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24-05-16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精选6篇)

篇1: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 题。

母亲

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 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有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中国剪报》2012 年10 月31 日第五版)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①段中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

B。在作者眼中母亲勤劳、乐观、善良,热爱生活,是中国女性的代表。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对母亲的具体生动的回忆,折射出时代的苦难。

D。文章写尽了母亲苦难,也写作者少年的苦难,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的源泉。

E。文章后两段写到贝鲁特战火中的老太太,这是对母亲形象的补充与拓展,也是对主题的升华。

14.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

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 分)

15.“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为什么会在作者的脑海中翻腾?阅

读全文,请探究作者这么说的原因。(6 分)

试题答案:

13.A、E(B“善良”文中没有提及,“是中国女性的代表”拔高;C。没有“以小见大”的手法,“折射出时代的苦难”属于望文生义。D。臆测;)

14.承上启下,照应前文“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4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5.(1)母亲的顽强乐观,父亲、爷爷有尊严地生活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2)母亲与故乡一起,让我体验到了饥饿岁月里真切的生活,孕育了我的文学才华,让我把握到了文学的灵魂,获得了创作的宝贵资源,形成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

(3)母亲、父亲、祖父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虽历经苦难困厄也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信念),一直伴随、激励着“我”,这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6 分。每个要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篇2: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的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有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嬴了钱,于是大

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字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的“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又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出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媽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4.(2018•北京)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为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她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个河蚌。

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对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水,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

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我一直相信,所有成人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幸,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实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儿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B.文章第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3)文章第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5.(2018•天津)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廷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溫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宮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虹关徽墨,不小心逝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濯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両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子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请结合全文赏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4)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6.(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

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

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有删改)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7.(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价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逛街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灯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方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看,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很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代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地一声启开,一根长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彩,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却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本文有删改)

(1)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2)文中画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4)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答案解析部分

一、现代文阅读 1.【答案】(1)B(2)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已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无中生有。原文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故选B。从“文人气质”“军人冷峻”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结合作品,寻找主人公身上这几点的体现。可以找到关键词:喜欢丁香花(高雅,香气袭人,古代诗人多以丁香写愁,丁香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着高洁、美丽、哀婉的事物);军人的冷峻:意志坚定,不怕牺牲,冷静沉稳。在文中寻找相关表现,即可做出答案。从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艺术效果角度分析。故答案为:B 文人的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点评】小说阅读的选择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读下来即可选择,且错误明显。本题错误为无中生有。

这是一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题。仔细阅读,根据题干要求,一点一点找出来就行,难度不大。

考查叙述方式的作用。小说的叙述方式很灵活,有正叙,倒叙,穿插,意识流等。叙述的角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即以第一人称方式记叙,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感到亲切,感情真挚。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交互方式。即客观叙述为主,其间某一段故事以第一人称方式叙述,整体运用更灵活。这道题题干给的是“历史和现实交织”,即“他叙方式。即以第三人称方式记叙,令人感觉客观,夹叙夹议体裁不受拘束。特别是穿插历史过往的故事”。2.【答案】(1)C(2)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3)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考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 【解析】【分析】“描写了普通市民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他们并没有看电影,文章主旨也不是写其思想意识转变,而是写他们对待新事物的不同心态。故选C。

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可以通过人物具体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分析。二姐“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便不想看,“不知为知之”,写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听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推让座位、买糖、说家事、吃瓜子、说话声音大”等都写出他们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固步自封;没有看有声电影,却“都赞叹不已”,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常见的命题角度有:从用词的角度,命题多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或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拟声词。如使用较多的叠词(拟声词)可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从句式选用的角度,命题多判定文中长短句或整散句的使用情况。如短句常使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使用整句容易使语言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增强;使用整散句结合,能使语句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增强语言的灵动性。从修辞手法使用的角度,命题先判定文中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再结合修辞的作用回答。如文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从语言的整体风格的角度,如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典雅华丽、含蓄蕴藉、辛辣尖锐、诙谐幽默等。从人称使用的角度,如运用了第二人称,使语言亲切自然,富于抒情性。本题是让举例说明文中能体现幽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文中有多处体现,注意举例加分析效果。故答案为:C;

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

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数,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点评】本题选自名家老舍,充分体现了老舍幽默的语言特征,内容不太好理解,题型偏难,考生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完整答案,容易出现概括不清的问题。需要学生关注名家风格,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其中,第2小题,其实是对人物形象变式问法,需要学生首先审读题干,理清题干意思,从情节中概括人物的心态,相对容易。3.【答案】(1)B(2)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3)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分析】原文“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姑娘又是虚拟人,所以不应是美好的记忆。故选B。先把文章按心理的不同划分层次,可分三层,然后概括。

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科幻小说有可读性,在于它对现实的突破;可信性来自现实的预测。

故答案为:B;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故答案为:B;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概括主要情节,可以按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折大意。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在文章中往往表现出阐述的多角度、全方位的复杂性,这是阅读的难点所在。因此,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体辨别,严格筛选,这样才能在众多的材料中略过那些无关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辨别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通过整体阅读,筛选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态度。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相关的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分析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4.【答案】(1)B(2)D(3)不同:三段是客观描述,四段加入了强烈的渴望。作用:内容上,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表明了很多人好逸恶劳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要的一盘盘美味佳肴,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结构上,两相对照,褒贬分明。

(4)寓意: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引发文学梦幻的主要对象,刺激作者想象和智力;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活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象征,由事及理,艺术与好奇心是无尽的创作源泉,揭示文章主旨。

(5)寓意: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引发文学梦幻的主要对象,刺激作者想象和智力;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活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象征,由事及理,艺术与好奇心是无尽的创作源泉,揭示文章主旨。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散文

【解析】【分析】热烈: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的。文中指对梦想的强烈渴望。

“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说法错误,现实和事理并非如此,文中作者所怀念的生活正是创作最初的源泉。

不同要从描述和感情两角度分析,作用可从第四段开头的分析找依据。抓句中关键词“水缸”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并放在“文学”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分析。

本题为启示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谈对“阅读”的理解与认识。答案包括两方面,分别是对象和感悟。故答案为:B; D;

不同:三段是客观描述,四段加入了强烈的渴望。

作用:内容上,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表明了很多人好逸恶劳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要的一盘盘美味佳肴,表明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结构上,两相对照,褒贬分明。寓意: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引发文学梦幻的主要对象,刺激作者想象和智力;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活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象征,由事及理,艺术与好奇心是无尽的创作源泉,揭示文章主旨。

寓意:水缸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验人生,引发文学梦幻的主要对象,刺激作者想象和智力;保留了作者创作的活力。

表达效果:贯穿全文的线索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兴趣;象征,由事及理,艺术与好奇心是无尽的创作源泉,揭示文章主旨。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特定含义。本题着重考察文章内容的理解,词语要放回原文理解,如AB,C是句段作用,D是文章观点,要整体把握。

作用类的题目一般可以从内容上、情感上、主题上、结构上、效果上等方面的作用来分析。分析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句子、段落来回答。

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可从以下方面思考: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主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点明行文线索或感情线索;确定文章描写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阅读”的对象和感悟应明确,语言尽量优美,展现语言功底。5.【答案】(1)A,B(2)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3)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4)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考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散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理解有误,而且“蹀躞”一词表现了“我”寻找徽墨时的仔细、认真。

B项,““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不准确,原文是“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也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原因应该是科技的迅猛发展。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句子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墨与砚台的喁喁细”“徽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这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题干要求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是原因概括题。首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抓住关键句或通过概括的方法来分析。本题答案散落在全文,结合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从徽墨的历史价值角度来分析即可。如文中的“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屐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勢,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対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题干要求分析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虹关古村,回答本题可从环境描写的作用角度来分析。首先,文章的开头就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文章的三四两段,主要描写了虹关古村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孕育微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章的第六段写到“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可见徽墨也成就了虹关;文章的最后三段写到“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莱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可见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故答案为:AB;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点评】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学生作答本题需要认真阅读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神”和“形”,本文通过写寻找徽墨,抒发对対文化的敬畏,对乡愁的探寻。学生在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拿选项与文本仔细比对,才能正确选择,难度较大。

鉴赏散文语言是散文常考题型,学生需要识记鉴赏语言的手法,熟练掌握答题步骤。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时,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简单概括就是:手法 + 内容 + 情感。

本题考查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是这篇阅读中最为简单的一道题,学生只需在阅读文本时勾画出相关句子,概括作答。做题时可以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注

意阅读时要圈点勾画出文章重点句子。

环境描写的考察是散文和小说阅读的一大考点,也是考察难点,学生回答环境的作用必须理解文章主旨,明确环境对人物、主旨、结构等方面的作用,学生应当平时多阅读,多锻炼。整体而言,天津卷现代文大阅读也是以文化类散文为主,展现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诸多名人及其精神品质,能引起考生阅读兴趣,并体现了对语文学科素养考查。6.【答案】(1)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2)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

(3)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4)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欣赏作品的形象,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小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带着人物成长的家庭环境这个问题,梳理有效情节,并概括成适合的答题语言的能力。此题主要考查把握作品景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有: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根据这几点选出最为合适的作用。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找出典型情节,简要概括。“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等

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人物情感、小说主旨等角度来探究。答题时,可结合着小说中的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的命运遭遇、故事结局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治等。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作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

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点评】要梳理主要情节,概括出家庭环境的特点。

本题结合了两个考点,重要语段的特点和环境描写的作用,要分析句中关键词,抓住描写特点,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事物作用的能力。分析事物作用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总体上把握小说事物对人物形象、小说主旨和情节结构的作用,然后逐条概括即可。

看似寻常小事,却饱含作者的褒贬好恶,分角度,分层次概括,儿童生活,儿童成长,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等。

7.【答案】(1)用词夸饰,辞彩绚丽。运用铺陈、排比语句。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2)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3)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层层铺垫,层层推进。(4)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

【解析】【分析】绚丽如:6段月华皎皎,花光满路,千门如昼;10段,朱钗满头,罗裙曳地,比比皆是。铺陈如“汴京城名不虚传”段。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的赏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词语、情感等。这道题手法技巧难度系数较高,“各种彩灯”的描写运用了铺陈,“近近的看”“远远地望”运用排比语句,“交相辉映”“大放光华”等用词夸饰,进而体现了绚丽的语言特点,“果真”“你看”等词没有运用手法,但是对于表现作者的兴奋之情起到了加强情感的作用。

先要分析“一”分别对什么内容进行描述,加上读文的感受,把握效果。“街”作为背景引出“人”,而“人”的目的是观“灯”,“灯”是文中最主要的写作对象,可以直接联系标题“星河”,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

“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一句表达的是一种情绪,句子难度系数比较低,没有运用什么比喻等手法,直接针对文章对象分析原因即可,作者感到新奇和庆幸既是因为眼前游人如织,发现人民幸福;也是现代化的特殊灯景实现了作者的”星河梦”;同时是因为自己刚好赶上好时代。

故答案为:用词夸饰,辞彩绚丽。运用铺陈、排比语句。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交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理伏笔。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语言特点和写法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原文,然后逐段概括段意,结合每个选项从原文中找出支撑选项的依据。

篇3: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然而, 这种功利性的选择背离了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也不能应对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趋技巧化的语文考试。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讲, 或者说从未来高考语文变化的角度来讲, 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本文在分析此类文本难点的前提下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的策略。

一、作品表达含蓄

表达的含蓄不仅表现在文字叙述中的皮里春秋意境隽永, 有的文章还非常讲究抒情含蓄内敛, 这增加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越是主题深刻的文章, 学生读起来越不好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在许多传统的小说中, 人物的形象相对单一, 好人和坏人的界限分明, 爱憎也分明。然而, 随着我国文学创作的日益开放和创作水平的提高, 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和真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多么复杂, 小说中的人物也就有多么复杂, 甚至更深刻。创作者越来越讲究客观化, 很少在小说中流露自己的褒贬倾向, 或者, 他们就是想把一个故事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展示出来, 企图让读者自行去判断, 或者参与到创作中来。这些都增加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度。

在表达方式上, 有的文章善用春秋笔法, 用微言寓含大义, 或者借助故事中人物之口做出评论, 或者利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暗示和象征人物的命运, 还有的善用类比, 利用和伟人的比较抬升主人公的地位, 或把想要讽刺的人物和负面人物相提并论, 达到讽刺和批评的目的。赵本山在小品《钟点工》中想要夸奖宋丹丹, 却错误地把她和一个丑老太太做比较, 结果事与愿违, 无论说“你比她漂亮”还是“你不如她漂亮”都让宋丹丹大为恼火。这就是因为和丑人比着说, 是在比丑, 所以招致宋丹丹的不满。类比的效果就是如此。还比如, 有人喜欢用典, 用典的目的往往是在衬托和歌颂, 但困难之处在于,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典故, 你就无从判断是褒还是贬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增加阅读量, 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熟悉写作者的表达习惯或者表现主题的手段。同时, 还可以多阅读些文学理论方面的书籍, 以了解当前时代文学创作的风气和特点, 这对我们读文章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大量的阅读之外, 还要养成细读文本的习惯, 增加对文字的敏感度, 及时注意那些细节。读书还要养成归纳和总结的习惯, 从里面找到那些有规律性的联系。许多景物和情感联系得太久, 往往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比如望月意味着思乡, 凭栏意味着寂寞或者盼望亲人。此外, 经常写作也是非常好的练习方式, 写作经验多了, 体会深了, 就能懂得词语间闪烁不定的情绪变化了。

二、学生阅历比较浅

相对于中考的文本阅读, 高考试卷中的作品难度体现在哪里呢?首先, 不是文字阅读层面的。并不是说好文章生字词就多, 很多时候恰恰相反, 越是那些好文章越会用平常字, 用语平淡, 而那些初学写作的人才会故意使用偏难词语。其次, 难度也不会体现在句法的深奥难懂上。凡是好文章都会讲究文从字顺, 语法晓畅。从最近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中, 我们可以发现高考文章的难度表现在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上。从内容上来说, 高考文本包含得更广泛, 更复杂;从情感上来说, 高考文本抒发得更深刻和复杂。而另一方面, 高中生, 生活的阅历非常少, 而且与实际生活接触也少, 对于社会的复杂更是没有丝毫的体会, 其经历的情感的波折和挫折也不够。加之学生在这个年龄往往是心浮气躁, 年轻气盛, 难以静下心来去体验文章。有人说少年时读《红楼梦》是一种体会, 中年时读又是一种体会, 到老年再读, 另是一种体会与境界, 往往这个阶段才能真正理解“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的无言与苦楚。理解的深浅往往是由生活阅历的深浅来决定的, 而越是深刻与宏大的却越是无言而难以领会。

三、学生的文化积淀不够

那些优秀的文学创作无不是某种文化的结晶, 是古往今来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许多文章抒发的并不是个人的小情感, 而是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感慨。如果学生的阅读不够, 对于文化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 那也是不够的。例如2010年江西省的语文高考题《饮一口汨罗江》,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屈原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传承, 如果学生不懂得屈原的精神本质, 不懂得屈原被逐, 自沉汨罗江的故事, 也就不能了解“饮一口汨罗江”的真正含义, 就不会懂得从屈原到闻一多, 历经千年, 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血液里的最宝贵品质是什么。从精神层面上来说, 屈原所追求的是在不能报效国家之后的精神家园的独守, 他想在浊世中保持自己品格的高洁和人格的独立。在有些人看来, 就如文中的“诗人如我者”, 那就是“愤世嫉俗”;在人格品质上, 屈原则心忧黎民。这是源, 影响深远, 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从中所吸取的并不相同。文中提到嵇康、李白, 又提到秋瑾和闻一多, 显然把他们看作屈原精神的传承者, 或者呼应者。要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就要让学生多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教师在课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情感。

高考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指挥棒, 教师往往受制于此。但如文章开头所说, 从长远眼光来看, 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从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 也不应该限制学生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 毕竟有许多学生是更喜欢文学类阅读的, 只要我们找到其难点所在, 有针对性地进行攻关, 我们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

摘要:在高考语文的复习指导上, 广大教师更倾向于引导学生选择传记类文本阅读, 甚至是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做出这样的选择。从本质上讲, 文学类文本和传记类文本没有根本的难易差别, 但从长远来看,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本文解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难点, 并给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篇4: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2013年,新课程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命题特点如何,值得研究,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以提高这类阅读的得分率。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分别表现为六个层级(A、B、C、D、E、F)。其中,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在选材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以往散文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为散文、小说平分天下。第二,在命题的特点和走势上,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注意:①突出文学类文本的鉴赏。②突出各种文本,尤其是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第三,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①阅读内容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②阅读方法为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③鉴赏要求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④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第四,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有:①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②了解文本的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③阐释文本的基本意蕴,发掘文本的特色。④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等。

二、 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以下问题仍然比较常见:①不能突破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及鉴赏。②不太重视阅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缺乏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③缺乏基本语感,不能做到前后贯通,抓不住文本的实质,忽略了隐含信息,筛选、整合、归纳能力较差。④阅读解决后却无法实现答案的精确、简洁、规范与有序。⑤读题不全、不准,对题干的理解角度不全,答非所问,不能紧扣得分点,实现规范作答。⑥表达水平不高,语言不简洁,语句间逻辑关系不清,混淆文中主客体关系,不能切中要害,缺乏一定的答题模式,迟迟写不出答案。⑦不能实现分数的最大化,得分率太低。

三、 对策及技巧

针对具体题目,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要求:12分钟左右读两遍,先细读后粗读。

方法:整体把握——定向阅读——规范作答。

方法分解:

(一) 整体把握

1. 概括全文主旨(一句或两句)。

2. 注意标题(副标题)。

3. 对象及特点,线索,表现的精神,角度,人物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對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烘托、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具体事例等,一一弄清。

4. 划分层次,提炼要点,理清思路。

5. 勾画核心句(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过渡句、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段落中结论性的抒情句、议论句)、核心词。

(二) 定向阅读(局部入手)

1. 明白题中所问与原文的哪些段落、语句相关。

2. 弄清各段落语句有何因果关系。

3. 理清文中一些代词、喻词的原本意思是什么。

4. 开放性试题(阅读最后一个小题,问评价、看法、观点),首先要亮明自己观点,赞成或反对,然后讲文中的道理,再讲天下公理,最后举出实际例子。

(三) 规范作答

1. 审全、审清题干:题干所问的实质是什么,答什么才正确,应怎么答。

2. 答题的顺序层次是什么,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现象、手法、作用)。

3. 加工整理:直接摘录、整合、归纳。但要注意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主旨。

篇5:文学类文本阅读及答案

新题大仓储(教师专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9分)

竹子就在跟前

沈祖连乔迁新居,一家人喜气洋洋。最高兴的莫过于母亲了,她进入客厅,进入卧室,进入厨房,最后来到阳台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阳台,几乎成了母亲的最大心愿,她要在阳台上养几盆花,要在阳台上安一张躺椅,每天能充分地享受阳光,而最实际的是可以在自己的阳台上晾晒衣服,这是老人最最期待的。

“给我找根竹子。”母亲发话了。大姐说,“就交给他吧。”

大姐夫不很乐意,但还是毅然受命:不接受行吗,丈母娘的要求,妻子的命令。再说,不就是一根竹子吗?

可接受下来,大姐夫才知道自己的荒唐:要在老家,要根竹子,提刀上山,便可手到拿来。可在这大都市里,去哪里找?可怜的大姐夫,骑着自行车,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一无所获。

午时归来,大姐问他要到没有。大姐夫说: “还没。我想,用根不锈钢管不是更好吗?”

“真没用。阿妈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一根竹子,哪来的这么多废话?” “那我下午继续找吧。”

大姐夫登上楼顶,看到前街有建设工地,正在拆着脚手架,大姐夫心里一高兴,立时跑了过去。一根根卸下来的正是他所要找的竹子。

大姐夫来到了门口,找到了门卫,递上一根烟,说,“师傅,卖根竹子给我好吗,多少钱呀?” “卖竹?我这里不卖竹。” “就是那些拆下来的……” “那是脚手架用的,不卖。”

“可我急着用,不瞒你说,我的丈母娘……” “不用说了,我明白,你丈母娘要一根晾衣服……” “正是。”

“可我不能卖呀。要不你去找工长吧,”门卫指着里边的一个汉子说,“就是那个戴着黄帽子的。” 大姐夫来到了黄帽子跟前,叫了声:“工长,你好。” “什么事?”

“我想跟你买根竹子。” “没有竹子卖。”

“这是脚手架,还要搬到其他工地去用。”

“我只要一根,次一点的也行。你就收回成本费吧。” “这可没有先例啊。”

“看在我们男人的面上。通融一下吧。”

“可是,我不能让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扛着一根竹走出去呀。这么吧,你去找我们主任吧。他在办公室。” 大姐夫在工长的指点下,见到了主任。

主任是个脸皮白皙的汉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可不想一听到大姐夫说要买他的一根竹子时,却是一副不耐烦:“去去去,买竹子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碰了一鼻子的灰,大姐夫从工地出来,望着一地的竹子,却是一脸的茫然。这样回去,丈母娘问起,怎么是好?

他在街角点燃了根烟,吸了一口,大脑皮层一下子跳出了个人:老同学李青不是在这个建筑公司任职吗?并且听说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部门头头了,好,就找他,不就是一根竹子吗?难道会不给老同学点面子?

到公用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说是不在家,得晚上才回来。好吧,晚上就晚上,等等吧。心里有了点底,大姐夫便昂然地回来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敢见丈母娘。大姐问:“怎么,还没找到?” “有眉目了。”

“我的天,跑了一天,才有眉目,能告诉我,怎么个眉目吗?”

“阿英你别说这根竹子,手续还挺复杂的,不过总算找到了建筑公司的一个老同学了,他今晚回来,我估计明早吧,明早准能要到。”

“什么呀?为了一根竹子,还得托人情,你这人情也用得太廉价了吧。”

这时,二姐夫骑着摩托车回来了,一听大姐在指责大姐夫,便说,“不就是根竹子吗,也值不了多少钱,大姐夫你说你在哪发现了,告诉我,我去搞掂。”

“不远,在前街工地上就有。只是……” “你是说那些刚拆下来的吗?好。”

二姐夫说着掉转车头,不到5分钟工夫,便扛着一根竹子回来了。大姐夫尴尬地问,“怎么我去不卖,你去就卖了?” “不就是一根竹子吗?用什么卖不卖的,我扛起就走。” “那要是让人抓住了呢?”

“那就让罚吧,一根破竹能值什么钱的。不过谁管?”

(选自《21世纪微型小说排行榜》,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A.“跑了市场,跑了生产资料公司,跑了土产公司”,该句采用排比手法,既形象地写出了“大姐夫”寻找“竹子”的辛劳,也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

B.“竹子”就在眼前,可“大姐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弄不回来,而“二姐夫”却“不到5分钟工夫”就到了手,两相对照,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

C.小说情节可概括为“母亲要竹子”、“大姐夫找竹子”、“二姐夫拿竹子”;虽然作者花了大量笔墨写“大姐夫找竹子”,但“二姐夫拿竹子”却可视为小说的高潮和结局。

D.语言描写是该篇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最主要的方法,它的成功运用,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大姐夫”等

人的性格特点,还含蓄地交代了相关人物的身份和职业特点。

[解析] A“蕴含着对相关部门官僚作风的批评”理解有误。B“说明‘大姐夫’办事效率比‘二姐夫’低”分析有误。D语言描写中甚至整篇小说都未交代“大姐夫”的“职业特点”。

2.“二姐夫”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分)答:__示例:第一问,①胆子大。②头脑灵活(或“反应敏捷”)。③缺乏公德(或“无规则意识”)。第二问:①和大姐夫谨小慎微(或“胆小”)的性格形成对比;②是揭示小说主题的关键人物;③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__ [解析] 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3分。3.试探究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6分)答:__示例:①揭示两种不同的人性(或“展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面对物质诱惑,有人做事中规中矩,按部就班;有人头脑灵活,胆子较大。作者通过一件细小的事情,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性,耐人寻味。(或从“把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展示在读者面前”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②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些东西通过正当途径不易到手,而采取非常手段却能轻易得到;有些公共财产,看似管理严格,其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被人拿走,这些生活中的“悖论”引人深思。③表达作者对社会不正之风的隐忧。小说中的“二姐夫”可谓是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代表人物,作者通过“竹子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二姐夫”这类人给社会造成潜在风险(危害)的隐忧(从“含蓄地批评了像‘二姐夫’之类缺乏公德和规则意识的人”角度,分析正确也可得分)。__ [解析] 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9分)

阿 弟 黎 晗

她第一次来,他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在窗外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他吓了一跳,抬头看到了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

她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挺局促的样子。“有没有废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

她走进来,很快就把那些旧书旧报刊归到了一起。看到她麻利的动作,他想了想,又从书橱上翻出了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送你,都拿去吧。”他轻声说。

她再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拖把。“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心里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情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下来,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样子,她的动作,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他已经去世多年的母亲了……母亲去世的时候,就是她现在这个年纪。她现在的这个样子,就是母亲最后留在他记忆中的样子……

从这以后,他留了心,别人来收旧报刊,他一概回绝。他把所有的旧报刊都留给了她。屋角的报刊堆得有点高了,偶然间看到,他会在心里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他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刊,他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了一下。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抬手捋了捋垂下的发绺,有点害羞地笑了。他也笑着点了点头。刚好旁边有同事看到了,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迅速收起脸上的笑意,很快走开了。

她对他还是一副唯唯诺诺的表情。“阿弟,你人真好!”她总是这样说。他笑笑,没有接她的话。“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年纪小的男性,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她的声音太像母亲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生意越做越顺。要过年的时候,他看到她购置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每天都载着满满一大车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年前的最后一天,她带了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他眼睛一亮,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他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他,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跟他长得一点也不像。他有些失落,却长嘘了一口气。他要走开时,三轮车突然刹住了。她和她的三轮车被门卫拦住了。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非常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跟你讲,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他看到了那个小男孩眼里藏着的泪光,捕捉到了那泪光中的委屈和愤怒。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他。“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那个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慢慢地出去了,小男孩跟在后面。他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上班以后,他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过了几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不知道那个女的是您家亲戚……” “你说什么?”他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科长喊了过来。从此,她再也没有出现在这个机关大院。半个月以后,那个保安被炒了。

(选自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朱红与深蓝》,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第一段中“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他看到收废品的女人时的惊异,为后文写那女人的样子很像他早年过世的母亲做了铺垫。

B.当收废品的女人带着谦卑的神情说要帮他拖地时,本来态度很好的他“突然烦躁起来”,这可能是因为她让他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在人前这样谦卑,心里很不是滋味。

C.小说中插入“‘阿弟’是这个地方父母对儿子的称呼”这句话,与小说开头他听到轻轻一声“阿弟”就“吓了一跳”相照应,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入情入理。

D.那个唯唯诺诺向他道歉的保安被辞退,应该是他授意的结果,小说结尾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

[解析] “深刻揭示了他睚眦必报、公报私仇的狭隘”理解不恰当,保安被辞退的原因可能是他担心保安到处说这个收废品的女人是他的亲戚而有损他的形象,也可能是他恼恨保安这样说让他不得不叫保卫科长禁止她入内,导致他再也见不到她,找不到那种仿佛看到母亲的感觉了。

篇6:实用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新闻,回答1——3题(15分)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庆典在俄罗斯举行

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铅云低垂,纳粹兵临城下。数十万苏联红军官兵列队走过红场,接受斯大林检阅,然后在市民泪光注目下直赴战场。

2005年5月9日,莫斯科天空雨后放晴。二战老兵和俄罗斯现代军人重赴红场,接受俄罗斯总统普京和50多位世界其他国家领导人检阅。

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和纳粹德国投降60周年庆典的阅兵仪式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举行。

一、普京向老兵鞠躬

伴随着浑厚的军乐,4名俄罗斯礼仪兵迈出正步,高举印有锤子镰刀图案的红旗走进红场,拉开了莫斯科大阅兵行进式的大幕。

老兵们熟悉的《喀秋莎》再次回荡在红场上空,主席台上不少耄耋老人跟着低声哼唱。身着战争时期苏联红军各式军装的年轻士兵步入,时光仿佛倒回60年。此后,那场战争和今日纪念活动的真正主角亮相。身为卫国战争亲历者的2600名老兵乘坐军车组成方队重返红场,重现苏联红军各方面军1945年胜利后参加红场阅兵式的历史场面。

“我向所有参与卫国战争的老兵深深鞠躬,”“胜利属于老兵!”阅兵开始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主席台前发表讲话。军车上,无论是佩戴奖章的老兵,还是身着战时天蓝色衣裙的老妇,相同的是满头白发、永不褪色的记忆和怀念去者的一束红色康乃馨,9日的红场名副其实。

和平年代的灿烂烟花,幸存的老兵和老人有幸看到。然而,战争亲历者中的大多数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军人,再无缘看到,也没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留下名分或自己的记忆。

虽然我们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们能否理解2700万条生命乃至更大范围内更多生命的意义,但正如BBC节目主持人所说的一样:“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幸存者为我们回忆。”

“胜利意味着,由于我们所有人都得到了平安,意味着,由于我们,今天没有人还要去打仗。”80岁的老兵叶莲娜·马尔基纳说。时隔60年,老兵们再次走上红场时心中充满骄傲。

退役的陆军上校杜纳耶夫谈及战争中印象最深的事,毫不犹豫地说:“血,触目皆是殷红的鲜血。试想一下,一个士兵体内有5升血,那么二战的战场上有多少鲜血!”

在莫斯科饭店,俄罗斯国防部为俄罗斯老兵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二战老战士举行盛大宴会。这些外国老兵,分别来自印度、罗马尼亚、朝鲜、英国、以色列、德国和美国等国家。他们都有一大片奖章挂在旧军服胸前。他们眼含热泪,畅饮伏特加,骄傲地回忆着战斗岁月。

“这些俄罗斯士兵当年真的和我们一样。”81岁的美国加州老兵德尔伯特·菲尔波特说,“我们有同样的目标。他们努力击败德国人,我们也要打败德国人。我们是朋友。”1945年4月23日,菲尔波特作为美军步兵下士见证了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的历史性场面。

80岁的马尼洛维奇(罗马尼亚人)17岁参加卫国战争,先后参加了解放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战役,赞扬俄罗斯主办了这场庆典。

午宴对德国老人登伯格更具有特殊意义,他1935年逃出德国,后来加入红军与纳粹作战。他说,胜利就是从纳粹手中挽救了人类文明,“对我来说,希特勒和德国人民不一样。”

一辆象征着二战胜利后凯旋的“胜利列车”8日中午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白俄罗斯火车站,再现了60年前同一时刻的壮观场景。

列车车头一如当年一样悬挂着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的头像。车上配备的武器均为真枪实弹。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前往站台迎接。随后,与数十名老战士代表登上站前广场上搭起的音乐舞台,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欢迎仪式正式开始。

卢日科夫在致辞中宣读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欢迎词。他说,“胜利列车”所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联系着我们历史的光辉一页,意味着英雄的解放者凯旋而归”。一群俄罗斯姑娘手捧象征和平的鸽子放飞空中,场上“乌拉”(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选自2005年05月10日《北京晨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美伊战争发生后,世界各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活动。埃及、约旦、摩洛哥、巴勒斯坦自治权力机构等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都举行了反战示威游行活动。美国一些反战分子也于三藩市(旧金山)示威反对战争。

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在回答有关朝鲜进行核装置试爆的报道时表示,在朝核问题上,中方反对朝鲜半岛出现核武器。

1.请给本文的二、三两个部分拟小标题,提示或概括新闻该部分的内容。(4分)

2.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说过,写新闻都希望“得到最大的反响”,这也可以理解为新闻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请就这方面对这篇新闻作简要评析。(5分)

3.有人认为这篇新闻重点报道“老兵”,切合“纪念”的主题;也有人认为,纪念嘛,就应把焦点对准年轻一代;也有人认为,报道纪念卫国战争胜利活动,不应只把镜头对准莫斯科,而应有更广阔的报道。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可就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来谈)(6分)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4——6题。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而被迫退学。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饿饭,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了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唱救亡歌曲。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多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4.冼星海是怎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的?(4分)

5.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加以赏析评价。(5分)6.有人说:是延河水哺育了冼星海,不去延安,冼星海就写不出《黄河大合唱》。你的看法呢?(6分)

参考答案:

1.(4分)

二、老兵细数战场鲜血(各国老兵欢聚莫斯科)

三、“胜利列车” 重现莫斯科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所拟小标题切合内容即可,每个2分)

2.(5分)这道题较开放。可联系日、德对二战的认识,联系中东局势、朝核问题等“现实”,谈“俄罗斯举行纪念卫国战争胜利庆典”的意义――反对霸权,反对法西斯,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等等。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明确观点1分;恰当结合原文分析2分、联系现实2分)

3.(6分)答题要点:明确观点(1分),恰当引用原文分析(2分),有探究性或能显示个性特征(2分),语言表达通顺,条理清楚(1分)。(只要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示例:我认为这篇新闻重点报道“老兵”,切合“纪念”的主题。首先卫国战争的胜利,是“老兵”的胜利,他们是那场战争的真正主角,也理应是今日纪念活动的真正主角,让人们记住他们,发扬他们的精神。其次,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目的之一是要“现在的孩子们”理解其意义,“但正如BBC节目主持人所说的一样:‘无论如何,我们需要幸存者为我们回忆。’”,才能使“老兵”的精神永存。从另一角度看,“老兵”的现身说法,更容易使那场战争的意义深入到“现在的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受到教育。因此说新闻重点报道“老兵”,切合“纪念”的主题,且详略得当,意义深刻。

4.(4分)(1)创作抗战救亡歌曲:(2)为贫苦孩子辅导,教唱救亡歌曲;(3)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4)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培养抗日青年;(5)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答出前3点也可。)5.(5分)(1)因为是多年以后追述往事,文章对细节没有过多的描写,更不添枝加叶。如晚间上课,学员们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他便一直讲到天亮这样的细节,客观真实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

(3)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如在法国作曲获奖,他竟只“要饭票”的细节,典型地反映了冼星海生活极其窘迫仍努力出色地学习。言简意赅,很有表现力。(4)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样的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

(5)描述细节的语言平实自然,不加文饰,流畅明快,与传主朴实的个性十分吻合。(这是鉴赏评价的题目。考查“分析语言特色,”“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举出某些细节的例子进行正确鉴赏评价即可)6.(6分)这是分析探究的题目,带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根据文本提供的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但是必须观点鲜明,理由充足,分析辨证,表述清晰。主要观点可以如:

(1)要具体辨证分析。冼星海目睹苦难的祖国正遭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他的爱国思想十分强烈;他多年学习研究音乐艺术、包括到法国学习,音乐艺术造诣已经很高,这些是他写出《黄河大合唱》的必要条件。而延安的环境和党的支持,延安抗战军民思想风貌、斗争意志的激励,丰富的西北民间音乐的陶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支持合作,以至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吟》,是促使《黄河大合唱》诞生的重要条件。任何作品的产生都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延安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能过于绝对化。

(2)赞成这种看法。冼星海正是到延安之后,全身心投入到民族解放、抗日战争之中,延安抗战军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他辛勤奔走,吸取了民间音乐丰富的营养。这使他的爱国思想和音乐创作能力,得到一个升华,使他能够调动他多年学习和体验生活的积累,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而且,党的支持,以及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师生的支持合作,以至诗人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吟》等,也是《黄河大合唱》能够产生的重要条件。

(3)反对这种看法。当然,延安等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丰富的民间音乐也为《黄河大合唱》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但是冼星海写出《黄河大合唱》,源于与他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是多年学习研究音乐艺术、包括到法国学习的结晶,是多年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体验生活的结果。不去延安,冼星海也可能写出京黄河大合唱》之类的诗史式作品。

上一篇:猪年新年经典新婚祝福语下一篇: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