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2024-04-26

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精选6篇)

篇1: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一年级 上册

一去二三里

登鹳雀楼

静夜思

北宋 邵雍

唐 王之涣

唐 李白

一去二三里,白日依山尽,床前明月光,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一年级 下册

春晓

唐 孟浩然

黄河入海流。

疑是地上霜。

欲穷千里目,举头望明月,更上一层楼。

低头思故乡。

夜宿山寺

梅花

唐 李白

宋 王安石

危楼高百尺,墙角数枝梅,手可摘星辰。

凌寒独自开。

不敢高声语,遥知不是雪,恐惊天上人。

为有暗香来。

咏柳

悯农

唐 贺知章

唐 李绅

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锄禾日当午,处处闻啼鸟。

万条垂下绿丝绦。

汗滴禾下土。

夜来风雨声,不知细叶谁裁出,谁知盘中餐,花落知多少。

二月春风似剪刀。

粒粒皆辛苦。

绝句

春游湖

小池

唐 杜甫

宋 徐俯

宋 杨万里

迟日江山丽,双飞燕子几时回?

泉眼无声惜细流,春风花草香。

夹岸桃花蘸水开。

树阴照水爱晴柔。

泥融飞燕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荷才露尖尖角,沙暖睡鸳鸯。

小舟撑出柳阴来。

早有蜻蜓立上头。

早发白帝城

宿新市徐公店

唐 李白

宋 杨万里

朝辞白帝彩云间,篱落疏疏一径深,千里江陵一日还。

树头花落未成荫。

两岸猿声啼不住,儿童急走追黄蝶,轻舟已过万重山。

飞入菜花无处寻。二年级 上册

游子吟

望庐山瀑布

唐 孟郊

唐 李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日照香炉生紫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遥看瀑布挂前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长歌行(节选)

绝句

寻隐者不遇

汉乐府民歌

唐 杜甫

唐 贾岛

百川东到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松下问童子,何时复西归。

一行白鹭上青天。

言师采药去。

少壮不努力,窗含西岭千秋雪,只在此山中,老大徒伤悲。

门泊东吴万里船。

云深不知处。

山行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回乡偶书

唐 杜牧

唐 刘长卿

唐 贺知章

远上寒山石径斜,日暮苍山远,少小离家老大回,白云深处有人家。

天寒白屋贫。

乡音无改鬓毛衰。

停车坐爱枫林晚,柴门闻犬吠,儿童相见不相识,霜叶红于二月花。

风雪夜归人。

笑问客从何处来。二年级 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杂诗

竹石

唐 李白

唐 王维

清 郑燮

故人西辞黄鹤楼,君自故乡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烟花三月下扬州。

应知故乡事。

立根原在破岩中。

孤帆远影碧空尽,来日绮窗前,千磨万击还坚劲,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花卿

唐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采莲曲

唐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寒梅著花未?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任尔东西南北风。

花 影

宋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三年级上册

所见

鹿柴

敕勒歌

清 袁牧

唐 王维

北朝民歌

牧童骑黄牛,空山不见人,敕勒川,阴山下。

歌声振林樾。

但闻人语响。

天似穹庐,意欲捕鸣蝉,返景入深林,笼盖四野。

忽然闭口立。

复照青苔上。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舟夜书所见

乐游原

清 査慎行

唐 李商隐

月黑见渔灯,向晚意不适,孤光一点萤。

驱车登古原。

微微风簇浪,夕阳无限好,散作满河星。

只是近黄昏。

望天门山

赠刘景文

唐 罗隐

唐 李白

宋 苏轼

不论平地与山尖,天门中断楚江开,荷尽已无擎雨盖,无限风光尽被占。

碧水东流至此回。

菊残犹有傲霜枝。

采得百花成蜜后,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年好景君须记,为谁辛苦为谁甜?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年级下册

村 居

江畔独步寻花

春 日

清 高鼎

唐 杜甫

宋 朱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相见不相识,忙趁东风放纸鸢。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牧 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黄四娘家花满蹊,胜日寻芳泗水滨,千朵万朵压枝低。

无边光景一时新。留连戏蝶时时舞,等闲识得东风面,自在娇莺恰恰啼。

万紫千红总是春。峨眉山月歌

宿建德江 唐 李白

唐 孟浩然 峨眉山月半轮秋,移舟泊烟渚,影入平羌江水流。

日暮客愁新。夜发清溪向三峡,野旷天低树,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清月近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不脱蓑衣卧明月。

映日荷花别样红。四年级 上册

四时田园杂兴

初秋行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宋 范成大

宋 杨万里

唐 王维

昼出耘田夜绩麻,落日无情最有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偏催万树暮蝉鸣。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听来咫尺无寻处,遥知兄弟登高处,寻到旁边不作声。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子夜吴歌

唐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饮湖上初晴后雨

元 日 宋 苏轼

宋 王安石

水光潋滟晴方好,爆竹声中一岁除,山色空濛雨亦奇。

春风送暖入屠苏。

莫愁前路无知己,欲把西湖比西子,千门万户曈曈日,天下谁人不识君?

淡妆浓抹总相宜。

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年级 下册

游园不值

泊船瓜洲

清 明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墨 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识庐山真面目,姑苏城外寒山寺,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半钟声到客船。五年级 上册

十五夜望月

石灰吟

秋 思

唐 王建

明 于谦

唐 张籍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终南望余雪 唐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客中作 唐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念天地之悠悠,林表明霁色,独怆然而涕下。

城中增暮寒。

五年级 下册

江南春

江畔独步寻花

渔歌子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 杜甫

唐 张志和

黄师塔前江水东,西塞山前白鹭飞,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一簇开无主,青箬笠,绿蓑衣,可爱深红爱浅红?

斜风细雨不须归。

约 客

书湖阴先生壁

宋 赵师秀

宋 王安石

黄梅时节家家雨,茅檐长扫静无苔,青草池塘处处蛙。

花木成畦手自栽。

有约不来过夜半,一水护田将绿绕,闲敲棋子落灯花。

两山排闼送青来。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春潮带雨晚来急,日长篱落无人过,野渡无人舟自横。

唯有蜻蜓蛱蝶飞。六年级上册

舟过安仁

碛中作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杨万里

唐 岑参

宋 陆游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凉州词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题画兰

清 郑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11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我劝天公重抖擞,非无脚下浮云闹,不拘一格降人才。

来不相知去不留。

六年级 下册

题临安邸

出 塞

乡村四月

宋 林升

唐 王昌龄

宋 翁卷

山外青山楼外楼,秦时明月汉时关,绿遍山原白满川,西湖歌舞几时休。

万里长征人未还。

子规声里雨如烟。

暖风熏得游人醉,但使龙城飞将在,乡村四月闲人少,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教胡马度阴山。

才了蚕桑又插田。

观 猎

惠崇《春江晚景》

唐 王维

宋 苏轼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竹外桃花三两枝,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春江水暖鸭先知。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蒌蒿满地芦芽短,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正是河豚欲上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唐 杜甫

宋 陆游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古人学问无遗力,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少壮工夫老始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纸上得来终觉浅,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知此事要躬行。

西江月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台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篇2: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4、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6、学不可以已。(荀子)

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 孔子)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10、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关于读书的名言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孙洙)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法国 伏尔泰)

6、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英国 培根)

关于谦虚的名言

1、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关于毅力的名言

1、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德 马克思)

2、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德 马克思)

3、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法 居里夫人)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

1、与朋友交,言之有信。孔子

2、言必信,行必果。孔子

3、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欧阳修

4、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富兰克林)

5、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是理想,是真、善、美。(美国 爱因斯坦)

含动物的名言

一唱雄鸡天下白。毛泽东

初生牛犊不怕虎。罗贯中

骏马蹄下无遥途。英 乔.赫伯特

关于勤动脑的名言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人要有三个头脑:与生俱来的头脑,从书籍中得来的头脑,从生活中得来的头脑。(俄 契诃夫)

关于时间的名言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罗懋登)

2、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丁肇中)

3、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7、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8、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 关汉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 陶渊明)

关于立志的名言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3、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 孟子)

关于人的品德

1、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法国 雨果)

2、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就不出时代的伟人。(俄国列别捷夫)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8、你若失去了财产,你只失去了一点儿;你若失去了荣誉,你就丢掉了许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

失掉了!(德国 歌德)

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 李世民)

10、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 周敦颐)

关于友谊的名言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3、友谊的臂膀长得足以从世界的这一头伸到另一头。(法国蒙田)

4、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将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英

国 培根)

关于“问”的名言

1、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是问号。(法国巴尔扎克)

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荀子)

3、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陆九渊)

关于团结的名言

1、众人拾柴火焰高。

2、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关于智慧的名言

1、智慧是倒不了的山,知识是挖不尽的矿。

2、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英国 莎士比亚)

关于知识的名言

1、一个自由的人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外,还可以从许多别的来源获得知识。(美国 杰克逊)

2、不必刻意寻找,生活里就有知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其他名言

1、只有用劳动换来的面包,吃起来才是最香甜的。(俄国 克雷洛夫)

2、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法国 居里夫人)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战国 孟子)

5、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 王勃)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 杜甫)

7、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8、青出于蓝胜于蓝。

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 赵翼)

10、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俄国屠格列夫)

11、认识自己就是进步。(丹麦安徒生)

篇3: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一、“舍”:挖掘插图新内涵

对固有课本当中插图“舍”的过程,并不是将其完全弃之不用,而是对固有的内容进行筛选、有所舍弃、有所汲取。其实也是重新选择和使用的过程,使其被赋予新的内涵,彰显出全新的价值。当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更改和重新选择的行为,并不意味着教师或者学生要拿掉课本中的插图,重新绘画或者粘贴,而是采用语言描述的方法对其进行重构,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跟随教师多样化的语言表达,重新感知插图中所赋予的信息。举例来说,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从教学主题上来说,要让学生明白人类可以从各种动物身上学习到的知识,但是这种学习的过程仅仅靠课本上简笔画式的动物形象,显然不能做到很好的说明,学生也很难透过图片去理解到,人类究竟可以从动物身上学习到什么呢?鉴于此,教师就要对图片的内容进行语言上的丰富,比如告诉学生动物身体上的某一个部位,其实还存在着画笔所没有勾画出来的细节,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各种为动物智慧所启迪的人类的发明,比如照相机、雷达等,帮助学生从有限的图片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取”:拓展学生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阅读插图、使用插图,并对插图的表达做出一定的取舍,赋予其内涵和对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部分进行摒弃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能力培养,比如语言表达、思维创造、认识判断等,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本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在引导学生在对插图意义“取”和选择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能力。

再以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桂花雨》为例,课文当中对于桂花有这样一段描述“桂花不像梅花那么有姿态,笨笨拙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但是基于这样一段文字,课文当中的配图呈现的却是在一片嫩绿的颜色当中,盛开着无数显眼的花朵,完全不符合课文当中“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的情境。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其对于文字的感知程度远没有图片来的直观,所以当图片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误导作用时,笔者便索性直接告诉学生“插图当中有对课文表达上的错误,大家试试看,能不能找到哪些地方不符合课文中所说的?”学生一听教师这样的提问,马上转变了思维,因为找不同,肯定是需要自身将课文读透、读仔细才有可能去完成的,那么在这个基于以“舍弃”为前提,选择另类的比较法来完成对插图价值利用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的过程。

三、“取与舍”:明确教学定位

“取与舍”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插图的使用都不可能单纯以“取”或“舍”来进行概括,如何选择、如何调整,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教学的方向,如何定位教学内容。一味地舍弃,不仅会导致课本全面文字化、影响到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效果,更为严重地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兴趣。鉴于此,教师首先要明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全面理解插图对于文章主旨、内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作用,要在充分基于学生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对插图的表达效果进行判断,判断其是否完善与丰富,是否需要补充或摈弃。其次,教师在进行正式的授课之前,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之后可能会产生的效果进行一定的预判,提前预设插图可能会带给学生的影响,事先做好必要的调控。这里所谓的调控就是指对文字描述内容的准备和对其他补充资源的选择。教师必须亲切地认知到学生有可能从插图当中获取什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插图的作用发挥至极致。

总而言之,本文中笔者是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插图教学的取舍问题而展开的研究,而在具体该如何取舍、如何使用方面,笔者从三个角度提出了观点:首先,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赋予插图新的内涵,使其更加丰富内容,辅助教学过程,以便学生的知识吸收;其次,笔者认为对于插图的使用要以充分认知其价值为前提,当其本身存在和使用的价值遭到自身表达效果的影响下,不妨反其道而行,让学生以找错误、找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对课文的品读、对插图的判断和分析,从而实现对阅读和观察能力的双向提升;再次,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插图到底该“舍”还是“取”,归根到底是由教学目标和课程要求所决定的,教师需要在实际授课之前,根据课本内容以及固有的插图设计,做好预判和选择工作,通过在感知和预设学生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完善教学准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让插图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分类和功能研究综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篇4: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一、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比较

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两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对两版教材所选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1.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在编排上的比较

两版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具体如下:

人教版对古诗词的编排是以“课文+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模式进行编排的。它将部分古诗词以课文的形式编入教材,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八年级上册的《诗四首》。其余部分则全部编入每册书最后的“课外古诗词背诵”板块。在每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都选有各种古诗词10首,六册共选课外古诗词60首整。

鄂教版对古诗词的编排则是以“课文+诗词诵读”的模式进行编排的。它是将部分古诗词以主题的形式编成课文,并将其安排在每册的第六单元最后一课,如九年级上册《唐诗两首》、九年级下册《咏月诗两首》。其余部分则分散编入每单元后的“诗词诵读”板块,每一个“诗词诵读”板块选取两首古诗词。每册教材六个单元,全套六册教材共计32个单元,所编入古诗词的数量为72首。

2.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数量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课文数以课文标号为基础,篇数以具体篇目为基础,每诗算作一篇;②诗歌所占比重中的篇数比中,括号外基数含课外古诗词,括号内基数不含课外古诗词)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编选上的一些特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无论是“课文数”、“篇数”、“古诗词所占比重”在整体数量上都比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要大,尤其是除去课外古诗词之后的“篇数比”13.6%更是鄂教版在该比重(4.32%)上的3倍多。但是两版语文教材包括课外古诗词之后的篇数比(人教版32.6%,鄂教版31.1%)却相差不大,据此便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编排是课内课外并重,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则将古诗词的重点放在课外。

3.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体裁分布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诗”中的“古体”既包含了唐代以前的古体乐府和民歌,也包括了唐代白居易等人运用古体所写的新乐府;②“词”、“曲”因小令为绝大多数而未进行区分)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体裁分布上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都将“诗”作为古诗词的主体部分,在“诗”的部分又以“律诗”为主;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律诗”所占比率分别为31.46%(人教版)、32.5%(鄂教版),可以说相差不大;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体”所占比率分别为20.22%(人教版)、18.75%(鄂教版),相差甚微,足见两版教材都对“古体”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两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曲”的比率都是最少的,分别为4.49%(人教版)、3.75%(鄂教版),相差不大,可见两版教材在曲的选编上都比较少。

不同之处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词”的选编数量上差别较大,“词”在两版教材上所占比率为17.98%(人教版)、26.25%(鄂教版),从鄂教版所选的“词”数量和比率上看,其对“词”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其次是两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绝句”选编,“绝句”所占比率分别为25.84%(人教版)、18.75%(鄂教版),从人教版教材“绝句”数量和比率来看,其对“绝句”的重视程度要高于鄂教版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比率由重到轻分别为律诗、绝句、古体、词、曲,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比率由重到轻分别为律诗、词、绝句古体(并列)、曲,除律诗、古体、曲外,人教版更侧重绝句而鄂教版则更侧重于词。

4.两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词作品作者的朝代分布及比例统计比较

(说明:①因古诗以唐朝为分界线,唐以前为古体诗,唐以后为近体诗,教材所选唐代以前的作品不多故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归为一类;②教材中元明清作品选入较少也归纳到一起;③作者的人数以有具体名字的作者为准,无名的作者不计入内,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④作者人数中括号内为两套教材共同选的作者人数)

从上述表格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作品作者在朝代分布上的一些特点:

相同之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作品比率排名均是:唐、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元明清(鄂教版后两个的比率一样),作者比率排名均是:唐、宋、元明清、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据此可知这两套教材均是以唐宋作家的古诗词为主要部分,作品比率排名与作者比率排名稍有不同,可能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者不明有关系;两套教材所选取的作者中,相同的作者占绝大多数,两套教材基本以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为主,说明两套教材的古诗词选文标准均属主流;两套教材所选古诗词的作品与作者比率基本趋同,人教版所选作品89篇,作者46人,鄂教版所选作品80篇,作者41人,基本上是按2:1的比率选取古诗词作品。

不同之处:两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作者比率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个时间段上差别比较大,这一时期作者比率人教版为8.7%鄂教版仅为4.87%,人教版几乎是鄂教版的2倍,但两版教材在这一阶段的作品数及比率相差不大,这说明人教版更注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作家作品代表作的广泛性;两套教材的作者比率在元明清这个时间段也有较大差别,这一时期作者比率人教版为13.04%鄂教版为17.07%,但就其作品的数量而言,人教版仅比鄂教版少一篇,说明鄂教版在元明清这一阶段所选的作家作品的广泛性比人教版稍广一点。

二、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特点分析

通过对人教版和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编选数量的比较分析,我们了解了两套教材在编排、数量、体裁、作者和朝代分布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看看两套教材在古诗词选编上的一些特点: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的特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数量比较大且编排集中。平均每册教材的诗歌总量接近15首,其中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被放在一起。古诗词的数量大能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集中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重视。但这种数量较大且安排集中的方式也容易致使教师试图把它们作为一篇课文的模式,一次解决版块内的所有古诗词,使得学生难以深入学习这些古诗词,体会其中的妙处,而仅把它们作为背诵的材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诗在体裁上占据绝对优势。这一版教材中律诗、绝句和古体的比率加起来接近80%,而词、曲两类体裁仅占20%,其中仅律诗所占比重为就为31.46%而词仅占17.98%,仅律诗这一体裁就将近为词的2倍。这一方面突出了诗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诗的重要性;但对词而言,这似乎有失公允。诗词本都是作者用以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即便有主有次也不应如此悬殊。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体裁集散明显。这一版本的语文教材的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九年级上下册这四册书中,律诗、绝句、古体、词、散曲这五类体裁均有涉及,这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的各种体裁予以了解掌握,并在各个阶段进行相应的巩固。但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则分别以绝句和律诗为主,尤其是七年级下册除课文《木兰诗》外,其余10首均为绝句。这种体裁分布过于明显,致使七年级上、下册的古诗词未能很好地衔接。

2.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选编的特点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选编以课外分散为主,课内集中为辅。全套鄂教版初中语文一共六册教材共包含古诗词80首,其中72首是课外古诗词,占据着古诗词总量的9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人教版的67.4%。分散在各个单元的“诗词诵读”的课外古诗词,有利于语文教师在每一单元都适当进行古诗词教学,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和理解也能更深入。因此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外分散为主的基础上也可以适当的提高课内集中的比率。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编排上是“诗配画”的形式。本套鄂教版教材借鉴《绘图千家诗》的编排手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每一首古诗词都配上了独具特色的精美插图。这些插图的配置,有利于以图画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诗歌中所绘出的氛围,体会作者的心理特点。这是鄂教版教材在诗词编排上的突出特点。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体裁上总体均衡。诗总体占比为70%,词曲占30%,仍以诗为主体,但古体与绝句均占18.75%,律诗为32.5%,词为26.25%,内部各体比较平均。但鄂教版对曲这一体裁的重视程度不够,80首古诗词,仅保留3首曲,显然对元曲有失公平。

人教版与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古诗词的选编上各有千秋,人教版主次分明、集中明显但分散不够,鄂教版分散有余而集中不足。通过比较分析获取的两套教材的特点,也能为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予以启示,对诗歌的教学我们要做到将集中与分散结合起来。

篇5: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一年级上册

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古朗月行作者:(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38

小学古诗

一年级下册

村居作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村居》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悯农作者:(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锄禾作者:(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江上渔者作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这首语,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咏华山作者:宋代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二年级上册 / 38

小学古诗

静夜思作者: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38

小学古诗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

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青松作者:现代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春夜喜雨作者: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春晓作者: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 38

小学古诗

游子吟作者: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

忆江南·江南好作者: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 / 38

小学古诗

三年级上册

山行作者:唐代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枫桥夜泊 作者: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8

小学古诗

夜书所见作者: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

竹石作者: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 38

小学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梅花 作者: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首二句写墙角梅花不惧严寒,傲然独放,末二句写梅花洁白鲜艳,香气远布,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四时田园杂兴·其七作者:宋代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

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10 / 38

小学古诗

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明作者: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塞下曲 作者:唐代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 / 38

小学古诗

望庐山瀑布作者: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绝句作者: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38

小学古诗

滁州西涧作者:唐代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译文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这是一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

作者: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13 / 38

小学古诗

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望洞庭作者: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潭面无风镜未磨: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青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38

小学古诗

峨眉山月歌作者: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风作者:唐代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元日作者: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15 / 38

小学古诗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江雪作者: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四年级下册

江南春作者: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译文

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38

小学古诗

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四句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

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此时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于花丛之中,沿着绿柳,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前面的河边。

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这是一首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写理趣的诗,作者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池上作者:唐代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38

小学古诗

这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小儿垂钓作者:唐代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译文

一个蓬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

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小池作者: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38

小学古诗

暮江吟作者: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五年级上册

寻隐者不遇作者: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隐者的童子他的师傅到哪里去了?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还指着高山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① 寻:寻访。②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38

小学古诗

② 不遇:没有见到。④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⑤言:回答,说。⑥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⑦处:地方。

所见作者: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①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②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③ 欲:想要。⑤捕:捉。⑥鸣:叫。⑦立:站立

题秋江独钓图作者: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文

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

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⑪蓑(suō)笠:蓑衣、笠帽。用草编织成的古时渔家、农民的防雨草衣;20 / 38

小学古诗

笠:用竹篾或芦秆篾片编织的帽子,也是渔家、农民防日晒、防雨淋的帽子。扁舟:小船。

⑫丝纶(lún):即丝织编成的钓鱼的绳子。钓鱼用的丝线 ⑬樽(zūn):酒杯。⑭扁舟(piān zhōu):小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⑪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⑫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⑬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⑭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38

小学古诗

⑮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清平乐·村居作者: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⑪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⑫茅檐:茅屋的屋檐。⑬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⑭翁媪(ǎo):老翁、老妇。⑮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⑱卧:趴。⑯织:编织,指编织鸡笼。⑰无(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五年级下册

游园不值作者: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22 / 38

小学古诗

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⑪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⑫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⑬小扣:轻轻地敲门。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宿新市徐公店作者: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38

小学古诗

① 篱:篱笆。②疏疏:稀疏。③径:小路。

④ 阴:树叶茂盛浓密而形成的树荫。⑤急走:奔跑

这首诗是描写农村早春风光的,诗人把景物与人物融为一体描绘,别有情趣。

七律·长征

作者;近代 毛泽东 发表时间:1935.10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做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24 / 38

小学古诗

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和《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都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指大渡河。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是指滚动的小泥球。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38

小学古诗

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绵延在贵州、云南两省之间,气势雄伟(“磅礴”),在红军看来也只像滚动着的泥丸。

清平乐·六盘山

近代 毛泽东 发表时间: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诗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六盘山上雄峰再拔,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 长缨:本指长绳,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苍龙:指国民党反动派。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望断:望尽。屈指:计算。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作者: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1、望湖楼:古建筑名,又叫看经楼。位于杭州西湖畔,五代时吴越王钱弘俶所建。

2、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云层很黑。

3、醉书:饮酒醉时写下的作品。

4、遮:遮盖,遮挡。

5、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6、忽:突然。

7、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8、跳珠:跳动的珍珠,形容雨大势急。

9、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卷来。又如,韩退之《双鸟》诗:“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

10、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作者: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27 / 38

小学古诗

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诗。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①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②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②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③ 毕竟: 到底。⑤六月中:六月的时候。

⑤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⑥ 同:相同。⑧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⑨无穷:无边无际。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⑩映日:太阳映照。

⑪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五年级上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 38

小学古诗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杜甫在这首诗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⑪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⑬涕:眼泪。

⑫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⑭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⑮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⑯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⑰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⑱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⑲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示儿作者: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38

小学古诗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来。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3.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4.但:只是。5.悲:悲伤

6.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7.同:统一。8.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9.北定:将北方平定。

10.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11.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12.无忘:不要忘记。13.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大风歌作者:两汉刘邦 / 38

小学古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译文

大风劲吹啊浮云飞扬,我统一了天下啊衣锦还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⑪大风歌: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饮酒。酒酣,刘邦击筑(一种打击乐器)高歌,唱了这首《大风歌》。表达了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

⑫ 兮: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啊”。⑬ 威:威望,权威。⑭加:施加。

⑮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⑯安得:怎样得到。安,哪里,怎样。⑰守:守护,保卫。⑱四方:指代国家。

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 38

小学古诗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⑤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观书有感作者: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 38

小学古诗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哪得:怎么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如此,这样。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六年级下册

/ 38

小学古诗

夏日绝句作者: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在乌江岸边自杀。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 38

小学古诗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大醉。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35 / 38

小学古诗

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③ 西塞山:浙江湖州。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⑥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⑦ 不须:不一定要。

石灰吟作者:明代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36 / 38

小学古诗

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墨梅作者:元代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墨梅: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37 / 38

小学古诗

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马诗作者:唐代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译文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李贺的《马诗》共有23首,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燕山——山名,在现河北省的北部。

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篇6:鄂教版小学课本古诗

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 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四、议深情

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诵读提炼。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迢不断.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诗人问: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便是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扬州月夜,深深的惆怅情思,引人遐想。(学生背诵全诗)

五、拓展学习: 从那抑扬的箫声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请看欧阳修的《踏莎行》: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上一篇:用服务文化打造物业品牌下一篇:全国足球业余联赛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