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2024-04-25

《达芬奇密码》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共12篇)

篇1:《达芬奇密码》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起初看这本书不以为是悬疑类的,看董哥的进度,以为它有多么晦涩难懂。只觉得好像很厚的一本书,打算作为革命工作的任务,硬性啃完。可是在抽出时间准备对付它的时候,却发现它本身自带光环,根本不用费力。我两个晚上看完了。

不光看完了书,我还在优酷上看了由它改编的近三个小时的同名电影,甚至包括它的前传。可是相比,我更喜欢原著,只可惜自己英文差到连用烂都不好意思形容的地步,否则一定找其原文拜读。

笔者缜密的逻辑很是吸引人,各种知识点也不是像一般小说那样清风云淡,还是有些费脑的,我认识了五芒星,我最喜欢的那个几何图形,我甚至真的百度最后的晚餐,看看耶稣右手边那个玛丽亚的衣着神态表情,不过更让我叹的是信仰。有信仰的人心中不仅仅只有物质,有他们自身的追求,有很多精神世界的东西,心有寄托,人也不会那么空虚。当然前提得引人向善才是。然而,当前的国人大部分都是缺乏信仰的一辈。

篇2:《达芬奇密码》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记得大概是高中的时候吧,那时候《达芬奇密码》这部片子很热,于是我就买了个盗版的来看,结果看不懂,但因为大家都说好看,所以那时的我也只能人云亦云的说好看了。然后好像是高考后买了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这本书看,虽然情节具体的不太记得了,但留给我的印象是情节惊险,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就是有很多关于宗教的知识。

说真的,因为自己没有什么信仰,所以平时对那些基督啊什么的都不太了解,但看了《天使与魔鬼》后,就了解了很多宗教的知识,发现宗教的一些历史啊,教堂什么的都十分有趣,虽然已经不记得具体是哪点吸引我了,但留给我的印象就是很不错。然后寒假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因为高中时候电影看不懂,所以看完到现在基本上是一点情节都想不起来,于是为了打发时间我就借来看了。

《达芬奇密码》的风格和《天》是有点像的,但情节更是曲折,而且令我对符号学产生很大的兴趣,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此书与《天》一样带给我很多宗教知识,像原来圣杯指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耶稣的老婆等等。给我的感觉就是原来宗教的故事也可以那么的有趣。从中也可以看得书作者的博学,和情节构思的缜密。然后看完书之后我又下载了电影来看,不过可能情节完全了解,觉得电影拍得很乏味,而且没了很多细节,不如原著好看,真想不懂当时为什么这么红。

篇3:《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以至于读完之后完全不能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结局,会以为这样的结局是一个梦,会以为这样一种对于学识的追求本来就是没有结局的,以至于在询问周边同学的时候被告知说其实:这本书并不是讲一个破案件的故事,而是用一个故事来传递一种宗教文化一种信仰。

这里让人会想到一个哲学问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仰在某种条件下也就是相当于规矩,所以一个有信仰的人,一个有信仰的国家就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去实现,虽然说会束缚,但相对于没有条条杠杠的我们国人来说,会显得很迷惘,这也有可能是当代大学生会手无足措的原因吧。

篇4: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800字

该书主要讲述了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到巴黎公干期间突然接到通知罗浮宫馆长遭人谋杀,而在博物馆内,索尼埃赤裸的尸体是以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维特鲁威人的姿态在卢浮宫被发现的,索尼埃死前在身边写下一段隐秘的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血在肚子上画下五芒星的符号。一些达芬奇等著名画家作品中隐含的重要信息。尸体旁边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密码。兰登教授与法国美女密码专家索菲在整理分析谜团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在达芬奇的作品中藏有一连串令人震惊的线索。这些线索人人可见,却被画家巧妙地伪装,加以隐藏。兰登教授发现这一连串的线索原来有着令人震惊的关联:已故的馆长是郇安隐修会的成员。郇安隐修会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中成员包括牛顿、波提切利,雨果和达芬奇等人。至此兰登才发现自己正在追踪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大秘密,一个已经埋藏了几个世纪、既富启发性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遍及巴黎、伦敦和苏格兰的追逐中,兰登和索菲发现自己正在跟一个从来不肯露面的幕后主脑者斗智斗勇,这个人似乎总是知道他们下一步要做什么。而教授对这位主脑的信息却一无所知。除非他们可以解开这个错纵复杂的谜团,否则一个埋藏了二千年的秘密、一个爆炸性宗教秘密也将永远消失,宗教圣杯的秘密也会石沉大海,在无人知晓。而他俩的性命亦会危在旦夕。小说的主要围绕着两个迷团而展开。 小说以不同的人物同时展开几条故事线,最终所有的故事线汇集在一起,并在书的结尾高潮结尾部分得到解决。

这本书出版时在当时社会上印象相当巨大,它不仅反映在文学上,在历史宗教,艺术史,美学,象征学等多方面都有了反映。这本书为什么会如此受光大读者欢迎?原因主要有了两个,一是书中跌宕起伏的侦探情节让人影响深刻。另一方面就是书中所涉及的宗教敏感话题。《达?芬奇密码》这本书曝光了正统过去由来的真相,在宗教、、中所为人不曾知晓的内幕。为一般人所不曾知晓的宗教制度。例如圣杯的秘密,教徒在执行肉体苦修时候所受的表情。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当然这本书也并不是完全完美的,书中很多涉及宗教信息也并非完全正确无误,就曾遭到美国科学节目《Discovery 》质疑。很多在书中所提级的资料都有失真失实的感觉。另外在文学写作上也具有一定漏洞,在此书和其它同类别侦探作品的写作手法上,布朗也受到了批评。《达芬奇密码》这本书书中许多角色定位明显带有美国对欧洲人的偏见,致使尤其欧洲人抨击布朗有 傲慢偏见表现。而且,就小说的内容构造而言,也不太合理,说明性的部分一带而过,不由得让人放慢思路消化一下,就有新的内容涌进大脑,就好像填鸭式的灌输。小说场景的切换比较急促,创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同时,新问题出现了,由于每个段落都比较短,刚进入角色,就不得不跳出来,进入下一场,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受,更不解的是,很多揭谜的过程被简化,甚至被删改,是悬念大大折扣。虽然这些内容可能并非必要,对于推动小说情节起不到关键作用,可是这个故事因为缺少血肉,只剩下干瘪的身体而显得逊色不少。

篇5:《达芬奇密码》读书心得优秀书评

以前很少凭兴趣能够坚持读完一部小说,对这些虚拟的故事情节嗤之以鼻,总觉得浪费时间,读了没用,在20多岁的年华,总是以有用无用的眼光来看待一本书的内容值不值得花上自己宝贵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自己之前的那种庸俗的看法和观点让现在自己的知识体系多么贫乏与残缺。

不过,以前之所以不想去读,因为不知道怎么去读,读什么,如果单纯的只去读虚拟故事和里面感兴趣的情节确实现在我还是很难读下去,现在读文学作品的角度和视角跟以前的想法不一样,现在当我开始读一本书,我会带着问题和学习的态度去开始,阅读的过程中会去琢磨作者情节的构思,会去推敲作者的词语的选择,会去赏析作者对一件事物是怎样描述的。

就像当我去读余华老师的《活着》的时候,我读到余华老师刻画关于死亡时的描述的词语,想到原来死亡在余华老师看来是可以这样来描述的。后来我又读到《达芬奇密码》,里面也有关于死亡时的细腻细致入微的刻画,那是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感觉阐述着同样一个主题。

就拿死亡的刻画来讲,我读过,但是因为读的电子书,现在我也没有把原文字记录下来,但是余华老师《活着》里面的对死亡的刻画是从身体的变化角度来让我们读者感受死亡的,大概内容就是描述福贵老婆家珍的死亡过程,身体一点点的变得冰冷,心跳慢慢消亡,这就是《活着》里面最细腻的死亡的刻画;另外《达芬奇密码》里面也让我印象深刻的对死亡的刻画是从精神角度来刻画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死亡时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看到了曾经生命中经历过的美好画面,看到了天堂的样子,看到了一切一切希望的美好和即将一切都会随着生命消逝的终结的那种深深的失落感。

我会去想,如果我来刻画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否可以像他们一样,对一个事物如此形象细致的刻画,我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组织,用什么样的文字来勾勒,最终给自己和读者带来一副怎样的画面和感受。

再来说说昨天终结的《达芬奇密码》,这部作品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除了内容和情节的吸引之外,最让我感叹的是作者用非常华丽的文字勾勒那些欧洲著名的建筑,卢浮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埃菲尔铁塔,塞纳河,还有很多其他的欧洲教堂。这也是文字吸引我的兴趣所在。

以前看电影,看电视剧,现在改换成书籍,发现书籍的能量和魅力比电视剧情节要丰富多了,视频和画面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很多文字所带来的情绪感受是电视或者视频表达不了的所在。开始爱上了阅读,开始大量内容的阅读,开始让我输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开始感受更多的丰富的情绪,开始学会将输入的知识用同样的方式输出,转化成自己的光亮。

★ 《孔乙己》读书心得书评

★ 《空城计》的读书心得书评

★ 济南的冬天教案优秀

★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读书心得优秀书评

★ 《林家铺子》读书心得领悟书评

★ 冰心作品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 《钓鱼的启示》读书心得书评

★ 《沉思录》读书心得个人书评

★ 《观舞记》读书心得书评

篇6:《自私的基因》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用自达尔文以来所创建的进化的生命观,揭示出生命世界里那使人无法认知的秘密,使我们能够穿越千变万化的具体生命形式而直指秘密的核心。他颠覆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看法,也开启了另一道完全不同于先前认识得自然界之门。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就算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事实上也无法真正延续我们自己。我们的身体只是一群彼此协同也勾心斗角的基因暂时构建以延续它们生命的机器。

《自私的基因》描述了大自然中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本文语言简明通俗,妙趣横生使人一读就懂,妙趣横生。结构安排的也非常合理,逻辑性很强,不会那么繁杂让人云里来,雾里去的。文章中提出的: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观点,对于我们了解和认知自然界是相当重要的。

篇7:《恶意》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仅是草读完一遍,连剧情都没有回头梳理,我就已经按捺不住某种情绪,想飞快地写下现在的感受。

恶意,恶意,我也有这种恶意——读至最后,我因自己的这个发现而毛骨悚然。

而其原因竟然真的只如文中的某个校园暴力的主谋所说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你还记得吗,我们班的小孩在毕业典礼之后,用刀刺伤了一直以来欺负他的同学。当时,那个欺负人的主谋曾说了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我就是看他不爽。”

一直觉得自己尚算个能掌控自我的人,可这莫名的恶意竟滋生地毫无征兆?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连你自己都说不清。

原来人类的恶意竟是这般地共通而又不讲道理?

最令我惊惧的是,这些明明只是生于琐碎的恶意,究竟要造成多大的破坏才能散去?

我不知道。

我只觉读至终了,自己被剥皮拆骨,鲜血淋漓地看着镜子里卸去了所有理性和良善的自己,心头狂颤。

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篇8:达芬奇密码读书笔记

通过这个故事,我总结三点心得体会:

伟大的艺术品的伟大所在往往不在作品本身,而在其作品之外所蕴藏的.历史背大景的折射和艺术家的个人精神的侧面反映。

通过《达.芬奇密码》,我认识到了达.芬奇的伟大所在,他可真是一个天才,既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喜欢捉弄人,而且具有别致的幽默,因此他的作品继承了他的这个特点,在书中对《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解析真是再让人震撼不过了。

原来自己还真的没有真正的理解过那些艺术品,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是肤浅而片面的,这是让我震撼的第一点。

对有信仰的人来说,有些东西超脱个人,可以花费自己的生命去保护,但是我们却没有权利去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夺取别人的生命,任何形式以任何借口去谋害一个无辜人的性命都是可耻的。

小说中,塞拉斯被提彬欺骗,恶意的杀害了峋山隐修会里的四位大师和一个修女,在死去的时候他向上帝所忏悔,对以前所犯之恶行深深的感到愧疚。虽然他为了所谓的天主教之明日而做下了这些恶行,但是这依旧不可饶恕,最后也得到了上帝的惩罚。

那些我们曾经犯下的罪恶,即使不为他人所知,但是它们会像一样长在我们身上,因为我们自己知道,所以灵魂终究不会原谅自己。那些通过不利手段而获得的荣誉或者钱财,即使会让我们乐活一时,但是却会痛苦一世。我想最幸福的人,一定是大节无愧的人,坦荡善良的人。

我们可以在不打扰他人的情况下去守护自己的信仰,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一旦作恶,必将自食其果。

那些信仰的东西是一种精神的力量,无形却有形,人人都知道他的不真实性和可能的虚幻性,但是人们依旧不去刺破这朦胧之后的真实,依旧愿意去相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想,那就是信仰终究是好的,我们没必要去把他给实物化,那些充满神秘的东西倒更显得美丽,就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一笑一样。

在故事中兰登一直想找寻峋山隐修会大师索尼埃所提到的圣杯究竟是什么,为此苦苦追寻,而索菲的奶奶在隐语之下提示他,你终究会明白的,那个东西你终有一天会发现的,并且发现之后,你也会选择继续去保护这个秘密,不会将他公之于众。

最后,兰登在看到倒金字塔的时候终于明白了这一番话,并且在神圣之下顿悟了宗教的信仰的更深层的智慧。

篇9:《说岳全传》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最近我在看历史小说,有《明朝那些事》﹑《说岳全传》……其中我最喜欢看《说岳全传》,里面讲的是岳飞成长和抗击金兵的故事。

有一次岳飞率兵反击金兵,眼看就要实现“直捣黄龙府”这一宿愿,可是昏庸的宋高宗听信奸臣秦桧的话,一天连下十二枚金牌把岳飞招回来。岳飞无奈只好班师回朝。当时朱仙镇附近的百姓都大惊失色,无法挽回后都执手含泪相送,不舍岳飞就此离去。而岳飞含愤回到朝廷后,几次三番上奏应趁此时机反击金人。但宋高宗却迟迟不准,而后将岳飞下狱。最终在奸臣秦桧的诋毁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勒死在**亭中,一代名将岳飞就此含冤而去!“直捣黄龙”就此震响耳边。

遥想岳飞作的《满江红》,不禁感叹于他“三十功名尘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忠贞执著;感叹于他“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英勇;感叹于他“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自信自强与拳拳报国之心!

篇10:《寻找黑骑士》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笑猫日记·寻找黑骑士》这本书主要讲了三宝在寻找身在异国又多年未见的好友黑骑士时,经历了千辛万苦,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最终找到正为盲人导盲的黑骑士的故事。

三宝最终得以找到黑骑士,是这友情不断地激励着三宝前进!因为三宝的心中永远铭记着:骑士在等着我,我一定要找到它!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三宝。我也会像三宝一样,不停地寻找黑骑士。不论有多困难,不论要经历多少苦,不论黑骑士是否在这人间,我都要用我最大的努力去寻找黑骑士,既使我已精疲力尽。黑骑士是我最好的朋友,谁也改变不了我们之间的友情!

就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写了李白和汪伦之间的友情!对啊!这永远的友情比三千尺还深,比长江还长,比所有事情都重要。友情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碧碧。她和我的感情非常深厚!很久之前,她问我的生日在哪时候,于是我就告诉了她。但是,到我生日那天,我并没有让她知道,而她却给我精心准备了礼物。这让我非常感动,眼睛也湿润了!

篇11:《西厢记》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可怜那郑恒,出场不多,只因这老夫人无主见,只因那将军相逼,落得个触树而死。到底是谁倚势欺人?你说他倚兄父仗势欺人,他却是无父母身凄凉。你看他只因家中无人,安排妥当后前来扶柩,得知娇妻变人妻,想得夺回自己的未婚妻最后还被逼身亡,可说是全书最可怜的人。而他说的那段“谎话”,读过《会真记》后,我觉得相当真实,说不定就是真话,只因最后结局需要是大团圆,不得已变成了谎话。最后一句“无情的郑恒苦”,最后三个字太对了,郑恒苦啊,至于无情?呵呵……想到董本里最后一句“谁似这厮般少年花下死”,郑恒比张生有情多了。

看多了对《西厢记》的吹捧之语,自己读一遍,却发现那些个评论真是恶心。有一点非常重要,读《西厢记》前最好先读《元稹会真记》,读《西厢记》前最好先读《元稹会真记》,然后将《会真记》里的人物性格代入《西厢记》,就会发现《西厢记》里虽然努力塑造新的人物形象,但新的人物形象大多失真,有点矫揉造作。最后还强扭出个大团圆来。

再一点非常重要,春心萌动的不只莺莺,还有红娘,何以见得?教张生乱莺莺的心,“将性儿温存,话儿摩弄……”还有什么“夹被儿、指头儿”。红娘亦非是媒婆,就算是媒婆,也是那王婆。撩张生,逼莺莺,成就个春风桃李花开夜。而这种红娘正是那些“文人”、“才子”喜欢的,可以帮他们撩妹,撩妹这种事也是那些“文人才子”最喜欢的,所以他们个个称赞红娘称赞莺莺。

由于时代关系,现在的年轻未婚女性的例子不好举,那就想想看如果自己有妻子,然后有个“红娘”(你妻子的小姐妹)带你妻子和别的男人苟合,而那男人还吹嘘红娘是带你妻子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记住“苟合”这个词,非常重要,不管是道德还是法律都不认为这种关系是对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感情不合,可以先分手先离婚,再去追求爱情。那些说莺莺是追求爱情的,可曾见到”却不当留请张生於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一句?莺莺已有未婚夫,只因父丧未满才未成婚。用现在的事情举例,大概就是高中时山盟海誓,一上大学两地求学,女的就爬上学长的床了,也没知会男方一声,然后男方来找女友,想搬出家世压下那学长,结果那学长势力更大,装逼反被逼死。你说苦不苦?你说追求爱情吧,那就先好好分手不好?看看莺莺小姐是怎么说郑恒的,”来时节定把先生助,决将贼子诛。他不识亲疏,啜赚良人妇。“好吧,直接说郑恒是贼子了,还说他想诳骗良人的妻子。这种苦楚,男人能不尝尽量不要去尝了,NTR什么的最讨厌了。

老夫人的形象其实挺简单的,嫌贫爱富无主见。刚开始不想把莺莺许给张生是因他是个穷酸,后来要面子让张生去考试,结果中了状元,回头一看,家道中落的郑恒反成了穷酸。再然后呢,“俺不曾逼死他,我是他亲姑娘,他又无父母,我做主葬了者。着唤莺莺出来,今日做个庆喜的茶饭,着他两口儿成合者。”不知道大家看了这句有什么感想。好个无情的老夫人!然而文字上对老夫人的描述是怎么样的呢?能持家有主见,都是这类意思。为什么会这样?

王本《西厢记》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则因月底联诗句,成就了怨女旷夫。显得有志的状元能,无情的郑恒苦。“这一句加在”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之后,恰恰起到了反讽的作用,这才是王本《西厢记》的真正主题。很多人看王本《西厢记》不明白为什么说郑恒无情,那就看看前面一句,因为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那么苦逼郑恒只能是无情的了,而且也不说张生有情,只说张生有志。显得有志的状元能,能什么?能挖墙角而已,非是有情。郑恒是因为未能与莺莺成眷属才被套上无情的标签,与有情的成眷属相对。

为什么王本《西厢记》里的人物失真,矫揉造作。最后还强扭出个大团圆来?就是因为这是一部反讽作品,不是歌颂爱情,也不是体现什么突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姻之类的东西。老夫人、红娘、张生,甚至是莺莺都是他讽刺的对象。董本中的郑恒最后说了”有何面目“,直接就撞撞死了,而王本里的老夫人一次次说玷辱家门,却又是放纵家人。郑恒想给自己留个面子说”自退亲事与张生“,却被老夫人说”赶出去便罢“,落得个”妻子空争不到头“觉得没脸见人的郑恒撞撞死。那个东墙下的张生,想想《会真记》里他说的话就觉得恶心,王本里的张生也没好多少。没脸面的一个个活得好好的,要脸的一日无常万事休。看看那句”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如果说王本《西厢记》是赞扬莺莺突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这能称得上三从四德?这不是讽刺是什么?金评说“第三从似早”,可惜没有评点四德,四德早就不知丢哪了。

大团圆的作品已经有一部董本《西厢记》了,王本开新作,如果与董本主题相近,那怎么能突出新意来呢?百度百科上介绍,”它和《董西厢》在情节上相差无几,但在每个方面都进一步加工“。但是有一个角色却是不同的,正是郑恒,王本《西厢记》里的郑恒与董本的郑恒不同,正是这点不同造就了王本《西厢记》的新主题。借郑恒的死,对那副大团圆、歌舞升平的景象大大地讽刺了一番。

末梢拳难挣,枉自送残生。

篇12:《达芬奇密码》的读书心得个人感触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要追寻梦想,不要轻易放弃。”虽然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令人感到挫败的事情,但是只要有信心坚持下去,你的梦想就在不远处。有些人因为受不了一时的打击而决定放弃。但是当某一天想起这个梦想的时候,已经步入中老年不中用了,就开始后悔当初不该轻易放弃梦想。

我们的梦想有简单的,也有难的。比如今年暑假里我去学溜冰,一开始我觉得溜冰很简单,没滑几下就摔了好几跤,摔得我连站起来都有些困难,我真想不学了,但是当我想起书中的那个男孩,其实他可以不去理会他的梦,只当个牧羊人,不要为了那个梦而抛弃熟悉的一切。男孩在左右为难之时,出现了一位撒冷之王告诉他说:“因为你想要完成自己的天命,又因为你正处在一个想要放弃它的时刻。”因此男孩终于下定决心去寻找梦中的宝藏,也许有些人认为他这样做很傻,但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相信这是“注定”的。而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不也是这样的吗?所以这时我决定要坚持到底,终于在我的不懈努力后,慢慢学会了。一个人总是在我们后悔时才发觉梦想只需要在多迈一步就可以实现,可我们往往不在为那一步而坚持,因此后悔一辈子。

上一篇: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教学材料下一篇:五桂山的村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