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2024-05-15

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精选6篇)

篇1: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分享: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关于个人情况:我毕业于西北政法大学,是那种平时经常逃课的孩子,大一喜欢的是新闻和文学理论方面的东西,大二的时候喜欢哲学美学和电影,大三的时候逼迫于现实的压力开始学习计算机和英语,大四上学期大概10月份开始正式看书,做笔记,准备考研。

曾经搜索了很多师兄师姐的文章,里面有两个东西我觉得是整个复习过程需要把握的。

1、时间,关于时间方面的安排,北大的十们课程加上政治和英语的学习,可能会让自己在记忆的重复性上打上折扣,所以一定要注意分配好整个复习时间,对自己的薄弱的科目进行多多复习,不要似是而非,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是很致命的事情。

2、心态。考试的成功和整个节奏的驾御都取决于心态。我认为,一定要安静心下来,充满自信地把握好每一天。

关于教材:

北大没有指定的教材,论坛上的教材基本可以用来基本概念制度的巩固和记忆,当然,在法学理论,宪法学,经济法学等科目,需要自己在基本教材之外接触一些其他的书和资料,可以从网络上看看老师的论文,可以看看其他学校的教材,也可以关注一些学报和直接的专著的养分。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对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法学理论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关于北京大学的辅导班:北京大学有两个辅导班,比较混乱。

其实辅导班也就是把基本的知识串讲一遍,真正的复习依然是个人的事情。辅导班没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可能是每个人捕捉到的信息也是有所千秋。可以适当听听,没有听的话也没有很多关系。

关于复习进程安排:我发现很多的孩子复习的时间很充分,可能有一年左右,他们很有毅力,很能坚持,也有复习半年的,还有像我复习不到半年的,依据个人的复习强度和个人情况而定吧。

关于初试:一般安排在正月的前两周的周末考试。一定不能感冒。

上午是政治,下午英语;第二天是专业课程的考试。

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一下,保证下午充沛的精力。

在答题思路上,个人认为非常重要。

在a卷公法卷上体现得尤其重要,我曾经就吃过亏。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模式和套路,然后自圆其说,体现自己对基本概念,种属,实在法,理论争论的一定程度理解,切忌没有清晰的思路。

b卷就比较好答,只要顺着题目的思路,详细展开,一般容易获得基本分,若想有高分,就可以稍微谈一下比较理论的东西和学界各家的争论点,看个人的理论功底而自己把握。

关于复试:复试安排在成绩揭晓后的三周后的.周末。

复试需要选择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定,一定要遵循自己的兴趣,真的,没有对专业的热爱和理解,在复试的关节眼上,很容易被老师放倒。很多370。360的比较不错的成绩都因为复试的发挥不好而被淘汰出局,比方说我,虽然不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是因为在复试前的浮躁心态,而没有注重对教科书的复习,在笔试的时候4分之差,权重后0。8分而没有进入最后的名单榜。

我现在被调剂到另外一所也是全国重点大学的法学院,但依然心存遗憾。

可以给我来信,勇敢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吧,因为践行过,不后悔。每一个孩子都将获得一双可以自由飞翔的翅膀。你将会发现自己的成长。

篇2: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几年来一直想着,等考上了,就写篇东西总结一下这段时光。而此时,却不知从何说起。

要不就彻底浮夸,从十年前说起吧。这样显得咱的缘分长一些。

那时候,我高三,自习课上做语文阅读。记得那篇文章是描述燕园美景的,我做着做着,哭了起来。微博上有个笑话说:“小时候,我经常纠结,是上清华好,还是上北大好呢?长大后,我才发现,我真的想太多了。”当时的我,就是这种感受。每个小孩从小耳熟能详的地方,长大后发现其实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成了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所在。

一年后,天可怜见,我考上了中山大学哲学系。我欣喜若狂,又满心谦卑,对一切充满感恩,也暂时忘了什么北大。

过了两年,大概是英语基础不错,我得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交换。在新加坡的半年,很用功,也很吃力。但毕竟是全球前20的学校(05年泰晤士排名),让我以为自己真的就要拥抱全世界了。从此,对自己的期望,又高了很多。

06年,保研申请开始。我们宿舍的人,却都有了考研的默契。北大、复旦、北师……大家的心气儿都高高的。我报的是北大哲学系。

也在这个时候,认识了老公,一个清华工科男。当时,我最向往、最在乎的life style,他正体验着。于是我对他无比羡慕和崇拜。

然后我却成了宿舍里几乎最不用功的人。青春总要经历一些疯狂而消耗年华的事情,最后很少人会对此后悔,因为那常常是回忆中最酷、最让人激动的部分。但如果这种消耗是发生在人生的节骨眼上,那么只能让人唏嘘。(好吧我这里说的还不是爱情。)

一开始,我说,如果只要把这些哲学书都背进脑子,就能上北大,那我背。后来我发现完全不是这样。其实,我到现在都不太清楚,怎样才能把古今中外那么多神人的哲学思想都消化得透透的,然后去参加一场标准化闭卷考试,争取第一学府的7个名额。我花了很多时间在英语科目上,但对专业课,一直都期待着神迹。

最后死得很惨烈。英语、政治是过线了,西哲、中哲一塌糊涂。

我们宿舍全军覆没,哭成一团。

落榜的我,只好糊里糊涂地跟着室友Panny到北京找工作。大概是觉得,我们这种专业的人,想做点跟文化有关的事儿,在北京的机会比较多。

可仿佛错过了一切招聘的黄金期般,我们处处碰壁。最后,Panny感慨一个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文科双外小本在京城的渺小,她决定通过调剂,继续读研。后来她成了人大的剽悍美女博士,这会儿在日本待着呢。

我继续在京城找工作。我觉得,能够从考研的书海中脱身,到社会里寻找一个新世界,相当新鲜。

不知是北大与我还有缘分,还是我对北大还有情意,我赶巧在北大南门对面租了个小房子。第一次逛北大校园的时候,我却有种事过境迁的钝感。

我一边找工作,一边在北大图书馆写毕业论文,居然拿了校级优秀。但是又如何呢,我在帝都,依然找不到有专业门槛的活儿。人家问起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实习经历,只能支支吾吾,悔恨为何当初以为自己理所应当会一路读到博士后,而根本不屑去找一份实习,完全不知道找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经验,说再多心高地远的念想都是扯淡。

最后,辗转认识了一位师姐,再经同门师兄介绍,得到频道主编的赏识,我进了新浪,成了一个小编。

一开始我很欣喜,因为我发现我的工资比我那位清华工科男还要高,而最重要的,是每天干的事、见的人、产生的影响力,让你觉得自己在京城挺像那么回事的。这是每个大平台上的螺丝钉经常会有的幻觉。

美丽的幻觉背后,是每日的加班,随时的待命,无尽的压力,精神紧张,经常噩梦。为排遣压力,我疯狂购物,成了月光,收入也渐被清华男噌噌噌地超越。最重要的是,我有一种知识储备被掏空的感觉,尤其是,当各种工作理念发生冲突时,当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正在做的事情在价值观层面到底是错是对时,当我不能搞清楚自己的职业到底是媒体还是什么部门的枪时,当时的我觉得,我需要更多理论的补给。

当时,我的办公桌正面对着窗户,窗外正对着辽阔的北大。每次工作得焦头烂额时不经意抬头看到博雅塔,会有一些唏嘘。

正好这时,大学室友绵绵,二战考上了人大哲学的研。我心动了。

打开久违的考研论坛,一番浏览,最后锁定北大传播学系。我没有再报哲学,一来,是我理想主义地觉得,传播学那些考题问的简直就是我每日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而哲学,我的修为还差得太远;二来,我不喜欢重复自己,我想至少能在一个新的专业里学到一些新的理论。

为了备考,我辞了在新浪渐入佳境的工作,每日在北大和人大旁听。

当时正值后奥运时代,进入北大都要出示身份证登记,每次去图书馆也要登记。从这些小小的手续开始,我一路自觉卑微。我坐在北大的教室里,生怕被认出是个外来人,一到小班课更是格外紧张;我走在北大的校园里,觉得那些楼啊、湖啊、草地啊,都跟我有一层隔膜,我只是个过客。我想起几年前到清华参加宣讲会,GG让我不要怕,说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清华。但我实在无法有那样的境界。

我没有报辅导班,现在看来是有点失策。我只是每日地看专业书,一共看了四十多本。当然,英语依然很用功。但仍远远达不到猪狗不如的生活。我的心还是太躁,时间管理的能力也不够,开心网、天涯、校内,依旧是每天照上不误。

年底,妈妈到北京照顾我,给我做饭、煲汤。其实在我的家乡广东,大部分人对读硕士博士这种事情并没有太大热情,别说985的本科,其实一本就够用了;人生的亮点在于好好赚钱,结婚生子,吃喝玩乐,这已然完美。而父母对我的各种支持、一路陪伴,与其说是期待我考出个什么名堂,倒不如说是想在我无论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能有个舒服的生活状态。

但是妈妈出去跟北京的亲戚喝茶,都帮我瞒着。我羞于让大家知道,我又在做考研这件傻事。我想,在很多人的心中,会读书的都保研了,有米的都出国了,有能力的都在职场上风生水起了,只有loser才会考研。我从小到大自以为会读书,自以为有米,自以为有能力,最后却只能在死胡同里死心眼地跟考研死磕。

而我二战的结局又是失败。这次的总分比当年考哲学高一些,英语政治继续走高,但狠狠地挂了一门专业课,总分依然是连参加复试的资格都没有的。我一个人在家里大哭了一场。

过了几天,到北大复查分数。路过未名湖,湖水平静,像一切都没发生过。几个月的听课,让我对这个园子有了一些归属感、亲切感。所有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都那样真切,以至于终于忘了身是客,丝毫无法去想象落榜了会是什么样子。但直到再次落榜才发现,依然是我自己想太多了。我不知道为何会把自己活成这个样子。小时候我是个读书很好的孩子,但半路上把自己弄丢了,就像拿得一手好牌却玩得乱七八糟。我不知道我还可以干嘛。

又开始找工作。似乎只能继续做媒体,原来的圈子里机会还很多,别的圈子却一个面试都不给。就这样,我几乎把六大网站都面试了个遍。又把offer通通拒掉(p.s.拒腾讯真的需要一点勇气)。我想我需要一些崭新的生活,做一些更专业的事情。于是我来到了上海,来到了第一财经。我还结了婚,生了娃。生活已经乏善可陈,至少步伐不能比别人落下太多,该做的事情要按时做上。

我是个一旦开始了新生活,就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人。至少我挤进了财经领域,有无限的纵深待我去探索,这种感觉颇为良好。当年的几位室友,也接连在学业上颇有斩获。绵绵进了北大,跟着大牛读博,成为我们宿舍第二个“灭绝师太”;露丝玛丽大哥进了中国政法读研;祖宗不但做起证券,还回中大读了在职MBA;还有psjoe,当编剧这么不靠谱的梦想竟然也成真了。哲学女生可以干的事情原来也很多,我们宿舍也不是loser的宿舍!

至于我,在这个鱼龙混杂的水泥森林里,见惯了各种莫名其妙的人,对自己职场上的能耐到底还是有点信心。但一想到往昔,就知道总有那样一道槛,至今无法跨越;不跨越它,后面的各种人生升级都无力启动。

我却也不再跟家里人说读书的事情。我知道,我不想像许多考霸那样,一年连着一年地与考试纠缠,是为了不牺牲在社会摸爬滚打的时间,与外界渐渐脱节。而再考一次北大,只是时间的问题。我会慢慢等。

为什么我要和北大死磕?我不知道。我在上海已经定居,复旦交大已经很好。但是就像初恋,那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觉,是无法消解的。

时间终于来到去年,大学好友飞小象考上了中大的MBA。我开始观察这个领域。十年前我爸也念过这个学位,我觉得那是企业高管镀金的项目,一来只是混文凭,二来也不是我这种小字辈能进得去的。但现在我要重新理解MBA教育了。我发现像我这种985毕业、工作三四年、希望在职场上有质的飞跃的人,在北大全日制MBA项目里十分常见。我决定再次出击。

我反复研读了报考简章。我想,我要在提前面试之前让简历更加好看,最好是弄到一个比较不错的雅思成绩,这是短时间内最高效的锦上添花。

但是时间有限,我不想辞职,还要带宝宝,为了不让家人再次为我担心,我还不能让大家知道我在考研。于是我只能在车上练听力,在午饭时间背单词,在宝宝晚上九点睡着后做题。复习十七天后,我考了雅思6分,不高,足矣。

然后我开始准备申报资料、短文,复习考研英语、数学、逻辑、写作……这一路,只有老公知道我的秘密,是他全程给我提供精神支持和心理辅导。不然,或许我真会憋得慌。有时候,也自嘲:又开始YY了,还胃口一次比一次大,光华不是每年高考状元去的地方吗?

10月,我到北京参加提前面试。我是周日面试的。周六一早,我到考点踩场。我跟那场面试的人一起排队、候场,力求在不犯规的前提下对面试的每个环节都了然于心。第二天,果然,在许多考生被老师带上楼梯,站在考场门口,不知接下来要做什么而有些紧张的时候,我很平静。

直到站在小教室门口,马上就要进去面试的时候,我才有些手心发凉。因为门还是关着的,我在门外做起了小幅度的广播体操,我想象我被Panny同学附体了。她是一个演讲、辩论、竞选都落落大方的人,我想象我是她,就淡定了许多。一分钟后,我进屋面试。我出乎意料的冷静,有礼,客观,谦虚,我把最好的自己都展现给了北大的考官们。

不出我所料,我会被问到哲学的问题,会被问到考了两次北大的问题,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两轮面试之后,我走出光华的教学楼,不禁笑出声来。我想起许多年前喜欢的一首诗: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子是我等待的热情……

我想,我的开心,都来源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以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几个数字,呈现在北大面前了;我把我这些年想对北大说的,都以各种形式传达给TA。我像一个刚跟心上人表白的人,我的话TA都听见了,那么我就心里舒坦了,不管TA是否接受我,我都舒服了。

收拾行囊,准备回沪。我在保福寺桥的机场大巴上,望着即将日落的西山,车水马龙的北四环西路,左边的新浪大楼,右边的北大校园,穿梭于人潮的运通110,曾经熟悉的一切,我的挫败与哀伤,光荣与梦想,也只不过是挤在中关村这块巴掌大的地方,轮番上演。

电台响起了李健唱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

我忍不住泪如雨下,几乎笑着哭了一路。

回到上海,继续平静的工作,每日与宝宝戏耍。短短三天时间,放榜,87分,我以不高也不低的成绩通过了面试,拿到了预录取资格。正在上班的我跑到公司楼梯口,拼命压抑住想放声尖叫的心情。因为这意味着,我只要在一月份的全国联考中,考分超过国家线,就能上北大了。我想,老天又重新眷顾我了。

接下来就是真正有点猪狗不如味道的日子了。我从来无法想象自己能像这三个月一样分秒必争,除了上班、带宝宝,就是看书,做题,回家几乎从没看过电视上过网,极少逛街,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爸妈邀我同游英法,我却不能相陪;公司给机会公务出国,我也只能放弃……我甚至在想,或许让每个中小学生每天花一小时干家务活是有必要的,只有当你能学习的时间被挤得只剩下那么一点,你才会真正珍惜它,专注地投入其中。至少,对我这样懒散的人,太有必要了。

这三个月,我能感觉到,宝宝瘦了。虽然我给他的时间还是那晚上九点前的几个小时,但是我在他身上花的心思已经大不如前了。我一直有些愧疚。在浦东的社区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我感慨,当年有舒适的中大图书馆,大把完全属于自己的光阴,我没有珍惜。现在却要从和宝宝一起玩的时间里分出一些来,在这个小小的馆子里做着数学题,做着青春尾巴上的又一次挣扎。

每次考北大,似乎都因为有各种具体的理由而显得水到渠成,但我到底是为了个人发展而考北大,还是为了考北大而考北大呢?我这是传说中很肤浅的名校情结吗?考上了又如何呢?职场的挑战、社会的压力,并没有就此消失。而花在考试上的时间多了,花在事业、家庭上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是否值得呢?想到我们宿舍的人,真是考试上瘾。说不定大家都曾想过这个问题,我们前仆后继地做着这件事情,到底算是想不开,是没有退路,还是所谓执着?或许要到七老八十的时候才能有个结论。只是人生数十年,能让人真正充满激情和动力去追求的事情寥寥无几,想做就去做,不能说是不对。别人选择了其它的活法,也自然有一番道理。不同心性的人就注定要过不同的人生。

2012年1月7日,我三战考研。拿到综合科目的试卷,我先看了一眼大作文题目,竟然是熊十力的一段话。正是在高三的时候读了这段话,我被一种生活方式所吸引,最终决定报考哲学系,在学术的长路上走下去。事隔十年,我再次在MBA的考场上看到它。这十年间的种种——飞跃,下坠,挫败,坚守,释然……都涌上心头。我冷静了一下,开始做题。全程都很流畅,很舒服。

8日,考完试,和预录取的同学们聚会。藏龙卧虎,与有荣焉。我想,所谓人生的追求,就是这样,让自己与美好的人、事、物越来越近,最终也变得更加美好。

等分的日子格外漫长。我忍不住再次打开久违的考研论坛,用户名、密码居然记得清清楚楚。它们仿佛在记录着我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而坨坨老师的话让我释然:“门槛,过了就是门,过不了就是槛。”无论得之,失之,我都能接受。

就在这等待出分的时刻,我竟然当选公司优秀员工,还有了升职加薪的机会,曾经寂静了两年的手机,也再次有猎头相找。我想,好事总是打包着来,坏事也是一起降临,命运总是有TA的节奏。

2月28日,放榜。总分229,第10名;综合(数学、逻辑、写作)154,第7名;英语75,第50名。我从来不是考试高手、变态高分狂,却被逼冲出了这样的成绩。就这样,误入社会的失学女青年我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

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对自己有了交代。我一直觉得,成长的半路上,我把那个优秀的自己弄丢了,只剩一副皮囊,很愧疚地要把她找回来。现在,我说不上优秀,但至少,对自己无愧了。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那就只能是:北大虐我千百遍,我待北大如初恋。

最后,感谢为我写推荐信的前领导赵慧老师、系主任黎红雷教授、前同事醒客大哥,以及婉拒为我写推荐信、曾经在职场上严格要求我的某总!谢谢刘星给我寄整套辅导班讲义!谢谢绵绵和gustone考试当天在北大宿舍为我备好爱心午餐和午睡大床!谢谢老公、Panny和帽子的鼓励!谢谢未来同学们的点滴分享!谢谢五年来帮助我、赏识我、批评我、鼓励我的所有人!谢谢你们!

门刚开启,共勉之。

附:

煽情之余补充一些面经。

1、反复斟酌修改申请资料,确保你所提供的每个细节,被面试官拎出来深入提问,都能答得周全;

2、重要的不是通过简历体现你的职位有多牛,而是你很适合学习这个项目,对同学也能有独特的东西可分享,而且你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职业规划,读MBA能有收获(商学院都希望MBA经过自己的包装,毕业找工作时能卖个好价钱。你是那个2年后能卖好价钱的人吗?);

3、找到之前的面试真题,稍微练习一下,不要纠结答案,重在思路;面试的时候要镇定,不要乱了阵脚,流露丝毫气急败坏的气质——我遇到一个考官故意曲解我的话,看我临场反应,我就把她的曲解说成是我自己表达不清晰,并重新表达一次;

篇3:高考一轮复习经验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要有蝗虫精神, 所向披靡一处不留。复习时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复习资料等着我们去做。千头万绪抓根本。什么是根本?就是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是教学大纲也是考试的主要要求。在“双基”的基础上, 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题思路。解题思路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上的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和入手点。再难的题目也无非是基础东西的综合或变式。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我们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那就是要抓基础。要记住:基础, 还是基础。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一章章一节节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 从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 多尝试。

三、知识的运用

做题, 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 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题不二错”

复习时做错了题, 一旦搞明白, 绝不放过。失败是成功之母, 从失败中得到的多, 从成功中得到的少, 都是这个意思。失败了的东西要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善于总结, 不断探索

平时做题时, 关于分析和思考问题, 并积极支总结, 探索新方法;并还是为了做题而做题, 而是要主动积极地追寻在题目和解答之间的必然联系, 把题目做活。

六、“强科更强, 弱科不弱;强科尤弱项, 弱科有强项”在考试的几个科目上, 一个人有强有弱, 是太正常了。

复习的策略, 就是扬强扶弱。有的同学是只补弱的, 忽视了强的;有的同学是放弃弱的专攻强的。从整体看, 都未见明智。强的里面不要有“水分”, 弱的里面还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差的学科要拼命补上来, 达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 使之成为真正的优势。”这里的道理与上述相仿, 也是对待自己的强弱项中的一种策略。高考是“团体赛”, 要的是全局的胜利而不能是顾此失彼。

七、要掌握考试技能

“基础题, 全做对;一般题, 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较难题, 即使做错不后悔”。这是应该面对考卷时答题的策略。考试试题总是有难有易, 一般可分为基础题, 一般题和较难题。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题不丢分, 难题不得零分。“保住应该保住的, 往往也不容易;因为遇到容易题容易大意。所以明确容易题不丢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难题不得零分, 就是一种决不轻弃的的进取精神的写照, 要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绕过拦路虎, 再杀回马枪”。考试时难免会遇到难题, 费了一番劲仍然突不破时就要主动放弃, 不要跟它没完没了的耗时间。在做别的题之后, 很有可能思路打开活跃起来再反过来做它就做出来了。考试时间是有限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多拿分也要讲策略。“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韩国著名棋手李昌镐的一句经验之谈。他谈的是下棋, 但对我们考试也不无借鉴意义, 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要取得出色的成绩, 创造高分, 减少失误是为至要。

八、“试试就能行, 争争就能赢”

这是电视连续剧《十七岁不哭》里的一句台词。考试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要有勇气。“试试争争”是一种积极的参与心态, 是敢于拼搏, 敢于胜利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挑战的气势。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 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 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 需要兴奋而不是沉闷, 需要勇敢而不是怯懦。“光想赢的没能赢, 不想输的反倒赢了”。“想赢”是我们追求的“上限”, 不想输是我们的“下限”。“想赢”是需要努因而比较紧张的被动的, “不想输”则是一种守势从而比较从容和主动。显然, 后者心态较为放松。在放松的心态下, 往往会发挥正常而取得好的效果。“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应该做到两点:在萎靡不振的时候要振作起来, 在承受压力过大时又能为自己开脱, 使自己不失常”。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能够控制和把握自己, 从而使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最往。因势应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在。相辅相成是一切事物的辩证法。心理素质脆弱是主观能动性的放弃, 健康的心理素质则使我们比较“皮实”——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去克服面临的困难。“高考从根本上说是对一个人的实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考察”。实力是基础, 是本钱, 心理素质是发挥我们的实力和本钱的条件。有“本钱”还得会用“本钱”。无本钱生意无法做, 有本钱生意做赔了的事也是有的。复习是积蓄实力积蓄本钱, 考试则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至, 赚得最大的效益。一位考生说“我平时考试总是稀里糊涂, 但大考从来都是名列前茅, 大概是心理调节得好吧?”诚如是, 最可怕的是大考大糊涂, 小考小糊涂, 不考不糊涂。

九、发挥和幸运才是关键

要注意考试策略, 实力只是一部份。认真对待平时考试。在平时考试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十、班里的学习氛围很重要

班级就像家庭, 好朋友臭味相投, 压力之下都很快乐地学习。同伴相处得很融洽, 平时也经常开开玩笑, 有说有笑, 复习时想到提问, 气氛很好。保持好心情。不管生活有多复杂, 重要的是, 要有一份平和的心态, 要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与老师相互欣赏, 不要把同学看成对手, 与同学良性竞争。

篇4: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北大的小石头:我谈一点经验,希望你们在这三年里走得顺利一点,在终点处能顺利地通过考验。

1.出头要趁早。尽可能在一开始就把你最优秀的一面表现出来,这样你高中三年会更顺利。理由有几点:①如果你在一开始就表现得出类拔萃,你就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而关注就是一种激励,你会在不知不觉中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②你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从而走上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表现好→获得资源多→表现得更好→获得资源更多→……③自信地处在更激烈的竞争中——光是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不一定有好处,而自信地处在激烈的竞争中必然让你获得强大的动力。至于如何趁早出头,你们足够聪明,自己能找到答案。

2.善于利用寒暑假时间。寒暑假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如果浑浑噩噩地度过太可惜了。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大概加起来有100多天,按100天算,如果每天学6小时你就比别人多学600小时,这600个小时可以让你多学很多东西。可以超前学习或是搞竞赛,专注竞赛需要很多精力;也可以读读诗词曲赋,做题做累了,信步清吟,自娱自乐,怡情养性,岂不是很好?

清华的马同学:本人来自高考竞争相当激烈的湖南。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是有那么一帮人,玩一玩学一学轻轻松松就能上清华北大。这类人是存在的,并且集中于清华北大等一流大学。但是以为清华北大都是这样的人你就错了,很多很多人真的没那么天才,不管是高考还是竞赛,都是刻苦努力过的。

证据一:就看清华学生。清华校园生活是什么状况?六教、图书馆这样的主要自习场所从早九点到晚九点基本都是满的。临近考试周是什么状况?包括三教、五教等地也都是爆满,很多人一直要奋战到十一点,回宿舍还要挑灯夜战。放假是什么状况?照样有人将放假完全置之度外地去自习。普通的周末,自习室人数恐怕能有平常的一大半。

证据二:本人自己的中学班级。我来自一所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两个实验班加起来上清华北大的也有一二十个。老实说,我当年高一刚刚进入这个班级时,感到极度压抑。所有人似乎都只会做一件事:做题。上课做,下课做,晚自习做,周末做,体育课自由解散后都有人回教室做。我那时很鄙视这样的人,觉得他们是眼里只有分数的机器。后来慢慢了解了,才开始钦佩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他们真的是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只有人有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时,才有这个勇气和精力没日没夜地刷题。我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同学,除了一两个确实是天才之外,其他没有谁不是下过大量苦功的。

证据三:本人自己。我考上清华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我的努力。本人自己的天分,诚实一点估计应该是中等偏上(超过70%普通人的水平)。理解领悟能力超过普通水平,但是缺乏灵感,反应又慢,而且记忆力绝对达不到平均值。我的论点是,勤奋对少数人来说,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对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清华北大人来说,仍是必要条件(请不要认为我说的勤奋=死读书)。

篇5:北大地质学专业课复习经验谈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

考研经验谈

回想自己半年多的考研之路,感触良多。一些学弟学妹向我询问考研的经验与感受,这里我很愿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那么我将分不同的方面说说我在备考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课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感受。可能下面的文字稍显琐碎,希望大家见谅。

关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是考这四门:英语、政治、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岩石学。其中英语和政治用的是全国卷,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是二合一的试卷,为北大自命题。高等数学部分占75分,地质学基础部分占75分。岩石学科目是三合一的试卷,是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混合在一起考察的,共两种题型: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关于备考用书:

北大地质系“岩石学”的考试科目以路凤香、桑隆康的《岩石学》为主要考试书目,是地质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为目前岩石学最新版的教材。除了这本书,我认为还有些书可以作为备考的参考书来使用,主要有以下几本:武汉地院乐昌硕编写的《岩石学》、成都地院卫管一等编写的《岩石学简明教程》、中国地质大学邱家骧编写的《岩浆岩石学》、南京大学孙鼐、彭亚鸣编写的《火成岩石学》、北京大学王仁民编写的《变质岩石学》,长春地院贺同新编写的《变质岩石学》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的《沉积岩石学》和西南石油大学唐洪明编写的《矿物岩石学》,此外,在阐述不同构造环境的岩浆作用产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征时也可以自学一下韩吟文的《地球化学》的相关内容。另外,这里推荐一篇参考文献:北京大学张立飞教授在2007发表的一片综述性文章《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变质地质学研究的前沿》,读完这篇文章,可以对变质地质学部分有个宏观的了解。

关于如何使用专业课资料:

如果有时间,至少要精读一遍考试书目。因为尽管每年的考试试题重复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过去曾经考过的,但每年都会有50分左右的试题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题的目的在于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读的目的就在于争取未知的50分!

参考书不用全看,参考书是一个工具书的作用,我们主要是带着问题去看!边看边总结抄录关键点。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看真题来找考点、重点,再回头有针对性地看书!

关于阶段性复习方法:

基本遵循“看真题找考点→翻教材找答案→总结凝练→背诵记忆”的模式展开!考研的过程里时间很紧张,在后期就已经没有必要再漫无目的地读专业

教材了,所以最好先看真题,然后在熟悉考试风格与考点特征之后,回过头来有针对性地在教材里提炼标准答案。这其实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但很必要。因为以往的考题都有可能在以后重复出现的,所以你只要提炼出了考点,就是必定可以拿分的。因此,整个专业课备考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先理解,后总结,再记忆”的过程!

关于选择导师:

建议考生去院系网站浏览老师的主页,寻找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导师。这里说明一下:老师发表的论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钻研,大概明确老师的研究方向即可。地质系这边的老师并不询问过多前沿方面的问题,主要还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关于专业课考试范围:

北大岩石学试卷中,变质岩部分的内容还是比较多的,而大多数石油院校的学生在变质岩方面学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这是个很大的漏洞需要弥补。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学考变质岩部分。南京大学的岩石学考试不考变质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单位的试卷,变质岩部分考察最难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学,北大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数学部分和变质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还是比较全面的。当然,南大的这个专业也不容易考,他们的专业课试题考察的很深入。

变质岩部分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我觉得时间如果不够,除了泥质系列要重点掌握外,其他系列的变质岩只记忆下名词解释就行了。我个人感觉:泥质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区域变质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触变质岩,至于冲击变质作用、汽成水热变质作用什么的,我个人觉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词解释,他们不可能出大题的。在记忆各个变质相的矿物组合、变质反应的时候,我感觉联系变质带记忆我觉得效果比较好!

关于复试: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复试内容主要是:1.薄片鉴定环节2.五到十分钟的英文自我介绍3.回答老师的提问。

薄片鉴定环节是2009年的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复试中首次加入的环节!一般是给考生两个薄片进行镜下鉴定。2009年这次是给的一个岩浆岩薄片和一个变质岩薄片进行镜下鉴定。考生最好在复试前提前训练下,要学会辨别常见矿物,如云母、石英、方解石、角闪石、辉石、绿帘石、石榴石等矿物,并估算矿物含量,进行薄片的定名。此外,构造地质学专业的复试中有手标本岩石的定名这一环节,老师摆几块岩石或岩心放桌子上,要求学生辨认岩性。而老师的提问热点主要是本科毕业论文、本科实习经历、本科所学课程。如果学生已经启动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老师会询问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准备情况,研究方法和进展。有的学校本科毕业论文启动的比较晚,如果本科毕业论文还没开始,老师会问你的实习情况。本科都有哪些实习?实习过程中考察的地层、岩石学特征等。老师甚至会很细致地问你岩层都看了哪个组,叫什么名称,以便考察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有时候老师也会拿着你的课程表随便提问,以考察你大学学得是否扎实。另外,最好在复试前将初始试题再重温一遍,复试口试环节很可能还会问到初试的题目!

在复试口试环节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老师会从你的回答中寻找

提问的话题,所以,你一定要只说自己知道的,有把握的,而不要说自己不太清楚的,否则被老师揪住不断追问下去,就会显得很被动。如果可能的话,你可以很狡猾的引导老师的提问,故意谈及自己掌握的很好的几个明显的考点,引诱老师的追问,这样就会处于主动地位!

此外,强烈建议复试前拟定打算报考的导师并与导师联系,最好在复试前几天与导师进行一次面谈。导师也许会对你有些帮助和指导。当然,北大的各个院系风格不同,据我所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是严禁学生在复试前联系导师的,而地空这边可能因为招生人数较少,所以考前与导师的联系还是比较受老师接受和欢迎的。

在着装上,衣着简单整洁就好,不必穿西装,不必太过正式,复试过程中也不必紧张。我当初复试时老师们都很慈祥,和蔼可亲,现场气氛很轻松,老师还都是很随和的,所以大可不必紧张。

以上就是我关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考研的一点经验与感受,这里分享给大家,但愿能给大家一点帮助。希望大家能在备考的过程中全心沉寂,坚信天道酬勤,其实北大并不神秘,只要你有正确的方法并真的付出了,那么是否成功对你来说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梦想成真!

作者: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生

篇6:我的北大法学院复习经验

首先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在大家大三下就开始去上辅导班,暑假开始看课本时,我还在天天上网。真正开始准备考研是在9月中旬,感觉再也不能耽搁了,就跟一位非常勤奋的同学一块去自习了。说这些不为了别的,就是要说明如果你决定考研,什么时候准备也不晚。好好上自习就可以。

大家在考研之前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去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甚至找哪位导师,心中最好一个大约目标。我在确认之前,一直纠结在考什么单位当中,这个问题越到后来越影响你复习。

下面说一下自己的经验:

关于辅导班:我是什么辅导班都没有报的,我周围有不少同学报,主要是数学和政治,英语就不用了,据说都没有什么用。但我的观点是不要报班。感觉报班会打乱自己的复习节奏,本来安排的好好地,每天多少页,做完了就可以睡觉或者是放松一下,强行安排进辅导班,个人感觉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到了后来,冲刺的时候,我看到周围同学去辅导班都有点心疼。那时间,浪不浪费不说,一天全部用来看一科对别的科目也是不好的。不要信什么押题班,今年的启航还是什么导航的都没有押中什么东西,浪费钱还在其次,浪费时间跟谁要去。

找个伴:这个建议不是说找个女友,是找个研友,两个人一块上自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己偷懒的机会。同时,做题的时候可以互相监督,交流经验,这个绝对不是辅导班可以传授或者是自己感悟所能够得到的。如果有那种互补的伴,那就更好不过了。我运气比较好,两个研伴一个非常勤快,生活有规律,带我起早,不要找借口不去等等,另外一个就是数学非常棒。很多问题问他很快就明白了。而我政治和英语不错,他们也喜欢跟我一块。现在想想,实在是太幸运了。

数学:我是学工科的,数学对于工科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的数学基础很差,大一下学期还挂过课,因此对数学心里很忐忑,经过几个月的认真学习,心里有底了,而且就我个人和周围同学的最终成绩比较来看,我认为数学应该这样学比较有效。

(1)看课本,仔细看,不能一翻而过,如果时间允许的话,把课本中的例题和书后的习题都自己做一遍,但是做题中不能看答案。个人不推荐直接就上全书的。跟我一块准备的有两个同学一上手就是全书,进度也很快,但是最后的成绩都很差。我是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将课本看了一遍,书后习题选做了一部分。感觉大学的课本跟高中的不太一样,高中的课本很浅显,老师一提就可以,大学的课本还是比较深的,好好看对思路有很大的好处。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着急,看到周围同学谈论这个那个,自己还没有看到,这种滋味大家想必都了解,但是笑到最后才是最好,这时候需要静心,这一阶段解决好了,后面真的不难。

(2)第二轮复习是做题,这个阶段很漫长,我有的同学就不认真从基础开始,直接上一些有点综合性的题目。好好看全书,收获绝对不是一点两点。全书中的题真的很不错,很有代表性。这个阶段,全书中的题都不要放过,书中每章的总结也是很不错的。碰到一些重点的东西,建议背一背。看到很多同学说全书简单,其实全书中的题做好了,对考研来说,绝对是足够了,甚至比考研题还是稍微有一点难的。做全书的时候,更不能看答案,最好规定以下一天多少页。我开始的时候定了一天20页,后来发现有点多了,后面的有些题,一天能做15页都算不错了。尤其是我开始准备的很晚,到后来时间感觉不够用了,自己也很着急,但最后还是坚持做完,以后的复习就容易多了。

(3)数学的第三轮复习时间就没有那么多了,因为涉及到其他的科目分享时间的问题,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研,时间安排是上午数学,下午专业课,晚上是英语和政治,这样时间一分,其实很紧张,这时候就要做一下往常年的真题,看到坛子里很多人说真题怎么重要,我当时将最近3年的真题做了两遍,但都没有什么感觉,可能就是增强信心用的吧。期间将李永乐的超越135分从头到尾正式看了一遍,就是每个题都认真做,然后对答案,小结一下,写在题目的边上。不过135分感觉只是全书的浓缩版,很多题也是重复的。值不值得看大家自己决定。个人感觉还不错。

(4)最后就是做那个400题,感觉有些难,认真做收获也不错。建议大家做模拟题的时候就按照考试的时间来做,要不就没有参照性了。当时是两天一套,一天做题,一天整理。时间不太够用,一些比较BT的题都扔掉了。间或跟别的同学讨论下看有什么新题之类的。我很认同以前坛子里的一位前辈说的,数学不是朝满分去的,是朝我们的最高分去的。能拿的分都拿了,不能拿的也不要勉强。

数学要做题,不能只是看书,有可能你看的很明白但上手之后不会的情况。我大一的数学就是这么挂的。题都是做明白的,错题也是要做明白,看明白容易忘记。不动手,考不好数学。数学还要区分重点,一些比较麻烦的内容要重点关注。比如微分方程比较简单,可以一遍搞熟了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不用看,偶尔看看公式,做套题中的就可以。而我比较怕多重积分,那就需要基本上天天看,天天做。总结点东西来用。

我用的参考书;

课本用哈工大的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主要是因为本科就学这个,比较熟。辅导书:我是二李派,基本上都是二李的书,全书(非常好,强烈推荐)+真题(感觉二李的讲解也非常不错)+超越135(全书的浓缩版,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考虑)+400题(没有什么感觉,没发现好在什么地方)+线数讲义(李永乐的,我第一遍看线数书就是参照这个来看的,但是感觉有了全书后这本的意义不大)

英语:英语是一门应该早点下手的科目,前期可以在看数学书烦了的时候背一背单词,做几篇难度不是很大的阅读,保持一下状态。大家对单词上不要有什么侥幸心理,只背高频词我感觉是不行的。一天安排下一定得数量,完成就行。高频应该多看,但是低频的不应该不看。背单词时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贯穿考研复习的始终。

阅读方面,选好参考书是很重要的,我一开始选了印建坤的基础100篇结果极为垃圾,浪费我很多时间,非常不推荐大家用。个人感觉新东方的书确实没有什么优势。大家买之前应该好好鉴别。我感觉今年我新东方的单词书和阅读都买载了。

英语的阅读是重要,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阅读,不要忘了分点时间给翻译。我看到前几年的翻译很简单,就没有认真看,结果最后翻译上载了大跟头。作文要经常写几篇,只背恐怕也不太好。完型其实不难,好好做几篇文章发现还是比较容易得分的,其实它只是上手困难而已。英语特别重要的一个建议就是考试之前做套题,时间分配是个大问题,怎样在一定得时间内得到最好的分数需要大家拿时间去总结。

真题可以适当参考,09年我感觉意义不大,但是选项的ABCD的数量貌似是有规律的,大家可以查查看。

参考书:新东方宋、徐的单词(比较一般,没什么特点,有一些释义不是非常准确,不推荐)+印建坤的基础阅读100篇(垃圾中的战斗机,非常不推荐)+星火的多功能阅读(个人感觉还可以,但是难度不是很均匀,经常受打击)+黄皮真题(还可以吧,别的没用过,不了解)+毕金献的模拟题(此公命题时还好,不知现在为何如此凶残,如果想要挑战极限,可以尝试)+新航道的作文(感觉还不错,范文也比较多,感觉比考试虫的要好上一点)

政治:政治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的科目,推荐大家第一遍看书的时候好好看,一定对一些东西有一定得轮廓,这样以后才比较好展开工作。至于时间安排,可以在另外两科看的比较麻木的时候。但是看的时候不能一带而过,如果有习题的话就更好了。我第一遍看老任的序列一,感觉还不错,老任的序列我都看过,感觉也就序列一还可以。红宝书买了,但是感觉看不下去。太枯燥了。二轮的时候看的恩波的小册子,效果很好,重点基本上都在,后期查什么知识点基本上都用恩波的那本。政治的模拟题还是要做的。今年我做过启航的,导航的,老任的,徐之明的、肖秀荣的模拟题,感觉启航的最后五套题太活泛,跟课本联系较小,不是很好,徐之明的略过不提,没有什么卖点。老任的一般,据说大题不错,但我个人没有感觉。导航的就不要说了,垃圾到无以复加,跟他们的宣传完全不成比例。肖秀荣的很不错,推荐大家使用,但是大题不是很好。但是今年大题还是有一个跟考试差不是很多。最后阶段要联系套题,大题可以不用写的很详细,但是要点最好写一下。个人感觉政治还是有一些需要背的东西,否则到时候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练,对选择和大题都不是很有利。

参考书:红宝书(经不经典我不好评价,我就看了前面一点,个人感觉不适合阅读,比较容易疲劳)老任的序列一(还好吧,序列一是整个序列中最好的了感觉上)+序列二(浪费时间+打击自信心+跟考试没有关系+错题连篇中的极品)+序列三(没有认真做,感觉不实用)+序列四(一般,只能这么说,而且答案就在题下面,一点都不好)+恩波核心考案(个人最满意的小书,看了两遍)+启航五套(原因上面说了,很多东西跟课本关系不大)+导航三套(实际效果没有他们宣传的1/10)+徐之明五套(没有明显特点,有点偏有点难有点怪而且是以前的老题,没有什么新意)+肖秀荣模拟题(个人感觉不错的书)+20天20题(还可以吧)

政治东西没有什么理可以说,看看考完研很多名师的答案都不一致就可见一斑。因此政治可能也需要一种题感,多多做题,感觉可能就不一样。

专业课:我今年是跨专业考研,因此,开始时候的担心不可避免,什么本校有优惠啦,内部透题啦,这些可能是存在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都是不必要的担心,如果你决定考一个学校,那这个学校的什么政策我们都得接受。好好准备才是正统。我的复习策略是先把考研指定教材认认真真看上两遍。跨专业的同学,时间要适当向专业课倾斜。课后题目都做好,其实考试的内容都不是很难。现在的专业课题目很容易可以在网上或者是淘宝上得到,如果有同学在自己感兴趣的学校就更完美了。不要追求那些特别难的东西,基础,永远是最重要的。

关于时间安排:

我个人不喜欢熬夜,因此,我基本上都是11点就睡觉,或者是跟同学小聊一会,一般是半个小时,然后睡觉。这样早上可以起的比较早,7点可以吃早饭,八点可以正式开始一天的学习。中午在教室睡一会,对下午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基本上,早八点到晚十点,除去午饭午睡和晚饭时间共计2小时,实际可以利用的时间也很多。12小时,已经够了。如果可以保证效率,感觉一天8个小时也可以。

考试准备的前期主要是数学和英语,非常容易因为枯燥而疲劳,这个阶段非常漫长,但是坚持过了后面就很容易。到了综合复习阶段,每一门课的复习都要兼顾。不推荐今天看数学,明天看英语这种方式。这样容易导致出现接不上头的情况,导致前面复习效果下降。不要天天看书,适当做题可以巩固复习的效果,眼高手低的例子太多了,在此不一一列举。

到冲刺阶段,可能比较疲劳了都,这个时间就是拼意志。要坚持天天去,不要给自己借口。尽管看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很关键,对于信心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加强锻炼吧,省得老是感冒,病了之后效率实在是很差。

考试期间的安排:如果考本校,那恭喜你,太幸福了,可以在本校考试,如果考省外,基本上是要集中在几个地方。建议大家先去踩踩点,考试确认的时候就去把旅馆给预定了,要不到时候很紧张的。如果学校开放学生宿舍,建议去住宿舍,比较有利于休息。考试期间别乱吃东西,在考

点的食堂解决就可以。那时候别考虑价钱,最重要的是干净。考完一科后建议大家不要对答案或者是讨论答案,因为自己急于想知道的一般都是没有把握的,有比较大的概率出错,这时候看影响自己下一科的考试。如果你中午不午睡的话,可以考虑提前两个月就不要午睡,这样比较容易保持状态。

初试结束后的安排:考试结束后,什么情况基本上自己心里有数,放假回家主要以放松为主,忙了半年了,好好轻松一下。适当翻一翻复试的参考书,大约是什么内容有数即可。然后就是写一篇英语的自我介绍,每天只花5分钟不到看看,有一些复试比较容易出的口语题适当写一写。开学之后就是看辅导书,然后就是跟报考单位的师兄师姐联系一下,考试内容和形式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复试其实主要是基础,我参加的复试真的很基础。书上的基础抓住记熟,练一练口语,可以找一个人一起练。

跟导师联系的建议:大家在确定自己有复试资格后可以联系一下导师,我是头一年的11月就联系导师了,我导师人也不错,跟我说了一些要求,然后跟导师邮件联系的时候就可以有重点了。按照老师比较注重的东西来说自己的特长,提前做一份比较说的过去的简历,到时候可以发给导师,对于增进了解非常有效。这个阶段就是保持联系,不要问题目的内容或者是形式,好好准备,同时跟老师表下决心就好,至于要不要提前见导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个人感觉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前见下面。我去复试的时候没有想着要去见导师,但是他打电话要见我,到我过去,他正好去签合同了,他就托他的一个博士给我讲了讲要求,顺带跟那位博士师兄问了点问题。呵呵,运气比较好。

复试建议:英语口语要做好比较难的准备,我今年提前踩点的时候问老师会不会有自我介绍,老师所你们准备的太熟了,不考。结果抽题的时候我抽中了“Give us a free talk about the most difficult situation you have ever met as far as the situation was concerned.”一点都没有准备,感觉自己就是一顿乱说,我说的是高考,结果面试官不依不饶,就顺着我说的内容问到了高中和大学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我说高中的朋友都很单纯,是真正的友谊,值得我去treasure,而大学中的同学just so so,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要注重交际的人。刚说出来我也有点后怕,害怕面试官再问,但是她说I agree with you,然后就ok了。当时真的吓出一身冷汗。导师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按照我给他发的简历上说到得专长来的,非常轻松,老师也很满意,第二个问题就非常大,也是按照简历上提到的课程,说到了可能是我们整个本科阶段都在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时没有准备,没有想到这么大,就要求了几分钟,整理一下思路(面试的时候可以向导师提出这种要求的),大约写了一个提纲,然后非常不流利的回答完了。结果老师也很满意,说要点基本上都在。后面的问题也有一个比较变态的,结果我对这个方向不是很熟悉,但对这个东西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就朝导师的研究方向上扯,导师开心的纠正我之后就到最后一个考官了,他问了我一个平常知识积累的问题,我听课还算可以,回答他也很满意,面试就OK。面试的时候要大胆说,但不能乱说,必要的时候可以跟老师要求一点提示,今年就有一个同学这样的,老师也没有难为他。态度要谦恭,建议大家看看金正昆的社交礼仪,感觉很不错。

笔试时专业课+汉译英+英译汉,两段英语都是专业方面的,我跨专业感觉比较吃力,不过英语是我的强项,也算比较顺利。专业课的考试非常基础,这让我有那种押宝成功的快感。后面就是体检没问题,跟导师见了个面,导师请吃饭,见了一下院里的领导,回学校等结果,流水账了。

以上是我考研的一些体会,因为现在在毕业设计,没有办法写再多了,见谅。如果对你有帮助我很开心,论坛就是以这种互相帮助的目的而建立,如果没有帮助,大家就华丽的飘过,我很抱歉浪费你的时间了。

上一篇:社会实践感受下一篇:brown是什么意思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