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屈原的诗歌

2024-05-12

纪念屈原的诗歌(通用13篇)

篇1:纪念屈原的诗歌

峩冠博带,

佩长铗之陆离。

一曲离骚,

喷千古之怨气!

自此诗人称骚客,

诗坛增骚体!

官至三闾,

忧国难而遭离忌。

远涉江湖,

闻国亡而投汩罗。

感天动地,

得后世端午之奠祭!

爱国诚值敬!

只可惜,

经沧浪涤洗,

未除尽书生愚忠娇气!

不若张良,

流亡犹图博浪沙一击!

更何况,

亡秦必楚,

民心犹可用,

身后又出项羽!

篇2:纪念屈原的诗歌

一,天下第一才子

滚滚长河,千古悠悠。

多少英才,竞显风流。

绝世篇章,争拔头筹。

全心为民,勤劳奔走。

忠诚卫国,誓死不休。

首推屈子,傲立群首。

世人膜拜,才士揖手。

天下第一,美名永久。

二,端午节

清明纸花,犹未凋落。

端午娇阳,明媚热火。

扯束艾蒿,插于门格。

妖魔鬼怪,见之避躲。

屈子护佑,百姓安乐。

粽子美酒,豪情高歌。

时代美景,蓬莱仙阁。

摩天高楼,天宫融合。

三,龙舟赛

龙舟竞渡,分秒争夺。

犹见屈子,前方吆喝。

齐心协力,注重把舵。

惩治腐败,消除懒惰。

以史为鉴,勿忘汨罗。

科技兴邦,大宇协和。

均富百姓,努力探索。

篇3:赏读王小龙的诗歌《纪念》

诗人王小龙生于海南, 现居于上海, 被称为“口语天王”, 是后新诗潮代表诗人之一。他创作的诗是当时上海先锋诗歌的代表, 加入了日常生活的元素, 有着生动活泼的意趣。作者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城市诗人真多/随便扔一块石子准会打中其中一个的脑袋。”在当时那个诗人和诗歌神圣得夸张的年代里, 动用这样的幽默是要付出被漠视的代价的。而诗人在八十年代初就写出了中国最具现代思维、最具城市感、最前卫的诗歌。诗人是广义上的“海上诗群”的先驱和成员之一, “他们的诗更趋于个体生命与生存环境所发生的冲撞和矛盾。诗人们的孤独感, 源自生活在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的‘无根’的、纷乱的状态所带来的个人精神焦虑, 他们试图通过诗歌‘恢复人的魅力’。他们的诗作‘常常稍带着现代野性式的‘知’性色彩’, 焦虑、绝望、幽默、无奈、反讽交替运作。”

由诗歌开头“谨以此诗献于父亲灵前”可知, 此诗是作者为悼念死去的父亲而作的。《纪念》中, 世界与平凡生活对命运的规定性, 儿子对父亲的认同揭示了生命的类同性。

一.日常的诗歌内容

《纪念》此诗不仅反映出一个父亲的爱, 也反映出了一个时代的无奈。把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作为一首朦胧诗, 但全诗中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 却给人造成一种朦胧的感觉。它没有直接抒写悼念父亲的悲痛伤感, 而是将感情淡化处理, 从日常生活的细节琐事中渗透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全诗一共有3则。第一节用追忆的手法。不是直接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而是从父亲的“酒杯”、“忘了寄出的信”、“旧皮鞋”、“刮脸刀”、“镜子”等日常普通物品联想到父亲的生前所为, 触发儿子对父亲的情感。父亲生前“在镜子里抽烟/你每天早晨坐在那里, 觉得纳闷”, “你每一次发火其实都是在骂自己”, 这些都是父亲生前的习惯和日常生活事项。第二节写作者继续深入的追忆, 写“我和父亲”, 具体叙述了父亲对“我”很严厉, 以致令“我”做恶梦的细节。“把我推出门外仿佛/惩罚就是在大街拐角等候/你故意不注意我故意不注意留在/茶几上的诗”, 父亲的严厉惩罚, 以致令“我”感到自己“我大概就是那只破铁皮烟缸, 一次次被你粗暴地烫伤”, 甚至于“我”做了这样的恶梦“你让我一丝不挂地在人群中奔跑, 从屋顶摔到海上。”诗中的父亲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 不是值得标榜歌颂的凯模, 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他聪明却无能, 严厉要求儿子, 严格遵守自己的操行。第三节是写我自己。人想要的东西总与现实有距离, 总不能完全对上号, 命运总是捉弄人。“假如我要从第二天起成为好学生/闹钟准会在半夜停止跳动/我老老实实去当挣钱的工人/谁知有一天, 又被叫去指挥唱歌/我想做一个好丈夫, 可是红肠总是卖完”, 生活对我是别扭的, 许多事情都不如意, 于是我发出了“这个世界不知为什么/老和我过不去”的感慨。这种“孩子气”的表达方式、近乎嘲谑的口吻蕴含着愤怒。成人式的“有一点孩子气”的语言, 带点愤怒, 带点俏皮, 充满青春气息, 有些撒娇, 有些尖锐, 这是一种面对世界时候的独特状态。只不过王小龙将这种对语言质地的体认藏在了姿态之外的生活深处。“我”的表现总是不能令人满意, “我”与现实格格不入, 理想与现实有着太遥远的距离, “我”成不了父亲期盼的角色。也许是时局使然, “我宁愿自己是个混蛋/于是我想和一切和好”, 成为混蛋才能与一切和好, 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如何一番景象!但父亲却“突然转身走了。”这也许是父亲对儿子此种想法的否定, 事实上儿子也无法做到, 正如父亲一样, 就如诗中的“我就是你”。在诗中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结尾部分出现了“我就是你”, 成为全诗的连接点, 前后呼应, 推进全诗发展, 深化了主题。

二.高超的语言艺术

纵观全诗, 全诗的语言文字简单, 截取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 但却有着一种朦胧晦涩的感觉。显然是经过诗人精雕细琢的, 自然中显露着高超的艺术水准。“旧皮鞋”、“干涸的床底”、“破铁皮烟缸”、“你让我一丝不挂地人群中奔跑”、“你把我/从屋顶摔到海上”、“棕榈”这些意象虽然很普通, 运用在诗中的意境里, 却折射出诗人智慧的光辉。在平凡的词语中赋予着不一样的意蕴。本诗也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例如第一节中的“那双旧皮鞋依然停泊在干涸的床底”、“一抬头看见了你”、“你每天早晨坐在那里”、“你每一次发火其实都是在骂自己”、“我就是你”中的“底”、“你”、“里”、“已”都押“i”韵。在阴沉的语境基调上添了一抹语言的亮丽色彩, 使行文读起来流畅顺口, 音乐感强。另外, 本诗中有很多自由组合的词语, 很多诗句打破了正常的语序。如“刮脸刀锈住了你的几根胡子”、“使劲地弹几下烟灰我想/我大概就是那只破铁皮缸”, 从这些超越常规模式的语言中作者把自己对父亲的那种无以言喻的感情流露无遗。

诗中也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本文具有更高的艺术特色。拟人的诗句“那双旧皮鞋依然停泊在干涸的床底/很费劲地思想”, 赋予旧皮鞋以人的灵性, 它是一个有思想的物体, 它正在思考着曾经的事, 物似人非, 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我大概就是那只破铁皮烟缸, 一次次被你粗暴地烫伤”, 比拟手法表明了父亲对自己的严厉处罚。“你现在又在用厌恶的眼光揍我的脑后”, “出太阳的中午下雨”等等, 这些口语化、戏谑的句子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

三.独特的叙述视角

诗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诗中一共出现了17处“我”字和24处“你”字。诗人的父亲好像没有离去, 而是在诗人眼前, 诗人正与父亲面对面地交流。如此一来, 使读者心中缩减了与诗的距离感, 对诗的意境产生深刻的真切之感。同时17处“我”字和24处“你”字分布于全诗的各个章节部落, 使整首诗结构紧密, 读起来回环响应, 层层深入, 真情流露。

四.真切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时代的愚昧和黑暗现状。诗中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诗人的情感。“抬头看见了你/在镜子里抽烟”, 父亲正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是一代人的缩影, 每个年代都有它的表情和秘密。“你很聪明/所以无能”, 前后逻辑相悖的诗句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毫无常理可言。最后“总之出太阳的中午下雨是正常的, 你看雨点在阳光中亮亮闪闪, 和谐得像一对流浪儿”, 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人世间的事情不可能尽善尽美, 总会有缺陷存在, 重要的是不要同流合污, 要坚持自己的操行。对于已逝去的事情, 就不必太计较了。

如今, 在充斥着“杰出作家”和“著名艺术家”的社会里, 王小龙失落了诗歌的桂冠, 曾经名噪一时的诗歌几乎消失在普通读者大众的视野中, 只为少数人所知。美丽的鲜花通常开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 虽然王小龙的《纪念》远不及李白、徐志摩等人的诗歌那样声名赫赫, 但细细读来, 它却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不朽杰作!

参考文献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08:306

篇4:应该怎样纪念屈原等

写在前面穿越历史的河流,依稀听见那位执著的诗人在江畔的沉吟;拨开岁月的烟尘,似乎还能望见那位不悔的忠臣投江的背影……就这样,他留给了我们恒久的感动、永远的景仰,更绵延成了一种不朽的精神,为我们的灵魂加钙加碘。这,或许就是下面这些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吧。其实,细心的读者从中还能找到很多写作的鲜活素材,如忠贞、爱国、人格的力量、铭记与忘记、纪念、价值、胸怀、境界、传统文化等。

大地上/再度溢满了粽叶的芬芳//汨罗江里/又把催发龙舟的重鼓敲响//在这古老的端阳节里/我们都在把一位行吟的诗人/深深念想——

应该怎样纪念屈原

施蛰存

汉魏时代,知道屈原的人不多,但每人皆知道屈原是一个在政治上不能见容于楚国的忠直之臣,他的所以为诗人,只是在无可奈何中“援天引圣,以自证明”而已。所以提起屈原,“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话必须从他的行事与辞赋同时提到,清高第一,文采第二。晋宋而后,直至明清,屈原虽然始终是一个未曾过时褪色的大文豪,而且知道屈原的人也格外多了,但他的《离骚》却成了风流才子的下酒物。“嘉其文采”也已经走进了邪路,“慕其清高”者也就渺然了。现在呢,印刷既方便,宣传又热烈,知道屈原的人可谓已经遍地皆是。“屈原是我们的大诗人,等于人家的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人人会这样说。不错,人家有什么,我们也有什么,于是屈原在20世纪也还是一个挺时髦的人物,他是被用来作为替中国争取文化上的国际地位的帮闲诗人了。

我怀疑屈原是否愿意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同坐在一个国际享堂里共受膜拜。屈原从来没有自居于一个诗人,也没有写万行长诗的企图,也从来没有像杜甫那样悲呼“文章憎命达”。他是因为命蹇才写文章的,并不是写文章以求命达的。屈原一生,始终在希望自己国家政治修明,至少要能够与暴秦抗衡,不受侵略。纵然自己不能执政当权一展其抱负,也希望在位者能砥砺奋发,不贪污,不腐化。然而他终于失望了。失望之后,才写文章。这些文章是他的“苦果”,不是他的“武器”,所以这些文章当然也不会发生积极的作用。于是他只好自杀。

屈原的自杀,是以一个被放逐的忠臣的身份自杀的,一点也不是一个失意诗人: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自己说得很明白了。我的诗意只在指明这一点,故曰:“平生怀美政,何意作诗人?”屈原既不自认为诗人,我们为什么把他硬拉在一批逢人送行卷,或凄凄惶惶专找公爵伯爵做护法主人的无聊文人队伍中去呢?

把屈原的诗人身份提高,无形中就是把他的忠臣身份掩没了。大家闹嚷嚷地纪念屈原,很可能把他变做头戴月桂冠的楚国朝廷里的弄臣,屈原之灵有知,也该后悔当初干脆不必写下那些抒哀的辞赋了。

一个积极地与黑暗政治环境斗争的文人,当他知道终于不能获得胜利的时候,这悲哀是何等深沉,何等可怜。一人之得失成败,所关系者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从此被决定了覆亡的命运,这可不是小事。屈原之自杀,不是为了他个人之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看见楚国之日趋于覆亡之途。有心人在这样的场合,当然非自杀不可。但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能了解此意义者,似乎很少。儒家虽然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积极态度,但孔子也还说过一句“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果孔子而为屈原,我想也许还不至自杀,而宁愿遁迹海外的。司马迁对于屈原的了解,又更远了。他说:“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原自令若是。”啊呀,这样说来,屈原之自杀,竟是傻透了,在楚国做不到官,难道不能到齐秦三晋去钻营吗?中国士大夫的见解和抱负,从汉以来就这样地只关心着自己一身之得失,则虽为名臣廉吏,亦尚且不足以接武前修,屈原的悲哀,到底有几人能了解呢?

如果我们真能了解屈原,真在衷心地纪念屈原,我们第一要决不把他看作一个诗人,第二要赶紧使现代的屈原不再自杀。愈把屈原标榜为我们的民族诗人就愈是侮辱了屈原。只管纪念死了已久的屈原而不去援手一个快要自杀的屈原,就是丝毫没有纪念屈原。屈原早已死了,楚国也早已亡了。历史上的陈迹是无法翻案的。每一个时代的人都纪念死去的屈原,而同时又都嫉妒他同时代的屈原,这史实也重复地显现到如今,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自解呢?

(选自《施蛰存文集》)

【心灵物语】

篇5:纪念屈原诗歌

一位诗人解剖了楚国

用手术刀将诊断刻在竹片上

这些文字变成了鞭子

火爆地打痛了楚怀王的脊梁

那次手术之后

天问开始在天堂流传

问着神仙们不敢质疑皇权

这位固执的文人

还抱起一块石头砸乱了江面

病己经入骨三分

再也托不起一个帝国

一部离骚也不得不开始哭泣

用泪水汇成了历史洪流

并且哭成了春秋战国的绝唱

自从九章曲曲折折地回旋

民间疾苦变成了一场腥風血雨

那条江一夜之间淹没了剑戟

楚风跌跌撞撞地拾起浪花

拍湿了历史的眼眶

竹片上的楚辞开始广为流传

烽火台上的火长久燃烧

炼出了真理这种金子

龙舟.粽子.还有艾草

篇6:端午节纪念屈原抒怀现代诗歌版

伫立船头劈波风给你唱歌鱼依附你灵魂的名士

很多人怀念你,用粽叶封住糯米不易渗水黏性

当是一封家书,轻轻放进汩罗江让鱼儿捎给你

屈子啊屈子,灵均的你却孤独地消失在江面

举头望明月,你也见过的月亮还在阴晴圆缺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开启中国文学浪漫的旅程

战国的战鼓为你敲响,雅行的你让我心不安

两千多年前的泪水还在汩罗江畔斑竹身上流淌

写一首现代诗纪念,我的心终觉亏欠你太多

农历五月天,龙舟竞发的季节开出朵朵浪花

篇7:纪念屈原的诗

端午不灭的永恒——纪念屈原 a 又是一年艾草青青 时光悄悄走近端午 艾草,已挂在门前

佩戴香包的孩子,满街奔跑 站在岁月的岸边

大人们将雄黄酒缓缓倒下 b 小儿手臂上的五彩丝线啊 有爱国诗人的灵魂 在翩翩起舞

家家户户缠着米粽 遍地飘香喜气洋洋 剥开粽子

剥开延绵千年的历史 剥开千年的情缘 a 不知有多少人 还能知晓当初 屈老夫子壮怀激烈 以身殉国魂归何处(屈原: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1而蒙世俗之尘埃乎)b 五月的天空,风轻云淡 楚国的往事,随风铺展 那个壮志满怀,长衣飘飘 剑不离手的爱国诗人 以一个千古凌空 纵身千年的叹息 任琴瑟的悲音 在山谷,声声呼唤 a 人声鼎沸呐喊助威 百舸争流龙舟飞渡 此起彼伏里蕴含着 多少凄婉的楚辞歌赋 b 叹那楚君昏庸无度 亲小人远贤臣 拒听良言

将诗人远远地放逐 纵使有满腔热血奔涌 却是报国无门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a 悲愤难以倾诉

2无奈国破家亡秦吞楚 五月五汨罗江

成为诗人爱国明志的归宿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佳节端午

这千载悠悠的习俗 a 不仅仅是我们怀念的节日 ab 更是啊,擂响我们 爱国斗志的铮铮战鼓

3篇二:缘艺斋——纪念屈原屈原唐诗50首 关于屈原唐诗50首 01江上吟 李白(唐)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02笑歌行 李白(唐)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b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03祠南夕望 杜甫(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04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05题屈原祠(唐)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柌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06屈原庙(唐)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07春秋战国门.屈原(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唐)李嘉祐

南方淫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锵锵铜鼓芦叶深,寂寂琼筵江水绿。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月隐回塘犹自舞,一门依倚神之祜。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唐)李嘉祐

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11涉沅潇(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翛翛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滉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12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唐)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蘋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14夜泊湘江(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15归山作(唐)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16湘川怀古(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17赋

(唐)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18听弹沈湘(唐)雍裕之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唐)孙郃 其一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21续幽愤(唐)曹邺

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22三闾大夫(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23招屈亭(唐)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24屈祠(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25渔父(唐)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26三闾庙(唐)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27过鄂州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28竞渡曲(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29湘弦怨(唐)孟郊

白雪调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30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唐)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31旅次湘沅有怀灵均(唐)孟郊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衒贞亮,体物情崎岖。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32读史五首(唐)白居易

其一篇三: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关于端午节作文900字:纪念屈原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篇8:纪念屈原的诗歌

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美政”一词:“既莫足与美政兮, 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 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美政”具体指什么, 《离骚》中并未明确指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注, 释“美政”为“行美德、施善政”[1];朱熹《楚辞集注》未予解释;按王夫之《楚辞通释》, “美政”似与“恶政”相对;蒋天枢《楚辞校释》注:“美政, 可以实现己理想事业之政。”[2]王泗原《楚辞校释》:“为美政是屈原的抱负, 生死以之。”[3]姜亮夫《屈原赋今译》释为动词“修美政”[4]。

上述注本或译本对“美政”一词的解释, 都不够具体, 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内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论》中, 对今人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 研究者寥寥, 游国恩先生为代表:“美政者, 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所谓美政者, 非合从抗秦之策乎?”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解放初期, 研究者仍很少, 但认识出现分歧。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 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政治”, 以何其芳先生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 “屈原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法治, 使国家富强的法家思想……不能实现他的美政……只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以张纵逸先生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研究者渐多, 论文 (含专著) 有十余篇, 多仍依儒、法两家之间, 持折中、调和之说, 以孟醒仁先生为代表;其他论者, 或儒、法杂陈, 或儒主法次, 少数人仍坚持法家说[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 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 一是承袭上述观点, 二是认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诸家学说, 分对内、对外两部分, 包括举贤授能、实行德治, 君主贤明、政治清明, 关注民生、系心于民, 变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二、屈原美政思想的内容

屈原的美政思想, 首先是要有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离骚》一开始写自己的出生:“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 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1]出身高贵, 有美名, 内含天地之美, 与生俱来诸多“内美”。但屈原并不满足于此, “又重之以修能”, 在衣着服饰、饮食装扮等方面亦十分讲究:“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是服饰之美。“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 精琼靡以为粻。”———是饮食之美。“揽木根以结茝兮, 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 索胡绳之纚纚。”“佩缤纷其繁饰兮, 芳菲菲其弥章。”“折琼枝以继佩”, “琼佩之偃蹇”———是装扮之美。“鸣玉鸾之啾啾”, “奏《九歌》而舞《韶》”———是声乐之美。“为余驾飞龙兮, 杂瑶象以为车。”“凤凰翼其承旗兮, 高翱翔之翼翼。”———是车驾之美。衣着服饰、饮食装扮、声乐车驾等都说明屈原志向高洁, 注重培养自己的美好品德, “内美”、“修能”兼有。“皇天无私阿兮, 览民德焉错辅。”君臣都要有德者为之。

其次, 美政思想离不开明君贤臣。“兮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 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夫维圣哲以茂行兮, 苟得用此下土。”尧、舜、禹、汤、文王是历史上有圣明的开明君主, 不仅有美好品德, 亦能遵天地之道, 选贤任能, 有圣明之智, 亦有盛德之行。“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羿淫游以佚畋兮……后辛之菹醢兮, 殷宗用而不长。”羿、浞、浇、桀、纣是历史上骄奢淫逸、昏庸无德的君主, 不能选贤授能, 而且常逆天而行, 故而不能守住社稷。两者对比, 说明屈原对明君的渴望。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暧。”谗佞之人, 相与朋党, 嫉妒忠贤, 陷害忠良, 苟且偷乐, 不仅不能辅佐国君, 反而会将国君引入歧途, 远离明君先王的圣贤之道。“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姚小鸥老师在《〈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中, 考证“先路”在屈原生活的时代是诸侯乘舆的专用名, “尊贵者出入必有前驱, 前驱者的地位, 依出入之尊者的身份而不同, 但皆为亲贵之人。”[6]可见, 屈原对自己的期待——以亲贵贤臣的身份辅佐怀王, 对怀王的期待———要作亲贤臣、举贤任能的贤能之君, 而非被谗佞蔽明害公的昏庸之君。

最后, 屈原美政的核心思想是“忠”———忠君忠国。“屈平正道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7]司马迁首先指出了屈原的忠君思想, 后世对此亦多无异意 (虽如李贽曾对屈原“忠君”思想有过尖锐批评[8], (1) 但并未否认屈原是忠君的) , “忠”在《离骚》中亦多有表现, 兹不赘述。学界对屈原是否具有“爱国主义”曾进行过非常激烈的讨论, 详见《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9]。曹大中先生持否定态度, 认为在先秦时代, 人们 (包括屈原在内) 的社会思想意识中, 实际上只有忠君政治道德观念, 而并不存在爱国政治道德观念, “卫社稷”、“存君兴国”、“思君念国”等都是忠君政治道德观念的具体体现。笔者以为, 若以“楚国”或者“故国”去理解“爱国”之“国”, 应该没有问题, 但若以现代之“国家”观念去理解, 则有待商榷。按前者, 对屈原来说, 忠君与爱国二者并不矛盾。《离骚》除忠君外, 亦表达了屈原对故土的眷恋: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 孰求没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

“陟升皇之赫戏兮, 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国人莫我知兮, 又何怀乎古都。”

“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7]楚国、郢都、国君在屈原心中早已融为了一体, 并不能截然分开。国君代表了楚国和郢都, 而郢都则代表了国君和楚国, 楚国亦然。臣要忠于君、忠于国, 君亦要能识别和任用忠臣。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甲相随属, 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其所谓忠者不忠, 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7]。

楚怀王不识忠臣而疏屈原。臣忠而君不识, 必然不能实现屈原之美政理想。“余故知蹇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屈原不因怀王不贤而弃之, 亦是“忠”之体现。

三、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关于屈原与怀王之关系, 余未迟认为, 怀王出于巩固其王权统治、建立霸业野心的需要, 起用了屈原, 这时的屈原应充分认识到, 他不过是怀王利用的一个工具, 怀王并非是出于爱才或认为他是“帝高阳之苗裔”而重用他, 所以他必须很好地、谨慎地利用这种机会, 同时也将怀王作为实施“美政”, 统一中国理想的一个工具, 并充分利用怀王来打击政敌、保护自己[10]。

对此, 见仁见智。笔者认为, 怀王任用屈原, 确是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博闻强志, 明于之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屈原是有才的。战国时期, “智者不为谋, 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 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 则边境侵。”[11]“辩”才之人往往胜任外交使者。

屈原对怀王的态度是矛盾的———有忠有怨。按前文屈原美政思想对国君的期待, 怀王并非贤君或明君, 甚至不能称为合格的君主, 不仅被奸邪谗佞之人所蒙蔽, 而且不识屈原之“忠”甚至怒而疏之, 亦无国君应有的判断力, 以致政治上屡被欺骗乃至客死秦国。“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曾歔欷余郁悒兮, 哀朕时之不当。”“闺中既已邃远兮, 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 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如果屈原仅把怀王作为实现其美政思想、保命、消除政敌的工具, 那么, 既然怀王已经疏远并不再信任自己, 屈原完全可以离开楚国而到他国去寻找能帮己实现美政的国君, 可见, 实现美政并不是屈原唯一或最重要的目的。忠君是屈原美政思想的核心, 而美政亦是“忠”之反映, 是与怀王和楚国息息相关的。“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 我必为报仇而死, 以报智伯, 则吾魂魄不愧矣。”[7]由豫让报知伯知遇之恩的例子可知, 在战国时代, 知遇之恩对臣子来说有时是要以死来报的, 正如司马迁所说:“屈平既嫉之, 虽放流, 眷顾楚国, 系心怀王, 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 俗之一改也。”[7]也解释了屈原为什么如此“执迷不悟”。

摘要:以美政称屈原的政治思想, 学界对此多无异议, 但“美政”具体指什么, 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对《离骚》的文本分析为重点, 对美政的内容进行了探讨——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关于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 怀王或许是由于政治目的而利用屈原, 但确是出于对其才能的认可;屈原对怀王有忠有怨, 但忠是最主要的。怀王对屈原有知遇之恩, 屈原并非简单地视怀王为实现其美政思想的工具, 更视其为知己。

关键词:《离骚》,屈原,美政思想,楚怀王,关系

参考文献

[1]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3.

[2]蒋天枢.楚辞校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王泗原.楚辞校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4]姜亮夫.屈原赋今译[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7.

[5]寥化津.屈原美政思想系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 :55.

[6]姚小鸥.离骚“先路”与屈原早期经历的再认识[J].先秦两汉文学论集, 2004, (6) :222.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8]张建业, 张岱, 注.李志全集注.焚书注:第2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44.

[9]周建忠.屈原“爱国主义”研究的历史审视[J].中国楚辞学第一辑, 2002, (7) :1-17.

[10]余未迟.论屈原“美政”失败的自我原因[J].晋阳学刊, 1994, (3) :58.

篇9:纪念屈原的诗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毛泽东:屈原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顷涛。

郭沫若:过汨罗江感怀

屈子行吟处,今余跨马过。晨曦耀江渚,朝气涤胸科。

揽辔忧天下,投鞭问汨罗。楚犹有三户,怀石理在那?

集句题屈子祠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何处招魂,香草还当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写屈原)

衷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

(写屈原)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董必武)

清·李元度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清·李元度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魂。

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汨罗江屈原祠清·李次青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湖南长沙屈贾祠: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面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赵朴初题秭归屈原祠:

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

篇10:纪念屈原的诗

〔宋〕【姜特立】

屈子沈渊日,年年旧俗忙。

佳人夸彩缕,稚子竞新裳。

铙鼓喧渔步,杯盘列象床。

山翁独无事,燕坐只焚香。

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其四五言绝句押元韵

(宋·晃冲之)

江山起莫色,草木敛余昏。

谁感离骚赋,丹青吊屈原。

端午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

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

(宋·文天祥)

自诡衡山道士孙,至今句法有轩辕。

世人未见题尧庙,尽把昌黎作寓言。

收拾衡云作羽衣,便如屈子远游归。

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

杂咏一百首·巫咸(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押元韵

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

尚莫窥壶子,安能返屈原。

杂咏一百首·屈原(宋·刘克庄)

五言绝句押豪韵

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湘潭道中即事二首其二(宋·刘克庄)

押元韵

傩鼓咚匝庙门,可怜楚俗至今存。

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佳尊。

九叠(宋·刘克庄)

七言绝句押支韵

名见商书又见诗,畹兰难拟况江蓠。

篇11:纪念屈原的诗

七言律诗押真韵

莫怪灵均恋楚滨,可能臣子外君亲。

精心独去珠无K,飞语潜来箭有神。

宋玉招魂推意远,扬雄流涕掩书频。

江边自是修门路,嗟苦先生陨此身。

三闾大夫赞(宋·王柏)

七言绝句押侵韵

爱国忧民感慨深,沅湘浩浩魄沈沈。

怀沙哀郢成何事,日月争光只此心。

读楚词(宋·丘葵)

七言律诗押侵韵

`一声天地闭,谁知风月有遗音。

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渔父不来湘水阔,重华一去楚云深。

青灯半夜书帏冷,照破三闾万古心。

古渔父词十二首其六(宋·王)

七言绝句押虞韵

曾见三闾屈大夫,强将清浊较贤愚。

篇12: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的宗室贵族,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 博闻强识, 志向远大。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又只有秦、楚二国的实力最强, 都想凭实力统一天下。屈原辅佐楚怀王, 起初很受怀王信任, 官至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主张通过改革, 对内实行美政, 对外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的改革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和诬陷。怀王昏聩, 不辨是非, 逐渐疏远了屈原怀王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使张仪以里土地为诱饵骗怀王与盟国齐国绝交。怀王与齐断交后并未得到土地, 恼羞成怒地进攻秦国却惨遭大败, 怀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295年) 秦王诱骗怀王到武关会面, 屈原力谏怀王不能去, 因此触怒怀王而被流放到汉北, 最终怀王不听劝阻去秦国后被扣留, 囚死于秦。楚襄王继位后, 更是偏听偏信, 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流落于沅、湘之间。眼见祖国的衰败, 屈原殊为痛心, 他以诗歌为武器, 对楚王、对贪婪的贵族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谴责。《离骚》就是诗人被流放时忧国忧民所抒忧发愤之作, 诗中表达了坚持美政理想和对社会政治黑暗势力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表现了屈原追求自身价值及社会理想, 历经坎坷却九死不悔, 理想破灭却忠于故国的高尚人格, 以及上下求索, 追求真理的傲岸情怀。

楚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郢都, 楚国灭亡。屈原悲愤至极, 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屈原之死, 一方面是其面对黑暗现实执著坚守自己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 宁死也不与污秽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的迸发;另一方面是其对祖国忠贞不渝精神的升华。这二者交汇、激荡, 才使屈原之死产生震撼千年的历史回响, 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也使屈原受到广大人民的怀念。中国民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作品很多, 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充满爱国激情和忧愁愤懑。除《离骚》之外, 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主要作品。《九歌》共十一篇, 是对民间祭歌经艺术加工再创造而成的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有对自然神的热烈礼赞, 有表达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恋歌, 也有对爱国英雄的歌颂。《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 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和对宇宙空间的哲学思索。《九章》共9篇, 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其余如《袁郢》、《远游》等也都是描写诗人被放逐的经历, 处境和怀念祖国, 但祖国既无法留, 又不可去的苦闷心情。

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篇13:端午纪念屈原的作文

汨罗江边,你苏世独立,受命不迁,只因你深固难徙。一身青衣在晨风中飘舞,被绣上朝阳似火。江水平静似一帘幽梦,也如你此刻的心。

耳畔传来《橘颂》的余音袅袅,于是一幕话剧在回忆中上演。橘树下你挥笔讴歌生命,婵娟为你送来缕缕茶香;郢都大殿上楚王为你接风洗尘,夸赞你促齐联盟的改革主张。于是,你秉烛达旦,抚案筹简册,舒眉向青天。

此刻,你矗立江边,任思绪像滔滔江水一样奔流。

烈日

恍惚中,你脚下的芳草不再翠滴,只因失去了你傲岸身躯的荫庇。烈日在你头顶高悬,把你的影子驱入江中,被浊流击得粉碎;还不时喷出几团火焰,使江水沸腾,大地焦灼,和你的一腔怒火撞击,形成了闪电,声震如雷。电光中有你与张仪力争的正气,有你傲视南宫的威严;有你诅咒天神的凛然,有你面对婵娟尸首的无语。

X佞的排挤,X的叛离,人情的冷落,世态的炎凉,将你的满腔怒火渐渐冷却,化作怒气,凝结成雨,从你的眼角滂沱而出,冲垮了湘夫人的荷屋,熄灭了黑暗中的闪电,遁隐了浓云里的雷鸣。

你蒙尘的心如同被历史钙化的岩石,千疮百孔,你将它抛向江中,任江水冲刷,泛起层层酸泪。

残阳

晚霞将天边染成橘红,江面上残阳如血,白昼被黑夜悄悄吞噬。郢都春闱的帷幕在你的眸子里缓缓落下,远处是一片朦胧,长烟落照、晚风孤城,使你羸弱的身影顿增千年孤独。羽化成四时的悲凉,北啼血的杜鹃传唱。

你有着十万里长的忧伤,起于汨罗,流经汉唐,止于淇。

你像飞蛾扑火一样寻找归宿,焦灼的大地已不堪负重。你选择江水作为坟墓,却不愿随波逐流。你将赤诚的忠心化成坚硬的巨石,然后将它揽入怀中。

你纵身一跃,在幽暗的楚天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如一道彩虹,一头是古,一头是今。此时,一颗巨星陨落尘寰,那是银河为你落泪。

上一篇:XX煤矿人员准入制度(定岗定编)下一篇:写给历史的教师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