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2024-04-24

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精选8篇)

篇1: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生命仅有一次,既珍贵又脆弱。

小白,是一只萨摩耶犬,全身雪白,仅有眼睛和鼻头是黝黑的。它漂亮、活泼、机智,一张嘴就像一张微笑着的脸,伸出粉嫩嫩的舌头。它出生四十天时来到我家,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欢乐。

一天,爸爸说:“小白好像病了,不爱吃饭,还拉稀。我要带它去宠物医院看看。”我以为小白只是像我感冒发烧一样,很快会好起来。没想到,它得的是狗瘟,是犬类很严重的一种病,死亡率很高。我们没有放弃小白,爸爸每一天都带他去医院打针,妈妈也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治疗的办法。我给小白送去他最爱的猪蹄子,可它连抬头的力气好似都没有啦,全身抽搐,眼里一片茫然。我每一天都为小白祈祷,期望它坚强的战胜病魔,可是小白的叫声却一天比一天悲哀。下雨的清早,小白闭上了眼睛,带着对世界的不舍安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一次应对死亡,那种心痛的滋味仍然记忆犹新。我曾计划要和小白一齐去海边,我还想在冬天给小白穿一套红色的衣服……这些愿望都不会实现了。

人和动物、植物一样,生命可贵。每分每秒都有人被病魔、事故、灾害夺去生命,如果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做最终一天应对,我相信大家都会倍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都会好好利用。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时间,想做的事就要努力去做,活出自我的价值。生命因珍惜而久远,因奋斗而精彩。

篇2: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人生苦短”这句话已被多少人嚼来嚼去,各诉其衷,各陈一词,并籍此对自己的人生做出了不同的对待和解读。有的人因感念生命之苦之短,而倍加珍惜今天,孜孜以求,弥而更坚,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有意义的事情上,以索求生命之本真。但也有人在嗟叹人生无返的残酷时,抱定今生有日便乐享今生的想法,进而浑噩度日,对酒当歌,贻享天年。更多的人则是抱着现实的想法,举悲不哀,得志不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直面人生悲欢离合,笑看人间世态炎凉,不懈追寻活着的证据,努力践行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道义和良知。人间百态,不一而论,举不胜举,但正是这诸多的多种多样,才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多姿多彩。

但到底哪一种人生观值得我们崇尚并仿效呢?这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和外部因素的综合笃定,但有一点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面对,那就是我们怎样才算不辜负父母给予我们的这个肉身?我们怎样才算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我们人类从生到死,虽都殊途同归,但走完这其中的历程,我们怎样走才算是正确的呢?抑或是基本正确的呢?鄙人粗浅地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和实践。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理论最终的证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能过于片面追求思想上的高屋建瓴,意欲天高,而应该更多地脚踏实地,真正用心去感受生命中每一个灿烂时分,用行去兑现生命里每一个郑重承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告慰父母、子女、亲朋——我们充实并痛苦而快乐地活着。

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夫,让我们在感慨生命不再时,以平常心来处理好生活中每一个细节,把握好生命中每一个瞬间,真正用爱把自己的生命之歌写好……

篇3: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组诗提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 表达了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与思考:人类的起源与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上的物种是如何起源的?虽然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前, 但诗人也以自己的想象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生命的来源离不开沼泽, 也不能离开生物与生物的交配, 因为正是这种关系才产生了新的物种;也许正是因此, 在组诗的最后, 诗人的思维视点才落脚到“母亲”与“女性”身上:失去了母亲, 就不止失去一个。诗人还提出世间为什么只有人才穿鞋, 而狗与鸟类却只能为人所控制的问题:抒情主人公与自己的女儿实现了穿鞋的旅行, 而其他动物为何又不能?在第三首中, 诗人提出了我们当如何对待“文化大革命”风波这样的历史问题。在最后一首里, 诗人认为当本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 我们才发现人类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对此, 许多人却没有自觉的更说不上清醒的认识。总之, 问题意识对于本组诗来说是最基本与最重要的内容。

更为可贵的是, 诗人不是以情感而是以智性的方式来对待这些问题。如果以个人抒情的方式提出, 则都是抒情诗;然而它基本上却是一组充满智性的诗, 诗人的理性强大到了足以削弱感性的地步。世界上的生物是如何起源的呢?诗人以一系列的意象呈现了种种生物起源的原始形态, 与达尔文的科学思维没有很大的区别;诗人以铺排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中国人身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最引人关注的是生物本性的失落:没有母亲与女性, 也就没有了世界上的一切。在《怀想1967》中, 抒情主人公说自己已经记不清“文革”中所发生的事情, 其实由于作者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文革”的全过程, 所以诗中所写基本上是出于一种想象;然而诗人却以一个智者或者经历者的体验方式进行想象与思考, 诗中呈现出来的只是理智的果实, 而不是情感的花朵。真正的自我思想与理性思考, 正是此组诗的基本内核。

诗人是以哲学家的生活与思考方式而存在的, 这使此组诗的精神境界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所思考的都是人生哲学与世界构成的问题, 因此所有的作品总是显出一种宏阔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同时诗人又总是将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进行思考与认识。生物起源的问题, 其实诗人是在思考世界来源的问题;“穿鞋旅行”的问题, 其实诗人思考的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以及人与动物不同的生存方式问题;“文革”的思考, 其实是诗人对人性本质的思考与社会动乱之所以发生的哲学基础的思考;在对于“世纪”的思考里, 诗人得出人类在20世纪虽然在经济、军事与科技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东西的结论, 其实是对人类总是迷失自己问题的哲学探讨。诗人提出的问题是触目惊心的, 也是值得让人思考的。

组诗在艺术上自然天成、自由开阔, 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然而问题也是存在的:一是意象的新颖度不够, 诗要以意象说话, 一切的诗情画意都要以意象的方式进行呈现, 但每一个意象的独创性则是其入诗的基础;二是有的诗语言抒写比较散漫, 不象古典诗词那样高度压缩与具有张力。也就是说, 组诗的诗情比较平淡与平面, 语言也缺少高度的提炼与浓缩。

篇4: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Nature vs. Grace

《生命之树》的剧情很简单,影片围绕美国中西部的一个五口之家展开。Jack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母亲慈爱,父亲威严,父母的不同教育方式让Jack一直生活在矛盾之中。渐渐地,他也成为芸芸众生的一员,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突然有一天,Jack想起了过去,想起了死去的弟弟和自己的父母。他的思维开始超脱现实世界,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重新审视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不过,《生命之树》不是要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呈现给观众一种对待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的态度。影片还没开始,屏幕上就出现了《旧约全书》“约伯记”中的一节:

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earth? ...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Job 38:4, 7)

根据“约伯记”的记载,约伯(Job)是信徒的典范,他敬畏上帝,为人正直,是一个至真至善之人,因此也受到上帝眷顾,有七个儿子和三个女儿,牛羊成群,还有很多家产。但是有一天,他突然失去了拥有的一切:孩子、家产,甚至健康,连生命也受到了威胁。但他依然信仰上帝。影片后来的情节发展基本上就是约伯经历的翻版。

影片并没有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讲述故事,也不是按照倒叙的方式,而是先将生命中那些转折时刻以及最重要的信息传达出来。影片开头,首先是Jack母亲的一段独白。

Mother: A man’s heart has heard two ways through life, the way of nature and the way of grace. You have to choose which one you’ll follow. Grace doesn’t try to please itself. It accepts being slighted, forgotten, disliked. It accepts insults and injuries. Nature only wants to please itself, gets others to please it too. It likes to lord it over them, to have its own way. It finds reasons to be unhappy, when all the world is shining around it, and love is smiling through all things. They taught us that no one who loves the way of grace ever comes to a bad end. I will be true to you, whatever comes.

整个影片的故事就是围绕着这段话展开的,也就是人对待这个世界的两种态度:the way of grace和the way of nature。故事里的母亲和父亲对待生活的方式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态度。在这个典型的美国中西部传统家庭里,父亲在外工作,赚钱养家,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母亲的生活态度代表了the way of grace。尽管母亲在夫妻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她一直用爱与仁慈来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她反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但也是用她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就像上文说的,grace接受贬低、遗忘、伤害和侮辱,因为它不以取悦自己为目的。而父亲的生活态度则代表了the way of nature,也许可以译作“人的本性”,这和基督教的原罪说暗暗吻合。在父亲的世界观里,想要在这个世界里成功,就不能太仁慈,必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他也是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们的。

通过Jack母亲的独白表达出整个电影的内涵之后,影片接下来呈现给观众的是故事中的一个悲剧片段。就像约伯一样,这个五口之家中的一个儿子(Jack的一个弟弟)19岁时意外身亡,两位家长都很悲痛,但是他们两人对儿子去世的反应却截然不同。母亲伤心欲绝,甚至想和儿子一起死去。父亲虽内心痛苦万分但表现得十分坚忍,面对前来劝慰的邻居,他只是淡然地说:“We’re alright. We’re alright. Thank you.”其中,Jack的奶奶在劝慰他的母亲时所说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Grandmother: Shouldn’t have your memories of him. You have to be strong now, and I know the pain will pass in time, you know? It might seem hard, my saying that, but it’s true.

Mother: I don’t want it to.

Grandmother: Life goes on. People pass along. Nothing stays the same. You’ve still got the other two. The Lord gives, and the Lord takes away, and that’s the way he is. He sends flies to wounds that he should heal.

“The Lord gives, and the Lord takes away.”这句基督教式的话语是整段对话的核心,它阐述的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怎样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命运。

当旁人离去,家中只剩下两位家长时,严厉的父亲终于卸下伪装,道出了自己对儿子的想念和心底深深的忏悔。

Father: I never got a chance to tell him how sorry I was. I even punched himself in the face for no reason. You sit next to me at the piano and I criticized where he’d turned the pages. I might even feel ashamed. Why shame? Poor boy. Poor boy.

两人沉浸在丧子之痛中。此时,伴随着深沉的古典音乐,镜头开始在现实生活和超现实的宇宙、微观世界甚至跨时空的恐龙时代间交叉。在将近半小时的时间里,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宇宙中的星云、恒星表面的火焰、天体的运动、无生命的天体表面、火山爆发、峡谷、海潮、精子和卵子的瞬间结合、生命胚胎,甚至还有两段神秘的恐龙片段。这些诗歌般的图景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是对影片开头“约伯记”隐喻的诠释:“我问你,我在立大地根基的时候,你在哪里……在那一刻,群星欢唱,众天使欢呼……”

nlc202309031052

影片似乎在说,比起浩瀚的宇宙、漫长的历史,我们人类的一生就像一道一闪即灭的火苗,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应该用grace来接受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用grace面对人生的不幸,而不是依着我们的nature来斗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是整个影片最精彩的部分。通过现实和超现实间绚烂的转换,影片所要传达的涵义似乎已经达到高潮。但同时,这也使随后展开的故事黯淡无光,也许这就是这部影片毁誉参半的原因。

世事无常

镜头在时空的穿越间定位至夫妇俩的大儿子Jack的成年时代。Sean Penn饰演的成年Jack西装革履,走在充满后现代感的豪华办公室里和同样光鲜的大厦里,周围的声音都被屏蔽,时间似乎变慢了,观众被带进成年Jack的思维中:“When you’re young, it’s all about your career. You don’t understand anything. I just feel like I’m bumping into walls.”

Jack开始了对往昔的回忆。故事从孩子们出生之前讲起,美丽的母亲,英俊的父亲,两人相亲相爱,之后Jack呱呱坠地,接下来两个弟弟相继出生,一切平和而美丽,一切都充满了诗意。下一个镜头,时间跨越到了三兄弟十来岁的年纪。像所有的男孩子一样,他们活泼而好动,他们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对父亲充满敬畏。Brad Pitt饰演的父亲是传统的美国中西部大男人的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孩子,抚育、保护他们,同时也控制、威吓他们。过着中产阶级生活的他向往更富有的生活,他希望孩子们能出人头地,所以过早地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天真。

Father: Your mother is naive. It takes fierce will to get ahead in this world. If you’re good, people take advantage of you. Every one of these top executives, you know how they got where they are? Floated right down the middle of the river.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there’s anything you can’t do. Don’t do like I did. Promise me that. I dreamed of being a great musician. I let myself get sidetracked (转移目标). If you’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that was it. That was life. You lived it.

父亲曾经有音乐家的梦想,弹得一手好钢琴,却又深陷世俗追求的泥沼。他从音乐中看到的也都是世俗的成功学。

Father: Toscanini (意大利指挥家) once recorded a piece 65 times. You know what he said when he finished? “It could be better.” Think about it. Twenty-seven patents your father has. It means ownership, ownership of ideas. You got to sew them up (确保⋯⋯成功). Be rich. You make yourself what you are. You have control of your own destiny. You can’t say, “I can’t.” You see I’m having trouble. I’m not done yet. Can’t say I can’t.

为了磨练孩子们的意志,父亲甚至教三个儿子如何打架,教他们怎样趁对方不注意偷袭对方。他说:“You act like you’re in trouble, you don’t wanna fight, and you don’t want any trouble. The minute you see him blink, crack him, okay?”

片中一家人去教堂做礼拜时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教堂里回荡着布道声,牧师的话又回到了“约伯记”,内容就像专门说给父亲听的。而他虽然也虔诚地祈祷,却听不进去这些哲理。

Pastor: Job imagined he might build his nest on high, that the integrity of his behavior would protect him against misfortune…. But no. Misfortune befalls the good as well. We can’t protect ourselves against it. We can’t protect our children. We can’t say to ourselves, “Even if I’m not happy, I’m going to make sure they are.”We run before the wind. We think that it will carry us forever. It will not. We vanish as a cloud. We wither as the autumn grass, and, like a tree, are rooted up. Is there some fraud in the scheme of the universe? Is there nothing which is deathless, nothing which does not pass away? We cannot stay where we are. We must journey forth. We must find that which is greater than fortune or fate. Nothing can bring us peace but that…. There is no hiding place in all the world, where trouble may not find you. No one knows when sorrow might visit his house, any more than Job did. The very moment everything was taken away from Job, he knew it was the Lord who’d taken it away. He turned from the passing shows of time. He sought that which is eternal. Does he alone see God’s hand, who sees that he gives? Or does not also the one see God’s hand, who sees that he takes away?

nlc202309031052

影片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通过某人的话语穿插一段这样的宗教宣讲来强化和重复影片开头阐述的含义。这些诗歌般的话语虽然充满了韵味和哲理,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显得过于宿命论,也过于刻意。电影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让观众跟随情节的发展在潜移默化间理解并接受导演和编剧的意图,而不是用宣讲式的语言直接灌输。这段话语虽然很好地诠释了影片的核心含义,但是着实有些拖沓冗长。

牧师的布道也许可以用佛教中的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世事无常”。所有的痛苦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你无法预知,也无法阻止。就像Jack的父亲,他想要磨练儿子,反而使儿子在情感上疏离了自己,这既让自己不快乐,也对儿子的成长不利。年轻的Jack只能在父亲出差期间享受和母亲以及弟弟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做完礼拜,从教堂出来时,父亲碰到了他的一位富有的朋友。对于这位富有的朋友,他既有些瞧不起,也有些嫉妒。他教导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要成功就不能当好人。在他看来,这个世界是扭曲的。

Father: That’s a friend of mine. He owns half the real estate in town, Frank Johnson. He started out as a barber. But he built something big. Now you’d think he’s the fourth person of the Holy Trinity. They never talk about their money. Wrong people go hungry, die. Wrong people get loved. The world lives by trickery. If you want to succeed, you can’t be too good.

在父亲威权的压制下,青春期的Jack变得叛逆。在他看来,既然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做自己痛恨的事情:“What I want to do, I can’t do. I do what I hate.”他开始做各种“坏事”:和一帮男孩四处捣乱;闯入别人的房屋,拿走女士内衣;把青蛙绑在小火箭上发射上天;用气枪打弟弟的手指头。他甚至一度希望父亲在修车时出事故死去。他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深深的怨恨,但他却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而不是他最爱的母亲。

后来,Jack父亲曾引以为傲的事业毫无预兆地遭受了打击。前一个镜头,他还骄傲地向孩子们炫耀为推销自己的发明而进行的国际旅行:“Your father went all around the world, all the way to China. That’s Pan American Airlines. That’s what your father flew on. The entire bathrooms are stainless steel, even the washbasin. I feel confident the deal’s going through. If not, they can forget it. I’ll tell them all to go to hell.”但没过多久,他竟然失业了。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I wanted to be loved because I was great, a big man. I’m nothing. Look at the glory around us. Trees and birds. I lived in shame. I dishonored it all and didn’t notice the glory. I’m a foolish man.”回到家,他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孩子们的母亲:“They’re closing the plant. They gave me a choice. No job, or transfer to a job nobody wants. I never missed a day of work, tithe every Sunday.”原本快乐的一家人一下子陷入了痛苦和困窘中。

尽管Jack的父亲处心积虑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里奋斗、打拼,但灾难和打击总是在他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袭来,而他之前所有的准备都毫无用处。既然他自己都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教给儿子们的那些如何应对残酷世界的东西还有用处吗?直到此时,父亲才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错过了什么。他其实在心底里深爱着三个孩子,只是对他们有些过于严厉。

Father: You know, Jack, all I ever wanted for you was to make you strong and grow up and be your own boss. Maybe I’ve been tough on you. I’m not proud of that.

Jack: I’m as bad as you are. I’m more like you than her.

Father: You boys are about all I’ve done in life. Otherwise I’ve drawn zilch (零). You’re all I have. You’re all I want to have. My sweet boy.

最后,一家人不得不搬离现在的住处。伴随着他们迁徙的脚步,旁白响起:“The only way to be happy is to love. Unless you love, your life will flash by. Do good to them. Wonder. Hope.”不管过去怎样,爱依然是人生快乐的源泉。

尾 声

影片最后,成年后的Jack进入了一个未知的世界,那里有儿时的自己、年轻时的父母、幼年时的兄弟们以及很多陌生人。他身旁是美丽的大海,一切都充满虚幻的美感。影片导演Terrence Malick本身就出生于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小时候受过正统的宗教教育,大学读的是哈佛哲学系,而影片结尾似乎就是他所诠释的人死之后的天堂。在这里,所有人都停留在了Jack印象中最美的年纪,他们又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亲人。

我个人觉得,影片结尾其实是一个败笔,因为即使是《新约全书》最后一章“启示录”里有关于天堂的描写,其语言也是非常模糊的,牧师们也从不敢对天堂作细致的解读。但本片导演Malick却似乎给出了他自己对天堂的诠释。这种诠释注定是个人化的,大大限制了影片在哲学上给人的思维空间。如果说在结尾之前,这还是一部开放的、探讨人生哲学的影片的话,这个结尾的说教就使其成了一部封闭的基督教影片,这种刻意为影片定调子的冲动做法从整体上破坏了影片的哲学价值。但总体来说,《生命之树》无论在拍摄手法还是在叙事方法上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在其他很多方面也有所创新,称得上是一部非比寻常的影片。

篇5:关于生命的短篇文章

生命,生命!它是如此顽强,是如此珍贵,珍贵。

它就是一颗种子,自己默默的长大,长高。即使被风吹断,被雨打烂,也不会停止生长。没有一个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呀,每个人都爱生命,重视生命。

啊!生命太珍贵了,我们要重视顽强的生命,不要白白浪费珍贵又顽强的生命!

篇6:关于荷的文章与诗歌

左岸荷韵,再见尘土,芳香而暖,害而不栗;

左岸荷韵,没有阳光没有雨露。独自清洁而立,清晰明月入心;

抬头只是一片深邃而又苍凉,低头一遍荷韵芳香暖胃,扑鼻之香,犹如恍而迷糊;

挥手荷韵,离别带不走尘土,唯有那夕阳的余晖,与您并齐;

夏日的校园,应是你纷飞的时节,你那轻佻的身型,犹如点点零星洒落在天边。抬头,看不见星空,仰望,而不是期待;华丽而优美的英姿,犹如在水里跳舞的美丽女人,想一只你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山雪莲,静静的,靠在左岸,等待爱人的芬芳。荷韵茫茫,忧伤只为谁而生。

清凉的旁晚正是你荣光焕发的时候,你再也不安静,跟着荷塘的生灵,开始了你美丽的画卷,荷韵飘飘,离人萧萧。

不舍的夜晚,离不开的恋人,犹如这河畔的清泉,洗洗洒洒。载不动荷韵的迷离,更留不住恋人的离别。

荷韵左岸,你就是这么的让人既向往又那么的猜不透。

想债一支送与恋人,唯恐你不安,那荷韵的湖畔,多次的徘徊,无边的离殇。风吹完了黄昏,吹走了薄幕,吹走了一个忧伤的身影。

淡淡显出凄凉,左岸荷韵,淡香迷。夕阳,淡雾,薄薄的一尘霜;像你穿了一件美丽的衣衫,等待与爱人的相遇。低头,仰望,依然是黯然。

回首,过往,却是过客,再见,尘土飞扬,面色依旧苍凉,就这样经过四季,不带一丝感慨,身型就是埋入深深的水里,让人无法琢磨。看花谢花飞,过往就成回忆。左岸荷韵依旧。

过而已过,再见尘土。

你的博大,可写之于友情,回望昔日,天涯来相识,相聚星星空明月下;默然相识,恍若前世相约;相识,相知,相对无言;寒星,冷月,左岸荷韵梦里相随。那月,那夜,故园依稀,飘飘似梦境,回首分别之日,依依不舍,含泪离去。多少悲欢往事,化为泪水流心间。

篇7: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人间的春风,生命的源泉„„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明天。一首老歌感动着今天的你和我,一份无私的奉献,令现在的人间有爱温暖着,这样的旋律诠释了人间的真情这样的温情宣扬了生命的感动。捐献青春热血,彩绘人生画卷,生命中添加了爱的感动,让爱徜徉在海天之间。

大一的上学期几辆献血车开进了我校——xxxx,在我校建立了一个临时献血站,从开始宣传献血到报名的那天之间,经过我统计的人数在不停的递增着。这次的献血活动响应着一个口号--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学校同学献血的积极性很高,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只要每人献出一滴血,就能汇成了生命的海洋。经过医务人员的紧张忙碌,这次献血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献血车也载着满满的爱心离开了校园。

好人献上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其实献血对献血者自身是有好处的,可以增加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对于我们大学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这对以后的发展也有好处。我们应该积极加入献血的行列,更但是名额有限,体重过轻和视力较差的同学不能献血,由于许多同学体检未合格而被取消献血资格,当他们满怀热情来献血的时候,却被告知暂时不能献血,同学们失落的心情 虽未表现的太明显,但还是能在他们的言语中了解失望的心情。好的构建和谐社会,让无私的奉献汇成爱的海洋。伸出你的手,献出我的爱。枯草清水浇,滴血润新生。让自己的生命为他人开一朵花,为他人灿烂一片心地,增加一绿温馨。一次无偿的献血就是一朵花,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能为别人做出奉献必定是无私的。给他人吐一片绿荫,染一片色彩,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喝彩。

“献血是光荣的。”这句话是我的姐姐对我说的。姐姐是我学习的对象,她对我说:“献血的时候虽然感觉到一点疼,献血之后胳膊也出现了青色,但能够为别人奉献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很荣幸。”拿着姐姐的献血证,除了羡慕之外还有的是那份钦佩与景仰。或许,这是因为比海洋、天空更为宽广的是奉献之心。这正如泰戈尔所属说,夜把花悄悄的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奉献一点,就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完美一点。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个用热血换救生命的真实事件。他是一个农民,一个已

经65岁的老农民。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这个年龄或许像即将落山的太阳一样,悄悄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让自己的生命之花有了第二次春天,他让许许多多的人的生命旅程重现光明,他把爱心的火种传变了神州大地。

他就是高永华,一位家住福州市郊区却行走在天涯的老农民。从1997到2009年,12年间,高永华普普通通的农民衣着,骑着一辆插着“踏遍河山老犹雄,捐髓献血扬博爱”标语的自行车,历经风雨的他却满面红光,精神矍铄。12年来,他29次独自一人单骑,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行程十万公里,义务宣传无偿献血。高永华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献血记录,拥有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的73本献血证,总献血量达到66680毫升。他的献血精神无不令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敬重。行走天涯避免不了遭遇困难,虽然在每次出行之前,他都设计好详细方案,尽管如此,仍避免不了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或许自有是吉人天相,在高永华赴新疆的发放的倡议书上有这样一句话:“前无古人我承前,后人来者我启后。”高永华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在黄昏之年完成常人无法完成的壮举,才能战胜万里征途上的种种艰难险阻。

一路走来,高永华感触最深的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无偿献血的意义,参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不高。高永华说:“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不到位的宣传,因为一种新知识新观念的接受,只有一个过程,要树先进典型人物,以献血有益的科学道理来全面宣传无偿献血。”

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在高永华的献血精神感染下走上了献血车,又有多少人被高永华的爱心感动着。高永华用实际行动将热血和爱心撒满每寸土地,他到的地方,都会成为当地的新闻热点,都会掀起一股无偿献血的高潮。

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是爱心奉献的体现,利人利己。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生命不可抗拒,生命又厚爱有加。我们每个人都伸出手,与需要帮助的人携手同心,相信温情会暖人间。同在蓝天下,我们应该共享生命的感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世间唯有生命最珍贵。

每一个生命都有独特的价值,珍爱生命,健康成长。生命带来希望,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共享生命的美好,共同享受那份感动。爱的奉献能使生命创造奇迹,爱的共享能使生命绽放其最绚丽的花

朵。

篇8:关于生命的诗歌文章

2001年, 徐颖来到香港科技大学读本科课程, 直到2009年博士毕业。读博士期间, 徐颖就开始了从200多株来自6000多米深的海洋细菌中分离出抗污损活性物质的研究。

“我首先通过大量的活性筛选实验得到产活性的菌株后, 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优化了培养基的成分, 大量培养了一株具抗污损活性的深海放线菌。借助现代色谱分离技术, 获得了一组高效无毒属于丁烯酸内酯的抗污损活性化合物, 并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我分析比较了这些丁烯酸化合物之间的结构和活性关系, 确定了活性基团和辅助集团。在这些基础上, 我合成了一个直链的丁烯酸内酯”, 说起自己的研究, 徐颖教授如数家珍。

这项研究证实了她的一个猜想:这个改良的化合物活性十分显著, 在野外条件下能够非常好地保护物体表面不被污损生物侵占。研究结果令人欢欣鼓舞, 但是徐颖并不满足于此。紧接着, 徐颖和她的同事利用蛋白组学的手段, 研究了这种丁烯酸内酯是如何影响污损生物幼虫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经过分析, 他们得到这个化合物通过影响幼虫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的表达, 从而使得幼虫无法获取足够的能量完成附着变态这一过程。

“我是第一个从事从深海细菌中分离抗污损活性物质的研究者”, 提起自己的研究徐颖非常自豪。该项成果已经获取了美国专利, 并得到了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领导的认可和表彰。

2010和2011年, 徐颖来到美国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研究所进行短期访问研究;2013年入选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之后徐颖作为生物学特聘教授来到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此时, 她的研究领域也有了变化。“毕业以后我决定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因此我选择了研究活性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徐颖解释道。

徐颖从红海的300多株细菌中找到了一株能够产生didemnin类 (膜海鞘素) 化合物的细菌。她说:“我发现细菌能产生这类化合物后, 采用测序得到了该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 并利用质谱成像手段监测了这类化合物的产生, 在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并提出了这类化合物由细菌在体外水解后激活的新型模型”。徐颖的这一发现不仅揭开了didemnin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一现象, 还提供了生产didemnin的新方法——细菌发酵。这项成果于2012年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她本人也因此被邀请到高登研究会议的海洋天然产物专题作了大会报告, 并得到很高的评价。

上一篇:工程结算审计问题汇总下一篇:高中老师的教诲记叙文600字