为“长达一段时间”用介词for, 却不知道last后跟时间名词时, 通常不用介词for。

解析:将must修改为could或might, 难度系数为0.13, 考查情态动词。很多考生将out删除, 误认为find out后不能跟宾语从句, 还有不少考生没有弄懂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将Meanwhile修改为However。

【存在问题】

1.不知道依据什么判断、识别错误, 看不懂句子结构, 弄不清词类的句法功能, 缺乏感知语言正误的能力, 找不到错误。

2.抓不住要害, 把本来正确的地方改错, 识别不出真正的错误。

3.虽然找准了错误, 但将错词改为非同根词而改变了句义, 也有很多考生把单词拼错。

4.不用试题规定的指令做题, 采用叙述、画箭头等方式做题, 或在非指定区域内做题。

5.挑错超过10处, 有些考生在一句中纠错3处或更多。

【备考启示】

1.训练考生以语篇为整体、以句子为单位, 从词法、句法和逻辑关系等方面来诊断错误。

2.训练考生从语法着手、兼顾行文逻辑改错, 尤其要从整体上把握短文的时态和语态, 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掌握常用介词的用法, 弄清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 还要弄清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告诫考生不要随意改变词义, 除了行文逻辑出错以外, 所改错误大多数是在同根词上作修改。

4.训练考生规范答题, 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做题。例如, 改错标示要正确, 书写单词要工整、清晰, 坚持做到一一对应, 识错、纠错数量要合乎题目要求。

(六) 书面表达

【命题立意】

该部分要求考生能有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准确运用语法知识, 使用一定的词汇和句型, 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 表达自己的意思。考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 要注意内容要点的完整、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和准确性、上下文的连贯性和语言的得体性。

【考查内容】

上面是2008~2012年书面表达的情景材料、体裁和具体考查内容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出, 常见的五种书面表达情景材料中, 连续五年都采用了文字提示的形式, 其他形式如图画、图形、表格和开放或半开放的情景尚未出现。这五年间, 全部采用了应用文的体裁, 尤其是书信居多, 其他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 (半) 开放作文尚未考查。

【考试情况】

2008~2012年, 书面表达的难度系数在0.44~0.49之间, 平均分在11.08~12.31之间, 整体上属于难题。近五年的书面表达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 难度系数都在0.49以下, 近四年的难度基本持平。

【答题情况】

多数考生的书面表达属于第三、四档, 占60.73%。高分书面表达所占比例非常小, 第五档仅占4.31%。另外, 得0分的考生占4.92%, 未达到平均分 (11.82分) 的占34.25%。这表明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考生的书面表达水平亟待提高。

【存在问题】

在阅卷中, 发现第三、四档书面表达中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二档中的问题则更多, 现归纳如下:

1.审题不够仔细, 有遗漏要点现象, 篇章组织能力欠缺, 文章结构欠合理, 重点与次重点内容均衡泼墨。

2.语言基本知识薄弱, 语法错误较多, 词语、句型使用不当, 表达转义或不到位, 常用单词拼写错误较多。

3.语言运用能力欠缺, 语法错误随处可见。例如, 时态、语态概念模糊不清, 常用时态、语态的结构不正确, 区分不开谓语与非谓语动词, 主谓一致错误较多, 不能正确使用合适的介词或介词短语等。

4.对句子的概念模糊不清, 句子结构残缺不全, 句意不完整, 不能正确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对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掌握不熟练, 对并列句和复合句的概念模糊不清, 不知道其结构特点。

5.汉语式英语屡见不鲜, 表达不得体或不符合习惯, 令人费解。

6.过于注重书面语言, 刻意追求较复杂的语法结构和句式, 脱离真实生活情境。

【备考启示】

1.将词汇、短语、句型学习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经常训练考生进行笔头翻译练习。

2.教会考生掌握五种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及特点, 能用简单句进行书面表达, 进而逐步学习使用较复杂的句子结构以提升表达的档次。

3.将语法学习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 使考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时态和被动语态, 掌握主谓一致的原则, 弄清词性与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而避免词性混淆错误等。

4.将书面表达与短文改错结合起来, 使考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

5.训练考生写作时, 要注意训练考生如何组织篇章结构、如何依据要点组织表达内容、如何兼顾使用简单句和复杂句式等。训练以限时训练为主, 练后要及时批改、讲评, 讲评要侧重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不要只局限于语法和词语的纠错。

6.促使考生背诵一些常见文体的优秀书面表达范文, 揣摩其表达技巧, 多进行仿写训练, 掌握一定的表达套路。

总之, 只有对照课标和考纲对新课标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特点、情景材料、考查内容、考查重点、考生答题情况等进行分析、研究透彻, 才能在复习备考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高质高效。

篇4: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纵观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进一步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指导思想:突出双基、突出语境、淡化语法、注重运用、贴近生活、语境真实、语言地道。具体特点如下:

(一)试题难易适中,考点覆盖面广,充分体现了考纲的变化

2015年高考英语科试题与2014年相比,在容量和区分度等方面基本持平,难度略有增加。本套试题对考生的听、读、写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既考查了语法、词汇、语言功能等项目,又考查了学生在听、读、写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整套试题中无偏题、怪题,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中的各项要求,使试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二)英语知识运用部分更强调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高考英语科设计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非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情况。今年该部分沿用了去年的语篇型语法填空题,而且要求更加具体,减轻了学生完成此题的难度。试题结构和去年相同,七个空白处给出了单词,三个空白处没有给出,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是一篇说明文,略难。

(三)试卷所选语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试卷各部分的语言材料语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听力”部分的内容包括了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的话题,包括天气、选课、旅行、找房子、点餐、开会、赶火车等;“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材更是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涉及人物故事、科普说明、社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内容,选材融知识性、可读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出丰富的内含。

(四)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的命制和选材均渗透新课标理念,试卷把对知识点的考查放在明确的考生熟悉的语境中进行,同时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听力”部分所选材料都是考生熟悉的日常交际话题和用语,语言情境明确,考生任务清晰。“阅读理解”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考查考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完形填空”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文字的含意,而且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思考和判断,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综合能力;“语法填空”突出考查了考生在具体语境中運用语法知识的能力,所有考点均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书面表达”部分考查了考生书面语言的生成能力。轻单纯的知识记忆、重具体语言情境中的理解和应用,今年尤其出现了许多熟词新义,体现了英语的语用功能。

(五)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阅读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的最主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受到格外重视。现行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上进行的,彰显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近年来,每年的高考阅读部分都为考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且阅读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2015年也不例外,阅读部分的单词量与前几年持平,只是其中B短文略长,全文307个单词。

二、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听力理解(略)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第一节 四选一

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部分从难度上来说略难于去年,第一节四个短文中共出现11个定语从句,较2014年的阅读理解文章多了8句。这增大了学生划分句子结构、理解长难句的难度。在文章体裁方面也比去年复杂,多了一篇议论文,少了一篇说明文。

第二节 七选五

在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七选五这一题型继承了往年的风格。体裁是说明文,内容可以用“怎样”来概括,2012年的考题是教学生怎样处理压力;2013年是教学生怎么进行演讲;2014年是教学生怎样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自己做饭;2015年是教学生怎样进行马拉松训练。这个短文中出现了几个学生没学过的词,但学生是可以推测出词义的,如,double-check。还有熟词新意的,如,on the feel of。

第三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 完形填空

今年的完形填空所选文章是比较常见的记叙文,从学生答题情况看,略难于去年。有个别词有点难,如,click with,aggressively。

第二节 语法填空

2015年语法填空题在新课标Ⅱ卷中第二次出现,所以题目并不难,侧重考基础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拿到满分。

第四部分 写作

第一节 短文改错

今年新课标Ⅱ卷短文改错延续以往的原则,即:一删,一填,八改,难度适中。共10个句子,每个句子有0~2处错误。具体考查如下:

第二节 书面表达

2015年的书面表达,延续2014年的提纲形式,为半开放式写作,凸显了灵活性、实用性和交际性。话题围绕着陪老人过重阳节这一主题,体现了尊老爱幼、传承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体现了课改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特色。在立足基础、注重能力、体现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保持了常态。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强化词汇复习

高中生学习英语积累词汇是关键,有些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记不住单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词汇学习的督促,帮助他们牢固掌握考纲词汇,这些词汇已由2953个增加到了3500个。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渐渗透构词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基础词汇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尤其,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熟词新用,主要是词性的变化,例如,feel用作名词。另外,还出现了几个热点词汇。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词汇量,掌握构词法,经常读报纸、看新闻,了解现在的时髦词汇,这样才能为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在语境中掌握语法规则

语法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随着语篇型语法填空题代替单项填空题,语法考查的难度略有降低,重点考查学生在语篇中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则,强调在语篇中的应用,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面积地全部铺开来讲。

(三)扩大阅读量,选择语篇要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高中英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并且也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点。那么,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现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信仰素质,具有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真、善、美。所以在选择语篇时,无论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是语法填空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观,传递真、善、美,彰显正能量。另外,工具性、人文性是英语的学科思想。工具性体现在我们用英语交流、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人文性体现在英语语言本身承载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方面。所以,选择阅读理解语篇时,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括科普知识、人物传記、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材料来源要广泛,可选自英文原版读物、国内外英文报纸,甚至国内外英文网站的文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理念,并且体裁要多样化,一般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四)多积累,多练习,规范书写,提高写作能力

书面表达是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体现,对于中外学生都是难题。书面表达作为一项主观性试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得分。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训练,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抓住中心、掌握要领、判断文体。对题目进行仔细研究、透彻理解。

2.理清要点,构思脉络。先思考主题所需的素材并按照作文要求组织文章框架,然后拟出提纲,根据提纲所提供的信息设计每段的主题句。再围绕主题句,扩展句。最后是结尾句,对全段内容归纳、总结或提出结论性的句子。

3.恰当使用过渡语。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学会在文中穿插一些过渡性词汇、短语或句型,这样会使短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行文紧凑。

4.卷面整洁规范。英语作文是一道主观性试题,考生的作文分数除了受写作水平影响外,还受阅卷老师的主观评价影响。干净整洁的卷面、漂亮工整的字体,会给阅卷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样的英语作文相对来说,分数会明显高于写作水平相当,但是卷面比较差的考生。因此,在写作时,书写与卷面整洁是考生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做到英语字母书写规范,工整清晰,大小适中,卷面整洁。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英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5:2022年陕西(新课标)高考作文及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天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解析:

1、题型:2018年全国1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型。

2、材料特点:材料取材于现实生活。呼应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巧妙地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试题以学生为本,材料内容学生熟悉,比较接地气,材料理解上没有难度,有话可说,畅所欲言。可叙说、可思辨。引导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与时代、国家一起成长。展现综合素养。

3、试题特点:

写作任务、交际语境都非常明确。给事实材料的目的是帮助考生理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这句话的意义。或说是这句话的图解,引发对这句话的理解。事实材料与导语互补,一事一理,相互映衬。运用所给的材料,也可补充材料,叙说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智慧,落实到“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成长”、“追梦、圆梦”上。强调个人与时代、国家的关系。

4、材料分析:

(1)材料内容:

以新世纪2000年以来大事记的方式,围绕“世纪宝宝”出生到今年2018年,呈现“世纪宝宝”所经历的的重大事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个时间点是代表中国梦的内容。

引导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它规定了作文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要求考生结合“世纪宝宝”的成长,就新世纪中国,中国新时代的追梦、圆梦展开联想与思考,在“时光瓶”中留存,留待2035年的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材料含意:

材料的含意在引导语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一一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是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挑战是什么,2035年18岁那一代,一定会有他们的际遇、机缘、使命、挑战。

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一一新时代的中国梦是什么,我们青年人“世纪宝宝”们的梦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追梦、圆梦。2035年18岁那一代,该怎么样去追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3)材料关键词: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追梦、圆梦。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5、写作任务: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一一以上材料:写作范围;你:作者;联想和思考:思维表达。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一一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联想、思考作文。

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一一读者:那时18岁的一代人。目的: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6、参考立意:

(1)走进新时代:肩负使命,敢于挑战。(2)和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3)际遇难得,使命追梦。

(4)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

(5)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7、写作重点。

重点写我们这一代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写我们这一代的追梦、圆梦,写个人与时代、国家息息相连的关系。也要照顾到2035年18岁的一代人,让他们看到我们今天的奋斗经历、伟大的时代精神,并提出殷切的希望。思路点拨:

这道题,直接对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责任担当,社会参与”命题,针对今年考生正好十八岁的特点,以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整体特征,用年表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导语,通过“设定任务”,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引导考生思考与联想,是一道颇费苦心的好题,既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思想,也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

考生写作时,应从自身代际身份特点视角出发,认识并阐述个人成长与时代特点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民族的关系,突出青年人的责任感,论述每个时代的有作为的青年人都应该有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精神,都应该与时俱进,都应该努力做完成时代赋予使命的有志青年,无论遇到多少困难,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要永远向前看,把这些思考和联想与想法,告诉后来十八岁青年人,写作时千万不能忘记"把它装进时代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是十八岁的人阅读“这可是这个作文命题的写作任务,也是区分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的关键点之一。

教师下水作文一:

梦相续,力相承,国恒盛

龚志民

亲爱的后生:

当你们打开这个时光瓶时,我有可能已不在了,即使健在,也垂垂老矣。而18岁的你们却正当年华,正意气风发地放飞希望,正永不言败地谱写梦想。“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因为你们风华正茂,未来梦想由你们用金线去编织,未来世界由你们创造。我的十八岁是在30余年前。这几天,一帮曾经的大学同学正在筹备办大学毕业30年聚会,我在四川省内上的大学,乘坐了七个多小时的汽车才从家乡县城来到200多公里外的重庆,今天我儿子上大学,从海口市到长春才4个多小时。他乘的是波音飞机,我坐的是破汽车。18岁以前我从未离开本县,我儿子在大学期间已经去过半个中国,他以旅游、读书、聚会的名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无法预测你们在2035年的真实生活。但我知道,你们与你们父辈的生活差距,肯定比我与我儿子的差距更大!大多少?已超越了我的想像力,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类似的:方块字,黄皮肤,民族情。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就像花是为自己的生命周期而开一样。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观赏而自弃;桥边腊梅,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芳华是是你们的芳华,圆梦每个是世人共同的理想。我的芳华已沉淀为现实,你的梦想还在路上,在心中,待来年。你知道一百年前,即1935年的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吗?你们理解国人那时那些卑微的梦想吗?

鲁迅在《秋夜》中描述了这样的梦境:“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那时候中国人的梦想是那么的渺小:人的尊严,温饱的生活和自由地歌唱。不是那时中国人没有志气、没有追求,而是时代限制了他们梦想范围,国家缺钙,必将导致整个民族人人身矮乏力。高止于树梢,食足于果腹。孱弱的翅膀怎能想像高远的天空?

奥林匹克精神、互联网、天宫,都是建立在国家尊严、民族整体力量基础上的。没有尊严,刘翔只适合做快递员,相声艺术家只能撂地儿演出,维也纳金色大厅听不懂汉语。只有伟大的国家才能产生伟大的个体和伟大的团队。只有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梦想,才能经得起时空的检验。

百年沧桑,今天的中国,一桩桩、一件件已梦至境现:高铁加速了寻常百姓的追梦速度,天宫一号甚至把梦想载入了太空。我思,故我在。国强,美梦圆。有梦相续,国恒兴;坐享其成,业必衰。

亲爱的后生小友,梦正酣,路很长,一个人的芳华却很短。前贤以血荐轩辕,换得我辈芳华开,我今寄语述芳华,君若远行梦先栽。望你们抓紧时间做梦、圆梦,为理想而奋斗。

教师下水作文二:

相信未来

佛山市顺德区教研室

谢植宣 亲爱的朋友:

您好!

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生于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因为是20世纪的最后一年,那一年的我们,被称为“世纪宝宝”,也被称为“00后”。在我们父辈的眼中,我们是一群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但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生于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相信未来的无限可能。

诗人食指曾如此写道: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是的,相信未来,这正是今天我写封信时的内心感受。此时的我,正在考场上,为我的未来书写文字,为我的未来努力,因为,唯有相信,才有未来。

但,其实,对于未来,我也曾经不相信。尽管已经远去了十年,但我至今还清晰的记的,2018年5月12日,当我从电视画面上,看到因为地震而开裂的土地、倒塌的房屋、惊恐的眼神、撕心裂肺的呼叫……那时,才刚刚8岁的我似懂非懂地感受到,原来科普读物上所说的地震是如此的可怕,可以瞬间把眼前的生活撕咬得破碎不堪。那一刻,在我那才8岁的弱小心灵上,对于未来,我确实产生了怀疑,因为,我害怕,害怕未来。

如果彼时,8岁的我,就止步于害怕,那么或许今天我就不会对你说——相信未来。突如其来的地震确实让我害怕,但也让我那似懂非懂的内心第一次感受到来自群体与国家的力量,我第一次清晰地明确了原来只在课本中出现的“中国”与“中国人”代表着什么。为在地震中罹难的同胞默哀,为需要救助的同胞自愿捐款,为军人的舍命救援而感动,那时的我,还小,但却又突然长大了很多。我开始朦胧地感觉到,在这个家里,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像还有很多人与我有关。尽管那时的我,尚未把鲁迅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作为我的座右铭,但我却真真切切地从这些看似无关实则有关的人身上,感受到力量与勇气,对于未来,不再害怕,而是相信,因为,在这个时代,面对灾难,我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民族。

而幸运的是,自从2008年到现在,我更加坚定了这种相信,因为在今天,那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已经不再遥远,而是彼此相连。2013年,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不管是城市中的我们,还是乡村中的朋友,贫穷不再是限制我们沟通的障碍,中国是一个更为趋向公平的整体。而到了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感觉到彼此间是如此的接近,中国是一个联系更为密切的整体。每一个中国人,即使是在遥远的战乱中的利比亚,那无穷的远方,依然无法阻止救援的步伐,依然不会让你陷入那绝望的害怕之中,因为,此时的我们,从地震中走来的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的真正意义所在,因为我们,所以相信。所以,在2018年的今天,我们依然相信,在那2020 年,甚至在那18年后的2035年,在属于你们的时代里,未来也一定值得相信,因为,这个时代,可以给与我们足够的相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不再是彼此的隔阂,而是彼此的力量所在。

朋友,未来的朋友,18岁的你们,正值芳年,在属于你们的新时代里,坚定地相信未来吧,就像食指所言——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还有,更重要的是——相信你我,相信无穷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因为,这个时代,是我们的时代!相信我们,相信未来!

谢XX

2018年6月7日 教师下水作文三:

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吴炳忠

1977年,一个年轻人参加完高考,在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句子:我刚好踩在了时代的鼓点上。今天的你,是否听到了新时代更加激越的鼓点?

朋友,你说对时代有信心,但心中常有“两个小人”在斗争,一个叫“梦想还是要有的”,另一个大概是“算了,累觉不爱”。常在自我勉励,也总是自我否定,最希望生活有准心,却常常有心无力。不妨,再回头看看。

100年前,有一本刚刚创刊不久的杂志下了决心搬到北京:将文言改成白话,还采用了新式标点,自此改变一个时代。对,它就是《新青年》。

近40年前,有一位老人坐上日本新干线说,“就感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从此,一个国家在这位总设计师的领航下推进改革开放,拼了命追赶。你应该猜到了,这是中国。如今,它已经来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今天,守在屏幕前看十九大的你们肯定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青年、国家、时代,是形影相随的铁三角、彼此助推的浪涛。或许你会说,历史都是过去,遍地黄金的日子过去了,低垂的果子已经没了,风口都是父辈们的。不可否认,高强度竞争、快节奏生活、攀升的房价,是面透镜,会放大焦虑,会矮化梦想。但反过来看看,祖辈父辈的逐梦路上,饭盒里何来超级稻,绿皮车哪能开到350,日记本里何曾有过“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别说人人都有麦克风。更何况,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上一辈的成绩,早已成为你我奋斗的基石。一些资源注定被激烈竞争,但不妨碍这个伟大的时代被充分共享。请记住,唯有时代,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容得下最大的梦想。

如果你还记得高中的政治课本,一定知道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今天它的表述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富起来了。这样判断符合我们的常识。新的社会矛盾,是几十年打怪通关后的一扇新大门。这扇门上不仅写着物质文化生活,还写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饱蘸着我们更高的期许,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可以跨过。但推开了,就是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无需掩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为它就是中国梦的重要部分,但同时我们也深知,一只风筝要飞起来,必须站到时代的风口。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很近了;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眨眼也能到。那时你几岁?会在做什么?以此倒推,今天的使命是什么?

都说时代匆匆,但时代哪有脚,走的总是人。从枪杆子打天下、打开国门看天下到敞开胸怀迎天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就是怀揣着梦想走来的,我们仍要坚定地走下去。我们的脚步,注定写下未来的历史。当我们一次次成功打卡既定目标,当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当海归不断回到中国创业淘金,当我们所有人都牢记握指成拳,时与势就在中国,机遇就在中国。前些天,保温杯成为一个热词,它所隐喻的不服输的精气神同样需要保温。当0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还在继续奋斗,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青年人充满力量,这便是最好的中国。

你们都很喜欢梁任公百年前的《少年中国说》,其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是不变的真理。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着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事情自然就成了。所以,未来的中国,并不缥缈,就在大家的手里。你们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1933年,近代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征求两个问题的答案: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今天,也不妨写下你的答案,这个答案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

篇6:2022年陕西高考预测作文

当我们作为婴儿从母亲的肚子里出来时,我们的人生便已经开始了。这一段漫长的人生,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的终点,但是人生的起点我们都经历过。

“后悔过去,不如奋斗将来。”当我们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上,看着远处的道路,也许会觉得很累,觉得很心酸。但是我们大可不必去担忧,也许以自己如今的能力的确没有资格前进,可是人是会成长的,没有任何人会原地踏步,走着走着我们就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了。回首过去的点点滴滴,很多的记忆也都变得不复存在了,然而我们却依旧可以怀念着过去,这是我们独特的一份记忆。过去了的得失,过去了的哭笑,都已经变为了往日的浮云,早就不在了。与其我们还耿耿于怀,不如把自己的眼光放长远些,这样也就不算退步。我相信明日的太阳会更加明亮,也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每一个崭新的起点,总是意味着很多冒险。创造,就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新起点,有新困难,也有新 篇章、新境界。站在人生的起点上,看着每一段走过的日子,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那些从新的起点走过的人,无疑都是勇敢的,因为他们有勇气去迈出自己的第一部。人类历史上的进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不过这些起点已经有人去做过了,所以他们在历史的路上留在了痕迹。那些历史名人,难道仅仅只是一个名声吗?当然不是,他们也曾站在一个世界的新起点上迈出了自己沉重的一步,也许如今的生活也都是因为他们才出现的,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迈出第一部的人们,他们是勇敢的。

如果把一个新的起点比作一颗小小的种子的话,那么这个种子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此刻经历的。多少的日夜,这颗种子会经受多少的风雨,多少的磨难,但是它依旧还是要努力地长着,不为了别的,只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多走走,多看看,也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留在自己小小的脚印。

上一篇:致环卫工人的一封慰问信参考下一篇:新供应商导入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