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性质学案

2024-04-17

不等式的性质学案(共14篇)

篇1:不等式的性质学案

《不等式的性质》互动学案

一、目标导学:

(一)导学前测:

1、什么叫不等式?不等式的解是什么?

2、用不等式表示

(1)a是正数;(2)a是非负数;

(3)a与6的和小于5;(4)x与2的差小于-1;(5)x的4倍大于7;(6)y的一半小于3.(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2、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二、互动导学:

1、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

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2.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等式的性质我们已经掌握了,那么不等式的性质是否和等式的性质一样呢?请大家探索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请互相讨论后举例说明.∵3<5 ∴3+2<5+2 3-2<5-2 3+a<5+a

3-a<5-a

如3<4 3×3<4×3 3× <4×

3×(-3)>4×(-3)3×(-)>4×(-)3×(-5)>4×(-5)3.归纳总结,概括知识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4.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① x-5>-1;

② -2x>3;

③ 3x<-9.解:①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5,得

x>-1+5 即x>4;

②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

x<-;

③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3,得

x<-3.说明: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要注意数的正、负,从而决定不等号方向的改变与否.练习:

1、讨论下列式子的正确与错误 ①如果a<b,那么a+c<b+c

②如果a<b,那么a-c<b-c

③如果a<b,那么ac<bc

④如果a<b,且c≠0,那么 >

2、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1)2x-15<5(2)3x>2x+1(3)3x+1<5x-2

(4)x> x+1.(5)x-2<3;(6)6x<5x-1;

三、友情提示:比较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时会出现两种情况,若为正数则不等号方向不变,若为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改变.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都讨论的是在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时乘以(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时的情况.且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和等式的基本性质1相类似.四、学后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互动学案

设计人:李庆华 审核人:崔金玲 时间:2008、3 序号:15

五、当堂检测:

一.请你选一选

1.若a+3>b+3,则下列不等式中错误的是()A.- B.-2a>-2b

C.a-2<b-2 D.-(-a)>-(-b)2.若a>b,c<0,则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A.ac>bc B.C.a-c<b-c D.a+c<b+c 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1.2(1)所示,在下列各式中对a、b之间的关系表达不正确的是()

A.b-a>0 B.ab>0 C.c-b<c-a D.4.已知4>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①4a>3a ②4+a>3+a ③4-a>3-a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二.请你填一填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不等号(>或<=(1)如果a>b,则a-b__________0(2)如果a<b,则a-b__________0(3)如果2x<x,则x__________0(4)如果a>0,b<0,则ab__________0(5)如果a+b>a,则b__________0(6)如果a>b,则2(a-b)__________3(a-b)

2.在横线上列出不等式(1)若a为非负数,则a__________(2)若a为非正数,则a__________.(3)若a不小于3,则a__________.(4)若a不大于-3,则a__________.三.请你来计算

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为x>a或x<a的形式.(1)x>5;(2)-4x>3.(3)x+7>9(4)6x<5x-3(5)x<(6)- x>-1

2.比较a与-a的大小.

篇2:不等式的性质学案

一、自学范围:p126-p127练习上。

二、自学目标:

1、认识“≥”“≤”

2、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关系式。

3、会求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三、自学重点:

1、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关系式。

2、会求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自学过程

1、自学例2上一段,完成填空。

“≥”读作,也可以说是 ;“≤”读作,也可以说是。

2、自学例2 练:解不等式χ+3≥6,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3、自学例3

五、学效测试

1、由mx<my得到x<y的条件是()

A、m>0 B、m<0 C、m≥0 D、m≤0

2、若a<0,关于x的不等式ax+1>0的解集是()A、x>1/a B、x<1/a C、x>-1/a Dx<-1/a

3、已知A=2x+3y,B=1,则○1当2x+3y-1=0时,A B;

2当2x+3y-1>0时,A B; ○

3当2x+3y-1<0时,A B; ○

4、解不等式5x-12≤2(4x-3),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篇3:《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湘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了解不等式概念的数学表现形式.

(2) 使学生能够复述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1) 理解不等式数形结合的内涵.

(2) 培养学生不等式的思维方法.

(3) 能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答不等式相关问题.

(4)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理解不等式的三个性质的内容.

2. 难点:探索不等式的两边都乘 (或除) 以同一个数, 不等号方向变化的情况.

四、教学背景分析

不等式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技巧性工具,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不等式知识的基础部分, 也是中学数学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重点, 其教学内容承前启后:前接一元一次方程, 后承不等式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是让学生由方程的思维递进为不等式的思维, 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能指认这些基本性质, 记住并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由于学生刚接触不等式, 要在复杂的数学问题中找出并综合运用这些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解答,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 本节教学中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教学例题, 并将一些例题一般化, 由具体到抽象, 使学生感觉不等式的知识简单易懂, 提高了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教学开始时, 我列出了两组式子:

(1) 5>2, a>b, x>2, x>b.

(2) 2<5, b

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两组式子都具有不等号“>”或“<”, 是否这些式子就叫不等式呢?学生回答:具有不等号的式子就叫不等式.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请他们继续分析其中x>2, x>b, 2

2. 合作学习、启发学生找出不等式性质的内容

本课教学要掌握的第一个知识点, 是不等式性质1, 也称为不等式的传递性, 即“若a>b, b>c, 则a>c”, 并能根据性质1, 让学生逻辑判断数与数之间大小.由此, 我以探究性问题为切入点, 师生一起在探索中找出教学知识点.

问题1已知a, b和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比较a与b的大小, b与c的大小.

师生一起回忆以前学习的数轴相关知识, 大家都知道, 数轴上右边点表示的数大于左边点表示的数, 学生很容易回答出a>b, b>c.同样, 让学生观察数轴上a和c的位置, 师生一起分析推导出a>c.那么, 通过探究性分析, 学生发现了不等式具有传递性, 随后用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问题2若a>b, 则a+c和b+c比较, 哪个大?a-c与b-c呢?

数轴上确定a, b的位置, 启发学生讨论c>0和c≤0的条件.先讨论c>0时, a+c和b+c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 从下图中显然可见a+c>b+c, 提示学生跃然发生量变 (数的大小) , 但质未变 (相对位置) ;同样地, 他们从数轴上也发现了a-c>b-c.再讨论c≤0时, 结果也是量变质不变, 即a和b分别加上 (或减去) 同一个数, 不等号方向没有发生改变.

这样, 就启发他们自己找到不等式性质2的内容, 用符号表示为“如果a>b, 那么a+c>b+c, a-c>b-c;如果a

问题3如果a>b, c>0, 那么ac _______bc;如果a>b, c<0, 那么ac ________bc呢.

引导学生由问题2的问入手, 类推a>b, c>0时, 可知ac>bc.分析c<0时, 注意相比较点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由数轴上点ac位于点bc左侧的位置, 得出acb, 且c>0, 那么ac>bc, a÷c>b÷c;如果a>b, 且c<0, 那么ac

3.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概念, 研究了不等式的三个性质, 请同学们口头讲述这三个性质的内容.不等式的三个性质不是独立存在, 它们之间有着相互联系,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的探讨, 我们看到由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的方法, 以及量变与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引导学生反思提高

1.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

2. 不等式性质1告诉了我们不等式具有传递性, 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答这类问题?

3. 不等式性质2用于解决何种类型的问题?如何与性质1结合?

4. 不等式性质3的不等号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七、教学评价

不等式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手段, 在数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问题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设计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 循序渐进, 鼓励学生去发现, 分析并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发现不等式的几种性质, 又借助于图形, 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并形成知识.此外, 借助课堂练习和课堂反馈, 加大课堂容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段明达.不等式证明的若干方法.教学月刊, 2007 (6) .

篇4:点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正确理解基本性质的含义

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这里的整式包含单独的一个数、字母以及由字母和数组成的单项式或多项式.例如:若a>b,那么有a+5>b+5,a-c>b-c,a+m>b+m,a->b-等.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例如:若a>b,且c>0,那么有ac>bc或

3.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对此性质中加黑点的词的含义要认真领会,重点理解.例如:若a>b,且c<0,那么有ac<bc或

4. 由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因此,在运用性质2和性质3时,不等式两边所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或式子)不能为0.否则,不等式的性质不成立.

二、灵活运用基本性质解题

1. 直接运用

例1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用“>”或“<”填空.

(1) 若a>b,则a-2 007b-2 007.

(2) 已知x>y,且k≠0,那么k2x k2y.

(3) 已知m>n,那么-m-n.

解析:(1)因a>b,运用基本性质1,两边同减去2 007,得a-2 007>b-2 007.所以应该填“>”.

(2)因k≠0,故k2>0.又x>y,运用基本性质2,两边同乘以k2,得k2x>k2y.所以应该填“>”.

(3)因m>n,运用基本性质3,两边同乘以-,得-m < -n.所以应该填“<”.

例2已知a<0<b,则下列式子中错误的是().

A. a+c<b+cB. ac<bcC. <D. -99a>-99b

解析:因为a<0<b,由基本性质1,得a+c<b+c.由基本性质3,得-99a>-99b.所以A、D都正确.

又c2≥0,所以c2+1>0.由基本性质2,得< .故C也正确.

由于c为任意实数,因此,当c=0时,ac<bc不成立.所以B是错误的.应选B.

2. 逆向应用

例3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k-2 008)x>k-2 008可以化为x<1的形式,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由题设条件,原不等式(k-2 008)x>k-2 008可以化为x<1,知此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了.根据基本性质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同除以的k-2 008必为负数.故k-2 008<0,所以k<2 008.

点评:在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时,一定要记住“一变两不变”:性质1和性质2中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性质3中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192.168.0.129本地磁盘 (d)王玲霞数据八年级数学北师大08年1-2期版式+图jjgg.TIF>[想一想,练一练]

1. 用“>”或“<”填空.

(1) 若a>b,则9a+19b+1.

(2) 若a<b,且c>0,则ac+cbc+c.

(3) 已知a>0,b<0,c<0,那么(a-b)c 0.

2. 如果a<b,那么下列不等式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8+a<-8+b;

②-7a-9<-7b-9;

③-a+2 008<-b+2 008;

④2 007-a>2 007-b.

A. 1个B. 2个 C. 3个D. 4个

3. 若关于y的不等式(m+7)y<2(m+7)可以化为y>2的形式,求m的取值范围.

参考答案

1.(1) > (2) < (3) <2.B3. m<-7.

篇5: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西南大学2010级4班 孙丹 【课标要求】

1.不等关系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性质

了解不等式的性质,并会用其证明不等式;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性质的三条公理,并运用公理进行比较大小。

2、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公理进行不等式变形。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单化简。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等式的三条公理,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具体的练习,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命题走向】

不等式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对于本将来讲,考察有关不等式性质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而且还考察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将内容在复习时,要在思想方法上下功夫.预测高考命题趋势:

1.从题型上来看,选择题、填空题都有可能考察,把不等式的性质与函数、三角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不等式的性质、函数单调性等,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解答题以含参数的不等式的证明、求解为主;2.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像函数f(x)x

考察的重点和热点,应加强训练。a,(a0)的单调性或解决有关最值问题是x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设计说明:设置以下习题是为了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问题:

1、什么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

公理: abab0;

abab0;

abab0。

性质1:若ab,则ba;若ba,则ab.即abba。

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称为不等式的对称性。性质2:若ab,且bc,则ac。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定理2称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3:若ab,则acbc。

说明:(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2)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ac与bc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3)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

(4)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推论1:不等式中的任意一项都可以把它的符号变成相反的符号后,从不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法则)

推论2:若ab,且cd,则acbd。

说明:(1)推论2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3)同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同的不等式;异向不等式:两个不等号方向相反的不等式.定理4.如果ab且c0,那么acbc;如果ab且c0,那么acbc。推论1:如果ab0且cd0,那么acbd。

证明:∵ab0,c0,acbc,又∵cd0,b0,bcbd,∴由传递性,有acbd,得证。

说明:(1)不等式两端乘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乘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2)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3)推论1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这就是说,两个或者更多个两边都是正数的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乘,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nn推论2:如果ab0,那么ab(nN且n1)。

推论3:如果ab0,那么ab(nN且n1)。【典例解析】

例1:应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下列不等式:

(1)已知a>b,ab>0,求证:1/a>1/b;

(2)已知a>b,cb-d;

(3)已知a>b>0,0 b/d

证明:

(1)因为ab>0,所以 1/ab>0又因为a>b,所以 a.1/ab>b.1/ab即1/b>1/a因此 1/a>1/b

(2)因为a>b,cb,-c>-d,根据性质3的推论2,得a+(-c)>b+(-d),即a-c>b-d.(3)因为01/d>0 又因为a>b>0,所以a.1/c>b.1/d即a/c>b/d

例2.已知a>b,不等式:(1)a2>b2;(2)1/a>1/b ;(3)1/(a-b)>1/a

成立的个数是()

(A)0(B)1(C)2(D)

3答案:A

例3.设A=1+2x4,B=2x3+x2,x∈R,则A,B的大小关系是。

答案:A≥B

例4.(1)如果30

(2)若-3

答案:(1)18

(2)因为-4

例5.若-π/2 ≤a<b≤π/2,求(a +b)/2 ,(a-b)/2的取值范围。

-π/2<(a +b)/2<π/2,-π/2 ≤(a-b)/2<0

练习1已知函数f(x)= a x²-c,-4≤f(1)≤-1,-1≤f(2)≤5,求f(3)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f(x)= a x²-c,所以f(1)= a-c,f(2)=4 a-c解得a=1/3[f(2)=-f(1)],c=1/3f(2)-4/3f(1)

所以f(3)=9a-c=8/3f(2)-5/3f(1)

因为-4≤f(1)≤-1,-1≤f(2)≤5,所以8/3≤8/3f(2)≤40/3,5/3≤-5/3f(1)≤20/3

练习2已知-4≤a-b≤-1,-1≤4a-b≤5,求9a-b的取值范围。

解:设9a-b=m(a-b)+n(4a-b)=(m+4n)a-(m+n)b,令m+4n=9,-(m+n)=-1,解得,m=-5/3,n=8/3

所以9a-b=-5/3(a-b)+8/3(4a-b)

由-4≤a-b≤-1,得 5/3≤-5/3(a-b)≤20/3

由-1≤4a-b≤5,得由-1≤4a-b≤5,得-8/3≤8/3(4a-b)≤40/3

以上两式相加得-1≤9a-b≤20.五.【思维总结】

1.不等式证明常用的方法有: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它们是证明不等式的最基本的方法。

(1)比较法证不等式有作差(商)、变形、判断三个步骤,变形的主要方向是因式分解、配方,判断过程必须详细叙述:如果作差以后的式子可以整理为关于某一个变量的二次式,则考虑用判别式法证;

(2)综合法是由因导果,而分析法是执果索因,两法相互转换,互相渗透,互为前提,充分运用这一辩证关系,可以增加解题思路,开扩视野。

篇6:不等式的性质1

2.掌握两个实数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3.通过不等式性质证明的学习,提高学生逻辑推论的能力;

4.提高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条理思维的习惯和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通过数形结合,给出了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给出了不等式的性质,一共讲了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并给出了严格的证明。

知识结构图

(2)重点、难点分析

在“不等式的性质”一节中,联系了实数和数轴的对应关系、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复习了初中学过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是穿越本章内容的一条主线,无论是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一些简单的不等式,无不以不等式的性质作为基础。

本节的重点是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五个定理和三个推论;难点是不等式的性质成立的条件及其它的应用。

①比较实数的大小

教材运用数形结合的观点,从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出发, 与初中学过的知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利用数轴可以比较数的大小。

指出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是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ab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ab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②理清不等式的几个性质的关系

教材中的不等式共5个定理3个推论,是从证明过程安排顺序的.从这几个性质的分类来说,可以分为三类:

(Ⅰ)不等式的理论性质: (对称性)

(传递性)

(Ⅱ)一个不等式的性质:

(n∈N,n>1)

(n∈N,n>1)

(Ⅲ)两个不等式的性质:

2.教法建议

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变形技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今后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的学习奠定技能上和理论上的基础.

授课方法可以采取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答形式不断地给学生设置疑问(即:设疑);对教学难点,再由讲授形式解决疑问.(即:解疑).主要思路是:教师设疑→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解疑.

教学过程可分为:发现定理、定理证明、定理应用,采用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发现定理、证明定理.采用类比联想,变形转化,应用定理或应用定理的证明思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证明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实数的运算性质与大小顺序间关系;

2.掌握求差法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大小;

3.强调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比较两实数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学方法

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我们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在数轴上不同的两点中,右边的点表示的实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例如,在右图中,点A表示实数 ,点B表示实数 ,点A在点B右边,那么 .

我们再看右图, 表示 减去 所得的差是一个大于0的数即正数.一般地:

若 ,则 是正数;逆命题也正确.

类似地,若,则 是负数;若 ,则 .它们的逆命题都正确.

这就是说:(打出幻灯片1)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比较两实数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

比较两个实数 与 的大小,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 的符号,而这又必然归结到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而这又归结为判断它们的差的符号.

接下来,我们通过具体的例题来熟悉求差比较法.

2.  例题讲解

例1  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属于两代数式比较大小,实际上是比较它们的值的大小,可以作差,然后展开,合并同类项之后,判断差值正负,并根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来得出两个代数式的大小.

解:

例2  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分析:此题与例1基本类似,也属于两个代数式比较大小,但是其中的x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在对差值正负判断时引起注意,对于限制条件的应用经常被学生所忽略.

由 得 ,从而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例2中,如果没有 这个条件,那么比较的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若没有 这一条件,则 ,从而 大于或等于 )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掌握求差比较法,我们来进行下面的练习.

三、课堂练习

1.比较 的大小.

2.如果 ,比较 的大小.

3.已知,比较 与 的大小.

要求:学生板演练习,老师讲评,并强调学生注意加限制条件的题目.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大家要明确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 掌握求差比较法来比较两实数或代数式的大小.

课后作业

习题6.1  1,2,3.

板书设计

§6.1.1  不等式的性质

1.求差比较法   例1   学生

……

例2    板演

篇7:不等式的性质2

定理1说明,把不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交换,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异向.在证明时,既要证明充分性,也要证明必要性.

证明:∵ ,

由正数的相反数是负数,得

说明:定理1的后半部分可引导学生仿照前半部分推证,注意向学生强调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应用.

定理2:若 ,且 ,则 .

证明:∵

根据两个正数的和仍是正数,得

∴ 说明:此定理证明的主要依据是实数运算的符号法则及两正数之和仍是正数.

定理3:若 ,则

定理3说明,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同一个实数,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证明:∵

说明:(1)定理3的证明相当于比较 与 的大小,采用的是求差比较法;

(2)不等式中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把它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理由是:根据定理3可得出:若 ,则 即 .

定理3推论:若 .

证明:∵ ,

∴ ①

∴ ②

由①、②得

说明:(1)推论的证明连续两次运用定理3然后由定理2证出;

(2)这一推论可以推广到任意有限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即:两个或者更多个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向;

(3)两个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减时,就不能作出一般的结论;

(4)定理3的逆命题也成立.(可让学生自证)

三、课堂练习

1.证明定理1后半部分;

2.证明定理3的逆定理.

说明:本节主要目的是掌握定理1,2,3的证明思路与推证过程,练习穿插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进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熟悉定理1,2,3的证明思路,并掌握其推导过程,初步理解证明不等式的逻辑推理方法.

课后作业

1.求证:若

2.证明:若

篇8: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刚刚认识了等式与方程的基础上接触到的。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中蕴涵的“化归思想”,直接给学生指明了解出方程的明确方向。同时,它也对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函数,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在接触这些知识时,我们可以把知识内容加以练习,再次加深等式性质的理解,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比较容易理解的实验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为今后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打好基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符号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 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与方法:在用式子表示实验结果、讨论、归纳的活动中,经历探索、总结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问题。教学难点:两个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明确目的。

四、教学程序(分三部分教学)

(1)联系实际,激趣引入。大家可以直接看出像4x=24、x+1=3这样的简单方程的解。但是形如3x+7=32-2x的方程, 仅靠观察来解就比较困难了。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方程首先是等式,所以我们要先来看看等式具有什么性质。首先激发探究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用天平做过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天平一起来探索天平游戏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1】

①具体情境,感受天平平衡。利用多媒体依次展示天平图的各个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语言来描述发现,与同桌交流。这样由具体演示到抽象概括,使学生记忆深刻,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图1、图2的教学模式(篇幅所限,图略,下同):先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 再进一步提问:往两边各放1个杯子,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口答,验证。接下去,继续提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 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吗?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把茶壶呢?生答, 再一一演示验证。图3、图4的教学模式和前面一样。

②总结抽象,认识规律。通过上面的观察,先用一句话归纳图1和图2的内容。(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 等式不变。)再以第一句话为基础归纳出图3和图4的内容。 (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等式不变,0除外。)教师指出这是等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同时要让学生自己举例, 检验等式的性质,加深印象。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 我们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任何一样的东西,天平都是平衡的。让学生体会,一会儿我们在用字母表示规律时其中字母取值的任意性,再次加深学生对字母表达运算的认识,从学习的各个过程解决学生遇到的难点。

板书:等式的基本性质

(3)巩固练习,深化认识。练习题的设计,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使学生逐步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在横线处填空】

①用适当的数或式子填空,使所得结果仍是等式,并说明是根据等式的哪一条性质以及怎样变形的。(4分)

1)如果x+8=10,那么x=10+___;2)如果4x=3x+7,那么4x-___=7;3)如果 -3x=8,那么x=__;(4)如果1x/3=-2,那么__=-6.

②完成下列解方程。(11分)

1)3-1x/3=4. 解:两边 ____,得3-1x/3-3=4_____.于是-1x/3=______.两边 ____,得x=____.

2)5x-2=3x+4. 解:两边 ____,得 ____=3x+6;两边 ____,得2x=_____;两边 ____,得x=_____。

③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问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X=a的形式)明确运用知识的目的,让学生学会总结分析学习内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检测】

④解答题: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拓展训练】

⑤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20分)

⑥当x为何值时,式子4x/3-5与3x+1的和等于9?(7分)

⑦列方程并求解。(8分)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2,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之和是10,求这个两位数。(提示:设个位上的数字为x)

⑧如果方程2x+a=x-1的解是x=-4,求3a-2的值.(8分)

⑨等式(a-2)x2+ax+1=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即x未知),求这个方程的解。(8分)

五、关注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篇9: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

1. 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不等号方向不变;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这三条基本性质是进行不等式变形的主要依据,现列举几例分析如下,供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例1判断正误:

(1)若a>b,则ac>bc;

(2)若a>b,则ac2>bc2;

(3)若ac>bc,则a>b;

(4)若ac2>bc2,则a>b.

[分析:](1)中是在a>b两边同乘以c,而c是什么数并不确定,若c>0,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知,ac>bc;若c<0,由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知,ac

(2)中,当c=0时,ac2=bc2.故(2)是错误的.

对于(3),在不等式两边同除以c,因为不知道c是正数、负数或0,与(1)类似,可推出结论是错误的.

(4)中是在ac2>bc2两边同除以c2,而c2>0(为什么c≠0 ?) ,故(4)是正确的.

解: (1)错误;(2)错误;(3)错误;(4)正确.

[点评:]解这类题的关键是对照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分析从条件到结论到底应该运用哪一条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的条件是否具备.

例2有理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点的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A. b+c>0B. a+b

C. ac>bc D. ab>ac

[分析:]由数轴上点的位置可以确定a、b、c之间的大小关系及它们各自的正负性,再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解: 对于A,由图知c<0c,两边同加上a后,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有a+b>a+c,故B不正确;对于C,由图知a>b>0,c<0,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有acc,a>0,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有ab>ac,故应选D.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既要能从数轴上看出a、b、c的大小关系及它们各自的正负性,还要考虑运用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例3已知a<0,-1

[分析:]由a<0,b<0,可得ab>0,ab2<0.由-1a.

解: 因为a<0,-10.

又-1a.

所以a

[点评:]灵活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决这类题的关键.要特别注意,运用基本性质3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

篇10: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习不等式的性质。前面学生学习了不等式的解和解级以及等式的性质,为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我们要引入不等式的性质来解。

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对于不等式的性质,不是很难懂,这里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自己总结,从特殊到一般,所以安排了三个思考题让学生分别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可以参考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要将不等式最后化成x>a或x

教中情况

这整节课上下来学生学的比较轻松。一节课中,学生课堂的效率比较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教后反馈

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情况的批改情况以及听课老师的意见,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表现为:

1、这节利用探索稿教学,学生自我学习,这要求学生的素质比较高。在学生要独立完成思考和总结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一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活跃课堂的次序。

2、在学生总结不等式的性质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直接从数字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比较困难,可以从数字到字母的过程中加入比较简单的数字和字母之间的加减乘除的题目,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的过度就比较顺理成章。

3、探索稿怎么去利用?其实一般探索稿可以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这样可以节约很多课堂的时间,然后在课堂上对答案,教师简单的讲解,处理疑问,但这要求学生的的层次比较高,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这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处理,但由于内容比较多,整个课程比价经凑。

4、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同一个负数时,没有把不等号改变,虽然课堂上教师也做了特别的强调,这里还需要改进。

5、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1和性质2中,借用了天平来讲解,不高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理解不是很好,可以考虑去掉这个环节。

6、其实在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后可以让学生来讲解。

7、在这节课的后面讲例题的过程中可以多让学生见几种题型,可以多找一点最近几年的与不等式性质相关的题目。

篇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数的基本事实,能够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基本性质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证明,使学生在不等式证明中逐渐掌握基本性质,并有运用基本性质的意识。能够用类比的方法从等式的基本性质来推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联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掌握类比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通过运用基本性质来证明不等式。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以人们常用的长与短,多与少,轻与重等现实中存在的数量上的不等关系来引入数学中人们用不等式来表示事物的不等关系。

说明研究不等式的出发点是实数的大小关系,并举例说明:(i)设存在a,b两个实数,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的点分别是A,B,当A在点B的左边时,a与b有着怎样的大小关系?(a

(ii)设存在a,b两个实数,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的点分别是A,B,当A在点B的右边时,a与b有着怎样的大小关系?(a>b)(i)(ii)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数轴,呈现出相应的图形,并让全班一起回答,把答案写在对应图形的右边。

由上面两个实数的不等关系以及已经学过的等式关系,得出实数a,b存在的三种大小关系并且构成了实数的基本事实。

a>b a-b>0.ab(或a

二.练习巩固

例1. 比较(x3)(x2)和(x4)(x9)的大小.(答案:>)

让学生思考片刻,让学生说出解答的过程,并在黑板上写出详细过程。最后总结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考察它们的差与0的大小关系来解答,并说明这种方法是作差比较法。

三.以旧推新

在学习和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广泛运用基本性质,那么不等式有哪些基本性质?我们要怎么去研究和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提示语发问,引起学生思考,并且加以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实数的基本事实以及两个实数的三种关系,而这三种关系又可以分为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既然如此,它们之间应该会有一定的联系,那我们可不可以试着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推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让一些同学回答,教师再进行完善,并写在黑板的草稿区。由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容易得到不等式的两个性质: 性质1:a>bbb,b>ca>c(单向传递性)

由等式的加减法和乘法运算法则是否可以推出不等式的相应的性质?尝试和学生一起思考,先在黑板试着写出不等式的相应性质,并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去说明其正误。

尝试写出:

a>bac>bc a>bac>bc 学生很容易判断前者是成立的,而后者不一定成立,与c的取值有关,从而总结得出以下性质:

性质3:a>bac>bc 性质4:a>b,c>0ac>bc a>b,c<0ac

性质5:a>b>0anbn(nN,n2)性质6:a>b>0nanb(nN,n2)

给学生演示性质5,6的证明过程。

说明这些基本不等式是不等式证明和运用的基础,提醒学生在运用这些性质时要注意实数的符号(是否大于0)。

四.推论证明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还可以得出不等式的相关推论。性质3推论:

(i)如果a+b>c,那么a>c-b(ii)如果a>b,c>d,那么a+c>b+d(iii)如果a>b,c>d,那么a-d>b-c 对这3个推论都让学生思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证明,1分钟后,教师在黑板上演示推论(i)(ii)的证明过程,并强调运用的是哪个性质,推论(iii)让一个学生根据前面的演示来回答解答过程,并要说出是依据什么性质。教师板书过程。性质4推论:

(i)如果a>b>0,c>d>0,那么ac>bd(ii)如果a>b>0,c>d>0,那么

ab dc让学生思考片刻证明过程,推论(i)让学生回答解答过程及依据,教师完善并板书。推论(ii)由教师引导思考过程和方向:

要证ab1111,即证,在已知c>d>0的前提,问学生的证法。dcdcdc学生可能会运用函数的单调性质来证明,说明这个方法可行,并要求学生思考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该怎么证明,引导学生回顾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并运用基本性质证明。

让学生回答11的证明过程: dc由c>d>0,得出cd>0,c-d>0,111cd0, 则0,cddccd11 dcaa0 dc接着证明推论(ii): 由a>0及性质4,得由a>b>0, c>0,1ab0及性质4,得0 cccab 由性质2得,。

dc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重复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是作差比较法,回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推论,强调证明不等式的过程中要熟练运用这些基本性质及其推论。

篇12: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积极参与,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力求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互动。

(2)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其中不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篇13:“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导学案

学校:省农垦总局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

上课教师:王君君

一、学习目标

1.请同学们充分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巧妙应用, 动手实验探究角平分仪的原理, 学会尺规作图, 能用多角度解决问题.养成独立观察探究、动手操作、主动验证知识的好习惯.

2.请同学们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证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经历合作交流、展示汇报过程, 提升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规范的书写、表述能力;提高综合运用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证明命题的数学思维和方法.通过层层递进式的推理、应用、论证, 形成数学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尺规作图, 角的平分线及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应用.

难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探究.

三、课前准备

剪刀, 纸片, 直尺, 三角板, 圆规, 量角器, 制作角平分仪的材料 (如图钉、纸壳、小木条、橡皮筋等) .

四、课上活动

探究1:动手试验, 创设情景

请同学们准备剪刀, 自己动手剪一个角, 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确定角的平分线?

沿角的平分线把纸片对折, 使OA、OB重合, 对折的纸片再任意剪一次 (PE) , 然后把纸片展开, PE、PF相等吗?为什么?

反过来如果PE=PF, 那么折痕 (OP) 一定是角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请每个小组的组长组织成员相互解疑, 并汇报你们的理由.解决不了的请询问老师吧.因为这部分是我们制作角平分仪的原理哦!

探究2:制作角平分线仪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原理, 制作角平分仪.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书上P19探究来制作.

请同学们同桌或小组一起制作, 组内展示你的成果, 并请同学们画任意角, 再用角平分仪画这个角的平分线.看看谁最棒!你觉得角平分仪使用起来有哪些利弊点?

探究3:尺规作图

根据角平分仪原理, 运用直尺、圆规做一个角的平分线, 同桌或小组汇报绘图过程.

温馨提示:如果你感觉有困难请参考书上P19作图过程作图, 并明确原理, 请同学们总结作图过程中有哪些疑问, 一定要大胆地向组内、组间或老师提出.我们喜欢能提出问题的你、欣赏会提问的你、更敬佩能解决同伴问题的你哦!

探究4:电脑演示, 推理论证

1. 电脑演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2.总结角的平分线的性质:____________.请同学们分析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画图并写出已知和求证, 独立写出证明的完整过程.看谁的完整!

已知:

求证:

证明:

结合证明过程说明:文字命题证明的几个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身手:巩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谁最聪明!

1.判断:∵如下图, AD平分∠BAC (已知)

∴BD=CD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如下图, AD平分∠BAC, DC⊥AC, DB⊥AB若AB=4, CD=2, 求AC和BD的长.

小结:数学小日记

今天你收获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所涉及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有哪些______;

评价一下你在你们组内的表现如何______;

评价一下你们学习组或其他小组____________;

篇14:不等式的性质学案

1. 下列x的取值中,使不等式x-1>3成立的是()

A. x=8B. x=-8C. x=10D. x=-10

2. 对于任意实数a,下列不等式中总成立的是()

A. -2a<2aB. -2a<2(-a)C. -2+a<2+aD. -a<a

3. 若x为实数,则|x|+x的值()

A. 一定大于0B. 不可能小于0C. 可能小于0 D. 可能是全体实数

4. 若a>b>0,则不列不等式中不正确的是()

A. a-b>b-aB. >>0C. -a<-bD. >

5. 若x<y,则下列不等式中,一定成立的个数是()

①x+m<y+m;②x-m<y-m;③xm<ym;④<;⑤xm2<ym2;⑥x2<y2.

A. 1B. 2C. 3D. 4

6. 如果a<0,则()

A. 2007a<2008aB. -a<-aC. πa>3.141592aD. -a<-a

7. 若a<-1,则a、a2、三者的大小满足()

A. a2>a>B. >a>a2 C. a>a2> D. a2>>a

8. 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cb>abB. ac>abC. cb<abD. c+b>a+b

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

9. 用不等号连接:

(1)3×(-9)-4×(-9). (2)当-1<b<0时,b;bb2.

10. 小明的语文、英语两科的平均成绩为m分.若使语文、英语、数学三科的平均成绩超过n分,则数学成绩a(分)满足.

11. 若-3x+4<-2x-5,则x9.

12. 若ax>b,ac2<0,则x.

13. 用不等式表示:

(1)x的3倍与 y的的差是正数:.

(2)m的5倍比n的立方小:.

14. 若a>b,则ab<b2成立的条件是.

三、比较大小(每题5分,共15分)

15. x2-2x+3与-2x+3.

16. (x+3)(x-5)与(x+2)(x-4).

17. x2-4x+3与x2-6x+9.

四、计算题(18~19题每题9分,20题13分,共31分)

18. 某厂原计划在5月份生产汽车a辆.现需增产10%,而本年5月份又有7天假期,要想完成任务,请你写出每天汽车产量y(辆)应满足的关系式.

19. 若2≤a≤8, ≤b≤4a,c=a+b,请你确定c的范围.

20. 比较下列算式结果的大小(在横线上填“<”“>”或“=”):

42+322×4×3, (-2)2+12 2×(-2)×1,

()2+

2 2××, 22+22 2×2×2.

观察、归纳,写出能反映这种规律的一般结论,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上一篇:拟上市企业财务问题小结下一篇:福建省工商系统企业注册官资格考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