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兵器奥秘》读后感

2024-04-27

《霸王兵器奥秘》读后感(共2篇)

篇1:《霸王兵器奥秘》读后感

《霸王兵器奥秘》读后感

我最喜欢的书就是军事书。而在军事书我更加喜欢的是《霸王兵器奥秘》这本书。今天就让我来介绍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有五大章,分别是短兵相接、陆战火器、海空战神、战场奇兵、未来战神,我最喜欢的是短兵相接,里面有十八般兵器,分别是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挝、镋、棍、槊、棒、拐、流星。其中杀伤力最大的是;刀,刀中我最喜欢的是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刀长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身上镶有蟠龙吞月的图像,因而得名。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所用的大刀。

在海空战神这一章中B2幽灵隐形轰炸机显得最神秘。2003年,某个夜晚,伊拉克战场。雷达天线不停地转动着,严密监视着空中。雷达显示器上出现了一个小亮点,飞快地移动雷达兵骤然一阵紧张,随后却长舒一口气。因为它们的经验知道,这么小的亮点,只是一只鸟罢了。深夜它们的战地,一眨眼间变成废墟,空中一个黑色的幽灵正在空中掠过。B2作战航程远,进行一次空中加油后航程可超过18500千米,真是令人刮目相看。B2单价要22。2亿美元,是世界上最贵的轰炸机。

这一些兵器,不亏称之为霸王。

四年级:星矢2

篇2: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后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内容, 主要是原子结构、离子、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核外电子排布、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方面的三类计算。教学中, 正确处理形象与抽象思维、概念建立与观念形成和理解、技能训练等关系, 将有助于顺利突破相关教学难点。

二在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覆盖上册教材近一半的内容, 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专业知识拓展提升的基础工具, 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 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再加上前两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 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 感性知识不充分, 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的重点、难点和学习层次要求

第一, 分子和原子、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离子, 这几部分内容是逐步深入的, 有利于学生建立粒子观, 初步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通过原子得失电子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原子结构部分不要求会画, 只要求会识别。

第二, 关于相对原子质量, 考虑到学生没有同位素、平均相对原子质量的知识, 不便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所以此处只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教科书中实际是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来使用。

第三, 关于元素一词在前面的单元中多次出现, 教科书把它当作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 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 从而使学生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 因为它比较抽象, 它是微观和宏观的结合点, 不宜一次要求到位。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说法, 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储备时, 学生难以理解。元素概念学习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的概念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 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容易犯的错误。随着知识的积累, 他们会豁然贯通。

元素符号是教学重点, 它的教学要注意分散难点, 逐步记忆。教科书在第二单元就已经给出一些元素符号, 当时是作为化学符号出现的, 目的是增加学生的一些感性认识。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化学课一开始就以化学符号的形式有计划地逐渐给出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让学生逐渐熟悉, 自然记住, 到学习本课题时, 已经认识并记住了一些元素符号, 这就减轻了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对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要求学生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第四, 离子教学层次要求的把握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和课题后的习题为基准。课程标准中对于离子的内容要求不高, 只是“知道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初步建立粒子观。这部分内容与旧教科书相比难度降低了, 只是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就可以。

到离子这一概念为止, 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可利用教科书中的《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 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进行小结,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五, 化学式与化合价部分, 教科书中对化合价的定义也是简化的, 以举例的方式指出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把重点放在如何确定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上, 也就是化合价的应用上。化学式、化学价、有关化学式的三类计算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工具, 是进一步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对本章知识既要系统掌握, 还要强化知识系统性和知识运用, 尤其是引导学生用元素和化合物查看一些食品和药物的说明书,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原子团, 课程标准中也没提, 但是如果没有这一概念, 很多知识点是很难学的, 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补充, 因此教科书中出现原子团的概念, 并给出了几种根的化合价, 如硫酸根、硝酸根、氢氧根、铵根、碳酸根等, 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方便地使用化学式。如果没有原子团, 学生写化学式就很麻烦。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要求做了一定的调整, 降低了教学要求, 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 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即可;也不必一步到位, 只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 理清它们的区别就行。例如, 只要求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对离子形成的过程仅用一幅图画作初步介绍, 只要求知道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化合价只要求知道大概意思, 但要记住常用元素的价态, 会运用有关化合价的知识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教师备课要准确把握难度水平。

四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走出思维困境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化学学科的重点内容, 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借助多媒体的优势, 突破学生的思维困境。

1.要详细备课, 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 但并没建立起这些概念, 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 学生感到抽象, 学生缺乏感性知识, 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怀疑, 所以建议尽可能使用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启发,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运用好教材中的插图, 最好以投影的方式展示出来, 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 但通过图片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 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 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过对两幅图片的讲解, 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 将分子、原子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 打消怀疑的思想。

2.重视认知规律, 提高学习效率

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 通过心理暗示让学生建立起微观世界, 本章第一课, 我就打出一句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口号:搭乘粒子航班, 进入微观世界, 效果相当不错。在内容上, 重视本章的第一节引导,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只要学生的认知世界接受了微观粒子的存在, 分子、原子、离子的相关性质没有太大的理解难度, 重点是建立起相应的观点。除了课本上的几个实验, 另外补充了品红、红墨水、高锰酸钾在水中扩散的分组实验, 增加了微粒空隙的分组实验, 用三个同样的矿泉水瓶, 分别装满空气、水、冰 (提前冰冻) 。学生通过观察几种物质的扩散过程, 视觉上看到物质逐渐淡去的过程, 心理上接受物质真的可以分成更小的无法宏观感知的微粒。通过对三个瓶子挤压的亲身体验, 能够想象出微粒间存在空隙。通过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的解释, 把抽象的概念落实到具体问题之中, 微粒在不停运动的观点自然建立。

五注重讲授上的精、细和活, 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攻破

物质构成的奥秘主要是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化学用语、与化学式相关的“量”的计算三大方面去归类, 知识都比较系统, 也比较抽象, 在这些知识的处理上, 我注重在难点上突出精和细, 重点处理上重在活。教学中有些知识的处理要打破常规, 有的需超前学习, 如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适宜逐渐突破。在教学方法上力求释疑解惑,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及时采取了图例法、讨论分析法、竞赛法, 有目的地导入科普知识, 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原子结构的知识主要抓住原子结构,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使学生较好地理解, 同时插入科普知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化学式书写教学, 引导学生从已经记住的简单化学式开始, 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逐步形成规范化书写思维。注重精处理, 选择的例题和习题要有代表性, 帮助学生找到思维切入点, 尽量避免学生遇到习题无从下手的现象。

六引导记忆, 经常检查, 逐步强化

针对本章知识比较抽象, 与生活的联系不多, 我在教学中首先抓住每个知识点, 在理解、记忆、运用上过关。准确记忆, 如对原子结构、元素符号、化合价等抽象知识点编写韵语, 让学生读诵背, 减轻记忆负担, 增强学习兴趣。尽量将相关知识及时总结、找准关系, 形成知识的链条, 编写框架图, 体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本单元的有效突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物质构成的奥秘”一单元是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工具, 是进入微观化学世界的门槛, 抽象难懂, 枯燥乏味, 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学中要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和概念层次, 运用比喻法、多媒体手段突破学生的思维障碍, 对记忆点分散处理, 结合韵语记忆, 经常检查, 归纳比较, 训练整合和巩固, 让学生赢在起跑线上。

上一篇:浙江省机器换人产业升级调查报告下一篇:南化院教学质量监控专项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