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2024-05-18

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精选7篇)

篇1: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广东省林业局关于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试行)

(广东省林业局2009年10月26日以粤林〔2009〕173号发布 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规范生态公益林调整,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的生态公益林,专指省级生态公益林。

第三条 各地要切实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维护生态公益林稳定,确因规划调整、征占用林地等原因需要调整(包括内部调整、核减、增加,以下统称调整)生态公益林的,可提出调整申请。

(一)规划调整。由于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或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的林地规划调整,需要适当调整生态公益林,使本区域生态公益林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二)征占用林地。由于项目建设征占用林地而需要调整生态公益林,应与林地征占用同时报批,在取得《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后办理调整。

(三)其它确需调整生态公益林的情况。

第四条 调整生态公益林应由林权权利人向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专文逐级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市属林场向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经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专文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省属林场、雷州林业局迳向省林业局提出调整申请。

第五条 申请调整的生态公益林,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面积平衡。县(市、区)和省、市属林场及雷州林业局(以下简称“县、场、局”)应做到本县、场、局内部申请调出和调进面积一致,确保本县、场、局生态公益林稳定。申请增加或核减生态公益林的,由省林业局统一调配。

(二)区位重要。申请调进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必须符合生态公益林的区划标准和条件。

(三)质量较高。申请调进的林地的森林生态质量较高。

(四)集中连片。调进后该区域的生态公益林分布集中连片。

(五)权属明晰。申请调进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地,林地林木权属明晰,且权利人要求区划为生态公益林。

第六条 申请调出(进)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6.7公顷(含6.7公顷)的,县、场、局需委托具有乙级以上林业调查规划资质的第三方开展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报告。申请调出(进)生态公益林面积少于6.7公顷的,需由有资质的单位开展林地现状调查,编写《调出(进)林地现状调查报告》。

第七条 申请调整生态公益林应当按第四条规定程序一式二份提交以下材料,其中一份抄送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

(一)申请调整文件。应包括如下内容:申请调整的主要原因、可行性研究的主要过程和结论或调出(进)林地现状调查主要过程和结论、调出(进)地点(地名)、调出(进)总面积、调出(进)小班事权类别、生态区位、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生态公益林调出(进)情况表。

(三)生态公益林调出(进)小班地形图。

(四)调整生态公益林可行性报告或调出(进)林地现状调查报告。

县、场、局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八条 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负责审核申请材料并按规定程序提交审批,对同意调整的,由省林业局批复县、场、局,并抄送有关单位;对暂缓调整或不同意调整的,告知县、场、局。

第九条 更新档案资料应符合以下要求:

(一)县、场、局接到批复同意调整的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注销已调出的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书,并与调进的生态公益林林权权利人签订生态公益林现场界定书,公示存档。同时,要及时调整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分配表、配合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做好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和生态公益林地籍小班图形库更新等工作。

调进的生态公益林地籍小班地形图需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市林业主管部门确认盖章后,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存档。省属林场确认盖章后迳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存档。

(二)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负责做好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生态公益林地籍小班图形库更新和资料存档工作。

第十条 市、县级生态公益林调整情况应及时抄送省生态公益林管理中心备案。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林业局负责解释。

各地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制订市、县级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12月1日起执行。

篇2: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规范公益林更新改造管理,加大公益林培育力度,提高公益林质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等规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决定的有关精神,结合我省公益林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公益林,是指国家级公益林、省级生态公益林,不包括市、县级公益林。

第三条 本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从事与公益林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的单位、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涉及国家级公益林的,应当同时遵守《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办法》(林资发〔2017〕34号)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

第四条 公益林的更新改造必须有利于增强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

第五条 公益林更新改造在实施更新采伐、抚育采伐和低效林改造时,应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8337.3-2001)、《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2005)、《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T1690-2007)和《森林抚育规程》(GB/T15781-2009)的相关标准。第六条 更新改造采伐公益林条件:

(一)更新:公益林达到更新林龄申请更新采伐的。主要树种的更新年龄按我省《公益林龄组划分标准》达成熟林标准的年限执行。

(二)抚育:符合《森林抚育规程》条件申请公益林抚育采伐的。

(三)疏残林改造。对年近中龄而仍未郁闭,林下植被覆盖度小于0.4,或单层纯林尤其是单一针叶树纯林,郁闭度小于0.3,林分结构不合理、稳定性差,系统功能退化,没有培育前途的林分,采取保留有培养前途的乡土阔叶树种,伐除疏林、残林中非乔木杂灌、小老头针叶树、短轮伐期速生树种的萌芽树、病腐木等,补植套种乡土阔叶树的。

(四)低效纯松林改造。林木生长不良、生长状况较差、林分结构(如层次结构、密度结构等)已达不到防护和景观效果,生态功能等级为三、四类林的纯松林;或者松材线虫病旧疫区范围内感病严重的纯松林;松材线虫病新增疫点实施根除性采伐的。

(五)桉树林改造。交通干道(高速公路、国道、铁路)、主要河流两侧(岸)第一重山或1公里可视范围内,以及布局不合理并已列入当地市、县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范围公益林中的桉树纯林。

(六)救灾复产林改造。因台风、火烧、雨雪冰冻、干旱、洪涝、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导致林木倒伏、折断或死亡,其中受害林木株数占单位面积株数30%以上且难于自然恢复的林分,实行皆伐改造的,或受害林木不足30%的择伐受害林木。

(七)自然保护区林分改造提升。为提升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协调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未签订管护协议人工种植的桉树、松、杉林进行改造提升的;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可以按照当地经营习惯实施择伐,但是不得扩大原有竹林的范围。

(八)其它因减灾防灾、抢险救灾、林业科学研究等需要采伐公益林的。

因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含临时使用林地)、修建防火通道、开设森林防火隔离带等特殊原因,已办理林地使用或者规划审批手续的,按商品林规定进行采伐审批,不纳入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

第七条 公益林年森林采伐限额单独编制、专项管理。年公益林采伐限额是国务院批准下达给我省每年采伐胸径5厘米以上公益林林木蓄积的最大量。

第八条 公益林采伐限额有4个分项组成,分别是更新采伐限额、抚育采伐限额、低效林改造限额、其他采伐限额,各分项限额不得串换使用,国家和省另有政策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公益林采伐限额由省统一管理,不再分解下达到各编限单位,年初由省林业厅统一录入《全国林木采伐管理系统》。

第十条 公益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的,不得结转使用。第十一条 因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采伐林木且编限单位采伐限额内无法解决的,省林业厅可在公益林总限额内统筹解决。因重大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采伐林木且限额内无法解决的,由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 公益林采伐更新改造须经省林业厅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采伐许可制度。公益林行政许可采取会审制度,由审批单位相关业务处(科)室组成会审小组。原则上会审会议每月召开一次,一般在月底进行。省林业厅对连片皆伐面积大于300亩的,原则上派员现场调查核实,并附现场调查报告;对连片皆伐面积超过500亩以上的,还需提交厅长办公会议审批。

第十三条 实行采伐公示制度。公益林更新改造单位和个人申请采伐情况、林业主管部门的采伐审核情况等,应在县林业主管部门、乡镇(国有林场)、村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牌(栏)上张榜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7天。公益林更新改造审批结果在审批单位门户网公开。

第十四条 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应加强对伐区作业质量的管理,接受林业主管部门的监督,对违反规定进行采伐作业的,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部门(单位)应责令停止采伐,直到纠正为止。

第十五条 按照适地适树、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状况、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效益功能发挥的原则,将公益林采伐迹地纳入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范围,科学合理地进行作业设计与施工,在采伐当年或次年限期完成造林更新。第十六条 每年省林业厅组织检查组对采伐公益林情况和迹地更新情况分别进行检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

第十七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公益林采伐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对违反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程规定采伐公益林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3: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关键词: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F3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6)03-0013-06

一、导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加关注生态环境安全。生态公益林在水土涵养、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公益林补偿是促进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生态公益林实践的深入开展以及学者们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步认识到现有统一的补偿标准存在不合理之处,学者们纷纷提出建立分类补偿制度的建议。雍慧等(2011)认为应当根据区域、区位、林种、林分质量的不同,实施分类补偿,建立科学的补偿标准。陈幸良(2012)将生态公益林划分为完全公共物品、非完全公共物品以及具有私人物品属性的生态公益林,并据此实施不同的补偿标准。陈臻等(2015)提出补偿系数的概念,根据权属、事权等级、保护等级等7个分类指标,将生态公益林分成5个等级,并算出补偿基数为120元/公顷·年,株洲市补偿标准为120+补偿系数*100。蓝成云等(2011)通过综合考虑生物多样性、郁闭度、面积、林龄等8个方面37个指标,将生态公益林补偿分成5个等级,最高等级为120-150元/公顷·年,最低为30元/公顷·年。此外,浙江省临安市和广东省广州市已经对分类补偿制度进行了试点,有相关学者对此进行研究(石道金等,2010;黎珊颖等,2013)。陈钦等(2012)整理了学者们对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探讨与观点后,认为“分类补偿标准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为了进一步完善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机制,本文从提高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和经营管护积极性的目的出发,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应当如何科学地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合理补偿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必要性

广东省现有林业用地约1100万公顷,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61%,其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481万公顷,其余619万公顷为商品林。广东省1999年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损失性效益补偿,经过十几年的调整,补偿金额由1999年的1.28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17.32亿元,补偿面积由1999年的340.13万公顷上升到2015年的481万公顷,补偿标准由1999年37.5元/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360元/公顷。虽然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与金额逐年增长,但“一刀切”统一的补偿标准未能有效突出生态区位重要性和体现激励性,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补偿标准偏低、管护积极性不高、补偿方式单一等问题。

不同生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的环境承载力是有差异的,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等级高的地区的生态环境往往敏感脆弱,如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的生态公益林作为众多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人为过分干预后,不仅生态环境难以恢复,而且生物会遭到灭绝的威胁,环境承载力较低;而位于生态区位不那么重要的生态公益林,环境承载力相对较高,适当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不会降低其生态功能。因此当前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模式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可以根据生态区位重要程度不同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

由于客观上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区位不同,其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林种也不一样,以致经营主体所面临的管制和损失亦存在差异。例如处在生态区位重要地段的生态公益林,地方政府往往为了生态保护、饮水安全等目的,对当地林农加强限制,如茂名高州水库边禁止林下经济、打鱼、水产畜禽养殖等,林农虽未对林地进行投入,但相对其他地段的林农,却面临额外损失。因此根据公平理论,生态区位重要的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应当高于生态区位一般的地区。

分类补偿包含两个重要概念:如何科学地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以及在分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合理补偿。分类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分类补偿至为关键的内容,包括分类标准的确定和分类补偿水平的界定两个方面。分类是补偿的前提,是以补偿为目标的,而进行分类补偿的目的是提高林分质量和经营管护积极性,促进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因此分类补偿标准的界定需要确保激励的方向是这两方面。

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的探讨

(一)现有分类标准的比较分析

在现有实践中,大多地方只明确了“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的概念,并以保护等级标准对生态公益林进行分类,以方便经营主体实施不同的“营林”措施。以营林为目的的分类标准在生态重要性标准的选取方面具有一定的参照性,但其分类标准过于复杂,且动态标准太多,难以作为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分类标准。目前浙江省和广州市对生态公益林的分类标准主要以“补偿”为目的,分类标准选取综合考虑可行性和生态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广州市主要以四至边界清晰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林种作为分类标准,将生态公益林分成4级。虽然其分类标准易于操作、界线清晰,但生态重要性方面的标准只包括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没有考虑重要湿地和水库周边等,过于简单。浙江省的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主要以林地权属和生态区位为导向,将林地所有权为集体,且生态区位较为重要的生态公益林列为一级,以保证林农能享受更高的补偿标准。然而广东省大部分生态公益林权属为集体,以权属作为标准的代表意义不大。此外林分质量等动态标准,在进行补偿工作时需要对各地区的数据进行全方位测量更新,不仅工作量大,而且目前并无一致认可的测量标准。

国家级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标准主要考虑了生态重要性与脆弱性、林分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因素。但其分类标准非常复杂,覆盖度、降雨量、未成林地和疏林地等动态标准不稳定,容易随时间变化,需要频繁测定更新,如作为以补偿为目的的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实际操作成本非常高。

综上所述,数量较多且动态化的分类标准虽然更能体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区位、林分质量,但在补偿过程中实际操作的成本较高,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在政府财政有限的情形下,为了顺利实施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分类标准应以可行性为原则,采用简便易行,边界清楚,且能适当体现生态区位的静态标准。

(二)分类标准的选取与细化

通过比较分析现有分类标准的相关实践可以发现,一方面,将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用于衡量生态功能的重要程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能够体现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区位重要程度,也能适当体现出林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早期划定生态公益林的历史遗留问题,部分林种为用材林和经济林的森林被划入生态公益林范畴,而不同林种的生态公益林发挥的生态效益和面临的经营管护不同,如普通阔叶林一般而言生态效益更好,但经济效益远比不上经济林与用材林,经济林、用材林所需的经营管护强度也高于普通阔叶林。因此不同林种的经营主体对补偿的诉求也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经营主体的经营管护积极性和生态公益林的林分质量,本文选取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林种作为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主要分类标准,并参照广东省和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等级分类标准,为方便实际操作,经过简化提炼,选取以下位于重要保护区位、四至边界清楚的标准作为衡量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林种的细分标准。

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衔接相关规定要求将生态公益林分成禁止经营区和限制经营区,按照生态区位将生态公益林进一步细化分成4大类别,等级从高到低分别为:严格禁止区(1级)、一般禁止区(2级)、一般限制区(3级)、特殊限制区(4级),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严格禁止区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实行封禁管护,因此该区域的生态公益林经营主体所受到的管制程度最大,所能获得的经济收益也仅来源于生态公益林补偿,因此补偿标准也应当最高;一般禁止区的生态区位非常重要,但由于可以进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仿自然式林地发展项目,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取部分经济收益,因此补偿标准应比严格禁止区稍低;一般限制区生态区位比较重要,可以适度经营林下种养殖、农家乐等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而且一般为普通阔叶林,经营利用价值比特殊限制区小,因此补偿标准应低于一般限制区,高于特殊限制区;特殊限制区的生态区位一般重要,也能提供生态效益,而且林种为经济林纯林或用材林纯林,经济效益较高,因此补偿标准应最低,但受到的管制程度也相应最小。通过以上4级分类,以便对生态公益林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补偿,满足不同生态区位的经营主体的补偿诉求,提高经营管护积极性,进而提高林分质量,促进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

四、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水平的界定

(一)分类补偿水平的级差选择

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水平的合理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有效性。生态公益林补偿以经营损失为主要依据,然而不同生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所面临的损失不一样,因此在维持基本公平的基础上,需要突出不同类别生态公益林补偿水平的级差,以鼓励、引导经营主体通过提高管护经营积极性,进而提高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

根据周子贵(2014)对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的研究,提出同时期内二类与三类、一类与二类生态公益林间的补偿差额应增加到150-300元/(公顷·年),认为差额控制在这个范围内既可保证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连续性和普适性,又可体现优质优价的政策目标。本文认可该作者观点,并选取补偿差额的最低值150元/公顷作为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水平的级差。

(二)分类补偿依据的界定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生态公益林补偿定义为损失性补偿。根据成本法,由于林业产出的多样性,损失的内容也就不同,大体上损失性补偿的依据可分为建设成本、机会成本和发展成本三个方面。

建设成本主要指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在生态公益林上的投入,包括整地、修路、种植、施肥等劳动力和物质投入,但在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后,广东省的林农基本无需投入人力物力,因此不考虑建设成本。

机会成本主要指林地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后,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面临的最大损失。不同经济条件、生态区位以及不同林种的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面临的损失各有不同,难以通过同样的统计口径计量。考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形,留守在家乡的林农大多年岁较大,劳动能力不足,因此更倾向于转出林地获取租金收益,然而生态公益林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除国务院有特殊规定以外,不能流转获取收益,因此林地租金收益可作为林农最基础的机会成本。

生态公益林定位于提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林地经营主体却不能对此收费,如果政府不进行干预,他们将更倾向于可以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商品林经营。商品林中的木材经营获得的收益是较高的,但生态公益林中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严禁砍伐,国防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等则只允许抚育和更新采伐,因此可以将木材收益作为生态公益林的发展成本。广东省商品林经营主要为荔枝龙眼等以林果为主的经济林经营,以及松树、杉木等以木材收益为主的用材林经营。但由于广东省大多数生态公益林林农经营规模较小,即使在目前阶段转变成商品林经营获利也不大,因此在此选取绝大多数林农可实现的松杂木木材收益作为生态公益林的最低发展成本。

林地租金收益和木材经营收益是基于成本法确定的补偿依据,然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资金支持生态补偿时,可根据价值法以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量作为补偿依据。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包括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是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主要体现,也是生态公益林管理绩效的重要体现,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林地租金是生态公益林经营者最基础的机会成本,补偿水平也相对较低。松杂木木材收益可以看作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最低发展成本,木材经营需要投入以获得产出,风险较林地出租大,收益也较大,补偿水平比林地租金较高。森林生态服务效益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该部分价值非常高。生态公益林的补偿依据不同,补偿水平也相差较大,若想对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受到的所有损失一步到位进行补偿,是很难做到的事情,需要根据财政能力分阶段逐步提高补偿水平(高建中,2009),因此本文分别将林地租金、木材收益、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作为生态公益林近期、中期和远期补偿水平的依据。

(三)以林地租金为依据的近期补偿水平

随着林业经营环境的改善,林地租金不断上涨,普遍在450-750元/(公顷·年),其中粤西南的林地租金最高,粤北地区林地租金较低(黎珊颖等,2013b),具体各市县林地租金为:雷州、徐闻4125元/公顷,茂名、湛江2250元/公顷,清远英德市为675元/公顷,韶关翁源县为600元/公顷,河源、梅州为525元/公顷,清远连山县为413元/公顷。各市县林地租金收益与2013年300元/公顷的补偿水平尚存在不小差距,而且随着商品林经营收入的提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于一般禁止区的管护要求不及严格禁止区严格,管护投入无需太多,但又不如限制经营区可获得部分经营收益,大致符合林地租赁后的林地经营者行为,因此可以将一般禁止区的补偿水平设为广东省林地租金的中位数600元/(公顷·年),其他不同等级的生态公益林区域按照150元/公顷的级差确定补偿水平。如表2所示,2015年以林地租金为依据的平均补偿水平为585元/公顷,其中严格禁止区的补偿水平为810元/公顷,一般禁止区为660元/公顷,一般限制区为510元/公顷,特殊禁止区为360元/公顷,正好等于现有补偿水平,有利于生态公益林扩大面积计划的实施,较好地衔接现有政策。

(四)以木材收益为依据的中期补偿水平

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水平,与经营商品林的实际可预期收益相差较大。如清远市连南县,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农民的收入大多来自经营木材,以松杂木为例,20年为一个轮伐期,每公顷至少可出材49.5立方米,按当前每立方米650元收购价计,可收获32175元,扣除造林和经营管理成本每公顷约10050元、采运成本每公顷约6000元后,每公顷纯收益为16125元,折合每公顷每年收益806.25元(广东省林业局数据)。

广东省现有松树2730万亩,是面积最大的经济林树种,而且清远市的松杂木经营利润是大多数林农可以达到的最低收益水平。因此本文选取松杂木的经营收益代表广东省木材收益,经整数化后,将800元/公顷作为2013年广东省一般禁止区的补偿水平,方便与以林地租金为依据的补偿水平进行比较,并以150元/公顷作为分类补偿水平的差额。如表2所示,2015年以木材收益为依据的平均补偿水平为785元/公顷,其中严格禁止区的补偿水平为1010元/公顷,一般禁止区为860元/公顷,一般限制区为710元/公顷,特殊禁止区为560元/公顷。

(五)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的远期补偿水平

森林生态服务涉及到森林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净化大气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末相比,到期末(2009-2013年):全国森林生态服务总价值量从2009年的10.01万亿元/年,增长到2013年的12.68万亿元/年,森林面积从2009年的1.95亿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2.08亿公顷,单位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从5.13万元/(公顷·年)提高到6.09万元/(公顷·年),年均增长率为4.38%(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绝对量非常大,但以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对象应是当年的价值增量,2013年生态服务价值增量为2557元/公顷,根据年均增长率测算出2014年为2669元/公顷,2015年为2785元/公顷。

由于不同生态区位、不同林分质量、不同立地条件的森林所发挥的生态效益难以分类计量,对于当地而言均具有特殊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安全意义,而且以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的补偿水平较高,补偿级差所发挥的激励作用有限,因此在远期将不需再进行生态公益林分类。由表2可得,以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水平在2015年为2785元/公顷。

(六)不同补偿水平的比较

定量比较。通过表2的比较可以看出,2015年以林地租金为依据的补偿水平在三者之中最低,平均值为585元/公顷,是现有补偿水平的1.63倍。虽然比现有标准高出不多,但本文仅以广东省较低的林地租金作为标杆,随着林业的发展,林地租金将越来越高;以木材收益为依据的补偿水平居中,平均值为785元/公顷,是林地租金的1.34倍,是现有标准的2.18倍,且本文仅以收益最低的松杂木作为标杆,随着林业经营发展前景的看好,木材经营收益也将越来越高;以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的补偿水平最高,为2785元/公顷,是现有标准的7.74倍。

定性比较。林地租金作为近期补偿依据,是林农不得出租生态公益林获得地租收益的基础机会成本,林农可以不进行任何投入,仅需将产权分割出经营权和收益权既可获得一定期限的租金收益,因此以此为依据的补偿水平也相应较低。以林地租金为依据既符合《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及效益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损失性补偿的要求,又符合林农对补偿水平合理性的参照习惯,同时也在目前的财政支持力度范围;木材收益作为中期补偿依据,是林农不得经营林地而放弃的发展成本,虽然会使林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等成本,但同时也可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是体现林农发展成本的重要依据,补偿水平也稍高于以林地租金为依据;而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作为远期补偿依据,生态公益林所提供的森林生态服务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生态服务价值也非常高,是体现生态公益林实际价值的重要依据。

五、结论与讨论

(一)生态公益分类补偿是实现生态公益林“帕累托改进”的重要举措,可以对不同类别的经营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提高经营管护积极性,进而提高林分质量,促进生态公益林可持续发展,确保生态安全。

(二)本文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经营管护积极性为目的,确定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为生态重要性和脆弱性、林种,并将生态公益林分为严格禁止区、一般禁止区、一般限制区和特殊限制区四类。林地租金是林农最基础的机会成本,作为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近期补偿水平,平均为585元/公顷;木材收益是林农的发展成本,作为中期补偿水平,平均为785元/公顷;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是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的最佳体现,作为远期补偿水平,为2785元/公顷。

(三)生态公益林分类标准和分类补偿水平的确定是分类补偿的关键,本文的研究仅考虑了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以提高林分质量和经营管护积极性的角度考虑出发,有待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一步探讨和检验。

参考文献:

[1]雍慧,熊峰,潘磊,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确定的问题、方法与建议.[J].湖北林业科技,2011(06):46-50.

[2]陈幸良.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公益林分类补偿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

[3]陈臻,石程远,边更战,等.生态公益林分级补偿研究——以株洲市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05):44-49.

[4]蓝成云,左光辉,李锡泉.生态公益林等级补偿的思考[J].湖南林业科技,2011(05):61-64.

[5]石道金,高鑫.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J].林业经济,2010(08):108-112.

[6]黎珊颖,曾锋,许秀玉.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工作思考[J].绿色财会,2013(09):3-6.

[7]陈钦,李铮媚,李鸣.生态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01):394-396.

[8]周子贵.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初探[J].浙江林业科技,2014(05):72-77.

[9]高建中.中国森林生态产品补偿标准五阶段论[J].林业经济问题,2009(02):173-176.

篇4: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1998年11月17日

省政府第48号令颁布)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红树林、农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休憩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工业环保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

(一)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财政安排的林业资金中,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不少于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东江、北江、韩江水土流失经费中,用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经费不少于25%。

(三)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四)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第七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当不少于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0%。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按所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确定为:山区县占25%以上,半山区、丘陵县占30%以上,平原县占40%以上。城镇城区内应当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绿化造林用地。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

生态公益林规划区中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改造。

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0.7以上。

第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的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66.07—2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面积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及地表植物、开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必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500公顷或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长度超过10公里的乡(镇),没有设立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人员负责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内的林木时,应保留临海面不少于200米宽的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林木更新采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黄林20年以上,其它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50年以上。

复层林更新应实行择伐,不准皆伐,择伐后的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

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5: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申请或审核、批准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变更隶属关系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或变更经营范围的审批由广东省林业局负责实施;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变更隶属关系由广东省林业局审核并出具意见。

第四条 凡依法拥有一定面积的森林(含林木、林地及其他土地)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单位或个人,均可申请设立省级森林公园。

第五条 经批准设立省级森林公园的单位和个人,可以提出撤销、合并或变更经营范围的申请。

第六条 申请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变更隶属关系的,应当依照《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备齐申请书和相关材料,送省林业局审查提出书面意见后,再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第七条 省林业局在收到国家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改变经营范围或者变更隶属关系的申请材料后,应当对其真实性与完整性进行认真的审查、审核,并在15个工作日内出具加盖广东省林业局公章的具体书面意见。

第八条 申请设立省级森林公园,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达到《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二级标准,拟建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定分值在30以上;

(二)森林经营面积在200公顷以上,森林、林木、林地权属清楚,无争议;

(三)符合广东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

(四)经营管理机构健全,职责和制度明确,具备2名以上管理人员和2名以上技术人员。

第九条 申请设立省级森林公园,申请人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

(二)所在地地级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

(三)拟设立省级森林公园的森林、林木、林地权属证明材料;

(四)拟设立省级森林公园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拟设立省级森林公园内森林风景资源景观照片、光盘等影像资料;

(六)经营管理机构内设部门、职能分工及人员配置情况的说明材料。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以申请撤销省级森林公园:

(一)因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需要或城市规划调整,主要景区林地依法变更为非林地,导致森林公园无法经营的;

(二)森林公园内的森林、林木、林地权属发生变更或者改变经营方向的;

(三)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保护利用森林风景资源义务或者提供森林生态旅游服务的。

第十一条 申请撤销省级森林公园,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

(二)说明理由的书面材料;

(三)所在地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十二条 申请合并或者变更省级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广东省森林公园建设发展规划要求;

(二)符合省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标准。

第十三条 申请合并或者变更省级森林公园经营范围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文件;

(二)说明理由的书面材料;

(三)合并的,申请人需共同提交申请合并的理由和合并后有关机构设置、管理职责的说明报告;

扩大经营范围的,提交新增范围内的森林风景资源调查报告和景观照片、光盘等影像资料;

缩小经营范围的,提供拟划出面积在原省级森林公园中的位置图,及范围缩小后省级森林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报告。

(四)所在地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 省林业局应当在收到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或变更经营范围审批的申请后,对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即时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受理通知书》;对不予受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不予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 的,应当在5日内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补正材料通知书》,并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五条 省林业局作出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审批,需要组织专家评审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专家评审通知书》,将广东省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专家评审所需时间告知申请人。

省林业局受理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二条规定的申请,需要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的,应当在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专家评审通知书》时,明确告知申请人。

专家集体评审和实地考察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期限内。

第十六条 省林业局应当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批准的决定,出具《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决定书》或者《广东省林业局不予行政许可(审批)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七条 省级森林公园设立、合并或变更经营范围的行政审批决定书,应当明确省级森林公园的位置、面积和范围。

第十八条 在规定期限内不能作出行政审批决定的,经省林业局主管负责人批准后可延长10日,并应在规定期限届满前5日办理《广东省林业局行政许可(审批)延期通知书》,将延长理由和期限告知申请人。

第十九条 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和变更经营范围的行政审批决定,应当及时公开,公众有权查阅。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保护利用森林风景资源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一条 被批准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造成森林资源受到破坏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 被批准人以欺骗手段取得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或者变更经营范围行政审批决定的,省林业局可以依法撤销,并予以公告。

作出撤销行政审批决定的,省林业局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批准人,并告知其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 在省级森林公园经营管理范围内,不得再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

第二十四条 省林业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在办理省级森林公园设立、撤销、合并或变更经

营范围的行政审批行为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6: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信息来源:经管科 责任编辑:lxw 日期:2012-08-13

字号:

打印页面

粤财农〔2012〕158号

各地级以上市财政局、农业局,顺德区财税局、民政宗教和外事侨务局,南雄市、紫金县、兴宁市、封开县财政局、农业局:

现将《广东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广东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以下简称奖补资金)的分配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财预〔2011〕561号)、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粤农〔2011〕214号),以及《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为民办事征询民意工作的指导意见》(粤办发〔2012〕18号)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奖补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资金。

第三条 奖补范围

奖补资金主要是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的村内户外道路、小型农田水利、村容村貌改造、人畜饮水、环卫设施、植树造林、文化体育设施等村民迫切需要并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实行奖补,适当向农村新社区和公共服务中心拓展。跨村及村以上范围的公益事业建设,以及农村中小学校舍修建、通往镇及其他村委会道路、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等应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农村公益性项目,举债兴办的村内公益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不得列入一事一议范围。农民房前屋后的修路、建厕、打井、植树等项目由农民自行负责。

第四条 奖补标准

各级财政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给予奖补支持,财政补助资金不少于农民筹资筹劳总额的50%。省对珠三角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实行不同的奖补比例。

(一)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以及江门市(恩平、台山和开平市除外),省以上财政按筹资筹劳总额补助20%,市县财政补助不少于筹资筹劳总额的30%。

(二)粤北山区、东西两翼14个地级市以及江门恩平、台山、开平市,省以上财政按筹资筹劳总额补助40%,市、县财政补助不少于筹资筹劳总额10%。

(三)市县负担部分,由市财政和县财政各负担50%。同时鼓励市县增加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补助比例,提倡社会各界捐助,引导集体经济投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第五条 资金拨付

(一)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管县财政和农业部门于每年11月30日前,联合向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报送下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年度项目计划及资金申请(见附表1),省财政厅根据各市县报送的申报材料以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情况,按一定比例拨付省以上财政奖补资金。

(二)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管县财政、农业部门于每年1月31日前,将上年度一事一议奖补工作总结,包括农民筹资筹劳、项目实施与验收以及奖补资金拨付情况,编写《广东省**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情况报告》,并填列《 市(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情况汇总表》附表2后联合上报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

(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行报账制管理。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一事一议建设项目进度和项目合同要求,在村民筹资、村集体投入、社会捐赠资金到账,具备项目开工条件后,由村提出申请,县(市、区)财政部门根据《广东省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实施办法》(粤财农〔2005〕117号)有关规定,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办理清算,多退少补。

第六条 资金管理

(一)各级财政部门应将本级财政负责安排的奖补资金列入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本级财政安排的奖补资金,应与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奖补资金一并用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二)奖补资金专项用于对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开展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补助。村镇县市各级要建立档案,村镇两级重点建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台账。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奖补资金,不得用于村办公场所建设、弥补村办公经费、村干部报酬等超出财政奖补范围的其他支出,也不得返还给一事一议项目出资人。

(三)奖补资金的使用实行公示制。县镇财政和农业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全面公开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政策标准、实施办法、办事程序和服务承诺,并督促村委会依据村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公示奖补项目的建设进度、竣工验收和奖补资金拨付使用情况。

(四)奖补资金支出在“农林水事务—农村综合改革—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2130701)”科目中反映,各级财政部门可按照“渠道不乱、权限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将奖补资金和其他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捆绑使用,放大强农惠农政策效用,但不得将未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定使用的其他专项资金列入“对村级一事一议的补助”科目。

(五)奖补资金在县、镇两级实行项目制管理。县(市、区)或镇财政部门在安排奖补资金时,必须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

(六)各市县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年度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工作考核。省将以各市县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分配财政奖补资金的重要参考因素。工作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组织保障、资金安排、资金执行进度、项目规划、制度建设、监管系统建设、政策落实等方面。

(七)县(市、区)财政部门应认真做好与镇财政之间的信息沟通传递工作,把上级财政部门(包括本级财政部门)下发的有关政策、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计划批复等及时下发、抄送镇财政,确保其有效开展相关工作。

(八)各地要加快项目检查验收和项目资金拨付,加强指导督促,省将定期对市县奖补资金执行情况进行通报。

第七条 绩效评价

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每年选择部分地区或重点项目,对奖补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绩效评价,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管县财政、农业部门参照省级的做法,对奖补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县(市、区)财政和农业部门要对项目进行绩效自评工作,评价过程中要建立完善村民参与率和满意度测评机制,接受村民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等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本年度评价目标报市级财政和农业部门。各地级以上市和省直管县财政、农业部门将上一年度绩效评价结果和本年度绩效评价目标于每年1月31日前报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各市县应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分配财政奖补资金的主要参考因素。

第八条 监督检查

(一)各级农业、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应按职能分工对奖补资金的使用、拨付以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不定期对奖补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如发现有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将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同时缓拨或暂停安排该单位及其所在市、县(市、区)的同类专项资金。市县财政、农业部门要加强本级奖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并及时将检查结果上报省财政厅和省农业厅。

(二)镇财政所应当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审核、实施、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的监督检查。

(三)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探索建立财政国库机构、商业银行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信息监管系统联动机制,对奖补资金进行动态监管。

(四)镇政府或村委会组织村民代表组成检查小组对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村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提意见、反映情况等方式监督工程的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附表:1.市(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计划表

篇7: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广东省生态公益林调整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的通知

闽林〔2005〕1号(2005年3月23日)

各市、县(区)林业局:

为加强全省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经营管理,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对2002年省林业厅制定的《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进行修订,现随文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原《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闽林[2002]2号)停止执行。

2005年3月23日

附件: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

福建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经营管理,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区域内从事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都必须遵守本办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以及省林业厅、财政厅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依据《国家林业局 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划定并公布实施的生态公益林区域。

第四条 经批准公布的生态公益林不得擅自调整。严格控制征占用生态公益林林地,确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征占用的,需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报原批准机关审核批准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审核、林木采伐审批手续。

第五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政府主导、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依法保护、权责明确、分级管理的方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遵循森林自然演替规律,封、造、补、抚、管相结合,以天然更新为主,辅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把生态公益林建成树种多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保护、经营管理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管理活动。

第七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森林资源管理机构和派驻乡(镇)的林业工作站为辖区内 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的主体。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和森林公安负责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监督和违法案件的查处。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的计划财务、林业基金管理机构(林业重点工程资金稽查办公室)、内部审计机构负责生态公益林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第八条 鼓励全社会以认种、认管等方式参与重点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由林业主管部门与认种,认管单位或个人签订相关协议。

第二章 等级划分

第九条 生态公益林区域内,根据生态区位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划分为三个保护等级: 一级保护(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实验区毛竹除外)、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以及生态区位极端重要和生态环境极端脆弱地区的生态公益林。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

二级保护(重点保护):国防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科学实验林;闽江干流源头及两岸、闽江一级支流源头及两岸、库容6亿立方米以上等重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红树林、沿海基干林带。可进行必要的抚育性、更新性活动。

三级保护(一般保护):除了一级保护和二级保护区域以外的生态公益林。在保护的前提下,可进行合理的改造,逐步更替单一树种和单层林分,引导形成复层混交林。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第九条规定,划定生态公益林等级区域,并与林权所有者签定禁止或限制采伐协议。

第三章 保护管理

第十一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根据上级政府与本级政府签订或下达的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责任书,建立并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责任制。

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或林权所有单位可根据生态公益林的分布特点、保护等级和管护难易程度,按一定面积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专职护林员,并与其签订管护合同。

第十二条 当地人民政府和各有关国有森林经营单位应在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周边明显处,如山口、路口、沟口、海岸和河流交叉点等设立永久性标牌,立碑公示,并负责对直接管护人员履行管护合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依法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在生态公益林经营区和外围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开设林火阻隔道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并应组建专业扑火队伍,形成较完整的森林火灾防扑体系,把年度生态公益林区域内的森林火灾发生率和受害率控制在5次/10万公顷和0.5‰以内。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做好生态公益林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禁止使用带有病虫害的林木种子和苗木进行育苗、造林。提倡营造混交林,积极进行封山育林、改善纯林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体 2 系建设,定期对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预测预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森林病虫害监测率达到85%以上,有效防治率达到85%以上,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

第十五条 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应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安全防范,做到早预防、早控制、早发现,把生态公益林的安全置于整个林区治安防范网络。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征滥占、乱采滥挖、乱捕滥猎、毁林开垦等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十六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内进行开垦、采石、挖沙、取土、筑坟等损坏生态公益林的活动;禁止采用炼山等破坏生态公益林地植被的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范围内设立木材经营加工点。划定生态公益林之前已设立的,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在1年内调整搬离。

第十八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发挥林政稽查队伍和林政资源管理机构在保护生态公益林中的作用,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确保监督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制度的落实,从严查处破坏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的林业行政案件。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十九条 生态公益林区域内除了一级保护外,可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采取相应的经营措施。

二级保护:可开展必要的抚育性、更新性活动。国防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红树林,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8;天然起源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天然起源的马尾松纯林和人工林,科学实验林、母树林,伐后郁闭度不得低于0.5。伐后必须采取封育、人促、补植等措施使其尽快恢复。沿海基干林带允许老林带更新改造。

三级保护:立地条件好、坡度较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区域内人工林,可采取带状采伐方式进行采伐,均匀分布、不开天窗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4。一年内必须套种或补植阔叶树,逐步引导形成复层混交林,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使一次利用变成多次利用。

第二十条 除沿海基干林带内缘起800米生态脆弱区外,其余的沿海生态公益林,可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进行木材生产,采伐方式可采用带状采伐,在原带一侧栽植更新树种,待更新树种成林后再伐除老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竹林和果茶(自然保护区仅指实验区的毛竹),允许按照各自的经营要求进行正常的栽种、培育、管护、组织和采收,加工、出售,但应采取可靠的生态保护措施,竹林中散生林木疏伐强度不高于15%。

第二十二条 遭受病虫害、火灾及雪压、风折等自然灾害的生态公益林,根据受灾情况,按有关规定,经批准后,可采取必要的采伐方式和强度进行更新或抚育。

第二十三条 生态公益林经营活动,由林权单位提出申请,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年森林采伐限额由编限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编制,并在其年采伐限额中实行单列。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林权单位,对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经营区的宜 3 林地和林中空地等,限期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对生态功能低下的疏林、残次林林分或林地,应当进行补植和封育,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

第五章 监测检查

第二十五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建立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体系,掌握生态公益林现状和动态,监测本辖区内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发展趋势。

生态公益林资源变化动态监测主要以每年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统计为基础,建立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等技术资料档案和资源档案,准确记载森林区划界定、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变化、林业经营活动、非林业经营活动等情况,客观、科学反映生态公益林资源现状和消长动态。

第二十六条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负责本行政区或经营区内生态公益林的定期监测,按期组织生态公益林资源的规划设计调查,并对生态公益实行地籍档案管理。生态公益林的定期监测,通过专项调查并结合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进行。

第二十七条 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管理的原则,做到图、表、卡和文字材料齐全,并采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方法,确保森林资源档案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连续性。

对于生态公益林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引起的地类、面积、蓄积等因子的变化,必须深入实地调查核实其位置和数量,随时修正档案数据和图面等材料,及时进行档案更新。

第二十八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资源统计年报制度,并逐级向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提报本单位的生态公益林资源统计年报。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所辖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年度检查验收工作。检查内容包括:生态公益林(地)的变化情况;生态公益林保护、经营管理各项责任制、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落实、实施效果评价等。

第三十条 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效果评价工作。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每五年对各县(市、区)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建设进行一次实施效果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省政府下达给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责任制》的考核内容之一。

第三十一条 检查工作实行分级负责。

(一)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乡(镇)林业工作站,对辖区内生态公益林保护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自查、汇总,并于每年11月底前将自查结果报至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由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抽查,抽查面积不少于辖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的5-10%,并于每年12月底前将检查结果,报省林业主管部门。

(二)国有林场和自然保护区根据隶属关系由本单位组织自查,汇总后分别报同级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由上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抽查。

(三)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上报的抽查结果组织复查。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二条 组织、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与管理的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负责检查、复查、抽查的林业主管部门有权责令限期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当事人的责任,并核减或停止发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一)年度检查验收不合格的;

(二)挪用、挤占、截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

(三)对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不力、对盗伐滥伐和乱征滥占林地打击不力以及经营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生态公益林资源减少、质量下降的。

(四)在生态公益林区域内出现其他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的。

第三十三条 擅自移动、损害和盗窃生态公益林保护标志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

第三十四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因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致使生态公益林受到严重破坏的,应当依照政纪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上一篇:2024年一季度中层干部考试题及答案下一篇:2016年初级职称《初级会计实务》考点:联产品成本每日一讲(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