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2024-05-14

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精选11篇)

篇1: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知名语文教师提供以下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效果良好。

1、审题法 就是从审清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

2、拈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对文章里的关键词语进行推敲、咀嚼。预习时,要求学生紧紧抓住这两个词,摸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可从中感触到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类比法

即把阅读过的同类型文章或一组同类文章,拿来做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文章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培养自学能力。

4、实验法

即对常识性的课文,辅以必要的演示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演示弄懂课文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知识,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5、摘录法

就是根据训练的重点,有目的地一边阅读一边把自己所需要的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摘录在一起,进行归纳,以便理解课文,抓住中心。

6、提纲法

即运用预习提纲,为学生安排一条理解课文的思路,使学生在提纲的“定向”作用下,独立地进行检查、分析、综合、体会,对课文内容有所领会、有所发现,久而久之,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篇2: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做好预习,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去预习,其中不乏糊弄现象,做得很不认真,有时自己都不清楚预习了些什么?这种预习对课堂学习不仅没有帮助反而起了反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我就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有目的的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提炼对学习有帮助的预习内容,由于我 带的是毕业班的学生,重点要对课文赏析和课外的延伸,而淡化字词方面,但也不能完全轻视,要挑重点少而精。其次是建立奖励机制,课堂上及时表扬奖励预习到位的同学,让学生体验到课前充分预习,课堂才能有良好的发挥,为了课堂上有充分的表现而更好地预习,让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2、课堂中多小组合作

课堂中的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供其发展的舞台,但是学生良莠不齐,难免会造成能力强的学生掌控了大局,变成了他们的专场表演,其他同学都是配角。为了避开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将小组成员进行了分配,好中差结合。这一举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非常重视在小组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发挥各种才能,平时成绩不突出的同学在这个平台找到了自信。仅这些我还采取小组竞聘制度,由小组长组织聘任组员。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生怕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更加积极表现自己。有意思的是一个自主学习表现优秀的人才还经常遭到别的小组“挖墙脚”呢?还有的组长被组员“弹劾”了的呢?绝对得优胜劣汰!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机制的建立,等待我们的绝对是 迭起。

3、课后适度完成作业

其实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是抱着抵触的情绪的,与其让学生带着怨气去完成作业,倒不如不做。怎么样能让学生满心欢喜地去完成作业呢?我打了个游击战,先是列了个作业清单,让学生自己选择,这一选择学生兴趣就来了,不但兴趣有了,层次也区分开了,我再做指导,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时间长了,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什么地方应加强已经有数了,在此前提下,我又放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留作业,这可热闹了,有人顾着练生字,有人练阅读,有人忙着向课外拓展,有人觉得今天收获很大了就不写了,作业就这么自由。但是,有一条第二天的课堂我要验收学习任务的,而且是以小组为单位的,为了小组的荣誉,大家心里都有数,可不能自己偷懒,而使小组蒙羞,他们都在心里较着劲呢?这样的自主发展空间很大。

三、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位学生尝到学习甜头

学习的过程是快乐的,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这种快乐的,只有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去,才能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我班有个学生,鬼主意多,精力旺盛,但一提到学习,门都没有,这样的学生我也为他伤透了脑筋,我从他自身挖掘优点,让他融入大集体。就这样一个学生,自从把他融入到班级这个大集体,大环境中后,他渐渐就变了,大家积极的学习态度影响了他,大家做什么,他也跟着做,但常常是一片混乱,我就专门为他搭配组员帮助他,监督他。令人惊讶的是,他以前的鬼点子现在全都用在了为小组出谋划策上了,为了集体的荣誉,他能够在把鲁迅讲的特精彩,能把范仲淹讲得很有趣,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为了能让小组的成绩领先,他能在午休的时候,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练习,半个小时都没讲一句话,没左顾右盼一下,这还是以前的他吗?他的举动怎么能不令我刮目相看呢?原来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这么大,只有让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找到学习的动力,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篇3: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一、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再加上自觉复习, 就能提高成绩。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贯彻新大纲精神, 将“预习”纳入教材体系, 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是有益的, 所以我们应树立学生预习的意识。

二、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很多时候, 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 你们预习课文了吗?”学生整齐响亮地回答:“预习了。”但要问起学生是如何预习的, 基本上就是读几遍课文。预习时读课文是必需的, 但只停留在读课文上是远远不够的。

1. 课前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课文。

每到学习一篇新课文时, 学生总会遇到一些读不准或是不认识的字词。这就需要学生在预习时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工具书, 扫除阅读中的障碍。而在课堂上, 我们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熟读课文。由此可见, 课前能读准、读顺课文, 是预习的基本要求。

2. 圈点标注课文 (读、思、圈、画) 。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首先, 在预习读课文的同时, 要求学生圈画一些优美的词句, 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其次,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作不同的标记。如文中的生字组成词语用圆圈;需着重理解的词语用曲线标出, 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来理解;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来, 上课和教师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听课的目的就非常明确, 注意力也容易集中, 听课效果就更好。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要求学生给课文加批注。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那些使人感动、让人有感触的句子, 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想体会, 以培养思维能力。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 却是学生在预习时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得满满的, 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 说起来头头是道。

3. 预习时要求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预习时, 学生对所读的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大概了解, 理清课文的思路, 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边读书边在书上做记号, 看看课文写了几件事, 讲了几个问题, 集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读完课文有什么体会。

4. 结合课后问题预习。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 解决了这些题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穷人》一课中, 为什么用“穷人”作为课题?《荷塘月色》一课中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件自己遇险的事?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习时, 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 与文本进行交流。

5. 查阅相关资料。

有时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仅仅通过读课文, 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将课前预习和自主阅读相结合, 有目的地收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三、及时评价反馈, 让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虽然教师有时一再强调预习的重要性, 但有惰性的学生还是会敷衍了事。因此, 教师还需加强学生预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

首先, 教师不可把预习完全当成学生自己的事, 在给予必要的帮助与指导的同时还应该加以督促。为了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可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来完成, 以促进学生重视预习, 同时还要向学生经常讲述预习的重要性。

其次, 为了提高班级的整体预习水平, 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预习的展览与评比, 这样可以利用学生的攀比与好胜心理来激发学生的预习主动性, 让预习逐渐成为一种习惯。

篇4:浅议高中语文课堂预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语文;预习能力的提高

预习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对预习感兴趣,并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呢?且看下文。

一、利用一切条件激发预习兴趣

兴趣是激起学生学习的动力,更是开启求知大门的金钥匙,还能把学生从压抑的情绪和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激起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创造力和研究的欲望。因此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学生们设计好的预习题,就能够调动起学生们进行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能使学生们深入的了解和学习课本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对预习的兴趣?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前预习的好处,只有从思想上提高了认识,才会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法让学生知道预习的好处,比如通过学习方法交流,让学生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预习的好处。让学习好的同学向全班学生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着重强调课前预习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使他们认识到预习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在上课的过程中还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听讲。另外还可以通过老师开专题讲座,班会活动,黑板报宣传等形式,使学生们认识到预习的好处。

2.采用激励机制,激起预习兴趣

可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预习好的学生以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让学生们感受到预习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促使他们不断地提高自我预习的意识,不断地自觉预习,不断地采取新的预习方法和手段。

3.预习作业,要有层次

在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科学性和合理性。给学习水平差的学生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既能让他们感到会做,还要让他们感到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是能学会和掌握老师所要求的知识的。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就要给他们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要让他们经过一定的思考和研究才能把作业做好,这样不但保证了他们在学习上保持一定的紧迫,跟让他们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应该时时刻刻认真努力学习,而不是经常有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有层次的布置作业,不但全面调动了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还使预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给人以鱼,总有吃完的时候;教给人捕鱼的方法,那么他就会终身享用。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认识到方法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才愿意去预习,才能提高预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才能使他们提高预习的效果,从而做到教是为了不教,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1.采用多种手段,调动预习的主动性

由于高中学生的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知识面、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等,使的学生对高中课本上对一些人物的描写,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到的新知识等不能很好地掌握,没有真情实感的体验,这就影响了学生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和学习课文,更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情形,老师可以根据课文和学生的实际,给他们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告诉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要怎样去做,从而促进他们主动地进行课外学习。学生们为了能够成功圆满地完成老师布置的问题,就会自觉主动地上网查找和收集资料,就会去图书馆和阅览室找向相关的书籍和杂志,这样做的客观结果就会丰富和扩大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和阅读视野,使学生们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和延伸,用课外的知识补充课内知识的不足,从而培养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使他们更好地加深了对所学课文的理解。

2.学会抓住文眼,掌握文章主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眼就是指能够揭示文章所要讲述的主题,或对掌握文章主题有提示或暗示作用的字、词、句。文眼不但是作者写作文章时构思的凝聚点,更是文章的内外景的交融点,而且还能制约和牵动文章的篇章结构。因此,在预习时老师一定要让学生首先抓住文章的文眼,这样学生就抓住了理解文章的钥匙。

3.运用对比学习法,学会知识迁移

知识的迁移就是学习方法的迁移,只有把以前学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中,运用时要注意把握好所新知识的内在特点和相似知识的特点,最好能列个表进行比较和对比,以找到内在的规律,实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迁移,从而提高预习的效率。

4.阅读,思考,查阅,做笔记

阅读就是把将要预习的课文内容,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课文中的注释,课后的要求等认真的通读一遍。根据本单元教学的要求了解课文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以更好地掌握课文中的重难点,自己不会的疑难点等。

在进行了阅读后,就要根据课前的提示,自己的理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以确定自己是否了解了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否能概况每段的大意,是否能划分好文章的层次,是否能正确的理解长难句子,是否能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是否能把握住文章的整体结构等。

对于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不会的词、词、句,查找字典,上网查询等。这就要求在预习的时候要对不会的内容,用笔画出来,或用打上问号,或用着重号表出来。这样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利于解决自己没能掌握的疑难点。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就强调了读书时动笔的重要性。我们在阅读,思考,查阅的三个环节中,要对自己不理解,有疑问的地方做好笔记,做笔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用符号做标记,可以眉批,也可以尾批,还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做笔记。

总之,如果学生们能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了好的预习方法和技巧,那么就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中学能力。而自学能力的提高又会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和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搞好高中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薛正清.如何指导学生预习课文[J].青海教育,2007年05期

[2]王康洲.语文的预习如何抓好[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篇5:谈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前预习能力

预习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家似乎并不陌生,而把学案做助手辅助学生预习也已经深入我们的教学,然而当我们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我们的课堂是否真正适度高效了呢?

现状不容乐观,实践中发现——

(1)不顾及学生的预习情况,课堂上 “烫剩饭”。

(2)“唯学案”教学,只要学案上有的必讲,且唯恐学生不会,讲的是细而又细;只要是学案上没有的,就避之不及,就算有心深挖,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3)老师不能正确面对课堂上众多的不确定因素,依然“唯我独讲”,固步自封,不能做到“生易教移”。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适度高效呢?我们说学生带着问题进来又带着新问题出去的课堂是高效的;经过一节课的洗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有所提升的课堂是高效的。作为左右着“课堂方向大权”的老师该如何做才能避免“预习”的“”无用“,以及课堂的“无效”的产生呢?怎样做才能真正使“预习”成为课堂的“先锋”,从而打造出真正的适度高效的课堂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望】———生生交流。上课伊始,先让小组成员依据预习学案,从两方面检查预习情况:一是读书是否到位,可以通过检查组员的课 本批批画画写写情况来判断,也可以通过提问书上的关键知识点来判断;二是学案完成情况,内容是否完整,尤其是学案上提出的问题是否思维到位。在此基础上,小组长把组内组员的问题统计记录。

[闻]——师生共享。就是老师要了解各组出现的问题,尽量展现在黑板上,以便下面上课有备无患。如《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学生通过组内了解,发现的问题是(1)个别学生读书不到位,不能做到批批画画写写(2)让他们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他问却不会提。(3)侧线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像问题(1)只要再次强调读书的方法即可。而问题(2)和(3)则需要学完后来解决。

【问】———课本检测。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解答或验证新知中基本的题目,检测学生对学案中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看到了问题,了解了情况,为下面新知的探讨打下良好的知识、心理基础。于是又进入了下一个检测展示环节。如上面《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课,当学生汇报出鱼的身体结构时,我设计的第一个检测问题是:你能否验证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可以是书上的方法,也可以是自己想的方法。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说明学生对于鱼在水中生活的特点已经初步了解。但是否真的明白鱼鳍的作用?于是又进入了下一个检测展示环节。

[切]——检测展示。通过望闻问,也就是说在上面查摆问题的基础上,出一组检测题目,通过生生交流,师生探讨,确定症结所在,弄清得病的根源,这时教师再准确的“切”——开方、抓药、动手术各

种方法一应具全,都可选用,只要治疗方法切中要害,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就决不只是空话,最终达到对本节课中的新知适时、彻底的学透彻。如《水中生活的动物》在上面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鱼游泳时能控制身体前进是靠......()

A、胸鳍摆动B、腹鳍摆动C、尾鳍摆动D、背鳍摆动

(2)如果把鱼的胸鳍和腹鳍都剪掉,发现鱼将…………..()

A、身体失去平衡,腹面常常上翻B、游泳慢且方向不变

C、游动自如D、游速快,但易翻转

(检测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上了,从课后情况来看效果很好。)

那么通过对这组题目的检测,发现问题所在,从而确定下面的学习方向。

【评析】:

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新授内容的学习,为预防课堂上出现无效环节,抓好切入点很关键。像上面第一和第二环节其实是对预习的一个反馈,而该反馈环节,就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预习新知的情况,以确定教师自己设计的检测环节是否适度。上面第三个环节虽然是书上内容的再现,但是有目的的提升,即教会学生预习书上新知的基础上,还应该学会用不同的区别于书上的方法去验证,所以该环节是“必须的”。上面第四个环节,就是为了把准本节课的“脉”,测查学生通过预习到底对新知的了解的程度,还存在多大的不会空间,下面的教学的“线路”应该画到哪去。

篇6: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孙佳慧

一、课题研究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新课改将促进教学策略的重大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由传统的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辅助者。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地处较为偏远的亚峰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生员中外来人口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不论在时间或者水平上都有一定欠缺,因为,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并研究本课题,就是要彻底废除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寻求一种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着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性、创造性和有利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出发,继续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手段、措施等应对行为而展开的研究。

二、本学期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我校各班中进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重点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包括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建立课题博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实博客内容,引导课题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博客建设,让博客成为实验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

3、协助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鼓励课题组成员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共读同一本书活动的开展,协助组织好11月份的共读活动启动仪式,有效地借助课外阅读的平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4、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鼓励教师开设校级和校级以上公开观摩研讨课,组织课题组教师参加辩课,在研训一体化中成长。

5、试行双轨制培训:

教师培训: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定期请有关专家作指导,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学习。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修养和科研水平;课题组定期组织召开讨论会,形成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有关问题,时间拟定于星期三上午第三节;定期召开课题阶段研究工作总结会;全体课题组成员定期提交相关论文、总结、心得体会,写好教学反思。

学生方面:编纂有关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资料,在学生中进行有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具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鼓励学生重视预习,勇于质疑,注重复习,让学习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年度预期研究成果

1、初步建立起课题教学网站;并有一定的资料。

2、初步探索出教学各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3、开设观摩课,撰写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

4、完成二、三篇本年度的科研论文以及教学反思。

5、开设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讲座。

6、提倡预习,引导学生人人养成预习、质疑的好习惯。

《指导有效预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总结

孙佳慧

古人有云:活到老,学到老。到现代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一个人在学校所能接受教育的时间最多不过20年,其余时间若想学习必然要靠自主学习。然而,传统的教师为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由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正在向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转化。于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显得犹为重要了。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教学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一、研究过程

1、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们四年级组针对小学中段学生语文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制定了初步的研究方案。将预习的过程细化为四个步骤:一读圈画、二读归纳、三读感悟、四读积累。

其中一读圈画包括圈画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画出文中好词佳句;二读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疑问;三读感悟文章写法和情感;四读积累好词佳句。

2、在研究的实施阶段,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小,不能根据制定的预习过程自己进行合理地预习。因此我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带领学生进行四读预习,边讲解边操作。刚开始学生不能熟记“四读法”,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学生能够流利地说出四读法的名称。

在每一步预习的指导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一读中,学生在理解词语方面遇到了困难。有哪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呢?经组内研究,我们将理解词语的方法确定为以下几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我建议学生多用查字典的方法。画出好词佳句,一些学生判断不出什么样的词句是好词佳句,我指导学生画四字词语和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在掌握生字音形义的基础上,归纳形近字和多音字。在二读归纳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无从下手。我指导学生两种比较好的方法:一是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连起来,挑重点内容说;二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了该景物的哪些特点。三读感悟情感,一些学生不能围绕课文的主题去谈感受,或者感受是存在认识上的错误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先对文中的人事物进行评价,再扩展到自己的生活中谈启发和感受。

待学生掌握预习的步骤后,放手让学生对新授的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对学生自主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研讨和解决,对于个别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辅导。

3、临近学期末尾,对本学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反思。积累经验,并提出疑惑。

4、研究学案的制定,为下学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心得与疑惑

经过半学期的研究,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我的心得主要有:

1、自主学习不代表随意学习,而是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高效学习,并且逐渐形成能力。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倘若教师一直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灌给学生,那么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吸收,并且继续被动下去。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会为学生打开乐于自主探索知识的心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但教师不是无事可做,而是在教学中为学生领航、把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评价,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能够有理可依,在头脑中形成表象。

4、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自主学习要求。班级中思维敏捷、能熟练地进行自主预习的孩子尚居于少数,大多数学生总会遇到困难。对于智力稍差的学生如果要求过高反而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此自主学习也需要分层制定要求。

我的疑惑有:

1、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自主学习与同伴互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加高效?

2、实施自主学习后,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何处?

篇7: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怎么培养

教师要严格督促学生按照预习要求和步骤进行预习,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对有困难的学生更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

2.注重预习作业的严格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训练伊始,教师必须按预习要求逐人检查。如抽查生字的认、写,让被抽查的同学读一段给教师听听,看看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提出了哪些问题,再分组交流预习情况。

3.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的指导

如在教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时可以提问:⑴你认识它们吗?试一试,看谁读得准;⑵你会记住它们吗?你是怎样记住的?告诉大家,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⑶你理解了它们在课文中的含义吗?告诉大家。另外,还要加强理清课文层次、归纳课文内容、理解表达方法,学习写作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品词品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预习中去,逐步形成自学技能。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采用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组织教学,设计了三个问题:⑴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吗?⑵你读懂了哪些问题?⑶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有疑问吗?在学生的回答交流中,有个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年纪较大,身体不太好,加上那天的天气不大好,所以难得。”有的学生说:“可能父亲比较忙,平时都不大参加这种小型的家庭聚会,今天居然来了,所以作者觉得很难得。”“前面的同学说得都很有道理,既然父亲可能身体差、工作忙也要来参加收获节,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中得知,父亲是想借这次过收获节,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看来,父亲很爱我们,很在乎对我们的教育。”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同时也让学生体验了质疑的成功。

4.结合课文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

在学习课文后,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文学习中哪些问题是预习时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自己在课堂交流中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把握和解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学会学习别人,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氛围的目的。

5.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

学生的预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在经过前面的训练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按时完成,教师也不可能全程参与,然而,根据年龄尚小、预习习惯还有待形成的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很难保证任务的完成。这就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孩子预习在整个学习中的重要性,与家长沟通孩子预习的心得体会,争取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预习活动管理中。

篇8:培养预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一、预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作用

有关资料调查表明, 学生在预习时在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那么他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有了50%的了解。听课时积极参与发言, 又增加了20%的了解, 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有计划的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那么他对所学习的内容就能达到90%以上。反之, 学习效果就会很低。长期的实践也证明, 预习确实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为新课做好准备, 使学生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授课思路, 积极思考, 捕捉更多的有效信息, 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 并能提出有效的学习问题,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并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具体说来, 有以下好处:

1. 培养学生勤查词典的习惯。

词典是学生最好的课下学习“老师”, 通过查阅词典, 学生获得了很多教材中找不到的信息, 丰富了他们的头脑, 拓展了知识面。

2.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跃了课堂

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他们在整个中学阶段乃至为终生学习架桥铺路。

4. 有利于缩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

由于预习工作大多是在课下让学生自主完成, 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去查找、翻阅指导资料, 回忆旧知识, 也有足够的时间寻求他人帮助。课堂上, 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与基础好的学生就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有利于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 使他们信心百倍地听完课, 并获得满足感。

5. 为教师实施同步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堂上实施分层次教学优点多多。但对于班额较大的班级,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分层次教学难免有相互干扰、力不从心的弊端。如果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 缩减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放心大胆、游刃有余地开展同步教学。

6. 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第一步, 也为学生接受新的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预习主要靠学生独立完成,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找工具书等。在一系列步骤中, 使学生克服过分信赖教师的弊病, 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铺平了道路。况且新教材所设计的语言情景主要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变化, 如网络知识、电子邮件等。另外, 新教材鼓励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它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学习容量大, 对于一个没有讲外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 仅仅通过课堂的45分钟来学习一门外语, 难度相当大。为了用好教材, 我们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好充分的预习。

二、预习辅导内容和方法

预习辅导涉及的内容和方法如下:

1. 充分利用导学案。

为了充分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学生预习期间给予导学案, 导学案中主要体现教学目标, 包括基本语言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教学过程, 包括基础知识巩固, 基本能力拓展, 反馈提升三大块。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2. 朗读、识记积蓄法。

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预习方式。在朗读中即可练习语音, 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要求。

3. 问题探究法。

学生通过做预习题, 尤其是复习课的预习更适用这种方法,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诊断性检测手段。

4. 阅读理解法。这种预习适合于学生进行较长的课文学习, 如单元的reading教学。

5. 小结、归纳系统法。

主要用于复习课, 特别是阶段复习和期末总复习课。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事先对已学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 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总结。如在总结英语学习中的8种时态, 笔者事先给学生发了一个表格, 包括8种时态的名称、时间状语、谓语动词的变化、被动语态的变化等, 学生预习时可进行初步的归纳, 老师在检查的同时给予补充, 进行全面的总结使学生的认识得到提升。

三、预习能力培养的方法及步骤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课文等。根据教材的认知目标及教与学的过程, 可以这样预习做:

1. 设计预习辅导教学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1) 布置预习提纲, 指明学生预习方此前,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明确教材握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2) 教师批改预习本后, 将学生的疑点分类整理。

(3) 上课开始后教师按照Warm-up-Presentation的顺序进行教学。在Presentation过程中, 涉及预习内容时以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不同内容的程度, 碰到汇总的疑点, 可让学生分组 (一名成绩优秀者为小组长) 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学会新内容后, 教师设置发散性思维的题目, 把课文内容学习提炼到更高的层次。

(5) 作业指导, 及时反馈。练习力求课堂内完成,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外练习尽力当日批改, 及时反馈, 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集体或个别辅导。

2. 操作步骤的分析及辅助策略。

预习主要是教学生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预习。这对学生来说, 既陌生又新颖。为使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 首先教师应精心设计预习提纲。其次, 在单词和读音方面, 学生可通过听录音、观看与教材配套的练习进行自我检查。另外, 教师的辅导形式也很重要。集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预习后出现的共性问题。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以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尖子生的辅导则着重培养创造性能力, 对后进生的辅导是对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使他们树立信心, 努力赶上。

四、效果分析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观点看, 预习辅导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向的主动活动, 通过学生的预习、讨论及教师的辅导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正迁移。

效果之一:通过预习辅导, 学生在单词方面取得了以下进展:基本上能按音节拼读、记忆单词;改变了死记硬背单词的不当做法学会了归纳相似处, 区分不同点;了解了一些构词法, 如self-ish-ness;掌握了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

效果之二:学生的语音、语调取得了较好的进步, 形成英语语感。

效果之三:通过预习语法, 学生了解了本单元的语法, 培养了归纳语法特点的能力。

效果之四:课文教学摆脱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训练, 学生懂得了怎样预习课文, 培养了概括能力。

综上所述, 预习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师要注意克服预习题型的单调性, 多方面、多形式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就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江西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困难群体子女就学

近年来江西加大财政投入, 安排专项经费, 减免相关入学费用,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残疾少年儿童等困难群体公平享受义务教育。

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江西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接收为主, 切实做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 与所在地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 免交学杂费, 免收借读费, 免费提供教科书。目前, 全省在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达到12.4万名。

同时, 江西注重发展特殊教育, 保障残疾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2009年, 在省政府“民生工程”中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3000万元, 用于特殊教育学校专用设备的添置。在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同时, 江西把特殊教育学生一并纳入, 优先保障免教科书费、免学杂费, 补助生活费。通过上述措施, 特殊教育在校生数逐年增加。此外, 江西省教育厅会同省妇联等有关单位实施“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 并从经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给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心, 为进城务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篇9:注重课前预习 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强调要特别注重学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那么,用什么启发学生呢?讨论、探究的又是什么呢?答案是,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的也是问题。因为问题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动机,是促使师生良性互动的催化剂。而课前预习则是创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大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预习,可以将学生思维引向发散和深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完善和缜密;通过预习,可以突破学习重难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教师,他(她)的主要职责是上好每一堂课,而上好一堂课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认真做好课前准备。课前准备一是深钻教材及教辅资料,对教材内容、有关知识和教学方法成竹在胸,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二是要了解和把握学生,结合学生实际,想方设法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教给学生更多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指导学生预习,要循序渐进,科学引导。一是要先易后难,先轻后重。教师布置的预习题目应该先是很简单的,学生很容易解决,让学生尝到甜头,觉得自己不错,知道的也不少,使學生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分层辅导。对不同學生,预习要求、问题设置也应有所区别,让他们了解的知识难易程度、达到的目标也不同。三是提纲挈领。即给学生列出简要预习提纲,使学生在预习时能抓住要点,有的放矢。四是拓展延伸。就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课外知识,弥补教材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逐步拓宽学生探究的视野和途径,最终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课文《三峡之秋》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三峡一天中的美丽景色的?通过预习,绝大多数学生能知道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早晨、中午、下午、晚上)来写的。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下了铺垫;另一方面这一简单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又如引导学生预习《游漓江》一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两组提纲:(1)基础较好、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提纲:课文主要写了漓江两岸山峰的什么特点?用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些山峰的特点?在表现山峰的特点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基础较差、认知能力较弱的学生提纲:课文在描写漓江两岸山峰神奇而独特的特点时,重点用哪几座有代表性的山峰来表现?显而易见,前一组问题要深层、复杂一些,后一组问题则浅显易懂。这样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得其所,增强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训练。再如在讲解《捞铁牛》、《称象》等课文前,可让学生课前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并亲手做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验,再回过头来学习课文,这样使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领悟了课文重点,突破了学习难点。又再如学习《草船借箭》前,可引导学生课前查阅小说《三国演义》及相关资料,一是了解三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割据,各诸侯和军阀之间为了争夺天下的统治权而进行战争。了解社会背景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二是了解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睿智多谋,黄盖的忠心为国,曹操的狡诈多疑。在理解课文时,文中人物形象与学生课外查阅到的人物性格不谋而合,学生定会恍然大悟,兴味盎然,求知欲望大大提升。长此以往,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学生视野会日益开阔,知识会日益丰富,能力也会日臻完善。

可见,课前预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为教师讲解课文扫除障碍,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课前预习,使自己的教学具有活力,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篇10: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内容摘要]: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面对我们艰巨的教学任务,教师也应该不断努力,找到适合 的教学方法.抓好“预习”这一环节。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

[关键词]: 课前 预习重要性 目的 方法 指导

一看这个标题,或许有些诧异。课前预习这一项工作对于理科等其它学科非常需要,难道英语也有这个必要吗?有,当然有。现在外研社的新教材New Standard English 的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话题广泛,内容非常新颖,语言知识丰富,涉及的词汇量大。特别对于我们没有多少英语基础的农村中学生来说,困难更大。所以,有的老师抱怨内容太多,有的抱怨课时太紧。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感到力不从心而选择了逃避或放弃。我认为我们教师本身应尽快的适应英语改革的高层次的要求,同时也应让学生在鲜明而正确的向导的引导下,逐步培养起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要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势,就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初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外语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要抓好“预习”这一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解决自己基本的一些问题。经过预习,老师教学时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抓紧课时进程。正确处理新教材与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矛盾。让我们的农村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也能体会到一些学习英语的乐趣。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学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习,效率最高。而预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帮助学生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近而使他们能主动去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能储备知识而且还可以形成他们的某些技能。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把老师即将要教授的内容提前思考。把许多的生词提前认识,也可以收集一些相关信息。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在上七年纪下册Module 6 The Olympic adventure 这个模块时让学生课前预习时去收集奥运有关的历史,以及有那些比赛项目,用英语又该

如何说那些参赛项目。虽然上课时词汇较大,而且许多词汇又时不常用的,但经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上课时轻松了许多。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听课效率。

预习还可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学生在预习时,对知识已经做了独立思考,听课时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比单纯依靠听课仅靠上课时获得知识记忆效果更好。

预习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良好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课前预习的目的

我国古代军事家孙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指对自己和自己的对手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有充分的准备,也才可能克敌制胜。预习就是“知己知彼”的准备工作,就好像赛跑的枪声。虽然赛跑规则中不允许抢跑,但是在学习中却没有这一规定,不但允许抢跑,而且鼓励抢跑。做好预习学习,就是要抢在时间的前面,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所以谁跑在前面,谁可能收获较多。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地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能力。我们的这本新教材词汇量较大。如果学生能有准备,有安排的进行预习,就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使先学后教落实到实处,同时通过学生预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备课,为上课提供依据,这是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的重要环节。

三、课前的预习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

首先,学生对生字词进行预习。

因为New standard English与以前的Go for it 等教材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词汇量特大。每一个单元少则十来个新词,多则二十几个。有的词字母较多,以前的学生可能在进入高中才学的词汇,现在居然出现在初中一年级的教材里例如:international、calculator、dangerous、decoration等。还有laptop,和初二学的许多关于音乐方面的流行词汇也加入初中的教材中。而且每个模块有三个单元,按要求几乎每周都要学习一个模块。所以难度更大。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城里的相对要弱,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也要少。你与他们谈音乐,他们许多人都没学过钢琴和其他乐器,叫他们如何去区分什么音乐是Juzz 什么是 blues什么是 classical可能许多老师自己也无法区分。所以通过对词汇的大意的理解和基本读法的预习,教师在受课时,可以在师生互动上更加方便,也不会出现 一问三不知的情况。

其次,让学生对课文或对话进行预习。

我们的对话比以前的要长,课文内容也要丰富许多。光靠我们老师上课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要去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全都要兼顾到,实在是心有余力而力不从。所以初二的学生去年学习Go for it教材,今年突然改学New standard English,许多学生无所事从。有的人连基础的读都不会了,谈何去听,去说,去写呢?所以我认为,让学生带着对新课的好奇心去事先有准备的把课文内容先看一次,通过简单的预习工作能发现问题,并试图去学会自己独立的解决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也可以形成他们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再次,让学生对本模块的知识进行拓展性的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每一模块让学生事先去找一下相关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上Spring Festival 这一模块我让同学们事先去查找春节的起源,“What traditions do we have at Spring festival? ”and “What people in other country do at Spring festival?”上课时,留一点时间让他们谈一谈,对表现好的加以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上People and Place这一模块时。让学生事先去看看,什么是时区,每个时区相差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通过对时区和不同国家的差异的了解,激发起更大的兴趣,教学起来也比较轻松。

四,预习的方法及教师如何去指导。

预习,并不是让学生去简单的把书和词汇看一下。我认为好的课前预习,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同,课型不一,教学路子与方法的各异,预习的方法必然也是多种多样。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也应做适当的指导。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每一天学生的学习都挺忙的,那何时去预习呢?预习的时间一般可以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里进行,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一直坚持这项工作的话,学习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那么也可以节约时间去做别的事情。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我发现,每天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并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在做练习。他们听懂课后,做得比较快。反而是那些是懂非懂的同学,一直比较忙。所以我认为合理地安排时间,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2、预习的方式 A 预习时要朗读

英语是一们交流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以前的应试教育学生做题还好,但许多是哑巴英语,遇到交流时就会出现障碍。现在的New Standard English 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兼顾到了。所以在预习时首先要读。朗读与识记是预习的最低要求,也是最简单的方式。它只需要学生在课前用十几分钟时间,通过反复朗读所学生词、句型及课文并能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B 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

但正由于预习时朗读的方式简单,效果往往一般。应此,还可以采取发现问题的方式。教师可以把新课中要求学生自己掌握的内容和有关旧知识通过预习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确要解决那些问题,知道从哪些方面着手。通过作预习题发现问题,并为上新课做好准备。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对预习的检查去看学生是否将这一工作落实。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C材料准备式预习的方式

预习要准备些什么材料呢?预习所准备的材料可以是句型操练需要的语言材料,也可以是会话练习所需要的话题材料,还可以是讨论所需要的对某个问题的意见、主张、看法等,内容比较广泛。D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以前我在实习时,我的指导老师对学生说过“老师上课前要写教案,同学们也要写一个简单的学案。”所谓的学案,就是让学生课前预习时针对自己的问题,作好适当的记录。在我老师的班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所认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很好。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

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中学生认为是自己不能理解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及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英语生词。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E小组讨论的方式

小组讨论的好处在于能够促进形成同学间的交流气氛,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可以克服个人的思维局限,而且在讨论中可以互相帮助,使一些学习差的、胆小、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得到发言的机会。在班级里可以形成一股共同学习的风气。

篇11:提高语文预习能力的办法

南湖区新丰镇中心小学蔡国军

[摘要]课前有效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先导与基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一要合理选择预习的方法;二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丰富的预习方式;三要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地介入指导;四是要科学评价学生的预习过程,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

[关键词]预习;方法;指导;新课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准备工作越充分,工作效率越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来说,预习可以说就是“磨刀”吧。

近年来,笔者在调研我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孩子预习能力极差,主要表现为预习马虎,方法不当。六年语文学习下来,预习只停留于读通顺者居多。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缺乏指导,家庭缺乏配合,学生缺少练习所致。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广袤的信息量和大量的阅读素材,预习能力差日益成为阻碍农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绊脚石。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又要科学指导学生提高预习的能力。要让学生喜欢预习,学会预习,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发挥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必要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由此可见预习的作用。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开始,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学生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也必然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学生的预习与教师的预设相互交融的时候,就是课堂最具生命力的时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预习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创造的快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重视培养自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1-

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课前预习这一方法的运用既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进语文学习所必备的学习技能的形成。

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课程实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巩固,三者缺一不可。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在于使每个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整体把握,对学习困难有心理准备。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与先导,所学知识是预习的延伸与发展。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掌握一些已有知识,并对新的知识完成在“知识树”上的架构,为学生的有效课堂学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预习在语文学习中起到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因此,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如何来落实这项工作,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一是合理的预习方式。

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要讲究方式,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比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可以较多地采用集体预习、亲子预习的方式;中、高年级的学生可多采用合作预习与独立预习相结合的方式;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网络预习,甚至博客、论坛、群预习(这几种方式主要指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组成小组,利用网络把课前预习的知识通过博客、论坛、群聊等方式进行及时交流,克服地域限制。一些文本连接知识的学习心得就很适合这样交流)等方式。不同的方式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自主预习的兴趣和习惯。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预习方式,让预习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二是科学的方法选择。

学生有差异,预习的方法也必然有差异。科学的选择方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阶段尤其要重视以下四种预习方法。

熟读课文——这是语文学习中朗读时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一条捷径。课前朗读地充分可以保证学生在课上始终紧跟教师的讲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记得有位名师把“不读熟课文不上课”作为自己语文教学的特色,初看可笑,深思的确有先见。假如学生课前来连课文都没能读书,还谈何课堂中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课前读熟课文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习惯,读出语感。

认字解词——预习中,学生通过查询工具书等方式,预先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从中年级开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查阅工具书的能力,教师更要重视学生课前认字解词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每课都设计让学生在课前查询重点字、词的练习,作为学生预习的一项工作。几年下来,学生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查字典的方法,而且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信息收集——新课程背景下,每篇课文都有一些拓展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了解。以往多是教师收集后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而已。如今,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要在预习阶段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其为课堂学习服务。就拿文本链接知识的预习来说,要注重体裁的差异,写人的文章要着重指导学生查作者的资料,写作时的背景及时代,该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作者主要的写作手法;写景的文章主要收集景物所处地理位置,该处景点的历史故事与景物特点的相关文章。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笔者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儒林外史》收集严监生的事迹,为课上理解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特点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丰满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利于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

品词品句——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要教会学生凭借语感品一品文中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这样的预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此外,在调研中,笔者还发现很多教师创造了一些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好方法,比如“预习采蜜”、“重点字组词造句练习”、“预习质疑记录本”等等。所谓教无定法,学习又何尝不是呢?在语文学习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合理地选择预习方法,使预习更加全面、深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是科学的评价。

预习是一项很难有显性效果的工作,其评价更加具有难度,新课程背景下尤

其如此。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预习过程的评价。

评价主体上来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要突出差异性,不能以同一标准来度量。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前,要求学生预习时,除了对诗人做简要了解外,另外还要求学生认真品读古诗,并思考“在这首古诗里,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哪个词或是哪句话?”这是一个有层次、有弹性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字词品味,也可以对同一处做出不同的解读。有的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顺理成章地剖析了诗人由兴致勃勃到扫兴再到欣慰的情感变化线索;有的学生代替诗人对“春色满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从一“关”一“出”之间,感受到春色冲破围墙溢出园外的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活力。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诗人小心翼翼的动作,曲折的情感变化,看到红杏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有的学生甚至还赞叹起诗人写“春天”时另辟蹊径的技巧与才情,感叹空白留给人们的想象的空间。

面对这样不同的预习效果,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

笔者认为,一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片面地按照结果来衡量;二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四是有效的指导介入。

预习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需要耐心和毅力。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能力上,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存在着误区——预习是放任自由的。笔者认为,学生的预习是十分需要指导的,包括来自同伴、教师、家长的指导。在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既要监督,更要指导。比如教会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去发现问题,如何收集资料等等。教师可以在新授课前,简单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可以从一篇文章的哪些内容、方向去探讨,如何去发掘、确立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学习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防止盲目时间和精力的情况发生。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内容,预习时如果能促成小组研究性的预习,那么学生接触的范围和视野一定能够更加的开阔。再如一些要求学生回家进行的预习工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本和家校信息平台来取得家长的支持,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解决预习中碰到的困难。通过预习中的学法指导与训练,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展卷

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作为教师,及时有效地介入学生的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从我镇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培养。

笔者相信,坚持预习指导不仅能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而且能让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

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4.《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研究》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梁俊杰

上一篇:网页美工绩效考核下一篇:春之韵学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