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2024-05-04

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精选10篇)

篇1: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勇于创新,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教师要把学生培养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一、备

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学习要求认真备课。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学科教研组的活动计划。参照教材体系与内容,联系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单元、项目、活动或一节课制定准确、具体、适切的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出发点,以“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根据具体教学环境、学生特点对教材的结构、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明晰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写好教案或教学设计,形成有鲜明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必须写好每节课的教案。教案应写明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设计及其他课件板书等。教师备课一般应超前一周。教案一般都应写详案,课堂教学实施完成后应进行教学反思或教后小结。

三维目标的描述,要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通过描述他们完成学习后的行为表现来反映教学要求。行为表现尽可能易理解、可实现、能评估。

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要合理,方法要合适。如实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根据内容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学习项目,小组中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能够相互补充和完善。切实落实两纲精神:要注意挖掘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因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创新给当今社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逐步形成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对课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要提前测试,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好切入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强调实践的针对性、过程性、有效性和发展性,实践的难度应呈梯度性。制定好评价体系:以“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评价体系,将教学内容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要把评价方法融入到教案中,切切实实地实施好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研组的教研活动至少每两周活动一次:要根据市县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有具体的研究新教材教法的课题,并有创新形式的备课组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

二、上

课堂教学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应兼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素材,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教师应采用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对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实践与探究。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必拘泥于一种或几种固定模式,教师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体验、实践和感悟。讲授和实践体验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融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具体的技术操作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和实践,也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分散练习,逐步提高。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讲解应准确、严谨,同时要通俗易懂,又不影响概念、原理的科学性。

教学巡视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反馈信息,既要抓住普遍问题,以解决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也要抓特例,将其变成对教学有用的鲜活的资源,进行引导、应变与拓展。教学指导要及时,从学生的讨论、回答、操作、作品、练习中,敏锐地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指导;教学指导要以启发为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指导要全面,不仅包含对知识的解释、对操作的示范和指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方法和规范的指导,例如:探究的方法、合作的技巧、交流的规范等;教学指导要有针对性,个别指导与共同指导相结合。此外,要充分考虑机房环境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氛围和纪律。实施课堂学生学习评价,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之间的互助方面、探究能力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评价的作用,要有选择性地把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课外要求

信息技术要完成教材练习部分,对光盘提供的内容要完成。教师课后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制作的作品要安全地、完整地保存,并及时反馈。制定计划,鼓励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和娱乐。教师要写教后记,进行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实际,每学期写一片教学经验总结或案例分析。

四、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是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单一的注重结果的评价,重视评价的全面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表现与提高,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评价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尤其要将评价的实施过程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堂测试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练习、测试题的难度适当、有梯次,教师要认真评阅,及时分析讲评,并根据练习、测试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教学的措施。

五、教师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和评价观;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水平。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发展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合,以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资料的运用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

篇2: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为规范我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秩序,实施有效教学,特制定《葫芦岛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一、教学准备

1、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开学前,教师要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通读全册教材,系统而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体系和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单元教学重点及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恰当地确定学期和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精心设计课时教案。提前一周写好教案。教案要体现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过程及采取的主要策略。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周密思考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衔接与呼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学习特点、精心考虑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等。

3、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教学目的正确,目标明确,从学生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思想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

4、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细读教材,把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关系,明晰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5、准确把握学生实际状况。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结构、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6、恰当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学习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以任务活动进行展开,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充分准备课件和素材。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必要的多媒体课件和素材,使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8、做好课前准备。熟悉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悉教师演示设备、学生操作练习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熟练掌握硬件和软件的操作使用方法。

9、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反思前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得失,交流近期备课的心得体会,研讨备课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总结,提高备课质量。教研组要坚持至少一周一次集体备课,统一教学目标要求和重难点,在集体备课之前,应保持1——2课时的提前量备出个性教案。

二、课堂教学

10、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信息技术课应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以项目、任务活动进行展开,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上课时要能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有机地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之中,通过教学活动过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12、注重思维过程教学。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在生动、多样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生成的。教学中应从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技能方法和规律进行探索,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探究、研究新知等能力。

13、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教学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度。

14、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注重知识结构教学。要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加强知识的纵 向和横向拓展,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16、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强烈的责任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恰当地进行养成教育。要把落实情感态度的目标作为己任,努力把情感态度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之中。

17、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教学中要尽量体现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在信息化环境中主动探究、研究新知识的意识。

18、遵循学习规律,有效实施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素材,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教师应采用引导、讨论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实践与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实施教学。树立课堂教学效率意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19、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语言规范,语速适当;板书工整,条理清楚。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要按时上下课,上课不得无故离开教室,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20、课后及时反思。每课时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针对教学效果、个人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总结并形成教学后记。教学后记要在授课当日完成。

三、作业反馈

21、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科学合理地设计、编制作业,做到既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 技能,又能够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的视野和能力;作业布置要少而精,一般不要布置书面作业。拓展性的作业可布置能与其它学科有一定联系的作业,以体现学科整合的教学思想。

22、作业要尽量体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分析讲评学生作业时要提出建议或指出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用多种方式提交作业(如电子邮件、演示文稿、操作过程的纪录、电子作品等),教师要为任教班级建立学生电子作品集,给学生布置制作电子作品的作业要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四、教学评价

23、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导思想,重视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反馈和诊断作用,做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工作。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24、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评价。运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合理、规范、正确地使用信息技术以及综合能力的运用;教师、学生在课堂学习评价中的诚信意识;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体评价,评价时应注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25、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的考查。可通过教师观察、测试与考试、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等方式方法,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

26、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的呈现应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优秀、良好、合格、需努力)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利用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应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课外指导

27、课外指导的内容包括:指导学生自学,解答学生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28、注重差异,分类指导。辅导应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要通过辅导,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排除后续学习的障碍。通过选择性作业的指导,扩大优秀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其优势特长,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

29、课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组织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网页制作、机器人等活动小组,拓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自学能力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六、教学研究

30、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教学研究是引导教学进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每一名教师都要增强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意识,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和改革实验。

31、健全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教研组要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要从教学的现实问题出发确定研究课题,努力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加强集体备课,开展说课、听课、评课和各种形式的观摩研讨活动,不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32、教师要积极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活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学期要上一堂研讨课,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年要上一堂示范课或观摩课。

33、教研组或备课组活动每周一次。每次活动必须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每学期组织一至三个研究主题,确保每次活动有明确的内容,解决教学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34、严格建立听课学习制度。三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和教研组长,每学期听课评课15节以上;一般教师听课评课10节以上。听课时,必须有听课笔记和评议记录。

35、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确立研究的问题,并开展行动研究。每学期每位教师必须完成一份篇教研论文。教师要不断总结教育 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形成个人教学特色。

七、专业素养

36、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发挥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积极开发有利于时代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为实施与推广优质信息技术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37、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扩大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把握技术发展的脉搏,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及时更新陈旧知识内容,熟练掌握纲要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具备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

38、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规范、正确,资料的运用恰当有效,提问要有启发性;教师应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发现和存在问题,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根据教学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

39、教师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应能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在学科教学中能及时联系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

篇3: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一、加工教材, 精选教学内容

生本教育倡导“以生为本”, 以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兴趣为教学基础, 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点, 最终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倘若教师忽视学生情感与心理特点, 只是出于教学目的照搬教材, 死板地策划教学内容, 那么实际教学会显得空洞、泛泛而谈, 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热情与主体性。所以,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课堂内容的选取要顾及学生实情, 教师要融入教学智慧, 充分发掘教材, 进行重组整合等深加工, 精心设计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他们主动探索与自学, 增强学习效果。

首先, 根据学生实际, 有所侧重。在实际教学时, 由于部分内容繁多, 若不注意取舍, 则容易出现教师滔滔不绝, 但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所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比如, 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 教师可以主要分析“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与“性价比”, 其它内容就让同学们下次课借助网络辅助完成。另外, 教师要降低信息技术学习的枯燥性, 发挥学生主动性, 而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教师可穿插有关故事, 引出问题, 或者设置一个或若干任务,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完成任务来发掘与把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增强学生自我发现的满足感, 避免灌输式教学的乏味而引起学生厌学;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还要结合实际运用, 做到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如教学第二章第一节《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时, 教师可以布置有关设计“五一 (国庆) 假期外出旅行计划”的任务,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加深印象。

二、优选方法, 学生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 由于信息技术内容多、任务重, 但课时少, 所以为了尽快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不少教师选择“满堂灌”的教育方法, 最终导致了学生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 学得被动也辛苦, 兴趣渐失, 于是在课堂上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的现象越加严重。而在生本教育中, 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 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与收获知识, 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学生也能感受到自主获取知识的乐趣, 燃起学习热情与自信之火。因此,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为学生好学而优选方法,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在主动探究中发掘知识, 在主动建构中强化自学能力, 提升信息素养。

如教学教科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时, 由于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 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 会给人枯燥之感, 所以教师可以整合讨论法与讲授法, 引导学生举出有关现象, 讨论归纳, 若有不足, 教师或者其他同学予以补充。这样, 学生会积极参与, 师生有了互动交往, 生生之间也相互协作,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便能学有所获。再如教学第二章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查找》时, 教师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法、小组探究的教学方式, 让同学们自觉参与学习活动, 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同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 还可以采取“强弱结合”的小组划分方式, 让学生互帮互助、均衡发展, 更好地把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与策略。

三、尊重学生, 开发生成资源

生本课堂不是封闭的课堂, 而是探究、交流、开放的课堂, 需要教师有容错的肚量, 有随时关注学生实际状态的慧眼, 能够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与方法, 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突然的质疑、争论、不同观点、错误回答等资源, 演绎动态生成, 给课堂带来生命活力。但在实际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不少教师忽略了这些生成资源, 有的还将其视为反常情况, 不予理会, 阻碍了教学交往, 削弱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习惯于依赖教师, 逐步失去了学习主动性, 不利于自主发展。所以,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 教师要关注学生资源, 构建动态、开放、有效的课堂。

如“Flash的综合应用”的公开课教学, 我让学生制作有关“某地一日游”的Flash动画, 当学生完成制作后, 我便随机选了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分析, 演示时发现这位学生上交的作品只是简单图层, 而且还是静止的。此时, 我心里一紧, 因为这是公开课, 肯定希望同学们都能完美、出色地完成任务, 但事与愿违。但直接否定学生, 又会损伤他的自信心,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 错误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可以开发与利用。于是, 我调整了教学思路, 让全体学生分析这位学生作品中的问题, 共同探究原因, 学生再次活跃起来, 纷纷发言。这样, 既解决了问题, 又生成了新的高潮,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 善于发掘与捕捉他们的各种错误, 并巧妙运用与转化错误资源, 给课堂教学带来无法预约的精彩与勃勃生机。同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推动学生发展, 达到生本教育的目标。

篇4: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一、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素养有了很大的改观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安排上發生了重大的改变,在高中第一学期学生统一学习信息技术基础,但是,在第二学期里学生就可以自主地在多媒体技术和算法及程序设计中任选一门进行学习。教育部门也会同时开设两种测试方案。在新课程下,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方式与教育要求。

二、教学总纲的制定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教学的评价方案中出现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新的方向

学生只需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范围较小,所以学习动力也就不是很强。但是,在新的教育模式下,特别注重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培养,例如,在多媒体技术中有涉及Flash、cool3D等教学内容,基本上所教授的内容都十分贴近生活实际,许多学生在熟练掌握技术后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新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时间较短,以及教师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和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笔者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归纳了几点新式教育下的教学方法,以期对教师与新版教育模式的融合有所帮助。

三、方法探究

1.注重一题多做

一题多做法是考验学生是否具有发散性思维,只有熟练掌握

基本方法后才能进行一题多做。例如,在最基本的Word文档的编辑中,就存在许多编辑方式。同样是对文字的编辑,可以直接选中所要编辑的内容然后点击右键进行编辑,还可以在工具栏中选择不同的选项来进行操作。

2.错题教学法——深化理解能力

利用错题的对比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加深,会在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影响。例如,柱形图的制作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在Powerpoint这个软件中以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共同演示的方法。通过对柱形图某些细微地方的改变,例如改变X轴的坐标系数,让学生通过“找错”的方法来增强学习能力。同时加大学生对这道题目的印象。

3.对比式教学——提高“悟”的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教师进行太多的说教的。过去,我们注重课堂时间的有效利用,虽然这也是一个好的方面,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过程与能力”这一方面的培养。很多的计算机软件在某些方面都是相通的,比如,它的操作方法、应用的设计要点等,都需要有发散性思维。

社会发展是不断进步的,对于教育事业而言,运用多种方法应对教学任务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一门重要的技术,所以,多种的教学方法也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有所帮助。

篇5: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 是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高中政治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 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 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切实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 不仅仅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 而是一场涉及到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整合, 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整合

高中政治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让学生了解党的指导思想, 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将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相结合。高中政治课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决定了我们在将信息技术与其整合的过程中, 要更加注重高中政治教学目标的实现问题, 而不能片面追求表面的华丽, 为了整合而整合, 迷失政治教学应有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声音 (以教师语言为主) 、文字和图像来呈现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 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 将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 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整合, 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 有利于师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展现教科书以外的素材、案例, 这些资源教师可以集成在计算机里方便以后使用。信息技术还可提供超文本特性, 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 可开发多媒体电子教材、教学资料, 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有机地集成, 制作成CD、Rom光盘长期、大容量地贮存。教师还可以建立教学专用网站, 随时更新、补充网上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 高中政治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 有目的地选择各种教学资源,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 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 以帮助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如:在教学《人的价值》一课时, 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感动中国人物”视频、“抗击非典”图片、“爱的奉献”歌曲等资料, 使原本枯燥的说教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究课,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的价值在于有奉献。这样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学内容有效整合, 相得益彰, 优化了政治课堂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方法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整合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根本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应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 而不应该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工具。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就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 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 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探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 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 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例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E-mail、QQ、ChatRoom、BBS等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讨论。

需要强调的是, 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注意把握“度”的问题, 因为,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利有弊的, 教师要扬其“利”而去其“弊”, 择优而从, 切勿过度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

四、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过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教学过程的整合是指教师与学生以教与学为目的的具体操作形式, 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首先, 课前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以教师活动为主, 当然也可以发动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 主要包括教学素材的收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案的设计等。比如:利用因特网收集所需的教学资源和素材;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制作教案、画出教学流程、设计作业;使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制作上课用的课件。

其次, 教学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依据教学方案进行教学, 教师进行必要的理论讲授,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同时, 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讲评。这一阶段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运用视频、动画等手段化静为动, 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可以利用网络, 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 展示评价阶段。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之后, 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将自己的学习、探究成果展现出来。如可以用PPT、Word文件将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和同学;可以将其做成网页的形式, 进行广泛的网上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网络在线测试题, 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测;教师使用Excel、Access等软件, 登记和统计学生的成绩, 还可做出分析图表, 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形和需要加强补救的地方, 使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或进度, 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中政治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努力探索整合的有效途径, 推动信息技术从多方面、多角度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整合, 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江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9) :52-54.

[2]彭新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5, (3) :24-25.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1) :7-15.

篇6: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关键词】PBL 学习系统 评价

一、基于问题解决来设计教学

问题解决(PBL的全称是“Problem-Based Learning”)。此方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而不只是纯粹的探索和发现,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强调外部支持与引导在探索学习中的作用等。此模式归纳为四个基本环节: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问题后的反思。这一方法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特点非常吻合,它可以成为我们常规课堂的基本模式。举个例子,VB循环程序设计for… next,do while…loop结构时,老师先分好组,给所有同学简单的知识讲解后,接着提出编程问题:如,求100内不能整除3的数是多少?让小组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创建一个学生小组交流表达的平台,让小组最终形成结论,最后让学生的反思结论形成过程。(www.fwsir.com)这种教学方式,教师角色发生變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种方式能极大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形式。

二、基于学习系统、学习主题、学习资源、学案导学来设计教学

信息素养需要学生在学案导学指导下不断实践体验中提升,这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新课改对学生要求不再是以技能应用为主线,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布置一些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同时最好将软件工具的使用提供技术参考即技术支持给学生,方便学生查阅使用,最后一个环节,重视交流和评价,它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一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将是一个大量信息资源有机整合的过程。资源整合如果采用传统方法,必将费时费力,而效果并不见得高。这时,基于网络学习系统的使用必不可少。

在线学习系统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在线学习方式是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学员应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的一种全新方式。由于信息技术学科在应用学习系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在常规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在线学习系统:在一个校园局域网服务器中运行着学习系统,教师学生在此系统的框架内构建更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堂模式,学习系统实现了以下功能:学案准备、学习资源控制、互动讨论、作品提交互评、学分统计、实践考核、反思反馈、笔记提问、量表核定、数据管理等。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容易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学与教之间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评价更加规范快捷。实践证明,学习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学科各种类型的内容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大面积推广。

三、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和交流评价来设计教学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教学法、游戏法、任务驱动法、同步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协作法,多种方法有机整合,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正确使用。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容易造成时间浪费;而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就无法完成,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汇报交流与评价这一环节在主题学习活动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让学生上台讲演自己的作品是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督促,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能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评价方法可以是自评、他评、互评、师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点评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注意要点和教学模式设计思想,归纳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如下:确定学习主题→准备学习资源,登录学习系统,书写学案导学(目标、过程、任务、讨论、技术参考、调查、反馈测试)→强调作业要求,作品评价量表→电子教室小窗口呈现学习主题及目标并签到→学生登录到学习系统,浏览学案导学,明确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兴趣→PBL(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学生实践完成任务、提交作业→PBL(后续行动和活动汇报,交流分享,展示评价)→PBL(问题后的反思,梳理总结,拓展延伸)→课后批作业。

历经多年的探索,归纳高中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它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实际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归纳、抛砖引玉的陈述中,期待同行提出更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篇7: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1.1 授课方式和内容不新颖

现在高中思想教材中的内容多抽象, 难以具体地呈现, 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感到困惑和迷茫, 有时即使听懂了内容也是持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不能真正地运用到实际中。一些不易说明, 头绪较多的思想政治知识点单凭教师讲述、表格、挂图等教学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 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

1.2 课堂气氛不活跃

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课记笔记的方式运行, 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 所学得的知识也是课本的主要内容, 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 学习兴趣不强, 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不强, 易疲累、注意力下降、没有创新思维, 教学存在主体性和主动性的严重缺失。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途径

2.1 教学平台的整合构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网络

构建教学平台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教学的网络设备和资源, 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理想的学习和教学状态。网络平台的建构可以给学生和教师一个轻松自由的课程环境, 减少倦怠感,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发言, 提出见解和疑惑, 因为通过网络的介入可以增加声音图片, 形象生动地解释某一现象和问题。网络的资源丰富生动, 具有新鲜感, 通过其将理论与实际更丰富全面地展现在课堂教学中。

2.2 教学内容的整合建设高中思想政治多媒体资源库

我们把政治课程教学因网络而享有的材料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针对课本的基本理论内容给以补充和详细解释的内部学习材料, 它包括了关于课本某一块知识内容的图片、声音或者动态课件;第二类是从广泛领域内搜索得到的与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关联或指导意义的视频、专业纪录片;第三类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原材料, 配以实际的现实情况或出现的问题, 如价格的不规则波动, 政府制定某项政策的原因和依据, 这样给学生呈现的问题和实际解决方式都会引发他们对问题和政策的思考, 并联系所学内容加以合理化的解释;政治课程中引入网络在线和资源可以更系统地进行教学规划, 呈现丰富多彩的素材, 所以材料的选取和应用在教学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3 教学方法的整合创设多媒体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是对课程的正向积极反应, 是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不是凭空产生的, 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情绪不好或对教师的讲课内容不感兴趣就会容易分神, 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教师在准备课程内容的同时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增加新颖的图画和视频展示, 在不偏离所学的知识的条件下,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且与实时的政治发展相吻合的场景, 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自感受政治知识背景下的不同之处, 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并自觉地接受熏陶。

摘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对教学加以整合, 并且把新型的网络服务平台运用到教学中, 以多媒体主导的方式来构建新颖、生动、有效的教学模式, 在此过程之中, 注重发挥教师的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动性。

篇8: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差异

在高中教育阶段,由于多种原因,信息技术的教育存在水平参差不齐、两极分化等很多问题。许多教育工作者也针对班级中学生差異悬殊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着眼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教学策略很快得到实践和探索。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大前提下,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辩证思想提出来的。它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促进自我教育。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全面的基础,从素质结构上体现个体内差异的合理性,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

尊重学生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教育措施就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层教学,其意义主要体现在:

1.信息技术课堂具备了开展分层教学的条件

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统一使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这样便于教师在不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进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单独授课,便于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2.实行分层教学

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对学生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了解学情差异,因材分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运用问卷和测试两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兴趣态度情况,参看学生入学总体成绩和理科成绩,与班主任和心理学教师合作测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最终综合考虑全班每个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将全班学生相对分为三个层次,即A、B、C三个层次。A层为较高能力型: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好,对计算机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兴趣高。B层为中等能力型:学生已经具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计算机已有简单操作水平,学习兴趣侧重在应用上。班级中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这种情况,被划入这一层次。C层为较低能力型:对计算机知识很不了解,不能进行任何基础操作,或操作不熟练,对学习信息技术缺少兴趣。

2.分层辅导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它贯穿于课前、课上、课后全过程。课前的辅导是为了课上教学做好铺垫;课上辅导是为了及时给学生扫清障碍,避免影响后面的学习;课后的辅导是为了查缺补漏,扬长避短。

一般说,A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很多,对该层学生的指导主要侧重于:多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B层学生基础稍微差一些,但能够掌握课堂上讲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的习惯稍差些,所以对他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C层学生计算机知识欠缺多,计算机基础薄弱。因此对他们要重点辅导。

3.分层测试

根据学生分层情况相应设计三套测试题,每套测试题中都设有两类题: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是根据各层学生设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其意在检验各层学生达标情况。选答题是比各层学生实际水平稍高一些的题,其意在鼓励学生超额完成任务,不断向前努力。因此可通过必答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查缺补漏。通过选答题情况,肯定学生点滴进步,激励他们向上层目标努力。

4.分层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应发现学生的不同特质,对他们进行分层评价。

对C层学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寻找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信心,尝试成功喜悦;对B层学生要采用激励评价,即揭示其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从而使教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一种大胆而有效的尝试。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分层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值得提倡。

篇9:富顺二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常规实施要求

关键词: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性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 信息技术教育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现的, 也有通过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来实施的。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都有作为教学实施依据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在高中阶段,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领域的课程, 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并强调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课程的定位决定了技术教育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显然,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形成相互衔接, 前者为后者打下基础的一个体系。

1 信息技术课程是立足于实践的课程

高中技术课标指出:技术课程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 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每个学习者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 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

在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 仍有一些教师简单地将“实践”等同于“操作”, 如将“制作小海报”等同于文字录入、编辑、修饰;也有一些教师用演示 (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 代替 (部分代替) 学生的实践, 因而弱化或忽视了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教师对技术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 如对“实践”、“亲历”和“体验”重要性以及在这一基础上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的认识等。另一方面, 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如将“技术”当作“知识”来教, 或还常常担心讲不细、讲不透等。在“全员全程参与”上,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视基础薄弱学生, 一方面是认识上的问题, 另一方面, 也因为学生基础差异大而难以实施。事实上, 通过设置“基本任务” (尽管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但对于基础薄弱学生而言, 却是非常重要的)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注重参与的过程而不仅看结果等是促使学生全员全程参与的有效途径之一。

技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 但又不同于科学, 科学知识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 而技术的作用在于应用和解决问题。因此, 为学习者创设亲历实践的背景、环境和条件, 引导学习者在“做中学”和“学中做”, 是体现技术教育“实践性”特点、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2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也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体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方面, 我国在中小学开展的一些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如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等。事实上, 一个数字化作品的形成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 不仅包括了创作作品所需要的技术, 还涵盖了围绕作品主题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教育的“综合性”启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进行“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 而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去解决综合性的信息技术问题。基于这一点的认识, 就不难理解在我们的教学中, 不能简单地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等同于文件的复制、移动和删除, 不能简单地将“学生成绩统计分析”等同于制作Excel表格, 不能简单地把学习制作多媒体作品等同于学习常用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 不能简单地将“分析南海局势”等同于利用互联网搜索关于南海局势的信息, 等等。

3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指出: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 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 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从我国的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涌现的众多优秀作品, 从学习者运用互联网及信息交流工具不断改善和拓展学习交流的方式和途径, 从更多的中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等, 都可以看到学生们敢于设想敢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创造”的性质启示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还要应善于鼓励和引导学习者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尝试解决问题和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和创作等活动, 如制作班级主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开展跨学校跨地区的学习交流等。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的学生曾经以“如何从书信交流过渡到网络时代”为主题, 利用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学校建立联系, 进而成功推动了两地学校之间的校际协作式的学习交流, 这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体现。

我们相信, 随着如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化工具等走进我们的生活, 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途径和新方法还会不断地涌现, 信息技术教育将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

4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标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 而且注重学生对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 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

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已经几乎渗透到当今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并已经形成了改变了世界的信息技术文化。信息技术文化 (信息技术的内容、思想、方法等) 成为了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 当今的信息技术不只是一门科学, 而且是一种文化;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一种知识, 更是培养一种素养。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重视人文教育, 注重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 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是提高学习者包括技术素养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信息社会合格公民、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时代要求。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发挥好信息技术环境自身的优势, 从培养品质 (如积极、规范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等) 、鼓励创新 (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体现技术创新的本质) 、强调协同与合作 (网络环境和技术的支持为协同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平台, 也扩展了交流的时空) 、尊重个性发展等多个方面来渗透人文教育。

篇10:关于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网络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化和网络化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同时,国家教育部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普及到中小学教育中来。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新课程标准倡导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要有新的教学方法,体现出新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技能和信息素养。虽然高中课程教育改革已经持续了较长的时间,但是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效果仍不理想。首先,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两极分化过于严重,成绩好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积极性高;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消极。其次,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课程设计走马观花,并没有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鉴于此,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照顾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还能为单一枯燥的教学过程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课程的活力。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即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对本班学生的客观分析,明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然后设计不同层次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等。分层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的差异,按照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科学的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1)分层教学的精髓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孔子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孔子之后的墨子也主张教学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

(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学中应克服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曲线的偏见,即认为优中差学生各占班级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甚至认为优等生只能是少数,多数是中等生和差等生。布鲁姆还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上有一定差异,但是,我们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特别是能为中等生和后进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条件,90%以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变得十分相似。

三、分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1)尊重个体的原则。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不同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并组织教学活动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也不能够用统一目标要求所有的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对后进学生适度降低教学要求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保护自尊心,通过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保证后进学生达到信息技术课标的基本要求,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2)面向全体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着眼点和着力点必须始终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促使每一个人都获得成功。

(3)重视发展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既要看到差异,也要同时看到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学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动态的观点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分层也是一个相对运动的动态过程,分层是因材施教的手段,促进最优发展才是目的。

四、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生差异分层。实施分层教学首要工作是强调学生为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各项特点,利用个体差异性,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几个不同层次:A层是拓展层,这层学生是学习成绩属上游水平的学生,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接受与理解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自觉学习的能力。B层是提高层,这层学生是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基础和能力属中等水平,学习相对自觉,具有一定的积极主动性;C层是基础层,这层的学生是学习成绩处在下游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掌握及理解能力较差,学习积极主动性较差;这里要提醒各位教师注意,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表现定期检验进行调整,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最适合的位置,学习自己最适合学习的内容。

(2)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分层后,给他们制定相关的差异性学习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分层应该具有弹性,A层学生制定发展性目标,通过知识学习让他们对教材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B层学生制定提高性目标,即针对那些中等层次的学生,先引导他们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熟练掌握,再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锻炼他们的发散思维。C层学生制定基础性目标,主要引导他们打好基础知识,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独立的模仿完成课堂操作,但主要以基础知识为主。

(3)教学内容分层。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引入信息扩展知识,分组竞争,共同探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B层学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逐步教学,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C层的学生进行个别化辅导,更多的注重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在练习过程中还安排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协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4)教学评价分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任务,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方式不同的评价。对于A层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取竞争性的评价,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创新、超越自我;对于B层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既表扬他们的进步,又指出他们的不足,指引他们积极向上;对于C层生来说,我们可以采取表扬评价,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除了分层次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该分角色评价,及时地对不同角色的学生进行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回避了对基础差的学生心理伤害,让每一个学生真正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差异性是一个客观而广泛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都不应忽视这个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是一个长期和必需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探究和摸索的过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并大胆加以实践尝试和突破创新,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关爱全体学生并及时把握他们的真实需要,变“差异”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教学的动力,高水平调控课堂学习行为,使每位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所获、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张自楠.分层教学初探[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03).

上一篇:学校普法教育2019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小学作文美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