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急管理局未来

2024-05-06

地方应急管理局未来(通用6篇)

篇1:地方应急管理局未来

我局的应急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抓基层、打基础、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做了大量扎实有成效的工作。200*年是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关键的一年,为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我局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关于印发成都市**区200*年度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应急管理考核细则﹥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自查

评分和总结,根据我局的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

我局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有力的与和谐税收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我局的实际,专门制定了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并在局网上公布,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特别是分散的乡税务所,要积极配合好各街办的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局领导的要求,应急管理工作有领导分管,专门的科室和专人负责,有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有人员变动,作出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调整,与各科、室、所建立起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根据不同时间,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修定完善相关预案。具体到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对应的预案进行修订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科、室、所进行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管理工作的管理。建立建全了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保障等经费,建立了应急处置物质储备和专人管理、维护、保养,随时补充、调整应急物质、资金储备的机制。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种制度的落实。严格值班制度。无论是在平时和节假日,都有人员进行应急值守,特别是在节假日,有专门的值班室的值班电话,在规定时间有人值班,无脱岗、漏岗现象,确保了网络和信息畅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有健全的应急信息报送制度,有完善的信息报送程序,有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格式规范,报送信息及时准确,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制度。建立了风险隐患数据库,各类风险隐患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监控人,有整改和应对措施,我局全局干部职工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应对风险隐患的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报送有关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二、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

我局充分利有税收宣传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应急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每年不少于三次,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及时的向区应急管理网站报送应急管理信息。积极参加和配合上级部门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的培训工作,适时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结合我局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按照预案的要求,每个环节都实施到位,动员全局人员都参加到应急演练当中,每一次演练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措施得当,有效的避免了公共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了联动机制。

三、认真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做好区长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区长公开电话交办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妥善处理,按规定时间办理完结,及进行回复。

进一步处理好其他信访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补充规定》的要求,及时、妥善进行处置。同时做好来信、来函、转接信访工作。

四、积极做好社区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检查考评工作

加强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税收服务进社区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抓好了社区应急机制建设,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网络。与社区应急管理的联系有专人负责工作,建立了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特别是税收方面的工作。建立起了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哟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有关部门起加强了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高度重视辖区内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加强学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在簇桥税务所辖区的**高级中学开展了以“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和应急管理工作为主题的有奖征文竞赛颁奖活动。此次活动全校有500多人参加,收到征文100余篇,经过层层筛选,评选出了学校组织奖1名,一等奖1名,二

篇2:地方应急管理局未来

评分和总结,根据我局的实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

我局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把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有力的与和谐税收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我局的实际,专门制定了应急管理工作方案,并在局网上公布,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特别是分散的乡税务所,要积极配合好各街办的应急管理工作。

根据局领导的要求,应急管理工作有领导分管,专门的科室和专人负责,有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如有人员变动,作出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调整,与各科、室、所建立起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应急预案的管理,根据不同时间,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修定完善相关预案。具体到从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做什么、怎么做、谁负责等方面,对应的预案进行修订可操作性。特别是在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严格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科、室、所进行保障活动安全的单项活动应急管理工作的管理。建立建全了应急资金保障制度,有日常工作经费和物资保障等经费,建立了应急处置物质储备和专人管理、维护、保养,随时补充、调整应急物质、资金储备的机制。

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各种制度的落实。严格值班制度。无论是在平时和节假日,都有人员进行应急值守,特别是在节假日,有专门的值班室的值班电话,在规定时间有人值班,无脱岗、漏岗现象,确保了网络和信息畅通。落实信息报送制度。有健全的应急信息报送制度,有完善的信息报送程序,有应急信息报送内容和格式规范,报送信息及时准确,无迟报、漏报、瞒报现象。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制度。建立了风险隐患数据库,各类风险隐患有专门的负责人和监控人,有整改和应对措施,我局全局干部职工都参与到此项工作中。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应对风险隐患的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及时报送有关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

二、进一步加强了宣传、培训和演练工作

我局充分利有税收宣传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应急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在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人群有针对地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每年不少于三次,努力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全社会共同应对的良好局面,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及时的向区应急管理网站报送应急管理信息。积极参加和配合上级部门对从事应急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人员的培训工作,适时组织人员外出学习、交流和考察。结合我局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按照预案的要求,每个环节都实施到位,动员全局人员都参加到应急演练当中,每一次演练都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对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措施得当,有效的避免了公共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完善了联动机制。

三、认真做好信访工作

认真做好区长电话交办工作,强化责任意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对区长公开电话交办事项进行认真的调查、妥善处理,按规定时间办理完结,及进行回复。

进一步处理好其他信访工作,我局严格按照《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处置工作预案》和《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接待关于群众到区机关一办公区非正常集体上访补充规定》的要求,及时、妥善进行处置。同时做好来信、来函、转接信访工作。

四、积极做好社区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检查考评工作

加强社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税收服务进社区有机的结合起来,认真抓好了社区应急机制建设,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网络。与社区应急管理的联系有专人负责工作,建立了群众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方案,特别是税收方面的工作。建立起了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栏,普及应急知识,增哟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基层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我局与有关部门起加强了对企业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高度重视辖区内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指导企业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做到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

篇3:增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研究

一、增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紧迫性

(一) 促进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往政府在履行主要职能时偏重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 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视不够, 特别是作为社会管理重要内容的应急管理工作更为薄弱。当今的社会突发公共事件要求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这已成为衡量一个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从历史实践来看, 只有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公共安全保证, 才能获得公众的支持和拥护。公众支持是政府的执政基础, 如果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政府作为管理主体不能很好地防灾、减灾、救灾, 那么政府公信力必然受到质疑, 从而损害政府形象, 进而失去民心。

(三) 保障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有效的应急管理应该是居安思危, 尽可能地减少灾害发生, 保证社会环境安定有序, 即使面对突发事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从这种意义来说, 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发展, 是维护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保障。

二、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现状

(一)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取得的成效

应急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 在十几年前还不为我国政府所熟知, 但是自从非典爆发后,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逐渐引起了各级政府的广泛注意和较高重视, 各种针对政府如何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迅速发展。近些年不断发生的各种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更使各级地方政府认识到应急管理已成为政府工作中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职能, 进而开始加大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力量投入。

随着对应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步提高, 各级地方政府和主要职能部门基本已经建立和完善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由专门的人员对应急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整理, 一旦发现情况快速做出反应。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地方政府目前基本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各类应急预案或计划, 其中既包含地方总体预案, 也含有各行业部门自身的应急预案, 例如气象灾害保障预案、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政府通过这些预案指导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突发事件, 初步形成了应急预案体系。

近些年来, 各种突发事件频发, 从“非典”、“禽流感”到“松花江江水污染”、“汶川大地震”, 这些天灾人祸一方面让公众遭受了伤害, 另一方面, 也迅速提高了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工作经验, 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 使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渐趋于成型并更加合理有效。

(二)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治”色彩偏重

目前为止, 面对突发事件, 我国政府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应对危机, 这种方式下, 法律对政府应急管理的机构设置、政府及其综合协调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能地位、权力责任、经费来源以及公民在危机中的权利和义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管理带有明显的人治色彩, 缺少了法律的约束和保障。

2.应急理念“重救轻防”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救灾, 工作重心往往是如何能在灾后尽可能地减灾和恢复重建。但是真正的应急管理不是单纯救灾, 其应该是防灾, 即如何避免灾害的发生, 所以重救轻防不是科学的应急理念, 应该更加关注的是防灾。

3.预案编制流于形式

随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经验的累积, 一些常规工作越来越被熟知, 其中应急预案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方面, 政府部门大部分认识到了应急预案的不可或缺性, 组织人员进行编写;另一方面, 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并没有被充分了解, 多数预案只是一种形式, 缺少实际可操作性。

4.公众参与度低

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是惟一的管理主体, 仅凭政府很难很好地应对突发事件。但是现在我国的应急管理机制过分依赖政府及部门的力量, 而不重视发挥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造成应急管理的主体单一, 社会参与度较低。

5.应急工作缺乏专业性

由于应急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 所以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专业性。例如缺少正规的专业救援队伍和装备;应急部门多数只起到值班室的作用, 而非专业性机构;还有决策过程缺少专家的参与, 也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等。

6.物质资源投入不足

虽然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应急管理工作, 但是大部分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是一项常态工作, 所以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质资源投入远远不够, 没有充分准备好突发事件应对时所需的各种物质资源, 只是临时调集解决。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为应急管理工作留下了很大隐患。

7.政府危机公关能力较弱

面对突发事件时, 政府危机公关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它是与公众最直接的沟通渠道, 良好的政府危机公关可以稳定人心, 树立诚信和责任的政府形象, 但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公关能力普遍偏弱。在应对过程中常常出现漠视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情况, 甚至隐瞒真相, 不敢承担责任, 严重破坏了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8.评价问责机制缺失

我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往往缺失很重要的一环, 就是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时所表现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 进而奖励优者, 惩戒差者。

三、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一) 提高法治化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始向法治化迈进, 各级地方政府也应遵照依法处置突发事件的国际惯例,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行业性或部门性的法律、法规或行政条例, 着力提高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和处置效率。

(二) 树立“以防为主”的应急理念

地方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应急管理工作不是单纯的救灾减灾, 其最高境界是尽可能地防止灾害的发生。只有从根本上树立预防为主的应急理念, 才能把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防灾而不是救灾上。

(三)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

地方政府在制定预案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 对本地区发生概率较大的突发事件给予高度重视, 广泛征求各方专家意见, 认真思考制定每项内容, 对应急管理工作中所需的人力和物资等作出明确规定, 保证应急预案切实有效。

(四) 增加公众参与程度

完善的应急管理应该是政府与公众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实现的, 鼓励公众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激发公众的主人翁意识, 通过组建民间救援队伍和发动慈善捐款等形式, 配合政府共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五) 注重发挥专业优势

应急管理其实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但是我国目前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 缺乏各种专业知识和专业人才。对此, 地方政府应该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 设立专业化机构, 配备专业性队伍, 听取专家的意见, 力争做到整个应急管理过程的专业化。

(六) 加大物质资源投入

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是以物质资源的保障作为基础的, 要把应急管理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必须加大各种物质资源的投入, 以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等来应对日益复杂、多发的突发公共事件。

(七) 增强政府危机公关能力

增强政府危机公关能力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次, 通过设立新闻发言人等手段, 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及时报道给人民群众, 保证人民群众在最快的时间了解事情真相, 避免出现恐慌, 并随时接受群众监督等。

(八) 健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从长远角度考虑,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评价体系, 只有认真评价政府应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清楚工作中的得失成败。所以, 地方政府应该综合考虑定量和定性指标, 建立健全切实有效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 增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要正视目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不足, 通过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不断提高自身的应急管理水平, 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智勇, 陈晰.政府应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 2009 (3) .

[2]郑树柏.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应对水平[J].发展, 2009 (1) .

[3]高小平.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1) .

[4]杨淑艳.我国政府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社科纵横, 2008 (9) .

[5]朱恪钧.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 2008 (5) .

[6]薛国星, 樊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理论探索, 2008 (3) .

[7]许皓, 杨宗龙.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5) .

篇4: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实践创新

关键词: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91-01

一、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方面的教育缺失。近年来,发生的许多突发事件凸显了我国公众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知识的匮乏,反映到政府应急管理上就意味着政府在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教育上的缺位。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和其他学校伤亡惨重形成鲜明对比,用血的事实再次说明了防灾避险教育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项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在中小学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防灾救助演习,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各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体系框架虽已基本建立,覆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但有的预案不规范、不完整、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有的预案与其他部门预案不衔接、难以配套;还有些地方、部门没有认真对已有的预案进行宣传和演练,有关人员对预案内容不熟悉,预案也未经过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且也没有根据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对预案进行及时的修改。

(三)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理念不够科学。有些基层政府领导者应急管理意识不强。由于缺乏科学的危机管理理论作指导,有些领导干部在侥幸心理作用下,对应急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理解,应急管理工作进展缓慢。有些基层领导者应急管理与常态管理一分为二,预防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避免危机作为控制潜在危机花费最少、最简便的方法,显然是最好的危机管理。但是,个别领导干部把应急管理单纯理解为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和恢复工作,对突发事件的预测和预警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预防意识的缺位,无法积极防御突发事件的产生进而造成严重后果。

二、地方政府加强应急管理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培训教育。

社会成熟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应急管理的效果,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社会成熟度表现为:不害怕危机,努力寻找好的办法应对危机,能够团结一致克服危机。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最大化降低危机事件对财产或生命的损害,重在形成政府、民众和专业救援队伍三者的应急处置合力。

1.推广公众危机教育。为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损害,除政府积极有效进行危机处置之外,公众也要不断地强化危机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首先,在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应急演练,通过场景模拟,大力强化社会公众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保证应急演练的经常性和延续性,社会组织必须形成应急演练的相关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应急演练,让民众有机会不断积累自救和互救经验,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地方政府要积极开展防灾避险、自救互救防疫防病等知识和经验的一体化宣传教育,可以采取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知识竞赛答题等多种形式,传播防灾救灾和应急知识,不断提升民众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2.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领导干部的危机意识是不是科学,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与处置是不是及时都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危害程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工作,要把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作为领导干部应急培训的重点。首先,必须合理选用培训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其次,要逐渐建立起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的长效机制。在各级党校或行政学院开设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并作为领导干部培训的基本教学内容。

3.强化救援队伍专业教育。专业救援装备、救援技术,对于应急救援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一是提高专业救援队伍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抢险救灾一线工作。二是要加强救援队伍相关救援专业知识、医疗知识的学习和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在灾难面前利用专业知识开展救援活动,挽救宝贵生命。三是定期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模拟演练,积累抢险救援实战经验。

(二)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健全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实行“一案三制”制度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国各地方政府都在加紧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注意以下原则:一是风险评估先行的原则。构建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包括成立风险评估专家组、制定保障措施、制定预案、定期演练等四个环节。二是突出地方特色的原则。地方政府制定应急预案,必须审慎分析本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等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以往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和趋势,发现潜在隐患,科学预测可能产生的突发公共事。

(三)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应急管理体制,有助于政府应急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紧完善政府应急管理的法规和制度建设,通过法规和制度明确规定应急管理机构的权责,保证各运行机制之间的顺畅关系。强化常态应急管理机构的领导权威。

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一方面,要构建全面覆盖的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电视会议系统、遥感遥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集成,并将应急指挥平台和省、市、县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的横向互联与纵向贯通,构建覆盖地方政府范围的信息平台,从而为应急救援决策和指挥提供有力的支撑。另一方面,应考虑由地方政府牵头,责成相关部门配合,规范各级各类信息建设标准,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对涉及应急处置的城市建设、人口分布、交通、消防、医疗卫生、救援物资等信息进行整合。

参考文献:

[1]张海波.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J].中国应急管理.2011(06)

篇5: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镇,区直各部门,区属、驻区各单位:

《*州*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预案》已经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州*党政办公室

2017年7月 日

*州*地方政府性债务 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总则 1.1 目的 1.2 工作原则 1.3 编制依据 1.4 适用范围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2.2 部门职责 3 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预警监测 3.2 信息报告 3.3 分类处臵

3.4 债务风险事件级别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和应急处臵 4.2 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4.3 舆论引导 4.4 应急终止 5 后期处臵

5.1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记录及总结 5.2 评估分析 保障措施 6.1 通信保障 6.2 人力保障 6.3 资源保障 6.4 安全保障 6.5 技术储备与保障6.6 责任追究 7 附则 7.1 预案解释 7.2 预案实施时间1 总则 1.1 目的

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工作机制,坚持快速响应、分类施策、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稳妥处臵,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维护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1.2 工作原则 1.2.1 分级负责

管委会对全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负总责。区直有关部门在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的指导。

1.2.2 及时应对

坚持预防为主、预防和应急处臵相结合,加强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监控,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妥善处臵风险事件。

1.2.3 依法处臵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应当依法合规,尊重市场化原则,充分考虑并维护好各方合法权益。

1.3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3‟101号)、《*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州市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应急处臵预案的通知》(*市府办发„2017‟41号)等。适用范围

本预案所称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地方政府已经或者可能无法按期支付政府债务本息,或者无力履行或有债务法定代偿责任,容易引发财政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应急处臵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本预案所称存量债务,是指清理甄别认定的2014年末地方政府性债务,包括存量政府债务和存量或有债务。

1.4.1 政府债务风险事件

(1)政府债券风险事件:指由省政府发行并转贷市县的一般债券、专项债券还本付息出现违约。

(2)其他政府债务风险事件:指除地方政府债券外的其他存量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出现违约。

1.4.2 或有债务风险事件

(1)管委会提供担保的债务风险事件:指由企事业单位举借、管委会及有关部门提供担保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管委会需要依法履行担保责任或相应民事责任却无力承担。

(2)管委会承担救助责任的债务风险事件:指企事业单位因公益性项目举借、由非财政性资金偿还,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担偿债或担保责任的存量或有债务出现风险,为维护经济安全或社会稳定需要承担一定救助责任却无力救助。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管委会成立区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债务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区政府性债务日常管理工作。当出现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时,根据需要转为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债务风险事件应对工作。

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债务应急领导小组)由管委会主任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财政、发展改革、审计等部门、单位以及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当地银监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以适时调整成员单位。

2.2 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 2.2.1管委会职责

制定本地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在省财政下达的限额内举借新债,及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本息,对本地区债务风险采取应急响应并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并及时向省政府、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债务风险情况。

2.2.2部门职责

财政部门是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部门,承担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负责债务风险日常监控和定期报告,组织提出债务风险应急措施方案,协调成员单位参与应急处臵工作,承担债务管理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债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是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臵的责任主体,负责定期梳理本行业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督促举借债务或使用债务资金的有关单位制定本单位债务风险应急预案;当出现债务风险事件时,落实债务还款资金安排,及时向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评估本地区投资计划和项目,根据应急需要调整投资计划,牵头做好企业债券风险的应急处臵工作。

审计部门负责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开展审计,明确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负责按照职能分工协调所监管的地方金融机构配合开展政府性债务风险处臵工作。

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开展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牵头做好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维护金融稳定。

当地银监部门负责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做好风险防控,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开展风险处臵工作,牵头做好银行贷款、信托、非法集资等风险处臵工作。

其他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债务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落实政府性债务偿还化解责任。预警和预防机制 3.1 预警监测

财政部门应当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有关要求,建立债务风险应急机制,按照省财政下达的风险预警监测办法,运用相关指标监测债务规模,定期排查风险,及时实施风险评估和预警,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管委会及财政部门应当将政府及其部门与其他主体签署协议承诺用以后年度财政资金支付的事项,纳入监测范围,防范财政风险。3.2 信息报告

管委会应当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报告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漏报、谎报。

3.2.1 政府债务风险事件报告

财政部门预计无法按期足额支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的,应当提前3个月向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同时,研究制定应急处臵预案,经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审核后,由管委会提前2个月以上向市政府报告,并抄送市财政。发生突发或重大情况,管委会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抄送省财政。

3.2.2 或有债务风险事件报告

政府或有债务的债务人预计无法按期足额支付或有债务本息的,应当提前1个月以上向本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经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确认无力履行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后,由管委会向市政府报告,并抄送上级或市财政。遇突发或重大事件,管委会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抄送省财政。

3.2.3 报告内容

包括预计发生违约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类别、债务人、债权人、期限、本息、原定偿还安排等基本信息,风险发生原因,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采取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等。

3.2.4 报告方式

一般采取书面报告形式。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先电话报告、后书面报告的方式。分类处置 3.3.1 地方政府债券

对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依法承担全部偿还责任。3.3.2 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

对非政府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经管委会、债权人、企事业单位等债务人协商一致,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等有关规定分类处理:

(1)债权人同意在规定期限内臵换为政府债券的,管委会不得拒绝相关偿还义务转移,并应承担全部偿还责任。管委会应当通过预算安排、资产处臵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偿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

(2)债权人不同意在规定期限内臵换为政府债券的,仍由原债务人依法承担偿债责任,对应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由省财政统一收回。政府作为出资人,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

3.3.3 存量或有债务

(1)存量担保债务。存量担保债务不属于政府债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除外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出具的担保合同无效,对其不承担偿债责任,仅依法承担适当民事赔偿责任,但最多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担保额小于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二分之一的,以担保额为限。

具体金额由管委会、债权人、债务人参照政府承诺担保金额、财政承受能力等协商确定。2)存量救助债务。存量救助债务不属于政府债务。对管委会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存量或有债务,管委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救助,但保留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3.3.4 新发生的违法违规担保债务

对201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施行以后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提供担保承诺的债务,参照3.3.3第(1)项依法处理。

3.4 债务风险事件级别

按照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的性质、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等情况,划分为Ⅰ级(特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四个等级。当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照较高一级处臵,防止风险扩散;当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等级随时间推移有所上升时,按照升级后的级别处臵。

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监测主体为市级、区级政府。*州*管委会为县级以上政府派出机构,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市政府负责监测。

3.4.1 Ⅰ级(特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省级政府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本息兑付出现违约;

(2)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Ⅰ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2 Ⅱ级(重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管委会连续3次以上出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流标现象;

(2)管委会地方政府债务本金违约金额占同期本地区政府债务应偿本金5%以上(未达到10%),或者利息违约金额占同期应付利息5%以上(未达到10%);

(3)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影响极为恶劣;

(4)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Ⅱ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3 Ⅲ级(较大)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全市地方政府债务本金违约金额占同期全市政府债务应偿本金1%以上(未达到5%),或者利息违约金额占同期应付利息1%以上(未达到5%);

(2)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较大群体性事件;

(3)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Ⅲ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3.4.4 Ⅳ级(一般)债务风险事件,是指出现下列情形之一:

(1)管委会无法支付地方政府债务本息,或者因兑付政府债务本息导致无法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 2)管委会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或者因履行上述责任导致无法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

(3)因到期政府债务违约,或者因政府无法履行或有债务的法定代偿责任或必要救助责任,造成群体性事件;

(4)管委会需要认定为Ⅳ级债务风险事件的其他情形。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置

管委会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管委会要加强日常风险管理,按照财政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处臵指南》,妥善处理政府性债务偿还问题。同时,要加强财政资金流动性管理,避免出现因流动性管理不善导致政府性债务违约。对因无力偿还政府债务本息或无力承担法定代偿责任等引发风险事件的,根据债务风险等级,相应及时实行分级响应和应急处臵。

4.1.1 Ⅳ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对风险事件进行研判,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立足自身化解债务风险。

①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一般债务违约的,在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前提下,可以采取调减投资计划、统筹各类结余结转资金、调入政府性基金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或预备费等方式筹措资金偿还,必要时可以处臵政府资产。对政府提供担保或承担必要救助责任的或有债务,政府无力承担相应责任时,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②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专项债务,因政府性基金收入不足造成债务违约的,在保障部门基本运转和履职需要的前提下,应当通过调入项目运营收入、调减债务单位行业主管部门投资计划、处臵部门和债务单位可变现资产、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扣减部门经费等方式筹集资金偿还债务。对部门提供担保形成的或有债务,政府无力承担相应责任时,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③因债权人不同意变更债权债务关系或不同意臵换,导致存量政府债务无法在规定期限内依法转换成政府债券的,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由债务单位通过安排单位自有资金、处臵资产等方式自筹资金偿还。若债务单位无力自筹资金偿还,可按市场化原则与债权人协商进行债务重组或依法破产,政府在出资范围内承担有限责任。对政府或有债务,也按照上述原则处理。

④管委会出现债务风险事件后,在恢复正常偿债能力前,除国务院确定的重点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上政府投资项目。在建政府投资项目能够缓建的,可以暂停建设,腾出资金依法用于偿债。

(2)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认为确有必要时,可以启动财政重整计划。管委会年度一般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的,或者专项债务付

10%的,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必须启动财政重整计划。

(3)管委会应当将债务风险应急处臵情况向市政府报备。

4.1.2 Ⅲ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将债务风险情况和应急处臵方案专题向市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报告。

(2)管委会偿还省政府代发的到期地方政府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由上级财政先行代垫偿还,事后扣回。

(3)管委会应当将债务风险应急处臵进展情况和处臵结果上报市政府,并抄送市财政。

4.1.3 Ⅱ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Ⅲ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应当转为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汇总有关情况向管委会报告,动态监控风险事件进展,指导和支持管委会化解债务风险。

(2)管委会统筹本级财力仍无法解决到期债务偿债缺口并且影响政府正常运转或经济社会稳定的,可以向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申请救助,申请内容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情况说决的事项等。

(3)管委会救助申请由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审核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并立即启动责任追究程序。

4.1.4 Ⅰ级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响应

除采取Ⅳ级、Ⅲ级、Ⅱ级债务风险事件应对措施外,还应当采取以下升级应对措施:

(1)管委会建立债务风险处臵信息定期向市债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的机制,重大事项必须立即报告。

4.2 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

当发生Ⅳ级、Ⅲ级债务风险事件时,由管委会决定是否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当发生Ⅱ级、Ⅰ级债务风险事件时,由市政府决定是否要对发生风险事件的地方政府实施财政重整计划。实施地方政府财政重整计划必须依法履行相关程序,保障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要注重与金融政策协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不得因为偿还债务本息影响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财政重整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拓宽财源渠道。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加大清缴欠税欠费力度,确保应收尽收。落实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增加政府资源性收入。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财税优惠政策之外,可以暂停其他财税优惠政策,待风险解除后再行恢复。2)优化支出结构。财政重整期内,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外,视债务风险事件等级,管委会其他财政支出应当保持“零增长”或者大力压减。一是压缩基本建设支出。不得新批政府投资计划,不得新上政府投资项目;不得设立各类需要政府出资的投资基金等,已设立的应当制定分年退出计划并严格落实。二是压缩政府公用经费。实行公务出国(境)、培训、公务接待等项目“零支出”,大力压缩政府咨询、差旅、劳务等各项支出。三是控制人员福利开支。机关事业单位暂停新增人员,必要时采取核减机构编制、人员等措施;暂停地方自行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各项补贴政策,压减直至取消编制外聘用人员支出。四是清理各类对企事业单位的补助补贴。暂停或取消地方出台的各类奖励、对企业的政策性补贴和贴息、非基本民生类补贴等。五是调整过高支出标准,优先保障国家出台的教育、社保、医疗、卫生等重大支出政策,地方支出政策标准不得超过国家统一标准。六是暂停土地出让收入各项政策性计提。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应全部用于偿还债务。

(3)处臵政府资产。指定机构统一接管政府及其部门拥有的各类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股权等,结合市场情况予以变现,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

(4)申请市级救助。采取上述措施后,风险地区财政收支仍难以平衡的,应当及时向市政府申请临时救助,包括但不限于:代偿部分政府债务,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免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配套资金。5)加强预算审查。实施财政重整计划以后,管委会涉及财政总预算、部门预算、重点支出和重大投资项目、政府债务等事项,在依法报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同时,必须报市政府备案。

(6)改进财政管理。管委会应当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妥善安排财政收支预算,严格做好与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政策措施的衔接。

4.3 舆论引导

根据处臵债务风险事件的需要,启动应急响应的地方政府或其债务风险应急领导小组应当及时跟踪和研判舆情,健全新闻发布制度,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发布信息,正确引导舆论。

4.4 应急终止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得到缓解、控制,并实现财政重整目标,经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同意,终止应急措施。后期处置

5.1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置记录及总结

在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过程中,管委会应当详尽、具体、准确地做好工作记录,及时汇总、妥善保管有关文件资料。应急处臵结束后,要及时形成书面总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和市政府报告。

5.2 评估分析 债务风险事件应急处臵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债务风险事件形成原因、应急响应过程、应急处臵措施、应急处臵效果以及对今后债务管理的持续影响等。相关地区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完善应急处臵预案。保障措施 6.1 通信保障

启动应急响应后应当保持应急指挥联络畅通,有关部门应当指定联络员,提供单位地址、办公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等多种联系方式。

6.2 人力保障

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政策理论、日常管理、风险监测、应急处臵、舆情应对等业务能力。启动应急响应的后应当部署各有关部门安排人员具体落实相关工作。

6.3 资源保障

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的管委会要统筹本级财政资金、政府及其部门资产、政府债权等可偿债资源,为偿还债务提供必要保障。

6.4 安全保障

应急处臵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要提前防范、及时控制、妥善处理;遵守保密规定,对涉密信息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知悉范围。技术储备与保障

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咨询机制,抽调有关专业人员组成债务风险事件应急专家组,参加应急处臵工作,提供技术、法律等方面支持。

6.6 责任追究

6.6.1 违法违规责任范围

(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的下列行为:

管委会债务余额超过经批准的本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管委会及其部门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以外的方式举借政府债务,包括但不限于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政府债务;

举借政府债务没有明确的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管委会或其部门违反法律规定,为单位和个人的债务提供担保;

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有关银行业监督管理规定的;

政府债务资金没有依法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 增加举借政府债务未列入预算调整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

未按规定对举借政府债务的情况和事项作出说明、未在法定期限内向社会公开;

其他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2)违反《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等有关政策规定的下列行为:

管委会及其部门在预算之外违法违规举借债务; 金融机构违法违规向管委会提供融资,要求管委会违法违规提供担保;

管委会及其部门挪用债务资金或违规改变债务资金用途;

管委会及其部门恶意逃废债务;

债务风险发生后,隐瞒、迟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有关情况;

其他违反财政部等部门制度规定的行为。6.6.2 追究机制响应

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事件后,应当适时启动债务风险责任追究机制,管委会应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问责;银监部门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责任人员依法追责。

6.6.3 责任追究程序

(1)区债务管理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部门、单位开展专项调查或专项审计,核实认定债务风险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形成调查或审计报告,报管委会审定。

(2)有关任免机关、监察机关、银监部门根据有关责任认定情况,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3)管委会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处臵纳入政绩考核范围。对实施财政重整的,视债务风险事件形成原因和时间等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附则 7.1 预案解释

篇6:地方应急管理局未来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由于直接面对各企业,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基础和关键。由于各地经济支持能力、自然条件和企业状况各不相同,建立地方应急救援体系的方法不能“一刀切',而应根据各自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

存在的问题

目前,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应急指挥职能交叉

二是,应急管理薄弱,应急反应迟缓

三是,应急装备数量不足,且技术落后

四是,应急救援预案操作性差

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但预案的操作性较差,主要表现在:需求分析(应急能力需求和应急救援体系脆弱分析等)不足,预案框架结构不合理,目标、责任和功能不清晰,包括分级响应和应急指挥在内的动作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

找准定位

地方应急救援建设应定位在“指挥有力、反应迅速'上。笔者认为,完善、高效的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应当由三个系统组成:应急救援指挥系统、技术装备保障系统、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一、应急救援指挥系统

各应急救援组织需要一个综合指挥机构来协调,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设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统一协调指挥本区域应急救援工作。同时聘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二、技术装备保障系统

技术装备保障系统应包括:信息通讯保障系统、运输保障系统、抢救装备保障系统。其中,信息通讯保障系统应当由计算机骨干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无线移动数据传输系统、有线通讯系统、车辆定位系统、图像监控极大屏幕显示系统、语音记录系统、卫星现场图像实时传送系统、专家库系统、指挥中心安全系统、无人职守的机房集中监控系统共14个子系统构成。

三、政策预案支持系统

与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有关的法规和政策分为3个层次:一是由政府颁布的规章,二是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法令、规定和应急救援预案,三是与应急救援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

把握三个原则

地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需资金量大,建设工期长。要想在全国范围内短时间投入大量资金来建成所有地方应急救援体系,是不可能的。各地方应在建设中本着科学的态度,始终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

二、拓宽思路、多方筹措的原则

上一篇:研讨班下一篇:关于儿童发展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