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2024-04-21

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通用8篇)

篇1: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诗词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言]

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第一首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第二首咏华山之作,流露出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咏衡山,流露作者爱国忠君之情。

[注释]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未了:不尽,不断。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泰山是天地间神秀之气的集中所在。泰山巍峨高大,山南和山北被分割成一明一暗,判若早晨和黄昏。层层云霭雾气升腾,使我心胸激荡,凝神远望,目送山中的飞鸟归林。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群山,在眼中是多么渺小。

[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篇2: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翻译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kàn]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望岳》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其中,泰山以其雄伟壮观而闻名于世,为五大名山之一。古时是“天”的象征。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决眦(zì):眦:眼角。眼角(几乎)要裂开。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篇3:艾思柯的中国情缘及杜甫翻译

1946年春天,芝加哥大学附近的梧桐居里,历史学家宓亨利(Harley Arnsworth Acnair)正在专注地写着信:

难道她不是一个神圣般的女人吗?她甜甜的笑优美的嗓音和温馨的体贴,她流光溢彩的心灵,她对每个人和每件事的兴趣与关注,她的实践能力……所有的这些以及其他无数的能力和成就使她成为我多年以来所称之的无与伦比的女人。

宓亨利心中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就是弗洛伦思·艾思柯(Florence Wheelock Ayscough),在将自己的著作赠送别人的时候,她经常会在书上签上她的中文名字“爱诗客”(Love Poetry Sojourner),并附上一些具有意义的引言。婚前,艾思柯送给宓亨利的《松花笺》上便有这样的话:“要理解中国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知道一些在白人闯入以前的中国历史和文化。”事实上在这一方面,艾思柯终其一生身体力行,出版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章和专著,为西方进一步了解中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爱诗客”这个名字是她一生最好的注脚。

仿佛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从她生命的一开始,便体现出东、西方界限的跨越,她是一个天生的文化使者。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艾思柯出生于中国上海,父亲是加拿大商人,母亲是美国人,她早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上海和波士顿度过的,婚后她又来到中国生活,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她最终与宓亨利结合。多年以后,宓亨利在致友人的信中仍然非常清晰地描述了他与艾思柯最初相识的那一刻:1916年秋天的那个午后,阳光很好,宓亨利为了研究的需要来到皇家亚洲协会图书馆查阅资料。他刚刚站在图书馆的门口,门便打开了,在此工作的艾思柯带着微笑出现在他的眼前。在婚前的那段日子里,宓亨利最愉快的时光是在艾思柯位于上海的居所里度过的。他们经常一起喝下午茶,谈论中国文化。与大多数在上海的美国人不一样,艾思柯的下午茶是非常简单的,仅有几片薄薄的涂着黄油的面包片或是蛋糕。对她而言,喝茶为朋友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理想的场合,因此她更为注重茶给人带来的精神愉悦。艾思柯非常热衷于中国的传统习俗。有一年的除夕夜,艾思柯邀请宓亨利去她家吃晚餐,并且在那里参加送灶神的活动。晚餐后,艾思柯和宓亨利以及其他的客人走进厨房,将灶神从灶台上请下,走到前面的庭院,將灶神放在一个特别制作的纸飞机上——艾思柯觉得乘坐飞机可以让灶神提前赶到天庭汇报,从而不至于淹没在使用传统交通工具而后来的其他成千上万的汇报者中间。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文化的不断熏陶和感染,艾思柯的性格也颇具“士”的风范,从容镇定,洒脱有致。1927年早春的一个下午,上海法国俱乐部里,艾思柯正在用法语进行有关中国园林的讲座。忽然传来一声炮弹划过的声音,紧接着消防车的声音大作,在场的很多听众都慌忙撤离。艾思柯没有动,她静静地站在原来的位置,过了几分钟后,以异常安详而宁静的口气向在场的人们征询,是否愿意让她继续讲下去。在征得同意后,她又继续进行演讲。几分钟后,又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而且这次他们所在的房屋也为之动摇,现场顿时一片骚乱。艾思柯依旧静静地站在桌子边,等待骚乱稍稍平息后,再次平静地询问是否能够继续进行她的讲座。她的平静和从容极大震撼了在场的一些法国人,在他们表示了继续聆听的兴趣之后,艾思柯最终完成了这次讲演。

从“爱诗客”的名称中,我们可以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她对中国诗歌的挚爱。一个爱诗的女子,不仅自己在其中流连忘返,而且还用她的爱带着中国诗歌旅行,进入了异域视野,让中国诗歌的流光溢彩荡漾于英语世界之中。1917年秋天,艾思柯将大量中国字画带回美国展览,并拜访了她孩提时期的玩伴、也是当时的意象派女诗人艾米·洛厄尔(Amy Lowell)。洛厄尔对这些艺术作品特别是画上的题诗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一遍又一遍的仔细端详后,一个新奇的天地逐渐浮现出来,最后她们决定以合作的形式对中国诗歌进行翻译。由于艾思柯不久即返回中国,两人只能主要通过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她们的翻译方法也独具特色,实行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她们各自的优势。作为汉学家的艾思柯写出一首诗中每个字的字面意思,并完成对每个汉字予以注音和释义等工作,而在此基础上,将其以英诗的形式译出。经过四年左右的不懈坚持和努力,1921年两位女士合力完成的中国诗歌选译集《松花笺》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还被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

在艾思柯的中国情缘里,杜甫是她痴迷一生的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英语世界里,能够理解、欣赏杜甫诗歌的人寥若晨星,庞德(Ezra Pound)的《神州集》让李白的名字在异域响彻云霄,可是诗圣杜甫和他的诗歌却还是少有人知,依旧是“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然而真正爱诗和懂诗的人不能不欣赏杜甫,“爱诗客”成了诗圣千年以后的异域知音,对杜甫及其诗歌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和介绍,有力促进了杜诗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在《松花笺》的准备阶段,艾思柯就已经表现出对杜甫诗歌的强烈热爱。尽管她和洛厄尔基于多种考虑,认为《松花笺》的重点应放在李白身上,但是在她和洛厄尔的私人通信中,艾思柯经常向洛厄儿倾诉她对杜甫的喜爱,甚至明确表明在很多方面她对杜甫诗歌的喜爱胜过了李白的诗歌。《松花笺》以唐诗为主,其中选译了十四首杜甫诗歌,数量上仅次于李白的诗歌,而且该书的介绍部分明确强调了杜甫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伟大诗人的身份,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艾思柯对杜甫的钦慕有关。

面对杜甫诗歌如痴如醉的艾思柯,洛厄尔也受到了感染,于是在《松花笺》快要完成的时候,她们计划在以后继续合作,出版一本介绍杜甫及其诗歌的专著,让英语世界的读者得以体验这位中国最伟大诗人的魅力之所在。洛厄尔在1922年2月16日写给艾思柯的信中曾经激动地说:“我现在毫无保留地告诉每个人,我们正在写一本关于杜甫的书。我并不是说我在报纸上发布了这一点,而是我已经亲口告诉了每个人,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好事情。”《松花笺》出版以后,洛厄尔便忙于为济慈作传,暂时无暇顾及杜甫的译介,不过她依旧对此予以关注。在1922年12月7日的信中,洛厄尔再度问起艾思柯有关杜甫翻译的事宜,并希望艾思柯不要进行得太快,因为洛厄尔觉得等她忙完为济慈作传的事情后会非常累,需要一个很长的假期进行休息,然后才能进行杜甫诗歌的翻译工作。艾思柯在完成《松花笺》后将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杜甫诗歌中。在1923年1月26日,艾思柯在上海给洛厄尔写的信中提到她希望能够有时间对杨伦《杜诗镜诠》中所有的一千余首杜诗进行翻译和注解,从而使英语读者能够对杜甫的人生有较好的认识,同时她还迫不及待地告诉洛厄尔她已经按年代顺序翻译了三百七十六首杜诗。

不幸的是,在杜甫诗歌的翻译上,我们最终没能再次看到两位女士的联袂之作。1925年洛厄尔患病逝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艾思柯并没有完全放弃原来的计划,而是决定由自己独力来完成这项工作。1929年她成功出版《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Tu Fu:The 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 Poet),从杜甫的童年一直介绍到他的中年,其中包括大量的杜诗翻译。再经过数年的努力,艾思柯在1934年又推出了《一个中国诗人之旅:杜甫,江湖客》(Travels of a Chinese Poet:Tu Fu,Guest of River and Lakes),重点介绍杜甫晚年的生活和诗歌,从而完成了英语世界中第一部较为详细、系统的关于杜甫生命历程和诗歌介绍的专著。杜甫的诗歌一向被视为具有较高的历史参考价值,孟棨《本事诗》中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而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曾称:“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除了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广阔的社会画卷以外,杜诗中也包含着大量有关其本人生活经历的信息。因此艾思柯决定在其著作中用杜甫的诗歌来重构诗人的一生,让他自己的诗歌来讲述他的故事。

由于洛厄尔的去世,艾思柯意识到她不可能像洛厄尔一样对中国诗采取一种非押韵的节奏式诗体呈现,同时经过多次试验后,她发现自己更关注的是:诗人说了什么?他是如何述说的?如何使诗歌被英语读者所理解?最终她决定摒弃书写习惯性英语的思路,而是集中精力将每个表意文字及其在语境下的内蕴呈现出来,因为她认为很难使用一个英语单词去翻译一个为复合体的汉字。有一次,在她正绞尽脑汁地要将一个汉字译成一个英语单词的时候,她的中文老师朱龙(音译)提醒她:“为什么你要费力去寻找一个单词?这个汉字是由三个字构成的。”其实这种拆字法(或字根法)的翻译方式早在她与洛厄尔合作时就已经出现了。在她们一同阅读中国诗歌的时候,洛厄尔惊讶地发现在很多情况下经由一个短语而非一个字来对一个汉字进行分析将会使整个句子的意义更为生动鲜明。发现的过程也有些偶然:在她们读诗的过程中,艾思柯大声朗读了“暮”字并向洛厄尔解释这个字的意思为“sunset”(日落),接着她又不经意地补充说这个字显示了太阳在地平线边际的长草之中逐渐消失。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不懂中文的洛厄尔一听之下,立即要求艾思柯给她讲述有关中国字构成的知识,而这一话题也恰恰是艾思柯平常感兴趣的,只不过她以前从未想过将其运用到翻译上来。在《松花笺》中的翻译中,这种字根法已经初现端倪。在《松花笺》的介绍部分中对她们所用的拆字法进行了一些说明。艾思柯指出,汉字在中国诗歌的创作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书法与诗歌在中国人心目中通常有着紧密联系。由于汉字最早是一种象形文字,笔画的奇妙组合实际上是复杂思想的单独的图画呈现。复杂的汉字在构造上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由简单的字组合而成,这些简单的字都有着各自的意义和用法。当它们组合起来时,每一个在修饰复杂汉字的意义或声音上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同时又都屈从于整体的结果和最终的意义,形成整体的和谐。由于汉字是完整的概念,那么通过具有精确含义的特殊字能够很方便地表达这些完整的概念。

在后来杜甫诗歌的翻译中,艾思柯沿袭了这一做法,并在第一册《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的前言中举了一个例子,即《夜宴左家庄》第一句“风林纤月落”的翻译。她首先用英文给出了每个字的意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纤”字的翻译上,艾思柯根据字典发现它除了有“纤细”这一较为通常的意义以外,还可以指白经黑纬的丝织物,因此将其作为该字的字源意义并翻译为“a silk woven with a white warp and a black weft”。这样,在艾思柯的眼里这句诗的意思就成了“风将树影与落月织成白经黑纬的图案”,而且她认为杜甫用来形容月色的美妙比喻是不应当在翻译中省略的,这也是她将“纤”字进行特殊翻译的意图所在。这一翻译固然颇具想象力,然而由于明显偏离了原诗句的意思,受到了洪业(William Hung)先生的质疑和驳斥。

此外在单个汉字的翻译上,她还倾向于通过对一个汉字的分析而使其固有之义更为鲜明的做法。比如“虐”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从虍,虎足反爪人也”,艾思柯注意到了这个字是由虎和爪两个部分构成,因此就译为“the tiger’s claws of oppression”,从而形象突出了“虐”字所包含的残暴与欺压。而对于一些惯用的复合词,艾思柯会采取“陌生化”的原则以追求更好的效果,即进行逐字翻译而不是对其通常的意义进行翻译。比如“消息”一词中的“消”字是“to eliminate,transpire”,而“息”字是“a full breath,agasp,to breathe”,艾思柯觉得这个词传达了一种“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仿佛通过呼吸一样”的概念,因此將其翻译为“the breath of news”。

传统中国诗中频频出现的典故一向是翻译者的梦魇,特别是对于被誉为“无一字无来处”的杜诗,如何在翻译中处理典故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艾思柯认为,由于有关杜诗的注解非常清晰详尽,用英语翻译并不存在实质性的困难,但是这样做会使诗句淹没于长篇累牍的注释中,很难吸引西方读者。因此她在翻译中对典故进行了淡化处理,有的时候甚至因为典故过多而对某些诗句不予翻译。例如,在翻译《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滥堤防之患,薄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一诗时,艾思柯并没有翻译该诗的最后四句“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因为没有冗长的注解这些句子里的典故是难以理解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艾思柯没有意识到典故在杜诗中的价值与作用,在书中她一再重申杜诗在典故运用上超乎寻常的技巧,而且诗歌本身的活力并没有为此削弱。

艾思柯对杜诗翻译关注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杜甫的诗歌来书写其生命历程,彰显杜甫的人格与个性。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就必须对诗歌的系年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艾思柯选用了以精简著称的杨伦的杜诗编年诗集《杜诗镜铨》作为她翻译的底本,这一选择无疑是非常明智的。洪业在对比冯赞克博士(Erwin von Zach)的杜诗德译和艾思柯的杜诗英译时也曾经指出,在原诗版本的选择上前者要比后者逊色得多。

其次,杜甫的诗歌有一千四百余首,作为译者是应该全部翻译还是选取部分予以翻译呢?翻译全部杜甫诗歌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琐碎,不利于实现艾思柯的既定目标,为此她倾向于选择那些有助于呈现杜甫整体生命历程和重要生活片段的诗作。《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分为《童戏时代》、《弱冠时代》、《壮游时代》和《中年时代》,描述了杜甫从公元713年到759年离开华州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一个中国诗人之旅:杜甫,江湖客》从公元759年开始到770年杜甫去世,勾勒出晚年的杜甫生活。虽然第一册与第二册的出版时隔数年,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强的连续性,在翻译策略上也保持了一致。这两册书一共翻译了四百七十余首杜诗,使杜甫的一生在其诗歌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同时她还围绕着诗歌进行适当的解释,并补充了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来帮助西方读者理解杜诗。

作为一个女人,艾思柯对杜甫的迷恋是非常少见的,不仅表现在杜甫的译介上,还体现在她的生活中。现今中国有几处杜甫草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成都的草堂。但是本世纪上半期还有一处鲜为人知的草堂,那就是艾思柯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居所。她不仅以草堂命名自己的居处,而且还曾经和宓亨利一同沿着杜甫的足迹旅行。有趣的是,她和宓亨利的结合也与杜甫有关。1929年9月艾思柯送给宓亨利她的新作《杜甫:一个中国诗人的自传》,成为后来宓亨利私人图书馆里最为珍贵的书籍之一。艾思柯在那本书上还写下一句杜诗“自可持旌麾”作为赠言,这让后来回顾过去的宓亨利觉得它是他和艾思柯婚姻的预言。1934年9月7日,宓亨利又收到了艾思柯送给他的另一本书《一个中国诗人之旅:杜甫,江湖客》。一年后的9月,他们结合了。

艾思柯逝世后,时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的胡适曾给她的丈夫宓亨利发去唁电,指出在艾思柯一生所致力于的向西方阐释中国诗歌的事业中,她对杜甫诗歌的系统翻译是有助于西方了解中国的最大贡献之所在。

篇4:杜甫潼关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潼关吏》 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劳苦艰辛,在潼关要道筑城。

大城比铁还要坚固,小城依山而筑,高达万丈。

请问潼关吏:你们重新修筑潼关是为了防御叛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着山隅为我介绍情况:

“那些防御工事高耸入云端,即使飞鸟也不能越逾。

胡贼来犯只要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在战事紧急时挥动兵器拒守,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呀。”

“令人哀痛的是桃林塞那一败仗,唐军死伤极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守关诸将领,千万别蹈哥舒翰仓促应战的覆辙。”

【注释】

⑴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⑵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⑶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⑷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⑸要:同“邀”,邀请。

⑹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⑺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⑻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⑼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⑽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⑾哥舒:即哥舒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题下有小注:“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潼关遂失守。”

篇5:阁夜 原文、翻译及赏析_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下载 收藏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篇6:《登岳阳楼》杜甫古诗原文及翻译

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被誉为“登楼第一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登岳阳楼》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翻译

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注释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

篇7: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2),广文先生官独冷(3)。甲第纷纷厌梁肉(4),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5),先生有才过屈宋(6)。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7),被褐短窄鬓如丝(8)。日籴太仓五升米(9),时赴郑老同襟期(10)。

得钱即相觅(11),沽酒不复疑(12)。忘形到尔汝(13),痛饮真吾师。

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14)。但觉高歌有鬼神(15),焉知饿死填沟壑(16)?

相如逸才亲涤器(17),子云识字终投阁(18)。先生早赋归去来(19),石田茅屋荒苍苔。

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20)。不须闻此意惨怆,生前相遇且衔杯!

注释:

(1)醉时歌:作品原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

(2)衮衮:众多。台省:台是御史台,省是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当时中央枢要机构。

(3)广文先生:指郑虔。因郑虔是广文馆博士。冷:清冷,冷落。

(4)甲第:汉代达官贵人住宅有甲乙次第,所以说“甲第”。厌:饱足。

(5)出:超出。羲皇:指伏羲氏,是传说中我国古代理想化的圣君。

(6)屈宋:屈原和宋玉。

(7)杜陵野客:杜甫自称。杜甫祖籍长安杜陵,他在长安时又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附近住过,所以自称“杜陵野客”,又称“少陵野老”。嗤:讥笑。

(8)褐:粗布衣,古时穷人穿的衣服。

(9)日籴:天天买粮,所以没有隔夜之粮。太仓:京师所设皇家粮仓。当时因长期下雨,米价很贵,于是发放太仓米十万石减价济贫,杜甫也以此为生。

(10)时赴:经常去。郑老:郑虔比杜甫大一、二十岁,所以称他“郑老”。同襟期:意思是彼此的襟怀和性情相同。

(11)相觅:互相寻找。

(12)不复疑:得钱就买酒,不考虑其他生活问题。

(13)忘形到尔汝:酒酣而兴奋得不分大小,称名道姓,毫无客套。

(14)檐花:檐前落下的雨水在灯光映射下闪烁如花。

(15)有鬼神:似有鬼神相助,即“诗成若有神”、“诗应有神助”的意思。

(16)填沟壑:指死于贫困,弃尸沟壑。

(17)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逸才:出众的才能。亲涤器: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在成都开了一间小酒店,卓文君当炉,司马相如亲自洗涤食器。

(18)子云:扬雄的字。投阁: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因别人牵连得罪,使者来收捕时,扬雄仓皇跳楼自杀,幸而没有摔死。

(19)归去来:东晋陶渊明辞彭泽令归家时,曾赋《归去来辞》。

(20)孔丘:孔子。盗跖:春秋时人,姓柳下,名跖,以盗为生,因而被称为“盗跖”。这句是杜甫聊作自x的解嘲之语,说无论是圣贤还是不肖之徒,最后都难免化为尘埃。

译文:

无所事事的人个个身居高位,广文先生的官职却很清冷。豪门之家吃厌了米和肉,广文先生的饭食反而不足。先生的品德超出羲皇,先生的才学胜过屈宋。德高一代的人往往不得志,扬名万古却又有何用?

我杜陵野客更受人们讥笑,身穿粗布衣裳两鬓如丝。穷得天天在官仓买米五升,经常拜访郑老,我们胸襟默契。得了钱我们往来相见,买些好酒毫不迟疑。乐极忘形,呼唤我和你,痛饮的豪情真是我的老师!

深沉的清夜我们劝饮春酒,灯前闪烁的屋檐细雨如花落。狂欢高歌像有鬼神相助,哪知道人饿死还要填沟壑。司马相如有才能亲自洗食器,扬雄能识字终于要跳下天禄阁。

先生早些赋一篇《归去来》,免得瘠田茅屋长满青苔。儒术对我有什么用?孔丘、柳下跖都已化成尘埃。听了这些话,心里莫悲伤,我们生前相遇,把酒喝个畅快!

鉴赏:

这首诗大概作于天宝十四年(755)春,此时已经是杜甫困守在长安的第十个年头了,由于仕途坎坷,社会的黑暗,杜甫的牢骚愤怨自然也与日俱增。而在封建社会里,但凡杜甫几乎都会喝酒,而酒后吐怨愤语就更为经常,而今天我们不能把他们的醉后狂言全都看成他们真正的观点。这首诗也是如此,诗中充满了嘲笑和自嘲。

诗题下原有注:赠广文馆博士郑虔。郑虔是杜甫的好友,诗、书、画兼善,曾被玄宗称为“三绝”,但郑虔的处境却和杜甫一样很不得意,诗中就是叙述自己和郑虔的不幸遭遇。首段是先嘲郑虔,次段则是嘲自己,实际上也就是嘲笑世人。第三段则举出司马相如、扬雄,似乎是给自己解嘲,实际上是以此来进一步嘲笑当时的整个社会。

根据杜甫的自注,这首诗是写给好友郑虔的。郑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他的诗、书、画被唐玄宗评为“三绝”。天宝初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他被人密告“私修国史”,贬到远地长达十年之久。回长安后,任广文馆博士。性格旷放绝俗,又喜欢喝酒。杜甫很敬爱他。两人尽管年龄相差很远(杜甫初遇郑虔,年三十九岁,郑虔估计已近六十),但过从很密。郑虔遭遇贬斥,杜甫的命运也在沉沦,更有知己之感。此诗既可以体现他们肝胆相照的情谊,又可以表达那种抱负远大而又沉沦不遇的焦灼苦闷和感慨愤懑,“字向纸上皆轩昂”,生气满纸。

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两段各八句,后两段各六句。从开头到“名垂万古知何用”这八句是第一段。

篇8:恨别杜甫原文及翻译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分:

678910

很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相关赏析 写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赏析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花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作者介绍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

古诗大全 古诗文网

KKD6BM

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

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

1流通说

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业务活动。对于生产部门来讲,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造成了不同的供应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满足需要的形式、任务、地点和获得效用有不同的要求。消费者与供应商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性构成了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障碍。营销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销售障碍,是产业社会打通生产不一致和五个分歧造成的。两个不一致是指:①数量的不一致,生产者喜欢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则偏好少量的购买与消费;②种类的不一致,生产者专业化生产种类较少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则需要更多的种类。五个分歧是指:①空间分歧,生产者倾向于在生产最经济的地方设厂,而消费者则位于很多分散的地点;②时间分歧,在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不想消费,而且把商品从生产者运送到消费者那需时间;③信息分歧,生产者不知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需要何种商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获得何种物品;④价值分歧,生产者以成本和竞争价格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者以经济效用和支付能力衡量价值;⑤所有权分歧,生产者拥有对他们自己并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消费者想要他们并未拥有的产品和服务。

亨利大生产的手法释放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低价格的有效循环。这种经营思路是以刺激消费为基础的,在汽车行业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打通了销售障碍的关键。

流通说的关键在于提高这种从生产到消费对接的系统效率。基于流通说,企业营销策略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产品或服务能够高效率贯穿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企业的广告推动,终端的拦截和促销,都是为了使这个对接过程更有效率,同时减缓甚至阻止对手对接。流通说提醒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客户角度或企业角度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两者打通,去追求价值链层面上的共赢。

很多企业以为把货铺到了超市等终端零售点,就可以达成销售;但是,这仅仅打通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没有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对接,十多年前长虹在彩电大战中的崩盘就缘于此。从策略上讲,流通方式与流通速度是营销的关键。流通方式由营销组合决定,而流通速度由营销效率管理决定。管理营销效率,应该关注六大核心效率:价值信息传递效率、交易过程效率、产品/服务交付效率、售后服务效率、客户忠诚度管理效率和销售绩效效率。

2需求管理说

我曾当面向菲利普哪一个词语可以精准定义营销,他给出的词就是Demand management,即需求管理。科特勒这样定义营销: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界占主导地位。其客户导向从根本上抓住了企业利润的来源点;另一方面,需求管理说也是众多营销思想流派中体系构建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学说,这种系统性也造成了它的可接受性。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需求管理说的策略体系大致都是从环境分析开始到消费者分析,然后根据STP战略,找到细分市场和适当定位之后,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这种战术组合被E.杰罗姆旁若无人式营销观念是难以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

此外,需求管理说过于关注交易前的营销活动,忽视交易后的营销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学说中贡献最大,使用最广,实践性最强。

3竞争说

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算计,包围并战胜竞争对手。杰克传统的营销认为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通过满足需求,美国汽车公司就能成功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吗?到底营销的源点与本质是需求还是竞争?视竞争乃至战争为营销本质的学派认为:在市场上满足客户需求的深度不是取胜的关键,企业没有市场,是因为市场被竞争者占据和封锁;市场也不是没有需求,只是竞争者让需求发生在他的身上。顾客需求如同森林中的肉,企业如一群狼,取胜的关键在于比其他狼群跑得快。竞争说之所以把考虑竞争放在注重客户之前,是因为市场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很难寻求到客户需求的最优解。

客户满意是一个主观概念,营销管理者对客户满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预期管理:消费者购买产品以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购前期望得到实现的程度,而这个预期的来由是什么?参照物是什么?竞争者所能提供的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杆。相对于20年前,笔记本电脑在中国的售价大大降低,性能和配置却不断升级,然而消费者满意程度却在下降,为什么?竞争使得笔记本生产商不断地相互追赶和超越,改变了客户对价值的判定标准。所以,过分关注客户需求不如直接在营销活动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打败竞争者红海区域,局限了企业对新兴市场区域的开拓。

其次,营销活动不同于战争,其中有对抗也有合作。战争以消灭对手或者使得对手臣服作为胜利的标准,而营销中的竞争只是夺取市场利润的手段,与竞争者合作也可能获取市场利润。譬如,竞争者的产品可以成为测量企业产品相对价值的标志,没有竞争者,客户很难理解该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再者,对许多产业而言,开拓市场需要许多宣传费用,而竞争者可以共同分担;更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组成了企业联盟。

第三,竞争说还面对着一个尖锐而尴尬的问题:是否战胜了竞争对手,就赢得了市场?当柯达战胜了地球上所有的胶片公司时,却发现消费者已经选择了数码相机,不再需要胶片。

4差异说

差异说本质就是要和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分,是竞争说思路上的一种延伸。竞争说主要强调击败对手来给企业腾出生存的空间,而到底通过何种手段获得这个空间,竞争说终究只停留在具体的战术层面,而以差异为核心的营销学说试图在指导思想层面上做出解释。

2004年,哈佛商学院迈克尔差异化制胜的故事。据说,居住在加拿大东北部布拉多半岛的印第安人靠狩猎为生。他们每天都要面对一个问题:选择朝哪个方向进发去寻找猎物。他们以一种在文明人看来十分可笑的方法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把一块鹿骨放在火上炙烤,直到骨头出现裂痕,然后请部落的专家来破解这些裂痕中包含的信息巫术的决策方法下,这群印第安人竟然经常能找到猎物,故而这个习俗在部落中一直沿袭下来。

波特教授认为,这些印第安人的决策方式包含着诸多科学的成分,这些科学成分的背后揭示出来的核心即差异化:正是因为半岛上的其他部落都精心规划,科学分析,结果造成竞争合流,科学分析过的地方反而猎物被猎完,这个靠巫术的部落却获得了差异化的生存。

以差异思想来指导营销策略会非常直接有效。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竞争长达百年,百事出位的关键一战靠的就是在情感要素上与可口可乐差异化出来;同样地,在碳酸饮料中,七喜通过类别差异在市场上突显出来。如果企业不能形成差异化,产品就会就会变成商品;没有形成差异,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是无效的。

依据差异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品牌:为什么Intel要做要素品牌,宣传Intel inside;为什么那家卖轮胎的法国公司居然做出一个米其林卡通人;塞斯差异化还不过瘾,直接造了一个新词紫牛。正如紫牛在一群普通的黑白花奶牛中脱颖而出一样,他认为真正的营销应该是让人眼睛会为之一亮的、可以把人们的注意力恰到好处地引向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一门艺术。

营销如何做到差异化呢?一般来讲,利益上的差异、情感上的差异、价值观上的差异等三个维度可以指导企业营销思路。

5垄断说

垄断说是竞争说在另一个维度的演进。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的是,盈利是企业的基本目标,即使社会企业也需要以利润为基础。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是要更好地盈利。那么,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得最佳的赢利空间?

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每个企业都缺乏对市场的定价权,企业竞争激烈,利润趋向于零;在垄断竞争市场,企业众多,且这些企业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一个企业的决策对其他企业的影响不大,不易被察觉,可以不考虑其他人的对抗行动;在寡头市场,市场上几个大型企业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利润由寡头之间的博弈决定;在垄断市场,行业市场被一个大的企业所控制,该企业掌握供应权与定价权,能获取最大的利润。显然,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企业盈利最低,而垄断市场中的企业盈利最大。能够获取垄断地位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因为在这里你有最佳的盈利空间。

企业发展竞争战略是为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核心目的在于获得更好的赢利空间,而创造垄断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手段。绝大部分企业因为竞争压力、政府管制等,是得不到垄断利润的,而如果把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区隔,也许可以得到一个人为的垄断效果。那么,企业的营销策略就是要试图达到或者接近这种垄断效果!基于此,我们能观测到营销活动中很多策略所应该承担的意义性指向。为什么要细分?就是要切割出自己可以垄断的市场,获取到最高的溢价。为什么要定位?就是要垄断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基于垄断说的营销战略应该怎么做?首先要学会卡位,占据有利的产业位置;要有意识地降低同行业的竞争强度,并提升市场进入障碍,比如掌控关键渠道、建立品牌资产等;提高企业对客户的议价能力,如掌控价值链、提高客户转换成本等:所有的营销活动都应该去指向垄断这个终极目的,这也是营销垄断说的思想核心所在。

6价值设计说

2004年8月,AMA揭开了市场营销新定义的面纱,更新了1985年修订的官方营销定义。新定义为:营销既是一种组织职能,也是为了组织自身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创造、传播、传递客户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一系列过程。新定义强调了客户价值,认为企业应基于此来综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

客户价值到底是指什么?我们可以有两个维度:第一是指客户获取的总价值与客户支付总成本之差,即客户让渡价值;第二是指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对比,企业能提供给客户的价值有多少。价值设计说认为,营销的本质就是通过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基于此,麦肯锡公司提出了营销要作为价值传递系统的概念:价值传递系统由选择价值、提供价值和传递价值三大板块组成。

基于价值设计说,营销管理者应该把客户和竞争者两个元素整合起来考虑,进行价值提供、价值设计甚至是价值创新,即,营销不但必须对接消费者需求,还要有效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在两者之间寻求到平衡点,将价值有效地传递给客户。一分钟诊所就是价值设计的好案例,每位到该诊所的患者只需15分钟。这家连锁医疗机构,只诊治几类普通疾病,已经形成程序化操作,能快速看病,且诊所开在居民区的连锁店里,占地面积只有10平方米,收费比其他医院低一半。目前,一分钟诊所用9年时间在美国49个城市开设了569家诊所,一分钟诊所通过对患者需求的取舍,与竞争对手形成显著差异,实现出了独特的客户价值。

《蓝海战略》作者W.钱蓝海战略的构想时,将之命名为价值创新战略。2005年,我在枫丹白露参加主题对话,W.钱蓝海红海概念只是为了便于大家接受,究其本质还是基于竞争的客户价值创新。价值设计说将营销的需求导向与竞争导向有效进行了结合与协调,使得营销更具有战略色彩,将营销思维从销售端那惊险的一跃贯穿到整体的企业活动中去,尤其是作为战略的前端。

7关系管理说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斯堪的拉维亚和北欧的营销学派提出了以建立和管理关系为基础的营销,试图替代传统营销观念。他们认为,营销应是在获利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维持和促进与客户的长期关系,以满足参与交易各方的目标。具体而言,营销的目的在于与客户结成长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与客户形成一个互动的社区,发展客户与企业及产品之间的连续性交往,以提高忠诚度与巩固市场,促进产品持续销售。

关系营销在理念上是一种进步。首先,传统营销主要集中于研究商品营销,而对于组织营销研究不够。其次,传统营销注重讨论交易前的活动,而没有关注交易之后企业怎么去维护市场,保持客户忠诚度,衡量客户ROI等等,而在真实世界中,大多数CMO大多在做交易后的客户管理工作。

关系说在策略上两个主要应用是客户数据库营销和顾客忠诚度管理。关系说强调服务的作用,但服务只是手段,核心是如何与客户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企业如何通过营销与客户能相互嵌入、相互约束、形成共享平台。

很多人认为关系营销只适合组织市场,比如说工程机械、钢铁、通信设备等生产性消费,其实不然,非组织市场的关系管理可以通过产品服务化切入,苹果公司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苹果力主以产品本身来凸显优势,从硬件到软件全部设计,全部包办,小众的定位、封闭的系统使得苹果在80年代败给了IBM和微软。1997年乔布斯回归后,通过iPod,iPhone和iPad打开新境界,除了卓越的产品品质,苹果最大的不同是开放系统,通过iTunes、App Store等渠道平台,让使用者能够不断更新服务。这个时候,苹果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台手机、一台PC,而更多的是一个服务终端,客户成为apple4us社区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群体认同感。苹果公司从极端品牌导向到关系管理导向,终于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关系管理说拓宽了营销的功能,亦深化了营销对于客户影响的作用,从关系管理的角度来看,需求管理只能构建暂时性的战术优势,而关系管理意图搭建一个长远的、战略性的、互生的企业生态,的确是认识论上的跃升。

8客户资产管理说

营销为什么要强化品牌的作用?为什么要重点研究顾客满意?为什么又要建立与客户相互嵌入的社区关系?爱因斯坦说,手段的完善和目标的混乱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企业建设品牌,做客户满意,建立客户联系只是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赢利。营销工作能不能为公司带来赢利、带来价值是必须考虑的,而客户资产就是一个标的。关系说强调与顾客建立联系,而客户资产管理说强调最终目的。

客户资产并不等价于客户价值。客户价值是指客户让渡价值、相对于竞争对手企业提供的价值,强调企业能通过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带来什么;而客户资产强调企业能从客户身上获取到什么,具体指企业所有客户终身价值折现的总和。对于企业而言,客户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前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更在于客户将来所能贡献利润的净现值。客户资产的提出,更本质地解释了企业营销为何要满足顾客需求、获得顾客满意及维系顾客关系。

基于客户资产管理说,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从营销上一开始就瞄准了积累客户群,为什么Google在互联网业务上最大的挑战者是Facebook。以腾讯为例:秀推出之前,腾讯一直为如何盈利而困扰,后来腾讯涉足门户网运营、互联网游戏、彩铃、微博等数十项业务,至此,腾讯的盈利屡创新高。腾讯业务涉足互联网产品之广,业务之成功,让很多互联网公司苦不堪言,乃至有人评论道:腾讯的业务拓展方法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腾讯市值已超过400亿美元,这要归功于有3亿人在使用号,腾讯才能不断扩张自己的业务边界和利润区。

盈利逻辑的变化使得营销的重心开始指向客户资产的管理。企业在营销中不仅要学会计算客户当前所能贡献的显性价值,也要学会算计客户背后存在的隐性价值和成长价值,通过探索和管理客户资产去获得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客户资产管理说把营销上升到了战略层面来解释企业的竞争力所在,是营销关系说在更高层面上的演进。

9交易成本说

一般而言,满足需求的方式可分为三种:自行生产或制造,偷窃或强取,用有价物与他人交换产品或服务。斯坦顿教授认为,第三种方式才能称为交易,并且存在交易的情况下才存在营销;而营销的目的,就是促成交易。如果买卖双方对于他们所买卖的标的物在交换之前与之后都能清晰了解,交易过程非常之有效率,这个时候还有营销存在的必要吗?很显然,无摩擦交换下营销没有存在的意义;在真实世界中,营销的目的是消除和降低交换所产生的成本,这就是交易成本说。

交易成本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罗纳德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结果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在文中,阿克洛夫提出了柠檬市场模型,即信息不对称的极端情况会造成劣品驱逐良品,他以二手车市场为案例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二手车市场,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两者掌握信息的情况呈现非对称性,买者肯定不会相信卖者的话,即使卖家说的天花乱坠。买者唯一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损失,而买者过低的价格使得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低质品充斥市场,高质品被逐出市场,最后导致二手车市场萎缩。

劣货驱逐良货。这对营销有什么启示?营销到底要承担什么功能?长期而言,市场经济有存优去劣的作用,然而这种劣货驱逐良货却在现实中非常普遍。市场会采取平均成本定价法则,使质优然而价贵的产品惨遭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在不对称的信息市场,营销者要学会主动发射市场信号,通过市场信号的传递,告诉购买者我的产品或服务是不一样的。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应该公布更多有效信息,让消费者与企业之间趋向于信息对称,要学会让产品、服务的价值可视化、可触摸化。例如,对于B2B组织市场而言,大部分采购涉及金额较大,决策程序复杂,如何向采购者有效证实自身价值非常重要,企业宜采取营销ROI测量法,去比较、证实每个环节对于客户价值的增益量,目的就是要使得信息对称。当然,持有劣货的企业则有意制造信息不对称,搅浑市场,浑水摸鱼。

从信息不对称说去看,定位、品牌都是在发射市场信号,降低消费者信息处理的难度,消费者不会去看你的工厂、用精密仪器测量你产品的每个质量指标的时候,就会去看品牌。因此,信息越不对称,品牌越重要,信息越不对称,品牌所占的溢价就越高。信息经济学为理解营销的本质开启了另一道窗户。

营销三角

我们已经勾勒了讨论营销本质讨论的十个维度,现在我想综合这些维度,形成营销本质的综合图景,如同摸象者摸完大象的眼睛、鼻子和尾巴后,试图还原一只完整的大象轮廓。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是营销存在的基础,赋予了营销存在的意义;客户的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基础,需求管理要求企业贯穿到产品创新与开发、销售、推广等的全营销链,防止企业与市场之间关系的断裂;流通说强调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的贯穿;竞争说则提醒企业不能只关注客户需求,否则会因为对手的争夺而失去市场;差异说和垄断说是从竞争说出发的两条线索,讨论市场竞争何以有效,研究市场竞争策略的本质目的;需求管理说和竞争说的交汇,形成了价值设计说;关系管理则关注交易完成后的营销工作,注重与客户建立持续交易的基础,与客户相互嵌入、相互约束、形成共享平台;客户资产管理说则把客户关系上升到战略高度,找到营销策略何以升级的线索和基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营销三角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想象力。为什么营销需要想象力?首先,逻辑导向容易陷入趋同思考,进入红海。其次,逻辑是对规律的抽象提取,还原需要场景。赫伯特像一头紫牛一样冒出来,比如说跨界思考,比如说置换型思考本我,自我与超我,有限理性,情感与主观都曾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而我认为,人性是动物精神和天使心灵的结合。我问过菲利普营销3.0的本质是什么,他说是人文关怀,这就是人性营销中的击中善因,营销3.0就是要用价值观激发客户善的一面,引起共鸣。人性的另一个侧面,欲望张力、贪婪、羊群效益等等,也可以成为营销的出发点,正如物理学家尼尔斯饥饿营销,形成消费者的羊群效应。地产界黑马星河湾也是人性营销的高手,对于奢侈品和富人有极其深刻的洞察,把住宅地产卖出了不可想象的天价。星河湾市场部流行这样一句话:有钱人缺的不是钱,缺的是所谓的高尚和爽。

在营销策略中,能把握住逻辑的人已是良将,能协调逻辑与想象力的人则是高手,而能驾驭逻辑、想象力与人性的则是大师级的人物了。营销需要人们去悟,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营销的逻辑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大脑,想象力对应的是消费者的心灵,而人性则关注人的灵魂!什么是一流智商?或许正如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所说,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想法而继续思考的能力。营销需要逻辑,需要突破逻辑的想象力,更需要超越逻辑、想象力的对人性的洞察。

上一篇:体育史总题库下一篇:雨期未完杂文随笔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