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

2024-05-17

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精选7篇)

篇1: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

寨圩镇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扩权强县强镇的要求,为加快城镇化跨越发展,自治区将大力推进扩权强县,将总共下放县级管理事项721项,同时还将设立强镇扩权试点,扩权内容涉及11个部门的几十种权限。下放到县级的721项权限占自治区、设区市全部管理事项的54.8%,在这些权限中,行政许可353项,非行政许可368项,属于全部下放县级政府的98项,部分下放县级政府的467项,委托下放县级政府的156项。下放权限内容涉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如项目审批、土地预审等。与此同时,自治区还将选取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镇,作为强镇扩权试点,赋予扩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扩权强县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行政效率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行政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客观要求。因此,我们要坚定扩权强县改革的决心,不断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进程。

一、“扩权强县”与“强镇扩权”的意义和经验借鉴

1、政府间纵向权力配置必须着眼于强化地方治理绩效

“扩权强县”与“强镇扩权”具有共同点,都着眼于强化地方治理绩效,把该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减少政府管理层次,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发挥基层政府创新积极性。“扩权强县”改革的实施,将有利于县级政府转变职能,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更直接、高效地为企业和百姓提供服务,并减轻他们的负担。同时,权力配置的向下转移有利于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偏好,可以灵活运用手中的权力,实现地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总的说来,“扩权强县”与“强镇扩权”的权力配置模式,较好地激发了各级政府创新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具有了其他地区所没有的自主性和制度创新空间,为基层政府因地制宜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自然禀赋和历史禀赋创造了良好条件。

优化小城镇的权力关系、提高中心镇的辐射示范能力,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实行“强镇扩权”的初衷就在于通过培育起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从而形成示范效应,最终将带动其他落后乡镇的发展。“强镇扩权”改革中,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民营经济集聚发展,以产业优化发展激发中心镇建设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镇域经济实力,从而推进基层治理的优化发展。

2、政府间纵向权力配置应以权、责、事的协调一致为基本原则

县级政府和强镇为何要扩权?从根本上说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管理的需要与现有的地方政府管理权限不相适应的现实困境所使然。诸如一些乡镇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相应的财权、税权、行政权力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权太小,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之需要,因此出现“衣不适体”的状况。权力的向下转移无疑有助于这些地方政府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社会事务,但是,权力的转移配置须以权、责、事的协调一致为基本原则,否则将难以避免权力膨胀所带来的腐败等负面结果。

参照浙江省长兴县“强镇扩权”的相关政策规定,镇享有相对独立的财权,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出让净收益大部分返还镇并由其支配。但鉴于目前国内不断出现并查处的地方政府利用权力违法侵占土地

案,可见如果没有权、责、事的统一协调机制,就必然出现权力运行的规范性手段不足、随意性较大的问题,从而有可能背离政府层级间权力配置的公共目标导向。因此,政府层级间的权力配置应注重于基层政府的职能,用相应的法律明确基层政府的事权,使其“能干事,有权干”的同时,规范纵向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手段,接受上级政府、同级人大和社会各方主体的监督,构建具有自律机制、有效运行的基层财政体制。运用合法程序处理纵向争执,切实维护地方政府的法人地位,在开展良性的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建立有效机制保障民众对政府的民主监督,促使政府为公共利益服务。否则,这种仅以分权为激励基层政府管理的方式其持续性和实效性都难以得到确实的保障。

3、政府间纵向权力配置需与横向的多中心治理体制相互促进

在我国的权力结构体系中,地方权力始终是单一国家主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地方政府除自主负责本地区的事务外,还执行着始于中央并层层下达的指令性任务。地方政府既是中央宏观决策的执行者,又扮演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舵手的角色,在促进市场经济和社会自主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地方政府的自主性特性为地方市场化和公民社会发育拓展了制度空间。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因此,地方政府不但通过法律政策等去培育、扶持市场,而且与地方企业和社会团体具有内在的合作动力机制。现代地方治理优化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市场活动主体和公民社团的勃兴无疑将成为推动地方多中心治理模式发展的重要力量,并对促进政府层级间的权力优化配置起着反向激励作用。同时也表明,地方治理中权力的配置也包括了自下而上、从局部到整体的层级性扩散的路径。

可以看出,尽管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总体趋势是上级政府逐步向基层政府分权,不断赋予基层各级政府以发展的自主权。但是科学合理的政府间权力配置模式远没有完成,其持续性也有待进一步考验。各级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要在纵向维度与横向维度上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充分发挥社会的调节整合功能,积极引入公民参与和市场机制,构建制度化的多中心权力配置体制,真正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强镇扩权”应把握几个关系

强镇扩权,积极意义无可非议;扩权内容自治区里有合适的、详细的内容,但任何事物均是一分为二的,对强镇扩权,我们以为前提和基础应是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1、强镇扩权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现行行政执法权是以县一级为主体的,乡镇层面几乎是空白。如果给强镇定做的“衣服”太小了,其成长就会受到束缚;如果定做的“衣服”太大了,就会与现行的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放什么权,怎么放,其前提必须是依法,不能突破法律的底线。

2、要处理好强镇扩权与部门放权的关系。强镇扩权,实质就是强镇利益与部门利益关系的大调整,由于部门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出现“先放后收,明放暗不 放,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放差不放好”等现象,导致强镇扩权“两头(县镇)热、中间(部门)冷”,本应赋予扩权的权力没有真正放开,本应享受的政策没 有真正落实,这是强镇扩权必须攻破的难点和重点。

3、要处理好强镇扩权与县市监管的关系。实现强镇扩权,强镇扩大了管理权,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但在对乡镇权力监督体系不够健全的背景下,如果所扩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监管和制约,强镇扩权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强县强镇扩权”的六点建议

强镇扩权,是给强镇解套松绑,破解发展制约的及时雨,是确保强镇实行第三次跨越的主动力,必将增强两个强镇克服困难,谋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强镇扩权 的实质就是对于公共行政权力的重新分配,势必涉及到对于县市和乡镇利益的调整平衡,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1、优化规划布局。要按照扩权要求,抓紧调整修编与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不协调或与中心镇规模和职能不相称的总体规划。

2、拓展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居(社区)规模调整,扩大两大中心镇的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

3、拓宽融资渠道。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要求,建立职能健全的中心镇财政,包括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等全部纳入镇财政的收入范围,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预决算。

4、下放管理权限。根据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赋予中心镇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县级管理权限。

5、加强对扩权工作的领导。把强镇培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快成立市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中心镇培育的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和推动中心镇培育。

6、增加强镇扩权工作的可操作性。省、市要出台相关细则,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明确将部门一些审批事项通过委托、授权的形式下放给中心镇。

篇2: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

皖发[2009]15号(2009年6月1日)

镇是县城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加速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全省选择部分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镇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对促进安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现就在全省实施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核心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按照“贵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推进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试点镇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增强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努力把试点镇建设 成产业集聚区、人口集中区、和谐社会示范区。

(二)总体目标。

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在全省选择一批试点镇(名单附后),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大力提高试点镇综合实力,力争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特色鲜明、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发展的小城市。

(三)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协调推进。按照有利于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原则,促进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和管理同步加强,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困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位特点、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着力培育产业特色和城镇特色,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3、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按照“该放的要坚决放,该管的要切实负责管好”的原则,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努力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用人与任务相适应,待遇与贡献相挂钩,充分调动试点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4、高标准起步,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注重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编制和管理,强化科学发展引导力。着眼区域发展全局,注意突出本地特色,做好试点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交通、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相协调,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为可持续发展奠

定基础。

(二)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和集聚,强化产业发展支撑力。把培育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作为促进试点镇发展的核心内容,加快产业集聚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鼓励和引导各地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一手抓民营经济发展,一手抓招商引资,打造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等。

(三)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结合民生工程的实施,加大对试点镇社会事业的投入,建设和完善“一校一园(标准化学校、中心幼儿园)、二院(中心卫生院、敬老院)、二站(综合文化站、农村综合服务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综合承载力。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完善功能的原则,加快试点镇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环境卫生、广播 电视、网络通讯等建设,进一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体系,并建立健全公共设施维护机制。

三、主要扶持政策和改革措施

(一)依法下放部分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上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试点镇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试点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施操作流程、统一组

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等领域,依法委托试点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许可和处罚权,并可成立综合性的行政管理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试点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镇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

(二)赋予试点镇一定的规划建设管理权。在试点镇设立规划建设管理分局,由试点镇政府和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共同领导,以镇政府为主。试点镇规划建设分局受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试点镇要做好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探索房屋转让、租赁、入股、抵押的途径和办法。

(三)实施鼓励试点镇发展的财政政策。在“乡(镇)财县管”财政体制下,认真执行试点镇预算管理权、资金所有权、财务审批权“三权不变”原则,构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财政超收激励机制,以2008年财政收入为基数,超收部分由县级财政全额返还试点镇,一定5年不变。在试点镇辖区内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净收益予以全额返还,优先用于试点镇的土地开发和城镇建设;征收的矿业权价款县级留成部分,以及县级发证所征收的采矿权价款,由县级财政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返还,专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

(四)加大对试点镇的投入。省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整合各类

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试点镇建设的支持力度。试点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各级政府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争取中央投资,支持试点镇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对试点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市逐步将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交线路向试点镇延伸。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试点镇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试点镇新增各项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试点镇设立分支机构或网点,今明两年每新设一个分支机构或网点,省财政给予10-30万元奖励。鼓励试点镇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改善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融资服务。支持试点镇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等政府融资平台。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试点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

(五)着力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鼓励和支持试点镇结合城镇总体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并为长远发展留足空间。进一步明确产业功能区定位,引导镇域范围内和周边村镇的企业向产业功能区集聚,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产业集聚程度高、特色鲜明、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功能区'筹建省级开发区。鼓励发展专业市场、物流、金融、倍息咨询、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条件。

(六)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要充分考虑试点镇的发展需要,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各地应从省里切块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适当数量用于支持试点镇

发展。要以土地整治为抓手,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建设用地臵换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工作,支持和鼓励试点镇开展迁村并点、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做到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要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方式,保障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规范流转。要加强国土资源中心所建设,切实发挥其在确权发证、加强宅基地管理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作用。

(七)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试点镇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可自主设立机构。在全县(市、区)乡镇行政编制、财政供给事业单位编制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试点镇的编制。试点镇占编退居二线人员原则上纳入镇在岗人员管理,安排工作,并参加考核,享受在岗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现退居二线人员3年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可不占编,腾出的编制专门用于招录新进人员。在每年的公务员招录计划中,专项安排一定数量指标用于试点镇招录公务员。县(市、区)在试点镇派驻单位(包括省以下垂直管理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应事先征得镇党委同意,并参加当地镇政府考核;对工作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镇党委可以提出书面调整建议。试点镇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经考核工作实绩突出的,可按副县级高配,并在本镇继续连续工作5年方可交流调整。

(八)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试点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支持试点镇社会保障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制

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试点镇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各类保险覆盖面,规范和完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新型合作医疗,深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建立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鼓励试点镇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办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凡在试点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在教育、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保留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允许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行流转。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里成立实施扩权强镇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督促指导。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主动作为,强化指导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省政府将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完善信息报送制度,及时掌握试点镇发展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三)建立考核机制。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省直各有关部门抓紧拟定试点镇发展的分阶段目标,研究建立试点镇发展指标体

系和考核评价制度,每年根据考评结果对排名前列的镇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试点镇进入和退出机制,对未纳入试点,但发展较快、达到一定经济实力的镇,由所在市、县(市、区)政府向省领导小组申请,定期进行增补;试点镇连续两年考核评价达不到要求的,退出试点镇序列。

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试点镇所在县(市、区)政府要制定支持试点镇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附件:第一批试点镇名单

附件

第一批试点镇名单

(共150个)

合肥市(9个):长丰县下塘镇、岗集镇、三十头镇,肥东县撮镇镇、桥头集镇,肥西县三河镇、花岗镇、高刘镇、小庙镇

淮北市(5个):濉溪县刘桥镇、韩村镇、五沟镇、百善镇,杜集区石台镇

亳州市(5个):谯城区古井镇、十八里镇,涡阳县高炉镇,蒙城县许疃镇,利辛县张村镇

宿州市(7个):埇桥区符离镇、朱仙庄镇,灵璧县渔沟镇,泗县草沟镇,萧县杜楼镇、杨楼镇,砀山县周寨镇

蚌埠市(3个):怀远县马城镇,五河县沫河口镇,固镇县刘集镇

阜阳市(9个):颍州区三十里埠镇,颍泉区伍明镇,颖东区插花镇,界首市光武镇,颍上县谢桥镇、迪沟镇,太和县肖口镇,临泉县滑集镇,阜南县黄岗镇

淮南市(9个):凤台县新集镇、岳张集镇,田家庵区安成镇,大通区上窑镇、洛河镇,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八公山区八公山镇,潘集区平圩镇,毛集实验区毛集镇

滁州市(17个):南谯区乌衣镇、腰铺镇、沙河镇,天长市秦栏镇、汊涧镇、铜城镇、杨村镇,来安县半塔镇、汊河镇、水口镇,定远县炉桥镇,凤阳县临淮关镇、刘府镇、武店镇、大庙镇,全椒县十字镇,明光市女山湖镇

六安市(8个):金安区三十铺镇,裕安区城南镇,寿县安丰镇,霍邱县姚李镇,舒城县杭埠镇,金寨县斑竹园镇,霍山县落儿岭镇,叶集实验区叶集镇

马鞍山市(1个):当涂县博望镇

巢湖市(18个):居巢区槐林镇、黄麓镇、炯炀镇、柘皋镇,庐江县汤池镇、矾山镇、泥河镇、龙桥镇,无为县二坝镇、石涧镇、高沟镇、白茆镇,含山县运漕镇、林头镇、仙踪镇,和县深巷镇、香泉镇、乌江镇

芜湖市(11个):弋江区火龙岗镇,芜湖县方村镇、六郎镇、陶辛镇、花桥镇,繁昌县孙村镇、荻港镇、新港镇,南陵县许镇镇、三里镇、弋江镇

宣城市(13个):宣州区狸桥镇、水东镇、水阳镇、孙埠镇,宁国市中溪镇、港口镇,广德县新杭镇、邱村镇、誓节镇,绩溪县临溪镇,泾县云岭镇,郎溪县十字镇,旌德县庙首镇

铜陵市(2个):铜陵县钟鸣镇、顺安镇

池州市(7个):东至县大渡口镇、东流镇,贵池区梅街镇、牛头山镇,石台县七都镇,青阳县陵阳镇、木镇镇

安庆市(15个):宜秀区大龙山镇,大观区海口镇,桐城市金神镇、双港镇、新渡镇、吕亭镇,怀宁县石牌镇、月山镇、茶岭镇,太湖县徐桥镇,潜山县源潭镇,枞阳县横埠镇,岳西县温泉镇,望江县高士镇,宿松县复兴镇

篇3:关于创建市级教育强镇的自查报告

*镇人民政府

关于创建市级教育强镇的自查报告

县政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切实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根据县政府《*县创建教育强县工作方案》,我镇在2004年11月“两基”验收达标后,从2005年9月起,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群紧紧围绕“教育强镇”目标,努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我镇创建市级教育强镇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3、认真履行镇政府对教育的管理责任。镇、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排除危房校舍,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救助贫困儿童,“控辍保学”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4、认真贯彻教育法规和政策。政府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开展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活动,维护学校、师生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5、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到位,近3年来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二)教育投入

1、镇政府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积极筹措教育经费,努力改善办学条件。2004年,我镇顺利通过“两基”验收之后,我们又多方筹资,改善办学条件,借灾后重建、布局调整契机,共争取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中学投资1307万,征地18亩,修建教学楼一幢、师生食堂餐厅一座、教师宿舍楼一座、操场等附属工程。投资56万元为*小学灾后重建征地15.8亩;投资170万元,修建*小学教学楼1381平方米;投资262万元,修建生活用房2320平方米,2010年9月完成了新阳小学全部学生、*小学、*小学3-6年级学生撤并工作;加固改造及翻新旧楼两栋共1800平方米;同时投资45万元,修建*小学生活用房309平方米及厕所83.8平方米;投资46万元修建了*小学教学楼380平方米;投资308万元修建了*初中教学楼、学生公寓楼共2215平方米。

餐厅,*小学生活用房、厕所,*小学教学楼。全镇中小学校校园面积达到78916㎡。其中初中校园面积22678㎡,生均13.6㎡,小学校园面积56238㎡,生均23.4㎡,校舍建筑面积达到7100㎡,初中生均4.2㎡,小学生均6.8㎡。

3、学校内部设施配备。通过多方争取和学校自筹资金购臵,初中和中心小学教学、电教仪器达二类标准,其它学校达三类标准,全镇完小以上学校都有电子备课室,农村远程教育设备齐全,基本满足学校教学工作的需求。

4、课桌凳及辅助设施。全镇共有课桌凳1200套,中小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完好率达98%以上,校校有校门、围墙、厕所,校园地面硬化率达95%,旗杆、阅报栏符合规定要求。

5、学生食宿条件。各学校均有教工宿舍和厨房,*中学、*小学、*小学是寄宿制项目学校,能基本满足师生生活需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

1、学校班子建设。我镇学校不断深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校长目标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升办学水平,逐步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任用管理模式。班子成员团结一致、严于律己,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与民主意识。校长岗位培训率达100%。

2、教师队伍建设。全镇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合理,小学教师合格率达100%,大专化达65%,初中教师合格率达98%,本科化达68%,新任教师合格率达100%,涌现出了一批市县级教学能

是认真开好创建“教育强镇”动员大会和组织学习《教育强乡镇评估验收标准》,提高干群对创建“教育强镇”的认识,树立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成立镇长为组长、副镇长为副组长、镇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订《*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方案》,下设创建“教育强镇”办公室。三是组织创建“教育强镇”办公室成员和学校领导走出去学习取经,明确目标,增强信心,创新思路。四是充分利用本镇的宣传媒体,把创建教育强镇的标语宣传资料张贴、悬挂、发放到各村、居委会、学校,让创建“教育强镇”工作家喻户晓。五是积极开展“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商以助教为善、校以育人为本、师以从教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教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二)创新机制,注重砥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在创建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乐于奉献的山区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1)注重制度管理。建立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估制度、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制订一系列制度和方案。每学期进行考核和评估,对业绩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2)注重岗位培训。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促进师资水平的提高;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广泛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全面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3)注重师德教育。一是坚持政治和教育

交流渠道,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与县内名校教学交流、吸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水平。近几年来,教研成果初见成效:教师发表论文60余篇。我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至2010年连续5年*镇均有学校获县级教学质量优胜奖;师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可喜成绩,有12位教师获县级优质课奖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共有20多人次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格局

*镇是欠发达的山区镇,通过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构建起现代和谐的教育体系。

1、巩固基础教育成果。我镇认真贯彻《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大力抓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基础教育。一是加强学校管理,重视家访,做好三结合教育工作,严格控制学生的流失,落实各种帮教措施。二是严格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三是切实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问题,抓好“低保”家庭在读子女助学金的发放,避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巩固毕业率和升学率。

2、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鼓励社会力量,挖掘办学实力,*镇现有两所民办幼儿园,有效缓解了集镇幼儿入园难问题。并从制度上加大了对民办幼儿园的监管力度,保证了办园质量,得到群众认可。

3、重视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保障农民增收。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围绕当地经济发展开展培

0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臵,加快布局调整步伐,使*镇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二)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坚持“外引内培”相结合,造就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名校长、名教师,进一步提升我镇的教育知名度。

(三)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人为本,大力推行管理创新,着力建设规范化、优质化学校,培养更多人才,为全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

抄送: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教体局 镇领导、中心校

*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2011年8月10日印发

篇4:关于扩权强县强镇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全省三次扩权强县座谈会精神,按照冀政办传[2005]94号文件要求,由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人事厅、省卫生厅等十一个省直部门组成的五个扩权强县工作督查组,于2005年8月16日—26日,对扩权强县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这是继今年3月和7月面上和系统督查之后进行的第三次督查。从各设区市及扩权县(市)反映的情况看,经过全省上下半年多的努力工作,扩权强县的主要政策基本到位,上下关系基本理顺,放权效应开始显现,扩权强县工作取得了阶段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设区市加强协调,及时调度,扩权政策基本到位

按照省政府三次扩权强县工作座谈会的要求,省进一步完善了扩权政策,对扩权县(市)反映的问题作了明确答复。各设区市及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放权工作推进力度,对70项扩权政策逐项进行了认真研究,有的转发了省直部门的实施意见,有的制定了本部门具体的操作办法,各项放权措施基本得到落实。石家庄市近期召开了全市扩权强县工作汇报会,听取33个市直部门和两个扩权县(市)的工作汇报,并对梳理出的项目配套资金比例、证照发放等9个方面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市长和分管副市长还分别到辛集市和平山县调研,帮助协调解决放权中的具体问题。唐山市再次召开了全市贯彻落实扩权强县政策调度会,听取了11个放权任务相对较大的市直部门工作汇报,对扩权强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协调,同时,对于该由设区市统筹规划和统筹管理的交通、社会保险等事项,继续加强了统一规划管理,做到有序放权、放而不乱。秦皇岛市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扩权强县为契机,参照省对扩权县的放权政策,在不违背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将凡是能够下放给县(区)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县(区),凡是县(区)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区),让各县(区)有更大的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进全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他各设区市也都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扩权强县工作。

从督查的总体情况看,各设区市把扩权强县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领导重视,工作主动,措施得力,各项扩权政策已基本落实到位。

二、各扩权县(市)抓住机遇,用好政策,扩权效应开始显现

扩权强县政策的实施,增强了扩权县(市)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变化。

1、促进了项目建设。由于省里向扩权县(市)直接发布项目信息,扩权县(市)获得项目的机会、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增加,加上直接向省申报,减少了审批环节,加快了项目进度。上半年各扩权县(市)项目建设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如平山县半年来直接办理审批、核准、备案类项目80多个,比往年同期增加一倍以上。丰宁县京津风沙源治理资金比往年提前4-5个月到位,为项目实施奠定了较好基础。宁晋县1-7月份在建、完工千万元以上项目98个,是年计划的1.63倍。黄骅市运作和落实超千万元项目167个,总投资达100.26亿元。

2、加快了经济发展。扩权后,各扩权县(市)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财政收入普遍保持较快增长。辛集市1-7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9.14%,丰宁县财政收入同比增幅达107.1%。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定州市1-7月份,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4.1亿元,入统工业增加值7.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5%和162.8%。扩权强县政策,增强了扩权县(市)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3、调整了发展目标。各扩权县(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重新审视县(市)情,加强了发展战略研究和谋划。辛集市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中等城市两大目标,制定了工业强市、对外开放、龙头带动、商贸兴市、环境品牌五大战略。大名县提出了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打造食品工业城,建设河北、河南、山东三省结合部中心城市的新目标,并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展战略研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环境兴县的若干规定》等三个文件。承德、张北、怀来、安国市等扩权县(市)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对专业规划、计划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力争使县域经济在“十一五”期间有一个新的飞跃。

4、拓宽了发展空间。扩权强县政策的实施,增进了社会各界对扩权县(市)的了解和关注,提高了扩权县(市)的知名度,对引进项目、技术和人才、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各扩权县(市)不仅能够得到设区市、也能够得到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发展环境更加宽松。

5、提高了机关工作效能。通过省、市有关部门的业务培训和“传、帮、带”,扩权县(市)的同志初步掌握了新的办事规则和运行程序,业务开始熟练,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扩权县(市)对各部门机构职能进行了调整理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一站式”办公和首办负责制,工作效率有很大提高。冀州市以扩权为契机,加快了市政务中心建设,服务质量、水平、效率大大提高。迁安市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提速工作过程、提高工作质量,全市上下形成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浓厚氛围。

三、问题和建议

在督查过程中,各设区市、扩权县(市)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这些问题,大部分已在《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扩权强县工作有关问题解决情况的通报》(办字[2005]94号)文中加以明确。需要重视和进一步研究的有:(一)对符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扩权县(市)的特色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全省发展规划。(二)尽快协调解决项目融资难问题。在申请金融机构贷款时,金融部门要求提供设区市以上发展改革部门的立项文件。扩权后,扩权县(市)审批、核准、备案项目,金融机构还不予认同。(三)部分扩权县(市)扩权后建设用地指标偏紧。扩权前,设区市对扩权县(市)用地指标根据其需要可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调剂;扩权后,扩权县(市)的用地指标虽然给予了单列,但扩权县(市)建设项目增多,土地需求增加,不能在设区市范围内调剂用地指标,发现有的扩权县(市)的用地指标较扩权前反而减少。如三河市、辛集、武安等市都存在类似问题。(四)部分扩权县(市)对机构改革有观望态度,机构不改,体制不顺,有些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以上情况,省直有关部门要加大对扩权县(市)所提现实问题的解决力度。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和产业专项规划,对符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扩权县(市)的特色主导产业、重点项目优先列入全省发展规划;对扩权县(市)项目融资难问题,尽快厂家解决办法;对项目用地问题,要加强调研,提出可行解决办法;对机构改革问题,要加强督导,加快扩权县(市)机构改革步伐,促进扩权县(市)机构改革尽快到位。

篇5:政协调研扩权强镇情况

2010年10月12日

扩权强镇政策实施以来,我镇党委、政府牢牢抓住“扩权强镇”机遇,把贯彻落实扩权强镇各项政策作为促进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努力把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现将我镇关于扩权强镇、促进镇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行动,谋划方案,增强率先发展动力。

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市委市政府关于扩权强镇的措施,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了各项责任。一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抓好日常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二是谋划方案。及时转发了市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和村主要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广泛调研。三是快速推进。迅速筹划设立了环保和规划建设分局以及综合执法分局等六大办公室,核定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等工作。四是协调沟通。积极与市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就发展决策权、审批管理权、行政执法权、人事管理权等与市直相关部门交流看法,在财政、融资、建设用地等方面积极争取给予更多扶持政策。

二、把握时机,准确定位,促进镇域发展

我镇本着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和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立足实际,准确定位,积极探索实施科学可行的工作方案,统筹抓好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建立融资平台,解决城镇建设与发展资金问题,主要做了以

下几个方面工作:

1、集思广益,高起点设计修编总体规划

去年我镇被列为X省首批扩权强镇试点镇后,为抓住政策先机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我镇第一个启动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本着起点早、标准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由X省建苑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了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09年9月22日,召开了X镇总体规划评审会,专家组对我镇新一轮总体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镇村体系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示范作用。10月15日镇人大会上审议通过了[2009-2030]年总体规划,并按程序报经了市政府批准,新一轮总体规划为推进我镇的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提供了坚实基础。

2、培育特色,高标准建设产业功能区

为切实发挥首批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的产业集聚示范带动作用,培育镇域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和促进城镇发展,我镇从实际出发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搞好三大园区建设,X科技集中区、X集中区、X纺织集中区,高标准、高效益打造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制定了详实的产业发展规划,延长了原材料生产基地与加工产业链,形成种、养、加一条龙生产体系,建全了以融资、管理、培训等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全面为产业集群提供配套服务,使特色集聚园区,让品牌带动产业。2010年元月申报了省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目前省家纺服装产业集群镇已获批。同时今年还申报了农民工创业园项目。

3、完善功能,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

为提高城镇对经济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抓好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今年我们大手笔、大投资、大动作抓好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投入,以镇区为中心,以新老合安路为基础,加强城镇道路、卫生设施、给排水、供电、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努力扩大发展空间。目前已完成了铁路桥至合安路镇区内的水泥路面浇铺工程;完成了X工业园道路建设硬化工程;完成了雪池路水泥路面浇铺工程;完成了老街下水道建设工程;完成了集中供养百余人的省级规范化一级标准的X镇中心敬老院建设;政务新区和综合文化大楼建设基本完工;农贸综合大市场二期工程及金梦源商厦三、四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着重抓好老街主干道道路硬化、以及老街整治工作,6月18日,X农贸大市场路网建设工程项目包括双河大道、金梦源大道等6条集镇道路,也已正式开工,总长3公里,预计年底前完工。积极申报并争取合九铁路X段部分道口立桥过道建设的立项实施和吕亭污水处理站项目。最近我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业已在公示之中。

4、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招商第三产业

X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同时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区域,蕴藏着丰富的党史资源,产业基础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在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效果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做好旅游产业,发展第三产业。为更好地发挥地方人文优势,全方位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红色旅游,今年我们已编制并印制了X旅游招商指南,广泛推介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纳入招商内容,充分实现旅游开发与招商引资互动对接,寻求旅游招商新突破,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旅游富镇。

5、运用政策,加快试点镇人口集聚能力

建设用地置换是完善集约节约用地机制,优化土地开发利用和优化镇村用地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加快镇区人口集聚,居住集中的一次重要契机。我们将土地置换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结合土地置换,做好村庄规划工作,抓好中心村庄规划建设,加强空心村庄以及废弃地的置换,充分运用土地置换政策,解决土地结构不合理、节约集约用地推进难、土地利用效率不高、闲置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为吕亭的发展争取更多的解决项目落户用地严重短缺的用地指标问题。今年,高标准完成308亩的土地复垦置换任务,并确保完成2011年的400亩申报任务。

6、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城投公司效益

X镇抢抓扩权强镇试点工作机遇,12月2日率先成立了X市吕兴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200万元人民币,其中X镇政府注资700万元,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资500万元。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对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的城镇基础设施和重要的城镇改造更新项目进行融资、投资、建设,公司的成立有效解决了我镇城镇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目前公司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力度,运营良好。为切实发挥效益,我们利用吕兴城投公司平台融资,今年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将突破1000万元大关。

三、扩权对强镇的作用

尽管实施扩权强镇时间很短,但X镇党政一班人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扩权强镇的实施在推动

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方面已取得了良好效果。

1、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增长。2010年,全镇规模企业实现总产值141202,同比增长44.4%,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1454万元,同比增长40.7%,全镇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80078万元,同比增长 77.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45848万元,财政收入实现调整任务后的2991.9万元,其中国税1808.1万元,地税977.9万元,创区划调整后国地税任务新高,城乡居民存款达到19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43元,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地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增长。去年全镇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共实施项目35项,固定资产投资114090万元,同比增长39.3%,超额完成了年初的目标任务。

招商引资稳步推进。全镇中小企业、乡镇企业、非公经济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个,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2、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扩权强镇的诸多政策规定,是深化投融资体制、广辟镇级建设资金来源的重要举措,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3、工业强镇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通过扩权,解决制约项目引进、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4、镇干部发展动力倍增。实行扩权强镇,提高了乡镇地位,解决了乡镇资金、资源缺乏的问题,激活了乡镇干部创业激情。

5、乡镇综合管理职能加强。扩权强镇提高了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使乡镇可以直接解决一些关系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的民生问题。

四、存在问题

1、扩权强镇说易行难。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乡镇政府没有收入与征税权,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报账单位。

2、城镇建设较缓慢。主要原因是政府财政吃紧,投入小。

3、新农村建设面较窄。主要原因是各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建设投入差距较大。

4、政府功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功能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市《实施意见》规定的管理权、执法权以及应成立的部门、机构还未完全衔接好,许多功能不能有效发挥。

五、几点建议

1、增设X国税、地税和工商分局,增强属地行政执法力度;

2、真正兑现市直各部门下放的政策权限;

3、落实好相关人员待遇与级别;

4、加大对试点镇基础设施的重点扶持、投入力度;

5、将甑山、河畈两村划入X行政区域内;

6、尽快立项并开工桐庐快速通道建设。

篇6:草桥镇扩权强镇专题调研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

草桥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镇级政府行政管理事权有限,严重影响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制约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上级部门安排,对镇级经济社会管理运行情况进行汇报。

一、草桥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草桥镇四面环水,处于新沂河、老沂河与骆马湖“两河一湖”的环抱之中。草桥镇是新沂西部片区中心镇,辖16个行政村,人口7万,面积101平方公里。

草桥镇连续三年荣获徐州市“土地执法先进镇”,连续5年被徐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政法综治工作先进集体”,连续3年被徐州市人大表彰为“先进人大代表之家”,连续3年获得新沂市委市政府综合考核A等奖(2012年获得A等奖的第一名)。连续两年荣获徐州市“科学发展观考核优化类一等奖”,被新沂市推荐为“省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先进镇”,镇工业集聚区被江苏省命名为“小企业培育基地”、。2012年,草桥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1071.8万元,财政总收入7年翻了近7番。

我镇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新沂有优越的区位条件;草桥镇地处新邳两市交界,区位和它的发展都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场所,是新沂的“西大门”

草桥镇东临陇海铁路、连霍高速、323省道,西临京杭大运河,南临骆马湖,古镇大道穿镇而过。距离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白塔埠机场以及连云港国际深水港仅一个小时车程。第二,新沂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草桥镇

第三,草桥有厚实的产业基础。作为传统农业大镇,草桥镇以“无中生有抓招商、优化环境聚人才”为理念,认准只有走“招商引资”和“全民创业”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强镇之梦。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草桥镇工业集聚区目前占地面积扩展到2.2平方公里,共落户企业48家,占地2.2平方公里,用工超过5000余名。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1家,超3亿元企业3家,超2亿元企业5家。在新沂市7个镇级集聚区中,第一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个通过区域性影响环评价值报告专家组论证,第一个通过“安评”,第一个被列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第一个建成镇级工业集聚区管委会综合大楼,同时组建了工业集聚区管委会和工业集聚区发展服务有限公司,第一个筹备成立镇级商会。

近几年,草桥镇以市“经济开发区”、“锡沂工业园”和“草桥工业集聚区”三个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全员抓信息、专业抓招商、齐心抓落地、共同抓服务,通过以商招商,招来伊例家食品(、泰松化工、金孚电池、凯尔瑞、瑞力机械、华洋金属、祥茂金属、伯爵鞋业、永新机械、金鑫科技、恒发家具等企业落户草桥,并实现了瑞新科技的不断壮大。

第四,有农业的提档升级

按照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相关要求,以“四个国家级”为引领、“三大农业”为支撑、“两个省级园区”为重点、“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为依托,全力打响“走进十里生态长廊,步入人间休闲养生天堂”这一品牌。

与省农科院、上海同济大学联合互动,引进荷兰瑞克斯旺、江苏新一代、恒丰鲜切花、圣农禽业等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倾力打造“国家级有机蔬菜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万亩片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沿十里生态长廊建成了10家农产品龙头企业、20家新型农村专合组织、700栋地温式日光能温室、5000平方米智能育苗温室、9600栋早春移动钢架大棚,形成了北有三万亩优质蔬菜、中有2万亩优质稻米、南有3万亩高效水产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态势。

草桥镇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农办主任陈锡文、省委书记罗志军、省长李学勇、省政协主席张连珍、副省长徐鸣等领导先后来我镇视察高效农业发展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并给予高度评价。

第五、有适宜的人居环境 按照徐州市综合型发展中心镇6大类25项指标和中心镇总体规划的具体要求,逐步完善中心镇功能建设。2012年,完成商品房及安臵房建设面积近24万平方米。草桥中心医院门诊大楼、镇区垃圾中转站、利民路硬化、镇域排水管网、路灯、敬老院扩建等重点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中心幼儿园教学综合楼、镇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正在开工建设中。同时加快镇南

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不久的将来,将打造出323省道以南、十里生态长廊以西、二支渠以北、窑草路以东1.87平方公里的 镇南新区“四纵四横”网状发展新格局。

紧紧抓住万顷良田工程落户我镇的良机,深入调研,按照“三集中”的要求,扎实搞好万顷良田建设。目前已成功实施成功搬迁曹场、连五庄共1000余户,近6000人。2013年底,万福家园二期工程完工后,小区人口将达8000人,镇工业集聚区用工将突破6000人,镇区总人口将翻一番。

去年12月,徐州市万顷良田现场会在我镇召开,省国土厅夏鸣厅长及徐州市朱民市长亲自参加,对我镇万顷良田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第六,草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近年来,草桥镇坚持“工业强镇、农业富民、商贸兴镇、城镇带动、建设和谐新草桥、扮靓新沂西大门”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全力构划“一轴、两极、三园、工业四大板块、农业五大特色、城建六大工程、社会事业七彩纷呈”的发展蓝图,使草桥迎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2013年,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的“咬定一个目标、坚持三化同步、加快五城同建”的总体要求,全力抓好镇级“三园一区”、村级“四有一责”建设、确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0亿元、奋力冲刺“徐州镇域经济20强”。工作中,主要是做到“四个毫不动摇”:

(一)、毫不动摇抓项目,在工业强镇上谋求更大突破。一是深入开展 “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坚持以商招商,重点在闽、浙、蒙取得更大成效;抓好定向招商,争取在苏南、上海、深圳等地取得新突破。二是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着力围绕伊例家食品、瑞新科技、红联服饰、新冠生物、金

孚二期等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入突破10亿以上。三是抓好规模企业标杆管理,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1家、超5亿元企业1家;培育纳税100万元以上企业10家,其中超1000万元以上企业3家。四是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把集聚区建成示范区、样板区。

(二)、毫不动摇抓创建,在城镇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一是以中心镇创建为抓手,年底前确保完成中心镇创建25项指标;二是以万顷良田为依托,推进城镇化进程,重点围绕镇南新区“四纵四横”规划,抓好万福家园、金利嘉园、百年银杏园、十人桥景区等重点工程建设,年内镇区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万人,5层以上楼房达到80栋以上。四是扎实推进生态镇、生态村、生态园区等创建活动,全力打造“秀美草桥”。

(三)、毫不动摇抓三农,在强村富民上实现更大进展。一是以“四个国家级”为引领、“三大农业”作支撑、“两个省级园区”为重点,全力加快我镇高效农业发展步伐,力争菜、米、鱼三大高效农业突破3.2万亩,积极引进新冠生物等项目,农业招商力争突破3.3亿;倾力打造省“五好合作社”15家,新注册合作社45家,真正打响“走进草桥十里生态长廊、步入人间休闲养生天堂”这一品牌。二是积极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扶持薄弱村,壮大富裕村,促进村集体经济稳增稳长。三是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妥善安臵3000个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快富民增收步伐。

(四)、毫不动摇抓民生,在构建和谐上取得更大成效。按照“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的要求,着力办好群众期待的实事好事:争创省级卫生镇、省政法综治示范镇,争创

徐州市综治规范化建设先进村2家,争创省现代化示范初中1所、省平安校园1所、省示范幼儿园1所;同时要切实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好维护草桥社会稳定。

二、现行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从承担职能看,乡镇责任重大。我镇在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从体制机制等更深层次上我们我镇乃至我市乡镇普遍存在的各种现实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镇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一直以来,乡镇管理体制依然延续着过去着重为农业生产服务而设计的体制模式。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已达到较高水平,原来建立在传统农村形态上的乡镇政府架构和功能设臵,已严重束缚乡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因此,落后的管理体制已成为束缚和制约乡镇发展的瓶颈。

(二)机构设臵不合理,协作程度低。

镇政府组织机构设臵不尽合理,例如在镇政府与市政府职能部门派驻镇的机构职责关系上,设在镇的一些行政机构,有的理应下放给镇政府管理,却被上级职能部门把持,公安、交通、工商、税务、国土、教委等部门实际行使的权力已经将名义上拥有治理权力的镇政府基本架空,使镇政府不能成为职责清晰完备的一级政府。

(三)镇政府权能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镇域经济发展迅猛,对镇

级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管理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政府能力方面却是责任大、权力小。镇政府名义上是一级政府,实践中却缺乏作为基层政府应该具备的行政许可权、处罚权、强制权,但又必须执行上级政府交办的任务,并承担责任。再则就是财权与事权不相称。一方面,镇没有独立财权,其税收大部分被上级政府抽走,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另一方面,镇财政支出大。由于缺乏足够的专项资金投入,致使镇级政府无力承担管理辖区内广泛的社会公共事务,镇级财政无力承担公共建设,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对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从而导致执行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低效。

(四)人才队伍缺乏

1、进人渠道单一,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补充有限。虽然近年来乡镇机关通过公开招录的方式选拔和充实了一批年轻的公务员,但大多陆陆续续被调往市直单位。乡镇事业单位近年来几乎未补充过人员。缺少城建、土地、规划、城市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再加上进人渠道单一,补充有限,安心基层的更少,进一步加速了乡镇干部队伍的缺乏。

2、乡镇缺少能够具体承担县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政审批权和处罚权的专业人员。现有乡镇干部队伍主要的工作任务一直就围绕乡镇行政管理或面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相关工作服务和为农技术服务等工作,对市直部门下放或委托行使的行政审批和处罚事项,感觉非常陌生,一方面不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缺乏从事行政审批应具备的

专业业务知识,同时另一方面也不具有从事行政执法所应有的执法资质。因此,即使市直部门下放权力给乡镇,乡镇也是面临无专业人员能具体实施的窘境。

三、对实施扩权强镇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为更好的通过扩权强镇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建立一套与实际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力争做到“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增强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

1、行政放权。目前,我们草桥正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在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执法方面的尴尬,如在处理农村土地纠纷、违建拆迁、安全生产、食品安全、交通、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由于镇一级政府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一些诸如之类的问题镇政府也只能干瞪眼,却承担着极不相称的责任,有责无权,不利于开展工作。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将市机关部门在镇域内的管理职权,全部或部分委托给镇直接行使,并在核定的人员编制范围内,进一步完善内部机构设臵,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条件成熟下,可将国土局、司法局、劳动保障、规划建设局、安监局、农工办、林牧业局、农机局等职能部门在辖区内的管理职权,分步给镇政府直接行使,同时抄送给市有关职能部门备案,并从委托授权部门或相关部门选调有关规划、城建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镇,强化镇级管理能力。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支持镇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允许镇依法组建城镇建 8

设投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吸引各类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功能区建设。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要优化政府职能,热情为企业服务,在镇成立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可将发改、建设、商贸等局的镇级授权部门都集中在镇的投资审批服务中心,委托镇级政府行使内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外商投资项目预审、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议书预审、可行性研究报告预审、初步设计预审、基本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项目预审、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资格预审、企业减免税预审等职权。土地政策方面,规定各地新增用地指标向试点镇倾斜,优先解决用地指标,试点镇通过复垦、造地等途径增加的土地指标全部留镇使用,成立国土资源分局,由镇级规划使用,报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2、财政放钱。没有独立的财权,镇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社会保障建设严重滞后。“强镇扩权”主要是市镇权力关系的调整,是权力下移的过程,为此,我们应该统筹兼顾,从公共财政方面强化对乡镇政府的支持。一是实行财政体制倾斜政策,合理提高对镇级的财政分成比例,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镇职能范围扩大、集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财政体制实行基数内分成、超收分成和增值税专项分成。二是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和财权事权一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镇财政体制,使

之适应中心镇培育和壮大的需要。在镇范围内收取的规费和土地出让金,除规定上缴部分外,地方留成部分向镇倾斜。三是财政部门要强化监管、专款专用。加大对镇的投入。市相关部门整合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列入政府的重点工程,并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采取多种扶持措施,加大对镇级的信贷扶持力度。

篇7:关于建设农业强镇的调查与思考

调研课题人:彭金城傅正能

下辛店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国土面积8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万亩,该镇位于云梦县最南端,汉宜公路、武襄铁路穿境而过,距武汉中心城区60公里、武汉天河机场5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境内农产品资源丰富,盛产水稻、莲藕、水禽、水产等,素有“渔米之乡”美誉。云梦将努力建成农业强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有责任有义务多作贡献、快作贡献!

近年来,我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初步建成优质糯稻、品牌莲藕、特色水产、大棚藜蒿、规模畜禽等五大板块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强;累计争取国家投资1.2亿元,完成府南泵站技改、2万亩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2万亩高产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工程,硬化沟渠35公里、清洗主干渠18公里、新建大小泵站80多座、新修机耕桥50多座、开挖机耕路40多公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业效益逐步提升,农民收入不断增强。经过发展,至2011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达55100万元,较上年增长13.4%;农民人均收入8875元,较上年增长14%。全镇优质糯稻常年复种面积 1

超7万亩、产量过4万吨;水产面积常年1.8万亩,产量达1.3万吨;莲藕种植面积常年1.5万亩,产量达2.3万吨。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资金投入不够,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全镇一、二、三级渠96条,全长154公里,其中一级主干渠道9条、54公里,大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建,淤塞严重,制约渠道进出水,亟待清洗、整修和硬化。

二、农技推广应用不广泛,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主要是农技人员缺乏,深入田间地头少,农业科技信息发布少、不准确,农民急需科学种田信息和技术辅导,特别是关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信息。

三、农业增效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步伐不快。主要原因在于种植效益相对较低,农村青壮年劳力资源不足,农村种养殖业缺乏人力和人才;系列农产品受市场价格影响波动较大,农作物生产受气候影响容易造成减产减收,收益风险较高。

四、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不够,转化增值空间不大;莲藕、水禽等农产品还没有引进相关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程度不高,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农民增收作用。

要克服目前农业发展困难,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实现建设农业强镇的目标,重点采取以下举措:

一、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结合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顺基层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关系,探索更加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农业扶持保护体系,抓好各级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确保各类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到农户手中,使农民真正受益。继续推进和深化保险服务“三农”的作用,推进政策性生猪、水稻、农房等方面的保险,构建保障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良性生产流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持财政支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健全激励奖励机制,抓好农民经济人队伍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广大农户种养规模,提高种养质量和水平;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利用好“一事一议”奖励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和广大农户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响应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对农村水利投入号召,多渠道筹措资金、多途径争取项目,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新增土地整理工程,解决抗旱排涝死角问题,重点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支撑,重点开展一级主干渠道清洗、整治和硬化工程,全面完成辖区96条154公里渠道清洗和硬化工程,彻底解决农作物进出水难题。

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

争取省级“旅游名村”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加快泗洲寺旅游开发利用,推动其它各村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面貌改变。大力推动农村种养业发展,巩固建设优质糯稻、大棚藜蒿、品牌莲

藕、规模畜禽、特种水产等农业板块基地,扩建元丰水产牛蛙、黄蟮繁育500亩基地和台湖生态螃蟹养殖1000亩基地,开发利用白水湖水产养殖垂钓基地、解决白水湖地区遇雨季形成涝灾的问题,精心培育大棚藜蒿产业,力求扩大种植范围至全镇、面积发展至1万亩以上。依托上述种养殖基地建设,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特色农作物种植业,把下辛店建成全市最大的水稻、藜蒿、水产乡镇之一。申报成立粮食、水产、莲藕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模式,大力加快农产品销售和流通。

三、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注重开展农业招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鼓励民间资本开发农业、创办农业实体,激励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改善;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渠道,大力扶持湖北德康水产公司新上系列风味鱼和桶装鱼面项目,进一步带动水产业发展;发挥元丰水产台资企业示范作用,力求年创产值3000万元,创外汇50万美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制定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积极促进耕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介作用,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运作下,实行有效宏观调控,并积极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巩固发展优势产业,如粮食、莲藕深加工方面,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业群,延长产业链。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上一篇:个人思想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关于先进个人通报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