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地质灾害方案

2024-05-05

防地质灾害方案(共9篇)

篇1:防地质灾害方案

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处理突发地质灾害的综合水平和紧急救援的快速反映能力,以正确迅速有效地处置地质灾害事故,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根据相关要求,按照“及时施救、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掌握灾情,如实上报

镇辖区内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后,镇机关领导及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应急调查,形成应急调查报告,及时向上级汇报灾害的基本情况、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积极组织指导抢险排危工作。

二、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救援程序和措施

镇政府领导接到地质灾害事故后,应及时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分析灾害发展趋势,组织全镇机关工作人员召开会议,对工作做细致安排,工作人员到岗到位,各施其职,各负其责。

(一)工作步骤

1.成立指挥小组;

2.调集力量,开展施救;

3.做好情况通报工作;

4.配合上级开展灾情调查工作;

5.将受灾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二)工作内容

1.成立指挥小组

(1)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由镇党政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责任人组成。镇主要领导任总指挥,有关领导任副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工作的协调工作。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指挥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社会和经济事务办公室。

(2)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处理指挥小组的工作职责

①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事故时,由指挥小组发布应急救援命令。

②组织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转移行动。

③及时向上级汇报和向有关单位通报受灾情况。

④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的饮、食、居住条件,做好灾后重建工作。

⑤认真开展受灾情况调查工作,并写出书面材料上报。

(3)现场处理工作指挥小组由地质灾害事故发生所在地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抢险施救,现场保护和灾害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2.迅速开展救治工作

成立现场指挥小组后,可根据灾情下设:

(1)综合协调联络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领导指示,报告灾情处理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2)专业抢救组:主要任务是对受灾群众进行现场救治,如组织机械、挖土、工程拆除等。

(3)警戒维护组:负责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组织危险区域人员撤离、劝说围观群众离开事发现场。

(4)医疗救护组:开设现场救护所,负责受伤人员的救护,保证救护药品和救护器材的供应。做好灾后的防疫工作。

(5)后勤保障组:迅速调集车辆运送现场急需物资、装备、药品等。输送现场受灾群众,协助处理伤员的救护工作。

(6)搬迁安置组:负责协调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饮、食、居住,如协调搭建临时建筑、帐篷等。

(7)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伤者家属的安抚、慰问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好善后事宜,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

在开展抢险救灾过程中,应注意组织协调好各类救援力量,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防止在救援过程中发生其它意外事故。

3.做好情况通报工作

要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工作,迅速将地质灾情向市相关部门汇报,同时将上级的指示及时传达到基层。

4.灾后调查工作

在灾情调查过程中,相关各行政村、社、受灾群众和受灾企业事业单位要积极配合调查组的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一)镇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听取汇报,作出指示,调集力量并向上级领导和部门汇报灾情情况。

(二)镇分管领导:协助主要领导提出建议,具体组织受灾情况处理工作。

(三)镇党政办:向各工作组传达指挥小组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指挥小组报告;落实镇、村24小时值班监测制度。

(四)镇经济和社会事务办公室:

(1)根据领导指示,综合协调灾情事故处理;

(2)与相关部门配合搞好地质灾害重点地段的监测、预警、疏散、应急抢险预防措施;

(3)协调救灾工作过程中的问题。

(五)镇广播站:负责灾后广播、电视系统的抢修、恢复和灾区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

(六)派出所:具体负责并与相关部门配合实施治安保卫、道路交通、现场警戒、人员疏散等工作。

(七)镇武装部:组织和指挥民兵抢险救灾工作。

(八)镇综合治理巡逻中队:在市交通局的帮助指导下,具体负责转移、输送受灾群众,做好抢险救援物资的组织和调运工作。

(九)镇农业办:在市农业局的领导和帮助下,统计好受灾农作物的损失情况,并指导好受灾群众的农作物自救工作,将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

(十)镇民政办:积极做好受灾群众和伤亡人员家属的安抚工作。

(十一)镇卫生院:具体负责并与相关部门配合做好受灾群众伤员的救治工作,以及灾后防疫工作等,及时通报人员的救援与疫情的控制情况。、

(十二)镇分管教育工作人员:在市教育局的帮助指导下,负责安排好受灾群众子女入学问题。

(十三)镇供电所:在市供电局的帮助指导下,负责地质灾害区的电力供应和抢修,确保灾区用电安全。

(十四)通信单位:负责灾区的通信保障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十五)凡属镇辖区内所有行政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收到突发地质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时应立即派出救援队伍、调运救援设备、物质赶赴受灾现场,实施救援工作。

四、应急保障

(一)应急队伍保障

由派出所牵头,由民兵、城管办20人组成,每人配备必要抢险装备,在镇地质灾害指挥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根据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征调抢险必需的机械设备,储备、筹集足够的抢险物资,民政、粮站、供销等部门要储备、筹集足够的救助物。

五、善后处理工作

1.为确保安全,设立警示标志,提醒行人和住户随时观察。

2.灾情稳定后,尽快组织灾民返回家园。组织群众尽快恢复生活、生产秩序。

3.认真组织查灾核灾工作,重点是因灾造成房屋倒塌、家财毁光重灾户以及困难户的情况。

篇2:防地质灾害方案

一、演练目的

地质灾害发生,汛期极发生突变。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撤离演练,能使全体官兵在发生地质灾害险情后,掌握应急撤离的正确方法,熟悉紧急疏散的程序和线路,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全体官兵逃生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全体官兵的生命安全,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二、演练安排(一)、内容:

在营区模拟地质灾害发生应急演练。(二)、对象:洪江区消防大队全体官兵。(三)、时间:2017年7月8日(星期六)。

三、组织机构 总指挥:王懿 副总指挥:谢小明 成员:刘伟、王涨

职责:策划、组织整个演练活动过程。

四、演练准备

1、组织全体官兵学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明确应急演练的任务和注意事项,让全体官兵对这次演练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

2、演练前中队干部要组织战士做好动员、指导工作,让官兵熟悉应急逃生的正确方法,明确演练的程序、内容、时间和纪律要求,以及各个战斗班疏散的路线和到达的区域。

3、演练前要对疏散路线和疏散后集合场地进行实地仔细检查,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整改,消除安全障碍和隐患,确保演练线路畅通和安全

五、演练要求

1、做到安全第一,演练过程要保持安静,动作要敏捷、规范,不能推撞、起哄。

2、各相关人员要到点到位,按照演练要求做好指导工作,防止意外事故的 发生。

六、演练过程

1、“应急警报”(警鸣系统)发出后,各班骨干迅速组织各班成员沿预先设定好的疏散路线前往安全区域集合,疏散过程中保持秩序。

篇3:某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探讨

某新农村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北部, 距长治市区约40 km, 北邻潞城市, 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1957~2008年年平均降水量577.8mm。降雨量最大的是1971年的939.2mm, 降雨量最小的是1965年的319.7mm。多年平均6、7、8、9四个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日最大降雨量是122.77mm (1971年8月21日) 。1981—2001年每小时最大降雨量为62.6mm (1990年) , 同期每十分钟最大降雨量是25.77mm (1999年) 。

百里滩河流经该村。该崩塌主要发育在百里河滩河右岸及其东北侧支沟边坡, 为自然地质灾害, 崩塌发育在第四系上中更新统边坡中, 下覆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厚层灰岩夹薄层泥灰岩与白云质灰岩。该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受松散岩类孔隙水影响。该类水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砂卵砾石及上中更新统亚砂土构成, 富水性弱。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和侧向补给, 顺地形排入百里滩河。

百里滩河右岸河岸位于该村南侧和西侧, 黄土边坡1993年河水发洪冲蚀岸边, 发生崩塌灾害, 该次崩塌来势猛、速度快, 崩塌体后壁近直立, 崩塌体长约600 m, 高约18 m;体积约15×104 m 3, 按《规范》[1]规模属大型。造成50多间居民房屋出现裂缝;损毁窑洞十余间。随后每年相继发生多次崩塌。2002年7月20日, 洪水过后, 在该村河岸发生崩塌, 崩塌体后壁近直立, 该次崩塌体长约450 m, 高约15 m, 体积约12.9×104 m3, 规模属大型。造成10多座院落被毁, 5户人家11人死亡, 总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目前, 百里滩河岸坡处于不稳定状态, 受崩塌威胁的有该村小学91名师生以及村民280户1 150余人、800余间 (孔) 房屋, 危险性大。该崩塌直接影响了该村新农村的建设, 对该崩塌的治理迫在眉睫。

2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根据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崩塌破坏的成因, 本次拟采取以下2种方案进行护坡, 同时对河流护岸进行改造修复, 并修建排水工程。河流护岸工程与排水工程方案相同, 工程量相同, 区别在护坡工程部分。

方案一:分两级边坡进行整理, 治理方案为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

方案二:分三级边坡进行整理, 治理方案为挡土墙+浆砌片石护坡。

2.1 方案一

挡土墙:在崩塌体前缘坡体底部修筑仰斜式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墙。选用质地坚硬的灰岩和M7.5水泥砂浆砌筑, 靠排水沟侧用浆砌石护坡。挡墙埋入地下1.0m, 地面以上4.0 m, 顶宽1 m, 底宽3.0 m。挡土墙墙面坡率1:0.75, 挡土墙背坡率1:0.2, 采用M7.5浆砌片石, 表面用M10砂浆进行勾缝;每10m设置一道伸缩缝, 伸缩缝宽20 mm;挡土墙墙体上设一排φ100 mm PVC排水管, 管间距3.0 m, 距地面500 mm;排水管外侧低, 里侧高, 坡度为1:0.1。在挡土墙墙背排水管管口一带沿挡土墙设置一条厚300 mm的反滤层, 反滤层呈两侧高, 向中部排水沟倾斜;反滤层下方设防渗层。

浆砌片石护坡:在坡体下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首先将坡体表面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 进行坡面平整, 坡面平整面积约10 200 m2,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填方量约为156 000 m 3,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护坡厚1 m, 每10~15 m设一道伸缩缝。

原该村河岸坡坡体地形坡度为60~80°, 平均70°, 治理后坡率为1:1, 坡度为45°。

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在坡体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形浆砌石格构护坡的形式, 厚度0.5 m, 即顺边坡倾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带梁, 条带间距4 m, 断面尺寸为400×300 mm, 并沿条带之间向上设置弧形浆砌石拱, 断面尺寸亦为400×300 mm。为节省工程投资, 并与环境美化相结合, 本段边坡设计格构中间培土植草绿化。在格构护坡与浆砌片石护坡坡体中部设2.0 m宽的马道。在护坡上间隔100 m左右修建1个人行台阶, 每阶高20 cm, 宽20 cm, 以便人们出行;同时还可起排水作用。

2.2 方案二

挡土墙:在崩塌体前缘坡体底部修筑仰斜式M7.5浆砌石重力式挡墙。选用质地坚硬的灰岩和M7.5水泥砂浆砌筑, 靠排水沟侧用浆砌石护坡。挡墙埋入地下1.0 m, 地面以上4.0 m, 顶宽1.5 m, 底宽2.0 m。挡土墙墙面坡率1:1, 背坡率1:0.75。采用M7.5浆砌片石, 表面用M10砂浆进行勾缝;每10 m设置一道伸缩缝, 伸缩缝宽20mm;挡土墙墙体上设一排φ100mm PVC排水管, 管间距3.0m, 距地面500 mm;排水管外侧低, 里侧高, 坡度为1:0.1。在挡土墙墙背排水管管口一带沿挡土墙设置一条厚300 mm的反滤层, 反滤层呈两侧高, 向中部排水沟倾斜;反滤层下方设防渗层。

浆砌片石护坡:分三级边坡进行整理, 边坡平均高度为18 m, 下部4 m为挡土墙, 其上14 m分三级。坡体从下往上为4 m、5 m、5 m三级边坡。三级均为浆砌片石护坡, 首先将坡体表面的垃圾、杂草等进行清理, 进行坡面平整, 坡面平整面积约21 000 m2, 坡体下部进行回填夯实, 填方量约为75 480 m3。最下部一级护坡厚1.2 m, 中部二级护坡厚1.0 m, 上部三级护坡厚0.8 m, 每10~15 m设一道伸缩缝。

原该村河岸边坡坡体地形坡度为60~80°, 平均70°, 治理后坡率为1:0.75, 坡度为53°。

2.3 方案对比

根据该崩塌变形特点, 运动机理和破坏模式, 两种方案都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从技术、施工对比。方案一:采用填土放缓坡度, 工程措施采用浆砌片石护坡+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 在坡体下部采用浆砌片石护坡, 在坡体上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方形格构护坡的形式, 对岸边进行了治理, 对土体崩塌进行了抑制。综上所述, 方案一稳定性较好, 具有较好的技术可行性。方案二:采用填土放缓坡度, 工程措施采用浆砌片石分三级进行护坡, 采用浆砌片石护坡。综上所述, 方案二施工简单, 稳定性好, 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

经济投入对比。方案一投资估算约2 270.06万元, 方案二投资估算约2 213.71万元, 方案二投资比方案一更经济合理。

经综合分析对比, 方案二为本次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方案。

3 结语

篇4:防地质灾害方案

关键词: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重要性研究

0.引言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是指群众性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工作的统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是相对于重点地质灾害专门性防治而言的,专门性防治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部门专门投入经费,委托专业部门、采用专业技术进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将灾害的信息通过互联网这样的一个平台进行信息的整理与传递,也方便了相关的地质灾害部门进行资料信息的整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在网上进行一些信息的传递、查询与浏览,更加的方便了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1.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地势条件也就极为的复杂,多山川河流的地方加上最近全球气候变暖等等原因地质灾害发生的愈发频繁。我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可以说是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思考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在现如今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上可以做到及时的获得地质灾害的发生信息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援部署工作,在灾害发生的时候领导亲自前去现场进行指导,稳定现场的基本秩序。相关的部门也逐步出台了很多的灾害防患的条例,在日常的防治工作上尽可能的做到最为全面的部署。现如今的防治工作重点放在了防上,所以一直在加强防治的宣称力度,在技术上也在不断的提升。

2.系统建设

2.1监控点的选择

一般在监控点的选择上都会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地区,所以其地点会选择在危险性大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方,还有就是一些对于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的一些地区。还有就是一些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的地方,比如一些较大的工程建设,还有就是公路、铁路、航道等一些地方的建设。上述的这些地区都是监控的最为重要的地区,这些地区也是灾害发生的重灾区[1]。

2.2监控点的建设

在监控范围的划分上不仅仅是对于会出现的灾害的异动与一些变形的迹象进行监控,还要对于一些灾害发生之后可能会威胁到的地区与地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入监控范围之中。在监控过程中对于一些不能进行检测或者是不易进行监测的地区进行设置一些简易的监测点,将这些监测点结成一个监控网对于该地区的地面变形状况进行监测。在设置具体的监测点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操作,比如说在进行定桩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的一些植被的保护,结合当地的地貌进行建设。还有在一些地区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可以进行定时的巡查,在汛期的时候还有进行24小时的轮班制的监控,做到最为及时的灾害信息反馈。

3.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1系统的特点

3.1.1安全的数据更新机制

为了确保系统信息的及时性与规范化,在这个系统之中安装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数据库,为了确保这个数据库可以提供最快最新的地理信息,所以在这个地理数据库中还安装了一个数据的自动更新机制,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的高效与安全。

3.1.2高效的管理辅助系统

在数据库的管理上要充分的体现出数据库自身的辅助性,数据库本身就可以对于新的地理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且还可以提出相对的策略与意见,在这个基础上充分的发挥了地理信息库的作用提高了整体的决策功能,也提高了整体的决策效率。

3.1.3便捷的信息发布方式

借助于Internet GIS 技术,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通过Internet 发布,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3.2功能简介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大众的信息系统,可以全方位的满足于各个社会层次对于地质灾害查询的需求,它也是全面的反映了地区性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整体建设情况。其基本的功能有几种第一种就是因为系统本身采用的就是对于地质数据的矢量分析方法,可以将数据进行统一的分析与管理,将数据与图形进行综合性的管理。第二种就是系统还实现了群防群测信息的一种分析功能,在对于得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还可以得出一些解决的方式策略,大大的提升了工作的效率。第三种是系统自身实现了对于群防群测点的信息图的联合查询,在各个地方的图书馆都可以对于灾害防治的信息属性进行查询,在浏览的同时还可以对于该地点进行定位,查看地图上的准确位置所在。第四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的及时的查询、浏览与更新。

4.系统的管理与使用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要进行信息的管理其管理员的权限就要看所在的位置与地区了,其基本的原则与现实生活的行政级别的划分差不多。也就是说管理的权限从市、乡、村这样的一个地区级别上进行划分,地区越大其权限就越大,权限越大就可以对于系统的一些设置进行细小的变动与更新。

5.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信息系统的出现为我国的地质防治工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这种全面的面向社会的灾害信息查询系统,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之处推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平,苏程,俞伟斌,章孝灿. 面向服务的县级地质灾害管理系统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01:54-64.

[2]张威. 浅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J]. 科技展望,2015,12:2.

篇5:防地质灾害教育材料

自然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但是大自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是灾难。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气象灾害,我们来一起学习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1.常见的自然灾害

引导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能对这些自然灾害分类吗?

2.地震

了解地震构造,知道震源、震中、震中距、震源深度、震级、烈度等概念

(2)震级:表明地震的级别

微震:<3级

有感地震:3~5级

破坏性地震:>5级

(3)地震的危害和影响:介绍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

(4)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火山喷发

(1)引导学生读图,了解火山的构造。

(2)火山分类: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火山的危害:庞贝古城的湮没、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的喷发。

4.滑坡和泥石流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2)危害

指导学生读图,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

(3)教师归纳小结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

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5.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2)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1998年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6.地质灾害的防御

(1)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篇6:医院防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一、组织管理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领导组

组长:韩晋平(卫生院院长)

副组长:王向荣(卫生院副院长)

成员:张红兵(会计、后勤负责人)

李文霞(护士长)

王联春(药方负责人)

赵玲芬(辅助科室负责人)

霍林勇(卫生监督负责人、外科医生)

范利永(内科医生)

郭鸿鹏(办公室)

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主任:王向荣(兼)

成员:郭鸿鹏杨双燕王元元。

领导组职责:

1、接到灾情指令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调度应急分队开展紧急救援和疫情防控工作。

2、督促各科室落实防范措施,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协调各科室,在我院的统一领导下,使汛期灾害事件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4、向镇政府和县卫生局及时汇报有关信息。

(二)成立疫情防控应急分队:

队长:杨双燕

队员:王文智王元元王文鹏郭鸿鹏

工作职责:

1、制定汛期灾害事件应急疫情防控预案,在接到应急指令后,迅速启动预案,组织应急分队对灾区的疫情进行防控工作。

2、对疫区进行消杀、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检验、完成疫情防控应急任务。

3、负责收集、分析并及时向汛期灾害事件应急领导组办公室报告有关信息。

(三)成立医疗救护应急分队:

队长:王向荣

队员:张红兵霍林勇范利永李文霞王联春赵玲芬冯丽。

工作职责:

1、负责对单位救治队伍进行演练培训。

2、接到应急救治指令后,迅速启动救治预案,组织队员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并及时报告救援信息。

二、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及指挥

我院救援应急队伍在接到救援指令后要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

2、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

3、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

组织本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监督执法及消杀灭工作。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灾害后传染病或疾病的发生或流行,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信息报告

医疗救治队伍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应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应急领导组,领导组办公室要每日向县卫生局应急办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

5、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的终止

汛期灾害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镇政府或县卫生局批准,医疗救治工作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三、医疗卫生救援的保障

我院要坚持“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汛期灾害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应急办公室要保障急救药品、器械等物资的供应和用车调度。保证汛期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责任与奖惩

我院的汛期灾害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汛期灾害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的优秀科室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团结协作,确保防汛安全

我院汛期应急各项工作要在镇党委、政府和县卫生局汛期应急工作领导组的领导下,团结协作,紧密配合,一旦发生险情,要全力以赴,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之中,确保全镇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六、进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篇7:防洪防地质灾害具体安全措施

一、防洪防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做好防洪防地质灾害检查工作

六分部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领导小组组织并向各工区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队一起在汛前对本标段进行一次全面拉网式检查,重点检查项目: ①施工人员驻地,②现场大临设施,③路基排水系统,④路基桥涵排水不通畅可能汇积雨水浸泡路基地段,⑤河道围堰、水中便道、便桥,特别是处于河道附近、淤区的更要作为重中之重,派专人每天进行排查.不仅检查重点部位,也要检查其周边环绕的地形地貌及上游的池塘、河流、水库和其它设施,凡可能引发水害危及人员安全的处所不得漏检。对职工住房及周围排水情况也应作必要的检查.各工区通过检查应分析可能发生水害的地点、水害产生的原因、水害产生的方式,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措施和提出本单位的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重点,对查出的问题应限期整治或制定措施和预案.2、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

各工区要在汛期来临前l个月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突击队长要有丰富的抗洪经验。抢险突击队队员要进行防汛常识、知识培训,做好日常演练.领导干部、党团员应在抗洪抢险工作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加入抗洪抢险突击队。

抗洪突击队人员名单 组长:夏远东 组员:肖志广、张玮、李时雨、王计

五、张东生、纪国志、于震、姜平原、姜根、防洪防地质灾害抗汛值班制度

在汛期各工区必须严格执行防洪防地质灾害抗汛值班制度,要安排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领导值班表,并将值班表上报经理部,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值班领导要带头严格执行值班制度,要亲临现场、特别关注险工险段.各工区防洪防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值班人员应与六分部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办公室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汇报情况。、制定防洪防地质灾害预案

各工区应结合本管段的防洪防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防洪防地质灾害预案,预案必须包括洪涝灾害形成原因分析、洪涝的破坏方式及可能造成的危害、险情易发段点的确定。根据上述情况编制切合实际的防洪防地质灾害措施.对防洪防地质灾害措施安排需预抢的工程、险段,要立即组织实施,消除隐患,确保安全度汛。、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专项经费和物资、机具准备

各工区要安排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专项经费,以保证采购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物资、机械设备和通信设备。各级物资部门应储存必要的防洪防地质灾害物资,如草袋、片石、道碴、钢轨桩、木桩及施工工具等,并配备有发电机、抽水机及运输汽车。这些防洪防地质灾害物资应有专人管理,不得随意调作他用,并且施工机具及材料存放于安全的地点,以免遭受洪水袭击。、建立防洪防地质灾害责任制 各工区应划分防洪防地质灾害责任区段,落实到抢险队或班组,各抢险队或班组要将施工地段防洪防地质灾害安全责任到人.7、现场巡查制度

坚持雨前、雨中、雨后“三检制”和领导干部现场巡查制度。六分部及分部调度要每天通过气象咨询电话及时掌握天气变化情况,掌握狂风、暴雨等灾害天气预报,及时向领导汇报,值班领导在暴雨前、雨中和雨后加强对易发生险情地段的巡查,同时通知和督促下属有关单位和人员加强检查并做好抢险准备工作。各段包保责任人更要积极主动地到自己的责任段去检查.如因没有执行“三检制”或执行不力出了问题,将严肃追究包保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如造成洪涝灾害,各单位要及时对造成的损失进行细致的清点、统计,如实上报六分部.8、各工区必须严格执行防洪防地质灾害安全措施,确保排水系统畅通.与防洪防地质灾害排水有关的附属工程要及时跟上,避免造成路堤破坏、路堑坍塌、积水浸泡路基。、各工区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工作中一定要树立顾全大局的理念,必须遵循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原则,服从统一指挥、统一调遣,严禁推诿扯皮。、各工区必须及时将防洪防地质灾害所需物资材料、设备采购计划报六分部物资部门及材料厂。

二、求援及其他措施、驻地、仓库、车辆机具停放场地、生产设施都应设在最高洪水位以上地点。遇到大的水害时,提前将低洼的施工场地内小型机具及施工物资迁移至安全地带。、对施工现场、重点部位、水泥库、钢筋加工场、搅拌站场地周围地表水及时引导,加深加宽排水沟,临时房屋加盖防雨布。、雨期砼必须连续施工时,需做好防雨棚搭设等质量保证措施,严格按照雨季施工方案实施。、根据工程特点,汛期主要进行的是桩基础及承台的施工,承台基坑开挖后防护成为重点防洪防地质灾害对象。因现场地形会导致外洪内涝的现象,故在汛期内对各导流设施,如便桥、便道上的过水涵等设施应加强检查与防护,保证水系畅通。如内涝排水来不及,必要时使用机械挖断便道排放洪水。、桥涵桩基施工后要连续作业,尽快将基础施工结束,及时封闭,以免被水浸泡倒灌。、防洪防地质灾害人员抢险时,必须配备救生衣等防护设备,以防止掉入水中后出现人员伤亡。、如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过程中发生人员伤害,对轻伤人员由医护人

员进行处置,对重伤人员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及时联系当地医院 和卫生部门。、抢险过程中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开展卫生运动:水退后要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不慎流入室内的污物要清理,还要清除好污泥、垃圾,埋藏好死亡动物,疏通沟渠填平洼坑,进行消毒(如喷洒84消毒液),防止蚊、蝇大量繁殖。、对于可能由于化学品造成的污染应及时通知环境保护和消防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防洪防地质灾害部门保持联系,当出现标段内防洪防地质灾害抢险自身力量难以阻抗的洪涝灾情时,应通过地方政府及时获得地方的支援.三、重点工程防洪防地质灾害措施、大桥跨内河连续梁

该段为河,其中82#、83#墩为水中墩施工。

预防措施:安排专人清理河道,以保证河道、航道的畅通,及 时和地方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安排专人24 小时巡查,密切关注河水的涨幅情况并认真记录,及时向抗洪抢险小组领导汇报,物资部准备抢险物资及抢险设备.如果钢枝桥和钢板桩影响河泄洪,应及时拆除,以保证内河泄洪畅通。

2、大桥跨西河连续梁施工

该段为河,其中387#、388#墩为水中墩施工。

预防措施:安排专人清理河道,以保证河道、航道的畅通,及 时和地方气象部门联系,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安排专人24 小时巡查,密切关注河水的涨幅情况并认真记录,及时向抗洪抢险小组领导汇报,物资部准备抢险物资及抢险设备.如果钢枝桥和钢板桩影响河泄洪,应及时拆除,以保证西河泄洪畅通。

3、跨省道S319公路连续梁拱 该处靠近既有S319公路,承台基坑开挖需要防护,防止基坑边坡土方绸塌.预防措施:先设置抗滑桩(钻孔桩或挖孔桩),再开挖基坑,并在基坑内设排水沟和集水井,安排专人24 小时值班,配备潜水泵抽水.4、其它重点防洪防地质灾害工点: 根据各工点的施工环境条件和工程特点分别制定防洪防地质灾害预防措施.(1)雨天严禁基坑开挖施工;大风天气禁止一切施工作业。(2)路堤段做好排水沟,确保排水系统畅通,并与地方水系连通。

(3)路堑段及时做好排水侧沟,暴雨前提前疏通排水通道,确保堑内不积水.在路堑开挖时,及时做好坡面防护,并对未做防护的坡面采用彩条布等覆盖防冲刷.(4)桥涵基坑开挖严禁在雨中进行。已开挖的基坑应采用彩条布等进行覆盖防护,必要时采用钢板桩防护。

(5)排水涵应及时与地方水系连通两端排水沟渠,使涵洞排水畅通,防止堵塞影响排洪。

篇8:防地质灾害方案

泽州县某滑坡位于泽州县西南部, 地处中低山区, 地形坡度大, 冲沟、台坎发育 (如图1所示) 。1996年, 该滑坡曾造成某小学房屋开裂, 成为危房, 同时造成县级公路南武路及部分农田被毁。此后每年都有下滑迹象。2006年~2007年, 受降水等自然因素影响, 滑坡有加速趋势。2010年8月19日~23日, 当地连降暴雨, 72 h连续降雨量达161 mm, 滑坡体继续下滑, 灾情进一步加重。

根据现场调查, 目前该滑坡已造成南武路约40 m长的路段开裂、变形, 公路上裂缝宽10 cm~25 cm, 北侧最大下错25 cm, 水泥路面下局部有空洞, 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滑坡的东侧, 由于滑坡, 导致路基下沉, 路边出现32.5 m的地裂缝, 缝宽10 cm~30 cm, 可见深度1.3 m, 北侧路基最大下沉约35 cm, 造成约20 m长的路面架空, 威胁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滑坡还造成小学操场地面开裂、下沉, 1996年填埋后在地面上用钢筋混凝土打了地梁, 但目前又开裂, 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无法安全使用;此外还造成两户村民的房屋轻微受损。

1 滑坡发育特征

滑坡的平面形态呈“半椭圆形”, 滑坡体纵向长90 m, 横向宽260 m, 剪出口长约220 m, 滑体厚8.0 m~22.0 m, 平均厚16.2 m, 总面积21 450 m2, 体积35.39万m3, 为中层、中型工程活动性滑坡。主滑方向约28°。

1) 滑体特征。滑体地形南西高, 北东低, 阶梯状下降, 后缘标高708.259 m, 前缘标高683.7 m, 相对高差24.559 m。

滑体由杂填土、粉质粘土以及石炭系太原组泥页岩组成。后缘发育一条地裂缝 (L1) , 走向近东西向转345°, 倾向北转北东, 倾角80°, 延伸长110 m, 缝宽10 cm~25 cm, 最大可见深度1.5 m, 北侧最大下错25 cm。滑坡后缘东侧发育一条地裂缝 (L2) , 走向80°~90°, 倾向北, 倾角75°, 延伸长32.5 m, 缝宽10 cm~30 cm, 最大可见深度1.3 m, 北侧最大下错35 cm。目前均不稳定。

根据图2所示Ⅰ—Ⅰ'地质纵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分析, 滑后缘以杂填土为主, 滑动面位于粉质粘土与炭质泥岩的接触面 (ZK2号孔) , 滑体厚7.8 m;中部以炭质泥岩、铝土质泥岩为主, 滑动面位于埋深在7.3 m~9.0 m的泥岩下部 (ZK3号孔) , 滑体厚9.0 m;前缘剪出口位置为杂填土和粉质粘土, 滑动面位于粉质粘土与泥岩的接触面 (ZK4号孔) , 滑体厚4.0 m左右。

2) 滑面特征。本滑坡主要以杂填土、粉质粘土与泥岩、铝土质泥岩接触面向下滑动, 局部沿铝土质泥岩与泥岩接触面发生滑动。因此, 滑移面比较复杂。滑移面的基本特征是:个别钻孔可见擦痕, 如ZK6, ZK3钻孔;个别钻孔岩芯破碎, 呈粉末状, 且与滑床岩性无论从硬度上还是完整程度上均有明显不同。

本滑坡滑面总体呈弧形, 局部呈折线形, 后缘倾角65°~80°, 中部~前缘倾角10°~30°。

滑面埋深呈后缘浅、中部深、前缘浅的特征, 后缘一般深5.0 m~7.0 m, 主要沿杂填土、粉质粘土与泥岩等的接触面滑动;中部一般深9.0 m~10.0 m, 主要沿铝土质泥岩、泥岩发生滑动;前缘深0.5 m~4.0 m, 主要沿杂填土、粉质粘土与泥岩等的接触面滑动。

该滑坡的滑移面整体呈中部深、向东西两侧逐渐变浅。剪出口高程682 m~684 m。

3) 滑床特征。滑床岩性以铝土质、炭质泥页岩为主, 砂岩次之, 并间夹煤层或煤线。根据钻孔岩芯判断, 泥页岩呈短柱状, 岩石呈弱~微风化、坚硬、完整、未见擦痕等现象。钻孔最大揭露厚度 (ZK6) 为16.2 m, 一般厚7.0 m~13.0 m。

2 滑坡成因分析

2.1 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根据滑坡的变形特征分析, 该滑坡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地形因素, 该滑坡地处低山丘陵区, 滑坡区总体处于一单面坡上, 南武路建设后, 由于填方堆积了大量的建筑、生活垃圾等杂填土, 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变化较大, 且现有的这种地形条件有利于滑坡发生。2) 地层岩性因素, 根据钻孔资料分析, 滑带即滑面部位, 以泥岩为主。这些岩石位于滑体部位, 强风化, 且遇水易软化和泥化, 在外力作用和地表、地下水作用下, 容易发生滑动。3) 构造因素, 本区位于晋获褶断带南段边缘。受晋获褶断带影响, 滑坡区岩性极为破碎。其中一组节理走向与主滑方向大致相同, 因此, 节理裂隙的发育, 进一步促进了滑坡的发生。4) 地表水因素, 由于本区堆积了大量的松散层, 包括杂填土和上更新统粉质粘土。这些松散堆积物容易接受大气降水入渗, 增加滑体重量并促使滑坡下滑。5) 地下水因素, 滑坡体中存在地下水, 尤其是在滑坡体的前缘有出露, 地下水位埋深均较浅, 在滑坡前缘附近有溢出带, 即滑面受地下水浸润, 降低其抗滑阻力, 导致滑坡体失稳, 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滑坡区的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0 m~18.3 m之间, 地下水位标高684.5 m~690.0 m。滑坡前缘的泉水主要出现于1995年前后, 呈季节性变化, 雨季流量约在0.001 L/s~0.01 L/s之间;旱季干枯。

2.2 滑坡成因分析

2004年前后在滑坡后缘修建的南武公路, 路面宽6 m, 本路段为半填半挖路基, 在其北侧形成7.1 m~8.0 m的回填路基, 改变了坡体的自然结构。

由于填土下面的地层主要为铝土质泥岩或炭质泥岩, 其导水性差, 大气降水下渗后, 增加了坡体的重量, 并沿泥岩层面形成一层侵润面, 从而导致坡体沿侵润面发生滑动。

3 滑坡治理方案

方案一:1) 布置变形监测网络, 填埋地裂缝。2) 在南武公路北侧的705 m高程和695 m高程上各布置一排抗滑桩, 上排抗滑桩桩间距6 m, 桩长15 m~18 m, 共28根桩;下排抗滑桩桩间距8 m, 桩长15 m~20 m, 共33根, 抗滑桩总数为61根。3) 在滑坡后缘施工、完善截排水系统。

方案二:1) 布置变形监测网络、填埋地裂缝、在滑坡后缘施工、完善截排水系统、对被破坏的公路进行修复等工程布置方法与工程量同方案一;2) 在坡体下部的滑坡前缘进行回填反压+盲沟排水系统, 回填高度不小于5 m, 宽度不小于6 m;对滑坡体东部后缘附近堆积的垃圾等进行部分清除;3) 在南武公路北侧的690 m高程上布置一排桩板墙 (抗滑桩+挡土板) , 抗滑桩桩间距6 m, 桩长15 m~18 m, 共45根桩。

其中, 方案二较方案一要省钱, 但回填反压的土石方来源比较困难, 再者滑坡前缘均为耕地, 占压耕地也比较多, 因而推荐方案一。

4 预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该滑坡属中型滑坡, 其滑动给坐落于坡体上的村庄、学校和周边的居民带来了较大损失,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积极治理滑坡消灾减灾、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对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和地方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完成后, 可使村庄数百户居民彻底告别不安全隐患,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乐业, 预期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良好。

参考文献

篇9: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关键词: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活动进一步增强,改造自然界的速度和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当前广泛出现的地质灾害,就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岩溶坍塌地质灾害,目前是我国地质灾害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这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还未完全弄清,检测和治理的难度都较大,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给出有实际效果的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概述

(一)岩溶塌陷概念及发展过程

岩溶塌陷主要是指由于可溶性的岩层在受到水的溶解侵蚀后,产生的裂缝、溶洞等,岩溶地区的岩溶基岩层中的塌陷、上覆土层同下伏基岩一起塌陷的统称。在发生的熔岩塌陷地质灾害中,以土层的塌陷为主。即在覆盖型的岩溶地区,因为各种自然的或者人为的因素影响,使得地下水的快速重复的波动,导致岩石上覆土层受到水的潜蚀、真空吸蚀等,在与基岩相接触的土层中会由于这种条件下水的作用而形成一系列的土洞,土洞在时间推移中,不断的发展扩大,导致洞顶的土层不断的塌落,当塌落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延伸到地表,在地表形成地面塌陷。

(二)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动力因素

1、岩溶塌陷产生的原因

对于岩溶塌陷的原因,目前还未完全弄清,不过对其形成原因,目前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考虑。

(1)可溶性岩层的发育

在对许多岩溶塌陷地区进行勘察和钻探研究过程中,对灾害范围内的地质进行剖面分析时,发现岩石的溶蚀性均较强,这些可溶性岩层的发育,很容易造成岩溶塌陷。

(2)地下水动力条件的变化

在勘察的部分岩溶塌陷地区,对灾害周围环境进行分析,发现由于自然条件、地下水的人工开采量和开矿形成的露天采矿坑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灾害区内的地下水的动力条件发生改变,引起地下水位的变动和水文情况的波动,从而加速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过程,从而使得更多的地下隐伏溶洞的出现,进而加速形成岩溶塌陷现象的发生。

(3)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流动途径的变化

对在河道中出现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研究,分析其成因,可能是丰水期在河道内由于地表水流动时,会在坑内出现多个落水洞,由于时间的推移,河流水文条件的变化,在河水中形成旋漏状的水漏斗,在河床中,由于河水的冲蚀和下渗,在河床地步出现溶槽,在枯水季节,由于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流动途径发生改变,导致钻孔的岩心被溶蚀,从而出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2、岩溶塌陷发育的动力因素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上述的三种,分析其形成的动力因素,主要有岩溶地下水活动、地表水活动、地震、人为震动和重力等几种。其中,岩溶地下水的活动是岩溶塌陷活跃的动力因素,地表水活动、地震、人为震动是诱发因素。对于重力因素,则是在整个岩溶塌陷发育的全过程。在突发性的塌陷阶段,重力因素是主要的动力因素和诱发因素。

二、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安全,对人身安全也产生了较大的威胁,因此,应采取积极的措施,选择有效的治理方案对这类灾害进行治理。本文以某地区的岩溶塌陷灾害治理为例,具体分析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案。

(一)项目背景

本文所要解决的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地貌情况为剥蚀堆积区域,场地中间存在季节性河流,岩溶塌陷区域呈现南北走向的四边形,总面积约为1.03平方千米。

(二)治理方案

依据现场调查,结合需要达到的治理效果,按照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治理需要综合考虑,对治理方案进行如下设计。

对于这一地区的岩溶塌陷治理,采取移民搬迁和注浆回填法对岩溶塌陷区进行治理。其中,治理区域分布图如下图一。其中,区域1和3为注浆回填治理区,区域2为移民搬迁区域。

图一   治理区域分布图

1、移民搬迁

对于区域2,由于人口密集度较高,这一地区也属于岩溶塌陷比较集中的区域,因此,需要进行移民搬迁,搬迁的住户大约为133户,对于居民的搬迁要做好相关的安抚和组织工作,保障搬迁居民能及时入住新家并有稳定的职业,从而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

2、注浆回填

对于区域1和区域3,由于人口密集度较低,发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威胁性不是十分大,因此,对这两块区域,进行注浆回填,是有效的治理措施。采用注浆回填的方法,对土洞和灰岩顶部出现的溶洞、溶蚀裂隙等能起到很好的治理,而且能够对区域内的土体进行加固,使工程区域内土体的性质得到改善,对地表水与地下水、岩溶水和孔隙水之间的水力联系通道进行破坏,防止水力的作用加速岩溶塌陷灾害的发生。

依据项目的勘察报告,对岩溶塌陷区位置进行精确的定位之后,首先对区域内三处隐伏岩溶区进行高压注浆处理。在注浆时,首先需要对注浆孔位置进行确定,依据项目实际情况和工程需要,确定在区域1的河道旁和区域2的居民区附近进行钻孔。具体钻孔的密度为10米的方形区域中心钻孔一个,当塌陷区内溶洞大于0.25米时,孔径选择在15厘米,其他情况可选择8厘米的孔径进行钻孔,对于钻孔受到施工条件限制的区域,可以选择斜孔的方式进行钻孔。

在注浆孔钻好之后,则要进行注浆处理,注浆开始前,先对注浆孔进行封口,防止注浆液由于压力作用从套管周围的孔口溢出,封口材料选择掺和了速凝剂的水泥浆。注浆材料选择2厘米左右的碎石材料,成分主要为石英岩碎石和高水固结材。边注碎石边加高压水进行喷射,提升碎石的紧密度。在注浆施工结束之后,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具体的质量检查措施,是在成片注浆和初凝后在注浆孔间布置10%的质量检查孔,岩层的单位吸浆率大于1%或者是孔岩心的水泥块能够基本填满可见缝隙。

3、河道清理

在此次治理的岩溶地区,由于区域内存在季节性的河流,这条河流使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水流通道,导致地下岩溶水通过这种排导通道排出地面,对环境污染和岩溶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了加速的作用,在岩溶区治理时也需要对此种河道进行治理。治理办法首先是利用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办法,对河道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进行清理,然后对河道内的塌陷区域进行治理,治理过程只需对岩溶水排泄通道进行一定的限制,最后在河道两旁加固河堤,修复河堤中存在的塌陷灾害,保证河堤的功能完整。

总结

对于岩溶塌陷区进行治理,虽然会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但是进行这样的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对于岩溶塌陷地区的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案,能够产生较好的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海军.龙岩盆地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原因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9,05:32-34.

[2]王建霞,李志杰,钟雪光.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方案[J].西部探矿工程,2009,08:73-76.

[3]侯欣.唐山市体育中心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4.

[4]梁金国,李华伟,田鹏成.唐山市体育场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勘察与治理[J].工程勘察,2006,03:45-49.

上一篇:《燕子专列》教学设计下一篇:党风廉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