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2024-04-11

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共8篇)

篇1: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科学的春天》

这篇讲话稿中,郭沫若除了应用论证方法之外,还应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这是本文的重点,需要全面掌握。在文中,对论证方法的掌握及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难点,需要深刻领会。

1、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三种论证方法:归纳论证法、类比论证法、演绎论证法。

(1)归纳论证法。如第2自然段从历史过程和个人经历中归纳出“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一论点,从媳娥奔月、龙宫探宝、《封神演义》上的许多幻想都变为现实来论证科学需要异想天开。

(2)类比论证法。如第3自然段,作者把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与我们的时代进行类比,得出我们的时代和科学需要巨人的结论。

(3)演绎论证法。本文有典型的演绎论证法的运用。演绎法通常指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即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的推理。如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演绎论证方法论证了我国科学家需要探索精神,具体表现形式是:

大前提:“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和“我国人民历来是勇于探索的”。

小前提在文中被省略了:我国科学家是人,是我国人民的一分子。

结论:我国科学家需要打破陈规、披荆斩棘和开拓道路的精神,也就是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

2、修辞手法

本文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比喻。例如“科学的春天”、“初升的太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排比。例如“封建王朝摧残它,北洋军阀摧残它,摧残它”,“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论辩力度和感染力。

(3)拟人。例如“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讲话的感召力。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王蒙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王蒙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大意,归纳全文的中心论点;简要说明作者所理解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的两层意思;结合有关段落,简要说明文中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法和归纳论证法;识别本文修辞手法上善用排比、反洁、设问的特点。

1、中心论点

本文从半个世纪前鲁迅提出的“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这一命题出发,反其意而用之,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目前情况下,“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2、修辞手法

(1)排比,其作用是加强语言气势,使观点的内涵细致、丰富。为使本文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气势,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例如:“‘费厄泼赖’意味着和对手的平等的竞赛,意味着一种文明精神,一种道德节制,一种伦理的、政策的和法制上的分寸感,一种民主的态度,一种公正合理、留有余地、宽宏大度的气概,意味着‘三不’主义和‘双百’方针。”

(2)反诘,其作用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量和论辩色彩。例如:“这难道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吗?”、“不是许多战犯都释放,有的还当了政协委员吗?这岂不是化不能‘费厄”为彼此’费厄‘吗?“等等。

(3)设问,其作用是使论点清晰、突出。例如:“‘费厄泼赖’到底要不要实行?”、“那么要到什么时候呢?”、“什么时候这种可能才变为现实性呢?”

3、论证方法

具体到演绎的方法,主要表现在作者以鲁迅原意中的“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但条件尚不成熟为大前提,以今天实行的条件已经具备与其必要性、可行性为小前提,从而得到了得出了“费厄泼赖”应该实行的结论。这是运用了演绎法。

《论气节》

本文阐述了“气”与“节”的概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论证了气是敢作敢为、积极,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中心论点,成一家之言。作者提倡知识分子应该持有以“气”为主的具有“正义感”和“行动”的新的气节观,表达了他对知识青年的殷切期望。故此,对本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掌握就非常必要,尤其是在了解上述观点之后,还应该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本文写于1947年,是一篇讲演稿,当时全国还没有解放。1948年,朱自清一家陷入饥荒,但他毅然拒绝了美国的`粮食,宁愿饿死,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实践了他的“言”。

2、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对应词语的应用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归纳法,但作者在进行论证时,又应用了大量的对应词语,从而体现了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注意判断与分析的写作特点,这是本文的难点内容,需要掌握。

(1)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归纳论证方法。文章首先从“气”与“节”这两个独立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归纳出“气”是战斗的、“节”是消极的论点。接着通过列举历的“士”与今日知识分子在气节问题上的种.种表现,归纳出“气是敢作敢为、积极的和节是有所不为、消极的”这一结论。从而从气节的理论和节气的实践这两个方面阐明了论点。

(2)对应词语的应用。本文中使用了较多具有对应关系的词语,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例如:“气”是敢做敢为的、积极的、动的、变化的,“节”是有所不为的、消极的、静的、不变的:“礼”的精神是“节”,跟“和”配合着,“乐”的精神是“和”,跟“节”配合着:“忠节”表现在犯颜直谏,甚至牺牲殉国,造就的是失败的英雄,“高节”表现在不愿和在朝的人合作,逃避现实,造就的是明哲保身的自了汉和虚无主义者:“气重于节”是说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集团参加了维新运动或革命运动,“节重于气”是说“五四”以后的知识分子获得独立地位,成为自由职业者。

篇2: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竺可桢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本文所说明的重点是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认知本文将说理与叙事结合起来的特点,读来引人人胜,简要说明开头的叙事有什么作用;识别本文主要运用的诠释说明方法。

这是一篇运用科学原理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说明文。文章着重说明了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和“鸣沙”现象的成因,指出沙漠里的一切怪异现象,都是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解释的。所以,在学习时,应予注意把握好下面重点内容:

1、写作特色

本文最主要的一个特色是:说理与叙事相结合。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活泼,引人人胜。所以这篇科学小品行文生动活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作者把说理同叙事结合起来,在解释沙漠里奇怪现象的成因时,将古今中外人们的耳闻目睹以及经历、感受等穿插在说理过程中,形成近似于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介绍“现象”,在解释“现象”的同时不时插入科学道理的讲述,读来引人人胜。

2、说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使因果条件充分,事理逻辑周密,易于被人理解与接受。而且行文较自由,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从而将事理诠释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文的说明中心是解释“海市蜃楼”与“鸣沙”两大怪异见象的成因,作者因此主要运用了诠释说明方法,将形成这些现象的特定条件逐一解释清楚。

《桥的运动》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茅以升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识记文章说明的中心和要点,以及作者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义、列举两种说明方法;识别文中运用比喻说明和引用说明法的地方,简要说明它们的作用。

本文是一篇短小精练、析理精深的科学小品,是阐述桥的运动的说明文。作者运用辨证唯物观点和物理学知识,剖析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及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所以在学习本文时,要意识到本课的说明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因为本文不仅综合运用了定义、列举、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还使用了引用。其中定义和列举是本文写作中最常用的方法。

定义说明法:如说“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所谓固定就是不在空间有走动”等。

列举说明法:如说“一座桥不论是在有重车疾驰、狂风猛扑、巨浪急冲或气温骤变的时候,或是在风平浪静、无车无人而只是受本身重量和流水过桥的影响的时候”,都有内部分子的运动,则是列举说明方法。

比喻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生动,通过通俗易懂的形象描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如用人坐板凳时力的传递,来比喻车在桥上过时的重量传递,就是运用了比喻说明方法。

引用说明法:这种说明方法可以提高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文章开头用尾生守约的故事来说明桥的固定性,为文章增添了不少趣味。文末用恩格斯的话来总括桥的运动的实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两者均运用了引用这一说明方法。

《统筹方法平话引子》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华罗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根据课文,概括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认知本文通过简单生活事例来说明复杂科学道理的总体特点;认知本文的图表说明法,简要说明文中三个图表的不同作用。

本文是一篇介绍统筹方法的说明文。文章主要是说明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难懂为浅显易懂。运用这种事例说明的方法,在学习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统筹方法的性质、应用要点和作用

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

运用统筹方法来缩短工时,提高工作效率,是应用统筹方法的目的。而合理安排工序,则是关键所在,此为统筹方法的要点。

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出统筹方法“主要是有关时间的问题”,科学地利用时间,一定大有补益,这段点明了统筹方法的作用。

2、写作特色

本文的特点是通过简单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来说明复杂的科学道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文中所举的泡茶喝的例子,就是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例子。普遍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众所周知、通俗易懂的;典型性即是所举事例必须是具有代表性、能说明问题的。

3、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了图表说明方法,本文所制的三个图表的依次展开,体现了文章层次内容的不断深化,它们不仅揭示了统筹方法的运用过程,而且收到了使整个说明化繁为简、一目了然的效果。

第一个图表的作用是:标明泡茶喝的全过程、各部分的关系以及其它要素。

第二个图表的作用是:简化工作程序,看出缩短工时的关键。

第三个图表的作用是:用数字代替文字,显示统筹方法的“数字方法”实质。

《菊花》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记忆课文作者杨宪益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的地位和主要成就;划分有关段落层次,概括层次大意;认知本文的并列式总体结构和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说明方式;识别文中所运用的“引用”说明法,结合课文,简要说明有关引用材料的作用。

这是一篇介绍菊花的说明文。在学习时需要掌握

1、杨宪益(1925一)是现代翻译家。本文是他的一篇说明文,既是一篇实体事物说明文,又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本文文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是引用说明法。引述典籍、资料,大量运用掌故,是这类说明方法的特征。

2、熟知课文的内容:

比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是一个有骨气的诗人,他又很喜欢菊花,而菊花又是一种到了秋天才开的花,也像很有骨气,因此后来大家都拿菊花比作有骨气的文人,无形中提高了菊花的身价。

(1)从这里可以看出,自陶渊明时开始,人们对菊花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从这段文字看,陶渊明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3)从这里看,人的骨气为什么能与菊花联系起来?

篇3:自考大学语文知识点

(一)比喻

比喻有本体和喻体、比喻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比喻词有“像、仿佛、如同、好似、……一样、……似的”等等。

(2)暗喻:比喻词有“是、成”;没有比喻词时,本体、喻体都出现也是暗喻。

(3)借喻:本体不出现,只出现喻体。

(二)比拟

(1)拟人:把物拟成人。

(2)拟物:把人拟成物;把甲物拟成乙物。

(三)借代

例:这天这事是谁干的,眼镜干的。

(四)夸张

(1)扩大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大、多、重等方面说。

(2)缩小夸张:就是故意把事物往小、少、轻等方面说。

(五)排比

(1)排比在三句或三句以上。

(2)排比要求句式相同。

(3)排比句也要求语意相同。

(六)对偶

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类。

(1)对偶句只有两句,且字数相同。

(2)对偶句要句式一致。

(3)对偶句不要求语意一致。

(七)反诘

反诘是不需要回答的。

(八)设问

设问是自问自答。

(九)反复

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十)反语

正话反说,反话正说。

(十一)双关

语音双关(谐音),语义双关(谐意)。

(十二)层递

篇4:高二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

《逍遥游》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行)而后乃今将图南

2、不过数仞而下(降落)

3、彼于致福者(使……到来)

4、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使……满意;使……信任)

5、《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陈情表》

1、名作状

躬亲抚养(名作状,亲自)

则病日笃(名作状,一天天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在门外。内:在家里。名词作状语。)

但以刘日薄西山(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2、动作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3、形作名

在故老,犹蒙矜育(故老:年老之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夙遭闵凶(忧患凶丧)

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的地方)

4、形容词作动词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远离,形容词用作动词)

5、使动用法

终: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

卒:保卒余年(动词使动,使……终了)

闻: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

臣具以表闻(闻:使……闻,动词的使动用法)

高二下册语文必修四知识点

1、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人,元代戏曲家。本色派代表,其代表作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

2、元曲四大家及各自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幽魂》。文采派的代表作家是王实甫,他的代表作品是《西厢记》。另外,纪君祥的

《赵氏孤儿》是中国在西方影响深广的一部元杂剧。

3、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散曲和杂剧,其中,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元杂剧一般由四折组成,有些四折之外还有楔子,它起序幕或过渡的作用。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科、白三部分组成。角色由末、旦、净三大类组成。

4、曹禺,原名万家宝,现当代剧作家,解放前著有《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话剧,其中《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5、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被称为“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代表着他艺术的顶峰。本·琼生曾如此评价莎士比亚: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6、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时期词人。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称为柳屯田。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流传下来的有二百多首。“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8、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9、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期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10、词,诗歌的一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和豪放。

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前四史指《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12、蒙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帕斯卡尔,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他的名言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高二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篇5: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1.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②描绘山川美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③厌弃官场黑暗,远离浊世,抒发闲适情调,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渲染烘托或衬托(注意乐景衬哀情)、对比、比喻、拟人、夸张、动静结合。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精炼传神绘声绘色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

富丽堂皇恬静安谧孤寂冷清萧瑟凄凉 等

4.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活、高山流水、明月清风。

5.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如果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就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喜悦。当你看到一首诗的时候,先读一遍,看看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是,再如

一.写景抒情诗(山水田园诗)

二.边塞征战诗

三、咏物言志诗

四.怀古咏史诗

五.即事感怀诗(羁旅诗)等等,这些类型的是你的老师都会讲到,讲完了要你自己总结,看别人总结的都不好,只有通过老师讲完后自己在总结,这样才行!慢慢来!也别做大量的诗歌鉴赏,我最烦题海战,最好争取做一个分析一个,会一个,这样才能在题海中遨游啊!

再给你推荐一个网络视频,使高考命题最专家王大绩老师的,很不错 http:///programs/view/zMioBS0amtA/

篇6: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以2009~2010年试卷为例)

《大学语文》(以下简称《大语》)是一门公共必考课,也是为培养和检验考生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文化基础课。显而易见,《大语》在自学考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遗憾的是,每年有很多的考生都在《大语》的考试中败北而归,并且是屡战屡败,甚至到后来有些考生都丧失了考《大语》的勇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认为,这固然是与《大语》的低通过率(25%~30%)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很多考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复习策略就仓促进考场有关。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大语》历年试卷的分析,给广大考生指出一条正确复习备考迎战之路。

一、《大语》试卷分析

1、《大语》考试题和普通高考语文题的区别

很多考生都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大语》的考试和普通高考语文差不多,都是由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两大块组成的,考前看不看教材无所谓,等到考试时凭着自己的中学语文底子随便发挥发挥就能及格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大语》的考试和普通高考语文的试卷出题内容、题型和分值完全不同。

从出题内容上看,《大语》侧重考的是基础知识点和基本写作技能,考核的知识点均在大纲给出的范围内,故除作文外,所有的基础题的内容和答案几乎都可在《大学语文》(徐中玉,陶型传主编)这本指定教材中找到。而高考注重选拔性,考的是灵活应用的能力,所有的答案在高中任何一本语文教材中都找不到。

从题型上来看,《大语》试卷(以2009年和2010年《大语》试卷为例,下同)分为单选题、多选题、词语解释题、简析题和作文这五大块,而普通高考语文试卷(以2010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为例,下同)分为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名句名篇默写、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和作文这七大块。

从分值上看,《大语》试卷总分为100分,其中前面的基础知识题占70分,作文占30分。而普通高考语文试卷总分为160分,其中基础知识题占90分,作文占70分。相比较而言,《大语》基础知识题占分比例比普通高考语文要大得多,也就是说,《大语》更侧重的是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故要想通过《大语》的考试,熟读背诵指定的《大语》教材很重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语》考试题和高考语文题相差甚远,我们切不可用高考语文的思路和策略来应付《大语》的考试。

2、《大语》出题内容分布情况

一般的说来,除作文外,不管是哪种题型,出题内容分布的顺序都是和指定教材中各单元各篇文章的前后顺序保持一致的,这样我们考生做起题来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至于太过慌张,影响发挥,这也是《大语》考试中的一个人性化亮点所在。

以2010年4月的全国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试题为例,单选题20题中第1~3题出自教材的第一单元散文的议论文部分,第4~9题出自第一单元散文的记叙文部分,第10~18题出自第二单元诗歌部分,第19~20题出自第三单元小说部分。多选、简析题部分的出题顺序也是按教材顺序排列的。

历年试卷内容分布情况也大致相同。我们明显可以发现,第一单元散文部分在历年试卷中出题量最大,其次是第二单元的诗歌部分,出题量最少的是第三单元的小说部分。这就提 1 醒我们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重点关注第一和第二单元的课本内容,特别是第一单元的散文部分更是学习和复习的重中之重,要多做练习多背诵。

二、《大语》简析题考点总结及复习策略

通过对历年试卷的分析,我们知道《大语》考试中简析题占分比重很大,在70分的语基中占30分,是除作文外拿分的重点部分,可以这样说,答好了简析题,60分及格的目标就离你不远了。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总结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的6份《大语》试卷的30道简析题,找出简析题考点和出题规律,并给考生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复习策略,以期大家举一反三,在《大语》的考试中能取得好的成绩。

1、简析题考点分析和总结

简析题和单选、多选题的考核要求不同,单选和多选题考核的一般是语言文学知识,以识记为主,而简析题考核的则是作品阅读和分析能力,以理解和辨识归纳为主。考核的方式是给出《大语》书中任意一段材料,然后让考生据此进行辨识和理解。

简析题考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考核考生对给出材料内容的一般性理解。

一般性理解可分为: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从材料中找出对某句话相对应的理解内容,解释材料中的成语或固定词语的意思等等。

这类题的答案通过对材料的略加分析即可找出,较为容易。例:

(2009年1月)第36题.阅读《我的世界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A.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生活不空虚?

B.写出文中体现“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语句。

C.解释其中的两个成语。

对于A问回答其实很简单,找出的材料中的主干词句“要是没有„„,要不是„„,生活就会空虚”,想使“生活不空虚”,将“没有”改成“有”,将“不是”变成“是”,改完后就是本题答案:“要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

再来看B问,“宇宙无限”指的是客观世界永远探索不完,当然指的就是材料中的这句话“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

C问就更简单了,材料中只有两个成语“志同道合”和“全神贯注”,只要稍有点语文知识的考生都能找出并解释。

(2)考核考生对给出材料内容的深入性理解

深入性理解可分为:对材料主旨和思想意义的总结,分析材料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材料中某句话的象征意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挖掘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内容,等等。这类题必须要联想到课文内容,紧扣课后“提示”来答,有一定的难度。

看下面一例:

(2009年10月)第40题.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

B.沙子龙“镖局改了客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C.沙子龙夜间练枪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B问C问从材料中我们不能直接找出答案,这就需要联想到课文内容和课后提示,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B问的答案在课后“提示”第一自然段里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部分。即“时代正在发生变化,国术面对凶残的坚船利炮,不得不谋求改变”

C问的答案“仍沉湎于旧梦,对对往日威风八面生活的留恋,孤傲内向”也可在“提示”中找到。

当考生面对这类深入性理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全文内容并联系“提示”作答,才能保证自己答到点上,不至丢分。

(3)考核考生能否理解并辨识出材料中隐藏的名词术语

这类题其实考的是名词术语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可分为:论证方法,修辞手法,抒情方法,人物描写方法,表现方法等等。历年真题这类考点出现得最多。如:(2009年1月)第39题.阅读《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回答问题: C.下片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2009年4月)第36题.阅读《论毅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C.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2010年4月)第40题.阅读《断魂枪》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A.这里主要运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 „„

对于这类简答题,我们考生首先要熟记各类名词术语,如论证方法有: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含对比法、类比法),修辞方法有:比喻、象征、排比、反复、反诘、层递、拟人、对比、对偶、借代等等,人物描写方法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象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然后再来分析材料中究竟用的是哪一种,这样也就很能迅速地得出答案了。

2、《大语》语文基础知识部分复习策略(1)通读全书,做到心中有数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我们考生在考前书一点都没看的话,到考试看到具体题目时,头脑中就难免会一片空白。故考前一定要将《大语》52篇课文通读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笔下不慌。(2)紧扣“提示”,答题又快又准

通读完后,还要有选择性的背诵,建议考生一定要背熟课文后的“提示”部分,那是每篇课文的精华所在,里面覆盖了考纲所规定的所有重难点。这样,在考试中,你的答题才会又快又准。

联系方式:

作者姓名:刘庆华

篇7:自考《大学语文》重要知识点笔记总结

《沁园春 雪》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本诗作者毛泽东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学习这首词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抒情方法

这首词通过对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对历史上一些英雄人物的评说,表现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和对今日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的殷切期望与坚强信心。

2、表现手法

这首词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

上片借景抒情,通过描绘雄伟壮阔、啊娜多姿的北方雪景,来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

下片则直抒胸臆,借评说古代英雄人物的功过得失,并畅想今日情景,来表达诗人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雄伟理想。

3、修辞手法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以及转折和对比等表现手法。

(1)词的上片后六句运用了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例如:“红装素裹,分外妖烧”是比喻,用妇女的穿着和风采,来比喻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不仅使景物显得色彩动人,而且同时也是对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景色的暗示。又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是比拟,此句以物拟物,将群山起伏拟作银蛇舞动,将高原绵延拟化为白象奔驰,变静态为动态,使景物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也是对中国人民高涨的革命情绪和敢于同强大敌人争高下的英雄气概的暗示。

(2)词的上片和下片中,都有一个情景的转折和对比。上片以“须晴日”表示转折,构成晴空烈日和冰天雪地的对比,大好河山显得愈发多彩多姿。下片以“俱往矣”表示转折,将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和今朝的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暗示历史和今朝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这两处转折和对比,既深化了主题思想,又增添了起伏跌宕的气势。

《迢迢牵牛星》

背诵本诗,识别《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五言古诗。诗作内容取材于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描述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

1、抒情方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间接抒情。全诗无一句是情感直抒,而是或借事抒情,或借景抒情。这种间接抒情方法以外显内,比直接抒情更生动形象,更耐人寻味。

2、表现方法

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兴手法。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传说中织女思念牛郎的情景,用意却是抒写现实生活中思妇的离愁别恨。字字落笔天上,句句情注人间,含蓄而蕴藉,从而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同时,也正由于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从而使得此诗处处闪现出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首诗的语言中多用叠字。全诗十句,六句用了叠字。有的叠字(加“迢迢”、“纤纤”、“盈盈”、“皎皎”、“札札”)用来传达物性,有的叠字(如“脉脉”)用来模拟情态,都显得贴切自然。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全诗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归国田居(其一)》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识记陶渊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首五言古诗,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代表作之一。在理解本诗时需要掌握以下重点内容。

1、主题思想

此诗抒写诗人崇高自然的心态,表达诗人归隐田园后不胜喜悦的心情。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黑暗,表现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表现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方法。

(1)诗中多次运用比喻,收到了使诗的旨意更加鲜明生动的效果。例如:用“尘网”和“樊笼”喻仕途的束缚和险恶,贴切醒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中包涵多重喻意:“羁鸟”、“池鱼”的喻意是官场的狭隘,禁烟:“旧林”、“故渊”的喻意是田园的广阔、自由;而这两句的总体喻意,则在于表现诗人对逃脱世俗困扰,重返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2)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例如通过世俗与本性、丘山与尘网,鸟笼与树林、小池与深渊等一系列对比,借助“爱”与“误”、“恋”与“思”、“落”与“得”等具有明显感情倾向词语的点醒,将诗人好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出塞》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作者王昌龄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依据《古代抒情诗的阅读和欣赏》一文所提供的知识,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昌龄的边塞诗之一。诗人慨叹边塞战争的经久不息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的将领来保卫国家的安宁。

注意本诗主要运用了历史典故,来体现多重寓意,主要为后两句。表面上作者有感于当时边患无穷,唐将无能的现状,呼唤汉将军李广之辈的人出现,明写汉将,意指唐将。

诗句中就蕴含着多重对比因素:将历史与现实对比,汉将与唐将对比,有用与无能对比,边关安宁与边患不断对比。从而体现出诗人的多重情意:歌颂李广,讽刺唐将;失望于当前,希望于今后。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1、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从抒情角度看,诗的前两句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1)诗人慨叹长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希望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安宁。(2)借景抒情。解答题目时要注意: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抒情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的主题思想是:诗人感叹边塞上战争的连绵不断及其带来的人世间生离死别的痛苦,希望国家能有英勇善战的将领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

2、(2001、7、自考题目)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互文见义手法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竭石滩湘无限路

C、江枫渔火对愁民

D、巴山夜雨涨秋池

本题考查的是对本诗抒情方法的掌握情况。

《春江花月夜》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张若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脸炙人口的长篇抒情诗。诗作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的自然美景,抒写了人间缠绵悱侧的离情别绪,表现出诗人对人情难圆的感叹和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在理解本诗时要重点把握本诗的抒情方法。这是因为全篇主要的抒情方法为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

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诗题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抒写人情提供引人道思的环境,制造启动情怀的氛围。

后面三部分都是合写景物和人情。

二、三两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出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出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在这里,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即通过景与情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难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则是用春归、花落、雾漫、月残等自然景观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下面的题目有助于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仔细阅读课文,简答下列问题:

(l)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什么问题的思索?

(2)本诗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人生短暂,宇宙永恒。(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本题旨在考查对本诗的主题思想和写景抒情的基本特点的掌握情况。在答题时要理解本诗通过对江南自然美景和人间离情别绪的抒写,引发了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

2、(2000、4、自考题 单选)以下诗题属于乐府古题的是()

A、《春江花月夜》

B、《江南春》

C、《迢迢牵牛星》

D、《登金陵凤凰台》

此题考试内容为诗的类别。

《送元二使安西》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王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本首诗通过送别场面的细致描写,生动地表达出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这首诗分为两层,前两句借景抒情,后两句叙事抒情。前两句先描写送行时的自然景色。诗人特地赶来相送,情深意切。刚刚下过细雨的早晨,浮尘不起,好像是大公作美,有意为远行的人清扫一路风尘。这表示对即将上路远行的朋友的关切。再写饯别的客店,青青的柳树,在细雨的滋润下也别有一番清新之色。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处处蕴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的后两句写饯行告别,是借叙事抒情。诗人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表明对朋友的关切与祝愿。结尾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则畅想别后的情景,使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相聚。以此涵盖全诗,情致绵绵,韵味无穷。

《登金陵凤凰台》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记忆李白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诗人于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而离开长安,漫游各地。天宝六载(747)到达金陵,登临凤凰台,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人写登台所见,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存在,感叹社会人事的迅速变迁,并由这一历史兴衰之感,引出对浮云蔽日、国事日非的忧虑。理解本诗时应注意对相关重点内容的把握。

1、抒情方法

本文运用借事抒情、借景抒情等多种抒情手法。诗开头两句借凤凰台的传说抒情写意,说明六朝的豪华侈奢已一去不复返。三、四句借事抒情写意,说明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帝王、热衷权势的豪强,虽得意一时,却终将湮灭无存;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意;最后两句则借象征手法抒情达意,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2、表现手法

(1)运用对比手法,使主旨更加鲜明突出。

诗中处处充满了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和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三山、青天、长江、白暨洲,这些自然景物亘古不变,吴官花草、晋代衣冠之类的人事迅速更迭、变迁。六朝豪奢一时,终究衰亡;现实表面辉煌。实则“浮云蔽日”。

(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寓意深远,表情曲折。

末句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日”比喻皇帝,“浮云”、“蔽日”则象征着奸邪当道、蒙蔽君主。“不见长安”,则指贤者远离京城,不得进见,报国无门。

《蜀相》

本课主要考核点是:

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主要成就;背诵本诗,概括并记忆本诗的情感内容;认知诗词的基本抒情方法和主要表现手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记述诗人初居成都、寻访武侯词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心情。因此,在理解本诗时需要从以下两点对抒情方法进行重点掌握,这是因为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借事抒情。

(1)借景抒情:“柏森森”渲染了庄严肃穆静温悠远的气氛,敬仰之情暗含其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字面上描写草堂碧草青青,春意盎然,黄鹏鸣叫,空作佳音;实际却是借景抒情,表示虽大好春色在前,自己却无心赏玩,同时又暗示此处少有人来,饲堂寂寞冷清。情因景生,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篇8:小学五年级语文重要知识点总结

侠(侠义) 峡(峡谷) 狭(狭长) 辖(管辖) 霞(霞光)

多音字组词

单:dān(单位) chán(单于) shàn(单县)

传:chuán(传说) zhuàn(传记)

绿:lǜ(绿色) lù(绿林)

曾:zēng(曾孙) céng(末曾)

盛:chéng(盛不下) shèng(盛况)

正:zhèng(正路) zhēng(正月)

词语解释与应用

【绿林好汉】

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本课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的各位英雄。

例句:收了无数的绿林好汉,查拿海寇。(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一百单八将】

单,一个。本课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例句:梁山有一百零八位英雄,俗称一百单八将。

【滚瓜烂熟】

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例句:学语文光把语文公式背得滚瓜烂熟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运算。

【偏科】

指在学习学校文化课程中,某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成绩特别好或一般,同时剩下的功课成绩特别差或较差。

例句:我们班上有几个同学偏科特别严重。

【贯通】

①全部透彻地理解领悟。

②首尾连接畅通。

本课指②。

例句:他反复阅读、思考,最后终于豁然贯通。

【鼓励】

激发,勉励。

例句:我们要鼓励说真话的人。

【注】

上一篇:酒店消防演练总结报告下一篇:老实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